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教我做一個小學數學自製教具,希望能實用、創新,不能抄襲,謝謝!
你要的是有關哪方面的呢,比如長度還是計算的
❷ 小學數學1-6年級教具 都有什麼
教具很多 看你需要哪方面的了
比如說 數與代數知識環節需要 數位數續表內 乘法口訣表
空間與圖形的就更多容了 各種平面圖形 各種立體圖形 點線面體 都要准備
概率與統計里 格子紙 作圖工具
數學廣角里 根據情況來定吧
❸ 小學數學教學小棒怎麼弄
如果你是教師的話,可以在學校教務處去領教具;如果你是家長的話,就去買或者自己製作!
❹ 常用小學教具有哪些
數學常用教具:三角板,直尺,圓規,數碼點讀筆與電子教鞭
❺ 我想用藍色的牙簽大小的小棒做東西請問應該用什麼當材料
簡單 塑料材質的棉簽啊 有藍色的啊 把棉花頭去了就好 就是買的時候可能麻煩一點 但是有賣的啊 仔細的去小商品批發市場 看看去 呵呵
❻ 小學數學教具製作 教育網地址是什麼
教育界的人士通常把教師、教材、教具統稱為「教育中的三大基本條件」,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過程中的核心和基礎。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隨著課程改革,科技發展,越來越多的使用多媒體等高科技,所以傳統的一些教具好象漸漸的淡出了歷史舞台。雖然表面上身邊大量的專業教具廠生產的教具,但是許多老師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老師更習慣用ppt、flash等的演示來代替傳統課件,這應該是歷史進步的必然趨勢。但是不是所有的傳統教具就該全部拋棄呢?是不是在高科技的今天傳統的「土教具」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呢?筆者認為無論科技怎樣發展,傳統實物教具都應該繼續在教育教學中占據一席之位,繼續發揮它的光和熱。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談傳統教具的製作使用及其意義。
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生在形成數學概念的最初階段,都必須藉助於感覺,先把具體事物的觀察和接觸轉化成與具體事物無關的感性認識,再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為抽象、概括的理性認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人類的認識成果,為進一步認識和改造世界打好基礎。人類的認識成果是由許許多多的概念表述的。即使是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學生,所學的知識很淺,但也有很多是很抽象的。在以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小學生中,建立概念光靠老師講述是不行的,很多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都要靠一些具體直觀的教具把它們演示出來。所以在現代教學中,用具體模型和直觀教具進行說明與進行演示操作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對於小學生尤其顯得重要。
配合人教版教材,有一套小學數學的教具,前些年筆者所在學校是訂了的,每個學生人手一套。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卻很少有老師喜歡去使用它,所以現在學校也沒有訂了,不過以前訂的還剩在那裡,仍然可以取用。為什麼老師不喜歡使用它呢?從筆者自身體驗來說,第一,那套教具面面俱到,對象是全國小學生,所以實際使用起來就感覺針對性不強,有點不痛不癢,雞肋的感覺;第二,設計非常傳統、正規,在中規中矩的同時也少了許多閃光點。筆者在這里所想要談到的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實際,動手製作或者就地取材一些簡單貼切、富有靈性和教學機智的教具,朴實無華、信手拈來,卻又能對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先看一些教學實例。
一、簡約而不簡單。
上《角的大小比較》這個內容,筆者在第一個班上時,製作了精美的課件,用動畫演示兩個角比較時,把頂點對齊,一條邊重合,整個過程都非常清晰。但課後反饋教學效果並不如意。在第二個班上時,筆者用廢紙剪了很多個角,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大小。結果都不需要老師講,學生自己便小結出了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要把頂點對齊,一條邊重合,再去比較另一條邊。這是學生們親自實驗的結果,他們經歷了這個發現認識的過程,對比較方法理解了,課後反饋自然非常良好。於是我精心製作的課件沒有達到的目標,就被一些用過的廢紙剪成的角輕而易舉的達到了。
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內容,教材中有一個題目是把一個長方形沿對角的頂點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這個過程中去探究周長與面積的變化規律。這個內容顯然是比較抽象的。開始筆者仍然是製作了課件,但發現連自己嘗試著說都覺得拗口難懂,又怎麼能讓學生明白理解呢?於是我重新設計,讓每個小組都用4根小棒圍好一個長方形,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去拉,去體會這個過程中周長和面積的變化。有了小棒,學生很容易理解周長沒有變,因為始終是那4根小棒圍成的圖形。但對於面積,底沒有變還好說,高變短了學生拉來拉去都體會不出來。不但他們急,我更是心急如焚。突然我靈光一閃,學生的難點不就是拉的過程高如何變的不知道嗎?拿兩個長方形重疊著放不就解決了嗎?開始兩個圖形重合,然後拉動上面一個,學生自然而然就觀察到了底不變,拉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比原來的長方形的寬短的現象。於是,根據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就很快得出了拉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面積越來越小的規律。多麼簡單的教具,只是兩個簡陋的小棒組成的平行四邊形,卻幫助學生解決了一個相當有思維難度的抽象問題。簡單的教具不簡單啊!
二、「飛花摘葉,皆能傷人」。
武俠小說中常描述一個高手的劍術到達一定程度時,已經能夠無劍勝有劍,即所謂的「飛花摘葉,皆能傷人」。其實教具用到靈活之處也一樣,身邊的各種東西都能夠隨時拿來,為我所用。
學習《觀察物體》時,筆者帶了很多立方體讓學生來觀察,擺成不同的形狀,從各個方向看是什麼平面圖形。做到練習時,很多題目給出很多立方體組成的圖形讓學生畫從某個面看到的平面圖形。遇到有困難的,我就用立方體擺出圖形,讓學生觀察來做,學生一下就覺得很簡單。但突然不知哪個同學嘀咕了一聲,「考試時又不能帶立方體」。我楞了一下,但我一瞬間看到學生桌上擺的文具盒,橡皮、鉛筆芯盒等,脫口而出,「不帶立方體你就沒辦法了嗎?」我立刻引導學生,利用橡皮、鉛筆芯盒、文具盒等,也可以模擬立方體,雖然不規則,大小不一,但一點不影響判斷可以看到哪些面。學生們也興趣盎然,真正體會到了身邊到處都是數學。
學習《旋轉》時,一個圖形繞著某個點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多少度這種題目,書上的方法是從關鍵點(頂點)著手,確定好幾個點旋轉後的位置,再畫出旋轉後的圖形。這樣的方法搞得學生們暈頭轉向,大呼困難。看著一些同學學得非常認真,但是缺乏空間想像能力,做起題來真是有心殺敵,無力回天。於是,無奈之下,我除了自己講解時用三角板、直尺等實物直接模擬旋轉運動外,乾脆教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三角板、直尺如何在圖上去模擬旋轉,確定大概位置。不少學生都笑著說,早點教這個方法就不用頭暈了幾天了。
像這樣教具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情況在教學中不勝枚舉。比如教學《數學廣角—等量代換》時,利用學生手中的教材、本子、筆等來代替物體擺一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等量代換的本質,從而讓學生能夠盡快建立起等量代換的思想,為他們學習方程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又如教學《相遇問題》時,課件演示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用教具玩具車演示也因為太小,各自開的距離不明顯而很難讓學生理解速度和的含義,教學效果最好的卻是請了兩個同學到台上來演示。課後反思,請同學上台一是目標大,二是學生感覺有趣,注意力都集中過來,三是正好用地上的地磚,能夠清楚的表現出速度和的含義。這個教學案例又讓筆者對教具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
三、畫龍點睛,化腐朽為神奇。
以前學校購買的由國家教學儀器裝備司統一安排生產的正規教具,在中規中矩的同時少了一些靈氣,缺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性,達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不易解決實際教學中的關鍵問題。因此,老師在使用正規教具時一定要分析教具的可行性,能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針對學生實際,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突出、強化某一知識點。如果不能的話,就需要教者能夠慧眼巧手,畫龍點睛,結合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敢於對正規教具進行改進、完善,化腐朽為神奇,讓普通平凡的教具產生驚艷的效果。
學習《量角》時,學生在量角的度數時往往會出現把銳角的度數量成了對應的鈍角的度數,而把鈍角量成了對應的銳角的度數這個問題。而且屢教屢錯,真是讓人惱火。但靜下心來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老師在教學中演示的量角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的。筆者針對學生在學習此內容時容易犯的錯誤,對傳統的量角器進行了改造: 1、把左邊0刻度線和外圈刻讀數分別塗成紅顏色;2、把右邊0刻度線和內圈刻讀數分別塗成黃顏色。在教學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如何使用量角器:1、先把量角器的圓心點對准角的頂點。2、把角的一邊與零刻度線重合。3、如果重合的黃色零刻度線,就看黃線所指的黃色刻度數;如果重合的是紅色零刻度線,就看紅線所指的紅色刻度數。這樣,通過量幾個角的度數的演示,學生很快地領悟量角的度數的方法。關鍵是學生在量角時不會再出現剛好選反零刻度線的問題。這個改造,突出、強化了量角的度數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並突破了這個難點。
學習《體積與體積單位》時,課本上有這樣一個實驗:兩個同樣大的杯子,一個裝滿了水。把一個物體放入另一個杯子中,然後將裝滿水的杯子中的水倒入另一個杯子中,結果發現杯子滿了水還沒倒完。從而說明物體能夠占據空間的大小,讓學生體會到體積的含義是物體占據空間的大小。但在一個班級上這節課時,筆者發現,一方面水沒有顏色,後面的學生基本都觀察不到;另一方面,這個實驗中規中矩,學生得到的體驗非常膚淺和有限,對物體占據空間大小沒有一個真切的感受。於是,對實驗進行了兩個方面的改進。一方面,在水中加入了紅色的顏料,這樣教室各個角落的學生都可以清晰的觀察到水面的變化情況。另一方面,筆者在石頭上系了一根繩子,倒入半杯水後用手提著繩子將石頭緩慢的放入水中。於是,所有學生都可以清晰的觀察到隨著石頭浸入水面的部分的增多水面也逐漸上升。這時候學生可以得到的經驗就不僅僅是物體可以占據空間的大小了。他們甚至可以初步體會到阿基米德原理:物體浸入水面的體積等於物體排開水的體積。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卻在課本資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造。可能只是一點點的改進,卻能夠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同樣,我們的教具也應該是靈活多變,能夠為我們教學所用的。並且,要牢牢記住,教具的作用是為教學服務,而不在於它本身要多漂亮,多專業。套用偉人小平同志的一句話:「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我們老師製作和選用教具也要有這種意識,只要是能為教學服務的,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教具,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好教具。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要能夠隨時注意觀察生活,用發現的眼睛和思考的大腦去面對周圍的事物,這樣就一定能夠發明創造出各式各樣、新奇獨特的教具,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秒處。讓我們傳統的「土教具」在新時期仍然能夠光芒四射,威力無比。
❼ 小學數學比較容易製作的教具和學具有哪些
圓的面積教來具製作:
1、取木自板(不要太厚)也可用紙板代替。
2、做成圓形,把圓沿半徑分成15等份。
3、取其中一份,再沿圓的半徑平均分成2份。
此時,有14個整份,和2個半份。
4、取兩條布條,把7個整份,分別沿圓的外周粘在其中一條布條上,再粘上1個半份。
5、另一條布條重復上面的操作。
6、把剩餘的布條剪去。
❽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需要哪些教具
教具應該具備復:
實物:小棒制、各種形狀卡紙(三角形、圓、正方形、五角星……),根據教材用的大小、多少、上中下、前後左右等……的實物、圖形卡片。
所媒體:一套與教材配套的課件,數數歌,創設情景用的動畫、mp3兒歌。
量具:三角板一副、1米直尺一把、天平一台。
一年級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要有充足的教具,並合理使用,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建立數的概念,多與少、大與小、輕與重、方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