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鉛筆有多長的說課
《鉛筆有多長》說課稿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我開始了《鉛筆有多長》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探索之旅。
一談教材分析
「課本無非是個例子」,新的課程標准倡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與豐富教材內容,准確地把握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意圖尤其重要。《鉛筆有多長》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四冊第五單元「測量」的第一課的內容。「測量」這單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同時掌握了簡單的估測和測量物體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有關長度的第二階段的學習。本節課教材主要安排了兩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際測量活動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長,在交流活動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體驗不同的長度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本單元的內容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將前面的知識與後續的學習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知識體系。
二、談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和厘米,同時具備了一些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如懂得怎樣估測和測量物體,會比較物體的長短等。但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自我調控能力差。因此,本節課在設計上不僅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活動經驗為基礎,而且創設具體、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探究和發現,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談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
著名的心理學家加涅說過:「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 根據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學生在經歷測量吸管(木棒、鉛筆等)的長度的過程中,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體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學生在尺子上尋找1分米、1厘米、1毫米的活動中,掌握單位之間的關系。
3、在「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中,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4、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判斷、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在教學中,學生對於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進率關系的理解相對較難,這是一個需突破的難點。
四、談設計思路
1、新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因此在教學中我先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法:在上課前,我先以情境導入讓學生判斷比較卡通人物的高和矮,在猜測中引出厘米和米這兩個概念,同時採取探究研討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探究、體驗、了解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
2、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主要採取了讓學生操作體驗的學法,以學生的操作活動為主線,讓數學活動貫穿全課始終,使學生在自主活動、交流中真正感知、理解應用分米、毫米。
3、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同時注重學生之間的自評、互評。
五、教具准備
課件、三根吸管(分別為10cm、13cm、20cm)、表格、尺子、IC卡、1元硬幣等。
六、談教學設計
愛因斯坦說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禮物是人人都要的,若能將知識「包裝」成「禮物」贈給學生,這對學生來說將是多麼有意義的事啊。
本著關注學生學習起點,突出「活動」、「建構」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由情境導入——探索新知——運用新知——總結反思——課後延伸五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
這一環節主要從三個小環節進行教學:
(1)課伊始,我出示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小叮當」和「大雄」),讓學生判斷比較他們的高矮;接著再出示與「大雄」身高差不多的「技安」,讓學生判斷他們的高矮,激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引導學生說出用比,用量等多種比較方法。
【意圖】:激發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活動經驗,促進新知的學習。
(2)在學生說出比和測量的方法後,教師引導「咱們以前在測量物體時,都必須用上長度單位,那你都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呢?」通過這句話激發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引出一年級學過的厘米、米(同時作好板書)。教師要注意及時靈活處理教學中的生成點。
(3)通過比一比,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米或1厘米等活動,鞏固舊知。
㈡ 小學數學 北師大版 一年級《一共有多少》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1、說課內容: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北師大第四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數學運算,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數字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自身的經驗積累對學習本節知識也有很大的幫助。
3、學生分析: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加法應該都有比較簡單的認識,因為加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數學運算方法,學生對此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因此對於這節課的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經驗不同,每個同學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所差別,因此我會顧及到每個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養學生溝通能力以及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目標:
(1)結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加法的意義。
(2)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
(3)在會讀會寫加法算式、感悟把兩個數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計算。
5、 教學重難點:感知加法的意義,以及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6、 教法:本節課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為背景,引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用符號代替法來代替實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根據之前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用數字來表示這些符號,進而進行加法的學習,最後請同學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並列出算式,使學生更加深化對加法的學習。採用「情景學習——解決問題 拓展思維——課外延伸」的教學方法。
7、學法:新課程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方法,但是根據一年級學生的情況,在注重學生主體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的不斷引導。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行本節課的學習。
8、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初步感知加法
先給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開始本節課的學習。「去商店買東西,買了一塊橡皮兩毛錢,一支鉛筆一毛錢,我應該給老闆多少錢?」通過這樣簡單而又經常碰到的問題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並且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並請學生舉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有關加法的例子。
第二個環節:進一步感知加法運算,明白加法的含義
學生會用符號代替法來代替生活中的實物,小組合作交流,一個學生舉例子,其他同學用小棒或者小圓片擺出相應的樣子,學生就會明白加法就是兩個數合在一起,並通過數數得出答案。
第三個環節:會用數字進行加法運算,學會正確讀、寫、使用「+」
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會用符號代替實物,用數字代替符號,因此在擺小圓片的基礎上請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怎樣用數字和「+」來表示一個數學算式。
第四個環節:看圖示能正確列出算式,並說出為什麼要這樣列
看到圖示,學生基本會正確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於角度不一樣列的算式也不一樣,但是都應該值得肯定。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並說出你為什麼這樣列。
第五個環節:鞏固練習、課外延伸
根據課本上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最後請學生列舉平時遇到的有關加法的問題,並列舉算式說出原因。或者提出遇到的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以上是我對《一共有多少》這節課的認識和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的生命是生活,我希望學生明白數學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㈢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
你好,我在網上幫你找到的,希望能對你有幫助,謝謝。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三角形的面積》說課稿
《三角形的面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探索規則圖形面積中的內容。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能熟練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並且在本單元探索活動(一)中,學生經歷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已經感受到了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互相轉化的思想。所以,我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將教會學生預習,讓學生在猜想、觀察、操作中自主歸納公式運用公式作為本課的側重點。
教學目標是: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
3、能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教學准備(略)
教學環節:
一、課前預習,初步感知。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行為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這里我們要說明的是,預習並不是放任自流,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總結了指導預習的9種方法。他們分別是:讀、找、做、想、記、舉、試、問、聯。
所以在這節課的課前預習中,我們就指導學生先讀一讀教材,了解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什麼。然後讓學生在書中的標題旁或者小刺蝟的圖例旁找一找這節課的知識點是什麼。再引導學生根據書中的要求自己動手做一做。在實際操作之後讓學生想一想為什麼要這么做?還可以怎麼做?然後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操作的過程。還要教會學生問一問,自己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錯的問題。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做七巧板拼圖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圖形之間的聯系。在這個環節中,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所以教師要跟蹤檢查布置的每一項任務。
二、進入情景,發現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學生在此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受學習本課的必要性。這個環節的關鍵是要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們為學生設置了學校開運動會製作宣傳小旗的情境。引導學生看情境圖,分析要求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關鍵就是要求出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教師要及時抓住主要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怎麼求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在學生的討論中,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感到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的重要性,然後及時切入新課。
三、嘗試解決,交流總結。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要在預習的基礎上與小組成員合作解決問題。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驗證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教師的行為就是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中適當的指導,並在學生的匯報中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強化重點。
因為學生在課前有了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經驗,又做了充分的預習,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們將重點放在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問題上。我設計的問題是:你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預習,並且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已經感受到了數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學生很有可能直接就說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其實學生在沒有教師講授的時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不足以為奇,關鍵是教師要繼續追問下去為什麼是底×高÷2,這才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所以我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調整了教學的順序,變「以往的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大量的環節牽引學生一步一步的推導」到「讓學生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動手操作驗證結論」。其實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公式的形成進行了再一次的推導,不過在教學的順序上發生了微小的變化,教學的要求由教師的教變成了學生自主驗證,讓學生充分感覺自己是課堂的主人,這樣做更激會發學生的求知慾。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會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將三角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習的平行四邊形進行計算,這個時候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引導學生觀察一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強化本節課的幾個重難點,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總結公式。
四、分層達標,鞏固練習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們重視的是學生自主的探索,鼓勵每個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學生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但是為了尊重學生,教師只在學習的過程中起到幫助和個別引導的作用,教師不牽引,不主導,所以,在第三個環節中會比以往教師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總結的時間花費的多。因此在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分層達標中,我們就要用短暫的時間,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運用多種情景的變式,通過設計饒有興趣的練習,或新穎耐人尋味的總結,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
五、自我評價,總結提高
在這個環節中,我們鼓勵學生說說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獲,其實也是培養學生獨立總結的能力。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們注重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注意了學生的個性張揚,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努力為學生營造了愉快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