Ⅰ 淺談小學數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的審題是否准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解決問題准確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針對學生解決問題時在審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學生在審題中存在的問題
(一)讀題困難
1.文字閱讀困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碰到讀題困難,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既有識字上的障礙,又有理解上的困難。隨著學生識字量逐步的增大,讀題困難集中到理解這一點上。尤其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讀懂題意成為最突出的問題。而很多學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述題意。
2.獲取信息不全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面臨更大的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挑戰,他們得根據學習的需要,通過閱讀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條件、未知條件特別是隱含條件。還有一些圖文結合的解決問題,條件給的不明顯,需要從圖中或文字中去挖掘,這樣的題學生比較困難。
如在教學《用連除解決問題》有這樣一道練習題:18片鈣片裝一瓶,小輝每天堅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葯夠吃幾天? 18÷3=6(天), 學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卻忽視了「早晚一次」這條信息(即每天需要吃兩次),學生沒有完整的提取題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識經驗匱乏
受到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生活經驗比較粗糙,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這些生活經驗的不足,往往會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錯誤。如人教版二下第95頁第8題,學生在解決「下半場2隊得了( )分」這個問題時,由於缺少生活經驗,沒有讀懂籃球賽上下半場比分之間的聯系,直接回答:「下半場2隊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課程跳出「人為應用題」的框架,改變問題情景的呈現方式,由單一的小情境逐漸轉向包含多元信息的問題情景。當題目有很多的信息時,學生往往不能透過繁雜的現象抓到本質的東西,不會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審清題目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學生對於這種抽象數量關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四上第48頁第7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出現如下錯誤:16×3﹣16=32(元);16×3÷(3+1)=12(元)。此類錯誤原因在於學生對「買3棵送1棵」這句話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將其中隱含的信息分解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從而使問題指向不能,解題思路混亂。
針對上述現象,教師必須隨著學生認知特點的變化,對學生進行必要、適時的審題能力培養,這樣才能及時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讀題,理解題意
1.有序的讀取信息和問題
低段解決問題的題材開放,呈現形式豐富,主要有圖畫、對話、表格等,這對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讀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必備的環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低年級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把這些所謂的「信息」過目了一下,就急於動筆,沒有看清題目中的數據、問題以及關鍵字的意思。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收集信息加強指導。在呈現情境圖後,圖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圖中信息的順序,然後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採用「①②③讀題法」,「①」是先看的條件,「②」是後看的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後,都可以標出「①②③」。如一年級下冊第71頁的第11題: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讀題目的意思,然後問「你覺得這兩個信息哪個放前面更合適些,最後讓學生說說這兩個信息的關系。只有學生能有條理地表述各個信息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題意。
2. 指導信息中蘊含的意思
受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低段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理解題目的意思,這時老師需要及時地指導題目中蘊含的意思,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述題意。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題目的意思轉化成了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47頁第3題:其中第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怎麼解決,那麼老師可在此處作適當的鋪墊。「要求籬笆長多少米,其實就是要我們求什麼問題?」通過鋪墊學生就會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這個長方形菜地的周長。
3.聯想信息之間關系
有些題目中信息比較隱蔽,不易察覺,或者信息的數量雖然較多,但與所要解決問題並不一一對應。如何才能讓學生准確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實驗證明應該讓學生主動尋找、運用一定的邏輯思維選擇有用信息。其實培養學生聯想信息之間
Ⅱ 如何提高小學孩子們數學的審題能力
一、 審題的重要性 「面對已經做過好幾遍,講了好幾次,強調好幾回的題,學生怎麼又錯了?」這樣的報怨,大家太熟悉了吧!現在你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這是誰的錯?當你讓學生認真做題,學生卻還是錯了,原因是什麼?當你讓學生改錯時,你不講他也會做對,原因又是什麼?那就是沒有認真審題,因此,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審題是一個非常重要、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的環節.無論對什麼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審題,可以說,審題是解題的基礎.
二、 何謂審題
1、審題,即看清題目,理解題目所表述的意思.
2、審題是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的重要過程: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便是這樣的道理.
3、審題是學生挖掘信息、遷移信息的過程:審題過程是挖掘信息的過程,也是遷移信息的過程,它是對問題所含信息的提取、組合、加工和表達的過程,只有通過細心、認真的觀察,抓住關鍵的信息,方能認識問題的本質,合理地選擇解題方法.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在拿到題目時往往看見數字就去加、減、乘、除,有老師對部分學生開玩笑說是加減乘除打架,誰打贏了就用誰.對於一些簡單題目來說,這或許還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對於那些喜歡「拐彎」的題目來說,就會發現問題來了.例如一道這樣的習題:「三位老師帶領82名同學去坐纜車.每輛纜車只能坐2人,至少需要多少輛纜車?」很多學生都沒有將三位老師算進去,因為他們只看見了阿拉伯數字82和2,而似乎忘記了「三」的存在.
Ⅲ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審題能力
我認為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可以採用以下的培養策略。
(一)、閱讀習慣——審題的前提
實踐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內涵方面特別無能。的確,許多學生讀題時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條件去碰數,影響了解題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重視數學閱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讀准。讀題是解題的起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准備。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應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題目情節,分離條件與問題,理清題目結構。因為數學題目中多讀一字或少讀一字,意思可能會大相徑庭。如:本學期我上的示範課「求一個數上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這節課,在講例題時:「華龍商場共有電視機65台,已賣出25台,賣出的是總台數的幾分之幾?」
我出示例題後,我緊接著出示「審題能力」的(1)讀准:(讀題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或默讀,讀題時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讀錯字,應把句子讀通順)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題,再指名學生展示讀題,看學生讀的是否規范、標准。讀的好的應給於表揚。
2、標記。為了促使學生在讀的同時加強感知,可指導學生在關鍵的、重要的字詞下面做標記,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以便讓他們排除一些無意注意的干擾,在解題時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題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較容易忽視或容易混淆的字詞可加著重號,可為正確解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如:進行完讀准後又出示(2)標記:(要求找出題目中的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讓學生找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指名學生匯報。
3、表達。學生「數學語言」的特點及掌握數學術語的水平,是其智力發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標,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理解能力差,理解問題常常發生困難和錯誤。因此,在學生讀題後要重視數學的表達,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題目的情節、問題、條件逐一表述出來,把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通過有聲言語活動,使學生對題目的結構意義達到正確完整的理解。如:最後出示(3)表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
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概括好的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表達出:「25台是65台的幾分之幾」。
鞏固練習時也按照「審題能力」的三個步驟進行練習。本節課學生學得很好,都能按照此方法來認真審題並能正確解答此類題目。
(二)、分析綜合——審題的核心
綜合是指從條件推出問題,即從因到果;分析是指從問題追溯到條件,即問果索因。隨著學生思維自覺性的增強,在審題時,不僅讀懂題意,而且在頭腦中通過分析綜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橋梁,溝通兩者之間的聯系,這是審題的核心,也是解題思維過程的核心環節。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審題過程中的分析綜合能力。
(三)、圖中會意——審題的突破
應用題呈現的問題情境總是精煉、概括、抽象的數學語言,像工程問題、相遇問題等工農業生產中的一些專用詞語或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儲備,給題意的理解帶來困難。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將題目包含的信息轉化成一定的直觀形象(如線段圖、表格等),依靠對直觀的感知來支持抽象思維,使審題有所突破,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了圖這一具體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觀地揭示題目中各種數量關系,有些學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關系了,審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審題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數學能力,抓好審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以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從無到有,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數學的解題能力。
這也許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同學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加油!
Ⅳ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
1、讀題
審題主要是通過閱讀、思考、分析等認識活動,弄清題目數量關系的過程。審好題是准確解題的前提。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首先要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2、找關鍵句
要求學生准確理解題意,找准數量關系,刪除次要信息。明確題中哪些是已知條件,有幾個;哪些是問題,有幾個,還應該注意挖掘出題目中隱含的條件是哪些,同時還可以借用一些小幫手,利如線段圖等,以幫助思考。因此,審題教學要像語文教學一樣,讓學生理解題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培養學生書面語言的閱讀能力和縮句能力。學生要對題中揭示數量關系的關鍵句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實含義,為正確解題鋪平道路。
3、復述
復述就是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要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重述出來,在審題中,不管學生審題正確與否,都要培養學生說理的習慣,通過說,學生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可以爭論探討,可以去偽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審題技巧,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表達、判斷等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追求真理的品質。復述題意能准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審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效的,必須貫穿於整個數學教學的始終,要有計劃、有意識地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長期的滲透,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和摸索,這是每個數學教師面臨的一項任務,也是一種責任。
Ⅳ 如何有效培養小學生數學的審題能力
一、讓學生感受到審題的重要性
為了讓同學們感受到審題的重要性,我和學生們做了一個小游戲:每人發一張紙,上面有10道選擇題,按要求做完後請舉手,贏者有獎品。我把題目的要求打在投影上,但只給三秒鍾讀題的時間(要求:請你在10秒鍾內答完下面各題中的其中一題。)然後開始計時„10、9、8、„2、1、停!在10秒鍾之內,只有三名學生舉手示意答完題,獲得了獎品。
有的同學抱怨說:「老師我們怎麼能在10秒鍾內答完10道題呢?!」獲勝的同學得意的笑了,一個同學說:「誰說讓你答完10道題了!」「題目的要求寫著呢!」 那個學生不服氣地說。我又把題目打開,學生們認真讀了一遍題才恍然大悟! 有的學生說:「老師,您再多給我們點時間讀題,我們就不會輸了!」「未必吧!平時做題時可沒人給你們限制時間,不也凈有同學審錯題嗎?」「哦,原來您是想告訴我們審題有多重要啊!」通過這個游戲,我再一次強調審題的重要性:「平時讀題要仔細,要正確理解題的意思,然後再去探索解題的思路,如果一上來審題就錯了,那麼下面的努力就白費了,等於做了無用功。」看的出,學生們對這個游戲感觸很深。
二、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
讀題 審題主要是通過閱讀、思考、分析等認識活動,弄清題目數量關系的過程。審好題是准確解題的前提。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首先要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找關鍵句
要求學生准確理解題意,找准數量關系,刪除次要信息。明確題中哪些是已知條件,有幾個;哪些是問題,有幾個,還應該注意挖掘出題目中「隱含的條件是哪些„„同時還可以借用一些小幫手,利如線段圖等,以幫助思考。因此,審題教學要像語文教學一樣,讓學生理解題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培養學生書面語言的閱讀能力和縮句能力。學生要對題中揭示數量關系的關鍵句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實含義,為正確解題鋪平道路。
復述
復述就是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要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重述出來,在審題中,不管學生審題正確與否,都要培養學生說理的習慣,通過說,學生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可以爭論探討,可以去偽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審題技巧,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表達、判斷等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追求真理的品質。復述題意能准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於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審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效的,必須貫穿於整個數學教學的始終,要有計劃、有意識地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長期的滲透,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和摸索,這是每個數學教師面臨的一項任務,也是一種責任。
Ⅵ 淺談小學數學學習中如何審題
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和關鍵。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審題能力對於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數學素養的養成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通過不斷地學習、積累、實踐提高學生審題能力,使學生能夠獨立解答數學問題。
Ⅶ 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數學審題能復力是一種獲取制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長期過程。而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審題能力普遍較弱,這就需要教師或者家長在平時的教學中長期滲透認真審題的思想,教給學生科學的審題方法,讓他們具有正確的審題能力。
Ⅷ 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當老師讓學生找出錯題的原因時,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是沒有看清題目要求或沒有讀懂題意。當老師叫他們再把題目要求讀一讀,重做一遍時,很多學生就能正確解答。因此老師誤認為是孩子們的「粗心」和「馬虎」造成的。可仔細想來在「粗心、馬虎」的背後顯露出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和消極思維定式。所以要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從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入手。正確審題無疑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前提與關鍵,而消極的思維定式卻給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帶來了極大影響,導致在解決問題中常常出現錯誤。
1. 憑感覺、憑印象的思維惰性。學生最先接觸的思維和方法,牢固掌握的內容,往往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他們習慣性地使用第一印象思維,解題過程中忽視了認真審題,僅憑感覺、憑印象,造成「先入為主」思維方式,從而限制了對問題的分析范圍,解題方法定型化。
2. 學生容易受到對例題強化信息的影響。平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同類例題反復講解,過多強化,就容易讓學生死記硬背,進而形成強信息。這種強信息往往會使學生的正確思維受到干擾。
3. 對以往積累的經驗給予過多的依賴,妨礙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不認真讀題,一看題目好像做過,急於下筆,至於題目的條件和問題都沒有看明白,對於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擴展解題思路更無從談起。這樣的學生,他們往往注重了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深入細致的理解和分析,從而在解題中思路單一,思維受到局限性,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
由此可見,思維定式對於學生解題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如果不認真仔細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題目中條件有所變化,受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就會導致解題失誤,久而久之,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逐漸下降。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如何克服消極思維定式,培養學生審題能力,讓學生來正確解決問題呢?本人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概念教學,巧用思維定式
概念教學是為解決數學問題打好基礎的教學,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依據。我們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對於基本的數量關系、公式等理解不透徹,掌握不牢固,而這方面知識的薄弱也嚴重製約著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在概念教學方面要下功夫,對於基本的數量關系如「路程=速度×時間,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以及一些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公式」等等,要讓學生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做到能舉一反三。這樣,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就能根據已有的概念知識進行解題,最大化地巧用思維定式的優點,達到靈活解題的目的。
二、引導讀題,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正確指導學生認真讀題,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就為審題和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讀。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前提。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准備。在讀題方面上教師一定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讓學生養成獨自讀題的習慣。在讀題習慣的培養上,學會抓住關鍵字,重點詞。比如說這樣一道題目:「一個機耕隊用拖拉機耕6.8公傾棉田,用了4天。照這樣計算,再耕13.6公傾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問題中的 「再」和「一共」就容易被粗心的同學弄丟,錯誤結果自然出現。所以我們要求學生在讀題時認真仔細,找出題中的關鍵字,發現題目中隱藏的所謂「陷阱」詞。
二是說。學生通過讀題推敲後,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能夠口述出來。在審題中,不管學生審題正確與否,都要培養學生養成想說、會說、敢說的習慣。通過說,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讓他們在思考和爭論中加深理解,提高審題技能。
三、對比教學,防止混淆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防止思維混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同類題型比較分析,找出同類題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中發現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進行辨別區分。如(1)一根繩子長3米,用了4/5米,還剩多少米?(2)一根繩子長3米,用去了4/5,還剩多少米?學生在這里必須弄清楚4/5米和4/5,一個是數量一個是分率,它們表示的意義完全不同。
四、扎實進行基本功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扎實的基本功訓練,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
1. 一題多問。一題多問是指相同條件,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提出不同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六年級二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1)男生是女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2)女生是男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3)女生是男生人數百分之幾?
(4)男生人數比女生多百分之幾?
(5)女生人數比男生少百分之幾?
2. 一題多變。通過變換題目中的條件或問題,有助於促進和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某商店運來西瓜360箱,______,運來哈密瓜多少箱?」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根據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補充另外的一個或者多個條件,變成了多道解法不同的應用題。這樣的練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不斷地向抽象過渡,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 一題多解。在一題多解的訓練中,可培養學生從一個問題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抓住問題的實質,既可擴大知識面,深化知識結構,又可活躍求異思維。
如教學「一個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會上問『誰做完了語文作業?這時有37人舉手。又問『誰做完了數學作業?這時有42人舉手。最後問『誰語文、數學作業都沒做完?沒有人舉手。你算算看:這個班語文、數學作業都做完的有多少人?」引導學生以線段圖為思考依據分組討論,終於匯報出以下四種方法:
生1:①先求出沒有完成語文作業的有48-37=11(人);再求出沒有完成數學作業的有48-42=6(人);最後從全班人數中,去掉沒有完成語文、數學作業的人數,就是兩科作業都完成的人數48-11-6=31(人)。
生2:先求出沒完成語文作業的人數48-37=11(人),從完成數學作業的42人中,去掉未完成語文作業的11人,就可以求出兩種作業都完成的人數42-11=31(人)。
生3:先求出沒有完成數學作業的人數48-42=6(人),從完成語文作業的37人中,去掉未完成數學作業的6人,就可以求出兩科作業都完成的人數37-6=31(人)。
生4:因為做完語文作業的37人中有做完數學作業的,同時做完數學作業的42人中也有做完語文作業的,如果把兩者加起來,那麼既做完語文作業的又做完數學作業的,就統計了兩次。因此從37人加42人的和里減去全班總人數48人,就是兩科作業都做完的人數。算式為37+42-48=31(人)。
以上是學生在討論中得出了一題多解的思考過程。通過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念的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這道題的多種解法,也獲得了成功的體念,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能體現現代教學思想的演算法多樣化,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總之,消極思維定式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雖然有負面影響,但是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措施,努力抓好審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進一步發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Ⅸ 怎樣教小學生數學審題
我認為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可以採用以下的培養策略.
(一)、閱讀習慣——審題的前提
實踐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內涵方面特別無能.的確,許多學生讀題時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條件去碰數,影響了解題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重視數學閱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讀准.讀題是解題的起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准備.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應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題目情節,分離條件與問題,理清題目結構.因為數學題目中多讀一字或少讀一字,意思可能會大相徑庭.如:本學期我上的示範課「求一個數上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這節課,在講例題時:「華龍商場共有電視機65台,已賣出25台,賣出的是總台數的幾分之幾?」
我出示例題後,我緊接著出示「審題能力」的(1)讀准:(讀題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或默讀,讀題時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讀錯字,應把句子讀通順)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題,再指名學生展示讀題,看學生讀的是否規范、標准.讀的好的應給於表揚.
2、標記.為了促使學生在讀的同時加強感知,可指導學生在關鍵的、重要的字詞下面做標記,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以便讓他們排除一些無意注意的干擾,在解題時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題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較容易忽視或容易混淆的字詞可加著重號,可為正確解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如:進行完讀准後又出示(2)標記:(要求找出題目中的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讓學生找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指名學生匯報.
3、表達.學生「數學語言」的特點及掌握數學術語的水平,是其智力發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標,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理解能力差,理解問題常常發生困難和錯誤.因此,在學生讀題後要重視數學的表達,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題目的情節、問題、條件逐一表述出來,把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通過有聲言語活動,使學生對題目的結構意義達到正確完整的理解.如:最後出示(3)表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
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概括好的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表達出:「25台是65台的幾分之幾」.
鞏固練習時也按照「審題能力」的三個步驟進行練習.本節課學生學得很好,都能按照此方法來認真審題並能正確解答此類題目.
(二)、分析綜合——審題的核心
綜合是指從條件推出問題,即從因到果;分析是指從問題追溯到條件,即問果索因.隨著學生思維自覺性的增強,在審題時,不僅讀懂題意,而且在頭腦中通過分析綜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橋梁,溝通兩者之間的聯系,這是審題的核心,也是解題思維過程的核心環節.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審題過程中的分析綜合能力.
(三)、圖中會意——審題的突破
應用題呈現的問題情境總是精煉、概括、抽象的數學語言,像工程問題、相遇問題等工農業生產中的一些專用詞語或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儲備,給題意的理解帶來困難.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將題目包含的信息轉化成一定的直觀形象(如線段圖、表格等),依靠對直觀的感知來支持抽象思維,使審題有所突破,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了圖這一具體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觀地揭示題目中各種數量關系,有些學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關系了,審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審題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數學能力,抓好審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以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從無到有,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數學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