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本人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深知讓孩子們多讀書的好處。為了方便孩子們閱讀,班級圖書我都是採用開放式,
不用期待,大學里早就有了,這是一套有知識產權的系統,你可以上網查一下!
Ⅱ 小學語文教學閱讀的重要性是什麼
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七中讀很重要,既要抓好學生的課本中文本,也要多讀課外書籍,即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Ⅲ 教師,為什麼要讀書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書如摯友
童年的我是在媽媽的故事陪伴下成長起來的,留在記憶深處的屬於自己的讀物只有《狼來了》和《小紅帽》這兩本圖文並茂的故事書。十四歲生日時,媽媽送我兩本書,《毛澤東和他的兒女們》《高山下的花環》,這成了我最珍貴的生日禮物。真正的自發地讀書是在師范學習期間,那時大約讀過了二十幾本文學著作,從那時起,荒蕪的心田才開始觸及到高尚的文學領域,初步領略了巴金、冰心、老舍、朱自清、錢鍾書、路遙、雨果、大仲馬等偉大的文學巨匠的風采。時光飛逝,從邁出校門到匆匆踏上三尺講台,屈指算來,真正讀過的書不過幾十本。少年兒童階段,是人生吸收精神營養的最佳時期,可想而知,一個在少年時期沒有閱讀過適宜閱讀的中外名著的人,應答說他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個在少年時代沒有閱讀過中外名著的人,他很難為自己的發展構建堅實的、寬厚的基礎。而教師這一特殊的職業又恰恰需要具備寬厚的人文底蘊、牢固的知識基礎。這強烈的反差是我作為教師,應該讀書的最重要的理由。
其次,讀書時教師最起碼的職業底線。最初聽到這句話是在全體教師交流《季羨林先生》讀後感時王老師提到的,而且越是細細咀嚼這句話,其含義越深刻。試想,作為教師,如果不讀專業領域的書籍,那麼它就不能教育領域甚至學科領域的發展動態;作為教師,如果不涉獵管理方面、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就不能藝術的人文化的管理班級;作為教師,如果不閱讀大量的文學著作,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會蒼白無力;如果不接觸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那麼我們就很難親密地與學生溝通;如果僅僅了解課本中固有的知識,那麼我們的課堂就不能吸引學生;況且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還擔負著一項重要的使命,就是——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形成有效的閱讀方法,因為少年兒童階段是一個人閱讀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讀什麼書、怎樣讀書、形成什麼樣的讀書習慣,可以說會影響人一生的發展——而且這是長大以後所無法彌補的。作為教師,有責任把優秀的讀物推薦給孩子,並且引導他們閱讀,這首先需要教師閱讀大量的書。試想,《愛的教育》《魯賓遜漂流記》《草房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本本經典著作如果在老師的引導下閱讀、交流感受,學生肯定會受益匪淺而且是終生難忘的,經典中所蘊含的精神也一定會成為孩子們前進的巨大力量
。反之,如果教師不引導孩子們閱讀經典,遺憾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可怕的是我們耽誤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
所以作為教師,的確該讀書,而且該讀的書太多太多。只有具備系統整合的學科知識才能靈活調度,只有具備豐富廣博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知識、心理學知識,課堂上才能引經據典,妙語連珠,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
第三,教師唯有重視讀書,才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教育是一項特殊的事業,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人塑造人的事業,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健全的人格、堅強的意志、進取的精神、寬廣的胸懷、善良的心地,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肩負起教育事業神聖的使命。而塑造健全的人格、錘煉堅強的意志正是讀書的重要功能所在。
誠然,我們不能為讀書而讀書,而應該注重讀書的過程和讀書的質量。回想自己來北園小學的幾年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濃郁的書香校園為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豐厚的沃土,而且這種無形中的內隱的因素具有相當大的力量,能激發起你學習的願望,這種感覺是我來北園小學後切身感受到的,我知道到這是多年以來學校文化的積淀,是李校長首先作為讀書人、愛書人的無形感召力。
《小學語文教師》《教師博覽》《演講與口才》《小學青年教師》……一本本精緻的讀物至今已成為我不可或缺的朋友;《誰動了我的乳酪》《自動自發》《這種事,不必老闆交待》《魚》……在逐漸改變著我的理念,讓我懂得勤奮的意義、敬業的快樂、自信的力量;《虛掩的門》《心裡的鎖》《鞋裡的沙》《上帝的笑》《一杯清茶,輕輕撫慰》《一杯濃茶,八味人生》……讓我懂得寬容、愛、智慧人生的哲理。許多看似平凡的小故事,只要你細細思索,其間蘊含的哲理卻耐人尋味。「一隻鉛筆有多少種用途」不僅暗示了學會變通的重要性,他同時還讓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對孩子們缺少了太多的啟迪。「生命的釘子」短短的一段文字,卻傳遞了這樣一個真理:生命是一顆釘子,只有不斷地敲打、加壓、搏擊,一旦懈怠、僵止,便會銹蝕、老化、喪失鬥志,心灰意冷,抑或未老先衰,暮氣沉沉,碌碌無為。閱讀著這樣富有哲理、賦有思想、平實雋永的小故事,咀嚼著裡面蘊含的大智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彷彿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悄然成長。
當然,作為教師,更應該讀一些大的著作,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於永正的《教海漫記》,竇桂梅的《和教師一起成長》,張光霖的《季羨林先生》……給我的思考是深刻的,給我的震撼是強烈的。讀這些大的著作要一氣呵成,然後反復琢磨,勤於實踐,就會獲得最大程度上的收獲。
總之,讀書是件快樂的事,因為它能把美麗的夢想、目標、快樂植入到我們心中。當然,讀書知識學習的一種途徑,在實踐中學習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無論哪種學習形式,相信只要我們以書為友、善於學習、勤於反思、敢於實踐,就會實現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進而促進我們作為教師人生的發展。
Ⅳ 廣泛閱讀對提升教師素養有何作用
[關於教師閱讀的思考與實踐]厚學致遠 寄望閱讀 ——關於教師閱讀的思考與實踐 桐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振東小學 周耀東 審視我們當下教師的閱讀狀態,用一句流行的話 「我不讀書已多年!」來概括,是最真實生動的寫照,關於教師閱讀的思考與實踐.由此帶來的對自己、學生、學校,乃至整個教育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老師,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有人如是說.但是沒有閱讀,我們「承」什麼?我們又能「傳」什麼?如此崇高的化身,不允許我們干這樣卑賤的勾當.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閱讀,教師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教育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原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長說:「希望從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始學會渴求知識,共同用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校,首先意味著書籍」.「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可見教師閱讀不管從自身的發展,職業的要求,還是教育的內在訴求,都應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一、教師的專業訴求與閱讀 站在閱讀的角度探討教師的專業發展,我以為以下幾個方面最為要緊.即為師意識,批判精神,反思能力,表達水準. 首先,是為師意識.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必須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做老師?怎樣做老師?做怎樣的老師?我以為最重要的必須要有兩點清晰的認識:一是「無知即惡」.教師必須要懂得教育工作的方法、原理、規律……,而且要不斷探索、發現、完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從教育經典中吸取營養,並在實踐中成就經典;同時教師應該是有底蘊的,如果老師的心靈是一片沙漠,能企望他所培養的學生的心靈成為綠洲嗎?貧瘠的閱讀,只能讓教師變得無知,面目可憎.二是「平庸即惡」.「平庸的惡」這個詞語來自漢娜·阿倫特.崔衛平說過 「正常的普通人木知木覺才是事情真正的可怕之處.這些人對自己行為的危害並非一無所知,他們之所以還那麼做,是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對此負有責任,他們只是執行命令、服從權力和權威,他們內在的個人消失在『組織』之中,『無思無慮』」.想想我們老師有多少時間是在莫名其妙地看天?我們有多少時間是在莫名其妙地等待?我們看似忙忙碌碌,我們究竟做了多少該做的、有意義的、善的事?一個教師,如果幾十年如一日,反復著同樣的勞動,把教育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這跟學生買一台電腦學習機又有何區別.教師需要技術,但更需要精神,需要創新和超越的精神. 第二,是批判精神.近段時間來,《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這本書的出版引發了不小的爭論.暫且不去評價它好壞.我想說的是這本書產生的方式,或者說那些始作俑者和作者——郭初陽,蔡朝陽,呂棟等一些高中教師.讓人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小學的教材批判不是小學教師發起,參與者又為何大多不是小學教師?我思考的結論是:我們先天發育不完全,後天又缺乏足夠的營養.直接一點兒,我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原本是不完整的.說得更明白一點兒,我們讀書讀少了. 再具體些,我們缺乏的是發現問題的意識,即批判意識——我們有教材崇拜心結;更不知道它究竟錯在哪裡?是怎麼錯的?如何療救?自然也不會有深刻的分析的能力,讓人信服並給予啟迪.就像一個醫生不理解手術刀的操作法則、不明白處方上葯品的效用,是多麼可怕的事情!難怪,這些作者和出版商多少有些嘩眾取寵的呼叫:您的孩子還在吃錯葯!這不是明擺著批評我們老師在給學生喂「錯葯」嗎?看來要給學生「良葯」,必須要教師擁有自己的「良方」.我們必須要有更廣泛的閱讀支撐我們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我們才能有底氣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批判的精神不是說有就有,閱讀就是最好的批判原點! 第三,是找尋自我.沈從文先生在《從文自傳》里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湘西向來是苗民聚居地,民風剽悍,不易管理.清朝派駐大量官兵清鄉剿匪,真正的土匪強寇不好抓,只好抓一些安分守己的百姓,到河邊砍頭,然後割耳朵數人頭去邀功請賞.因為抓得太多,不好全殺了,就去大王廟里抓鬮抽簽,生死由天,這些百姓居然也真的去了,該死的站一邊,只怪自己命不好;可活的站另一邊,也不見得歡呼雀躍.很木然.沈先生說那些百姓就這么稀里糊塗死掉了,也稀里糊塗地活下來了. 回到我們的教學,審視我們教學行為,在固定的操作模式下——大家不要以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是沒有操作模式的,有,無處不在,為什麼要一年兩個學期?為什麼一周要五天?為什麼是四十分鍾一節課?為什麼有講台和課桌的區別?為什麼我要站著,而學生是坐著的?有的有答案,有的沒有,但我們安之若素,我們沒有思考過.你可以認為沒有思考的價值,但真的沒有價值嗎?沒有思考,何來判斷——在這些模式之外,你個人化的教學行為有沒有問題?有,如果說沒有,估計連你都不相信.但我們能說出多少問題?又好像說不出吧.很正常,因為我們都缺少發現意識,缺少反思精神,更沒有療救措施.如果這是正常,那就是巨大的反常!當一個人失去思考之後——也就隨之失去了抵抗與追求等能力;也就失去了作為「人」的可能性;也就異化為「待宰的羔羊」…… 法國作家加繆說過,思考意味著中斷,暫停一刻,想一想,如何?怎樣?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於是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就需要解決的途徑,最簡單的方式是——閱讀.通過閱讀,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發現自我,並找到自我.如此而已. 第四,是表達水準.閱讀,思考,表達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一種常態.尤其是表達,我們明顯感覺到老師需要進一步提升.特別是書面的表達,姑且不說表達的思想,就是文通字順這樣的基本要求,對某些老師來說也是一,讀後感《關於教師閱讀的思考與實踐》.讀與寫的關系應該是明確的: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學習表達的過程,而實際上,形成文字的過程是思維獲得激越,思想獲得升華,智慧獲得增進的最有效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教師的表達水準相對與精深的教育理論,可能顯得幼稚和粗糙,然而那是老師們在實踐和思考中所碰撞出的思維的火花,盡管它很微弱,但誰能說他不是燎原的星火.盡管它很綿薄,但誰能說它不具火山噴涌的能量.閱讀與寫作的過程,對老師來說,確實是個艱難跋涉的過程,唯有堅持,日久彌新,才能不斷超越,我們的足印深深淺淺,彎彎扭扭,但誰能說他不是從沙漠進入綠洲的必經之路,是從泥濘到晴空的必由之途呢! 二、我們的閱讀實踐與行動 基於對教師專業訴求的思考,我們學校繼承閱讀與習作教學豐厚傳統,凝聚和凸顯「崇實篤行尚美厚學」的學校文化精神內核,著力打造「詩文振東」特色學校,即倡導「閱讀經典 靈性寫作」,涵養教師人格修養,尋求教育生命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期尋求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新平台、新境界. 一、「厚學讀書節」——為教師閱讀正名.每學期貫穿始終教師推薦各類經典讀本,力求閱讀廣度和深度.閱讀教育教學著作,提升理論素養;閱讀社科人文讀本,涵養人格精神.塑就教師群體風貌,尋求教師個性風格.撰寫讀後感、閱讀報告等,每學期統一評比.以學校網作為主要載體,刊布教師各類撰述成果,教育敘事、教研隨記、案例評析、教學論文、課題成果和讀書筆記、文學創作等. 二、「風雅論壇月」——為教師閱讀搭台.以「風雅講壇」為主要平台,舉辦教師交流活動.引導閱讀理念,拓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位.邀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座,論述中國歷史文化的淵源和流向,特定背景下文化的發展狀態和脈絡取向,專題人物和文化事件的表象和特徵等;闡述中外文化的發展軌跡,比較彼此的交流融合等.尤其要推介本校教師演說,反思專業成長經歷,介紹教育教學經驗,交流閱讀心得體會,組織讀書沙龍等其他更為靈活的交流活動. 三、「論文創作周」——讓閱讀體現思考.讀書然後談感受,日作然後留日誌,做事然後寫反思,賞景然後悟人生,研究然後出成果,形成文字的過程是思維獲得激越、思想獲得升華和智慧獲得增進的最有效過程,也是導致我們幸福的最美麗途徑.我們將創作周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論文創作,每位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或案例一篇,我們的論文內容十分寬泛,並不局限於教育教學論文,內容多樣,形式不限.第二階段:論文指導修改:每位指導老師必須為結對的教師論文提出修改意見.第三階段:論文投稿階段:論文撰寫完成後,老師根據論文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報刊雜志進行論文投稿,各年級教學助理負責投稿和情況的記載.第四階段:展示評比總結,在教師中選取部分優秀論文,通過青年教師夜學習,進行觀點展示與交流.同時開展校級論文評選,做好活動的總結. 四、「好書推薦日」——讓閱讀體現需要.每年一次閱讀書籍征訂,我們會安排一天的時間,以年級組為單位,組織教師推薦經典讀本.由教科室匯總、篩選,這其中,既有專業理論書籍的閱讀,又有人文讀本的熏陶;在學校的閱覽室,我們有《散文》《報告文學》《收獲》等用影響力的雜志上百種,吸引老師們走進閱覽室,還自己讀書的時間. 幾年來時閱讀推動,教師在不僅在意識上,還是在實踐中,逐漸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有位青年教師在讀書節後這樣寫道:「年輕的教師們正不斷與讀書結下更深的情誼,它將歷練又一批火熱的心,拓展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寬度!正如一個叫法郎士的洋人說讀書是『靈魂的壯游』,的確在讀書中對話,在讀書中滋養,在讀書中完善,這確實是一種至樂的體驗.」 而在眾多的青年教師中,俞翔老師是受益於閱讀最典型的代表,幾年來發表了進百篇散文,三十多篇論文,輔導學生作文發表上百篇,有兩位學生獲得了浙江省文學之星金獎,一名學生成為了嘉興最小的作協會員.同時憑著自身的優勢,深入開展了班級讀書會得研究,最近在全國第七屆班級讀書會上,一節《朝花夕拾》群文閱讀,受到專家一致好評.雖然備課只花了三天,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其實,這節課我備了十五年」!是啊,教師閱讀厚積薄發,成就學生,也成就了自我. 我一直以為,對一名教師來說,教育就是一次旅行.我們外出旅遊,我們可能更多是感受自然風景的給人於美的享受,顯然這樣的游覽是不全面的,很多景點可能並不是其表面的東西吸引人,更多是藏在景點背後的故事,才使得原本平淡的東西更有內涵和價值.著名作家郁達夫曾經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裡他都會帶上當地的地方誌,在充分閱讀後,才覺得這樣的游覽才是有意義的.教育的過程也應該是這樣,看到深層的別樣風景,才更有意義. 崔衛平老師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要多少好東西才能造就一個人》,可是,我們又有多少好東西呢?我們需要多少好東西才能造就一好教師呢?我經常在想:假如我是學生,我會信賴我這樣的老師嗎?假如我是家長,我會信任我這樣的老師嗎?假如我是老師,我會信服我這樣的老師嗎?假如我就是我,我如何看待作為老師的我呢?我感到很惶恐,因為這幾個問題答案似乎都不大那麼樂觀.只是,我覺得,也許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厚學致遠,寄望閱讀,沒有比讀書更奇妙的事了.只要你熱愛閱讀,你在教育這條路上會走得更遠!堅信,在閱讀中我們會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關於教師閱讀的思考與實踐〕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讀書對教師有多重要
1.少年時代的消遣性閱抄讀,也能提高語文水平
我童年時代的閱讀非常貧乏,基本上沒什麼課外書,孩提時代,最讓我著迷的是聽書。
語文老師楊大壽,語文課教得一般,但他的音樂課非常有特色,只上15分鍾,就把一首歌教完了。剩下的時間就給我們講故事:瓦崗寨起義,薛剛反唐、薛仁貴、岳飛、武松、林沖……就這樣,我們在楊老師的音樂課上,聽了近百個故事。
後來,我就去鄉鎮府文化站借連環畫。連環畫,是我的啟蒙讀物。初二那會兒,武俠小說進入了我的閱讀視野。我從梁羽生開始,到金庸到古龍,把能找到的武俠小說都找來閱讀,讀得昏天黑地。
這個時候的閱讀,完全是消遣性的,好玩,有意思,深深著迷。雖說消遣,但也有著巨大作用,我發現語文水平在漸漸提高。
Ⅵ 談談小學生閱讀的重要性
1.
增強想像力,孩子閱讀廣泛,儲存的知識量就多,想像力就豐富,尤版其是看一些科幻方權面的書,使孩子更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
2.
學知識更快,孩子閱讀量大,知識豐富,理解能力就強,上課時無論是文科課程,還是理科課程,比別的同學理解更快,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更強,學習成績自然好。
3.
語言表達能力強,孩子閱讀廣泛,大腦中儲存的詞彙量特別多,語言表達能力就比較強。
Ⅶ 小學生閱讀重要性的認識
閱讀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而閱讀教學則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搞好閱讀教學,達到葉聖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用不著教」的目的,使學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是現在小學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提高自身思維能力,是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有的職責。
一、身心投入,培養學生的美的感知力。
審美感知是指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培養的,就是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學生的感覺是學生感官對文本的個別屬性的反應,是一切閱讀活動的心理基礎。如果在文本閱讀活動中,學生感覺遲鈍,就無法完成對美的感知。而知覺是感官對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應。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情感體驗。學生在語文閱讀時,必須全身心的投入,用心去品味問題創設的意境,才能真正感知到美的存在。例如《桂林山水》,如果不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全方位的去感受桂林山與水的美,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創設的桂林山的奇、秀、險,桂林水的靜、清、綠,更感受不到作者對祖國河山美景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在閱讀中學會全方位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全身心進入到文本創設的意境氛圍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斷豐富學生自身的審美感知素養。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感知能力。隨著學生的審美感知力的不斷提高,才能引導學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