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研究課題「小學數學計算錯誤的成因分析」將要結題,需上報哪些材料
作為課題研究一套完整的資料,應該包括三大部分:開題報告、過程性研究資料和內結題報告。根據你的描述,好容像是學校安排的小課題研究,不知對不?小課題研究一般也要有立題報告(也就是課題計劃,說說你為什麼要立這個題以及打算從哪些方面去進行研究等等)、中間的過程性資料(平時的收集整理,平時學生計算錯誤的常見情況及相關的原因分析等等)和最後的結題報告(課題總結,即針對研究的中間過程中學生計算錯誤的常見情況和成因進行歸納總結,提出相應的教學措施或建議)。簡單地講就這么多,不知道能否給予你幫助,望能採納。
Ⅱ 做題,尤其是數學競賽題時總是發生審題錯誤或計算錯誤,每做必錯,做得慢又做不完題,請求高人指點。
審題的話就是靠自己的認真了,先看問題,然後看給的條件,讀到一個條件回就簡略的寫答出來,列出來,這樣就能列出你讀到的題意。再解答,計算錯誤好解決,就是把結果往回算。檢驗,既然都做題慢就索性做一道題保證對一道。多練幾遍,估計得練一周熟悉了,就會好很多。
Ⅲ 如何有效利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課題重點難點
【摘要】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而且是必然現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找到學生錯誤的原因,正確篩選錯誤,利用錯誤,讓這些「錯誤」成為課堂中的「閃光點」,成為學生獲取新知的有效資源。 【關鍵詞】 錯誤成因 錯誤篩選 錯誤利用 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於學習活動本身資源生成,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源。課堂上,教師期待聽到學生「准確無誤」的回答;作業中,教師又期望看到學生「完美無瑕」的答案。但往往事與願違,學生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隨時會出現錯誤,課堂更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課堂教學中能否有效地利用學生錯誤資源,關鍵在於教師。教師運用巧妙的方法使學生反思自己的錯誤,並得到正確的糾正,從而使課堂更高效。 一、 數學課堂中學生錯誤資源的成因 (一)學生對概念、方法的認識不清晰。概念是學生思維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做題的重要依據。而學生的學習往往會朝著「死記概念,死套公式」的趨勢發展。他們並沒有理解概念、公式的真正內涵。如五年級下冊的《找規律》,例題中發現:不同和的個數=總數—框的次數 + 1,學生利用這個公式能解決一系列類似的問題,但題目稍做變化,學生硬套公式就出現了問題。 (二)學生的知識建構不完善。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建構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生的知識建構不完整,往往會導致學習中出現錯誤。如二年級下冊的《角的初步認識》中,部分學生會錯誤地認為「角的邊越長,角就越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主建構「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三)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不足。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缺乏實際生活經驗往往會導致學生出現各種錯誤。如在《認識厘米和米》中,一根黃瓜25( ),很多學生會填「米」,這正是學生缺乏經驗所導致的。 二、教師對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篩選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的確,學生的有些錯誤資源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但不是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每一個錯誤都是有效的教學資源。當一些關鍵性的、有普遍意義的錯誤,被教師及時捕捉並經過提煉,成為全班學生新的學習材料,並及時而適度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用敏銳的洞察力對學生出現的各種錯誤進行篩選。 如在教學《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這一課時,引出比較46和32之後,我詢問學生有什麼好的比較方法。 生1:因為46在32的後面,所以我覺得46>32; 師:你想的辦法真好,會用昨天學得「百數表」來比較數的大小! 生2:46是四十幾,32是三十幾,當然是四十幾大啦; 師:的確如此,你的想法真了不起! 生3:我是直接看十位上的數字,46十位上是4,32十位上是3,所以46>32; 生4:應該是看個位上的數字吧,6>2,所以46>32; 這個學生無意間的一句話,讓我靈機一動,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來驗證他們的想法呢?於是,我說:「這兩位小朋友的方法到底誰的有道理呢?讓我們再來試試:請比較54和38的大小」。這回他們開始議論紛紛:如果看十位,是54>48,如果看個位,則是48>54,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我要求小朋友自己擺小棒,或撥計數器來完成,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直觀地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幾分鍾後,他們都有了感悟。我再請那位學生回答時,他給出了讓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應該看十位上的數字,因為54裡面有5個十,38裡面只有3個十,肯定是5個十大。但仍有個別學生還沒轉變看法。這種情況,我並沒有在課堂上將這個知識點再做重復,而是在課後對著幾個學生進行單獨輔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小小的動作,都可能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對這些資源保持高度的敏感,及時捕捉並進行篩選,使它們成為課堂中的「亮點」。 二、 教師對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 (一)合理利用錯誤,增強學生學習內驅力 認知心理學認為:錯誤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十分正常的。而當學生發言出現錯誤的答案時, 如果教師立即給予「錯誤」這一簡單評價,再接二連三換學生回答, 或親自加以糾正, 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長此以往,學生會非常擔心出錯,甚至有的學生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很多學生擔憂出錯會受到同學歧視,因而不敢在課堂上發言,失去了許多學習的機會。 《新課標》也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不能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而忽略了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那麼,想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愛上數學課,首要任務就是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思維發展過程。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不進位)》時,我主要讓學生在擺小棒,撥計數器的活動中感知計算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抽象出「相同數位相加」的演算法。其實,很多學生已經會算這類不進位的加法了,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因此,在練習時,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就遇到了難題,如「想想做做」第1題的第二組習題:50+34和5+34,這組題將整十數和一位數放到前面,這給他們的計算帶來了許多麻煩。為了給基礎較差的學生多一些學習機會,我請一名所謂的「差生」起來回答,她毫不猶豫地說:「50+34=84,5+34=84」。教室里頓時響起了笑聲。這位學生立即漲紅了臉,悄悄地低下了頭。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簡單地對學生說「你錯了」, 挖掘學生錯誤中的積極因素,不僅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和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學生大膽思考。於是,我微笑著說:「咦?這兩道加法算式的加數不完全相同,為什麼它們的和卻是相同的呢?」這個學生思考了一會,說:「我算錯了!」 師:那麼你覺得哪兒不對勁呢? 生:5+34,這個5應該加4,和是39。 師:為什麼5要加4而不是加3呢? 生:5在個位上,4也在個位上。 師:哦,原來這個5表示5個一,和4個一合起來是9個一,再和3 個十合起來是39。你分析得真有道理!你們覺得呢? 這時,其他小朋友都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其實,一些學困生在課堂上出差錯是常見的現象,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利用這些錯誤資源,不僅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還能給其他學生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一舉兩得。 (二)精心預設錯誤,提高學生思辨力 有句古語說的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根據教學內容,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差錯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將一些要用到的,對減少錯誤有用的但不安排在該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增加,增強教學的計劃性與針對性。 一次聽二年級下冊《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這堂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理解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的算理,掌握演算法,而難點則是在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教材的例題安排了143+126,學生在列豎式計算這題時不太會出錯,因為兩個加數都是三位數。那麼計算三位數加兩位數時情況就沒這么理想了,教師充分預設到了這一點,因此教師在突出「數位對齊」後,馬上安排了一道判斷題: 2 6 3 + 3 2 5 8 3 部分學生覺得這題是正確的,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錯誤,教室里響起了一片爭論聲。於是教師請了一位覺得它錯誤的學生起來說說原因。這位學生說:236中的2表示2個百,32中得3表示3個十,3不能和2對齊。聽完他得回答,其他同學紛紛豎起了大拇指!有了這道題的鋪墊,學生在完成練習中類似的三位數加兩位數時,正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教師預設的這道判斷題是學生容易混淆的「錯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辨別、分析、爭論、探討,弄清「數位對齊」的真正內涵,讓原先出錯的學生找到了錯因,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判斷,讓「錯點」變成了「亮點」。 (三)及時反思錯誤,提高教師反思能力和學生的認知能力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教授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沒有反思,學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從一個水平升華到更高的水平。」及時的反思不僅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能促進我們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在教學一年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這一課時,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比較到位,練習題也完成得比較理想。說明他們對直觀的數字間的大小以及100以內數的順序掌握得不錯。但回家作業本上的一道習題卻做得非常糟糕:同樣的兩個籃子,一籃雞蛋有40個,估計一下一籃蘋果可能有多少個?給出的答案有5個、25個、45個。大部分學生選擇了45個,這充分說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不足。 《新課標》指出:數學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課後我進行了及時的反思: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抽象思維對學習數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第二天,我帶了一碗雞蛋和一碗蘋果進教室。學生馬上感知了蘋果的個數比雞蛋少,但少得不多。追問一個為什麼?他們搶著回答說:因為蘋果的個頭大!是呀,何不讓我們的數學課充滿生活的味道呢?這對我以後的教學也將是一個重大的啟發。在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並以此為契機,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智慧,用更適合學生的,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獲取新知。 總之,在新課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時時都會遭遇「錯誤」的伏擊。教師應用資源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錯誤,精心預設錯誤,篩選錯誤,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因勢利導,變「錯誤」為重要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糾錯」、「思錯」、「改錯」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Ⅳ 怎麼解決數學審題出錯 計算出錯等各種粗心問題 ~
粗心原因:
1、感知能力不完善
2、思維單一不靈活
3、記憶粗淺不深刻
糾正孩子粗心的三種方法
1.抄題必對,先對後算。也就是說,抄題的時候,要先與原題進行核對,然後再進行計算。目的是謹防抄錯數或抄錯題。
2.認真審題,思考周全。也就是說,拿過一道題,要仔細看看,認真想想:看看題目的內容和要求,數字的特點;想想計算時應注意的問題,能否簡算。尤其對四則混合運算,要做到層層審題。
3.字跡清楚,書寫整齊。也就是說,要把字寫清楚,就是在草稿紙上寫,也要寫得工工整整。特別是小數點、進位點、退位點等都要書寫清楚、醒目。算式要排列整齊、合乎規格。目的是謹防因字跡潦草而出現錯誤。
4.細心檢查,堅持驗算。也就是說,做完題後,要細心地檢查,看看結果是否合理,然後進行驗算。驗算絕不能擺樣子,走過場。這是避免錯誤的關鍵一步。
5.有錯必改,引為戒鑒。也就是說,對錯題一定要改正,還要認真分析錯誤原因,總結應記取的教訓,找出防止錯誤的辦法,絕不允許有未加改正的錯題。
通過慣徹執行這個 「計算規程」,一定會使你逐步養成: 抄題必對的好習慣; 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書寫工整的好習慣; 堅持驗算的好習慣; 有錯必改的好習慣。 總之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我們都要關注學生還未健全的心理特徵,幫助和引導學生遠離粗心的壞習慣。
Ⅳ 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做題目老是出錯,並不是我不會,而是一些低級錯誤如:計算錯誤、審題不仔細。。。
其實這也比較常見,我建議你調整一下心態,欲速則不達,將頭腦保持清醒。
Ⅵ 孩子5年級,數學成績很差,審題總是出現錯誤,之前報了一個輔導班但幾乎沒效果,該怎麼辦,誰有好的建議
孩子審題審不好,本質原因是理解力不夠,建議多引導孩子讀書,只要理解力上來了審版題就沒問題了。我家權孩子之前就這樣,急的我要命,後來無意之間讓孩子去了約讀書房,讀了近半年的書後竟然發現孩子審題的能力提高了不少,當時覺得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是細想想,確實是因為讀書讀多了,理解力提高了的的原因。親身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數學作業錯誤的類型一般有哪些審題不清,概念不清這是錯誤的類型還是錯誤的原因
數學錯復誤就三種,一制不專心不認真,注意力沒有集中在題上而造成錯誤,審題不清就是這樣造成的;二就是沒有聽講,根本沒掌握也就是包括你所說的概念不清;三就是數學素養不夠,對知識不熟悉而造成的,不能形成正確的思路.
Ⅷ 小學數學錯題原因怎麼寫
可以寫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錯題,然後寫解決方法。
1、學生學習方法不當
首先由於數學比較抽象,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再加班級人數過多,教師往往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使得部分學生對公式理解的不正確,不會活學活用。
解決方法:可以在上課時讓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下課的時候可以去辦公室問老師。
4、沒有及時復習
復習時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提升,但大多數學生不及時復習,往往只在乎眼前我學會了,導致那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往往出錯。
解決方法:可以給學生留出來時間多做一些復習題。
注意:
1、很多錯題都能反映當前孩子的一種心理想法,不僅要補充他們遺漏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修補錯題本身體現出來的小孩子發展上的短板。
2、我整理分析小學數學易錯題集,以便進行系統的梳理與研究。
Ⅸ 我家女兒小學五年級 數學每次都是會做,但一做總是錯掉,不是粗心的把題目看錯了,就是計算算錯了,怎麼辦
我小學時也是這樣 後來我老爸每天只給我做20道百位數字的乘除、並且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錯一道卻要再罰5道、 然後做著做著 現在我的計算錯誤算少的了。
我只是把我爸對我的方法告訴您 如果可行的話請採納
參考的方法
從目前的數學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越來越低,就連很簡單的計算也會出錯。針對這種情況我對學生計算出錯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下面就將分析的情況作一簡單的介紹。
學生在計算中出現錯誤是常有的現象,錯誤的情況也多種多樣,無論教師怎樣叮囑,到時仍然會出錯。要克服這些困難,教師可從學生計算的錯誤中發現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問題,並從中分析造成計算錯誤的原因,便能做到防患於未然,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將得到較快的提高。
經過了解、調查小學生在計算中出現錯誤的原因大致是由知識和心理兩個方面所造成的。
(一)知識方面的原因:
(1)任何數的計算總是與其相應的知識密切聯系的。如果概念不清、算理不明、筆算不準,計算時必定會錯誤百出。
(2)任何一道題,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的口算題。如果口算不熟,計算不準必然會出現錯誤。計算中有一步出錯,就會導致整道題的計算錯誤。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造成計算錯誤,除了知識方面的原因外,學生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視的。平時有的學生作業出錯,教師將其找到跟前,他卻恍然大悟,說「自己粗心」。其實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學生不認真審題。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是:進行計算時,學生有時感知事物特徵是不夠精細,比較籠統,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有時計算時,總是希望能很快得到結果,因而,當遇到計算題里的數據較大、較為陌生、或算式的外形顯得過繁時,就會產生排斥心理,表現為不耐煩,不能認真地審題,也不耐心地去選擇合理的演算法,致使計算錯誤。有時學生的注意力不夠穩定,面臨一些單調乏味的內容容易產生疲勞,注意的范圍比較狹窄,會出現顧此失彼、丟三落四的現象。有時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干擾,不良的思維定勢表現在按照固定的思維模式去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計算方面,則表現為原有的計演算法則、方法干擾新的計演算法則、方法的掌握。另一個原因是受現代科技的影響,數學教學中開設了計算器的使用,多數學生都有計算器,學生在計算時根本不動腦去想,長久下去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會下降。還有一些學生盲目的買了輔導資料,資料中有現成的答案,學生計算時產生了依賴思想,不去認真地分析題,照抄答案,長此下去,學生根本不動腦,也導致計算能力下降。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注意分析學在計算中的錯誤,對症下葯,從正面引導,學生的計算能力會逐步提高的,從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和審題習慣
Ⅹ 如何培養小學低段學生在數學"解決問題"中審題能力 小課題
低段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
「小學低段學生數學審題障礙分析及其對策」實施了一個學期,初見成效。通過了解小學低段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現狀後,分析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從採取多種策略,發散思維;注重轉化,打破思維定勢;走進生活,學習熟悉的數學;閱讀訓練,加深理解等四個方面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
1、多種策略,發散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理解情節是關鍵」,訓練學生尋找問題中的隱蔽條件,弄清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發現其異同,培養他們學會尋找不同的解題門徑,尋求多種解答方法的能力,發散他們的思維,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具體主要有嘗試、作圖概括規律、操作發現、列舉結果等多種策略。
嘗試策略就是多種方法的「試誤」過程。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數學水平,因此,教師一定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讓學生採用嘗試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作圖輔助。小學低年段學生因年齡的局限,運用作圖輔助的策略,讓學生在紙上塗塗畫畫可以拓展思路,啟迪思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找到問題解決的關鍵。尋找規律是數學問題解決中最常用並且有效的方法。碰到較為復雜的問題可以先退到簡單特殊的問題,通過觀察,找出一般規律,然後用得出的一般規律解決問題。像「把4條長3米的綵帶連接在一起,接頭處是1米,連起來後一共有多長?」就可以引導學生畫圖來解決究竟是12+?還是12-?,「?」是4還是3。
操作促進思維,思維服務於操作。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例如,在教《人民幣的認識》時,由於學生年齡小,他們對大額的付錢、找錢不是很理解,因此我們可以創設買東西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充當顧客和售貨員,親身經歷付和找的過程,從而感知付和找之間的關系。通過活動使題中的數量關系直觀全面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進而掃除理解題意的障礙
列舉結果。有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結果一一列舉出來,往往能對表徵問題和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3個老師和50名小朋友一起逛公園。公園門票:成人票:10元 兒童票:5元 團體票(10人及以上)6元。問:怎樣買票最合算?」為使成績中下的學生都能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幾種買法一一寫出來,然後進行比較,哪種買法最合算,最後再探究為什麼買10張團體票和43張兒童票最合算。
2、注重轉化,打破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的影響是隨著認識結構的擴充和更新而產生,並又隨著認知結構的更新與完善逐漸地部分地得到克服。為了排除學生消極思維定勢的干擾,解題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去分析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常運用的方法有「一題多問」和「一題多變」。
一題多問。同一道題,同樣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還可以從分析上多提問,從解法上多提問,從檢驗上多提問,進行多問啟思訓練,培養學習思維的靈活性。能起到「以一當十」的教學效果。就像那題「一根繩長85米,第一次用去27米,第二次用去12米,這根繩比原來短了多少米?」 為了將學生這次出現的錯誤經歷轉化為他們認知方面的財富,我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進行轉化思考:「這根繩為什麼會短?」「能否把比原來短的米數」換種說法? 最終學生悟出了「比原來短的米數」就是「用去的米數」。
一題多變。小學生解題時,往往受解題動機的影響,因局部感知而干擾整體的認識。要消除類似的干擾,就必須進行一些一題多變的訓練。通常,教學中的變條件、變問題、條件和問題的互換等,都是一題多變的好形式,但是,變題訓練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在學生較牢固的掌握法則、公式的基礎上,進行變題形練。否則,將淡化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不利於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如上題當學生悟出了「比原來短的米數」就是「用去的米數」後,我再讓學生舉一反三,例:「比原來少多少錢」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錢」,「比原來少幾輛車」就是指「一共開走了幾輛車」等等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最後,我啟發學生對「一根繩長85米」這一多餘的條件進行再認識,消除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樣,學生在學習領會轉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
3、走進生活,學習熟悉的數學
數學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中許多數量關系都能夠在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處處留心與數學有關的生活常識,豐富並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如「一根繩子長25米,每5米剪一段,要剪幾次才能剪完?」可以觸類旁通:登上五樓,實際一共只需登四個樓層之間的樓梯;把一根管子鋸成4段,實際只需鋸三次;鍾敲10下,實際一聲與一聲的間隔只有9次。……隨著對生活中數學算理的感知,以及這些知識的積累,將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培養學生開闊視野,開拓思路,正確審題的能力。具體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落實。
首先,善於用課本中的例子為背景,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與生活很貼近,以積極主動的「我要學」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對數學知識有新的認識,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其次,注重實踐活動,提供實踐時空,切實提高實踐效果。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4、閱讀訓練,加深理解
古時候有「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數學也需要閱讀。通過閱讀可以幫助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思維,它是學生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必須要認真、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