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的特點

小學語文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0-11-26 00:08:10

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

一、善於吸收——做學習型教師
新課程標准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版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權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二、長於研究——做反思型教師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獲了沒有,老師收獲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於奉獻——做敬業教師
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著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才不愧為人師。

② 小學語文學習的特點有哪些

1、實踐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
2、真實性。 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主要關注言語的內容,關注言語所傳達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實的信息輸入和輸出。
3、持續性。 指語言習得者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經常性的大量的讀寫實踐活動。
4、反復性反復性特點是指在母語習得中對部分語言材料反復閱讀,反復玩味,以達到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積淀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等目的。
5、漸變性。漢語文表情達意意蘊豐富。語文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語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環往復地浸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與提高均呈現螺旋上升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不是直線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6、整體性。 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不等於各部分的簡單相加。皮特·科德在《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提出,由於語言具有系統的相互聯結關系,因而認為一個項目可以孤立地進行教或學的這種想法是不實際的。
7、文化性。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我國數千年文化的積淀,它記載著我們的信念、人際關系、文化傳統。
8、思維性。語文是人學。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有思維的大腦,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語言。
語文學習除了上述特點外,還具有藝術性、趣味性、艱巨性等特點。
對於語文學習的這些特點,在學習語文時必須有充分的認識,這樣才能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到一條科學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習的效率。

③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個特點

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把握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

④ 如何正確把握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是2001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新的基本理念。課程立足於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是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相適應的。
《語文課程標准》將語文素養提高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那麼,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包括: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聽、識、讀、說、寫的基本能力,較豐富的語言積累,良好的語感,深刻的思維,基礎的人文修養和審美能力,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進行思維的能力等等。語文素養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它不僅是語言文字的知識、技能,而且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它的形成不僅靠傳授、訓練、習得,而且靠長期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積累;它不只是靜止的結果,而且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逐步形成,不斷發展,陪伴終身,永遠受益。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個特點要求語文課程必須十分重視和關注人文教育的內容。實際上,作為「文選集」的課文,篇篇都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正如於漪老師所說:如果打開用漢字寫的一本書,就好像進入一個畫廊,一幅幅畫爭先恐後地向你的感官申訴它的喜怒哀樂。況且兒童的生命發展迫切需要諸如品質、情操、境界、抱負、情感等人文的東西。這些「人文細胞」的注入、滲透,將使他們的人生得以感悟,靈魂得以凈化,生命得以閃光。這樣的課程資源,我們能舍棄嗎?因此,引導學生對語文教育中的人文內容的解讀和吸納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
當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告訴我們,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應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它和語言文字的學習始終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師應在指導、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同時,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認識,受到人文教育。脫離了語言文字的學習,單純從課文的情節內容出發去進行人文教育,就不成其為語文教育了
另外,對使用「工具」的必要訓練和對「人文」內涵的感悟,必須恰當地把握。人文內涵的感悟、情感的體驗是個性化的,模糊的、意象的。它應該在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滲透。教師只能啟發、引導,而不能生硬地灌輸、說教。而語言文字的訓練是以學習語言為主攻方向,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積累、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為著眼點的訓練。課堂上恰當地引導學生理解、運用語言,能加深對內容的感悟,而對內容的感悟、體驗,能促進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訓練」和「感悟」應和諧地統一在語文教學之中。
再則,《課標》從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角度界定語文課程的性質,這意味著在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應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教學中,做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促進學生人格、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引導學生關愛生命、熱愛生活。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端正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對人文內涵的深刻感悟。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要把握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有必要了解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首先漢字形聲義俱全,信息量遠遠大於任何拼音文字。它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社會生活和實踐緊密相連,不僅有來源於自然生活圖形的象形字和具有實踐含義的指事會意字,還有占漢字絕大部分的與社會生活和實踐息息相關的形聲字。以漢字為基本單位而構成的書面語言,源於生活和實踐,整齊靈動,適合於表達微妙的情感和模糊美的意境。然而種種情感和意境等信息的傳遞除了靠輸出方語言的完整准確之外,還要靠接受方對語言的心領神會,靠心靈的感悟,而這個感悟與用心閱讀的程度、閱讀量的多少、自身的素養以及實踐經驗有關。因此,《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讓學生聯系生活識字,在閱讀實踐中識字,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在這一方面已有新的突破。如一年級下冊,第14主題單元《丁丁冬冬學識字》里,讓學生認識一些「木」字旁的字,並想想為什麼這些字都有「木」字旁,家裡還有什麼東西寫出來帶「木」字旁;在《車的世界》這一主題單元里,讓學生乘公共汽車仔細觀察車上有什麼,認識車里的字;等等,都非常明顯地體現了這種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漢字的特點,掌握教材編排的用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教學中要加強朗讀訓練。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有其深厚的文化積淀,符合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的思想。讀是發展語言的重要手段,讀能讓學生在最基本的語言實踐中走進語言,感知語言,積累語言,讀還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地對語文材料進行探究,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北師大版實驗教材的選文淺顯、有趣,適合兒童閱讀。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光靠課本上的不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課內解決不了,北師大版實驗教材注重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如一年級下冊學習了「車」這一主題單元後,這一單元的語文天地里就設計題目,讓學生收集車票或有關車的圖片資料,互相交流。學習了「元宵節」這一主題單元後,在語文天地里讓學生讀兩幅對聯,再收集幾幅。過新年,家家戶戶貼著的對聯,也許孩子沒有太在意。但教材在新年過後第一單元里就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在語言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
口語交際是口頭語言的傾聽、交流和表達。寫作是書面語言的交流和表達。它們都屬交流和表達。語言的交流和表達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以往的語文教學重書面表達輕實際生活中的口語交際。而指導書面表達的寫作教學往往也脫離學生的實際,脫離學生的生活。學生害怕作文,寫出來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假話、空話不少。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教材從語文學科自身特點出發,注重生活,注重實踐,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在一定情境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給學生提供條件和空間,讓他們自由表達,鼓勵寫想像作文,在寫作實踐中學習寫作。如一年級下冊學習「元宵節」這一主題單元後,讓學生說說過年過節,親友們來家裡做客,你是怎樣做主人的;學習「朋友」這一主題單元後,讓學生討論: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你是怎樣表示你的關心;讓學生做朋友卡片;學了《雨鈴鐺》一文後,啟發學生想像,你覺得春雨象什麼,春雨還在招呼誰,等等。
《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課程人文性、語文學習實踐性、語言文字獨特性的特點,對語文教育提出具體實施的意見和目標。北師大版實驗教材的編寫很好地體現了課標的精神。在課改實驗中我們應准確把握,使我們的每一個教學行為都能「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

1、學習拼音,學生由此打開了一扇學習知識的大門。2、加強識字,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如:版加偏旁,隨文權識字,利用身邊事物識字,讀拼音識字,比賽識字。3、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頭正,身直,腳放平,一拳一尺加一寸。書寫規范工整。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重點就是注重基礎,激發學習興趣。

⑥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特點有哪些

小學教學工作開展的有效與否,對於小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開展的質量高低,對於我國社會文明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更為嚴格來說是我國民族文化繼承的重要環節。小學語文教學作為我國語文教育體制中的重要一環、基礎一環,不斷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結合實踐工作經驗,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⑦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文中,我們認識了(填人物品質、性格特點)的(填人物),越多越好

我們從語文課本上認識了許多品質高尚、心靈美的古今中外的人物。
其中專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屬務)的張思德;
有_(機智勇敢)的藺相如;
有(知錯就改)的廉頗;
有(愛財如命)的嚴監生;
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有(一絲不苟)的詹天佑;;
有(淳樸善良)的桑娜;
有_(視死如歸)的李大釗.
有(伶牙俐齒)的王熙鳳
有(聰明機智)的楊氏之子

......
希望可以幫到你。
親,(*^__^* *^__^* *^__^*),能夠幫助你是我最大的快樂!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及時選為滿意答案,(我也急需升級)謝謝
如有疑問請追問,祝你學習進步!

⑧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8)小學語文的特點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