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望洞庭

小學語文望洞庭

發布時間:2021-02-19 13:54:53

『壹』 望洞庭 劉禹錫 教案

一、教材依據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3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二、設計思想《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完成了對傳統智力理論的批判與建設,本節課將以此理論為支撐,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優勢智能的培養,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三、教學目標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四、教學重點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五、教學難點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六、教學准備: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3、實物准備:白盤子、青螺七、教學過程:(一)整體讀,感知美。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嶽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書:望洞庭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註: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讀詩的慾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二)理解讀,洞察美。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准備工作呢?2、學生各抒己見。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組內研討。(3)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麼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引導學生想像: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濛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像,大膽述說古詩意思。(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餘同學做好補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麼?「一青螺」又指什麼?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1)自由練讀,想像畫面。(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註:詩中有畫,讀詩要想像重現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像空間。通過啟發學生想像,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像,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三)對比讀,深化美。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5、再讀原詩,深化美。(註: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四)延伸讀,升華美。1、投影映示:題君山題君山雍陶方干[波不動影沉沉, 曾於方外見麻姑,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疑是水仙梳洗處, 元是昆侖山頂石,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2、自由練讀後,指名讀。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趕來,船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於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於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於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麼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並下令於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註: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五)多樣作業,表現美。1、寫一寫:想像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的單一的作業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發展。)八、教學反思崇實·唯美·益智――《望洞庭》教後反思崇實。課堂教學著重體現「三實」。「三實」即真實、朴實、扎實。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充分挖掘課內外資源,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關注學困生,課堂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機會。如初讀古詩,人人過關,全部達到正確、流利;組內交流古詩意思,讓學困生先說等。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面向全體就要照顧到學困生,他們一般語言智能較弱,讓他們「大聲思維」,讓他們意識到課堂是因他們而公平存在著的,必會揚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自然無須揚鞭自奮啼。唯美。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詩是唯美的藝術,《望洞庭》堪稱美的經典。詩中融入作者大量的想像,是現實與幻想的結合,正因如此,給這首古詩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美侖美奐,亦真亦幻,作者對洞庭山水濃濃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境。」聞一多也說,既然是詩,就得有「詩的藝術,詩的想像,詩的情感,在詩的王國里,寧可多一點貴族精神,也萬不可提倡什麼平民風格」。學生要想達到美讀成誦,必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就需要發揮想像,潛心涵詠,洞察詩人內心世界,感悟古詩的意境。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對比讀、延伸讀、布置多樣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課內到課外,無不在循序漸進地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益智。多元智能理論賦予了智能全新的定義,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地擁有8種智能,並至少擁有一項優勢智能,優勢智能可以帶動弱勢智能,實現全面發展。課堂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不同智能優勢的學生獲得喜歡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看圖,培養學生自然觀察者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讓學生到台前解說,培養語言言語智能;讓學生想像畫面,培養視覺空間智能……總之,我在古詩教學中努力實踐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誦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貳』 望洞庭 劉禹錫詩意

《望洞庭》【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詩意:此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譯文: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2)小學語文望洞庭擴展閱讀: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寫湖水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繪無風時湖面平靜的情狀,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湖中的君山。全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顯示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參考資料:

望洞庭-網路

『叄』 小學語文試用本四年級上冊第5單元古詩:夏日絕句、望洞庭翻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傑,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肆』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全解望洞庭詩意

《望洞庭》中心思想,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表達了詩人對洞庭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伍』 四年級上冊的語文S版小學生的第五課望洞庭和菊花的意思

望洞庭.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和諧。譚面上沒有一絲風, 就像一面未 磨的銅鏡。遠望,洞庭湖的景色十分秀麗,湖中那些君山,就宛如白銀盤里的一個小青螺。

『陸』 四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望洞庭】這首詩怎麼背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柒』 望洞庭的詩意

1、望洞庭的詩意

風靜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銅鏡,平滑光亮。遙望洞庭,山青水綠,林木蔥蘢的洞庭山聳立在泛著白光的洞庭湖裡,就像白銀盤里的一隻青螺。

2、望洞庭原文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作者

唐代劉禹錫

(7)小學語文望洞庭擴展閱讀

一、望洞庭創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

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記錄。

二、望洞庭賞析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寫湖水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繪無風時湖面平靜的情狀,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湖中的君山。

全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顯示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三、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

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

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載《劉禹錫集》40卷。

宋初亡佚10卷,僅剩餘30卷。而後宋敏求搜集遺佚,輯為《外集》100卷,但仍有遺漏。《劉禹錫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樂府兩卷。

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

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年)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陸游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系統。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

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

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

『捌』 小學四年級語文書上的《望洞庭》全詩什麼意思

《望洞庭》全詩意思: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平浪靜如同未磨的銅鏡。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

1、原文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2、創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記錄。

3、賞析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4、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

『玖』 小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望洞庭》是「遙望洞庭山水色」而人教版則是「遙望洞庭山水翠」,求正確答案。

遙望洞庭山水色」列印錯誤。。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望洞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