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說課稿課件

小學數學說課稿課件

發布時間:2021-03-01 12:20:07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礎知識和初步推論證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擔負著訓練學生學會分析證明思路的任務,在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的性質是今後論證兩角相等的的依據之一,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三條主要線段重合的性質是今後論證兩條線段相等、兩個角相等及兩條直線垂直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探索並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能運用它們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性質定理之間的聯系。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對命題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滲透幾何證題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
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進行規律的再發現,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大膽探索的精神。 加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三、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難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 四、 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課我採取了「開放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都竭力把參與認知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地給以引導、點撥、糾正。
五、 說教學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一、回顧與思考 電腦展示人字型屋頂的圖像,提問: 1、 屋頂設計成了何種幾何圖形? 2、
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那麼它特殊在哪裡呢?(兩腰相等,是軸對稱圖形) 3、它的對稱軸是哪一條呢?
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創造豐富的舊知環境,有利於幫助學生找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特別是問題3,其實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伏筆。
除了這些特殊點,等腰三角形還有其它特殊性質嗎?這節課我們就要一起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由此引出課題)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正式進行發現過程前要讓學生對探索的目標、意義認識得十分明確,做好探索的物質准備和精神准備。
二、觀察與表達1、
觀察猜想請同學們拿出准備好的等腰三角形,與教師一起按照要求,把兩腰疊在一起,觀察一下你有什麼發現。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疊合情況,請學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2、
得出定理學生回答發現後,教師給予指導,用規范的數學語言進行逐條歸納,得出兩個性質定理:定理1: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體驗知識的發生、發現過程,變灌注知識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學習內容不再以定論的形式呈現,而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學習的心理機制不再是僅僅是同化,而是順應。
三、了解與探究3、探索定理一、(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 A組: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各等於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頂角為40度,則它的頂角為幾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為40度,則它的底角為幾度?
B組:1、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4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12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3、一個內角為6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論:等邊三角形各個角都相等,且各個角都等於60°。

二、根據性質2填空:
(1)∵AB=AC,AD⊥BC,∴ , 。
(2)∵AB=AC,BD=CD,∴ , 。
A

B D C
(3)∵AB=AC,∠1=∠2,∴ ,
。為了對定理進行進一步探索,設計了以下練習:練習一的整體設計遵循低起點、小分階、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則,其目的是要學生掌握應用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1與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數的規律,但教師不是直接將規律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使學生獲得從問題中探索共同屬性的思維能力。從認知結構看,利用三線合一性質來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或垂直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聯系較少,需要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是一種「順應」過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因此設計了下面一組填空題,幫助學生進行建構活動。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性質應用應以等腰三角形為前提,為例2的教學作了輔墊,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四、應用與提高應用舉例:如圖,某房屋的頂角
∠BAC=120°,過屋頂A的立柱AD⊥BC, 屋椽AB=AC, 求頂架上的∠B, ∠C, ∠CAD的度數。

例1:求證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平分線相等
A

E D

B C
由於這是個用文字語言敘述的的幾何命題,師生共同商討,將解題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根據命題畫出相應的圖形,並標出字母 ② 通過分析題設結論,將命題翻譯為幾何符號語言,寫出已知與求證。
③探索證法 在尋求證法時啟發學生從「已知」、「求證」兩方面出發進行思考。從已知出發:
a:由AB=AC聯想到什麼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線聯想到什麼
c:由a、b聯想到什麼
d:由a、b、c聯想到什麼
e:由d聯想到什麼

從求證出發:證明兩條線段相等通常用什麼方法?(全等三角形)。這兩條線段分別在哪兩個三角形中?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何證明?
本課從居民建築人字梁結構中抽象出幾何問題,通過探索實踐活動得出結論,在這里,再將得到的結論應用到實踐中,從而解決了人字梁結構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有前後呼應,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思想,有利於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證明」的教學所關注的是,對證明基本方法和證明過程的體驗,而不是追求所證命題的數量、證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來確定學習任務與步驟,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這里要求學生從兩方面都能夠思考問題。但這對於剛接觸論證幾何不久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由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聯想。

本題是通過三角形全等來證明兩條角平分線相等,而這對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別用到了公共邊和公共角這兩對元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充分利用這一點,組織學生探索證明的不同思路,並進行適當的比較和討論,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應用與提高例2:已知:如圖,△
A

O

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內一點,且OB=OC,AO的延長線交BC與D.
求證:BD=CD,AD⊥BC
思考:(1)本題的結論有何特
殊之處?——證明兩個結論
(2)你准備如何得出這兩個結論?——分別認證或同時證明
(3)哪一種簡捷?利用什
么性質?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尋找解題思路,可以在小組間進行討論。
變式拓展:
(1) 如圖,在例2中若點O是△ABC外一點,AO連線交BC於D,如何求證?
(2) 若點O在BC上呢?
經過例1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礎,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證題思路,從而學到新的研究數學學習的方法,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同時也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在這里有意通過變式讓學生經歷圖形變換過程,並使他們感受到在一定條件下,圖形變換不會改變圖形的實質,最後將點O移到BC上,使學生體驗了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

想一想:記一塊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邊中點為,再從頂點懸掛一個鉛錘,把這塊三角尺放在房樑上,如果懸線通過點M就能確定房梁是水平的,為什麼?通過想一想進一步突出重點與難點,也有利於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心得與體會
通過今天這堂課的研究,我明確了 ,我的收獲與感受有
,我還有疑惑之處是
。請學生按這一模式進行小結,培養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反思的良好習慣,同時通過自我的評價來獲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六、作業
(1)作業本上相應的作業。(2)已知:D、E在△ABC的邊BC上,AB=AC,AD=AE,求證:BD=CE(1)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2)及時反饋、查漏補缺(3)體現層次性與開放性

六、 說評價

現代數學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本課從定理的發現到定理的應用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能主動地去觀察、猜測、發現、驗證,積極地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形成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三個注重:
1、 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樂趣。 2、 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3、 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應用

❷ 求小學數學說課稿

各位評委X午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XX》*年級*冊第*章*****第*節*****的****內容,此內容為本節的第*課時。
我說課的程序主要有以下********等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和****等部分,屬於。。。。的范圍,是在學習了**內容的基礎上(或為學習以後**內容做知識准備)的知識,《課程標准》的要求是**************,據此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識記的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發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知識的****特點,確定通過學習本節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教學重點:根據《課程標准》要求把*****確定為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根據(知識**特點、學生已有知識儲備或理解能力)確定****為本節難點。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將詳講***,略講****,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對****知識將採用***教法,為落實重點採用**教法;為突破難點採用**教法;等等(注重啟發式、討論式,實現因材施教)
三、說學法:
為使所學知識能較好的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對**知識將分別採用(材料分析法、讀圖發現法、歸納總結法等等)
為落實教學目標將著重做好以下練習:對****知識通過填空、連線、材料、表格、選擇、讀圖等進行訓練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復習回顧等),導入新課
通過****來(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復習回顧等)導出本節課所學知識,板書課題
2、(導學結合、圖文研習、探究發現等),講授新課
注意:a各步驟清晰流暢
b用多媒體時語言是:媒體展示(材料、地圖、練習等)
c學生活動和教師活動明確,活動說明意圖(圍繞三維目標)
d框題間要有過渡語言
e有創新的做法著重說
f告訴評委:以上是我的板書設計(條理、知識主幹、創新不是簡單的知識點排列)
3、課堂小結:(回顧小結、指板書小結、媒體展示脈絡小結、學生自我小結等),並指出重、難點。
4、鞏固練習:(此步有無可根據教學過程調節)
5、作業設置: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或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

❸ 急求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自己在網和那個搜

❹ 小學數學數學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 毫米的認識來源:網路 2009-08-18 11:51:10

[標簽:二年級 說課稿 人教版 數學]奧數精華資訊 免費訂閱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陳紅霞,來自於xxx仙女二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准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准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准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准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准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准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准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匯報我准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准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像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❺ 小學數學說課稿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說課稿教材簡析: 復式條形統計圖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的內容,是在學生

❻ 小學數學說課PPT模板

參考網路文庫資料http://wenku..com/view/2cf6c0db7f1922791688e8f5.html?from=rec&pos=1&weight=47&lastweight=23&count=5

http://wenku..com/view/b58dee02bed5b9f3f90f1c9c.html

模板下載地址 參看 http://www.sogou.com/sogou?user_ip=123.53.201.136&sourceid=hint&bh=1&hintidx=0&query=%D0%A1%D1%A7%CA%FD%D1%A7%CB%B5%BF%CEppt%C4%A3%B0%E5&&pid=AWNb5-2191&ppid=1&w=01020600

❼ 小學數學說課課件

《角的認識》說課稿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角的認識》,這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幫助他們建立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教材分析)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還沒有形成數學中的「角」概念。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學情分析)
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二年級的學習經驗基礎和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基於以上教學分析,根據《標准》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里,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
我為教學過程實施准備了多媒體課件、三角板、活動角等教具和學生准備三角板。(教具學具准備)
這節課,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分為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情境導入
出示一些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讓學生對圖形進行分類,找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
提示課題:這節課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角。(板書課題——認識角)
(設計意圖: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和分類的知識入手,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及好奇心,這種方式很新穎、活潑,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後面的探索知識創設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二、聯系生活,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四個階段
(一) 認識角
1. 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體出示屏幕中的鬧鍾、摺扇、剪刀等實物圖中抽象出各種角
2. 摸角並感知角.,學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按照老師的引導和示範用手摸一摸三角板其中的一個角,並且與同桌交流你的發現。
3. 認識角的頂點和邊,通過學生自己接觸讓學生知道怎麼樣的是角,怎麼樣的是邊,尖尖的地方就是頂點,平平的、直直的線就是邊學生自己總結得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二) 畫角、介紹角的名稱及讀寫法
1. 老師在黑板上示範畫一個角,並標出它的頂點和邊,再用多媒體演示畫角的過程,學生再自己畫角,說說怎麼畫的的,展示作品。
2. 老師在黑板上寫∠1,讓同學讀作:角1,可以都讀幾遍。
(設計意圖: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角的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剪刀、鍾面、三角形紙等實物上找角,在直觀認識的基礎上仔細觀察屏幕,利用多媒體動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質屬性,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再通過摸角、畫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的特點。這樣,從直觀圖形到抽象概念,層次分明,過渡自然,學生容易接受,順利突出本節課重點。)
(三)練一練
(1).辨角,老師課件出示角(一些是角一些不是角),學生加以辨別
(2)找出下邊每個圖形中的角,學生打開課本67中「指一指」中有一組圖形找出角並標出角,老師出示一些學生的作業,集體講評
(設計意圖:教師的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興趣大增,在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做該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合作探索、匯報交流,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而且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畫圖加深對圖形特徵的認識,,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體現了小學低年級幾何教學的直觀性。並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四)找角
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角,找出教室中有角的地方,比如書本指出角的頂點和兩邊,手勢要從頂點出發,捋向兩邊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二個階段
老師和學生一起玩游戲來加深對角的認識,讓學生知道角可以是一個可以活動的角,角可以變大變小
(三) 比一比
老師指導比的方法:頂點和頂點對齊,一條邊對齊,比另外的一條邊,哪個角的邊在外面,哪個角就大。讓學生知道角的大小取決於開口的大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現的能力。在比較角的大小時,能夠就地取材,取之於學生,用之於學生,並且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感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四.總結評價 內化延伸
了解角的概念,假設學生是角,學生自我介紹一樣介紹角,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設計意圖:聯系實際生活,說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後再次將總結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梳理、內化新知。)
五.聯系實際,了解角的應用
讓學和談這節課的收獲,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告訴學生關於角的知識遠不止這些,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大家的收獲會更多。

❽ 小學數學優秀書面說課稿

REn-UZcqbShQpjcyWOzw-WbhZQ95b2zVFKJH__Fu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說課稿課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