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教材批判

小學語文教材批判

發布時間:2021-02-23 16:46:54

⑴ 救救孩子——中國小學語文教材批判 郭初陽電子書txt下載

發你郵箱吧

⑵ 王蒙有哪篇小說被選進小學語文教材

王蒙寫的小說沒有被選進小學語文教材。王蒙有一篇小說《善良》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選入《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但是不屬於小學語文教材。
獲獎榮譽:
1978年,發表短篇小說《隊長 書記 野貓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寶貴的》(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79年,短篇小說《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夜的眼》《表姐》。出版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81年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最喜愛的十本書之一,並於1986年獲人民文學獎)。
1980年,發表中篇小說《蝴蝶》();短篇小說《說客盈門》《買買提處長軼事》《春之聲》(獲1980年全圖優秀短篇小說獎)《風箏飄帶》(獲短篇小說北京文學獎);
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相見時難》(獲全國第二屆1981-1982中篇小說獎);
1983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虛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說《青龍潭》《黃楊樹根之死》《木箱深處的紫綢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麥德》《好漢子伊斯麻爾》《葡萄的精靈》(獲第一屆1983-1984短篇小說百花獎);創作談《漫話文學創作特性探討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問題》(獲首屆上海文學獎)。
1984年,綜論《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反應和呼喚》(獲《光明日報》優秀理論文章一等獎);散文《塔什干晨雨》、《訪蘇心潮》(獲全國第三屆1984-1985報告文學獎);
1986年,發表中篇小說《名醫梁有志傳奇》(獲全國傳奇文學獎,並被《中篇小說選刊》評為優秀中篇小說);
1989年,發表短篇小說《堅硬的稀粥》(獲第四屆1989—1990短篇小說百花獎)、《初春迴旋曲》《神鳥》《紙海勾沉至尹薇薇》(獲第四屆1988—1990《十月》文學獎)
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10年11月15日,登上「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2014年,獲第二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中「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
2015年8月16日,80歲的王蒙首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是《這邊風景》。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名譽教授、顧問,中國海洋大學文新學院院長。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曾獲義大利蒙德羅文學獎、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獎、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家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作品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

⑶ 針對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的刪減這一現象,從課程內容的選擇這一角度談談你的看法

魯迅的文章一來不是很適合青少年閱讀,他們與魯迅的年代距離已經比較遠了,對於一些魯迅的雜文,有些可能是要到中年了才能真正體會到魯迅所抒寫的那種情懷,中學生們往往難以靜下心來看書,有怎麼要求他們理解甚至是喜歡呢?
另外,事實上,自高中課改以來,每年都會引起關於語文課文刪改的爭論。去年就曾經因為魯迅的文章大幅減少,而引起輿論的廣泛爭議。今年,亦有專家提出應刪除《背影》,理由竟是文章里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橫穿軌道。

此次引起爭議的是「人教版」的語文教材。而早在2004年,當時廣東省在選擇高中課改的教材時,就首次打破了多年來高中教材由「人教版」一統天下的局面;廣州市高一年級語文、物理兩門課程選用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這也是解放以來,廣東省第一套通過國家教育部審定的教材。

當時,粵教版新版語文課本新課文佔了54%,做了大力度的改革。以第五冊為例,在國內首次推出「走進經濟」單元,充分展現廣東特色,收入經濟學教授王則柯的《錢》和沈傑《向小康生活邁進的期待》等文章,被視為一大創舉。

昨天,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廣東今年語文教材也有改動,比如增加了現代文《論握手》、古詩文《蘭亭序》等。

在有爭議的魯迅作品方面,廣東方面則做了保留,但是將《葯》換成了《祝福》。「我們認為祥林嫂更符合典型的小說人物形象。」而網友熱議的《記念劉和珍君》,廣東版語文課本本來就沒有收錄。至於「朱自清的散文,我們沒有選《背影》,一直選的是《荷塘月色》」。

⑷ 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內容簡介

這為教師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本。教材並非不容置疑,教學也絕回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答過程。在課堂上,師生需要更多真實的、開放的對話。這就需要教師以平等的眼光來對待教材,以專業的眼光來審視教材,以敞亮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的困惑和疑問。而這也恰恰是諸多課堂存在問題的關鍵所在。

⑸ 救救孩子 小學語文教材批判 txt

沒辦法,教材有爭議,編制質量也有爭議,我的同班同學沒有幾個入編的。專國家正在教改中,屬就像那個捧著石頭過河一樣,捧了20多年了,還是沒有個結果。建議請家教,師范教育很多精英都在補習班呢,因為他們要為祖國教育質量嚴把質量關。或者自己以身試教、去私人學校、國外學校、或者請一位老師。

⑹ 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介紹

《救救孩子:來小學語文教材自批判》是郭初陽,蔡朝陽,呂棟編著的圖書,本書是民間第一次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全面、系統的專題性梳理,從母愛這個特定視角來審視我們的教材品質,同時也彰顯了來自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力量。

⑺ 如何避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兒童的閱讀實踐

審視我們當下教師的閱讀狀態,用一句流行的話 「我不讀書已多年!」來概括,是最真實生動的寫照,關於教師閱讀的思考與實踐。由此帶來的對自己、學生、學校,乃至整個教育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老師,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有人如是說。但是沒有閱讀,我們「承」什麼?我們又能「傳」什麼?如此崇高的化身,不允許我們干這樣卑賤的勾當。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閱讀,教師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教育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原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長說:「希望從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始學會渴求知識,共同用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校,首先意味著書籍」。「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可見教師閱讀不管從自身的發展,職業的要求,還是教育的內在訴求,都應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一、教師的專業訴求與閱讀 站在閱讀的角度探討教師的專業發展,我以為以下幾個方面最為要緊。即為師意識,批判精神,反思能力,表達水準。 首先,是為師意識。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必須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做老師?怎樣做老師?做怎樣的老師?我以為最重要的必須要有兩點清晰的認識:一是「無知即惡」。教師必須要懂得教育工作的方法、原理、規律……,而且要不斷探索、發現、完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從教育經典中吸取營養,並在實踐中成就經典;同時教師應該是有底蘊的,如果老師的心靈是一片沙漠,能企望他所培養的學生的心靈成為綠洲嗎?貧瘠的閱讀,只能讓教師變得無知,面目可憎。二是「平庸即惡」。「平庸的惡」這個詞語來自漢娜·阿倫特。崔衛平說過 「正常的普通人木知木覺才是事情真正的可怕之處。這些人對自己行為的危害並非一無所知,他們之所以還那麼做,是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對此負有責任,他們只是執行命令、服從權力和權威,他們內在的個人消失在『組織』之中,『無思無慮』」。想想我們老師有多少時間是在莫名其妙地看天?我們有多少時間是在莫名其妙地等待?我們看似忙忙碌碌,我們究竟做了多少該做的、有意義的、善的事?一個教師,如果幾十年如一日,反復著同樣的勞動,把教育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這跟學生買一台電腦學習機又有何區別。教師需要技術,但更需要精神,需要創新和超越的精神。 第二,是批判精神。近段時間來,《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這本書的出版引發了不小的爭論。暫且不去評價它好壞。我想說的是這本書產生的方式,或者說那些始作俑者和作者——郭初陽,蔡朝陽,呂棟等一些高中教師。讓人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小學的教材批判不是小學教師發起,參與者又為何大多不是小學教師?我思考的結論是:我們先天發育不完全,後天又缺乏足夠的營養。直接一點兒,我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原本是不完整的。說得更明白一點兒,我們讀書讀少了。 再具體些,我們缺乏的是發現問題的意識,即批判意識——我們有教材崇拜心結;更不知道它究竟錯在哪裡?是怎麼錯的?如何療救?自然也不會有深刻的分析的能力,讓人信服並給予啟迪。就像一個醫生不理解手術刀的操作法則、不明白處方上葯品的效用,是多麼可怕的事情!難怪,這些作者和出版商多少有些嘩眾取寵的呼叫:您的孩子還在吃錯葯!這不是明擺著批評我們老師在給學生喂「錯葯」嗎?看來要給學生「良葯」,必須要教師擁有自己的「良方」。我們必須要有更廣泛的閱讀支撐我們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我們才能有底氣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批判的精神不是說有就有,閱讀就是最好的批判原點! 第三,是找尋自我。沈從文先生在《從文自傳》里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湘西向來是苗民聚居地,民風剽悍,不易管理。清朝派駐大量官兵清鄉剿匪,真正的土匪強寇不好抓,只好抓一些安分守己的百姓,到河邊砍頭,然後割耳朵數人頭去邀功請賞。因為抓得太多,不好全殺了,就去大王廟里抓鬮抽簽,生死由天,這些百姓居然也真的去了,該死的站一邊,只怪自己命不好;可活的站另一邊,也不見得歡呼雀躍。很木然。沈先生說那些百姓就這么稀里糊塗死掉了,也稀里糊塗地活下來了。 回到我們的教學,審視我們教學行為,在固定的操作模式下——大家不要以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是沒有操作模式的,有,無處不在,為什麼要一年兩個學期?為什麼一周要五天?為什麼是四十分鍾一節課?為什麼有講台和課桌的區別?為什麼我要站著,而學生是坐著的?有的有答案,有的沒有,但我們安之若素,我們沒有思考過。你可以認為沒有思考的價值,但真的沒有價值嗎?沒有思考,何來判斷——在這些模式之外,你個人化的教學行為有沒有問題?有,如果說沒有,估計連你都不相信。但我們能說出多少問題?又好像說不出吧。很正常,因為我們都缺少發現意識,缺少反思精神,更沒有療救措施。如果這是正常,那就是巨大的反常!當一個人失去思考之後——也就隨之失去了抵抗與追求等能力;也就失去了作為「人」的可能性;也就異化為「待宰的羔羊」…… 法國作家加繆說過,思考意味著中斷,暫停一刻,想一想,如何?怎樣?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於是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就需要解決的途徑,最簡單的方式是——閱讀。通過閱讀,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發現自我,並找到自我。如此而已。 第四,是表達水準。閱讀,思考,表達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一種常態。尤其是表達,我們明顯感覺到老師需要進一步提升。特別是書面的表達,姑且不說表達的思想,就是文通字順這樣的基本要求,對某些老師來說也是一,讀後感《關於教師閱讀的思考與實踐》。讀與寫的關系應該是明確的: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學習表達的過程,而實際上,形成文字的過程是思維獲得激越,思想獲得升華,智慧獲得增進的最有效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教師的表達水準相對與精深的教育理論,可能顯得幼稚和粗糙,然而那是老師們在實踐和思考中所碰撞出的思維的火花,盡管它很微弱,但誰能說他不是燎原的星火。盡管它很綿薄,但誰能說它不具火山噴涌的能量。閱讀與寫作的過程,對老師來說,確實是個艱難跋涉的過程,唯有堅持,日久彌新,才能不斷超越,我們的足印深深淺淺,彎彎扭扭,但誰能說他不是從沙漠進入綠洲的必經之路,是從泥濘到晴空的必由之途呢! 二、我們的閱讀實踐與行動 基於對教師專業訴求的思考,我們學校繼承閱讀與習作教學豐厚傳統,凝聚和凸顯「崇實篤行尚美厚學」的學校文化精神內核,著力打造「詩文振東」特色學校,即倡導「閱讀經典 靈性寫作」,涵養教師人格修養,尋求教育生命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期尋求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新平台、新境界。 一、「厚學讀書節」——為教師閱讀正名。每學期貫穿始終教師推薦各類經典讀本,力求閱讀廣度和深度。閱讀教育教學著作,提升理論素養;閱讀社科人文讀本,涵養人格精神。塑就教師群體風貌,尋求教師個性風格。撰寫讀後感、閱讀報告等,每學期統一評比。以學校網作為主要載體,刊布教師各類撰述成果,教育敘事、教研隨記、案例評析、教學論文、課題成果和讀書筆記、文學創作等。 二、「風雅論壇月」——為教師閱讀搭台。以「風雅講壇」為主要平台,舉辦教師交流活動。引導閱讀理念,拓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位。邀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座,論述中國歷史文化的淵源和流向,特定背景下文化的發展狀態和脈絡取向,專題人物和文化事件的表象和特徵等;闡述中外文化的發展軌跡,比較彼此的交流融合等。尤其要推介本校教師演說,反思專業成長經歷,介紹教育教學經驗,交流閱讀心得體會,組織讀書沙龍等其他更為靈活的交流活動。 三、「論文創作周」——讓閱讀體現思考。讀書然後談感受,日作然後留日誌,做事然後寫反思,賞景然後悟人生,研究然後出成果,形成文字的過程是思維獲得激越、思想獲得升華和智慧獲得增進的最有效過程,也是導致我們幸福的最美麗途徑。我們將創作周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論文創作,每位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或案例一篇,我們的論文內容十分寬泛,並不局限於教育教學論文,內容多樣,形式不限。第二階段:論文指導修改:每位指導老師必須為結對的教師論文提出修改意見。第三階段:論文投稿階段:論文撰寫完成後,老師根據論文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報刊雜志進行論文投稿,各年級教學助理負責投稿和情況的記載。第四階段:展示評比總結,在教師中選取部分優秀論文,通過青年教師夜學習,進行觀點展示與交流。同時開展校級論文評選,做好活動的總結。 四、「好書推薦日」——讓閱讀體現需要。每年一次閱讀書籍征訂,我們會安排一天的時間,以年級組為單位,組織教師推薦經典讀本。由教科室匯總、篩選,這其中,既有專業理論書籍的閱讀,又有人文讀本的熏陶;在學校的閱覽室,我們有《散文》《報告文學》《收獲》等用影響力的雜志上百種,吸引老師們走進閱覽室,還自己讀書的時間。 幾年來時閱讀推動,教師在不僅在意識上,還是在實踐中,逐漸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有位青年教師在讀書節後這樣寫道:「年輕的教師們正不斷與讀書結下更深的情誼,它將歷練又一批火熱的心,拓展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寬度!正如一個叫法郎士的洋人說讀書是『靈魂的壯游』,的確在讀書中對話,在讀書中滋養,在讀書中完善,這確實是一種至樂的體驗。」 而在眾多的青年教師中,俞翔老師是受益於閱讀最典型的代表,幾年來發表了進百篇散文,三十多篇論文,輔導學生作文發表上百篇,有兩位學生獲得了浙江省文學之星金獎,一名學生成為了嘉興最小的作協會員。同時憑著自身的優勢,深入開展了班級讀書會得研究,最近在全國第七屆班級讀書會上,一節《朝花夕拾》群文閱讀,受到專家一致好評。雖然備課只花了三天,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其實,這節課我備了十五年」!是啊,教師閱讀厚積薄發,成就學生,也成就了自我。 我一直以為,對一名教師來說,教育就是一次旅行。我們外出旅遊,我們可能更多是感受自然風景的給人於美的享受,顯然這樣的游覽是不全面的,很多景點可能並不是其表面的東西吸引人,更多是藏在景點背後的故事,才使得原本平淡的東西更有內涵和價值。著名作家郁達夫曾經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裡他都會帶上當地的地方誌,在充分閱讀後,才覺得這樣的游覽才是有意義的。教育的過程也應該是這樣,看到深層的別樣風景,才更有意義。 崔衛平老師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要多少好東西才能造就一個人》,可是,我們又有多少好東西呢?我們需要多少好東西才能造就一好教師呢?我經常在想:假如我是學生,我會信賴我這樣的老師嗎?假如我是家長,我會信任我這樣的老師嗎?假如我是老師,我會信服我這樣的老師嗎?假如我就是我,我如何看待作為老師的我呢?我感到很惶恐,因為這幾個問題答案似乎都不大那麼樂觀。只是,我覺得,也許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厚學致遠,寄望閱讀,沒有比讀書更奇妙的事了。只要你熱愛閱讀,你在教育這條路上會走得更遠!堅信,在閱讀中我們會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⑻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

我認為教材內容不等同於教學內容。長期以來,教師們一直受到:在課堂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中心、在課堂上開展工作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以課本教材為中心的影響。這種影響牢牢地束縛了教師的教學思想及教學行為,使得眾多的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於是到今天就演變成了「考什麼,就教什麼;考什麼,就學什麼」,出現了越教越死,越學越死,只記結論不講過程的局面。
顯然的,這種現象出現,與新課改精神是相背離的。那麼,應怎樣科學地處理好「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辯證關系呢?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就必須首先搞清楚這兩個概念的問題:
「教材內容」。這是學科教材具體形態層面的概念,它主要 面對「用什麼教」的問題:為了使廣大的學生較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學科教材編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麼教」的建議。理想的情況,學科教材內容應該做到「課程內容教材化」、「教材內容課程化」。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課程內容要通過種種資源的運用使之具體地顯現;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走進教材設定的世界,構建科學的思考與研究能力。事實上,這種情況由於受到客觀制約,是很難實現的。
「教學內容」。這是學科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學生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第二,為使具體情境中的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教?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邏輯性地蘊涵了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等教學理念。
當我們了解了上述概念的區別後,也就明白什麼是教學內容,什麼是教材內容了。所以說,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不同的概念,作為教師,不能再單純、片面地將教材內容理解為教學內容了。
怎樣將教材內容轉換為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用心揣摩:揣摩教材;揣摩學生;揣摩教法;揣摩教學情境的設計等。教學內容既然是對教材內容的再加工,這中間就有裁剪取捨和編排組織的問題。因此說,教師備課,不是簡單的教材內容大搬家,不是印刷體的手寫化。唯如此,備課的真正意義才能得到落實,高效課堂目標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我認為,教材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應著重把握以下幾方面:
一、妥善處理「城市化」傾向的教材
教材的編寫者主要是生活在城市的學者、專家,他們有時為了獲取相關的調研數據,在學生中進行調查,但往往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城市學生,使得我們的教材、試題有明顯的「城市化」傾向,有些農村中學的學生無法理解,在授課時對其做一個簡單的變革,讓其符合農村實際,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二、根據學生實際處理教材
教材中的觀點都是編者經過精心策劃的,具有嚴密的邏輯順序性。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在編寫教材時有時無法處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碰到的具體問題。此時作為老師則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或最關心、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進行授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們的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已經賦予老師靈活處理教材的權利。
三、運用課外事例、書本事例 , 豐富教材
如今的教材已經為我們的教學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為避免教材中材料的不足, 教師在運用這些材料時應對它們進行認真地再挑選.對一些蘊意不深文字淺顯的事例材料,只要求學生自閱,教師略為點撥皆可,而對一些因受教材篇幅限制敘述過略的典型事例材料,教師則須對其進行充實性講解。同時教師應善於收集那些與學科知識相關的事例材料,在收集事例材料時,要注意事例材料的科學性,真實性,並適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學生的生活環境是豐富多彩的,社會上各式各樣的現象他們都有所見有所聞.其中一些社會反面的人和事也必然成為他們見聞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涉及到這些社會現象的事例材料是難以迴避的現實。但是,教師在使用反面事例材料時,必須在堅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把握一定的量和度,另一方面更要善於引導.用對反面事例材料持批判地講述,達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教師運用的事例材料應有強烈的時代感,特別要善於運用一些學生關注和喜愛,而又是在近期發生的事例材料。這樣能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有新穎感,使學生更能夠接收和理解教師的教學。教師在上新課時,不要怕 「 炒現飯 」 ,除了找一些課本以外的典型事例進行論述外,還要充分運用課本的典型事例,對於這些課本事例不要怕學生已經看過,教師可以對這些學生已經了解的事例進行概括、綜合,用以分析、論證基本觀點,這樣學生在熟知具體事例的同時,能夠理解記清知識要點,有利於理清教材結構,更好地論證基本觀點和原理,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對於課本教材中實例教師要避免不管不問。
此外,運用事例材料進行教學,教師應盡可能地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如投影,幻燈,錄音和錄像等。採用這些教學手段能使事例材料的運用更為直觀,其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現在各校基本已將電腦多媒體引入了課堂教學,在為教學中運用事例材料開拓了更為美好的前景。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紙質教材知識承載量畢竟有限,編者難以緊隨時代的發展變化及時更新教材內容,迅速打造「升級版」。此外,容量有限的教材不可能將所有內容明示出來,少數知識點由於缺乏足夠的條件難免讓人產生疑問。因此,教師不應拘泥於教材,而應大膽用好、用活教材,應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科學合理地生成或添加少量內容來彌補教材的些許缺陷,使教材內容這一「骨骼」變得血肉豐滿,使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面升華。我們的源泉便來自教師、學生豐富、鮮活的教育實踐。教師實踐的智慧總是勝於理論的智慧。課改必定在實踐中踐行,我們得在教學實踐中去磨礪、去礪煉,只要我們充分利用我們手中材料,用好用活我們的教材,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讓我們師生都迎著課改的風浪,在實踐中成長吧!相信經過短暫的陣痛,便會迎來一個新的開始。這是我一名普通教師的期盼,是千千萬萬孩子們的心願,更是我國教育大業的希望

⑼ 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圖書目錄

我們為什麼要批判(代序)
小學語文教材總評
請讓他們慢慢長大——對三套小學內語文教材的綜合容評估
小學語文教材三個版本得星一覽表
人教版課文點評
請用好的方式告訴孩子一個真實的故事——評《玩具櫃台前的孩子》
必須假定有—個理想的精靈——評《日記兩則》
自己去吧(一年級上冊)
一次比一次進步(一年級上冊)
借生日(一年級上冊)
看電視(一年級下冊)
兩只小獅子(一年級下冊)
小蝌蚪找媽媽(一年級下冊)
植物媽媽有辦法(二年級上冊)
回聲(二年級上冊)

⑽ 未來的語文教材是統還是分為什麼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關於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義務教育品德、語文、歷史學科,起始年級將使用新編、修訂教材。語文教材方面,包括人教版、語文出版社版、蘇教版在內的多個版本都已經進行了修訂。

雖然還沒有正式面世,但根據已經公開的報道,這次語文教材修訂的特點,無論哪個版本,大致都可以分為增、減、換、留四個方面。

所謂增,主要是指國學內容增加。以語文出版社的新教材為例,根據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提供的數據,一至六年級教材中古代詩文約佔全部課文的30%,七至九年級這個比例則是40%。

所謂減,是指課文數量減少。語文出版社的新教材課文數量減少了15%,而蘇教版高中課本在原來的5個模塊、20個專題不變的前提下,篇目也從108篇調整為95篇。

所謂換,是指因為時代的需要或是其他原因而變換課文。據王旭明稱,原來的課文大約有一半都被換掉了,例如《洲際導彈自述》被抽掉,新增《網路表情符號》,試圖應和互聯網時代的日常生活。而人教版教材在最近的修訂中,七年級30篇課文也有多篇被更換。

所謂留,是指保留一些沿用許久的篇目,比如一些關於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課文,以及一些體現優秀情操的課文。

至於之前被媒體報道過的一些常識性錯誤,以及插圖、編排等問題,也有所糾正。

實際上,語文教材的修訂並非簡單拍腦袋而來的決定,而是一個經過論證、研討、審讀等多個步驟的大工程。王旭明更表示,中國對教材的審查制度決定了教材不可能因個別人或個別出版社的意志而定。不久前網路上流傳頗廣的文章稱人教版語文教材「嚴重西化」,王旭明則認為,由於有審查把關,教材的意識形態方面是絕不可能出問題的。

不過,由於中國各省市使用的語文教材並不統一,所以不少人分不清不同出版社的語文教材的實際內容。據杭州市獨立語文教師、越讀館語文教學負責人郭初陽介紹,杭州市無論小學還是初中,使用的都是人教版的教材。按照他了解到的情況,此次人教版教材的變化不如語文出版社版的那麼多。

要經典

站在現代立場和傳統對話,不要粗暴拋棄

但不管哪個出版社的語文教材,其修訂仍然會牽動著專家和社會大眾的神經。因為語文教材不僅每個人親身接觸過,同時也關乎下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的未來。

郭初陽對教材的文本取捨頗有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無論是哪個出版社、針對哪個地區哪個年級的語文教材,都應該選用經典的文本。像這次《誰勇敢》和《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兩篇課文同時被撤銷,他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誰勇敢》是一個虛構的文本,講的是三個小朋友,小松去捅馬蜂窩,小勇為了保護明明,自己被蜇了。在這次修訂中,《誰勇敢》被認為鼓勵不恰當的見義勇為的做法,因而被刪。郭初陽認為,「從寫作以及呈現來看,很明顯這是一個作者自編的文本,誰都可以寫出來,無非就是為了教育意義而現編的,所以刪掉也沒什麼問題。」

而對於《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於其中那段頗有名氣的描寫被認為渲染暴力場面,這次在語文出版社教材中也整篇被刪。郭初陽說,從「醬油鋪」到「彩帛鋪」到「水陸道場」,那三拳相當生動而形象,固然血腥了一點,但卻是以一種很文學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且還三次寫到周圍觀眾的反應,從文學手法來說是極為高明的側面描寫。像這樣的經典文學段落,簡單粗暴地丟掉未免可惜,他以往的做法是在課堂上和學生商榷,以暴制暴的做法究竟對不對,通過討論,讓學生更加深入思考。

事實上,代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入選新版教材的《智取生辰綱》,其劫富濟貧的思想是否符合現代法治精神,同樣值得發問。所以,在郭初陽看來,不能夠只看重經典作品的價值觀而忽略其他。「面對一個經典的文本,也許它的思想觀念跟現代社會的價值標准有所不同,但作為教材編寫者或者作為教師,我們可以站在現代的立場來重新審視它,達成一個和傳統經典對話的過程,而這恰恰是教學中最有意義的。」

在郭初陽看來,經典文本是教材選定文本時應該放在第一的標准,這樣的教材才可以站穩腳跟,不會動搖,讓不同的時代都能夠學習。比如《醉翁亭記》,比如《登幽州台歌》,一千多年了,其中的文學與思想養分依然不會過時。如果盲目跟時代的風,一會兒《洲際導彈自述》,一會兒《網路表情符號》,對於語文教材本身是一件自掘牆角的事情,讓教材像風中的蘆葦一樣不停搖擺。

同時,他認為除了增加關於傳統經典內容,那些關於整個人類文化的經典同樣也應該增加,「作為中國人我們要了解傳統,同時也要有世界的眼光,不能閉關自守,要了解人類文化的經典。這兩者是並行不悖的,而不是此消彼長的。」這次改動最大的語文出版社教材中,王旭明稱外國文學大概佔三分之一,基本維持以前的比例。

要真實

《桃花心木》邏輯有硬傷,學生都反感

2010年,郭初陽和蔡朝陽、呂棟三位老師聯合寫了一本書,《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憑借一線教師的專業素養,從民間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全面、系統的專題性梳理。他們列舉並評點了人教、蘇教、北師大三個版本的語文教材的部分課文,指出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像《一面五星紅旗》,這樣的虛假文本誰看了都不會相信的,為什麼現在還在我們的教材里?」郭初陽所指的這篇課文是出自作者李含冰,講的是一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漂流時受傷,身無分文,飢腸轆轆,最後流落到一家麵包店求助。老闆面對學生提出的「用大衣交換麵包」無動於衷,卻對學生隨身攜帶的五星紅旗「眼裡閃出亮光」,要求用它來換麵包,學生卻寧可餓暈也堅決不從。最後學生在一間病房裡醒來,麵包店老闆不僅表示了敬佩,而且支付了全部的治療費用。這樣有悖常理的故事在網路上已經被貼上了「奇幻」的標簽,卻在現實世界裡被硬塞給小學生們,無助於培養他們平等的世界觀,反而可能令他們從小形成一種混合著自卑和自大的不健康心理。

在郭初陽平時和學生的接觸中,得知孩子們比較反感的課文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這篇課文講一個種樹人故意不按規律給戶外的樹苗澆水,為的是模仿老天下雨的不確定性,「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但問題是,樹苗本身就在戶外,戶外本身就會下雨,為什麼還需要一個人來模仿老天下雨呢?郭初陽說,連學生都發現這個巨大的邏輯硬傷了。「我問,你們上課時沒有跟老師提出你們的疑惑嗎,他們說提了,但老師說不要鑽牛角尖。」

在郭初陽看來,任何弄虛作假的、經不起推敲的文本,都應該從教材中剔除。而在此之前,普通學校的教師如果沒有選擇課文的自由,也至少應該擁有教學的智慧,讓學生來學會什麼是真實,分辨文學真實與歷史真實的區別。特別是對那些似是而非的、重在灌輸的歷史故事,「老師可以把所有關於故事源流、真實情況的材料都羅列出來,讓學生討論,學生自然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

要開放

納入其他領域經典,引原文進課堂

雖然郭初陽和越讀館的其他語文老師都會關注教材的修訂,但他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而媒體和公眾每一次對語文教材修訂的關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一次的教材修訂後還是會讓我們比較失望,所以越來越覺得教材沒有那麼重要。」

郭初陽認為,應當打破大家對於語文教材的固有印象,拓展語文課堂的領域,把大量人類經典完整地引入語文課堂,而不是支離破碎地這選一點那選一點。「現在語文書的內容過於短小和輕薄了。學生要有充沛的時間閱讀整本書,要有充分的課堂研討過程,這才是我們追求的語文課堂。」他的觀點固然理想化,但也不失為一種設計語文教材的新思路。

至於教材的具體內容,郭初陽更抱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在他看來,凡是用語言加文字來表達的都可以稱為語文,所以,歷史、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的著作,主要是人類經典,都可以納入語文課堂之中。「有些語文老師對課文的選取言必稱『語文味』,其實是畫地為牢,最後必定是一個狹窄而封閉的課堂。」

在越讀館,語文老師和普通學校的語文老師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是自己課程的研發者。「這里擁有非常大的空間和自由度,教師可以來執教自己想教的課,也可以在這么多教材里做篩選、整合,如果你認為哪篇課文是不恰當的,剔除掉不教就是了。」

以現代詩為例,郭初陽選擇的篇目范圍廣,但也可見其用心。

例如顧城的《四聲》:

噫……飛螞蟻在嚷

咦——飛螞蟻粘在蜘蛛網上

矣。飛螞蟻在怪它的翅膀



沒有你我怎麼會來這個地方

「噫」、「咦」、「矣」、「囈」,四個聲調嵌在四行詩里,寫出飛螞蟻不幸的境遇,郭初陽認為,教拼音的時候用這首《四聲》也許很適合。「但由於殺妻事件,導致顧城的作品沒有能進入中小學課本,非常遺憾。其實他的詩歌充滿靈性,非常適合兒童,不能夠因人廢文。」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