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教學自我判斷

小學數學教學自我判斷

發布時間:2021-02-22 14:04:49

Ⅰ 如何正確認識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活動性質與特徵

細揣摩教材,理解編者意圖。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領會編者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對編者意圖領會得越深,越能充分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怎樣理解編者的意圖呢?主要是多問幾個為什麼。例題為什麼這樣設計呢?習題為什麼這樣編排呢?結論為什麼這樣引出呢?等等。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教師肯定會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在教學「9加幾」時,課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學校運動會的全景圖。這幅圖究竟有什麼作用?教學中應如何出示?先解決什麼問題?再解決什麼問題?都是教師教學前應該搞清楚的。
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用實物投影出示全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的同學聽。在學生初步感知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學生們喝了一些飲料,還剩多少盒?」這一數學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計算方法上。教師啟發學生自己想出計算方法,並在組內進行交流。學生可能出現三種演算法:(1)數數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數法:箱子里有9盒,然後再接著數10、11、12、13, 一共有13盒。(3)湊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里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師讓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選擇出自己喜歡的方法。然後,結合學具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湊十法",並從中體驗出"湊十法"是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最後,再利用全景圖讓學生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學生每提一個問題,教師就讓學生說一說一共有多少人。對於9加幾的問題,還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這樣安排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全景圖的作用。當然,有條件的學校,如果錄制一段本校運動會的場面,動靜畫面結合起來,可能效果會更好。
2、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動駕馭教材。
數學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對象。數學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時又具有簡約化的特點。有的課時內容由於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詳盡的學習材料,也不能呈現完整的教學過程,當然也就很難反映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教材不是完美無缺的,有的教材滯後於教育的發展,教材本身側重於數學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側重於數學技能的訓練,忽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其呈現的是一個知識的靜態結果,而沒有體現知識形成的動態過程。所以,對於這樣的教材,教師絕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遵循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動駕馭教材,合理調整教材,對教材進行教學法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時,我們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
備課時,教師應反復研究教材,大膽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適當增補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知識與能力結構更趨合理,使之切合學生的實際,適應教學的需要。比如,可以對應用題的具體情節和數據作出適當的調整、改編,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來取代教材中的例題。
例如,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可以從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一組數據引入。出示下面的表格:
教師提問:看到這個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樣安排,學生不但學習興趣濃厚,而且教學效果良好,從中還能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3、正確區分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並不是等值的。因為教學內容來自於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不僅包括教材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的重要組成部分。況且,教材本身還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在處理教材上,教師的任務在於「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做到尊重教材與靈活處理教材相結合。一方面,教師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進行教學法加工,以達到優化教學內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師生也可以根據教學要求,自己編制教材。
例如,在教學第十冊「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可通過讓學生選擇信息提出問題的方式使復習題、例題和嘗試練習整體呈現。
首先出示以下信息:
①學校舞蹈隊有23人
②學校合唱隊有84人
③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
④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4倍少8人
然後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教師整理成應用題。
①學校舞蹈隊有23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合唱隊有多少人?
②學校舞蹈隊有23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4倍少8人。合唱隊有多少人?
③學校合唱隊有84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舞蹈隊有多少人?
④學校合唱隊有84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4倍少8人。舞蹈隊有多少人?
接下來,便可讓學生用算術方法解答第①、②題(課本復習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嘗試解答第③題(課本例題),最後將第④題作為練習題。
4、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教學的起點。
教學設計的對象是學生,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將取決於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如果從實驗的角度分析教學設計,那麼課堂中的學生情況就是自變數,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案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調整等都必須隨著學生這一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
例如,在低段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又如,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因其思路、解題方法和已學過的分數應用題基本相同,所以教學時,教師只需稍加引導,便可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己想出解題方法,教師根本不用花過多的時間去講解。一般來講,年級越高,課堂教學也應該越開放。「先試後講、先猜想再驗證、先獨立思考再集體交流」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教學,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5、客觀分析教材,把握每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往往需要明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響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教學的重點是對教材來講的,而教學的難點是對學生來講的。
一般地說,數學的基本概念、法則、公式、性質都是教學的重點。確定教材的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瞻前顧後,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內容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價值。在整個知識系統中,關系全局的這部分知識,可定為教材的重點。例如,低年級教學統計時,應把學生能夠參與統計過程作為教學的重點。
所謂難點,就是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小學數學教材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也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或者體現了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了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擾,易混、易錯等。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掌握的內容以及學生學習中容易混淆和錯誤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教學難點要根據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特徵來確定。難點有時和重點是一致的。例如,對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既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同時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
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作為教材的關鍵,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學用兩位數除,關鍵是使學生掌握用兩位數除兩、三位數商一位數的試商方法,至於多位數的可依此類推。又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在於通過操作、直觀使學生弄清一個長方體有哪三組相對的長方形面,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每組長方形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這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問題,教師抓住了這個關鍵,定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6、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現代教育認為課堂教學首先不是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生的發展過程;首先不是教師的教授過程,而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首先不是教師教會的過程,而是學生學會的過程。從數學學科的特點看,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是前人思維的結果。學習這些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必須通過自己的思維,把前人的思維結果轉化為自己的思維結果。這個轉化,認知學派稱之為「建構」,國際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稱之為「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建構」也好,「再創造」也好,其實質就是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讓學生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付出與前人發現這些知識所曾經付出的大體相同的智力代價,從而有效地實現知識訓練智力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是這樣進行的:教師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什麼?大部分學生猜測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底面積×高。然後給每組同學提供不同的學習材料,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加以驗證。有的組將圓柱體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長方體的容器中,再分別測量出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長、寬、高,計算出了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有的組將圓柱體橡皮泥捏成長方體,計算出了橡皮泥的體積。有的組將圓柱體木塊浸入長方體容器的水中,通過計算上升的水的體積計算出了圓柱體木塊的體積。然後讓學生比較報告單上圓柱體的底面積、高與體積的關系,使學生確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最後讓學生看書自學,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學具自己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
7、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僅要不斷監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進展與目標的差距,採取各種增進和幫助思考的策略,而且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
由於數學對象的抽象性、數學活動的探索性決定了小學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數學活動的本質,必須要經過多次的反復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調整才可能洞察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徵。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數學活動中,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反思探索過程;當數學活動結束後,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例如,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教師可讓學生反思: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學了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麼作用?這樣,就有助於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
8、努力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了許多數學思想和方法,如極限思想、符號化思想、集合思想、轉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驗證的方法等。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單純是知識的獲得和反復的操練,貫穿始終的還有數學思想方法。如果說數學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一條明線的話,那麼蘊含在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就是一條暗線。教師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抓住教學內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在低年級「數的認識」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在高年級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和「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思想。 添加評論
.

1.小學數學概念在性質上的特徵
首先,它除了具有數學概念的特徵外,還往往具有某些自然概念的痕跡;其次,針對兒童的認知特徵,它常常經過了某種改造,以適應兒童的學習、掌握與運用。
2.小學數學概念在學習上的特徵
其一,小學數學概念在組織上具有系統性的特徵,這是由於數學自身的自然結構的精確性所決定的;其二,通過大量的直觀材料,在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操作、觀察、分類等感知活動的基礎上來構建數學概念的;其三,以圖或語言文字為主、並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現概念。
3.兒童形成數學概念的主要途徑
● 概念形成,簡單地說,概念形成就是指學習者從大量的同類事物的不同例證中獨立地發現並形成數學概念的過程。它包括感知具體對象階段、嘗試建立表象階段、抽象本質屬性階段、符號表徵階段、概念的運用階段。
● 概念同化,簡單地說,概念形成就是將概念用定義的方式直接呈現給學習者,而學習者利用認知結構中有關的概念來理解並形成新的概念的過程。它包括喚起認知結構中的相關概念、進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分離新概念的關鍵屬性。
4.兒童學習數學概念的基本過程
對兒童來說,獲得數學概念大致都要經歷一個感知——表象——概念這樣一個過程。首先,兒童面對大量直觀材料,經過感覺納受器,進入感知興奮狀態,提高多次的觀察、比較、體驗,由感知運動階段進入形成表象階段,再經過分析、綜合,獲得符號性表象 ,再經過抽象、概括,進入形成概念階段。
5.兒童獲得概念能力發展的基本特點
● 從獲得一級概念為主發展到有能力獲得二級概念;
● 概念的獲得以「概念形成」為主逐漸發展到「概念同化」為主;
● 從認識概念的自身屬性逐步發展到理解概念間的聯系;
● 數學概念的建立受經驗的干擾逐漸減弱;
● 數、形的分離發展到數、形的結合。
6.影響兒童概念學習的主要因素
● 經驗對兒童數學概念學習的影響
● 語言對兒童數學概念學習的影響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活動的實質是認識、探究和應用。表象是雙面互動,也就是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具體包括提出問題、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途徑、構建模型(實物演示、畫示意圖、線段圖等)、師生共同操作探究、得出科學結論、運用獲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等活動過程。 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始終都是為了學生這一主體,使學生從模糊到清晰、從陌生到熟悉、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
如何把握呢?應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闡述。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有好奇、好動、從眾、浮淺、容易遺忘、不夠集中專注持久,作為活動的總設計師教師來說,有必要針對以上特點進行優質高效的教學設計,比如教具選擇誇張的卡通造型、艷麗的色彩(對視覺的沖擊力大)、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入思辨(調動主動性)、引導鼓勵學生向深層思考、把一個新知識點放到較大的知識背景中(溫故知新、容易形成知識體系)、低年級適當嵌入分散教學、中高年級加強組織教學。

Ⅱ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評價學生

一、 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在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度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並不斷給予評價和反饋,才能有效地改變評價過分偏向終結的現象,也有助於實現評價的個體化,實現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日常學習和發展的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學生評價和反饋。例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經常利用口頭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和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有效地促進學生朝既定的學習目標邁進。在教學中,教師還應充分發揮評價的及時性優勢和激勵性作用,加強師生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從而改進自己的學習。 在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採取建立成長記錄袋的方式,以反映學生學習的進步歷程,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在成長記錄袋中收錄反映自己學習進步的重要資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題方法、最滿意的作業、印象最深刻的學習體驗、探究性活動的記錄、所發現的問題、對解決問題的反思、單元知識結構、最喜歡的一本書、自我評價或他人評價等等。另外,成長記錄袋的內容還可以設計成包含學期開始、學期中和學期結束三個階段的學習材料,材料要真實並定期加以更新,使學生感覺到自己的不斷成長和進步,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據。成長記錄袋中的材料應讓學生自主選擇,並與教師共同確定。事實上,讓學生參與成長記錄袋建立的整個過程與其中所收錄的內容一樣重要,這有助於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監控的能力和樹立負責的態度。
二、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中,應遵循《標准》的基本理念,以某學段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標准。如:小學第一學段(1~3年級),對數與代數內容的評價,應結合具體情境,考察兒童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評價,要結合直觀素材和生活情境評價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對統計與概率的評價,應結合生活情境考察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之間在學習的發展上必然存在著差異,應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隨著知識與技能和積累逐步達到應達到的目標。對此,教師可以選擇推遲做出判斷的方法。如果學生自己對某次測試的答卷覺得不滿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申請,並允許他們重新解答。當學生通過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錯誤後,教師可以就學生的第二次答卷給予鼓勵性的評價。這種「推遲判斷」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新的學習動力。
三、重視評價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或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的方法。能否與他人合作,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是否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例如:用一根長為50厘米的細繩圍成一個長方形,怎樣才能使它的面積最大?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考察學生是否能圍出不同的長方形,並按照一定的規律將這些長方形排列,是否能發現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從而進一步猜測到當圍成一個正方形時,它的面積最大。

Ⅲ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自學能力

一、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好小學數學,培養自學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表明了興趣對學習的意義。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決定著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向和效率。要使一堂課妙趣橫生,趣味足,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教學的導入,使學生在教師惟妙惟肖的導入中身心集中而投入,從而不自覺就陷進教師所創設的教學環節中。其次,教師要有一定的駕馭教材的能力,把呆板、乏味的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產生解決他們身邊的疑難問題,而不是上數學課的錯覺。另外,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調控課堂氛圍:如果他們想表達的慾望強烈,我們不妨來一個小競賽;如果他們看上去很疲倦,我們可以插上一段游戲;如果有人鬧情緒,可講個笑話幽默進行調劑等。總之,教師只有千方百計激活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小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這么一段話:「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主的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這里的「幾把鑰匙」和「自動的開發」談的就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能力的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說過:「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數學能力的培養,就是使學生在已有的數學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一般不依賴他人而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數學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長期以來,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一直是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當前,重視兒童的自主、獨立教育已成為整個世界的重要發展趨勢。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的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數學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邏輯性,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因此,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才不會誤解題意。認真審題,就要學會「摳字眼」、「拉關系」。如「和」、「差」、「積」、「商」各表示什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等,這些題應用哪種方法來解,都要審清,摳准。要准確把握所設問題和所提供的哪個已知條件有關,有怎樣的關系,是多,是少,還是倍數關系,都要拿捏准確。
2、培養學生邊讀題邊思考的習慣。數學中的「解決問題」是學生們最為頭疼的一個部分,這一部分又恰恰是學生走向社會後進行計算和核算的重要基礎,所以,老師要教會學生養成一邊讀題,一邊思考的習慣,在思考時不是簡單的動腦,而是手腦結合,主是方法就是根據題目提供的已知條件,在草稿書上逐一羅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解決最後問題先從哪個環節入手,都作一番清理,不但在頭腦中,而且在本子上,都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這樣才不至於「亂點鴛鴦」。
3、培養學生做題檢查的習慣。盡管我們在讓學生練習前,對一些常見錯例作了預防,但在批閱中還是經常碰到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尤其有一些學生犯的錯誤具有個性特徵,不利於集體輔導。對於這樣的錯誤,目前教師普遍採用的是一對一的形式,面對面地教學,指出其錯誤之處,讓其訂正,確實能收到好的效果。可時間一長,學生又「舊病復發」,教師又需加以指正,長此以往,耗費了師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此,我常常進行思考,學生為什麼會屢教屢犯呢?在學習了參與式教學法之後,我突然感悟到:是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直接參與者,出錯是他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訂正又被教師太過於包辦代替所至,因此,在處理錯題訂正的問題上,教師不要一來就指出學生的錯因,而是讓他從題目、數據、計算過程、最後的答案各個環節逐一檢查,真正參與整個檢查過程,在學生實在找不出錯因時,教師再加以點撥,對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給予講解,讓學生感悟,體會。只有學生的內因起作用,教學才會有收效。
4、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學生所學課本中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都是歸納的重點內容,每學習一個內容,要把分散在課時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數學概念,是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核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認識到這一重要性,培養學生歸納數學的概念,算理,就成為一堂課的重點和難點,剛開始時學生沒有這樣的習慣,新教材中也沒有將概念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講解和定論,近年來,數學概念要不要歸納成了我們教師之間的熱門話題,也正因為如此,作為嘗試,從一年級接手學生的一天起,我就給學習准備了的本專門用來記錄數學概念的本子,四年下來,從學生的分析、解題、判斷、勘誤等方面的能力來看,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這不免又讓我想到了一個新詞「穿新鞋走老路」,看來,該穿還得穿,該走還得走,誰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呢!
5、培養學生課後反思的習慣。新課程改革給教師提出的又一個重要要求或者說重要的教學環節是要進行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教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對教師來說是這樣,對學生又何嘗不是!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反思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我檢查、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強化的一種能力,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對一節課自我表現的回顧,上課時一般在結束前讓學生想一想,這節課有什麼收獲,你認為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你下節課還會注意什麼問題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平時在學習完成一個階段後,習慣於對自我行為的反思,以促使其反思行為的自動化。經過反思,學生還能將所學知識與同學分享,將不足與缺點擺露出來,與大家坦誠相處,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也是大有益處。
三、求異思維的開發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依託。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教師會認為課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學生是在與教師作對,是不尊敬老師的表現,認為這樣的學生是頑皮搗蛋鬼,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只能聽從教師的灌輸和講解,學習成了純粹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而新課標教學,恰恰改變這種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的見解和想法,只要合乎邏輯,都給予肯定,教師要贊賞學生獨特化與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然而,學生求異思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好奇和求異加以引導和鼓勵,讓學生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不要盲目的相信課本,相信教材,甚至相信教師,發現與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的問題或事物,都要大膽的問個為什麼,要培養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一半」這個計算時,學生能想到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兩份,就能求出「一半」,這時,我問道,誰還有求「一半」的方法呢?學生先是沉默,後是動手試探計算,有一名學生說到:「一半就是二分當中的一份,即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又可以表示為0.5,所以可以用這個數乘二分之一或0.5」。看來,要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求異思維,教師還必須善於「質疑」,激起學生心中探索問題的波瀾。
四、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課改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就像參與式教學中的學習培訓內容一樣,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拳師教徒弟,要讓徒弟拳不離手;樂師教徒弟,要讓徒弟曲不離口。說的是學生的能力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教師要少講,讓學生多練、多看、用腦多想、用手多做,取得「習之功」,在一系列的看、想、做、說的過程中自主感悟,養成自學習慣,真正體現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數學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數學知識深深印進學生的腦海里。

Ⅳ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表現性評價

表現」一詞在英文中經常可視為「show」(做秀),有表達、表示、展現、表露出來的意思。所謂表現,強調的是將內在的東西表露、外顯、展示出來,讓別人(也包括表現者本人)能夠清晰具體地感受到,直觀形象地觀察到。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表現」作為一種觀念和行為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表現」不僅是為了張揚個性,也是為了打造優秀的自我。「注重個性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我們希望學生有豐富的知識內蘊、靈活的頭腦、頑強的毅力,更應有張揚的個性。不善表現、不會表現的人,消極等待、被動等待的人失去的不僅僅是一次張揚個性和開放自我的機會,更是失去一次追求卓越、實現自我的機會。因此,「表現力」已成為當今學生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素質。
一、表現性評價的價值
課堂是培養學生表現力的主陣地,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普遍發現這一現象:低年級的孩子愛發言、愛嚷嚷,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很少舉手發言,即使有些人講得很不錯,他們也不願舉手交流。此外,學生普遍存在著表現手段單一、表現層次膚淺、表現內容貧乏等不足。表現力滯後實質上影響著兒童創新人格的發展。因為創新,於兒童來說,是不斷追求新意、嘗試冒險和體驗成功的過程,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表現,是建立在兒童表現力基礎之上的。實施課改後,學生表現力滯後的現象雖有所改觀,但是情況還是不容樂觀。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現代教學論和評價論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基礎上展開的。要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表現力,以評價促表現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多方位的評價,讓學生在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中盡情地展現自已的特長和才華,在表現過程中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表現潛能,激發學習願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能力,讓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評價中充分體現,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表現性評價的目標
課堂表現是否出色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敢表現、樂表現的意願和會表現、善表現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表現力首先要關注他們願不願表現、愛不愛表現,其次,要考慮他們能不能表現、會不會表現。因此,「表現性」評價的目標應該落實在「表現意願」和「
表現能力」的評價上,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激發學生的表現意願,最大程度地發展學生的表現能力,促使兒童願表現、愛表現、敢表現、會表現,形成個體多樣表現,群體共同發展的氛圍,促使學生敢表現、樂表現、會表現、善表現,在表現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發展。
三、表現性評價的內容和指標
1.表現意願方面
表現意願可分為三個層次:1)被動表現:在老師或同學的指定下勉強參與表現活動。2)主動表現:自覺自發地參與表現活動。3)積極表現:自覺自發地參與表現活動並有與眾不同的獨特表現。
2.表現能力方面
表現能力可劃分為三個層次:1)模仿性表現:能依葫蘆畫瓢地模仿老師或同伴的表現作出相同或相仿的表現活動。2)求異性表現:能在模仿性表現活動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簡單修飾進行表現活動。3)創新性表現:學生能在模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獨特的創意並採取獨特的展示方式進行表現活動。
表現性評價的內容可根據各個學科的具體情況來定。以音樂學科為例,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可分為參與課堂發言、參與小組或大組的合作交流、課堂上是否願意質疑問難、在眾人面前表現展示學習成果情況等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學生課堂表現評價表
表現意願和表現能力是評價學生課堂表現的兩個方面,劃分層次的目的在於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表現現狀,以便通過評價促使學生的表現水平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使他們逐步具有明確的努力目標和較高的抱負水平,學習和生活中具有奮發向上的動力,積極地參與活動過程,熱愛生活。有樂觀進取的精神,有自控力,富有同情心和愛心,能與人和諧相處。
四、表現性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表現性評價是一種直接的評價,它的評價方式有別於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在評價人的能力(傾向)表現時採用的是間接的方式,即通過受測者在紙筆測驗上的表現來預測他未來的工作或學習表現,並據此作出評價;表現性評價則與傳統的紙筆測驗相反,它繞過了作為測驗與徵兆的紙筆測驗,對學生能力行為進行直接的評價。表現性評價可通過以下形式來呈現:1)演示。演示是一種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現,學生藉此展示他能夠使用知識技能來完成一件復雜任務。2)口頭描述與表演。口頭描述可允許學生說出他們的知識,並以會談、演講的方式使用口語技能。其中,爭論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口頭表現,這是讓學生之間的觀點對立起來,有理有據地爭論問題。3)作品選集。作品選集是表現性評價的一種基本方法。作品選集最初是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用來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在這里,作品選集並不僅僅是學生所有作品的集合,其中往往還包括判斷優秀作品的標准、學生對作品的分析、修改與反思。實施表現性評價時,具體可採用以下做法:
1.自評、互評及師評相結合
表現性評價主要採用自評、互評及師評相結合的方式,針對學生在課堂某一環節或整堂課的表現進行評價、打分,三項合計得分即為學生課堂表現的總得分。
其中,自評是學生對自己表現進行評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可讓學生在評價中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已在課堂表現中的進步與不足,從而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重點應放在自我發展的縱向比較上。實施表現性評價,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必不可少。研究表明,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與他(她)對事物的態度和興趣有著密切關系,同伴間的肯定和認可可使學生獲得無窮的前進動力,使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倍增,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主動表現自己,以更出色的表現展示自我。表現性評價的互評應關注評價學生的表現過程。教師的評價具有導向功能,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可為學生的表現指明正確的方向,促使學生調整表現的目標,完善表現的行為。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用多種評價手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2.平時評價與即時查評相結合
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我主要採用平時評價和即時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並以成長樹的形式來呈現。所謂「成長樹」評價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的一種動態評價。教師在教室內設置兩顆成長樹(一棵評價表現意願,一棵評價表現能力),學生將課堂表現評價表內「星星」(每得一次優秀便奪得一顆「星星」)的數量統計出來,將每五顆「星星」換成一個小水果圖案貼在樹上,讓學生能天天看到自己在長「高」,為自己的點滴進步而驕傲,從而受到激勵。
3.整體評價與分析評價相結合
整體評價建立在對表現的整體印象上,而不是對個別成份的考慮上。整體評價在評分指標的指導下進行,按照評分指標得出總體印象分。分析性評價則是對學生表現的各個部分或特點進行評價,再將這些部分的分數相加得到一個總分。
五、表現性評價需要注意的問題
1.選定評價任務,設計明確的評價標准。考慮到表現性評價往往比較費時,因而在選定評價任務時要作一定的思考。首先,教師需要關注那些復雜認知技能與學生表現的學習結果。教師還應根據學習內容的重要性,設計和選擇任務,從而確保評定任務與教學目的緊密聯系。其次,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及對他們的預期目標後,構建評定的指標體系。為防止不同的教師或同一教師在不同時期對評定的不一致,在任務設計時要澄清評定的內容,並設計十分具體的、明確的評分規則,構建一個恰當的任務框架,以便於認真遵循這一評分規則,提高評定結果的可靠性,使不同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評價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評價過程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有利於提高評價效率。教育評價包括表現性評價在內,都有使學生達到一定目標的取向。因此,在達到一系列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指導,尤其要尋求教師設計明確的、使學生能夠很好理解的指導語。含糊的指導語會產生眾多不一致的行為表現,以至於難以用公平、可靠的方法評價它們。表現性評價在探索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和提出新穎問題方面,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但這一特點並不意味著指導語功能的喪失。
3.盡可能使評價誤差最小化。幾乎所有評價都是評定主體在事實判斷基礎上對客體作出的價值判斷,因而它是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主觀性是難以避免的,相對於標准化測驗而言,表現性評價具有更大的主觀性,由此也會產生許多評定誤差。顯然,評定誤差的存在對於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具有負面效應。誤差完全消除是極其困難的,但盡可能減少誤差卻是可行的,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選擇最適合評定目的的評定任務和評分規則;在評定另一個任務之前,對所有學生的當前表現給予評定;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匿名評定;適當綜合考慮多個教師的評價結論。
4.教會學生自評和互評。將評定任務與評定標准提供給學生,同時向學生介紹教師的記錄工具,學生以此來判斷自己的表現。從教學角度看,讓學生自評他們的行為和結果,再與教師的評定相比較,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給自己評定的理由,學生也可以了解教師評定的過程,為雙方的溝通創造條件。其優點大致有:(1)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的目標和目的。(2)更有效地診斷自己的優勢和存存的不足。(3)在此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定的技能,而且這種技能會遷移到其他方面。自評的同時,也可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自評與互評能力會相互促進、相互遷移。
實踐表明,多元、多樣的表現性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課堂參與作出了准確的評價,在民主、開放的評價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吸收和掌握,還有過程與方法的經歷與體驗,更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化與發展。由於評價恰當地體現了新課程中的三維目標,它的層次性、過程性、發展性使多元智力功能、成功激勵功能在學生表現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從而保護了學生參與表現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表現慾望。學生可以真正地憑自己的個性意願來表現自己的獨特感受,創意更新穎,表現更精彩,其個性也得到了張揚。

Ⅳ 如何教好小學數學教學

Ⅵ 小學數學教學總結!!

一 數與代數
數的認識 2 數的運算 3 式與方程 4 比和比例
二 空間與圖形
1 線與角 2 平面圖形 3 立體圖形 4 圖形與變換 5 圖形與位置
三 統計與可能性
1 量的計量 2 統計 3 可能性
四 實踐與綜合應用
1 探索規律 2 一般復合應用問題 3 典型應用問題 4 分數和百分數應用問題 5 比和比例問題 6 解決問題的策略 7 綜合應用問題
插圖

(3)偶數和奇數 偶數: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偶數,又叫做雙數。 奇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奇數,又叫做單數。 (4)素數和合數 素數:一個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素數,又叫做質數。 合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他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0和l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 (5)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 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因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一般用短除法,即用這兩個數除以它們的公因數,一直除到所得的兩個商只有公因數1為止。把所有的除數連乘起來,就得到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把所有的除數和最後的兩個商連乘起來,就得到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如果兩個數中大數是小數的倍數,則大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如果兩個數的公因數只有1(也稱這兩個數為互質數),那麼這兩個數的乘積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1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Ⅶ 如何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反思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如何上出好課,我認為: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加以總結和提煉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本文試圖從教學反思的內涵、數學教學反思的內容、數學教學反思的步驟加以說明。
首先要認識到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參與的教學活動的回顧、檢驗與認識,本質上是對教學的一種反省認知活動。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並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實踐+反思=成長。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研究型教師」。
其次,我們要反思哪些內容呢?任何與教學實踐相關的問題都可能成為反思的對象和內容。但一般而言,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比較、教學中的成敗得失、教學機智與靈感、課堂互動情況等,是反思的主要對象。通常,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確定反思的內容。例如,根據教學活動的順序,分階段確定反思的內容;根據教學活動涉及的各種要素,確定反思的內容。當然,不同的角度之間一定會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內容,有側重地進行思考。
一、根據教學活動順序確定反思內容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是對課堂教學的整體規劃和預設,勾勒出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益取向。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及其地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教學目標,重點與難點,如何依據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知識的邏輯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學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時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情況,設計哪些練習以鞏固新知識,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等,都已經有一定的思考和預設。教學設計的反思就是對這些思考和預設是否與教學的實際進程具有適切性進行比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處及其原因,從而有效地改進教學。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掌握數學雙基、發展數學能力的認識活動,也是學生在掌握數學的雙基、發展數學能力的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數學教學過程既包含教師的「教」,又包含學生的「學」,是教與學矛盾統一的過程。從「學」的角度看,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而且還是學生發展智力、形成數學能力的過程,也是理性精神和個性心理品質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環境、校園文化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師、學生和教學中介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教學中介是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用於學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組織形式、反饋和教學環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體是教學內容。對數學教學過程的反思就是對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特別要反思是否把時間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上);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情況;是否啟發了學生提問,學生提問的質量如何;問題是否恰時恰點,學生是否有充分的獨立思考機會;核心概念的「解構」、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確、到位;是否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活動是否高質高效,有沒有「奇思妙想」、創新火花,有沒有抓住這種機會;是否滲透和強調了數學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價值觀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並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進行展示;教學媒體使用是否得當;教師語言、行為是否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有什麼反應;各種練習是否適當;教學過程是否存在著「內傷」;等。
3.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對數學教學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對整個活動所取得的成效的價值判斷,包括學生所獲得的發展和教師自己的價值感受兩個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學生的數學雙基的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數學學習方法的掌握,數學的科學、人文價值的認識,以及理性精神的養成等諸方面;後者主要考察教師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的變化,個人教學經驗的變化,實施有效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思想觀念的變化,等。其中,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學生行為是否產生了預期的變化,是教學效果反思的重點。
4.對個人經驗的反思
這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持續不斷的反思過程,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學經歷,使之沉澱成為真正的經驗;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歸納和概括,提煉出其中的規律,使之成為有一定普適性的理論。沒有經過教學反思的經驗,其意義是有限的。如果教師只對個人經驗作描述性的記錄而不進行解釋,那麼這些經驗就無法得到深層次解讀,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只有對經驗作出解釋後,對經驗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形成經驗的過程既是對經驗的解釋過程也是對經驗的理解過程。在教學反思實踐中,可以使用「反思檔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實記錄並分析所發生的種種情況,使之成為文本形式的經驗;二是對文本經驗本身不斷加工和再創造,使經驗得到升華,改善教師的理念與操作體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學理論。
二、根據教學活動涉及的要素確定反思內容
從教學活動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確定反思內容。
1.數學方面
主要是在課堂教學活動後反思對數學內容的「解構」是否到位,並提出改進措施。因為本課題主要解決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學問題,因此主要反思概念的「解構」及其核心的確定是否到位,內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確,以及內容所反映的價值觀內涵是否得到揭示。另外,還要通過對學生反映的分析,反觀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以及價值觀內涵的呈現是否與學生的理解方式相匹配。
2.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教師在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及其效果,並提出改進建議。包括教學目標的定位,重點難點的處理,教學階段的劃分與教學處理,教與學的方式,教學組織形式,問題情境的設置(與數學、生活或其它學科聯系的背景),提問質量,師生互動,板書的設計,計算機等教學技術的運用,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課題的引進,課堂作業的布置,因材施教,小組活動的設計等。其中特別要注意反思是否圍繞數學概念、思想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以及落實情況。
3.學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分析其成因,並據此提出教學改進建議,反饋到教學設計的改進中。具體包括對學生當前認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計是否符合學生現狀,學生對概念的本質、思想方法的理解狀況及其原因,學生對課堂中某些關鍵性問題的反映(包括行為表現、語言表達等)及其原因分析,對課堂中學生思維活動特徵的分析,對學生使用的問題解決策略的分析,對學生作業情況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4.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包括用與學生心理發展相適應的方式呈現內容的價值觀內涵,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溝通,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認識與態度,學習動機與自信心,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等。
最後,我們應該按照怎樣的程序進行反思呢?
具體進行教學反思時,要注意「不求全面,但求深刻」。通常可以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1.截取課堂教學片斷及其相關的教學設計
截取的片斷應該是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緊密相關的,描述了一個完整的教學事件。因此,為了更加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需要我們事先對教學設計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在聽課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課堂中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進行仔細觀察,包括活動的形式、內容和結果等,做出「全息紀錄」,並要通過觀看錄像進行仔細核對。有必要時,應當通過「追問」的方式,如「當時你是怎麼想的?」「你為什麼這樣說?」等,向學生進一步搜集相關信息。
2.提煉反思的問題(案例問題)
案例問題是案例的靈魂,是反思活動的主要線索。這些問題不僅要圍繞反思的主題,揭示案例中的各種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有啟發性,能夠引發其他人的反思和討論。因此,提煉反思問題時應注意:第一,圍繞當前的課堂教學活動;第二,是被廣大教師普遍關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第四,課堂教學改革中的疑難問題;第五,不同層次的教師能夠參與討論的;第六,可以與一定的理論相銜接的。好的反思問題是那些能夠引發大家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是大家都「有話可說」的問題,而不是「最後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問題」。
3.個人撰寫反思材料
撰寫反思材料時,應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反思問題。可以通過分析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課堂反映,即教師是怎麼教的、學生是怎麼說—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並進行原因分析,分析時應當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最後應當給出改進的方案。
4.集體討論
討論時應當有成員之間完全平等交流的氛圍,各種意見應當得到充分表達,不同觀點應當注意相互包容。討論應當由忠實的原始記錄。
5.個人再反思,並撰寫反思論文。
在撰寫論文時,除了對第3步寫出的反思材料進行修改、完善外,還應對自己在整個活動中的「心路歷程」也有所反應。

Ⅷ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沒有什麼技巧的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孩子收益終身,尤其是小學階段,小學階段是孩子從一個天真頑劣的小孩到一個真正接受知識的小學生,從各個方面進行要求規范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孩子成績優異的關鍵,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補習小學數學的五大技巧。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時代,孩子們的大腦不僅僅是課上的40分鍾,而是要勇於積極的探索,在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的時候著眼於以上幾點,加上對課本知識的結合,孩子的成績定會有所提高,於此同時孩子更多的學習到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學自我判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