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先學後教高校課堂》課題研究思路
1、研究目標
1)逐步開展以生產實例滲透課堂教學的課程結構體系,使學生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取得如計算機一級、二級證書,高級車工、鉗工證書,高級電工等職業資格證書,形成系統化的雙證培訓課程體系。
2)建構有利於教師教學積極性、有利於學生發揮個性特長、有利於增強學生社會適應性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重視專業骨幹教師的培養。
3)通過本課題研究,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縮短「學」和「用」的距離,在「從新手到熟練工」的職業生涯之路得到發展。
2、研究內容
1)學習相關的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中以生產實例為中心,課程內容與職業活動相聯系,以學生操作為主,以陳述性知識為輔,傳遞能夠直接指導實際工作的知識、經驗、技能和理論。
2)構建生產實例系統化的教學情境。教學組織實施要與職業崗位、生產過程一致,教學手段、方法要具有真實性,利用多媒體模擬模擬技術實訓工廠、企業實習等手段來營造實際工作的職業氛圍,如信息管理系統,網路鋪設等。
3)形成實例滲透的教學實踐過程,將各種職業能力轉化成獨立典型的生產任務,並對生產任務進行整合,把生產過程的行動領域整合到課程學習領域,教師成為引導者、咨詢者,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共同參與和探討中解決實際問題。
4)及時評價、總結。定期對各成員的研究情況進行跟蹤,開設各級公開課,對實驗、實訓課進行總結、評價,不斷促進教師對生產實例滲透課堂的教學改革的認識。
3、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借鑒他人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長點和支撐理論,有針對性地研究方案並指導實踐。
2)對比研究法。通過實施基於工作過程的項目式、任務式教學法的效果對比以及實驗班與非實驗班的對比,測評生產滲透教學的效率。
3)問卷調查法。通過編制相關問卷,調查學生的學習現狀以及實施生產滲透教學後學生學習效果的變化。
4)行動研究法。教學實踐中深入研究和探討,不斷進行反思、總結、改進,提高研究實效性。
㈡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實施「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的教學
數學課教學往往重知識傳授輕學生情感體驗,重學業成績考查輕形成 性過版程評價的單純講授,不僅權會使學生學習興趣下降,而且給其社會化帶來極大的局限。因此,應從學生的發展規律出發,探索出「先學後教,當堂達標」教學模 式,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㈢ 如何教好小學數學論文
數學這門學科,自古以來就被認為為是理性最強的學科,需要聰明的大腦和天賦才能學好的,其實不然,對於天真浪漫的小學生來講,他們接受各種文化知識的能力是等同的,那麼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呢?我認為關鍵在於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分析,不論學生自身的因素還是學校、家庭環境對學生自身興趣的影響都與教師有直接關系,就像鄧小平曾說的:「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同樣,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關鍵也是在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學數學的積極性呢?教師在學生學習中又處於什麼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淺見:
一、先從本身著手,讓學生喜歡上你,從而喜歡上你的課.
作為教者本身來講,要從各方面來完善自己,比如,師德修養,文體方面等等,讓學生從內心尊重你,要和學生結交成各方面的朋友,從而使他們喜歡你的同時,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現在很多教師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時,經常考慮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卻忽視了自身的素質要求,如果自身不修邊幅、口無遮攔的,如何讓學生喜歡上你,更不用說喜歡上你的課了.學生一開始就抵觸你,即使你再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只是「剃頭擔子一頭熱」.
二、其次先要誘發興趣,通過游戲性活動,讓學生喜歡上你上的數學課.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智力開發的原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誘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是至關重要的.愉快的游戲能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並由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發展間接興趣.因此,教師導入新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可選擇組織學生做數學游戲的方法,讓學生人人參加,能很快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100以內二位數加減二位數中,我讓一部分學生當作售貨員,一部分學生當作買東西的顧客,讓他們從實際出發,從一買一賣中得到樂趣,更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讓學生們懂得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三、再次要設計疑點,激發思維火花,「勾引」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起於思,思起於源」.心理學認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例如:我在教學中,經常會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樣?通過換位思考,改變以前學生被動學習的境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讓學生產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學習的開始.疑問使學生萌發出求知的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求.
四、通過讓學生進行「爭吵」,在爭論中提出問題,開拓思維能力升華興趣.
學習數學是一項艱苦而又細致的勞動.學習的直接興趣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學生在刻苦學習,認真鑽研的學習活動中得到發展升華的.一個懶於學習,不願思考的學生,是很難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條件,讓學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發表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要求學生遇事要勤於思考,善於思考,豐富想像,開拓思維.這樣,對升華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是開拓學生思維能力,升華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因此,教師可採用同桌、小組、全班等討論形式,組織學生對某一個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讓學生思維的火花互相觸發,交流各自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概括.利用這個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鑽研某些問題的更高興趣.
五、最後通過表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喜悅,延長學習的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還要想方設法使興趣持久.因為小學生的興趣既不穩定,又不長久.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意念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發追求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這種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學生興趣的源泉.對學生來說,老師的一點點鼓勵,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揚,都是他成功的標志,他都能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時學生的興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會濃厚、持久.綜上所述,是我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學生的學習心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就能激發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
㈣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目標導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一種先進的、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它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怎樣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呢?「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作了科學的回答。「先學」和「當堂訓練」都是自主學習,「後教」是合作學習,全過程都是探究性學習。不僅如此,它還處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課堂上,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教師檢測自學效果,從中發現學生在自學當中沒有學懂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個人解決有困難,這時,教師再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此時的合作學習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內容(自學當中出現的問題)、合作的目的(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合作的方式(更正、討論、教師講評)和合作的對象(同學、老師),最後還是自主學習。
搞新課程改革,用的教材有國家課程,也有地方課程。學校必須從實際出發,經過增、減使它變成校本課程。怎樣才能變成校本課程呢?運用這種模式時,讓學生先學,教師通過檢測弄清課本上哪些是學生已經會了的,哪些是不會的,會了的,就刪去不教;不會的,就留下來教。這樣,國家課程(課本)就變成了校本課程(即疑難的問題)。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就是課堂上把國家課程變成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
這種模式也符合「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分類教學的原則。「先學」時,優秀生、後進生同樣看書、練習,結果優秀生學會了、做對了,後進生沒有學會、做錯了;「後教」時,「兵教兵」,即做對了的優秀生幫助做錯了的後進生更正,並且講清「為什麼」,這樣後進生的問題在同學、老師的幫助下就當堂基本得到解決,補了差。同時,優秀生在幫助後進生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對當堂所學知識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達到了「培優」。
這種模式還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符合自主創新、素質教育的要求。「先學」時,學生運用舊知識看書,獲得新知識是「創新」;看書後完成檢測練習,是開始運用新知識,也是「創新」;自己糾錯、討論、弄懂為什麼,最後當堂訓練,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各種問題都是創新。全過程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就是自主創新,就是在培養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同其他模式相比,這種模式也是很便於教師操作、很實用、很有效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緊張高效地學習,暴露問題後,老師再引導學生更正、討論、講評,加以解決,當堂背記,完成作業,達到教學目標,這就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把復雜的課堂教學過程簡化為八個字,使之變為方便教師操作的基本方法,這個變化意義重大,所以,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振有先生於2009年4月9日在沁陽永威學校召開的「蔡林森教學管理思想研討會」上這樣評價:「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八個字比成千本教學論的書籍還要有用得多,實在得多。它辯證地處理了教和學的關系,把學放在首位;處理了學生和教師的關系,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處理了先和後的關系,是先學。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一場革命,它變教師教書為教學生學,它顛倒了「教」與「學」的順序,即變傳統的「先教後學」為「先學後教」。這種教學模式明確課堂教學是從學生讀書或看書開始,下課前必須完成作業,當堂達標。不像有些模式,每節課都需要學生先用至少一節課時間作預習,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課外負擔;這種模式不強調課前預習,所有教學任務都可以在課內完成,這就從根本上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外負擔。靠加班加點使學生學習成績達到優秀的教師只能算是二流教師,不加班加點能使學生學習成績達到優秀的教師才是一流的教師。2006年以來,沁陽永威學校堅持從校情、學情出發,積極改革創新,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迅速得到提高。小學、初中、高中各年級的教學質量均達到全市一流(中考、高考成績突出)。實踐證明,老師們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就能上好新課程改革的課,就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就能提高教學質量,就能有效地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實施好素質教育。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一般結構特點和操作要領。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每堂課的基本結構十分清晰,一般有三個主要環節:「先學」環節、「後教」環節、「當堂訓練」環節。在這三個主要環節之前還有一個「輔助環節」。「輔助環節」就好比高速公路旁的引橋,教師通過這個引橋,把學生送入自學的快車道。接下來的三個主要環節環環緊扣,前一個環節學不好,就會影響到後一個環節,這就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緊緊跟著全班的步調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鬆。正因如此,學生每堂課的學習也就變得緊張、愉快、高效。
一、輔助環節(1分鍾左右):
輔助環節包括三項內容:①板書課題;②揭示目標;③自學指導。
1、板書課題,簡稱「板題」,包括導入和板題兩部分內容。
導入 上課以後,教師先用一兩句具有啟發性或激勵性的話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同步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顯示)。例如語文教師上課時一般不再復習舊知,不解題,不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也不范讀。教師為什麼可以不復習舊知而開門見山入題呢?因為這種模式的課,「堂堂清」的要求和「日日清」的管理已經保證了學生對當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所以也就不必再浪費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去復習舊知了。課文標題的含義,等學生讀完教材上的相關材料以後自然能理解,教師不必先講;至於作者和時代背景,凡是教材注釋上有的,學生在自學時又可以看得懂的,教師也不講;有的時代背景教材注釋上雖然沒有,但是在歷史課上已經學過相關的知識,學生通過整合歷史知識,一般能夠理解,所以教師也不講。課堂上的時間是寶貴的,教師要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本節新授知識的學習上。
板題 教師板書或出示課題可以很快把師生引入課堂情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板書時字體要工整,筆畫、筆順正確,大小適中,間架結構合理,不能潦草;板書的位置也要事先設計好,有序、醒目。從寫字可以看出一個教師的工作態度、水平能力,還可以看出教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揭示目標,簡稱「示標」。
什麼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師生在一堂課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標准。美國的教育學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一堂課沒有一個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就很難評價這節課效果的好壞,效率的高低。傳統教學只有單一的知識目標,教師重在傳授知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元目標的整合。所以,按新課改的要求,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知識目標,②能力目標,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知識目標指的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本節課上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點。
能力目標指的是學生在本節課上對知識掌握必須達到的能力層級。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分層級的,例如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定,高考語文要測試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鑒賞評價」這五種能力。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從教學內容和能力要求上看,所有學科教材上的內容基本上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叫做「是什麼」,這層內容要求學生百分之百地讀熟、記准;第二層次叫做「為什麼」,即分析事物產生的原因或條件,是理論依據,是在探尋規律性的東西,這類內容要求學生在准確理解的基礎上能分析綜合,並能模仿運用;第三層次是「怎樣做」,即能靈活運用課本上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知識的遷移訓練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我們常說,教師既要把學生領進教材,讓他們學得懂,記得住,又要能把他們領出教材,讓他們學得活,用得好。「學得懂,記得住」,指的就是前兩個層次,「學得活,用得好」,指的就是第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掌握程度,就是後進生、中等生、優秀生的分界線。後進生往往讀書不認真、不專注,在這三個層次的要求上,僅僅能記住第一層次「是什麼」中的一少部分;中等生則是第一層次記住了75%以上,第二層次僅能達到要求的60%左右,所以書讀得死,第三層次只能掌握30%左右;優秀生則是第一層次能完全掌握,第二層次能掌握95%以上,第三層次也能掌握85%以上。「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四清」管理解決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要努力達到這三個層次的不同要求的問題。教師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在記住「是什麼」、理解「為什麼」的前提下,知道「怎樣做」。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是從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當中體現出來的,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是最終目的,這個目的的達到要靠教師的情感滲透去影響。教師上課是勞動,勞動就要用力、用心、用情。教師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用什麼去感動學生呢?教師要把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學習感悟融入教育,融入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精神,沒有激情,無精打采,少氣無力,學生也會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有的教師上課缺少感情,沒有親和力,不關心學生,不尊重學生,沒有微笑,總是板著臉,語言生硬,面無表情,結果造成課堂氣氛沉悶。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課堂上,學生對教師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教師眼中無學生,心中無學生,課堂信息反饋就等於零。2008年秋學段永威學校組織第二輪賽課時,有一位初中數學教師上完課,蔡林森校長在評課時問他:「你是老師還是軍閥?」這位老師和在場的老師們都愣了,不知道蔡校長為什麼這樣問。蔡林森校長接著說:「你一堂課從頭至尾板著面孔,毫無一點感情,把學生當敵人,怎麼與學生溝通交流。你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體現。」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思想、情感、心靈、智慧和知識的交流。教師要重視捕捉來自學生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教師的情感表現在對各個教學環節的精心組織上。例如:一上課,教師就要用一兩句充滿激情的話導入,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充滿激情的課堂,學生的思維才會積極,興趣才會高,效果也才會好。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要求就體現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上。教師要在「全體學生」身上做文章,每一個環節都要關注全體學生,要人人參與,人人發言,而不是只讓少數幾個學生發言。
教學目標很重要,那麼要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呢?
操作要領:
㈤ 在小學階段課堂中怎樣實施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一、「以學定教 」對學生的要求,即學生怎樣學。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即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確確實實地相信每個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要相信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學好。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但是卻堅信這種差異是一種可以開發的資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學習指導和基本的學習條件,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好。
首先:預習是必不可少的。預習是上課前對即將要上的數學內容進行閱讀,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掌握聽課的主動權。預習是獨立學習的嘗試,對學習內容是否正確理解,能否把握其重點、關鍵,洞察到隱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時在聽課中得到檢驗、加強或矯正,有利於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自學的習慣,所以它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一環。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新知識往往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因此,預習時就要找出學習新知識所需的知識,並進行回憶或重新溫習,一旦發現舊知識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時,就要及時採取措施補上,克服因沒有掌握好或遺忘帶來的學習障礙,為順利學習新內容創造條件。
其次:應讓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預習,除了回憶或溫習學習新內容所需的舊知識(或預備知識)外,還應該了解基本內容,也就是知道要講些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採取什麼方法,重點關鍵在哪裡,等等。預習時,一般採用邊閱讀、邊思考、邊書寫的方式,把內容的要點、層次、聯系劃出來或打上記號,寫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與問題,最後確定聽課時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或打算,以提高聽課的效率。在時間的安排上,預習一般放在復習和作業之後進行,即做完功課後,把下次課要學的內容看一遍,其要求則根據當時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多思考一些問題,鑽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練習題或習題;時間不允許,可以少一些問題,留給聽課去解決的問題就多一些,不必強求一律。
二、教師怎樣引導和督促學生先學
第一,教師要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並加以有效的措施進行督促。由於初中學生學習自覺性不強,自學能力有限,要想讓學生的課前預習達到最佳效果,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課堂提問,課堂小測驗,課前隨機抽同學做題目等方法。為促進學生自覺主動而有效地完成自學任務,教師還應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從確立學生學習動機著眼,提出具體明確的自學要求,如具體的看書范圍、思考內容或實驗內容,要用多少時間,要達到什麼目標,自學後教師如何檢測等等。同時還要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如怎麼看書,怎樣練習,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項,思考必須是獨立進行等等,並根據具體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嘗試,宜動口則動口,宜動手則動手。
第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研究學科特點,幫助學生尋找最佳學習方法。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 」,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鑽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方法因人而異,但學習的四個環節(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和一個步驟(復習總結)是少不了的.另外,教學目標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師首先必須確立素質教育的思想,明確每章、每節乃至每節課的素質教育目標,即課堂教學目標必須素質化。當然,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過程中,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洋思中學校長蔡林森說,在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的具體過程,就如同汽車進入高速公路,如沒有引橋就上不去;如沒有路標,就可能上岔路。教師就要當「引橋」、「路標」,發揮好主導作用,這是學生學得好的前提。
三、教師應以學定教,因勢利導。
每個人都以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認識事物,每個學生都會有他特定的學習方法。即使從以學含義來界定,有些學生的學習方法還很幼稚、不成熟,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這些不成熟的學習方法作為學習的一個起點,通過不斷加強指導,就能錘煉出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和掌握課堂學習的動態,並面向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當前,加強學法指導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但是如何掌握學法指導的力度和增強學法指導的藝術性,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應該說啟發式教學,由淺入深式教學等都是有效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非常靈活,不拘泥於固定的程式;對學生能做到適時啟發、適度啟發,因人而異,因材而異。
四、先學後教,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布魯姆在他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一書中,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媒體,進行必要的內容重組。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備起點。所謂起點,就是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起點要合適,采有利於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學,才肯學。起點過低,學生沒興趣,不願學;起點過高,學生又聽不懂,不能學。
第二要備重點。重點往往是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備課時要突出重點。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要緊緊圍繞重點,以它為中心,輔以知識講練,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講中出重點,才能使整個一堂課有個靈魂。
第三要備難點。所謂難點,即數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難點和重點有時是一致的。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抓住關鍵,突破難點。例如,在幾何部分的教學中,還要結合具體教學中的做法(如折紙,剪紙,實物演示等),採用直觀教學,把抽象難懂的知識具體化,以減緩知識的坡度,慢慢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第四要備交點。即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數學知識本身系統性很強,章節、例題、習題中都有密切的聯系,要真正搞懂新舊知識的交點,才能把知識融會貫通,溝通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路,教師通過例題的變式講解,使學生在做題時也能做到舉一反三,從而更有利於靈活地運用知識。
第五要備疑點。即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備課時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及實際能力,找准疑點,充分准備。譬如在初三中考總復習中復習與圓有關的比例線段這一疑難點內容時,介紹一種詩歌式的,便於記憶的口訣:遇等積,變等比,橫找,豎找定相似,找不到,別著急,等線,等比來替代;遇等比,改等積,射影,圓冪來替代。這不僅增加數學的文學性,更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對這一重點內容能全面系統的掌握。由於本人從教不久,學生的基礎有時還未把握好,對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掌握不夠,在選擇學生疑點上還存在不少的偏差。最大的體會是事先要充分准備,教學時有意識地設置懸念,多用啟發,讓學生積極思考,質難質疑,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教師指導則點到為止,讓學生自己把能力充分發揮,將疑點搞清楚。
總之,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實踐過程中,成功的地方很多,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尚存在很多的問題。如:開始一段時間,學生很感興趣也很自覺,但一段時間之後,部分同學開始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給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課堂練習難度稍上一點難度,部分同學就有點力不從心,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下降;課堂教學中分析難點的時間不足等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正結合本地學生走讀生多的特點,通過家訪,開家長會等途徑,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同時加強自身的學習,並經常對自己的探索進行小結,找出一條適合本地特殊環境的教學方案來,把先學後教切切實實的做下去。
㈥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學生心得體會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種教學模式,每節課一般有四個環節:輔助環節、「先學」環節、「後教」環節、「當堂訓練」環節。輔助環節就好比高速公路的引橋,教師通過這個引橋,把學生送入自學的快車道。接下來的三個環節環環緊扣。前一個環節學不好,就會影響到後一個環節,這就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跟著全班的步調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鬆。這就使得學生每堂課的學習都變得緊張、愉快、高效。
一、輔助環節(這個環節要完成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板書課題:
上課後,教師開門見山引出新課,然後把本節課的課題板書在黑板上。教師直接板書課題,可以很快把學生引入課堂情景,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所以教師板書要規范,字體不能撩草。案例: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區別。
(二)出示教學目標,簡稱「示標」:
【操作】:通過課前製作好的投影、黑板公布目標,讓學生看。
【目的】:讓學生整體上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教學目標是師生在一堂課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結果或標准。如果一堂課沒有一個具體的教學目標,就很難評價這節課效率的高低。
【意義】:
一是使學生在上課開始就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以後的各環節里主動地圍繞目標進行學習和思考。
二是由於學習目標往往是一節課的主幹知識及要求的體現,因此,長期堅持揭示目標,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