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案例

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21-02-22 03:45:36

『壹』 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小學數學教學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技術手段層出不窮,軟體升級換代之快讓人目不暇接。新課標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本文將從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多媒體在數學學科各知識版塊中的運用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無處不在。
數學學科的三大特點是: 嚴謹性、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 小學數學和數學科學在嚴謹性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如一些運算律的擴充,並沒有進行嚴謹的推證,而是用默認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學好數學卻不能放鬆嚴謹性的要求,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數學的抽象性表現在對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並將具體過程符號化,當然,抽象必須要以具體為基礎。數學廣泛的應用性不不用多說了,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為了培養同學們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上述三個特點中,本文側重於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才有了新技術發揮作用的空間。
二、 小學生年齡特點及相應的課件製作要求。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分成兩個階段來描述:
一是低年級段(一到二、三年級),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好模仿,思維的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點。因此,這個學段,老師製作的課件就要與之相適應:一要有趣,二要直觀。
怎樣才能做到有趣、直觀呢?這就要求老師,一定在課前不僅要研究教材內容,還要研究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心理需求,然後再去搜集和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象的素材,如: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可以選擇喜羊羊、灰太狼等動畫形象;為了讓學生理解「加」與「減」的算理,可以讓靜止的小棒「合一合」與「分一分」,抽象的數學知識立即變得形象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明顯。
二是高年級段,學生隨著身心發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由於受定勢和習慣的束縛較少,以求異思維為主。主動思維開始急劇增長。好奇心和創造意識日益濃厚。
針對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如果課件設計過於兒童化,學生會覺得沒什麼思考的價值。我覺得要做到低年級趣味直觀的同時,更要注重突出課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課件來呈現思維過程,用課件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過渡架設橋梁。
舉例:圓的認識。
建立圓的概念,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往往都會藉助硬幣、鍾面等實物。剛才提到數學的學科特點時,就講到,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而這些物體的表象卻不是數學中的圓的概念的確切反映。
數學中的圓是指「以定點為圓心、以定長為半徑的點的軌跡」,但這個准確的概念在小學階段又不能直接說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去除實物中的非本質的東西,抽取其本質。那課件怎樣呈現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顯示硬幣、鍾面等實物,第二步,讓計算機慢慢地隱去非本質的東西留下圓的外形,「消隱」的手段使學生注意到了圓的實質。這樣的課件,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質的東西轉向本質的東西,從而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確。
三、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數與代數」,「 圖形與幾何」 , 「 統計與概率」 , 「 綜合與實踐」 。
下面就這四個方面內容用實例形式進行簡要的使用方法和製作方法的講解。
1、數與代數
「 數與代數」教學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學,如「因數倍數」,「方程的意義」等,有計算方面的教學,如口算等。多媒體可以做哪些輔助的事呢?
(1)有助於幫助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級「9+幾」的教學中,湊「十」是基本的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個「十」是如何湊出來的,可以藉助PPT「自定義動畫」中「添加效果」的「動作路徑」功能,把「臉譜」移動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把2個臉譜中的一個移到圓圈中,與9個合在一起正好是10個,再用10加1就簡便多了。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圖片的移動外,還配合了算式的轉化過程,增強感性認知的同時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豐富口算練習的形式。
口算練習在小學階段的各個年級都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口算多數情況下是心算筆記的一種計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速度和正確性。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要口算練習的設計上主要有以下這些形式:
第一,用幻燈片(PPT)靜態呈現口算內容,讓學生看著大屏幕進行口算。好處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製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燈片(PPT)動態呈現口算內容,學生精力集中,讀取動態出現的題目並心算出結果再記下來。這種PPT動畫製作難度不大,動態形式多樣,在自定義動畫的添加效果里,有許多方式供大家選擇。好處是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口算興趣。
第三,用錄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內容。
前兩種口算都屬於「視算」的范疇,口算練習還有一種那就是「聽算」,聽算比視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證聽清題目,聽覺的刺激有時比視覺更強烈,對學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練習效果會更好。
多媒體可供錄音的器材很多,磁帶、電腦都可以錄制,現在學生用的英語「點讀筆」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來口算教學上面來,而且「點讀筆」的錄制方式很簡單,只要利用「點讀筆」自帶的「錄音標簽」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內容錄好,錄好後,與標簽匹配上,上課時,再用「點讀筆」輕輕一點錄音標簽,就可以播放口算內容了。學生聽算式,寫得數。如果一遍不行,可以聽兩遍,聽完後,還可以再聽一次核對得數。老師在學生聽算、核對時,可以通過巡視了解學生聽算情況。這種練習操作簡便,練習效果好。
(3)PPT中「觸發器」功能可以豐富練習內容或答案的出現形式。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而學生回答後,需要把答案呈現在大屏幕上。這時,利用不同的動畫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題目的順序出示。如口算練習後,按題目順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飛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聲音,如掌聲、鈴聲等,表示肯定、贊揚或,可以用圖形表示錯誤,如「哭臉」等。不足是,學生只能按順序回答,有點呆板,學生知道下面要做什麼,有的學生會出現視覺疲勞,走神或不去傾聽同學的發言。
其次,還可以用「觸發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實現隨機出示效果,學生想說哪題就點擊出示哪題答案,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如乘法估算教學中,學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確計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樣。老師在備課時,作好預設,把各種方法都按順序做好,記在心中,學生說到哪一種方法就點擊出示哪種,這種呈現方式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按一定的設計順序出現練習內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師牽著學生思路走,把「人灌」變成「機灌」。
(4)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
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這可以說是大部分老師願意使用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決定了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難,如果老師能夠設計一些巧妙的動畫,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所學內容了。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與除法的「商不變性質」的關系,利用「動作路徑」等方法,把4/12變化成4÷12,一個小小的動畫,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形象再現,學生對兩者性質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認識分數後的一個提高練習: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就很難理解為陰影部分為什麼是四分之一,這時,PPT通過旋轉後,把分散的陰影組合在一起,學生就一目瞭然了。
2、圖形與幾何
新課標指出:在「 圖形與幾何」 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 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具和學具的操作非常有助於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因而在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有條件操作的決不要演示,沒有條件讓學生親手操作的,就盡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體就可以發揮作用了。這兒把多媒體放在第三位,不是輕視多媒體的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功能,而是凸顯其價值所在。
(1)創設問題情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好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年級數學教材圖文並茂,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要有興趣,但歸根結底,這些圖片都是靜態的,不同的學生對圖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樣。那麼,如何把教材中靜止的畫面轉化成形像生動、讓學生感興趣呢?多媒體課件在這方面就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是一段動畫、可以是一段錄像,可謂「有聲有色」。這樣的情景學生喜聞樂見,學習興趣自然高漲。例如,《圓形的面積》時,設計了「馬兒的困惑」這個情景。通過對馬的活動范圍的討論引入圓的面積計算的需要,即有知識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學《體積》時,教材出現的是「烏鴉喝水」情景。老師可以把靜態的圖片製成動畫,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思考。學生是最喜歡動畫片的,他們在看動畫的同時,儲存在腦子里的生活經驗也被充分調動,當教師問「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了?」時,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經驗說出:因為石子佔有空間,把水「擠」上來了,初步感知到體積的意義。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學生對動態的情景更感興趣,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這充分體現出多媒體課件的優勢。
(2)有助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幾何教學的重點內容,那麼,哪些空間觀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體的支持呢?我覺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如,長方體表面展開圖、圓柱表面展開圖、長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轉後形成的空間圖形等。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中,用到一些簡單的「自定義動畫方法」,如,圖片「進入」時用到「出現」,圖片「退出」時用到「漸變」,根據長方體表面展開不同階段看到不同形狀,運用一進一退,把整個展開過程表現出來,形象生動,
直觀有趣。
當然,也要以把這個過程圖做成多張PPt,通過播放獲得動畫效果。如圓柱側面展開圖。

把長方形旋轉後,得到什麼圖形?這是六年級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用手捏著一個長方形紙片,以長為軸旋轉,可是,由於旋轉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轉後的情形,只能藉助想像去體會旋轉後形成圓柱形狀,但有的學生就是難以想像出來。這時,如果能夠做一張PPT,把旋轉的過程展現出來,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旋轉後形成的形狀了。
(3)有助於體積計算公式推導
這是幾何教學中,PPT運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視。有些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不容易通過實物操作實現,如,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過實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較麻煩,更關鍵的是,要把拼成的圖形看成長方形學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師一廂情願地讓學生認同自己的觀點:分的多
了,就接近長方形了,學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過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這種極限思想讓學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撐,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礎。
同樣,這種方式也可以用到「圓柱的體積」的推導上去。(演示)但是,「圓錐體積」的公式推導過程還是讓學生實際操作好,課件也可以,但課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說服力。「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課件的演示效果要強於動手操作。通過實踐發現,學生要課堂中通過滾動硬幣等測量周長比較困難,佔用很多時間,而這個時間花的不見得就是必須的,這時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節省時間,效果也比較好。
3、統計和概率、綜合實踐
新課標指出,統計和概率在低年級只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簡單的調查數據歸類。到了高年級,則需要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簡單的計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體在這部分內容教學中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創設情景、呈現數據、出示活動要求、豐富練習形式等。具體來說,我覺得,能夠體現多媒體優勢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如:統計圖的畫法,特別是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畫法」時,通過動態的「描點」(甚至可以配上聲音)、連線(運用擦除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感受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演示)另外,教學統計知識時,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沒有信息,多媒體的作用就體現的更加充分了。
「綜合與實踐」在每冊教材中分散出現,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老師們對這部分內容重視的不夠,問題就是其教學內容不容易把握。新課標指出,這部分內容,「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從這句話中不難體會,課程標准對老師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要想讓學生達到這樣的目標,老師的准備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體可以很好的幫助老師把收集、整理的學科知識有序地、多種方式地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活動,豐富學生活動內容。如,《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課,老師在開展豐富活動後,利用聲音、圖片把更多的知識介紹給學生,豐富數學游戲的內涵,實現教學目標要求。
綜上所述,多媒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作為常規教學手段的補充與拓展,充分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也不能無原則的使用或低層次的使用(僅起到掛圖或小黑板作用),揚其所長,克其所短,力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貳』 誰有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案例

還是書店買本書吧。。。。。。你應該是新老師吧

『叄』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有哪些

101教育PPT有很多,隨便發一篇給你吧
人教一年級數學上冊《1—5的認識》教案
學情分析:
學生在幼兒園接觸過1-5各數,他們能夠熟練地數數,有的甚至能夠疏導100多,從表面上看,他們已經很熟悉這些數了,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生缺乏對數的整體意義的理解。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這些數,對它們的用處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沒有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對生活中離不開數的價值缺乏體驗,還沒有對這些數產生較強的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 在觀察農家小院圖提取信息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初步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1~5的基數含義和寫法。
教學難點:
1~5的寫法,初步建立數感。
課時准備: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游戲,請同學們舉起你們的雙手,跟著老師一起做。我說一句你們跟著說一句。(師生一起做變變變的游戲)
師:剛剛我們變手指是從幾根指頭變到幾根指頭的?(隨機引出一根指頭到五根指頭的)
師:今天我們學習《1-5的認識》板書課題(1-5的認識)
二、實踐探索,合作交流。
1.師:現在是秋天,秋風送爽,碩果累累,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看這位老奶奶,家裡收獲了很多東西,同學們瞧瞧,這幅圖裡面都有什麼東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觀察,圖中有多少個南瓜、多少朵花?並隨機指導三、指導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
1.師:圖中有什麼數量是1?
(一個老奶奶/一隻小狗/一串玉米。)
教師:(那我們數量1的東西數完了,接下來應數數量幾的呢?)那就請同學們數出圖中可以用數「2」表示的東西。
2、師:它們的數量都是2,可以用數「2」表示。2數完了應該數幾呢?就請同學們數出圖裡面可以用數「3」表示的東西。
3、 3數好了接下來應該怎麼數?
4、請同學們數數,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4」表示的呢?
5、小雞和向日葵的數量都是4,可以用數「4」表示。接下來我們應該數?
6、:請同學們說說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數量是5,可以用數「5」表示)。
四、指導認讀。
教師:現在我們一起看一下這個計數器。上面有幾顆珠子?
教師:1顆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們再加一顆珠子,現在是幾顆啊?(相機做練習)
五、指導書寫
教師: 1是從上往下寫,稍稍有些傾斜;2像一隻小鴨子; 3像小耳朵;4要寫得直直的,不能有彎曲的地方。
六、練習
生在方格本上寫1~5。
七、布置作業
課本第16頁的做一做兩道題完成。
教學反思:
1~5學生們在幼兒園都已經學習過了,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在於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通過圖片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討。但實踐下來發現課堂游戲少,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可以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多開發一些數學游戲,激起學生的興趣。

『肆』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思維形式較具體形象,在他們眼裡,數學無疑是一門抽象、枯燥、復雜的學科。如何都能使抽象、枯燥、復雜的數學問題具體化、趣味化、簡單化呢?通過實踐證明,合理利用聲音、動畫、視頻、投影、幻燈等電教媒體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亦動亦靜、能再現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情景進行課堂教學,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伍』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其中有一項是稱一稱班裡最胖和最瘦的同學的體重,為這事,我帶了家裡的台秤。當我這邊萬事具備時,領導打電話來了,說上級領導要檢查的資料很多,就不聽課了,我心裡有一絲的失落,轉念一想,就當作有領導在場,於是我精神飽滿走進課堂,前面半節課進展順利,一切按照預設進行:(一)建立1千克=1000克,我們以前學習質量單位「克」,關於克,你知道什麼?能舉例子說明嗎?我手裡的這塊磚頭大約有多重?猜測,驗證,於是引導出1000克可以用一個更大的單位1千克來表示。(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備好的1千克裝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飲料,4塊約重1千克肥皂,讓學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質量。緊接著讓學生舉例身邊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三)拓展延伸:對身邊的物品的質量能做出估計。我說:近段時間你們有稱過的體重請舉手?舉手只有兩個事先稱過的同學。(幸虧稱了兩位同學的體重,要不今天的課就唱不下去了,我心裡暗自慶幸)我們做一個猜體重的游戲。我先叫最瘦的小楊起來,讓大家猜一猜他的體重,每當一位同學說出一個數字時,小楊就做出相應的反應:輕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了他是26千克為止,學生興趣盎然。我說:現在請出我們班的重量級的人物大葉同學,大家來猜一猜他的體重。(本來,我打算以班級最重和最輕同學為參照物,然後在最後的環節讓大家猜一猜自己的體重。)誰知我的話音一落,教室里開始了騷動,一位學生就坐在自己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說,「他那麼胖,起碼有50千克」還沒等我做出反應,另一位就搶著說:「他胖得像頭豬,有3個小揚那麼重,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大葉的面紅耳赤,他憤怒地喊:我胖,管你們屁事。底下的同學鬨堂大笑,有的還幸災樂禍地說:快去減肥吧,……你到底吃什麼成這副德行呀……此時學生的興趣轉到了大葉的「胖」上,場面失控了。我的頭一下子大了,心裡想幸虧領導沒來,要不怎樣收場,於是我氣急敗壞在講台桌上用力地一拍,「要笑,是吧。請他上來。讓他笑個夠。」學生見我大怒,藏起了臉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繼續游戲,不過,我和學生都沒有開始時的興致,游戲草草收了場。這節課以我充滿信心開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課,我進行了反思:本來安排游戲「猜體重」,目的讓這節課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裡?想起大葉憤怒的表情,學生的鬨堂大笑,自己的勃然大怒,有兩點是我該好好反思:

一、預設不充分。課前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案,更重要的是備學生,這個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拋到腦後了。只想舉兩個典型的例子,既可以調節氣氛,又讓其他人在預設好的范圍里猜測自己的體重。可我忽略了平時有些同學經常拿肥胖嘲笑大葉的,「肥胖」已成為他的「痛」。我的無意正中他們的「有意」。如果我平時多了解學生,還會拿他做例子?還會失敗嗎?課堂猶如戰場,我作為一個每天都要上戰場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備怎能打贏戰斗呢?

二、當課堂出現意外時,我是想盡辦法引回預設的軌道,還是將錯就錯?有人說過:作為教師,應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燒起來。

事後我想:既然他們興趣已轉移,何不順水推舟。不防這樣設計:我故意深沉說:「是呀,一個人太胖或太瘦本來就不舒服,還招來別人異樣的目光,甚至是嘲笑,這些是不道德的。(我的弦外之音應該讓大部分同學明白自己的過錯。)這時,乘機說:其實一個人的體重是標準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否標准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首先人的體重與什麼有關?學生通過討論,選擇對象,測量有關數據。最後得出計算人的標准體重一般公式。通過上面的活動悟出:任何一種物品的質量都有一定的范圍,即它們的「標准體重」。接著出示:1、連一連

一頭牛 200千克 一個梨 9千克

小明 35千克 一個西瓜 50克

一隻雞 1千克 一袋大米 50千 克

通過上面例子讓學生比較,初步明白這些物品符合實際情況的質量范圍,為積極參與下一題競猜物品的質量提供依據。

2、誰是競猜小能手 。(事先在卡紙上畫各種食品和動物)

游戲開始,我宣布競猜規則:競猜者要說出此物品最重和最輕是多少,由老師和其他同學當裁判,優勝者拿走該物品。(卡片)

如:一個西瓜重( ),要求學生說出,最小的西瓜可能是多少千克,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千克。

這樣的設計由開始的節外生枝,到最後學生積極參與競猜物品的質量。也許可以掀起一個高潮。

想到這里,我心情不再低落了,事先稱了幾個體重比較標準的同學。預備兩種方案在第二節課(另一班)實施,結果這個班的學生根本沒有出現上面的情況,猜體重的游戲開展的熱火朝天。把我帶來台秤派上用場,用來驗證他們猜測結果。最後有的猜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質量。正是我昨天晚上所期待的結果。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廣「動態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的今天,課堂已不再是簡單地背教案、跟著老師走,教師要蹲下來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愛好,知識基礎、思維能力,預設各種可能性。因為它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教師根據的不同情況進行靈活處理,從而也呈現出不同的價值,一念之間,靈感產生了,一個好方案瞬間誕生。師生合奏一首激情彭湃的樂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煙,留下無奈和遺憾。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陸』 小學數學課教學案例

《乘法的初步認識》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談活:你們喜歡擺圖嗎?你最喜歡擺什麼?(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我最喜歡擺房子。
生2:我最喜歡擺汽車。
……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動手操作
①在規定的時間內,擺出相同的圖形,看誰擺得多又快。
②說一說,你擺的是什麼?給你擺得圖形取一個名字。
A、指名說(我擺的叫房子圖,我擺的叫電視機,我擺的叫「×」圖……)
B、同桌互說
③數一數,你擺一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那擺這么多圖形,一共用了幾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樣列出算式?
學生1:7+7+7+7+7
學生2:4+4+4+4+4+4
學生3:3+3+3+3+3+3+3+3+3+3+3+3+3+3+3(師寫時說:我都聽糊塗了。生答:有15個3。師及時說:這樣說我就清楚了。老師寫並請下面的同學幫著數,有些學生就嘰里咕嚕地說:太長了,真麻煩!)
⑤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後都爭著回答)
生1:加數都一樣。(分別請學生說出這條算式的加數)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幾個加號。
⑥談話:這么長,還有比這條3+3……算式更長的算式嗎?(有一位學生說出了30個2相加,這時,老師用很驚訝的神態望著他,使他感到很滿足、很自豪)如果有100個3相加,你感覺怎麼樣?(太長了,太麻煩了,一個黑板都寫不下)誰有好辦法,使這么長的算式變得簡短些?
3、自主探究
(1)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頓時學生摩拳擦掌,踴躍參與,有的沉思,有的討論,經過多次探索,熱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興奮的歡呼聲中,學生開始匯報)
(2)匯報:
小組1:用合並加數3+3=6、6+6+6+6+6+6+6+3(下面學生說:還是太長了)
小組2:3+3+3=9,9+9+9+9+9
小組3:15個3相加
小組4:用乘法15×3
師說: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覺合並加數的方法還是太麻煩,而且我們以前學過加法,你們想知道數學家想出了個更簡便的表示法?(學生齊聲說:想)
(3)師出示:15×3並說:看到這算式,你想說什麼?
學生1:真的很簡便!
學生2:這個「×」是什麼?
學生3:15哪裡來,3哪裡來?
學生4:這個算式怎麼讀?
(根據學生的提問,請學生幫忙,逐一回答)
(4)從學生的提問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讀法、表示意思、乘號和乘法。
(5)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種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寫法——乘法。
4、體驗運用
(1)找:師:接下來,老師帶你們去游樂園一趟,那裡就有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看誰找得多?
(2)寫:針對問題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說: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用乘法來解決?
5、談收獲:……
6、生活拓展: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大家課後去找找,看誰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會讀乘法算式。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合理地組織、運用教材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擺小棒」的活動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通過「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舊知識的聯系更加地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最後把課前插圖當作給學生體驗用知識的資源,學生會覺得輕松又興趣盎然。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剛接觸的學習內容,對於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整節課的教學,都能緊緊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藉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在學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學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我帶學生到公園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才能用乘法,並從中獲知: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產生對數學的親切之感。。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體悟,自主產生求知慾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讓學生通過「列加法算式」體悟遇到這種情況用加法真的很麻煩,學生有了這種體悟後,引導他們去想更好辦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動力。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辦法還是不大完美時,就有了知道數學家的辦法的強烈慾望。而且會不知不覺產生對數學家、對數學知識的強烈求知。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並帶他們到生活中去用乘法,從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並體悟學習乘法的意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基於學生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究活動的預設生成中,讓學習主體的認知結構、自主探究、創新能力與個性發展等方面持續地、動態地生成於開放合作,積極互動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如葉瀾教授所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節課接近尾聲時,讓孩子們說一說公園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算式來計算?孩子們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又得到了發展。整個過程,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他們自己體驗、探討出來的。

『柒』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准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 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麽,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 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 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 兩個條件:兩角; 兩邊;一角一邊
3 三個條件:三角; 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後,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 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實物演示:
由三根木條釘成的一個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舉例說明該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類比著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操作,研究四邊形、五邊性有無穩定性

圖形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讓學生舉例說明。

題組練習:
P140 2 ( 學生舉反例說明)
3 ( 對有能力的學生要求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推理過程。對一般學生要求口頭表達理由,並能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教師帶領,回顧反思本節課對知識的研究探索過程,小結方法及結論,提煉數學思想,掌握數學規律。

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前面知識,為探究新知識作好准備。

議一議: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受教師啟發,從最少條件開始考慮,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經過學生逐步分析,各種情況漸漸明朗,進行交流予以匯總,歸納。

想一想:
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
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
(2)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個角為 30,一條邊為3cm
剪一剪:
把所畫的三角形分別剪下來。
比一比:
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學生重復上面的操作過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
學生總結出:三個內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操作過程,通過交流,歸納得出結論。

鼓勵學生自己舉出實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那出准備好的硬紙條,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四邊形、五邊形不具穩定性。

學生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顧反思,歸納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師加以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合作。
經過對各種情況得分析,歸納,總結,對學生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結論很顯然只需學生想像即可,z+z平台輔助直觀演示。

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自主探索、交流,獲得新知。

舉例時,電腦輔助演示讓學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z+z平台顯示題組練習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

再次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7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教師以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營造了思維馳騁的空間,在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類、探究、合作、歸納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認知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
(3) 「樂思方有思泉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才會不斷閃現,個性才的以發展。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