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粽子的來歷和寓意
提到粽子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端午節,因為我是北方人,小時候吃到的粽子都是蜜棗餡的,後來發現原來粽子的種類非常多還有火腿的、五花肉的、八寶的等等。這里科學興農就和大家聊一下粽子的產生。
說法一: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相信知道的人最多吧。大家都知道屈原是楚國的大臣,一心為了國家,但是楚王卻聽信建寧小人的讒言,讓楚國陷於亡國的處境,屈原流放在外,對國家也是萬念俱灰。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屈原含著對國家的前途的憂慮之情投入了汨羅江之中。世人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汨羅江中的魚蝦吃掉,就會在江中投放大量的食物,這些食物大多是黍米做成的飯團。久而久之就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些投放在江水中的食物是為了讓死去的屈原吃的,但是由於魚蝦總是會搶食,所以百姓就把飯團用蘆葦葉子把飯團包成菱角的形狀,讓魚蝦以為是菱角就不會搶食了。並且會劃著龍舟撒粽子,這樣魚蝦會以為粽子是龍王的,龍王總管這水界,這些魚蝦就更不敢搶食了。所以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不過這也只是關於粽子由來的說法之一而已,除了這種說法之外還有其他的說法。
說法二:祭祀用品
雖然說紀念屈原的說法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講也說明粽子應該是一種祭祀的用品。但是這種說法當中粽子的祭祀性質更加強一些。這種說法的時間要比紀念屈原的說法更加久遠一些。而是說粽子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主要是用來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我國古人都講究陰陽五行的說法,這就在粽子上體現出來了,粽子所用的原料古時候並不是糯米而是一種黃色的黍米,黃色屬於陽。包粽子所用的粽子葉為綠色,屬於陰。並且祭祀的用品主要包括五牲,即牛、羊、豬、犬、雞,而粽子的包法非常像牛角,所以被當做祭祀的用品。
說法三:包烹
這種說法就不太具有傳說和神話的性質了。包烹的說法由來也是非常久遠,不過可以一說是最具有科學性的說法了。在遠古時期,大約50萬年以前,原始人的生活還沒有鍋、廚具這些物件,並且只是會簡單的用火燒食物,這時候就出現了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入火中燒食的情況,燒熟之後將樹葉剝去,食用。後來到了石器時代之後,人們已經可以把包裹樹葉的食物放入石鍋之中煮食了,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的雛形了。
雖然說關於粽子的說法很多,但是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證明粽子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們認真傳承下去。
㈡ 粽子的由來
當年,秦國一舉殲滅楚國,楚國遭遇滅頂,楚國的愛國主義詩人內----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容也懷抱大石,投身汨羅江殉國而死後人為了紀念屈原,不讓江中魚兒吃掉屈原身體,就往江中投放飯團,而且年年如此,因此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就被流傳至今。
據傳,屈原時期只是有了粽子的雛形,當時人們直接將食物丟進汨羅江,後來是有一個人說:三閭大夫托夢告訴他,人們投入汨羅江的食物都被魚吃了,讓他用東西包住,人們才用竹筒將食物包住扔進江里,這是粽子最早的樣子。
㈢ 三年級小學生作文,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劃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為它能吃粽子和綠豆糕,更因為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㈣ 粽子的來歷
從南復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制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4)小學生作文粽子的來歷擴展閱讀:
可通過三種方法辨別粽子的質量:
一看外觀。染色粽葉具有均勻的青綠色,表面色澤光鮮,看上去很誘人。而原色粽葉顏色發黃發暗;
二是聞味。染色粽葉包裝的粽子煮熟後,粽子的清香味不足,其至反而會有淡淡的硫磺味道;
三辨煮水。由於經過化學處理,返青粽葉的顏色相對穩定,加熱後水的顏色變化不大,或呈輕微綠色,綠色明顯者其化學原料含量高。而原色粽葉加熱後,水的顏色則會呈現淡黃色。。
參考資料:人民網-端午粽子挑選攻略
㈤ 粽子的傳統文化由來兩百字作文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 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 夂》:"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 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製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屈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也就是所謂的竹筒飯。
㈥ 粽子來歷的作文320字左右
說到粽子大家就會想到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按照習俗,在端午節這一天,大家都會吃粽子,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餵魚、蝦。喝雄黃、懸鍾馗像、劃龍船競賽也是端午節的習俗。
粽子一般是甜的,因為糯米的關系,粽子總是粘粘的,姥姥家經常做粽子,她們家的粽子里經常放幾個棗,幾個豆子很香,還很甜。
每到端午節,我就會吵著鬧著讓姥姥包粽子,還讓她在粽子裡面放錢,雖然她總是反抗,但還是被我和姐姐給征服了。
現在給你們介紹一種粽子最常見的做法吧:材料:
糯米、紅豆、紅棗、粽子葉(不同品味各不相同)等。
做法:
1、選擇上好的圓糯米(糯米有兩種,長糯米不適合包粽子,因為沒有圓糯米粘性足,口感糯)。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可以放些紅豆、紅棗等等。
2、這里用到的是粽子葉,而不是蘆葦葉,如果初次包粽子,粽子葉是首選,蘆葦葉比較窄,要用好幾片才能包一個粽子,新手包這樣的粽子就會手忙腳亂,而粽子葉頁面寬大,只要一片就可以包完整個粽子。
3、把粽葉捲成圓錐形。
4、滿滿地填上餡料填到溢出來的樣子,這樣有利於後面的包裹,可以使粽子里的餡料充滿整個粽子。
5、包好後入鍋加冷水浸沒,煮沸一小時後,改文火煮一小時即可。
簡單吧!別看粽子做著簡單,吃著也香,你們肯定喜歡!這次的粽子就到這里吧,拜拜~~~
篇二:粽子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我們家也不例外。媽媽說粽子不僅以它特有的形狀、顏色和滋味惹人喜愛,而且還能引起人們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常見的粽子樣子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而是有稜有角的。粽子用翠綠的蘆葦葉包裹雪白的糯米而成,裡面還可以放進蜜棗、香腸、鹹肉等各種餡,形成各種不同的味道,我最喜歡吃蜜棗餡的。
粽子煮熟後,顏色就變了,剝開墨綠的葦葉,只見光潔如玉的珍珠米團里鑲嵌著幾顆紅色瑪瑙似的蜜棗,紅白綠相映襯,顯得格外艷麗誘人。粽子的味道更是堪稱一絕。米團因為葦葉發出淡淡的清香,使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甜而不膩,粘而爽口,它既是驅邪消暑的開胃食品,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所以老少皆宜。
當然,粽子還有它獨特的來歷,據說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被奸人所害投江而死,人們為了防止魚蝦蠶食屈原的屍身特意投米團於江中,後來人們就用包粽子這種方式來紀念屈原的。粽子就是這么好看又好吃,還有它的獨特意義。
㈦ 粽子的來歷,50字
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版
為了紀念權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7)小學生作文粽子的來歷擴展閱讀
粽子的種類: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
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㈧ 山西端午節習俗作文小學生三百字或二百字裡面夾著包粽子的過程端午節
為你提供一些資料
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其來歷與吃粽子有相似之版處,主要用於防權病和祛毒。中葯典籍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雄黃是一種中葯材,具有解毒、殺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為葯材,有鎮靜、安神之功能,並具芳香氣味,可做香料。在端午節以前,民間要用菖蒲根和雄黃泡酒,曝曬在太陽下面,以備節日飲用。山西民間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的諺語。節日期間,成年人除飲雄黃酒外,還要在七竅之處塗抹一點。小孩子不飲酒,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臍等處。歷代相傳,說是可以辟瘟和驅除蛇、蠍、蜈蚣、蚰蜒等五毒蟲害。
山西端午節習俗:運城蒸虎饃迎端午
端午節來臨,山西省晉南運城一帶的居民有蒸老虎饃迎端午的民間習俗。頗具當地特色的虎饃代表人們敬奉祖先、祈禱平安吉祥的心願。
山西端午節習俗:解州男女戴艾葉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㈨ 端午節的來歷,小學生作文
說到端午節沒有人不知道吧,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兩千多年前,有七個國家分別統領中國,燕國,秦國,楚國等等。 有一個叫屈原的詩人,生於楚國,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便做出了一個利民利己的方案,可楚王這個昏君,偏偏聽信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路去都城,把方案給楚王看。可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把屈原流放。有一天,秦國突然向楚國進攻。楚國不及防守就被打垮了,楚國的居民都叫苦連天。屈原看不下去了,便抱起一塊大石頭跳下汨羅江,楚國的百姓很傷心所以就排龍船去打撈他的屍體,把粽子丟進水裡,給魚蝦吃它們吃飽了。自然就不去吃屈原的屍體了。
所以,人們就把那一天定為「端午節」。現在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了嗎?
2端午節的由來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俗稱端陽。重五。
據說,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蓄蘭沐』的習俗。但是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蛟龍給吃了,所以就用雄黃酒望江里灑,把蛟龍灌醉,人沒怕屈原餓著,說依舊用樹葉的皮包上糯米,一直到現在流傳的糯米種子就是。
每到農歷五月五日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種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每家都打掃庭院,掛艾葉,選菖蒲,撒雄黃水,喝雄黃酒。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國的優良傳統,也讓我們為這些烈士驕傲,自豪。
除了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許多這樣的傳統節日,我國的烈士也有無數。讓我們共建美好家園,不辜負這些烈士們對我們這代人的期望。讓我們90後創建新的未來,讓世界永遠和睦相處,沒有戰爭,只有和平……
3端午節的由來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還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呢!
4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