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數學學業評價中,有效運用表現性評價應注意哪些問題
激勵、指導、書寫、安排是否合理化(即運用)等
⑵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表現性評價
表現」一詞在英文中經常可視為「show」(做秀),有表達、表示、展現、表露出來的意思。所謂表現,強調的是將內在的東西表露、外顯、展示出來,讓別人(也包括表現者本人)能夠清晰具體地感受到,直觀形象地觀察到。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表現」作為一種觀念和行為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表現」不僅是為了張揚個性,也是為了打造優秀的自我。「注重個性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我們希望學生有豐富的知識內蘊、靈活的頭腦、頑強的毅力,更應有張揚的個性。不善表現、不會表現的人,消極等待、被動等待的人失去的不僅僅是一次張揚個性和開放自我的機會,更是失去一次追求卓越、實現自我的機會。因此,「表現力」已成為當今學生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素質。
一、表現性評價的價值
課堂是培養學生表現力的主陣地,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普遍發現這一現象:低年級的孩子愛發言、愛嚷嚷,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很少舉手發言,即使有些人講得很不錯,他們也不願舉手交流。此外,學生普遍存在著表現手段單一、表現層次膚淺、表現內容貧乏等不足。表現力滯後實質上影響著兒童創新人格的發展。因為創新,於兒童來說,是不斷追求新意、嘗試冒險和體驗成功的過程,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表現,是建立在兒童表現力基礎之上的。實施課改後,學生表現力滯後的現象雖有所改觀,但是情況還是不容樂觀。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現代教學論和評價論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基礎上展開的。要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表現力,以評價促表現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多方位的評價,讓學生在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中盡情地展現自已的特長和才華,在表現過程中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表現潛能,激發學習願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能力,讓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評價中充分體現,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表現性評價的目標
課堂表現是否出色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敢表現、樂表現的意願和會表現、善表現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表現力首先要關注他們願不願表現、愛不愛表現,其次,要考慮他們能不能表現、會不會表現。因此,「表現性」評價的目標應該落實在「表現意願」和「
表現能力」的評價上,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激發學生的表現意願,最大程度地發展學生的表現能力,促使兒童願表現、愛表現、敢表現、會表現,形成個體多樣表現,群體共同發展的氛圍,促使學生敢表現、樂表現、會表現、善表現,在表現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發展。
三、表現性評價的內容和指標
1.表現意願方面
表現意願可分為三個層次:1)被動表現:在老師或同學的指定下勉強參與表現活動。2)主動表現:自覺自發地參與表現活動。3)積極表現:自覺自發地參與表現活動並有與眾不同的獨特表現。
2.表現能力方面
表現能力可劃分為三個層次:1)模仿性表現:能依葫蘆畫瓢地模仿老師或同伴的表現作出相同或相仿的表現活動。2)求異性表現:能在模仿性表現活動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簡單修飾進行表現活動。3)創新性表現:學生能在模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獨特的創意並採取獨特的展示方式進行表現活動。
表現性評價的內容可根據各個學科的具體情況來定。以音樂學科為例,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可分為參與課堂發言、參與小組或大組的合作交流、課堂上是否願意質疑問難、在眾人面前表現展示學習成果情況等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學生課堂表現評價表
表現意願和表現能力是評價學生課堂表現的兩個方面,劃分層次的目的在於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表現現狀,以便通過評價促使學生的表現水平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使他們逐步具有明確的努力目標和較高的抱負水平,學習和生活中具有奮發向上的動力,積極地參與活動過程,熱愛生活。有樂觀進取的精神,有自控力,富有同情心和愛心,能與人和諧相處。
四、表現性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表現性評價是一種直接的評價,它的評價方式有別於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在評價人的能力(傾向)表現時採用的是間接的方式,即通過受測者在紙筆測驗上的表現來預測他未來的工作或學習表現,並據此作出評價;表現性評價則與傳統的紙筆測驗相反,它繞過了作為測驗與徵兆的紙筆測驗,對學生能力行為進行直接的評價。表現性評價可通過以下形式來呈現:1)演示。演示是一種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現,學生藉此展示他能夠使用知識技能來完成一件復雜任務。2)口頭描述與表演。口頭描述可允許學生說出他們的知識,並以會談、演講的方式使用口語技能。其中,爭論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口頭表現,這是讓學生之間的觀點對立起來,有理有據地爭論問題。3)作品選集。作品選集是表現性評價的一種基本方法。作品選集最初是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用來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在這里,作品選集並不僅僅是學生所有作品的集合,其中往往還包括判斷優秀作品的標准、學生對作品的分析、修改與反思。實施表現性評價時,具體可採用以下做法:
1.自評、互評及師評相結合
表現性評價主要採用自評、互評及師評相結合的方式,針對學生在課堂某一環節或整堂課的表現進行評價、打分,三項合計得分即為學生課堂表現的總得分。
其中,自評是學生對自己表現進行評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可讓學生在評價中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已在課堂表現中的進步與不足,從而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重點應放在自我發展的縱向比較上。實施表現性評價,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必不可少。研究表明,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與他(她)對事物的態度和興趣有著密切關系,同伴間的肯定和認可可使學生獲得無窮的前進動力,使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倍增,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主動表現自己,以更出色的表現展示自我。表現性評價的互評應關注評價學生的表現過程。教師的評價具有導向功能,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可為學生的表現指明正確的方向,促使學生調整表現的目標,完善表現的行為。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用多種評價手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2.平時評價與即時查評相結合
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我主要採用平時評價和即時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並以成長樹的形式來呈現。所謂「成長樹」評價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的一種動態評價。教師在教室內設置兩顆成長樹(一棵評價表現意願,一棵評價表現能力),學生將課堂表現評價表內「星星」(每得一次優秀便奪得一顆「星星」)的數量統計出來,將每五顆「星星」換成一個小水果圖案貼在樹上,讓學生能天天看到自己在長「高」,為自己的點滴進步而驕傲,從而受到激勵。
3.整體評價與分析評價相結合
整體評價建立在對表現的整體印象上,而不是對個別成份的考慮上。整體評價在評分指標的指導下進行,按照評分指標得出總體印象分。分析性評價則是對學生表現的各個部分或特點進行評價,再將這些部分的分數相加得到一個總分。
五、表現性評價需要注意的問題
1.選定評價任務,設計明確的評價標准。考慮到表現性評價往往比較費時,因而在選定評價任務時要作一定的思考。首先,教師需要關注那些復雜認知技能與學生表現的學習結果。教師還應根據學習內容的重要性,設計和選擇任務,從而確保評定任務與教學目的緊密聯系。其次,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及對他們的預期目標後,構建評定的指標體系。為防止不同的教師或同一教師在不同時期對評定的不一致,在任務設計時要澄清評定的內容,並設計十分具體的、明確的評分規則,構建一個恰當的任務框架,以便於認真遵循這一評分規則,提高評定結果的可靠性,使不同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評價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評價過程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有利於提高評價效率。教育評價包括表現性評價在內,都有使學生達到一定目標的取向。因此,在達到一系列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指導,尤其要尋求教師設計明確的、使學生能夠很好理解的指導語。含糊的指導語會產生眾多不一致的行為表現,以至於難以用公平、可靠的方法評價它們。表現性評價在探索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和提出新穎問題方面,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但這一特點並不意味著指導語功能的喪失。
3.盡可能使評價誤差最小化。幾乎所有評價都是評定主體在事實判斷基礎上對客體作出的價值判斷,因而它是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主觀性是難以避免的,相對於標准化測驗而言,表現性評價具有更大的主觀性,由此也會產生許多評定誤差。顯然,評定誤差的存在對於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具有負面效應。誤差完全消除是極其困難的,但盡可能減少誤差卻是可行的,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選擇最適合評定目的的評定任務和評分規則;在評定另一個任務之前,對所有學生的當前表現給予評定;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匿名評定;適當綜合考慮多個教師的評價結論。
4.教會學生自評和互評。將評定任務與評定標准提供給學生,同時向學生介紹教師的記錄工具,學生以此來判斷自己的表現。從教學角度看,讓學生自評他們的行為和結果,再與教師的評定相比較,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給自己評定的理由,學生也可以了解教師評定的過程,為雙方的溝通創造條件。其優點大致有:(1)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的目標和目的。(2)更有效地診斷自己的優勢和存存的不足。(3)在此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定的技能,而且這種技能會遷移到其他方面。自評的同時,也可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自評與互評能力會相互促進、相互遷移。
實踐表明,多元、多樣的表現性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課堂參與作出了准確的評價,在民主、開放的評價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吸收和掌握,還有過程與方法的經歷與體驗,更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化與發展。由於評價恰當地體現了新課程中的三維目標,它的層次性、過程性、發展性使多元智力功能、成功激勵功能在學生表現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從而保護了學生參與表現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表現慾望。學生可以真正地憑自己的個性意願來表現自己的獨特感受,創意更新穎,表現更精彩,其個性也得到了張揚。
⑶ 小學低年級數學表現性評價的實踐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以下三個方面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實施表現性評價:
(1)一至六年級各冊教材中的「數學實踐專活動」。屬
(2)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將現行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拓展而進行的小調查、小統計、小實驗、小研究等。
(3)有關測量與計算的內容。
表現性任務就是在表現性評價過程中評價者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它一般包括任務的目的、任務指導語、評價標准等幾個主要方面。
⑷ 小學數學講課過程怎麼進行過程性評價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通俗地說,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為此,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我們需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實踐,談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和途徑。 一、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發主動探究慾望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一種具有一定難度,而經過自身努力又能夠解決的問題。恰當的問題情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對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慾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接觸到的不是現實的條件,而是一種情境。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愉快學習的樂學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在此情況下,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它的內容應設計科學。必須能引發學生進行層層深入,津津有味的認真思考,能促進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引起廣泛的聯想,從而得出規律性認識。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出示一個圓,然後以圓半徑作為正方形的邊長,以圓心為頂點畫一個小正方形,讓學生猜測一下,圓的面積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積的幾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學生眾說紛紜。然後組織學生討論:你能不能想個法來說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學生把這個小正方形來量已知圓,得不到結果失敗了。有的學生把圓平均剪成4塊,再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還是不行,有的學生想出剪的份數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就更接近,減少了重合與空隙部分。教師給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創設這樣一個質疑猜想的教學情景,可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認知的樂趣、創新的樂趣。2.鼓勵學生敢於質疑,重視提問方法指導。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因此,從兒童的好奇、好問,求知慾望盛等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勤於思考問題,善於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有意識讓學生計算7÷3,58.6÷11,學生在計算時發現總是除不盡,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數字總是不斷重復出現,於是心裡充滿了好奇疑問。這時教師適時地問學生,你發現了?什麼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心中的疑問:「為什麼這兩道題總是除不盡?」「為什麼商當中總有重復出現的數字?」教師指出這樣的小數叫循環小數。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疑問,給循環小數下定義。在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以往學生習慣跟隨老師的思路進行思考,不習慣獨立思考,也就無從質疑,很難發展他們的個性。其實學生在聽課時,腦子里肯定有產生疑問的瞬間,但大多數學生都不敢或不願向教師請教。對於這些有畏難情緒的學生要予以熱情鼓勵,「說說自己的看法及問題。」「說錯了,也沒關系。」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增強學習信心。與此同時,在體溫方式上可給予指導。如學生剛剛學習發問時,完全可以從小疑問開始:老師講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講?自己有沒有掌握?通過老師講的,發現了什麼新?問題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在教師指導或自主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挖掘。3.注重學生學習體驗,激發主動參與熱情。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過程性目標,強調數學課程要從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不斷地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和思維的關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的認知結構類似於一個倒置的圓錐體的螺旋圖,它表明認知的螺旋是開放性的,其開口越來越大,意味著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知建構過程,也就是由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毫無疑問,這個認識螺旋中布滿很多節點,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當這些節點正在生長時,就讓學生實施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是從手、眼、腦協調活動開始的,對於小學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認識的對象與學生之間縮短距離,進行直接的認識活動。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例如:在教學《分數除法》時,我跳出了認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則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身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發展性領域目標。教學時圍繞例題重點探索,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演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重點探究後,並不急於得出計演算法則,而是繼續讓學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許他們選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當分數的分子能整除整數時,用分子除以整數的商作分子,分母不變。」這樣的計算方法來得簡便,並通過學生動態生成的例題,如:分子不能被除數2整除,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中感悟到:這時應採用「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等於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雖然整節課都沒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謂形式上的計演算法則,但學生所說的不就是算理演算法的核心嗎? 三、巧用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效率。1.利用媒體,激發興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寬視野,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動力。在數學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老師在講台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在講台下流露出消極厭煩的情緒或自己做別的事。這種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講解很難對未親身經歷過的學生產生興趣。而多媒體教學圖文並茂,生動逼真,它能及時喚起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直觀性與可操作性強等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或以鮮艷的圖片刺激學生的感官,或以有趣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或以直觀演示展現新舊知識的矛盾點,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從心理上為學生獲取新知鋪路搭橋。例如,在講「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時,我首先出示一張投影,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出了投影上所畫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一塊地或一個操場是平行四邊形,還能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積嗎﹖不用數方格的方法,又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通過設問,同學們學得很有趣,急於知曉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教師由此誘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慾去聽新課。2.利用媒體,突破難點探索新知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階段。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如果只通過簡單,枯燥的講述,很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輕易地掌握。數學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通過形象化的畫面,有助於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難點內容的突破。利用電教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生動地顯示了各種圖形的變化,使學生眼隨圖動、心隨圖思,積極參與到對每一種圖表的分析與思考上來。我在講「正方體、長方體的認識」時,通過投影片抽拉演示,讓學生目睹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一條棱通過移動和相對的棱可以完全重合,從而得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相對的棱平行且相等」這一結論。這既強化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又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再例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實際生活中「行程問題」,還有各種不同情況,當堂演示了以下內容:(1)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交叉而過。(3)兩人從兩地相向而行,甲先行一段路程;乙才出發,再經過一段時間兩人相遇;(4)兩人同時同地反向而行。(5)兩人同時從兩地反向而行。(6)兩人同時同地同向而行,由於速度不同,經過時間越長,相距越遠。(7)兩人同時從兩地向同一方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後,經過一定時間,後者追上了前者。通過這一展示,使學生很清楚地明白了題目的意義,從而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3.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樂學氛圍。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主要標志是教學效率的高低,而這又常取決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是否積極主動。兒童有了飽滿的學習興趣,便會對學習產生強烈的需求,積極地投入學習,堅持不懈地與學習中的困難作斗爭,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元、角、分」時,教師採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交通工具、電動玩具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設計「買賣情境」,讓他們在樂中買,樂中認,認中學,學中記,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機融合,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緊密相接。 4.利用媒體,及時反饋 練習是形成技能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獨立思維的一種活動方式。在達標練習中運用電教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的練習時間和機會,從而鞏固所學知識,使教師能夠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利用反饋信息及時點撥評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和關注技能的掌握,轉向側重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著眼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找准起點,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富實效,讓數學課堂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⑸ 誰有小學數學表現性評價的樣例
數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數學的結構、
圖形、
布局和形式無不體現數學中美
的因素。
我們有些學生不能把數學與美聯系在一起,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數
學美育教學的欠缺。
因此,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數學教學的美育功能,
不
僅可以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還可以獲取知識,
開發智力。
認識平面圖形這一內
容是從現實生活中引出的數學內容,
都是來自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物
體,學生已有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繪畫圖形,能夠使學生在愉悅
的學習、直觀地認識、辨認、區分這些圖形的同時獲得對簡單圖形的美的體驗,
並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評價目標:
1
、通過操作和觀察、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
2
、在找一找、拼一拼、畫一畫各種圖形,直觀而充分感知各種圖形的特徵,初
步建立空間觀念。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與創新意識,以及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
用數學進行交流的能力。
4
、
在愉悅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
系。
評價內容:
一、創設情境,感受美。
(上課一開始,播放優美、輕快的音樂)
師:
同學們,
今天早上的空氣多新鮮呀。
可愛的小雞們也跟小朋友們一樣早早地
起床,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尋找食物,瞧!他們找得多高興啊!
(多媒體動態演示)
你們看,這幅圖漂亮嗎?
生:漂亮。
師:漂亮在哪裡呢?為什麼覺得它漂亮啊?
⑹ 為什麼小學生需要表現性評價
一、表現性評價的基本理論(一)表現性評價的概念在教育評價領域,表現性評價最初只是一個與傳統多項選擇題目為代表的標准化測驗相對立的術語,是以客觀測驗以外的一類以行動、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寫作、檔案資料等更真實的表現來展示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思考力、隨機應變力、想像力創造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及學習成果與過程的測驗。表現性評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 有助於測查高級思維能力。2. 有助於測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問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3. 重視學生解決問題得出的結論,更重視評定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4. 有助於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的潛力盡可能得到發展。(二)表現性評價興起的現實背景表現性評價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年我國漢代的取士制度,即通過考試與推薦來選拔各級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國外教育評價與測量領域研究者的關注,是由於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各國教育界期望通過評價的革新來更好地選拔人才,與此同時,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來促進教學與學習質量的提高。國外學者認為表現性評價方式產生的三個基本原因是:其一,知識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學生們採用「記憶」的方式是極為愚蠢的。其二,高級思維及問題解決過程常常非常復雜,要求多個步驟、多個問題解決這,要求跨時間、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要求補充一些校外工作。其三,當前評價面臨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結果不能轉化為客觀紙筆測驗題目的形式。其實,表現性評價的出現表現出教育界對以選擇題為代表的標准化測驗的普遍不滿。許多教育者認為,與常見的標准化測驗形式相比,表現性評價而已更進一步地測量學生實現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為解決當前教育問題的重要方式。(三)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又稱課堂表現性評價,指的是以教師為評價主體,以學生日常學業表現為評價課題的表現性評價形式,其特點在於與所學課程內容匹配,風險性較低,屬於校內評價的范疇。國外學者認為,只有通過經常的、有規律的課堂評價與反饋,學生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因此,許多研究者建議將表現性評價作為一種課堂教學工具。還有學者通過研究指出,在實施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時,通過在自然背景對學習者的觀察與資料積累,表現性評價的重點在學習過程;在實施後期,評價雖然也包括對學生成長的觀察,但要越來越注意學習的產品。我們在這里探討的就是課程嵌入式表現性評價。(四)表現性評價的特點根據學術界對表現性評價特點的界定,我認為表現性評價的主要特點有五個。1.任務框架表現性評價與學習任務緊密,基於表現性評價的學習任務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學習任務之間緊密,形成系統的框架體系。表現性評價的目的即為整體推進學習任務的完成。2. 評價先行基於表現性評價的作文教學,評價是帶動學習任務前進的「火車頭」,而非判定任務完成情況的「火車尾」。學生先明確寫作的評價標准,在寫作過程中主動向「標准」靠近,逐漸將評價標准內化為自身對寫作的認識與理解。3. 標准自定表現性評價標準是基於學習任務和學生情況制定的,情境特點較為突出。因此,依據同一個評價標准體系,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自定」充分體現出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性,體現出教師對寫作教學的認識與理解。4. 主體多元表現性評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其他成員。評價主體多元有助於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了解自身的寫作情況,多方獲得鼓勵與支持。主體多元也有利於寫作教學的多元互動和資源共享,擴大學生思考的廣度,增加學生思考的深度。5. 自主修正學生參與了評價過程,對自己的習作與評價標準的差異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有利於發揮評價的完善、修正功能。評價過程對學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較好的啟發和激勵作用,能夠幫助學生養成主動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二、初中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目前初中作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為學生的寫作營造良好的作文環境。作文教學的隨意性大,很多教師都是走進教室,在黑板上寫一個題目,要求學生完成寫作任務,教師批改,發回作文本,一次寫作教學宣告結束。這樣的寫作教學,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學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間。另外,學生在寫作前和寫作過程中都沒有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只是在完成寫作任務後得到教師的幾句評語,學生處於「被匡正」的狀態,寫作能力的提高沒有「助推力」。這里所說的「作文環境」,不是指作文時的課堂氣氛、課堂紀律、訓練的狀態,而是指學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時這兩個時段中,對作文的動機、慾望、沖動、興奮,這是一種作文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是源於學生自身的。良好的寫作環境包括四個因素:第一,學生想寫,有寫作的動機、慾望和沖動。第二,學生有的寫,教師幫助學生營造現實情境,引發學生的回味與聯想,幫助學生在生活體驗與作文題目之間建立起,第三,學生能寫,教師幫助學生深化情感、思考與感悟,幫助學生找到與寫作內容相適合的表達方法與寫作方法。如果教師能夠從整體上設計寫作教學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學都注意寫作前的指導與寫作後的點評,學生就能在良好的寫作環境中整體提升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三、表現性評價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表現性評價的最大作用就是幫助教師和學生明確標准。首先,教師藉助標准明確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方向,藉此設計寫作任務,為學生尋找達到標準的路徑。其次,學生藉助標准明確自己寫作努力的方向,並在寫作過程中努力實踐。最後,師生通過評價明確學生現有水平,進而明確現有水平與標準的差異,共同制定計劃,整體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表現性評價並非於作文教學的「評價」,而是融入作文教學全過程的,是作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表現性評價的引領下,師生更容易明確方向,確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學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四、初中作文表現性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標準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繹」和「自下而上的歸納」兩種形式,如果採用兩種形式得出的評價標准一致性較高,評價標準的信度就比較好。相比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繹」更多地體現著社會的要求,「自下而上的歸納」則更多地反映學生的需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明確規定了第四學段寫作的階段目標,學生的中考作文能夠反映其寫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結合《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表現確定評定標准,「自上而下的演繹」和「自下而上的歸納」相結合,既能反映學生的發展成長也能表現出他們各自的弱點,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⑺ 小學數學表現性評價的楊例
請問你說的是什麼意思?什麼叫「楊例」?????
⑻ 誰有小學數學表現性評價的樣例(繼續教育作業)
HAO
⑼ 如何使小學數學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形成性評價是過程評價,《數學課程標准》中對過程性目標的要求,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三個層次來刻畫學習水平。我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此的評價應至少包括四個方面:評價學習情境、評價學生對學習情境的回答,以及對回答的分析和對結果的解釋。 例如:一隻口袋裡有許多卡片,每一張卡片上都寫了一個數,有些寫的是6,有些寫的是7,其餘都寫的是8,你從口袋中摸出兩張卡片,將這兩張卡片上的數字相加,結果是多少? 方法一:摸出的數字相同,有6+6=12,7+7=14,8+8=16;摸出的數字不同,有6+7=13,7+8=15,6+8=14。 方法二:摸出的數字有6,有6+6=12,6+7=13,6+8=14;摸出的數字沒有6,有7+7=14,7+8=15,8+8=16。 可以通過學生在類似上述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具體來講,可以用下面的形成性評價記錄表來記錄學生的表現,以此作為評價的依據。 對學生數學學習進行形成性評價的記錄表項目 學生的行為表現 分析原因 評價問題情境中 是否明白問題 對情境的反映 開始思考沒有 分析思路 對問題的分析是否正確 解釋結果 解決問題沒有 有幾種解決方案 形成性評價注重對問題情境中學生的反映、學生對情境中數學問題的分析、對問題解決的思路以及對結果的解釋等情況的評價。 終結性評價也稱總結性評價,是指在某項教育活動告一段落時,對最終成果做出價值判斷。也就是以預先設定的教育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最終取得的成就或成績進行評價。 例如,對於剛剛學習第十冊(蘇教版)第二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五年級學生,在終結性評價中要達到以下目標: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相互之間的關系,知道表面積和體積(容積)的含義,了解相互間的區別,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容積單位(升、毫升),建立起單位體積大小的觀念,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的換算。 △理解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對數學教學過程的評價中,要重視形成性評價,並適當地輔助於終結性評價,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有更實際的價值。具體地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形成性觀察。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興趣、行為及各種表現(課上活動、課外活動和家庭活動),對學生微小的進步都應作出肯定論斷,具體說明某一數學內容掌握的程度,同時,也必須指出還有哪些內容未掌握,指出這一點的目的不是給這個學生作論斷,而是幫助學生盡快地把這些內容補上來,也幫助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到為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需要做的工作上來。 (2)形成性評價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注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全過程的評價,它的基本思路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心理過程,接受新知識可能產生的心理障礙和阻力,通過形成性測驗找到"症結",並提出克服障礙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