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的差異是什麼
教學方法有:「讀來、思、議、自導」結合法;「讀、寫」結合法;情景交融法,實物演示法,創設情景法,引導分析法,小老師法,但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就是辦法.
學習方法有:
1) 多讀書:也不一定要看魯迅、矛盾的小說,並不一定會有效果的。多讀是建立在精讀的基礎上的。讀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內涵。整個高中期間,「我」都反復看課文上的文章,將精彩之處做上標記,寫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練習協作,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不管是雜文、散文,還是小說,都可以寫,寫完了要反復修改,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惘。
3)多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4)語文的習題訓練:並不是多多益善,做題是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
總之,老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相通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是老師教學方法的體現,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就沒有學生的學習方法,兩者應該是互相促進,相互聯系的。
『貳』 小學語文與初中語文教學的區別是什麼
從內容、形式和篇幅等幾個方面歸納一下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在選文方面的差別。
如(開始學習文言文或古文)(有很多現代詩歌)(可以接觸更多作家的作品)……
謝謝了。是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一課大概是《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這個作業是長興實驗初中新生的暑假作業。希望專業人士能幫忙、
『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重視學生個體差異教學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內,研究並尊重他們容的個性特長,揚長避短。那麼,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呢?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的方式如何體現,將直接制約著師生的思維和行為。
『肆』 如何解決小學語文差異教學存在的問題
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分層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培優版撫差,使權全體學生,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達到大綱、課本的基本要求的教學目標,又使各層次的學生都在各自的起點上前進一步,實現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一、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制訂的教學目標要求不同。二、承認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實行分層預習。三、在教學環節中落實分層推進,分類指導。四、評價也要體現分層的要求
『伍』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實施差異教學
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寬多種閱讀途徑、倡導自主閱讀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陸』 縮小城鄉差異課堂教學能做什麼基於小學語文學科
在新課改浪潮中,作為主陣地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師生內交流更加暢通容,學生興趣更加濃厚……然而,不少課堂在熱鬧背後表現出放任浮躁的傾向,教學效率並不理想。如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寫減少了,琅琅讀書聲變少了,語文味也越來越淡了……作為語文教師,有必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鑽研教材——有效教學的前奏筆者認為,要實施有效教學,首先要做到明確目標,深入鑽研教材,巧妙進行教學設計。
『柒』 小學語文差異教學實踐法的教學成果有哪些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回價功效。有效教學在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捌』 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會有什麼差異
小學生語文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生、發展和構建的動態過程,是語文素質和基本能力形版成的實踐過程。學習過權程的質量與速度,取決於學生能動的內部因素的作用。教師作為外部的能動因素,只能影響這一過程,但無法參與這一過程,更不能替代這一過程。那麼,根據語丈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基本特點,我們如何認識小學語文學習過程的基本規律與特徵,就成為如何有效地影響這一過程的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論題。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習過程的基本規律是什麼?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是什麼?學習過程各階段之間的關系以及直接體驗學習階段的特殊性是什麼?這是本文要探討的課題。 全文包括引言和三部分內容。 引言:借鑒中外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提出統領全文的思想觀點。以全新的視野把語文學習過程研究的范圍,從封閉式的學校學習階段擴展到開放式的社會生活體驗學習的范圍——學生學習全過程范圍的研究。
『玖』 小學語文低年級和中年級教學上存在哪些差異
在小學中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將影響著小學生語言發展與語文能力的培養。針對農村小學嚴重存在的缺乏語言活力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必須抓住語文學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逐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把握和運用能力,引領小學生走進語文,應用語文教學煥發出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力。
『拾』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對比閱讀
(三)是解決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及教研工作中,我們發現:教材理解得不準確、不到位、不全面,以及閱讀教學高耗低效,是阻礙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兩大瓶頸。
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對本年級、本冊、本單元教材的知識、方法的橫向與縱向的梳理、比較、綜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教材,不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去把握教材內容與形式上的特點,不能把零碎的知識整合起來、把握知識的內部體系,使得對教材的理解總是不夠到位,總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我們以為:樹立「比較」的意識,經常用「比較」的眼光去看我們的教材,隨時進行比較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徑。
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嚴重缺失,除了教師教學方法的簡單枯燥,還源於學生閱讀中思維的局限性和語感比較弱。一般而言,學生的閱讀過程可劃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國際上比較重視後兩種閱讀,但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提供給學生的往往是前兩種閱讀途徑。而比較閱讀不屬於「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范疇,而是一種思考性閱讀,具有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性質,這正是目前學生所缺失的閱讀方式。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可以說是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一個嶄新途徑。
二、課堂教學
(一)基本內容
課堂上,字、詞、句、段、標點的比較是大家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較閱讀的內容。
1.字詞的比較
從字、詞入手進行比較,一般通過增、刪、改、換、調等方式,使學生體會不同字詞表達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從而准確理解內容、情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
對於學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將它們放在一起觀察、比較、辨析,比三令五申、反復強調的效果要好。例如「本」「末」「未」這三字,僅僅從字形上引導學生區分,學生在書寫、運用時仍舊會出錯,若從「形義結合」的角度進行講解,進而使學生真正明白它的含義,從而就能有效地避免問題。
本——木字下面加一橫。「木」表示樹木,「本」表示樹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樹根、主幹。
樹根、主幹就是一樹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橫。表示樹木剛剛長出小芽,還沒長大,是「沒」「不」的意思。
末——「木」字上加一長橫。本意是樹梢,樹的尾梢、末梢。
引申義表示:東西的盡頭〈末梢,秋毫之末〉。
通過比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尊重了漢字「形義結合」的突出特點,加深或強化了漢字的音形義,尤其是形與義,大大減少或避免了學生書寫錯別字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松鼠》一課中描寫松鼠活動特點的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著閱讀下面兩句話:
「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只要有人搖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學生通過對「觸動」和「搖動」的比較,很容易就體會到了松鼠的機靈、用詞的准確。
2.標點的比較
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看似簡單的符號,卻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標點,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語義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以「比較」的眼光關注標點符號,抓住那些對表現文章中心,表達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標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體會語言的節奏感和暢達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逐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第12冊《蜀僧》的教學中,我們這樣引導學生感受標點的妙處:
「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請讀出不同的語氣,並說明理由。
通過朗讀理解,學生明白了:同一個句子,因標點的不同,竟然就能表達或疑問或嘲笑或諷刺這樣完全不同的意思。
課文學完後,教師把一份資料發給了學生,資料記載的是一個傳說:
有一次,乾隆皇帝讓紀曉嵐在摺扇上題字,他就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是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漏寫了。乾隆皇帝發現了,不說什麼,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紀曉嵐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他很聰明,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詞: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學生讀後均驚嘆不已。
接著,在《珍珠鳥》的學習中,我們又進行了如下教學:
下面兩個句子,請你多讀幾遍,看看有何感受?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原文)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改後)
短暫的沉寂之後,學生紛紛舉手:(原文)(1)說明作者很喜歡雛兒;(2)感情強烈得多;(3)有驚奇的意思;(4)是驚喜、恍然大悟;更有學生總結道:標點雖小作用大!
3.句的比較
細讀文本,你會發現很多文章的動人魅力大多隱藏在句子、細節裡面,它們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感人之處。找到它們並在課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內涵,品味表達的妙趣,培養語感,提升欣賞鑒別能力。
例1,《鼎湖山聽泉》中有這樣的句子:「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匯成一片美妙的音響。」
教學中我們引入了原文:「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於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老師問:「你更喜歡哪一句?」學生有的喜歡課文的句子,因為簡潔,還能引起想像;有的喜歡原文,因為描寫細膩生動,畫面感強,讓人彷彿看到那個情景。
此處的比較,除訓練學生的語感外,最突出的作用,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老師常說『生動形象』,這回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形象』了。」「平時我挺羨慕別人作文寫得特別具體,現在我覺得,『簡單』也挺好的。」
例2,《木笛》一課,文中有這樣兩處細節描寫:
①朱丹輕輕走進屋,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
②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來。
課堂上,我們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自己比較著讀讀兩個句子,看看有什麼發現?
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重復寫到這個細節呢?
生1:作者前後兩次強調這個細節,我認為是獨具匠心的。朱丹如此小心地對待木笛,是因為木笛在朱丹的眼裡,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而是一件聖物,是他的理想,是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
生2:行動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小心」一詞生動地表現了朱丹對木笛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
生3:在考場上,他卻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毅然放棄了夢寐以求的終試,從中我們更感受到了朱丹濃濃的愛國之情。
關注到文本中這樣的細節,無疑可准確把握人物特點,使課堂魅力無窮。
4.段落的比較
段落的比較材料很多時候是「藏在深山人不識」,需要教師細心去尋找。而一旦實施,則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的描寫手段、組材方式、表達效果等獲取深刻認識,從而實現知識及思維方法、成果的遷移、運用,提高其理解、欣賞評價、習作能力,使思維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例1,四年級的《神秘的死海》一課,一位老師在課尾引導學生關注到書下註解:「……選入課文時有改動。」並設置懸念:改了哪?為什麼改?之後,出示原文,引導學生與課文做比較,發現原文中寫傳說的第3自然段選作課文時調到了第1自然段,進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開頭引人入勝的特點,滲透科普類說明文的開頭如何吸引讀者,從而為本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介紹「奇妙的鹽」打下了較好基礎。
例2,京版第12冊選編了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一文,無獨有偶,人教版第教材也選編了此文。兩個版本較明顯的一處不同是結尾。
人教版教材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倘使他還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北京版課文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見到他了。然而他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他用那雙寫了無數個粉筆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那些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祖國的藍天上翱翔。」
京版結尾,深刻雋永、耐人尋味,但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卻有難度:究竟「是什麼」陪伴著我的心?為什麼是「理想的」風箏?(課後作業有要求)
當教師把這兩處不同展示給學生後,不僅難題迎刃而解,原來是「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在陪伴著「我」的心,在影響、感染著他的每一個學生,使他的學生在困難面前也能如此樂觀、積極向上。
接著,我們引導學生對兩個版本不同的結尾進行賞析、評價:「你更喜歡哪個結尾,為什麼?」學生先是沉默、沉思,然後興趣盎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
孩子們見解雖不見得多麼高明,但兩處文字孰優孰劣本來就不是比較的目的,「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不步人後塵,不人雲亦雲,認識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感受、獨有的見解」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