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平均數教學片斷

小學數學平均數教學片斷

發布時間:2021-02-18 23:45:46

小學數學平均數問題

假設來三個數分別是源xyz,那麼:
(x+y)/2+Z=154----1
(x+z)/2+Y=142----2
(Y+Z)/2+X=148------3
1+2+3後
2(x+y+z)=444
x+y+z=222
平均數=222/3

㈡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片段教學

一、模擬片段教學與說課的區別
1.說課: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 說教學程序。案例:《分數的初步認識》、 《用字母表示數》模擬片段教學:說教學程序。
2.說課的「說教學程序」:復習鋪墊、新授、 鞏固、綜合運用、拓展延伸、小結等; 模擬片段教學的「說教學程序」:一般說「新授」部分。
3.說課主要說「為什麼這樣教」,模擬片段教 學重在「怎樣教」。
二、模擬課堂片段教學應注意的幾方面
1.要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情境;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注意教學語言的轉 化; 教師的教學語言;學生的匯報交流:直敘、轉述
2.要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動手操作、小組合作、 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學課本等。
3.要體現課堂評價的多元;教師評價、學生評價 適時、恰當。
4.要展示板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與課堂教學同步(及時); 有所選擇; 字體規范; 布局合理。
5.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如:《平行與垂直》 《認識幾分之一》 《連續退位減法》。
6.要注意培養學生數學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體現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8.要關注學生方法多樣化,體現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 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時板書。
三、不同領域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1.計算 具體情境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注重算理的引導與表述(如:9加幾,湊 十法); 板書的巧妙設計:色筆、橫線、位置
2.空間與圖形 教師的演示; 學生的動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統計與概率 學生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板書不可少;案例:《復式條形統計圖》
4.解決問題 學生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學生解題方法的多樣化。
四、其它一些問題
1.如何開頭?
2.教學目標要說嗎?
3.復習多長時間比較合適? 《商的變化規律》
4.如何小結?
5.要充分利用資源-----沒有三角板

㈢ 小學數學教學片段怎麼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數學教學 shuxue.chazidian.com/jiaoyan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內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容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㈣ 求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片段

課題 方案設計 課的類型 新授 日期 主備人 自我參與程度100 %
預設目標 (註:教學目標制定應根據教材、學生、教師實際,體現「三位一體」的思想)
1、經過方案設計的過程,學習統計的方法,體會各類情況的差異。
2、培養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寫分析報告,並列式計算。
3、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經過方案設計的過程,學習統計的方法,體會各類情況的差異。
教學難點 培養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寫分析報告,並列式計算。
課前准備
教學過程:(修改內容用紅色)
環節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體現

情景引入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討論可以羅列一些情況。
在討論與實踐的過程中,小結方法,從而升華出最優方案。

通過列表,使學生初步感知,做到一目瞭然。

通過問題回答,體會情況變化,使新知識得到鞏固。
一、引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都喜歡去哪裡旅遊?旅遊前一般要做好哪些准備?
2、出示例圖(旅遊問題的情境圖)
師:圖中是一處旅遊景點的示意圖。
師:請仔細觀察這幅圖,你從中能獲得哪些信息?把你得到的有關信息在小組內說一說?
3、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4、引出課題
二、探究:
1、師:從A點出發到西山有哪些游覽線路?
板書,並小結各類線路。
2、匯報游覽各個線路時間,及費用。
A B C 西山
A C 西山
A D 西山
A E D 西山
師:選擇哪條線路用時少?
師:選擇哪條線路費用少?
3、分組討論:
師:設計幾種往返方案,包括路線、費用和時間。並完成表格。
路線 費用 時間
學生整理並小結。
三、鞏固:
星期日,社區輔導員帶4位小學生去動物園游覽。
門票和游覽券價格表
需要游覽券張數
門票 游覽券
成人10元
兒童6元 每張2元
10張16元
聯票 包括門票和5張游覽券
成人18元 兒童14元
參觀點 張數 活動點 張數
鹿場 1 迷宮 2
水族館 1 騎馬 2
猴山 1 纜車 2
百鳥林 1 高架車 3
釣魚池 1 過山車 3
(1)他們想參觀猴山、去釣魚池、坐高架車、玩迷宮,怎樣購票比較好?
小組討論,制訂方案。
(2)自己選擇參觀點和活動點,思考怎樣購票比較合算。

引導學生觀察,逐一提出問題。

學生小組討論。

教師可邊畫表分析,學生小結各類情況。

學生看錶回答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比較,集體交流。

學生合作學習,解決難題的能力。

小組討論小結。 復習引入。

培養學生自學探究的能力。

培養學生比較學習的能力和方法。

目標達成度
未達成
相應措施

參考資料 教學參考
板書設計

㈤ 請大家幫忙設計一個小學數學的教學片段,很急啊。 要求如下:

如何對待課堂上的「未教先知」
——讀《分桃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有感
執教: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 侯新慧
評析:山東省棗庄市市中區鑫昌路小學 王培培
【背景】
成功的課堂,離不開研究學生。不同的學習個體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由於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課堂上往往會出現一些「干擾」教師正常教學設計的突發事件,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學生的「未教先知」現象。在教師發問伊始,學生卻將文本結論一語道破,使課堂陷入一種「尷尬」的局面,出現這種情景,教師該如何處理,在整理新世紀小學數學09說課與課堂展示大賽中「《分桃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課時,學生的「未教先知」引起了網友和我的思考。
【案例判斷一】
教學內容:新世紀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4---55頁《分桃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片段:新課伊始,教師出示果園圖以及4籃桃子,每籃10個以及8個桃子和2隻猴子,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2隻猴子,每隻猴子分多少個?
師:怎樣列式?
學生:48÷2
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研究
生1:老師,我會計算,不用研究,48除以2等於24。
生2:我還會用豎式進行計算呢!說著,在自己練習本上寫出了正確的豎式計算。
點評:「未教先知」現象是我們在課堂上經常遇到的問題,也值得大家一起來研究。個人感覺,學生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生知道什麼?到什麼程度?也就說,學生知道會用豎式計算48除以2,那麼用豎式記錄48除以2的每一步計算過程所表示的意義,學生明白嗎?這是我們作為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讀懂學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吧!我們可以繼續追問一句:你能講解48除以2豎式計算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嗎?這時,我們會發現「會豎式計算」的孩子僅僅停留在會算的程度,給學生提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他們繼續思考,也牽引其他孩子去思考,這樣一追問,又把學生引導到探索48除以2的算理上來了。
思維火花:課堂中遇到學生未教先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追問,合理利用生成。
這里出現的情況實際就是課堂中的「生成」的問題,怎樣應對這樣的生成呢?這樣的生成是我們課前可以預測到的,這也說明了課前「反思」的重要性。每節課前,我們都想幾個「課堂上學生可能會出現什麼?我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那麼這樣的課堂是充滿智慧的課堂。
網友支招:
一:進行前測,做到知己知彼,合理進行預設。
網友: 在預設本節課時,我曾經用一個班的學生做過前測。我的前測內容是這樣的: 1、小朋友,你知道69除以3的結果嗎? 2、你是怎樣解決的?(口算、畫圖或者其他) 3、你會用豎式計算嗎?如果會,請寫出你的豎式計算過程。 因為第一個單元植樹這節課剛剛學完,所有的孩子都會計算69除以3,對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所有的孩子都說用口算解決的。口算方法是:60除以3等於20,9除以3等於3,20+3=23.對於第三個問題, 93%的孩子寫了會。48%的孩子寫出了方法。方法是我教學設計中出現的兩種,也有殘缺不全的。有2個孩子正確地把豎式的書寫過程寫清楚了。我詢問了這兩個孩子,是家長教的,在用豎式計算時,要從十位算起(植樹這節課重點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商寫在十位上,再用十位上的商乘除數,得數寫在十位的下面。孩子的每一步說的都很清楚。我明白,這兩個孩子已經會「算」了。
二:在課堂中遇到這樣的「生成」,要合理運用它,讓「會」的學生把自己的計算過程說出來,教師根據「會」的學生的講解,隨時調整教學思路。
課堂中,出現幾個會用豎式計算48除以2 的學生,這不能代表整體,而且現在家長所教的都是一個「結果」,就是計算的方法。孩子對於算理的理解以及豎式每一步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清楚,處於模仿形成技能的階段。如果這節課上,在我剛出示情境圖就出現了學生能夠熟練應用豎式來解決,我會說:孩子,你真了不起,已經能用豎式解決了。能用你的豎式給同學們說說它的每一步所代表的分桃子的過程嗎?
【案例判斷二】
接上一片段:
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研究。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用你喜歡的圖形代替桃子畫一畫,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師: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給大家說一說嗎?
學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方法1:用圓代替桃子畫一畫,先分整籃的,每隻猴子分到兩籃,再分外面的8個,每隻猴子又分到4個。
方法2:用小棒代替桃子擺一擺,每捆十根,先分整捆的,每隻猴子分到2捆,再分外面的8個,每隻猴子又分到4個。合起來每隻猴子分到24個。
方法3:用口算的方法,40÷2=20,8÷2=4,20+4=24
方法4:用豎式來算……
點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演示分「實物圖」的過程與豎式計算的過程結合起來進行了講解。學生能夠更形象的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而這個過程也正是「數形結合」的過程,是數學思想在本節課中的重要體現,這樣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的算理和演算法。如果加入「分小棒」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操作體驗這一過程效果就更好了。在這里環節中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形象直觀的操作與抽象的豎式計算建立聯系,使豎式計算形象直觀化。
思維火花:學生「未教先知」會計算了,我們還是有必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理解算理的。
學生列出了48÷2這個算式之後,就一口說出了得數,這時,作為教師,進行了靈活的引導後,還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實物操作呢?回答是肯定的,教師義務、有責任引導學生進行實物操作理解算理。因為「未教先知」學生能用除法豎式計算結果,那也只是一種「照葫蘆畫瓢」的效果,只是一種模仿性的計算,對於豎式計算的算理,學生根本就不明白。理解算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數形結合,把實物操作與算理結合起來。所以,對於「未教先知」的學生,智慧性的引導操作理解算理,是必要的。
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面對種種未教先知現象,這就需要發揮我們的智慧,去了解未教之前有多少學生知道?要要了解一下是真會了還是假會了?有多少人會?知道了些什麼?知道的程度有多深?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前預設,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方式,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所以,讀懂課堂,首先從讀懂學生做起。

㈥ 請就平均數概念的教學做一份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的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准》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二、說教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而現行教材中應用題往往脫離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啟發性、直觀性和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課一開始,我用多媒體出示這樣的情景:「星期天,三個好夥伴一起去釣魚。他們分別釣了6條、11條、4條。請你想個辦法,使他們的魚同樣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擺出結果,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反思剛才的操作過程,概括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再用多媒體繼續演示「又來了一個同學,他釣了11條」,讓學生在頭腦中想像「移」的過程並交流。[我們知道「平均數」與「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為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量,而平均數卻只是一個表示中間狀態的抽象數量。因而在教學時,我並未讓學生進行操作,而是通過讓學生在交流與想像中感受「平均數」的實際意義,為隨後的深化作好預設。] (二)聯系生活,提出問題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後,我又聯系學生熟悉的「買半票」引出身高的話題,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身高,隨意抽取幾位作比較。接著,我又請第一排和最後一排同學起立,比較身高並說說你是怎麼比的。學生會覺得這個問題太容易了,因為坐在最後的同學往往個子比較高。我又請第3小組和第4小組同學起立,再進行比較,學生發現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來再比,又發現兩組人數不一樣,還是無法比較。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於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我抓住時機設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准確地比較出這兩組同學哪組更高一些?」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通過求他們的平均身高來比較。[「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慾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最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比較第3小組和第4小組哪組更高,使學生體驗用自己的探索解決問題的成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繼續挖掘表格中隱藏的信息,交流體會,提出新的問題「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讓學生估算,再通過筆算驗證,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後,我又順勢出示全國四年級小學生10年前和現在的平均身高統計表,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進行比較,教育學生要積極鍛煉,並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實踐運用,體驗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應用於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在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後,我又引入了以下現實情境: [通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用途廣泛,我又讓學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見到過的平均數,再通過報刊新聞開擴學生的視野,體會平均數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用途。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課末,我讓學生當評委給這節課打分,當學生為最後得分爭論不休時,及時設疑:「以誰的分數為標准呢?什麼分數是最公正的?」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看似隨意一筆,卻足見教師的匠心。通過「給教師打分」及平均分的計算,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信息反饋,同時還為隨後的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可謂「一舉三得」。]

㈦ 平均數的小學數學難題

正確復答案:一共有27個數(從制1到27),被擦掉的數是22
解:因為如果有n個數,那麼它們的平均數為[n(n+1)/2]/n=(n+1)/2
因為擦了某個數字,所以平均數比(n+1)/2要小;而比n/2要大(或相等,此時擦掉的數是n),所以有不等式
n/2<=13又13分之9<(n+1)/2
解出,n=27,即連擦掉的數也算在內的話共有27個數。
那麼被擦掉的數字是27*28/2-(13+9/13)*26=378-356=22
完畢!!!

㈧ 如何寫小學數學片段教學

所謂片段(片斷)教學,是相對於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而言。一般說來,截取某節課的某個局部的教學內容,讓教師進行教學,時間大致限定在十來分鍾。也就是說,片段教學只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個斷面,執教者通過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來表現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能力和教學基本功。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平均數教學片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