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主題: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參加對象:全體數學老師
三、指導思想:
《數學課程標准》對學生的計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逐步形成計算技能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能解決實際問題。」數的運算非常重要,以致占據了現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絕大部分空間。計算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在具體情景中才能真正認識計算的作用。
一個人的數學計算能力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計算結果的准確性,計算方法的技巧性和計算速度的快捷性,要想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我認為要從下面四個方面下功夫:一、讓學生熟練掌握運演算法規:在小學階段,學生要學到三類數——整數(自然數)、小數和分數,這三類數都要進行四則運算——加、減、乘、除,每一類數的每一種運算都有自己特定的運演算法則,熟練掌握各類運演算法則是全面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怎樣讓學生熟練掌握各種運算的運演算法則呢?我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做好以下三個環節:1、搞清算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合作討論,互相交流的方式,按照運算意義一步一步地歸納出運演算法則。2、多加練習,充分利用課內外的恰當機會,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計算練習,並對學生的計算過程多加指導和評議,讓他們熟練地掌握運演算法則。3、注重糾錯,教師要注意收集學生在各類計算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加以分類剖析,可精心製作出一定數量的、帶有各種計算錯誤的試題卡,分發給每位學生,讓他們把題卡上的錯誤逐一更正,同時向全班說明每道試題的錯誤所在和產生錯誤的具體原因,有時學生犯的錯誤經老師指正後,再過一段時間他們又犯同樣的錯誤,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千萬不能急躁,要耐心疏導他們,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擾。
二、注意培養學生估算能力
新課程把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列入其中,充分反映出估算在數學計算和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估算能力也是一個人計算能力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具備良好的估算能力,實踐證明有四個好處:1、幫助我們預知計算結果;2、可以提高數學分析能力;3、可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4、檢查結果是否基本正確。
三、切實加強學生口算訓練
在課堂中,一般採取下列步驟進行口算訓練;1、先讓學生先口算出結果。2、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口算方法,對良好的口算方法及時給予肯定,有時對同一題目,還可問問學生有無別的口算方法。3、最後教師對口算方法給予解釋和強調。
除教材中的口算題目外,教師應該再精心編制一定數量的涉及多種口算方法的練習題,在自習課上讓學生反復練習,我們要把口算訓練穿插於整個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之中,使口算訓練經常化、長期化,逐步提高學生數學計算的快捷性。
四、善於採取簡便演算法
有些數學計算試題具有明顯的形式和數字構造特徵,這些特徵正是我們施展簡便演算法的大好機會,通過一定數量的簡算練習,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強化了學生數學計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還給學生帶來了快樂的精神享受,這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大有裨益。
2. 小學數學大型活動方案
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開始有了改變,隨著學習難點的增加,有意注意時間的延長,以及入小學的各方面要求,使幼兒在學習上產生了諸多問題。根據二期課改幼小銜接教育理念,幼兒學習上的銜接絕不只是知識技能的准備,而是解決幼兒在學習性適應方面的問題,即做好入小學的學習性准備,提高幼兒學習性適應能力。學習適應指的是關注大班幼兒學習興趣和習慣的養成,為幼兒入小學做好能力、習慣、興趣的准備。隨著不斷的思考和實踐,我們逐漸開始認識到幼小銜接教育背後的那些對幼兒終身發展有益的重要內涵要素。新教育觀念的確立,使我們在培養大班幼兒學習性適應能力的實踐研究方面收獲、積累了一些經驗和策略。一、從轉變活動方式切入,為學習興趣准備幼小銜接在學習性適應方面的教育首要的是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而學習興趣的培養則應從情感上關注幼兒的學習情感。讓幼兒習慣在生活中學習,並能學以致用,真正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活動方式的轉變是以幼兒的發展特點來決定的,如果沿用過去的知識銜接,固定的活動方式則趨向小學化,造成幼兒學習興趣的低落。我們認為,只有確立幼小銜接的觀念,才能明確教育方法,讓活動方式順應幼兒的特點,讓幼兒樂意主動參與,從而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持久性。春遊活動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我們將這個話題作為一個幼小銜接專題活動內容,根據大班幼兒獨立、自主的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需要,努力地找尋幼小銜接活動的結合點,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們對活動進行設計安排,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自己長大了的積極情感,學習一些合作、策劃、統計等的經驗。活動從喜歡去哪的多項選擇,到投票決定最終的目的地,到為春遊准備什麼合適的物品,給家長寫通知書,分組策劃春遊活動內容,等多個活動組合,從情感上激發了幼兒留戀幼兒園生活、萌發長大了,獨立做有意義的事的情感,同時發展了幼兒各方面的能力。二、從興趣閱讀切入,為學習習慣准備學習習慣准備是幼兒學習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保證,而幼兒學習中的傾聽習慣更是幼小銜接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良好傾聽習慣,是人進行學習的一種有效手段,幼兒傾聽習慣好壞是關乎他們小學學習生活成敗的關鍵。因此,我們以閱讀為載體,以培養傾聽習慣為抓手,開展了幼兒學習習慣准備的實踐研究。大班下期閱讀活動,由於不同幼兒在識字量上的差異,造成在閱讀活動中傾聽、理解不均衡的問題。認字多的幼兒常常會因獨立閱讀而忽視傾聽別人。興趣閱讀法,使幼兒在閱讀情景中有了傾聽的需求,激發了由仔細辨聽獲得討論交流的滿足。我們首先分析不同的閱讀材料,根據內容和側重點將以認讀漢字為主的閱讀、以看圖講述為主的閱讀以及以觀察情景的閱讀有機結合。同時運用策略性的引導,幫助幼兒了解傾聽的重要,學會在仔細傾聽基礎上的補充、評價,幫助幼兒養成良好傾聽習慣。在《看圖說話》閱讀本的活動中,興趣閱讀法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幼兒傾聽習慣培養的模式。活動中,先引導幼兒按圖的順序獨立閱讀,鼓勵不同識字量的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閱讀。然後,引發幼兒通過各自對閱讀的想像、理解和感受提出問題,大家一起分享解決,這一過程運用了幼兒差異資源開展相互學習,運用細致的傾聽閱讀的重要環節。最後的集體完整閱讀、整體感受交流,使幼兒在傾聽中完善自己對圖片的觀察、故事的理解。又是一個刺激幼兒傾聽的機會。興趣閱讀法的運用,已收到實際的效果,對大班下期幼兒尤其適用。三、從思維游戲教學切入,為學習能力准備我們發現,幼小銜接教育由於受過去的教育觀念影響,致使知識傳授偏重,思維能力的准備明顯不足。於是,研究中我們就以園特色活動——思維游戲活動為切入口,將對幼兒進行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作為大班幼兒學習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我們著手研究在新課程教育理念背景下如何選擇適切的思維活動內容;探討思維活動中切合幼兒思維特點的教學方法;探討如何提供環境和材料,激發幼兒主動學習,讓幼兒充分利用具體的事物和情景進行學習。試圖通過教育,最終達到豐富幼兒的感知經驗、發展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品性,為他們的後續學習做能力上准備的目的。1、注重思維方法的集體教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幼兒在進行思維活動時,常常因急於了解題目與答案的對應,而不關注思維方法的運用;教師在教學中也有忽視對幼兒方法的教學,專注於答案的解答。因此,在集體教學中我們嘗試改變以往的教學形式,著重從設計問題情景出發,引導幼兒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思考、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根據大班幼兒思維特點,對活動內容進行分析;在方法交流的環節,則側重比較誰的方法更快、更方便,使幼兒深刻感知解決問題的多種思維方法,體驗運用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成功。在「小熊分餅」活動方案中,我設置了「為兩只小熊公平分餅」的問題情景,讓幼兒通過操作、討論來解決問題。並通過不同形狀的餅、不同分餅方法的比較,讓幼兒了解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感知和運用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充分使幼兒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培養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2、注重獨立思考操作的個別化學習獨立思考是幼小銜接中幼兒學習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幫助幼兒主動積累運用不同思維方法,積累獨立解決問題的經驗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問題。在實踐研究中我們根據階段的思維內容與要求,選擇適合幼兒獨立操作的思維練習內容,設計多項個別化思維練習活動,提供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的環境和操作材料,來強調對幼兒任務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如設計任務卡提示,引導幼兒養成學會先看清、看懂任務卡,再進行思考操作的習慣;投放不同層次、級數的材料,引導幼兒逐級完成,體驗成功;設置問題記錄卡,引導幼兒將操作中碰到的問題做記錄,為自己下次繼續探索,或為與同伴共同解決問題提供保證,養成堅持的品質。在「猜猜它的位置在哪裡」的活動中,同一項內容設計了多個任務卡,即把活動要求分解不同層次,幼兒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任務卡,根據任務卡上的提示,獨立進行操作,完成後再自行對照答案圖檢查。這一過程讓幼兒有了獨立、認真、細致完成學習任務的練習機會,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另外,我們還注重分享交流環節中的方法比較,使幼兒在與同伴的比較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考操作方法,提升幼兒思維能力。交流中以「你是用什麼方法來猜的?誰的方法簡單方便?」引導幼兒對思維方法的關注,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問題。立足於正確的教育觀念,將幼兒的終身學習、後續發展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創新。經驗的獲得促使我們必須要不斷的摸索研究,並思考在一定的理論支撐下的經驗提升。一些研究表明,幼兒在從幼兒園大班後期到入學初主要問題包括:一是生活習慣上的不適應。獨立性程度上: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不同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孩子在幼兒園得到老師和保育員的精心照料,而到了小學,師生關系發生改變,小學教師主要是對小學生進行教育,與幼兒園相比,生活上的照顧相應減少了許多,教師與學生的接觸也少了。因此在適應社會的能力上要求明顯高了。孩子不能再像在幼兒園那樣,對成人有太多的依賴。許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比如:獨立處理問題,安排課間十分鍾等。平時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樣,要逐步建立一個穩定的作息制度,讓孩子慢慢有時間概念,形成有張有弛的生活節奏。早晨,幼兒園的孩子有較寬泛的入園時間,而小學必須在規定時間入學。中午,幼兒園一般都能保證充足的午睡時間,而到了小學多數是沒有午睡的,有的學校只設有短暫的午休。用餐上:幼兒講究正餐和點心相結合,而小學沒有點心供應。二是對學習生活不適應。學習內容上: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寓教於玩,生活也比較輕松。小學則是以課堂學習為主要活動形式,課堂學習的時間較長,有嚴格的紀律,課後有各種活動。所以學習變成了小學生主要的活動。同時要注意的是小學學習是義務制的,無論孩子是否有興趣,都要根據國家的教育大綱和計劃系統地接受。閱讀書寫能力:讀寫是學習的基礎,許多孩子讀寫姿勢不正確,影響視力和發育,也寫不好字。而口語表達和傾聽能力差的孩子會影響他的學習,最終會影響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在社會適應、任務意識上:幼兒園的孩子偶爾忘了帶東西或沒有完成老師要求的任務,總會有下次的機會,心理上沒有負擔。小學學習中則有一定的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帶好每天要用的物品,按時完成作業是必須遵守的規則。許多孩子對適應這一變化存在較多問題。三是師生關繫上的不適應。前面在提到孩子獨立性程度時我們已經說到小學老師相對幼兒園老師,生活上對孩子的照顧減少了,同時學習上的要求增加了。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是老師較為關注的問題,有些必須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任務就不再像幼兒園那樣可以遲些交,甚至不交也沒問題。另外,我們成人一些不恰當的話如:到小學老師會好好收拾你,叫你立壁角等也會使孩子對小學老師產生一種距離,覺得老師挺嚴厲而不太主動親近老師。家長考慮有所欠缺的幾個問題:首先是對入學准備不均勻,對問題重視程度不同。如心理准備,有的家長要麼輕描淡寫沒當回事,不和孩子聊有關上學的問題,有的則採用施壓、恐嚇的方式,如:「瞧你坐都坐不住,將來上小學可要受罪了。」「你這么皮,以後上學老師會好好治你的。」他們以為這樣說可以抑止孩子調皮的程度,聽話些,卻不知道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會對學校產生恐懼感,不利於他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其次有的家長過分重視,不斷叮囑,尤其注重知識的獲得,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現在的孩子自然知識懂得較多,但社會知識、生活常識卻很貧乏。據調查測試表明:入學前,孩子比較觀察的能力、手指肌肉自控的能力、空間方位知覺等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分析思考能力的項目得分大大低於知識性項目。這使幼兒入學後的學習受到影響,增加了幼兒園和小學銜接的困難。有許多小學老師反應,小學低年級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並非智力落後,而是由於注意力渙散、自控能力差等。第二,入學准備上缺乏認識和方法。有很多家長向我們咨詢附近哪個學校好?我的孩子身上有什麼問題,應該怎麼處理?怎樣對入學前的孩子進行准備等。我們查閱了一九九九年二月,虹口藝術幼兒園的一份《關於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前准備》的調查發現:在是否需要做好入學准備的家長佔28%,91%的家長認為關鍵是為孩子選擇一所環境好、師資好的學校。其中17%的家長願意不惜一切代價使孩子能進一所好的學校。而面對孩子即將入學,有56%的家長認為自己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使孩子適應小學生活。調查表明:在孩子入學准備方面,家長確實存在一些觀念、態度方面的問題。例如物質准備上:家長雖然給孩子准備文具很積極,早早地挑選或給孩子准備各種高檔有趣的文具,而對文具的規格、要求缺乏了解,沒有多考慮它的實用性。諸如功能多,新奇的文具對孩子學習和注意力的影響、鉛筆的型號有很多中,哪種適合孩子的手指肌肉、對孩子的視力有益呢等。家長應合理做好各方面的准備家長們都知道幼兒園會在大班階段逐漸對孩子進行入學教育和引導,但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幼兒園准備就夠了,你們的配合是最重要的。1.進小學對孩子是個心理挑戰,需要做好生理、心理、學習適應、社會性適應等各方面的准備。在孩子沒有準備好時,就讓他上學是不公平的,上學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匆忙」的經歷,如果他不喜歡這種經歷,就會感到自己被拋棄了。孩子有知情權,我們應該把學校的一些規矩告訴孩子,讓他知道自己可能會面臨哪些困難,從中體驗哪些樂趣。只有對上學全面的了解了,才不會讓孩子因為對學校的期望過高而失望。2.能否適應此挑戰很大程度取決於家長有無正確的認識和做法。大班起,幼兒園開始對孩子進行入學方面的准備,但入學准備不單單是幼兒園的事,更需要家長積極的配合。3.我們要意識到做好入學准備,並不等於提前「小學化」。家長對孩子進行入學准備教育,不是指提前教拼音、識字、外語等,也無需把家裡的玩具來,更不要讓孩子進學前班,而應該從上述這些方面對孩子進行培養和教育。我們通過對幾位小學老師的交流討論,發現他們沒有提到孩子在知識上要准備些什麼,而是針對觀察到的現象向家長提出:要重視孩子的能力培養,比如自控能力、觀察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其次要重視孩子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自己整理文具、閱讀、書寫姿勢、聽課習慣等。其中多位老師提到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和自理能力三方面。家長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做呢?1.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嚮往,做好入學前的各種心理和獨立性方面的准備。首先要讓孩子喜歡學校,在為孩子選定學校後,帶孩子參觀未來的學校,了解學校的布局,激發孩子對學校生活的嚮往。家長可以帶孩子到有小學生的鄰居家觀察小學生怎樣完成家庭作業。對孩子的一些問題要正面回答,不要嚇唬孩子。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兒園時,在路上見到許多小學生背著書包上學校,這時,您不妨對孩子說:「瞧,這些哥哥姐姐多神氣!」使孩子產生羨慕之情。另外,您可以提早和老師接觸,入學後,家長還需主動與小學老師取得聯系,相互協調。2.及時觀察孩子的表現,做有心人,和孩子親密交談,了解他對入小學的想法、困難,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比如,孩子在幼兒園里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後以「學習」為主。孩子突然由「動」轉「靜」,確實很難適應。對認讀、學習、背誦等沒有興趣,因此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向孩子介紹上課的一般過程、形式和要求,使孩子入學後的行動「有章可循」,是非常必要的。3.當孩子遇到實際困難,要耐心地手把手指導,不要批評而是應化解其想法。小學每節課半小時以上,需要孩子坐在椅子上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這對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要求相對比較高,容易造成孩子的不適應。所以應該幫助孩子發展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力的參與,而孩子的意志力發展較差,培養有意注意不可操之過急。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對上小學有了強烈的願望,對小學生活也有了一些初步的心理准備。4.消除顧慮,不要看重成績,而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前抓好孩子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社會交往的培養。孩子入學要具備的能力1.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有的小學家長說孩子讀書後,鉛筆、橡皮等文具不知道要買多少次,還有的家長反應孩子的抽屜、書包都像垃圾箱,亂七八糟。小學生這種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學前期家長包一切,未能培養起孩子的自理能力。所以家長要注意讓孩子自己整理圖書、玩具、收拾小書包、生活用品和自己的房間等。這里,我們還要提到學慣用具的准備。主要給孩子准備必須的文具。用具以舒適、方便、好用為主。價錢太貴的東西往往因為孩子不懂得愛惜弄丟、弄壞而感到可惜;復雜的、功能多的用具孩子不太會用甚至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響他們的學習,有時還會造成攀比。總之不要過分造成孩子對物質的攀比心理。2.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幼兒入學後,他們在生活上的變化是巨大的,從以游戲為主導活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轉向以學習為主導活動的有規律的生活。作為家長要逐步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訓練孩子按時就寢、起床、用餐、學習、勞動和游戲。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選購一隻他喜歡的小鬧鍾,教孩子識鍾,以便對時間概念有比較直觀的了解。他掌握時間後,就能控制自己行動的節奏,也可以避免上學遲到的現象。由於缺少三餐之間的點心,我們在給孩子提供的早餐上一定要耐飢和富有蛋白質的食品,讓孩子一頓吃飽,午餐前不吃零食或甜食,中午准時開飯。同時逐步減少午睡,培養孩子自己穿脫衣服、洗漱、疊被等獨立生活能力。孩子上了小學必須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學慣用品、整理書包、自己安排課間的時間(喝水、入廁、游戲等),家長可以在家中為孩子創設一方供幼兒進行自己管理的學習生活的小天地,進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訓練,凡事幼兒能夠自己做的事盡量讓他們自己做,家長千萬不要包代替。這些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形成,以及入學後勝任緊張的學習任務都是十分有益的。3.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讀寫姿勢、聽課習慣等。小學生活要求兒童要進行較長時間的學習,只有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才能勝任這個任務。所以家長首先要保證孩子充足的營養和睡眠,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積極開展體育運動、游戲活動,增強他的體質。其次培養正確的坐姿、走姿等,及時糾正不正確的姿勢,為入學後的學習養成端正的良好習慣。第三,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意志力。做事專心、有責任心、不影響他人,發現孩子懼怕困難、半途而廢、馬虎草率的行為要採取正面引導的方式及時給予引導和糾正,鼓勵並要求他們認真、堅持完成。當然,學前知識儲備也不是不重要,但我們不能超前教育、填鴨教育。我們建議在學前知識儲備上您可以從這幾方面考慮:第一,現在的小學在入學前,一般都有入學測驗。家長可以事先了解一下范圍,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第二,讓孩子每天花一小段時間畫畫、寫名字、了解一些簡單的詞彙,培養孩子「坐得住」,為今後寫字打下基礎。通過這樣的練習,孩子能熟練用筆,掌握正確的姿勢,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第三,為孩子精心選購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這不僅能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培養孩子愛護書的好習慣,還可以幫助孩子積累好詞好句,為今後寫段、寫作文打下基礎,使他們一生受益。每次給孩子的書不要太多,否則孩子只會浮光掠影地看看圖畫,然後就換一本。給孩子看書以前,家長可以向孩子介紹書的內容,對一些詞彙做適當的解釋,適當提一些問題,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解答,這樣會使孩子對書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於獲得有益的知識。隔一段時間後再給他一本書,孩子就會有新鮮感,養成認真看書的習慣。第四,介紹一些科學常識和生活常識。比如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把掌握的知識與周圍事物聯系起來。經常帶孩子去公園,附近的田野、山水等大自然,增加孩子的知識面和求知慾,並能進一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競爭。總之,逐步過渡學習習慣和知識技能,入學後,孩子就不覺得負擔重,從而能夠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4.交往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教育孩子守秩序、懂禮貌。學習與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和別人有禮貌的招呼,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能和同伴友好相處。大家都知道:嘴巴甜甜、臉上笑嘻嘻的孩子總讓人不由自主地喜歡,「舌頭打個滾」,許多事情往往就變得好多了。所以,孩子不僅要和自己熟悉的人打招呼,還要學會和其他人打招呼。有的孩子在家裡或幼兒園里只叫家人、自己的老師,對鄰居、客人、其他老師、阿姨則視而不見,這是沒有禮貌的。我們還知道老師往往要面對幾十個學生,有的孩子不舒服了、遇到問題不能處理了、發現什麼問題了,如果能及時大膽地向老師提出,不僅可以幫助他及時解決,保障孩子的權利、健康,而且還能提高老師的教育質量。另外,引導孩子掌握一些交往策略和方法,也可以幫助孩子在同伴間建立威信,形成對自我正確的評價。這些對提高他的獨立性、生存生活的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家長也可以更放心。總之,從幼兒時期跨入學生時代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愉快自然的適應,將在孩子們的腦海里留下永久、深刻而美好的回憶。漫長的學習生涯即將開始,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做好全面的入學准備,使孩子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盡快適應學校生活,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您看了這篇文章認為有所幫助的話,我們感到十分欣慰,祝願每個孩子都能開心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