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體育游戲教學內容的特點是什麼
游戲與游戲教學的特點
(1)具有趣味性。教材中的游戲有六類,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趣味性強,能滿足小學生好奇、好動和求新、求異、求變的心理需求,深受他們的歡迎。
(2)具有情節性。教材選用的游戲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學生能在游戲活動中扮演某些角色,如「老鷹」、「小羊」、「戰士」、「花朵」……這些角色符合小學生在體育學習活動中喜歡情境的烘托,樂意模仿成年人的行為特徵。通過游戲,有助於引導學生逐步懂得社會規范,了解人際關系,處理和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3)具有競爭性。游戲一般都是以對抗形式開展,對抗中會有勝負,教材要求勝利的一方應充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失敗一方應總結經驗、迎頭趕上。所以,游戲教學內容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勇於競爭和善於競爭的精神。
(4)具有簡約性。教材中的多數游戲都比較簡單,只要稍定幾條規則後即可進行活動。由於「簡約」,學生必須從簡單中尋找成功的方法和途徑,這就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分析、果斷決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信、自主、自強的意識和行為,便會得到強化。
② 中小學體育教材有什麼特點
特點就是落後老套.很多技術性的東西不科學了.
幾乎沒有基礎性,如果按照教材學游泳能淹死人....
③ 小學體育教學的特點有哪些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小學體育教師用書
(水平三)內容介紹(供小學五~六年級使用)
課程教材研究所體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本書是由課程教材研究所體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自2003年9月進入全國各實驗區進行實驗以來,許多實驗學校獲得不少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為了使正在進行的教學實驗工作更符合體育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我們綜合了各實驗區學校對新教材試行中的經驗和建議,對新教材作進一步的介紹和分析。希望能幫助五、六年級教師在一個更廣泛的空間中對新教材有所感悟,有所把握,有所創意。
水平(三)《教師用書》全書共有十一章,根據內容性質可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學生的運動實踐學習內容;
第二方面,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常識學習內容;
第三方面,學生的學習評價建議;
第四方面,教師的教學工作指導建議。
現將四方面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第一方面,學生的運動實踐學習內容
學生的運動實踐學習內容,在水平(三)《教師用書》的十二章中佔了七章,由第二章至第八章構成。這一部分內容,是水平(三)《教師用書》的主體部分。請見下表:
以上七章學習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教學內容的游戲性、活動性、選擇性和範例性。為了體現這些特點,這部分內容較多地採用了生動、形象、活潑的練習動作、組織形式和學習方法,教師用書提供的許多圖例(包括活動場景圖、動作過程示意圖、技術原理圖),也都帶有學習和生活的趣味。選編的教材內容都是示例性的,這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自主選擇的餘地和發展的空間。同時,在各章節教材內容中,還提供了相關教材內容的「教學案例」,這又為教師創造性地選擇與組合教材內容拓寬了思路。這套新教材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仍然以「田徑」、「體操」、「球類」冠名教材,體現出水平(三)《教師用書》在全新的課程理念中,對體育文化屬性的一種繼承。
下面我們把這七章內容分別加以介紹。
第二章 基本體操教學內容介紹
1.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基本體操教材由三部分組成:隊列和隊形、徒手操和輕器械操。
基本體操對培養學生身體的正確姿勢,矯正不良體態,促進機能發展,增進健康,以及提高學生合作交往與協同動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組織紀律、集體意識和心理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水平(三)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可以歸納成以下4項:
(1)學會簡單的基本體操動作方法,培養身體的正確姿態;
(2)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體驗活動的興趣;
(3)促進身體協調、勻稱發展,增進健康水平;
(4)提高學生集體活動的意識與行為,體驗個人與群體合作交流的感受。
2.基本體操的特點
水平(三)的基本體操教學內容,在水平(二)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和難度,其特點是:隊列隊形練習中的向左、右、後轉走動作,自然、流暢、活潑,不要求按《隊列條令》的轉法和節奏操練。行進中裂、並、分、合隊走的練習,是一組縱隊行進間由多變少或由少變多的隊形變換的練習。預令(口令詞)較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以及集體動作協調一致的能力。
徒手操,也就是《小學生廣播操》第二套,是國家專為全國小學生創編的。這套操具有與一般徒手操不同的特點,如,操節多(共12節),各節操的節拍多(每節操4個8拍至8個8拍);變化多(每一節拍要做一個以上動作,而且左右肢體動作不絕對對稱,只在前後4拍或8拍的反復中動作相同)。整套操節奏鮮明,富有韻律感和表現力。可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全套操的動作,還應啟發學生理解和表現該操所具有的健身、育心、健美的功能,以及活潑歡快、朝氣蓬勃等豐富內涵。
棍棒操是在徒手操基礎上發展的,是輕器械操的一種。它藉助變換握棍的位置和動作,增大動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增強肌肉的伸展性和關節、肩帶的靈活、堅韌性,以及提高身體的協調性等;同時對於糾正身體不良姿態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本套棍棒操結構簡單、節奏鮮明,易學易練。學生可以識圖自練。
3.基本體操的教學內容
(1)隊列和隊形——① 向右(左)轉走;② 向後轉走;③ 行進間列隊、並隊走;④行進間分隊、合隊走。
(2)徒手操和輕器械操——① 徒手操:小學生廣播體操;② 輕器械操:棍棒操(共八節)。
4.基本體操的教與學法
(1)基本體操內容豐富,練習的形式和動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教與學應針對教材的特色、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能力而定。
(2)高年級學生已具備較大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多採用探究法,自學自練法、合作交流法、結伴練習法等教與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3)基本體操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和加強指導,適時進行示範與點評。必要時,教師可改變動作的結構、內容的組合、運動量的大小、組織形式的變化或採用游戲方法來提高學習效果。
(4)隊列和隊形練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動作節奏感和整體協同一致上。既要掌握隊列和隊形的動作方法,又要提高與改善學生的精神狀態。
(5)教材中的徒手操選用了原第二套小學生廣播體操,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用2002年教育部頒發的新的小學生廣播體操進行教學。還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廣播操進行創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進行棍棒操教學時,教師應建立收發器械的常規要求,以取得安全、有序、快捷的效果。
第三章 田徑教學內容介紹
1.田徑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
五、六年級田徑教學內容是一項發展學生基本活動能力的基礎性教材,雖然冠名為「田徑」,與田徑運動項目名稱一致,但它的教材內容仍是一些較為簡單的跑、跳、投動作,沒有過細的技術和規定過嚴的方法。教材的內容與形式突出了多樣性、游戲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特點,注重學生學習目標的全面達成。通過田徑教學,要達到以下五條目標:
(1)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田徑運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田徑的興趣。
(2)掌握跑、跳、投的動作方法,培養學生身體正確姿勢,學會田徑運動的簡單技術和技能。
(3)發展靈敏、協調、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質,促進身體機能正常發育。
(4)營造生動、活潑、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
(5)培養群體意識,增強責任感,提高合作與競爭能力,體驗田徑運動的樂趣。
2.田徑教學內容的特點
(1)小學五、六年級的田徑教學內容是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發展的,主要是通過形式多樣的跑、跳躍、投擲練習和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一些情境性或主題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逐步掌握田徑運動的正確方法和合理動作。
(2)選編的田徑教學內容,無論是分解動作還是連貫動作,個人練習還是集體協作練習,都力爭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思想,如「小小設計師」、「搶占奔跑空間」,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教學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認知、學會生活。
(3)教學內容淡化了競技性,增加了游戲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和教育性內涵,如「青蛙過河」「學習解放軍,爭當神投手」「歡慶申奧成功」。這些教學內容豐富、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既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跑、跳躍、投擲的知識和技能,又能將課堂延伸至社會,使田徑教學內容具有更大的活力。
3.田徑教材的教學內容
(1)跑
① 發展快速跑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快速起動的跑;追拍跑;接力跑;「攻克堡壘」游戲;障礙賽跑;不等距離的追逐跑)
② 發展耐力跑能力的練習(包括:自然地形跑;定時跑;定距跑)
(2)跳躍
① 發展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方式跳繩;跳竹竿:「協同跳」游戲;摸高跳)
② 跳高(包括:跨跳練習;助跑起跳,直腿擺動坐上跳箱;急行跳高)
③ 跳遠(包括:立定跳遠;「青蛙跳荷葉」游戲;助跑幾步,一腳跳起雙腳著地;急行跳遠)
(3)投擲
① 發展投擲能力的練習(包括:滾;拋;擲;投;推;撇等)
② 發展擲遠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肩上投擲;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背後過肩投擲;推擲實心球等)
③ 發展投准能力的練習(包括:固定目標投准;活動目標投准)
4.田徑的教與學法
(1)重視學生的體驗。在一些比較簡單動作的教學時,教師只要提示動作要領、方法與要求,對於動作細節不要提出過高、過細的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引導他們自主選擇練習內容,自己參與動作演練,自我感受活動過程,主動探索練習方法和比賽戰術,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積極的運動體驗。
(2)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教師要運用多樣化、游戲化、趣味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充分體現田徑教學的多種功能,達到全面鍛煉、愉悅身心的目的。如,在學習「搶占奔跑空間」游戲時,可採用多種方法完成;進行「消滅老鼠」游戲,可採用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場地完成。
(3)不斷變化練習的方式。在教學組織時,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改變練習的方式與方法,如調整練習的距離、高度、速度、重量,對前進的路線,器械的擺放,分組的形式,合作的組合等等都可以進行變化,以不斷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4)創設個性發展和群體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教材中有許多發展學生個性和群體合作學習的練習,如「個人搶占空間」、「集體搶占空間」、「障礙賽跑」、「三人追拍」、「四人協作跳」和「提速火車」等等。這些活動是完成課程目標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練習方法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和群體意識、群體行為的培養,如自我展示、頑強意志、互相幫助和集體精神等。
(5)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貫徹因人而異的原則,尤其是高年級女生中許多同學已進入青春發育期,更要注意安排適合她們生理、心理特點的教學內容。練習中的各種生理指標、心理狀態和同學之間的關系,都要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學生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方面都獲得全面和諧地發展。
(6)注意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思維力。教學中教師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注意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小小設計師」是將單一的往返跑與創造性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設計跑步圖形;又如「青蛙跳荷葉」,是把雙腳連續向前跳的動作與蛙跳的動作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想像,形象生動地模仿青蛙輕巧落地的動作,從而幫助他們掌握跳遠落地的緩沖動作。
(7)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教材中多數教學案例都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發現、實踐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在這一段時間內學生是真正的課堂學習的主角,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決定難易程度,自己掌握學習進程。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不包辦代替。
第四章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介紹
1.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教師用書》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材內容分為四項:技巧、支撐跳躍、低單杠、實用性攀爬。這些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實用性強,項目較多,器械的高低、寬窄變化較大。有些動作要使身體倒置、跳起、騰空或在杠上完成一定難度的練習,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在這樣的條件下引導學生鍛煉,首先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群體的幫助,克服種種不適、緊張等心理障礙,不僅掌握了技術動作,而且提高了學習情緒,增強了意志品質,並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練習程序和群體活動規范,也為學生遵守社會公共秩序作了一次很好的演練。再次,當學習獲得成功和進步以後,學生在體驗到自我價值的時候,會產生自我展示的願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五條:
(1)初步掌握技巧與器械體操的內容,在單個動作基礎上,學會做組合動作。
(2)發展學生的體能,提高靈敏、協調和平衡能力,增強肢體肌肉力量,改善身體機能水平。
(3)培養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展示自我,體驗在運動時的心理感受,克服膽怯、畏難等心理障礙。
(4)增強保護與幫助和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群體學習生活的樂趣。
(5)培養勇敢、頑強、果斷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促進身體、心理的和諧發展。
2.技巧與器械體操的特點
(1)五、六年級既是小學最高的年級段,又要為即將升入初中作好各種准備,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五、六年級教學內容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內容有所增加,難度有所提高,是三、四年級教學內容的發展、變化和重新組合。同時,五、六年級與初中一年級教學內容在某些具體的名稱上更趨於接近,體現了小學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與初中體操教學內容相銜接的特點。
(2)隨著文化知識學習和社會經驗的逐漸增加,五、六年級學生對動作的掌握不再滿足於表面上粗略的學習,而是開始追求動作內在關系的把握,表現出教學內容的技術因素有所增加。盡管這些技術要求還是很簡單的,但反映了該階段學生學習的一種傾向。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傳授技術的「度」,既不能過多地追求技術細節,偏離小學教學的實際,又不能否定技術動作的規范,使學習缺乏深度。
(3)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五、六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教學內容各個項目的力量要求增加了,如出現了以靜力性練習為主的倒立動作,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的難度和強度都比三、四年級有所加大;同時,又要注意男女生之間的差別。開始進入生長發育第二高峰期的男女生之間的生理、心理差異逐步明顯,在一些難度較大的教材中,把男女生的學習內容加以分列,男生更突出剛性,女生更突出柔性,使學習內容更適合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4)教學內容的選取更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五、六年級的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有許多動作接近學生的生活,如從高處跳下,從低處跳上,攀登和爬越各種障礙,出現意外或失去重心時的應急措施等。這些貼近生活的模擬性練習,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實用價值。
3.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
(1)技巧
① 各種滾動與滾翻動作(包括:發展滾動能力的練習——握踝前後滾動、抱球前後滾動、夾物前後滾動、抱頭直體左右滾動、抱球直體左右滾動、抱頭屈體左右滾動、抱球跪撐屈體左右滾動、屈肘跪撐左右滾動、抱腳團身左右滾動等;發展前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前滾翻、雙腳夾球前滾翻、雙手抱球滾翻、一手抱球,一手支撐前滾翻、雙手抱球肩側前滾翻、跳箱蓋上前滾翻、滾翻時低頭,以單肩支撐由高處向下前滾翻、連續前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前滾翻、模擬被絆倒接前滾翻、前滾翻分腿起、慢跑急停,重心前移做前滾翻、越過障礙前滾翻、雙人「車輪」前滾翻等;發展後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後滾翻、雙腿夾物後滾翻、連續後滾翻成直線、「波浪」式後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後滾翻、後滾翻接球等)
② 各種簡單的倒立動作(包括:肩肘倒立——雙人配合練習、腳蹬牆成手倒立、腳蹬牆手倒立後作前滾翻等)
③ 保護與幫助下做手倒立(包括:靠牆手倒立、靠高墊手倒立、有人扶持手倒立等)
(2)支撐跳躍
① 發展支撐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練習;分腿立撐練習;分腿立撐,推手挺身跳起練習;上步助跑,起跳練習;「撐駱駝」練習;助跑,起跳,支撐,分腿練習;助跑起跳,分腿跳上模仿跳箱練習等)
② 山羊分腿騰越(包括:在保護與幫助下練習;在安全條件下練習;完整動作練習)
(3)低單杠
① 發展懸垂能力的練習(包括:仰卧懸垂臂屈伸;屈臂蹲懸垂擺動;屈腿懸垂擺動;穿臂前後翻;蹲懸垂,穿杠成倒懸垂;高杠屈臂懸垂)
② 發展支撐能力的練習(包括:雙杠支撐移動;低單杠支撐左右移動;跳上成正撐,前翻下;跳上成正撐,上體前翻慢下成蹲立等)
(4)實用性攀爬
① 各種攀爬練習(包括:爬斜梯,跳下成前滾翻起立跳箱;攀爬2米高的障礙物;攀爬輪胎架)
② 手腳並用爬竿(繩)(包括:爬垂直竿(繩);爬斜竿(繩)等)
4.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與學法
(1)關注每一位學生,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包括體育能力較強的、較差的和一般的學生。這里尤其需要提出的是,體育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因為成績好,並經常作為教師的助手而受到重視;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是教師傳統關注的對象。而作為班級人數佔大多數的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因為人數多,又沒有更多的特殊情況需要教師「操心」,會有意無意地被教師所忽視,這個現象應該引起注意並加以改進。雖然從表面上看,對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的忽視不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些學生大多數能夠完成學習任務,但從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要求分析,這種忽視是不能允許的。因為,每一位學生都需要教師的注意、關懷和幫助。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確保每個學生受益,不僅要關注那些體育能力較強和較差的學生,也不能忽視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例如,有的教師在體育課中建立了體育委員「輪崗值日」制度,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學期都當一回體育委員。這就改變了以往體育委員由一人「承包」的做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值日委員」崗位上,學習服務、學會溝通、鍛煉自己、展現自我。
(2)注重講解、示範的啟發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什麼、怎麼講、講到哪兒為止,都是講解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技巧教學時提問學生「什麼時候交叉腿」,「轉體方向怎麼判斷」,「後滾翻推手時間和方法」。這些帶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提問,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開動腦筋,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意識。講解時,還要講清動作的重點,指出難點。要防止主觀臆斷講解。還必須鑽研在課的哪一環節,用多少時間、什麼方式、怎麼精講,要隨時反饋講解的效果。還要善於運用術語,例如,教學初,可結合掛圖講解動作的術語,使學生初步了解動作術語的形象概念;演示時,可結合動作,重點提示術語,使學生看見動作後,知道「是什麼名稱,在身體什麼部位,該怎麼做」;練習中,可讓學生根據術語做出動作,使他們建立從術語到動作的聯系。
示範方法的運用也要講究啟發性。示範時,應力求穩、輕、美,使學生在動態的示範中得到健與美的享受。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採用不同的示範方法,例如,練習初的完整示範或邊示範、邊講解;改進動作時的重點示範;小結時的演示性示範等。
(3)重視練習的幫助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練習活動,往往都是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進行的。由於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大多數與學生平時生活和學習的正常身體姿勢和位置不同,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不習慣的感覺;有些動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猶豫和害怕心理。因此,練習的幫助性是學生在學習動作和鍛煉身體過程中,增強信心、增添勇氣的必要手段。同時,在互相幫助的練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與教師或同伴的互相協作、互相磋商和互相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群體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材內容對柔韌性和協調性要求較高,除了做一般性准備活動之外,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特別應加強頭、頸、肩、腰、腕、踝等部位的活動。
第五章 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教學內容介紹
1.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目標
球類活動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項目。孩子們都喜歡玩球、打球和賽球,著名的球星也往往是他們羨慕和崇拜的偶像。球類活動不僅具有對抗性、趣味性等特點,而且強調集體合作,靈活多變地運用各項技戰術,對鍛煉人的體力,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揮個人和集體的聰明智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條件的限制,難以運用成人規范的場地、器材和嚴格的規則進行球類活動。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縮小了場地與用球、簡化了規則,稱之為「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本章選用了小籃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四項作為水平(三)的教學內容。
本章的教學目標有如下五條:
(1)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參與球類活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性。
(2)學習簡單的球類活動基礎知識,初步掌握簡單的球類活動基本技術和技能。
(3)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與協調素質,提高與改善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
(4)通過球類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自尊與自信心。
(5)增強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關心集體、尊重對手、遵守紀律的良好體育風尚。
2.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特點
(1)在水平(二)的基礎上,提高了小球類的基本技術、集體配合和簡單規則的要求,並逐步建立戰術概念。
(2)加強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對抗性活動和游戲,逐步向小球類的簡易教學比賽過渡。
(3)球類教學內容突出了學生在教與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注重學生的運動參與、自主學習、集體意識、合作交往、情緒調控的能力培養。
(4)競技運動項目的改造,保留了球類活動的特徵,降低了技術難度要求,體現對體育文化的傳承。
3.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內容
(1)小足球
① 足球基礎知識(包括:小足球場地及設備規格、足球基本規則——擲界外球、踢球門球、踢角球、罰點球、任意球)
② 足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顛球與游戲;運球與游戲;踢球與游戲)
(2)小籃球
① 籃球基礎知識(包括:籃球場地及設備規格;籃球基本規則——推人犯規、拉人犯規、阻擋犯規、腳踢球違例、拳擊球違例)
② 籃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耍球游戲;傳球游戲;運球游戲;投籃游戲)
(3)羽毛球
① 羽毛球基礎知識(包括:羽毛球場地;羽毛球基本規則;發球違例的幾種情況)
② 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握拍法;耍球游戲;低手擊球游戲;高手擊球游戲)
(4)乒乓球
① 乒乓球基礎知識(包括:檯面的區域;擊球時間劃分;握拍法)
② 乒乓球基本技術與游戲(顛球游戲;擋球游戲;發球游戲;攻球游戲)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與學法
(1)五、六年級的小球類教學,教師要有目的地提高體育文化的內涵,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游戲和競賽活動中學習規則,掌握安全活動的方法,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懂得安全地參加球類活動。
(2)五、六年級學生對球類運動的學習正處於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接觸球,讓學生在熟悉球性中提高控球能力。對場地器材條件較困難的地區和學校,可因地制宜地開發代用器材,例如可以自製麻繩球、藤球、棕球等用於小籃球、小足球活動。
(3)充分發揮球類游戲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要講究教學方法,加強學法指導,採用主題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主動、積極、快樂地學習。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合作的互動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互相觀察、互相模仿、互相幫助的同時,應提倡師生之間共同參與,互相交流,在融洽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師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5)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例如,針對小球類活動對抗性較強,運動量較大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體驗身體疲勞時的心理感受;針對小球類活動對熟悉球性、控制球能力要求較高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樹立自信、自強,培養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針對小球類活動的群體性特點,教師可在活動中加強學生同伴和群體之間的協作配合,以增強他們對人際和社會交往的適應能力。
④ 小學體育教學的特點是什麼
1.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基本體操教材由三部分組成:隊列和隊形、徒手操和輕器械操。
基本體操對培養學生身體的正確姿勢,矯正不良體態,促進機能發展,增進健康,以及提高學生合作交往與協同動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組織紀律、集體意識和心理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水平(三)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可以歸納成以下4項:
(1)學會簡單的基本體操動作方法,培養身體的正確姿態;
(2)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體驗活動的興趣;
(3)促進身體協調、勻稱發展,增進健康水平;
(4)提高學生集體活動的意識與行為,體驗個人與群體合作交流的感受。
2.基本體操的特點
水平(三)的基本體操教學內容,在水平(二)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和難度,其特點是:隊列隊形練習中的向左、右、後轉走動作,自然、流暢、活潑,不要求按《隊列條令》的轉法和節奏操練。行進中裂、並、分、合隊走的練習,是一組縱隊行進間由多變少或由少變多的隊形變換的練習。預令(口令詞)較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以及集體動作協調一致的能力。
徒手操,也就是《小學生廣播操》第二套,是國家專為全國小學生創編的。這套操具有與一般徒手操不同的特點,如,操節多(共12節),各節操的節拍多(每節操4個8拍至8個8拍);變化多(每一節拍要做一個以上動作,而且左右肢體動作不絕對對稱,只在前後4拍或8拍的反復中動作相同)。整套操節奏鮮明,富有韻律感和表現力。可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全套操的動作,還應啟發學生理解和表現該操所具有的健身、育心、健美的功能,以及活潑歡快、朝氣蓬勃等豐富內涵。
棍棒操是在徒手操基礎上發展的,是輕器械操的一種。它藉助變換握棍的位置和動作,增大動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增強肌肉的伸展性和關節、肩帶的靈活、堅韌性,以及提高身體的協調性等;同時對於糾正身體不良姿態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本套棍棒操結構簡單、節奏鮮明,易學易練。學生可以識圖自練。
3.基本體操的教學內容
(1)隊列和隊形——① 向右(左)轉走;② 向後轉走;③ 行進間列隊、並隊走;④行進間分隊、合隊走。
(2)徒手操和輕器械操——① 徒手操:小學生廣播體操;② 輕器械操:棍棒操(共八節)。
4.基本體操的教與學法
(1)基本體操內容豐富,練習的形式和動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教與學應針對教材的特色、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能力而定。
(2)高年級學生已具備較大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多採用探究法,自學自練法、合作交流法、結伴練習法等教與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3)基本體操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和加強指導,適時進行示範與點評。必要時,教師可改變動作的結構、內容的組合、運動量的大小、組織形式的變化或採用游戲方法來提高學習效果。
(4)隊列和隊形練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動作節奏感和整體協同一致上。既要掌握隊列和隊形的動作方法,又要提高與改善學生的精神狀態。
(5)教材中的徒手操選用了原第二套小學生廣播體操,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用2002年教育部頒發的新的小學生廣播體操進行教學。還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廣播操進行創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進行棍棒操教學時,教師應建立收發器械的常規要求,以取得安全、有序、快捷的效果。
第三章 田徑教學內容介紹
1.田徑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
五、六年級田徑教學內容是一項發展學生基本活動能力的基礎性教材,雖然冠名為「田徑」,與田徑運動項目名稱一致,但它的教材內容仍是一些較為簡單的跑、跳、投動作,沒有過細的技術和規定過嚴的方法。教材的內容與形式突出了多樣性、游戲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特點,注重學生學習目標的全面達成。通過田徑教學,要達到以下五條目標:
(1)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田徑運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田徑的興趣。
(2)掌握跑、跳、投的動作方法,培養學生身體正確姿勢,學會田徑運動的簡單技術和技能。
(3)發展靈敏、協調、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質,促進身體機能正常發育。
(4)營造生動、活潑、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
(5)培養群體意識,增強責任感,提高合作與競爭能力,體驗田徑運動的樂趣。
2.田徑教學內容的特點
(1)小學五、六年級的田徑教學內容是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發展的,主要是通過形式多樣的跑、跳躍、投擲練習和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一些情境性或主題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逐步掌握田徑運動的正確方法和合理動作。
(2)選編的田徑教學內容,無論是分解動作還是連貫動作,個人練習還是集體協作練習,都力爭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思想,如「小小設計師」、「搶占奔跑空間」,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教學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認知、學會生活。
(3)教學內容淡化了競技性,增加了游戲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和教育性內涵,如「青蛙過河」「學習解放軍,爭當神投手」「歡慶申奧成功」。這些教學內容豐富、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既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跑、跳躍、投擲的知識和技能,又能將課堂延伸至社會,使田徑教學內容具有更大的活力。
3.田徑教材的教學內容
(1)跑
① 發展快速跑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快速起動的跑;追拍跑;接力跑;「攻克堡壘」游戲;障礙賽跑;不等距離的追逐跑)
② 發展耐力跑能力的練習(包括:自然地形跑;定時跑;定距跑)
(2)跳躍
① 發展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方式跳繩;跳竹竿:「協同跳」游戲;摸高跳)
② 跳高(包括:跨跳練習;助跑起跳,直腿擺動坐上跳箱;急行跳高)
③ 跳遠(包括:立定跳遠;「青蛙跳荷葉」游戲;助跑幾步,一腳跳起雙腳著地;急行跳遠)
(3)投擲
① 發展投擲能力的練習(包括:滾;拋;擲;投;推;撇等)
② 發展擲遠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肩上投擲;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背後過肩投擲;推擲實心球等)
③ 發展投准能力的練習(包括:固定目標投准;活動目標投准)
4.田徑的教與學法
(1)重視學生的體驗。在一些比較簡單動作的教學時,教師只要提示動作要領、方法與要求,對於動作細節不要提出過高、過細的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引導他們自主選擇練習內容,自己參與動作演練,自我感受活動過程,主動探索練習方法和比賽戰術,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積極的運動體驗。
(2)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教師要運用多樣化、游戲化、趣味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充分體現田徑教學的多種功能,達到全面鍛煉、愉悅身心的目的。如,在學習「搶占奔跑空間」游戲時,可採用多種方法完成;進行「消滅老鼠」游戲,可採用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場地完成。
(3)不斷變化練習的方式。在教學組織時,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改變練習的方式與方法,如調整練習的距離、高度、速度、重量,對前進的路線,器械的擺放,分組的形式,合作的組合等等都可以進行變化,以不斷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4)創設個性發展和群體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教材中有許多發展學生個性和群體合作學習的練習,如「個人搶占空間」、「集體搶占空間」、「障礙賽跑」、「三人追拍」、「四人協作跳」和「提速火車」等等。這些活動是完成課程目標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練習方法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和群體意識、群體行為的培養,如自我展示、頑強意志、互相幫助和集體精神等。
(5)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貫徹因人而異的原則,尤其是高年級女生中許多同學已進入青春發育期,更要注意安排適合她們生理、心理特點的教學內容。練習中的各種生理指標、心理狀態和同學之間的關系,都要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學生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方面都獲得全面和諧地發展。
(6)注意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思維力。教學中教師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注意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小小設計師」是將單一的往返跑與創造性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設計跑步圖形;又如「青蛙跳荷葉」,是把雙腳連續向前跳的動作與蛙跳的動作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想像,形象生動地模仿青蛙輕巧落地的動作,從而幫助他們掌握跳遠落地的緩沖動作。
(7)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教材中多數教學案例都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發現、實踐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在這一段時間內學生是真正的課堂學習的主角,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決定難易程度,自己掌握學習進程。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不包辦代替。
第四章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介紹
1.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教師用書》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材內容分為四項:技巧、支撐跳躍、低單杠、實用性攀爬。這些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實用性強,項目較多,器械的高低、寬窄變化較大。有些動作要使身體倒置、跳起、騰空或在杠上完成一定難度的練習,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在這樣的條件下引導學生鍛煉,首先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群體的幫助,克服種種不適、緊張等心理障礙,不僅掌握了技術動作,而且提高了學習情緒,增強了意志品質,並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練習程序和群體活動規范,也為學生遵守社會公共秩序作了一次很好的演練。再次,當學習獲得成功和進步以後,學生在體驗到自我價值的時候,會產生自我展示的願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五條:
(1)初步掌握技巧與器械體操的內容,在單個動作基礎上,學會做組合動作。
(2)發展學生的體能,提高靈敏、協調和平衡能力,增強肢體肌肉力量,改善身體機能水平。
(3)培養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展示自我,體驗在運動時的心理感受,克服膽怯、畏難等心理障礙。
(4)增強保護與幫助和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群體學習生活的樂趣。
(5)培養勇敢、頑強、果斷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促進身體、心理的和諧發展。
2.技巧與器械體操的特點
(1)五、六年級既是小學最高的年級段,又要為即將升入初中作好各種准備,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五、六年級教學內容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內容有所增加,難度有所提高,是三、四年級教學內容的發展、變化和重新組合。同時,五、六年級與初中一年級教學內容在某些具體的名稱上更趨於接近,體現了小學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與初中體操教學內容相銜接的特點。
(2)隨著文化知識學習和社會經驗的逐漸增加,五、六年級學生對動作的掌握不再滿足於表面上粗略的學習,而是開始追求動作內在關系的把握,表現出教學內容的技術因素有所增加。盡管這些技術要求還是很簡單的,但反映了該階段學生學習的一種傾向。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傳授技術的「度」,既不能過多地追求技術細節,偏離小學教學的實際,又不能否定技術動作的規范,使學習缺乏深度。
(3)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五、六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教學內容各個項目的力量要求增加了,如出現了以靜力性練習為主的倒立動作,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的難度和強度都比三、四年級有所加大;同時,又要注意男女生之間的差別。開始進入生長發育第二高峰期的男女生之間的生理、心理差異逐步明顯,在一些難度較大的教材中,把男女生的學習內容加以分列,男生更突出剛性,女生更突出柔性,使學習內容更適合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4)教學內容的選取更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五、六年級的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有許多動作接近學生的生活,如從高處跳下,從低處跳上,攀登和爬越各種障礙,出現意外或失去重心時的應急措施等。這些貼近生活的模擬性練習,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實用價值。
3.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
(1)技巧
① 各種滾動與滾翻動作(包括:發展滾動能力的練習——握踝前後滾動、抱球前後滾動、夾物前後滾動、抱頭直體左右滾動、抱球直體左右滾動、抱頭屈體左右滾動、抱球跪撐屈體左右滾動、屈肘跪撐左右滾動、抱腳團身左右滾動等;發展前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前滾翻、雙腳夾球前滾翻、雙手抱球滾翻、一手抱球,一手支撐前滾翻、雙手抱球肩側前滾翻、跳箱蓋上前滾翻、滾翻時低頭,以單肩支撐由高處向下前滾翻、連續前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前滾翻、模擬被絆倒接前滾翻、前滾翻分腿起、慢跑急停,重心前移做前滾翻、越過障礙前滾翻、雙人「車輪」前滾翻等;發展後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後滾翻、雙腿夾物後滾翻、連續後滾翻成直線、「波浪」式後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後滾翻、後滾翻接球等)
② 各種簡單的倒立動作(包括:肩肘倒立——雙人配合練習、腳蹬牆成手倒立、腳蹬牆手倒立後作前滾翻等)
③ 保護與幫助下做手倒立(包括:靠牆手倒立、靠高墊手倒立、有人扶持手倒立等)
(2)支撐跳躍
① 發展支撐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練習;分腿立撐練習;分腿立撐,推手挺身跳起練習;上步助跑,起跳練習;「撐駱駝」練習;助跑,起跳,支撐,分腿練習;助跑起跳,分腿跳上模仿跳箱練習等)
② 山羊分腿騰越(包括:在保護與幫助下練習;在安全條件下練習;完整動作練習)
(3)低單杠
① 發展懸垂能力的練習(包括:仰卧懸垂臂屈伸;屈臂蹲懸垂擺動;屈腿懸垂擺動;穿臂前後翻;蹲懸垂,穿杠成倒懸垂;高杠屈臂懸垂)
② 發展支撐能力的練習(包括:雙杠支撐移動;低單杠支撐左右移動;跳上成正撐,前翻下;跳上成正撐,上體前翻慢下成蹲立等)
(4)實用性攀爬
① 各種攀爬練習(包括:爬斜梯,跳下成前滾翻起立跳箱;攀爬2米高的障礙物;攀爬輪胎架)
② 手腳並用爬竿(繩)(包括:爬垂直竿(繩);爬斜竿(繩)等)
4.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與學法
(1)關注每一位學生,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包括體育能力較強的、較差的和一般的學生。這里尤其需要提出的是,體育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因為成績好,並經常作為教師的助手而受到重視;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是教師傳統關注的對象。而作為班級人數佔大多數的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因為人數多,又沒有更多的特殊情況需要教師「操心」,會有意無意地被教師所忽視,這個現象應該引起注意並加以改進。雖然從表面上看,對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的忽視不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些學生大多數能夠完成學習任務,但從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要求分析,這種忽視是不能允許的。因為,每一位學生都需要教師的注意、關懷和幫助。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確保每個學生受益,不僅要關注那些體育能力較強和較差的學生,也不能忽視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例如,有的教師在體育課中建立了體育委員「輪崗值日」制度,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學期都當一回體育委員。這就改變了以往體育委員由一人「承包」的做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值日委員」崗位上,學習服務、學會溝通、鍛煉自己、展現自我。
(2)注重講解、示範的啟發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什麼、怎麼講、講到哪兒為止,都是講解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技巧教學時提問學生「什麼時候交叉腿」,「轉體方向怎麼判斷」,「後滾翻推手時間和方法」。這些帶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提問,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開動腦筋,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意識。講解時,還要講清動作的重點,指出難點。要防止主觀臆斷講解。還必須鑽研在課的哪一環節,用多少時間、什麼方式、怎麼精講,要隨時反饋講解的效果。還要善於運用術語,例如,教學初,可結合掛圖講解動作的術語,使學生初步了解動作術語的形象概念;演示時,可結合動作,重點提示術語,使學生看見動作後,知道「是什麼名稱,在身體什麼部位,該怎麼做」;練習中,可讓學生根據術語做出動作,使他們建立從術語到動作的聯系。
示範方法的運用也要講究啟發性。示範時,應力求穩、輕、美,使學生在動態的示範中得到健與美的享受。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採用不同的示範方法,例如,練習初的完整示範或邊示範、邊講解;改進動作時的重點示範;小結時的演示性示範等。
(3)重視練習的幫助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練習活動,往往都是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進行的。由於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大多數與學生平時生活和學習的正常身體姿勢和位置不同,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不習慣的感覺;有些動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猶豫和害怕心理。因此,練習的幫助性是學生在學習動作和鍛煉身體過程中,增強信心、增添勇氣的必要手段。同時,在互相幫助的練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與教師或同伴的互相協作、互相磋商和互相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群體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材內容對柔韌性和協調性要求較高,除了做一般性准備活動之外,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特別應加強頭、頸、肩、腰、腕、踝等部位的活動。
第五章 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教學內容介紹
1.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目標
球類活動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項目。孩子們都喜歡玩球、打球和賽球,著名的球星也往往是他們羨慕和崇拜的偶像。球類活動不僅具有對抗性、趣味性等特點,而且強調集體合作,靈活多變地運用各項技戰術,對鍛煉人的體力,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揮個人和集體的聰明智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條件的限制,難以運用成人規范的場地、器材和嚴格的規則進行球類活動。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縮小了場地與用球、簡化了規則,稱之為「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本章選用了小籃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四項作為水平(三)的教學內容。
本章的教學目標有如下五條:
(1)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參與球類活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性。
(2)學習簡單的球類活動基礎知識,初步掌握簡單的球類活動基本技術和技能。
(3)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與協調素質,提高與改善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
(4)通過球類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自尊與自信心。
(5)增強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關心集體、尊重對手、遵守紀律的良好體育風尚。
2.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特點
(1)在水平(二)的基礎上,提高了小球類的基本技術、集體配合和簡單規則的要求,並逐步建立戰術概念。
(2)加強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對抗性活動和游戲,逐步向小球類的簡易教學比賽過渡。
(3)球類教學內容突出了學生在教與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注重學生的運動參與、自主學習、集體意識、合作交往、情緒調控的能力培養。
(4)競技運動項目的改造,保留了球類活動的特徵,降低了技術難度要求,體現對體育文化的傳承。
3.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內容
(1)小足球
① 足球基礎知識(包括:小足球場地及設備規格、足球基本規則——擲界外球、踢球門球、踢角球、罰點球、任意球)
② 足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顛球與游戲;運球與游戲;踢球與游戲)
(2)小籃球
① 籃球基礎知識(包括:籃球場地及設備規格;籃球基本規則——推人犯規、拉人犯規、阻擋犯規、腳踢球違例、拳擊球違例)
② 籃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耍球游戲;傳球游戲;運球游戲;投籃游戲)
(3)羽毛球
① 羽毛球基礎知識(包括:羽毛球場地;羽毛球基本規則;發球違例的幾種情況)
② 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握拍法;耍球游戲;低手擊球游戲;高手擊球游戲)
(4)乒乓球
① 乒乓球基礎知識(包括:檯面的區域;擊球時間劃分;握拍法)
② 乒乓球基本技術與游戲(顛球游戲;擋球游戲;發球游戲;攻球游戲)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與學法
(1)五、六年級的小球類教學,教師要有目的地提高體育文化的內涵,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游戲和競賽活動中學習規則,掌握安全活動的方法,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懂得安全地參加球類活動。
(2)五、六年級學生對球類運動的學習正處於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接觸球,讓學生在熟悉球性中提高控球能力。對場地器材條件較困難的地區和學校,可因地制宜地開發代用器材,例如可以自製麻繩球、藤球、棕球等用於小籃球、小足球活動。
(3)充分發揮球類游戲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要講究教學方法,加強學法指導,採用主題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主動、積極、快樂地學習。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合作的互動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互相觀察、互相模仿、互相幫助的同時,應提倡師生之間共同參與,互相交流,在融洽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師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5)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例如,針對小球類活動對抗性較強,運動量較大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體驗身體疲勞時的心理感受;針對小球類活動對熟悉球性、控制球能力要求較高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樹立自信、自強,培養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針對小球類活動的群體性特點,教師可在活動中加強學生同伴和群體之間的協作配合,以增強他們對人際和社會交往的適應能力。
⑤ 小學體育教材的特點
小學嗎 涉及不到太深的知識 到中學後才是真正的求學
至於體育這個副科的教學 一般學校都不怎麼重視 小學體育教學主要以活動為主
索要掌握的知識少之又少 更不用提教學了
⑥ 從哪幾個方面對體育教材進行分析
1、教會學生體育的基礎知識和鍛煉方法。
體育基礎知識是進行體育鍛煉的依據,有了知識作指導,才能使體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為此,不能把體育課看成是單純的技術動作的傳授和練習,而必須同時進行體育知識的教育。體育基礎知識指體育的意義和作用、有關身體生長發育方面的知識、科學鍛煉的方法、體育項目對鍛煉身體的意義、運動保健、體育衛生常識以及運動競賽中簡單的規則和比賽方法等。教師應針對不同教育階段的特點,採取專門的理論教學和理論結合實踐教學的多種形式,將上述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體育課中由被動變主動,由盲目變自覺,把增強學生體質實效的獲得,由必然王國引向自由王國的境地,以適應終生鍛煉身體和娛樂的需要。
教會學生體育的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體育的基本技術指人們充分發揮機體的能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動作的方法。技能是指按一定的技術要求完成動作的能力。因此,掌握技術是形成技能的基礎。一般地說,技術和技能掌握得越好,鍛煉身體的效果也就越好,強壯的體質是提高技術和技能的前提。一般人都會走、跑、跳、投擲、攀爬等。但要跑、跳、投擲的姿勢正確,跑的快、跳的高、投的遠又需要學習和掌握有關的技術,並在經常練習的基礎上方能形成技能。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及調整運動負荷的方法,培養學生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並得到鍛煉的樂趣。
3、教育學生學會交往、交流和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向學生傳授的是有關人際交往方面的知識、經驗、道德行為規范,使其充分認識交往和交流對個人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性。其次,體育教師要幫助學生妥善處理好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密切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以及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第三,教師還應為學生創造或提供有益的正常交往和交流的機會,選擇可供交往和交流的對象或榜樣。並同時在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新思維。倡導創造教育,培養創造能力。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應當具備較高的創造性素質。因為,沒有創造型的教師,很難培養出創造型的學生。
4、教育學生學會關心和享受美好的人生。教會學生關心,廣而言之,就是教育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際、國內體育界發生的大事,關心體育的進步和興衰。小而言之,就是指要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體育活動中,注意關心同學的健康,關心同學的安全,關心同學的學習,關心教師的言行等以及那些值得關心的人與事。其次,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在以合理的方式滿足基本的需要基礎上,去努力追求與體驗那些更高層次需要所帶來的樂趣,諸如助人為樂、求知為樂、不斷進取等,使學生真正感到人生的充實、歡樂和幸福。
體育課為教材而教學、還是為目標而教學?
現代中小學的體育課堂教學目標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技術和技能;二是身體的操練和心理的體驗;三是思想品德和情感的要求。 針對這些內容,教師怎樣去設計教學過程?如何處理現有課本提供的教材。我認為:當體育教師面對一項教材時,首先,必須弄清為什麼要教這項教材?通過這項教材,要教給學生什麼?其次,必須了解這項教材的魅力所在;第三,要認真研究這項教材怎麼教學生才愛學;最後,才是深入鑽研採用什麼樣的教法才能使學生最快地學會學懂。要把教案的設計看成是對一堂體育課美好藍圖的描繪,將體育課教案編寫當作上課的具體執行計劃。採用的要求是:
1、擬定一堂課的目標要具體。依據知識、技術和技能;身體的操練和心理的體驗;思想品德和情感的要求。具體到每一節課的任務,須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實際,從保證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完成任務著想而定。還應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的不同階段,任務要有所側重、主輔分明。切忌抽象籠統,眉毛、胡須一把抓。
2、教材搭配和教法的選擇要合適。一堂課的教材安排應以教學進度為依據。輔助教材根據主要教材的性質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做適當搭配。著重考慮教材是否符合任務要求,能否保證課堂目標的實現,是否適應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能否有利於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是否突出主教材,保證教學重點。教法要切實可行、符合學生的實際,切忌成人化、競技化和達標化。
3、教學順序安排要優化和科學。教學順序的制定涉及的問題較多,應考慮學生認知與認識活動的特點規律,應把新教材和較復雜的教材安排在前段,以便學生用最充沛的精力投入新教材的學習和完成困難較大的學習內容。把容易引起高度興奮的教材放在後段,以免學生過度興奮,影響其它教材的教學效果。從人體生理機能活動的特點看,發展身體素質的教材,應把發展速度和靈敏性的教材放在前面,把發展力量和耐久力的教材安排在後面。同時,還要注意身體不同部位練習交替進行。此外,遇到新舊教材、難易程度不同和不同素質教材之間的矛盾並存時,應從課的目標任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以有利於提高課的教學質量為准則,合理確定主次。同時也要考慮氣候、場地和器材等因素。
4、教學步驟確定要規范和簡練。教學步驟的確定應以教材的動作技術結構為依據。教材的動作結構不同,其教學步驟也不一樣。通常將動作結構較復雜的教材合理地劃分為幾個部分,根據學生的基礎由易到難或按技術組成的順序逐次進行教學。教材各部分的劃分,應考慮動作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那種單純追求教學步驟,而使教材各部分劃分改變動作結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時要注重簡練實用,切忌華而不實或過於簡單。
5、採用教法手段要恰當和有趣。教法手段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途徑與方法。教法手段的選擇與運用是否正確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所確定教學手段,應以教材性質、學生情況和作業條件及教學的不同階段等為依據。不同教材,不同對象和不同的教學環境條件,以及不同的教學階段,應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要做到有的放矢,講求實效,靈活運用。不可生搬硬套或千篇一律,防止形式主義。常用的有:語言法、直觀法、完整法與分解法、練習法、游戲法與比賽法、預防與糾正錯誤法等。
6、選擇的練習方法要實際和實用。練習方法很多。教師應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教學班級人數的多少;學生的現有基礎與身心特點;體育場地與器材條件等的綜合情況,考慮和合理選擇。具體而言,教師選擇的練習方法既要便於學生的接受,又要保證全班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練習密度和運動量。盡可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有充分的身體活動與心理體驗,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完成教學任務。
7、課堂的組織教學工作要周密。體育課大都在操場上進行,教師要組織幾十名學生井井有條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課的組織工作非常重要。組織工作貫穿課的始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課的各部分的組織工作必須考慮周全。一般課中的組織工作,主要有隊列、隊形的合理調動和組織形式的正確運用等。基本組織形式有:全班形式、分組形式和個別形式。實踐中,教師必須根據教學任務、教材性質、學生人數、基礎情況、身心特點與場地器材等進行選擇運用。
8、環境的布局和全課時間的安排要妥善合理。體育課對場地器材的安排與布局,全課時間科學的分配與使用須再三斟酌,力求妥善合理。這項工作做得好,其意義不僅在於顯而易見的充分利用現有場地器材和解決器材不足的困難;更在於便利教師的教學組織管理,加強計劃性,保證基本部分主要教材的教學時間。防止相互干擾,杜絕一些不必要的傷害事故發生。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完成課的任務。
⑦ 小學體育教材的特點是什麼
教會學生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簡單、易學、不易受傷的運動。
⑧ 體育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體育學科的特點是:
1、相對於其他體育形態而言,體育教育的基本特徵是其突出的教育性和教學性。任何體育教育都是在教師(或指導者)的主導下進行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過程,亦即體育主體(對象)自身的學習和鍛煉過程。
2、體育教育以教學為主要途徑,以課堂教學或專門性輔導為主要形式,以身體練習和衛生保健為主要手段。這些特徵使體育教育同其他體育形態區別開來。
3、體育教育的具體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只是學校體育。若把體育教育(狹義的體育)與學校體育畫上等號,顯然是不妥的。這不僅在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而且會造成對學校之外的體育教育的忽視(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
4、體育教育中最普遍、規模最大的活動是學校體育和體育專業教育,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體現一種互動關系。
一、學科性質
1、現代教育制度形成以來,體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早期學校體育具有的人文教育色彩逐漸淡薄,主要表現是「增強體質」和「技能傳授」逐漸成為學校體育的主要目的,在實踐中甚至成為唯一的目的。
2、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世界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大幅度減少的體力活動使得體能在勞動中的意義迅速降低,這與急劇增大的職業勞動對科學技術知識的需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3、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通過學習體育獲得的各種知識、技能和能力,已不再為人們謀求生存和勞動所必須;另一方面,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
4、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性日益突出。體育課程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性質也越來越鮮明。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的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二、學科價值
在現代教育形成的過程中,體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進入學校並在學校中逐漸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日益深刻地認識到體育學習對於人的發展所具有的多方面價值。
1、增進身體健康
體育課程學習對於學生成長最直接、最顯著的價值,是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身體健康水平的提高。這種價值主要以兩種方式體現出來。一方面體現在身體形態和機能的變化方面,通過在教師指導下參加體育活動,學生能夠增強體能,使身體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為社會的存在物,人的運動實踐行為不僅始終影響、改變著自身機體,而且隨時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和各種心理感受。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和輿論環境中,通過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學生會感受到友誼、贊揚、批評、激勵等,並產生各種復雜的情感體驗。
體育運動過程是不斷面對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反復體驗挫折和困難,從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
3、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現代社會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社會交往的范圍,使人們的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是否具備與社會、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和能力,已經成為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
體育與健康課程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也具有顯著的作用。由於體育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使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增強學生某些重要的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4、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
長期以來,存在著這樣一種對體育的認識,似乎體育就是運動,沒有什麼知識學習的問題。這種認識有失偏頗。知識是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在過去的教育理論中,一般分為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思維科學知識,並根據這樣的理解來組織課程和教學。
但在當代,根據知識經濟對知識結構的研究,人們把知識分為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和規律知識(Know-why)、技能性知識(Know-how)和始源性知識(Know-who)。
三、學習學科的目的
為了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滿足教育發展對體育課程建設的需要,體育課程改革把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服務,作為課程改革的總目標。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是:
第一,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運動技能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第二,重建新的課程結構。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內容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第三,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第四,倡導建構的學習。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踐,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運動成績的現象和過於注重甄別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第六,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8)小學體育教材的特點擴展閱讀:
體育教育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教育科學、心理科學、人體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體育教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3、掌握體育鍛煉、訓練與競賽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4、具有學校體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5、熟悉國家有關教育、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6、了解學校體育改革和體育科學的發展動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體育教育 (體育學科專業名稱)
⑨ 小學體育學情與教材分析的要點有哪些
1.學習需要的分析 學習需要是指學生學習方面和目前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差距,及學生目前水平與期望學習者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2.學習內容的分析 分析學習內容是為了規定學習內容的范圍、深度和揭示學習內容各組成部分的聯系,以保證達到教學最優化的內容效度。① 內容的選擇:根據學習內容的層次,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教學目標,優選可以作為學習的內容,合理加工使之系統化。② 內容的組織:是將所選的內容進行單元化的系統安排。③ 確定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3.學生分析①學生的特徵分析:年齡、性別、身體發育水平、體質狀況、已有的體育知識、學習動機等。②確定教學起點:學生原有的學習准備狀態就是新的教學起點。例如,在走動拍球的基礎上--學習慢跑中拍球;在原地投沙包的基礎上--學習助跑投沙包;在籃球運球的基礎上--學習運球繞過障礙等等。4.教材分析教材名稱?——項目技術教材特點?——本質特點重點難點?——明確具體適宜方法?——教法學法發展學生?——鍛煉價值 分析教材是為了了解教材的特點與價值、確定教材的范圍、明確學習重點與難點以及採用何種方法教學最適宜等。①教材的選擇---學什麼?根據學習內容的層次,根據生的學習需要和教學目標,優選可以作為學習的內容,合理加工使之系統化。②教學目標---學多少?是將所選的內容進行單元化的系統安排。③確定教學方法----怎麼學?5.闡明教學目標①教學目標表述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是說明教師要做什麼。②教學目標的表述力求明確、具體、可測量、可觀察,不應不切實際或模稜兩可。 但是我們也不希望老師們將教學目標寫得過於繁瑣:認知目標、情感目標、技術目標、能力目標、行為目標等。6.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對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而採用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因素的總體考慮。確定教學策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體育教學策略設計是體育教學設計的核心和重點。體育教學策略主要研究:課的類型與結構、教學的順序與節奏、教與學的活動、教與學的方法、教學的形式、教學的時空安排等。制定教學策略的基本要求:① 學習准備:對學生的學習准備要了解、驗明、啟動、補償。② 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教學內容要有適宜的難度,要有一定的挑戰性,經過努力能夠達成。解決「吃不了與吃不飽」的問題。③ 目標範例:向學生展示學習活動完成時所要完成的規范動作,讓學生有學習的目標和模仿的榜樣。必要時可以採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優秀的動作範例。④ 內容的組織: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注意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例如,健康知識);注意教材的內在關聯;注意身體的全面發展;⑤ 恰當的教學指導:時機、方式⑥ 激發興趣:講解示範、提問、啟發、討論、實踐--。⑦ 反復練習:練習的次數、組數、規格及要求等。⑧ 及時糾正錯誤,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理解或動作是否正確。⑨ 注意區別對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徵、體格、身體機能、身體素質、興趣、能力等不同,在教學時要注意學生的差異,區別對待,因材施教。 體育教學設計是應用學科,它賴以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是應用相關體育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而其本源又是體育教學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因此,廣大教師還要關心體育學科中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學、體育心理學、體育教學論以及傳播學、設計學、管理學、媒體學等領域的理論發展,及時將其中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體育教學設計的實際工作中去,經過實踐檢驗後,再把這些理論豐富和補充到體育教學設計的內容中去,將它們轉化為實際工作的指南和原則,使體育教學設計知識體系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