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的過程。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在教學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夥伴,合作者、指導者,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呢?現結合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談幾點做法。
一、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是知識的擁有者、道德的裁判者。長期以來形成的「師道尊嚴」,使教師高高在上,缺乏對學生應有的尊重和關愛,隔絕了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以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滿堂灌模式,以氣氛死板、單調的課堂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有些教師甚至錯誤的認為,教師越嚴厲,課堂紀律才會好,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師生關系,必然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學效果也不佳。因此,必須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溫馨、愉悅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應是主持人、導演、教練、服務員等。而學生才是主人和上帝。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關系,才能適應創新教育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要進行換位,要從傳統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促進者。具體來說,教師應是開發者、引導者、組織者,而學生則是學習者、發現者、研究者、創造者。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與學生溝通,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了解其認知規律和興趣點,與學生交朋友、談心,進行書信交流溝通,使課堂氣氛和諧民主,給學生創造創新的環境,使其具備創新的品質,並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方案措施,遷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樂學、愛學為舟,促使學生到達學會的彼岸。
二、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
《課程標准》指出,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地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課改的核心任務。這樣做的目的就在於要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突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逐步走上富有個性化的自主學習途徑。為此,在課改中,我徹底轉變了教師要講深講道這個觀念,而將時空、主角、精彩一齊讓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自主學習,津津有味地上課。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我根據課文中春、夏、秋、冬的描寫,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學習這篇課文。於是,學生有了較大的選擇空間,有的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的採用自學的方式,還有的小組邀請我與他們共同學習,因為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學習,因此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學得也比較深入。在反饋的時候,有的同學說喜歡春天,有的同學說喜歡夏天……,並為了能較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學生除了對課文優美語句的理解朗讀外,還加上自己課外查找到的知識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後,我適機引出下文:小興安嶺除了四季都很美麗,它還是我國的森林寶庫呢!下面我們就繼續學習……讓學生在興頭上產生了繼續探究的慾望。這樣,一堂本來要講得口乾舌燥的課,就因為讓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竟上得這么輕松,而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我的心理不由得沾沾自喜。
三、 開展活動是主動學習的動力
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活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活動中使學生學知識、長見識、練才幹。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讀多寫,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讀寫過程中加進了說和演,提供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開辟領悟和運用語言的天地,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時,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動也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動力。可以說有了活動,課堂就會充滿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更強。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是這樣做的:
1、演一演。我選擇教材中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有趣的課文讓學生 「當當小演員,親自演一演」,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我採用了表演的學習方法。以一個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小組間展開比賽。先讓學生挑選課文中自己喜愛的角色,再讓學生仔細地研讀課文,並確定具體演哪一個故事,然後寫成劇本形式。還要求學生表演結束後評出最佳演員等等,整個過程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鍛煉,教學效果較好。
2、游一游。在教學作文課《春天的發現》時,我首先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春遊活動,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春天的景物,然後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語言描述出來,最後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春天景色記述下來。在整個活動中,學生興趣盎然,真正體會到了知識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際的真理,充分調動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訪一訪。讓學生當一回記者,采訪充當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學。這種形式的活動放在課文教完後進行有助於鞏固學習所得,學生也喜歡。比如《草船借箭》學習完後,選一位同學扮演記者角色,向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的同學問幾個問題。當記者的同學只有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所提的問題才深刻;被問的同學也只有熟悉課文中的人物,說話才機靈、流暢,頗具哲理性。
四、創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
創設良好氛圍是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地位的重要因素。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讀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創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首先,應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紿自學的程序與方法,採用一讀(將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脈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麼),二思(看一看「預習提示」,讀一讀課後思考題,明確新課要學什麼),三寫(即認真讀課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畫畫,記下疑難,寫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書,遷移舊知識,初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範作用,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其次,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願學。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生說生評,生說師評、師說生評等形式,讓學生自己獲得問題的解決,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適當組織學習競賽,開展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願學、樂學。教學民主氛圍的營造,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1、主動匯報,交流學習。在學生自學後,教師要創設讓學生交流學習所得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匯報學習情況的習慣。我們通常是讓學生站起來就說話,避免舉手指名等煩瑣形式,學生說話不拘束,課堂呈現氣氛熱烈,思維活躍,情緒高昂的場面,討論、爭論中不時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2、互相討論,及時評價。可通過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師生討論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營造民主評議的氛圍。學生的發言有優有劣,這對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借鑒意義。學生通過互評、互議,相互啟發,互教互學,在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下,在教師的適時點撥下,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從而也提高了學生評判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大膽發問,鼓勵創新。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大膽發問,提倡學生給老師提意見,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當學生想法與老師不一致時,教師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應耐心傾聽,多問學生是怎麼想的,對思考不夠深入的問題要鼓勵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探究,將學生思維活動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勵學生敢提問,愛提問,樂探究的興趣。
總之,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活動的方式很多,具體選擇哪一種應有針對性,活動原則應突出開放性、主體性、挑戰性,活動目標應致力於能力的培養,諸如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等等。課堂教學活動多多益善,因為它好比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動機。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由之路,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自能讀書,又能促進學生思維、意志、品質和情感的發展,使學生不斷養成追求新知和進取的精神。
② 淺談如何促進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學校:江西省修水縣水源鄉尖嶺小學 教師姓名:蔡茂興【摘要】: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師提高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提高自身語文能力的方面介紹了在小學語文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做、做什麼、通過何種方法為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以及能力的提高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重點闡述了作為21世紀的當代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哪幾個方面對小學生進行培養,從而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轉變角色 創設情境 指導教學 自1992年新課程改的推進,自主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已登上語文教學的舞台。但由於經驗不足和新課程理念的不足,許多老師表面上積極地實施自主學習,但效果欠佳,出現了一些令人困惑和擔憂的現象,問題一:有的老師把自主學習等同於學生自學,過分理解學生的主體性,對於一篇課文,放任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表面上課堂上氣氛熱鬧非凡,但實際上,效果不太好,沒有創設一個學生樂學的自主學習情景,那麼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以何種角色對學習進行引導?問題二:有些老師衷於合作討論,缺乏適時的引導,導致對於課文的正確理解,那麼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用何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三:有些老師雖然開始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但是沒有引入到復習舊知識和實踐里去,僅局限於某些部分知識。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呢?我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轉變角色,變教學為導學 《小學教育學》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由此可見,教師不再是過去傳道、授業、解惑也的主宰者,而是學生的夥伴,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角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題地位以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是小學生尤其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小學生語文知識缺乏、人生閱歷較淺、注意力較差、鑒賞能力低以及個體的差異性,離開了教師的引導,根本不能有效的學習。正如我國著名學者肖飛所說;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種潛在的自學行為,有待於教師的開發、引導。那麼什麼時候教師應適時引導呢? (1)在缺乏必要的語文知識導致學生無法理解課文內容時 小學一年級到到三年級是屬於低年級階段,學生閱歷低,語文知識缺乏,難以對課文中的知識理解深刻,此時,就需要教師在一旁進行引導。有這樣的一個例子,是我在城區小學親身經歷的,說的是小學三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棉花姑娘》,當講到我們身上有七個斑點,像七顆小星星,所以大家都叫我七心瓢蟲請你幫我捉害蟲吧!你還請別人幫忙吧!這時,教師要停一下,讓學生多讀幾遍,領悟一下作者寫到這里時的情感,以及提醒一下學生要注意輕聲的讀法,而不是一句帶過。這時教師應該適時引導學生要注意讀音正確和引用比喻的寫作技巧。 (2)在文本內涵理解不深或多遠解讀出現偏差時 大家都知道,語文問題廣泛,答案也是各種各樣。所以,教師要對語文問題要有適時的引導。有位老師是這樣叫《窮人》中的一小節的。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浪,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卻溫暖而舒適。地上掃的乾乾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擁板上閃閃發亮。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丈夫清早駕著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對於文章就有學生就這樣疑問,文章中說漁家的小屋子裡只有一個沒有熄的爐子,外面寒風呼嘯,裡面聽的清清楚楚,說明屋子是漏風的,那家裡怎麼還可能是溫暖的呢?說明文章用詞不怎麼嚴謹,這時教師應站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正當的反思,這里教師就要說明屋子裡面溫暖是因為相對於外面寒風呼嘯而言的,說明了文章要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的學習方法。 (3)在品讀關鍵詞的時候 二、創設情景,變苦學為樂學 (1)用生動的的講述創設情景 這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表演技巧,同時要一定的演講水平。我在實習期間就見到過教師關於生動創設情景的教學方式。教師請學生上講台引用情景再現的方式生動表現文章的語言美感,教師分別請5個學生上講台扮演《棉花姑娘》里的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和棉花姑娘的角色進行對話,把它們各自的捕捉的害蟲對象分類,燕子捉空中飛的害蟲,啄木鳥捉樹干里的害蟲、青蛙捉田裡的害蟲、七星瓢蟲捉葉子里的害蟲。表現出文章中的語言魅力。 (2)用問題創設情景 創設問題情景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結合學生情況和教學內容,同時還應圍繞教學目標例如:教《跳繩》時展示主題圖後,我請8個同學上台,問:蘋果和桔子,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桔子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由幾和幾組成,並列出相應的算式。在學習《認識物體》一課時,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球體等這些物體的概念比較陌生,於是我就先出示足球、魔方、牙膏盒等這些熟悉的實物,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用語言描述它們的形體牲征,再對這些東西進行比較分類,使學生逐步建立起長方體、正方體、球體的概念,從直觀上掌握了解它們的特徵。繼爾又讓學生談談在生活中這些物體出現在哪裡。這樣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以有知識背景出發,得到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感悟數學,運用數學,探究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問題。同時在發現學習方式中體驗學習成功的愉悅。 (3)多媒體創設情景 多媒體以其形象、生動、直觀新穎、形聲結合、試聽並舉的特殊功能,已廣泛應用於現代教學之中.特別為情景教學奠定了基礎.它在創設生活情景;直觀情景;故事情景;實驗情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構建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創設情景,是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其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多媒體在此方面的廣泛應用,亦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語;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知小疑則小進。知大疑則大進。創設問題情景,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增疑設障。讓學生處於疑和惑的狀態,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中展開,在疑惑中進行。創設問題情景的重要原則是激情引導,也就是說通過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情感。以使引起學生對知識、對科學、對歷史、以及人文等方面的興趣。問題情景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要善於抓住時機設疑問難,根據線索質疑解難,調動學生,析小疑釋大疑,使學生在多角度、多方位質疑釋疑中對情景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梳理、整合,從而完成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對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在學會解決問題,從中不斷地建構自身新的認識機構,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指導學法,變死學為活學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不單是講授知識者,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形成探究意識,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才是重要的,我們要不斷的努力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技法,更要在新的教學觀念的指導下調整和改進具體的教學策略,真正使學生能參與合作、主動探究,獲得全面的發展。 方法一,使同學之間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對文化程度,更要求對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即人脈的考驗,要知道個人的能力的有限的,只有和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方法二,是同學之間養成創新的思維。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只有創新才能對語文教育帶來新的發展和延伸。 方法三,形成探究意識,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只有擁有一顆求知的探究精神,學生才能為以後的創新帶質的變化。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准真正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我們的課堂只有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的課堂只有在教師精妙的引探導學下,有啟思有質疑並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內化,才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好學樂學善學;我們的課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動,學生自主學習也許就會多十分活力,而其學習能力也許會百倍的提高。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價值引導並不矛盾,兩者是辨證統一的。教師應該轉變角色,變教學為導學,在學生無法理解文本內涵時,對文本內涵理解不深或多元解度出現偏差時,品味關鍵語句時,充分發揮教師導學的作用;教師還應創設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教師還要指導學法,讓學生變死學為活學,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參考文獻:[1]自主學習,絕對還是相對![J].中學語文教學 孫紹振2007.9 [2]《普通教育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現代教育教研》張春芳2010.7 [4]《小學語文自主學習策略淺探》:浙江省寧波市范桂馥小學 張嫻2010.11.6
③ 淺談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有效自主學習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首先,要在課堂上創建有利於自主學習的人文環境。創設教師與學生之間民主、平等、自由、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一個全身心投入學習的心理安全感。陶行知先生說過:「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其次,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潛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維,善於精心設計情景和教學活動,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異常活躍的狀態,激發學習的動機,在此基礎上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
二、適時放權,給予自主空間。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老師牽著走」的做法,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動起來,教師就要學會適時放權,要讓學生在已習慣了的接受性學習之外,學會探究性學習,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主動地探究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
三、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難點。自主學習不能解決的問題怎麼辦?可以引導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解決。學生自主學習中,遇見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引導學生集中在一個小組中嘗試解決。引導學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同時,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揮各自的學習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然後四人小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討的結果;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小組可以是四個、六個人,最多不超過八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體的智慧,集思廣益;三是班級集體探究。由學生各自提出問題,梳理出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而後所有的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
在這期間,教師要注意,在學生間起好溝通作用,切不可搞成問答或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教師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導撥。使學生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群體中,自主地學習,獲得知識。
四、注重引導,教給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放任自流,而讓學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進行,而要有一定的學習方向,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有效。讓學生帶著疑問、敬佩、憎恨、氣憤、同情等這些詞語走入文本,可以指定學習的方向,教給學習的方法,這樣避免了學生漫無邊際地摸索,使之有效地進行學習。
1.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如生字學習中,一些字形的識記是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形象地記憶。如《烏鴉喝水》一課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對「烏」和「鳥」是這樣記憶的:「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2.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就是一文本對話的形式。
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生活與語文的聯系,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語文離他們的生活其實很近。這樣,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如藉助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品、實物、圖片等讓學生形象識字等。
五、及時激勵,增強學習慾望。著名的心理學家蓋茲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讓每個學生更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營造自主的學習方式,更要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要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④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論文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培養自學能力是小學語文學法指導的核心和歸宿。而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我認為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表明了興趣對於學習的意義。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可知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種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激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要適時的引導學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談得上培養能力。例如我在聽二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咕咚來了》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是先通過做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的,上課前她拿來一大盆水和一顆橙子,然後利用低年級同學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身心特點,讓學生先自學課文,從文中找出到底「咕咚」是什麼?誰能通過理解課文來親自示範,讓我們聽聽咕咚的聲音。學生為了能上台做實驗,每個人都很認真地自學課文,自覺的查找資料,結合課後的生字詞以及課文輔導用書理解、掌握課文,在這,教師就很充分的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己有想學習的慾望,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調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小學的語文自學能力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自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是學生自學能力形成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自學活動時,要整體著眼,科學調控,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首先,在學生自學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合理地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規定自學范圍、內容。提出自學的注意點,明確讀書時需要思考的問題等。就以我所執教的五年級的一個班為例,當我在要求學生自學課文《修鞋姑娘》時,我會先對他們提出自學的具體要求:第一,能根據課後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找出來,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自覺地去掌握他們;第二,理解課題和文章中心的關系,(例如:文中的「修鞋姑娘」是誰?「我」為什麼要尋找她?第三,能夠准確地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能夠圍繞課文內容、中心思想,提出疑難問題,或是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這樣,自學目標明確,使學生學有所指,學有所依。 其次,學生自學時,教師要隨時獲取反饋信息,就關鍵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的內容及學生的質疑作出及時的點撥、啟發與講解。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在自學中反映出來的情況長善救失,給予正確的引導,並對學生的整個自學過程作總結概括,給予積極、正確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善的認知結構。三、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可安排「導—扶—放」的三段式指導程序,逐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導」即引導,指導教師依據教材,講清知識,教給方法,提示規律。「扶」即扶助,指教師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處提出自學的思考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模仿或借鑒已有的學習技巧或方法獨立學習,而後師生共同討論,小結,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師先提出課題,布置自學內容,要求和進度,不提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逐漸由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出綱要,自己找規律。在自學以後,再由教師檢查了解,學生提出質疑,師生討論釋疑。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先重點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二段,教學的基本過程是:(一)對照插圖,速讀課文,弄懂這段主要寫了什麼;(二)細讀課文,掌握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了解段落的結構方式(總—分—總)學習作者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比較、排比、比喻、擬人);(三)師生輪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師進行小結,接著教師扶著學生運用第二段的學習方法自學課文第三段,教師適時就文章中的重點、難點進行點撥。最後選用一篇與《桂林山水》一文內容相似,結構相同的文章《我愛灕江》讓學生獨立自學。這樣安排自學程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學習興趣濃,積極性高,探索、質疑、爭論充滿了整個課堂,活躍了課堂氣氛,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也使學生真正看到了他們在課堂的地位,自覺不自覺地扮演了「主人」的角色。 當然,導、扶、放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教學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結合,合理運用,使自學指導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四、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說過:「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需求,終生受益。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自學指導的主陣地,因此,教師要緊緊抓住這個陣地,結合教材內容。把科學的自學方法教給學生,使他們逐步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可在課堂上教授學生以下自學語文的方法: (一)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說,小學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經過自己消化理解以後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最後還要區分出需要背誦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並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小學生經常閱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採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採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錄,寫點心得。 (二)新舊聯系,溫故知新的方法 各門知識、各種能力都是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自成為一個系統的。人們要從各門知識自身的前後聯系中去掌握它,要從各種能力的基本能力與復雜能力的聯系中去掌握它。這就需要建立新舊聯系的學習觀念,需要樹立溫故知新的學習觀念。例如在學習「名不虛傳」中的「名」字時,我們要教學生首先理解「名」在這里是「名聲」的意思。由此還可聯想到「名」用在其它詞語中又是怎樣解釋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孫山」的「名」等。通過這種多向性的思維,學生就會對「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三)質疑法:這種方法指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邊讀邊質疑、釋疑,使學習成為自我「生疑—知疑—釋疑」的矛盾轉化質疑的要領,即質疑的內容必須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質疑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力,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 (四)文章類型學習法:就是根據不同的文章類型,教授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1、寫人文章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抓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理解人物形象;2、記事文章的學習,主要是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基礎上,認識事情所反映的意義;3、寫景狀物的文章的學習,主要通過抓數量、形狀、功能等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質特點。(五)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集中於字、詞、句、段、語法、修辭、邏輯等。這些知識需要理解記憶,例如,我們在教學生認識「烈」字的意義時,就告訴他們「四點」表示「火」,是由書寫時演變而來的,凡帶「四點」的字都與「火」有關,進而加深講解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學生依此類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帶「貝」旁的字與金錢有關;帶「忄」旁的字與心理活動有關;帶「言」旁的字與語言有關等等。這樣就教會了學生一些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學生自學識字、辨字、釋義、辨義的基礎。這樣,學習也就達到了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效果。(六)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煉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小學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五、加強實踐,練習強化、 學生的學習過程告訴我們,學習實踐活動是一種增強理解,加深記憶的十分重要的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是練習,一種有效的自學方法的掌握,需要在練習中強化,在練習中鞏固。因此,我們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加強學生自學方法的訓練,並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一)科學安排,合理訓練。語文自學方法的訓練,教師必須科學安排,首先,要適量。「大運動量的重復訓練,只能加重學生的負擔,造成逆反心理。適量就是要根據年級特點和教學要求,因人因班地去安排訓練的數量。其次,要適度。教師無論安排哪一種自學方法讓學生進行訓練,都有不宜過易或過難。即便是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的方法,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出層次,難易適度。這樣學生總是處在成功的過程中,經過一定的努力獲得新的成功,學習訓練的主動性就必然始終如一。再次,要適時,教師要注意在學生的學習處於最佳狀態時安排訓練。比如:①激起興趣,引以思維時;②產生疑問,尋找答案時;③掌握規律,嘗試驗證時。 (二)形式多樣,靈活訓練。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靈活多樣的訓練形式,有計劃的實施有效訓練,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訓練的質量。比如講前練(復習舊知,提示新課);講中練(講練結合,消化領會)講後練(鞏固運用,形成技能);綜合練(檢測反饋)。練的形式要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拘一格,靈活使用。 (三)課內外結合,綜合訓練。要鞏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僅靠課堂訓練是不夠的。要不斷地向課外延伸,盡快地把課內獲得的自學本領運用到課外語文學習的實踐中。比如開展課外閱讀、講故事等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循環往復中形成語文自學能力。六、持之以恆,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答問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每次作業,要求同座的學生相互檢查。作文草稿,學生先自改、互改,查尋自己的疏漏,養成細心作業的習慣。每天保證讓學生有一定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書報、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讀到文章中好的材料或者有啟發的問題,立刻圈點勾劃或抄錄下來,然後歸納要點,認清妙詞佳句,辨明蘊藉精妙之處,並且記下心得體會,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格言警句和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等。這樣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鑒賞能力。經過實踐,我們會發現凡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會更敏捷,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也會提高很快;反之,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動,或者提高很慢。 此外,還有課前預習、勤翻工具書的習慣,獨立思考和完成作業的習慣,及時復習鞏固的習慣,先寫提綱後寫作文的習慣,文必加點、文必分段的習慣及自我測定自我總結的習慣等等。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的提高,學習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有了學習興趣便也會主動的去學習,學會自我進行獨立思考,不斷的獲取新知識,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靈活的解決問題解決矛盾。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於教師而言也是一個挑戰,我們要樹立「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意識,用心的去引導每一位學生,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展奠定基礎。
⑤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論文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激發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所謂「強扭的瓜不甜」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在講多媒體工具軟體「POWERPOINT」這一章時,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各種不同風格的幻燈片作品。作品中精美的文字設計、形象生動的圖像、悅耳的聲音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慾望,使學生們情不自禁想動手設計幻燈片,這就促使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
(二)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著也熱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他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這門學科的知識。這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教育名著《學記》中指出「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教師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真正做到愛學生,尊重學生,接納學生,滿足學生。
二、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的主動性,教師的作用體現在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最有效地進行學習,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即使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實際的興趣和能力不同,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實踐活動。
(一)大膽探究,尋求新知
信息技術是一門帶有探究性的、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的學科,探究性學習以「問題」為基礎,「問題」是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載體,而教師可通過「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在引導學生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地產生學習的需求。因此,恰當的「問題」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勵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慷慨」地提供思維加工的原料,通過演示課件,溫習舊知、觀察現象、布置練習題等,提出的問題,要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⑥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論文
在生活、學習兩方面給予孩子主動權
多數乖孩子習慣了一切由父母包辦,為了不引發自己和家長的沖突,孩子就完全聽從家長的安排,孩子怎麼能主動呢,他已經被剝奪了主動的權力。這樣的孩子,不僅僅是學習不主動的問題,而且生活中一切都是不主動的。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各方面的主動權。家長只能起監督、指導的作用,家長「出謀劃策」,選擇權、決定權是孩子的。
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叛逆心也是如此。父母應特別注重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交流。在交流中,正確的做法應是,認可孩子的學習熱情,肯定孩子在學習上的付出及價值。當孩子減輕了對父母的抵觸情緒時,他們便能很好地接受的父母在學習上給予的教育。
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意識,明確學習目的
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讓他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孩子懂得自己的成長、進取、退步或停滯,都跟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直接有關,別人和環境只是間接原因。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讓孩子明確學習對於他自身真正的意義。目的明確了,孩子才能更好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加強孩子責任感的教育
要想讓青春期孩子知道自己的學習責任,父母不妨坦率地告訴他:在每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的責任。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說,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不應要求父母去承擔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當孩子具有高度的學習責任感時,他便會主動地去學習,並盡自己所能去搞好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方法指導
通常,孩子的學習計劃本由他本人親自製定,交與父母參謀。當孩子能夠堅持按照計劃行事,並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孩子就打開了自主學習的大門口對此,父母應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不是任務,而是通過解決難題來鍛煉思維的一種過程。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不要一開始就幫助孩子解決難題。而是對孩子進行方法上的指導,讓他學會審題、篩選題中的有用信息,旁敲側擊,並鼓勵孩子大膽嘗試用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