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體育新課標與老課標有何區別
一、體育新課標與體育教學大綱比較
1.教學目標的比較
(1)體育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為:
體育健康的教學以育人為宗旨,與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結合;促進少年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好准備。
(2)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為:
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用技能;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3)突破:
課程標准確立了課程目標層次體系:課程目標;領域目標;水平目標。
從而使課程目標更明確、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了以往習慣用的客話和套話。
2.教學內容的比較
(1)體育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規定:
必修:基本運動、游戲、基本知識、田徑、體操、武術;
限選:球類、韻律體操和舞蹈、游泳;
任選: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現代科學的健身方法,新興體育項目;
必修:內容的提高與拓寬,可由學校置換其他內容。
(2)體育新課標教學內容:
沒有規定具體的內容,只是劃分了五個學習領域:既運動參與領域;運動技能領域;身體健康領域;心理健康領域;社會適應領域。
(3)突破:
新課標突破了以往大綱的規定性,實施目標管理模式;改變了以往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的內容體系;拓寬了體育課程的內容範疇有助於挖掘課程資源。
3.教學評價的比較
(1)體育教學大綱:
評價與遺傳因素相關較大的體能項目為主;強調體育與健康知識的記憶和文化素養;強調掌握運動技術水平;重視考勤、必修、限選內容的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重結果評價。
(2)體育新課標評價:
強調五個學習領域目標的等同評價;強調與教學過程較為相關的態度行為等;強調對體育與健康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既重視終結性評價,又重過程評價和進步幅度評價;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及教師評價的結合。
(3)突破:
課程標准突破了評價內容的規定性,改變了以運動技術、身體機能為重點的評價,強調了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對技術和知識的應用能力評價;突破了以往注重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的評價方式;重視學生參與評價過程,改變了以往教師為主的"蓋棺式"評價方法。
二、比較結果分析
1、體育新課標的課程目標具有層次性
新課標的課程目標結構有別於傳統的目標結構,即原體育大綱規定總的學科目標,直至劃分到各個學期,是一種垂直目標體系。這種目標體系單一、機械,具有對教師教學實施的極強的指令性和約束性,教師在教學中缺乏自主調控和創造空間。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是從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視角所形成的立體化目標結構體系,並具有調控性和創造性。這一特點決定了在課程目標的實施計劃中,必需要教師個體自己去搭配,選擇並確定整體落實課程目標。這給體育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課程的主體之一體育教師,不再只是課程和教材的被動執行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同時也是專業知識的發展者。
2、體育新課標的教學內容具有選擇性
新課程教材構建體系有別於原有教材模式。教材的不規定性,尊重了體育運動的客觀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的重點由過去傳授向全面發展轉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學習掌握知識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理念。尊重了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權,擴大了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體育教學帶來了生機。
新課程教材不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是一種目標管理。這種目標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選擇什麼內容,而是所選擇的內容要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新課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實現課程的不同目標,即通過教材媒介達到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內容的可選擇性,使體育教師由被動執行教學大綱向主動參與課程教材建設決策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初中、高中體育教材各僅一本,對教師如何把握、分布、選擇以及教材資源的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實踐操作中急待解決的課題。
3、體育新課標的教學評價具有多元性
課程標准改變了原大綱的評價體系,強化了評價的激勵性和發展性功能。淡化甄別與選拔,重視綜合評價。在新課程教學評價中,不僅關注學生體能的增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體育行為、態度、情感、價值觀的養成,也要重視競爭與合作意識的培養,以發揮體育教學評價的綜合功能。強調評價方法的多樣性,不僅注重結果性評價,而且重視過程的評價,以及充分考慮學生進度幅度和態度的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形成了以學生自我評價、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一體的評價方式,改變了傳統的蓋棺式評價。新課程評價的特點,給教師實施學生體育成績評價的設計和操作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
三、實施策略
從體育新課標與體育教學大綱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新課標與大綱主要突破表現為:課程目標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選擇性,評價體系的多元性,根據上述比較分析的結果,建議實施以下策略,僅供大家參考。
1、對體育新課程目標的實施策略
(1)合理安排目標
新課程目標的層次性的特徵,決定了在落實中要合理分配領域目標和水平目標。依據課程整體目標,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充分考慮目標的層次性、可接受性並合理的劃分安排在各個學年及學期里。這些目標的劃分都需要執教者個體去操作。這對於普通的教師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此,在施教前必須認真研究和落實領域目標以及水平目標。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工作量,而且是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作的如何將對後續的教學有直接的影響。
安排領域目標應全面考慮分布情況。要均勻的貫穿在在各個學年及學期里並適當的側重某些領域目標。在水平目標的選則上,應根據難易程度考濾漸進的原則。如選擇運動參與領域目標教學時,應先考慮落實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低級目標,再考慮安排如何科學鍛煉方法的高級目標。使教學目標有秩序地逐步實現。
(2)兼顧五個學習領域目標
新課程五個學習領域目標不同。在落實各項學習目標時,各項目標要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課程規定了五個領域目標,而不同領域目標又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間是有聯系的,在特定教學實踐中,在突出特定目標的同時要考慮兼顧發展其他目標。如在落實心理健康領域目標時,選擇耐久跑教材的教學,就應兼顧運動技能領域和身體健康領域目標。通過耐久跑的教學,既可提高心肺功能,發展體能增強體質;又可學習掌握長跑的動作技術;還可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實現以某個目標為主兼顧其它目標的原則。
(3)情感領域目標與實踐相結合
體育新課程增加了運動參與領域;心理健康領域;社會適應領域目標。實際這些都屬於情感領域。這些學習領域並安排了一定的理論知識的講授內容。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領域也不例外,同樣有理論知識內容。在實施這些目標時,一方面要加強理論課的講授,使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理論知識、運動與健康的基本常識和運動與情感的關系等;另一方面要在實踐課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運動特點,可將理論知識學習與運動技能的學習結合起來,合理地搭配,理論聯系實際,並不斷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運動參與、心理和社會領域的大部分目標,只有安排在運動技能實踐課中才能得以實現
2、對體育新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
(1)依據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體育各個項目都有不同的運動特點、運動方式和鍛煉價值。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時,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並根據不同的領域目標,去考慮恰當的選擇教材以及其它教學資源的開發,確實選擇有實用價值的並能為目標服務的教材。
(2)遵循實用性原則
認真研究體育教材,熟知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掌握顯形和隱性因素。要掌握教材的特點、知識點和教育因素,提高駕御教材的能力,才能與教學目標"對號入座",選擇教材時,還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充分考慮是否受學生歡迎和貼近生活,遵循實用原則,真正實現教材的價值和發揮教材選擇的作用。
3對體育新課程評價多元化的實施策略
(1)加強過程評價
新課程的評價體系強調了過程評價。實施中必須將評價貫徹在教學過程始終。新課程加強了過程評價,評價的內容較多,所以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根據學習領域設計考核內容,制定考核方案,評價標准。並在平時加強評價數據的積累。從課堂參與態度、行為表現、技能提高等需隨時進行評價,並投入學生成長記錄袋為綜合評定作好先前准備。
(2)注重前置性評價
新課程重視激勵性、發展性評價,以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有利於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評價應加強前置性評價,注重對個體實施縱向比較評價,看進步幅度的提高,予以評價。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實現評價的激勵性功能。
(3)評價形式多元化。
要改變過去教師為主體的評價形式,實現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加強學生自我評價、互評是新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改革。根據新課程評價多元化的特點,要認真研究自我評價,互評教師評價內容和標準的設計,尤其是運動性參與和情感領域,必須精心制定可觀察、可操作的具體標准和評價量表。為學生學習成績評定提供依據,這也是新課程教學評價環節中一個艱巨的任務。
縱上所述:體育新課標有別於體育教學大綱。課程目標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選擇性,評價體系的多元性是凸顯的主要特徵。由於以上的特徵,決定實施新課程的對策。合理安排課程各領域目標、相互兼顧、全面落實,是對新課程目標的實施策略;依據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對號入座"、認真研究教材,加強針對性、以人為本,遵循實用性原則。是對新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激勵性、發展性評價是新課程的評價原則;加強過程評價、注重前置性評價、多元評價形式是對體育新課程評價的實施策略。
㈡ 如何正確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關系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標准》以目標的達成來統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正確理解這條建議的精神, 在我與第一線教師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對這個問題感到有許多困惑。如,課程的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準的關系是什麼?內容標準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內容標准只提供一個內容框架, 而不提出具體的教學內容?目標統領內容應該統領到什麼層次?是水平計劃的層次,還是單元計劃的層次,或是課時計劃的層次……等。 我想結合自己學習課程標準的體會談談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一、關於課程的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準的關系問題
《標准》 改變了以往首先確定體育教學任務,然後再按學習內容的分類體系,劃分教學時數分配比例的辦法,根據三維健康觀、體育自身的特點以及國際體育課程發展的趨勢, 在確定課程總目標的基礎上,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五個方面來表述具體目標。並根據具體目標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內容標准,從而構建了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准三個層次的目標體系,使總目標通過具體目標逐步細化為內容標准,以體現目標統領內容、根據目標選擇內容的思想。
二、關於「內容標准」的內涵問題
「內容標准」是《標准》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目前, 在有關文件中也還沒有關於這個概念的界定。 但顧名思義, 我認為 「內容標准」 應該是目標和內容的整合,即他既是內容, 又是目標,是內容要達成的目標,總稱為「內容標准」。 如,水平四,「發展運動技戰術能力」 的「內容標准」是「基本掌握一兩項球類運動中的技戰術;完成一兩套武術套路或對練;完成一兩套技巧項目動作或器械體操動作;完成一兩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幾項主要的田徑運動技能;基本掌握一兩種地域性運動項目的技術」。其中的「球類」、 「武術」、「技巧或器械體操」、 「舞蹈或健美操」、 「田徑」、 「地域性運動項目」 等都是教學內容, 或者說是教學內容的指向和框架,而不是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基本掌握一兩項」、 「完成一兩套」、 「基本掌握幾項」、 「基本掌握一兩種」等則是這項內容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標准》與教學大綱不同的是:大綱在首先確定教學任務後,同時規定了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時分配比例。因此,在教學大綱中根據教學任務確定教學內容是一步到位的, 這種辦法的優點是教學內容明確、具體、便於操作;缺點是統得較死,缺乏靈活性,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適應較差,教師缺少自主創造的空間。
而《標准》以目標統領內容是採取分步到位的辦法實施的:第一步是國家制訂課程標准,確定 「內容標准」 的內容框架;第二步根據《標准》建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標准》, 並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制訂出地方課程實施方案,報教育部備案並在本地范圍內組織實施;第三步根據《標准》建議「各校根據地方課程實施方案,結合當地課程資源、本校特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真編制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方案並組織實施」。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學校的教學方案,結合各班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計劃並組織實施教學工作。這種分步到位的辦法改變了教師只是消積、被動地執行大綱的狀況,使教師成為教學計劃的設計者,有利於調動廣大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關於「內容標准」與「教學內容」的問題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解讀》中明確提出:我國幅員遼闊, 民族眾多, 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很大, 因此, 體育課程在學習內容的確定方面應具有充分的變通性, 以利於不同地區、 不同學校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 使課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體育課程標准實際上只是確立了一個內容結構框架,確定了不同學習領域、 不同層次的基本目標, 至於具體採用什麼內容、什麼方式和步驟去實現這些目標,各地、 各校都有充分的開發空間。由於 《標准》 只提出了一個內容框架,沒有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僅靠這個內容標準是無法上課的, 還必須通過一定的程序,使「內容標准」具體化。經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由幾家出版社編寫出版的 《體育與健康》 教科書, 把 「內容標准」具體化為體育教材,為體育教師貫徹實施課程標准做了有益的工作。但當前經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教材為數較少,還難以完全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需求,有待地方和學校進一步開發和完善。按照《標准》的要求國家制訂課程標准以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制訂地方的課程實施方案,但開始著手制訂的還很少。這種情況不利於在教學內容上反映地方特色,不利於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體育教學改革的引導。
四、關於目標統領內容的問題
目標統領內容明確了目標和內容的關系,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改變了以往根據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教材來確定體育課的教學任務(目標)的做法,而是要首先確定目標, 再根據目標來選擇教學內容。 有些體育教師在制訂水平教學計劃時,以內容標准中所列出的五個學習領域目標及水平目標為依據, 逐一對應選擇教學內容,為落實目標統領內容做了有益的嘗試。目標統領內容應主要體現在宏觀層面上,具體表現在根據課程總目標,確定課程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領域目標);再根據具體目標,確定五個方面的內容標准;然後再根據內容標準的五個方面制訂水平教學計劃, 以便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目標的全面達成。但是,目標統領內容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每一種計劃, 特別是課時計劃都必須是先制訂目標,再選擇內容。課時計劃是根據單元計劃來安排課的內容的,因此在制訂課時計劃時, 就應根據教材內容的功能和價值,來確定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其中不僅有技能目標、體能目標,還可設計心理和社會適應的目標等。 這樣不僅具有可操作性, 也不違背目標統領內容的要求。因為課時計劃的內容是根據單元計劃的目標制訂的。這樣從目標到內容,即目標統領內容,再從內容到目標,即通過內容折射目標。只有這樣,體育教學才能有序地進行。
最近,南京師大的顧淵彥教授寫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一書指出:20世紀以來,課程研製的主要範式有兩類,即目標模式和過程摸式。目標模式也稱「泰勒模式」, 「是以目標為統領的,課程的其它環節均應以此為依據」。「目標模式有其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人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目的具體、明確,易於把握與操作;缺點是過於理性化,甚至顯得機械、死板。此外,這種模式還有使內容服務於既定目標的『工具化』傾向,這是為了滿足目標而使用的損害內容的方法。這既會造成被選擇內容的價值不能完全挖掘出來,也會造成具有很好教育價值的課程內容的流失」。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存在這種現象。如有的教師在制訂課時計劃時,確定了增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目標,據此選擇了障礙跑的教材內容, 但對障礙跑的健身功能、 跨越障礙的技能價值卻沒有在目標中提出, 這就可能使障礙跑的健身和技能價值被削弱或流失。
1975年英國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出版了《課程研究與開發導論》一書,對泰勒的目標模式進行了分析與批判,指出其貢獻與缺陷,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過程模式的理論框架。認為活動內容的選擇標准就是活動內容本身是否 「含有內在價值」,也就是說確定內容的依據是活動內容的價值,而不是預先設定的目標。
了解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理論及其爭論的問題,對我們全面認識目標和內容的關系是有益的。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 學習外國的東西不能搞絕對化,既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一說就是外國的好,外國怎麼做的,我們也應該怎麼做。當然我們也不能故步自封, 因循守舊。 而要立足自身,在認真總結自身經驗的基礎上,把國外好的東西 「本土化」, 構建自己新的課程開發模式。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首先,要認真研究和理解《標准》的三級目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從課程要素的內在價值出發,選擇具有豐富價值的內容作為教材,使目標統領內容,內容翻過來折射目標,使目標與內容能夠更好地整合起來,以利於不斷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質量和教學效果。
㈢ 如何正確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教學目標與教學
滕子敬(100088)中央教科所院內學校體育研究會
《中國學校體育》2004年第五期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標准》以目標的達成來統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正確理解這條建議的精神,在我與第一線教師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對這個問題感到有許多困惑。如,課程的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準的關系是什麼?內容標準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內容標准只提供一個內容框架,而不提出具體的教學內容?目標統領內容應該統領到什麼層次?是水平計劃的層次,還是單元計劃的層次,或是課時計劃的層次……等。我想結合自己學習課程標準的體會談談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一、關於課程的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準的關系問題
《標准》改變了以往首先確定體育教學任務,然後再按學習內容的分類體系,劃分教學時數分配比例的辦法,根據三維健康觀、體育自身的特點以及國際體育課程發展的趨勢,在確定課程總目標的基礎上,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五個方面來表述具體目標。並根據具體目標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內容標准,從而構建了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准三個層次的目標體系,使總目標通過具體目標逐步細化為內容標准,以體現目標統領內容、根據目標選擇內容的思想。
二、關於「內容標准」的內涵問題
「內容標准」是《標准》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目前,在有關文件中也還沒有關於這個概念的界定。但顧名思義,我認為「內容標准」應該是目標和內容的整合,即他既是內容,又是目標,是內容要達成的目標,總稱為「內容標准」。如,水平四,「發展運動技戰術能力」的「內容標准」是「基本掌握一兩項球類運動中的技戰術;完成一兩套武術套路或對練;完成一兩套技巧項目動作或器械體操動作;完成一兩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幾項主要的田徑運動技能;基本掌握一兩種地域性運動項目的技術」。其中的「球類」、「武術」、「技巧或器械體操」、「舞蹈或健美操」、「田徑」、「地域性運動項目」等都是教學內容,或者說是教學內容的指向和框架,而不是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基本掌握一兩項」、「完成一兩套」、「基本掌握幾項」、「基本掌握一兩種」等則是這項內容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標准》與教學大綱不同的是:大綱在首先確定教學任務後,同時規定了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時分配比例。因此,在教學大綱中根據教學任務確定教學內容是一步到位的,這種辦法的優點是教學內容明確、具體、便於操作;缺點是統得較死,缺乏靈活性,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適應較差,教師缺少自主創造的空間。
而《標准》以目標統領內容是採取分步到位的辦法實施的:第一步是國家制訂課程標准,確定「內容標准」的內容框架;第二步根據《標准》建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標准》,並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制訂出地方課程實施方案,報教育部備案並在本地范圍內組織實施;第三步根據《標准》建議「各校根據地方課程實施方案,結合當地課程資源、本校特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真編制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方案並組織實施」。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學校的教學方案,結合各班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計劃並組織實施教學工作。這種分步到位的辦法改變了教師只是消積、被動地執行大綱的狀況,使教師成為教學計劃的設計者,有利於調動廣大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關於「內容標准」與「教學內容」的問題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解讀》中明確提出: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很大,因此,體育課程在學習內容的確定方面應具有充分的變通性,以利於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使課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體育課程標准實際上只是確立了一個內容結構框架,確定了不同學習領域、不同層次的基本目標,至於具體採用什麼內容、什麼方式和步驟去實現這些目標,各地、各校都有充分的開發空間。由於《標准》只提出了一個內容框架,沒有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僅靠這個內容標準是無法上課的,還必須通過一定的程序,使「內容標准」具體化。經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由幾家出版社編寫出版的《體育與健康》教科書,把「內容標准」具體化為體育教材,為體育教師貫徹實施課程標准做了有益的工作。但當前經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教材為數較少,還難以完全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需求,有待地方和學校進一步開發和完善。按照《標准》的要求國家制訂課程標准以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制訂地方的課程實施方案,但開始著手制訂的還很少。這種情況不利於在教學內容上反映地方特色,不利於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體育教學改革的引導。
四、關於目標統領內容的問題
目標統領內容明確了目標和內容的關系,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改變了以往根據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教材來確定體育課的教學任務(目標)的做法,而是要首先確定目標,再根據目標來選擇教學內容。有些體育教師在制訂水平教學計劃時,以內容標准中所列出的五個學習領域目標及水平目標為依據,逐一對應選擇教學內容,為落實目標統領內容做了有益的嘗試。目標統領內容應主要體現在宏觀層面上,具體表現在根據課程總目標,確定課程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領域目標);再根據具體目標,確定五個方面的內容標准;然後再根據內容標準的五個方面制訂水平教學計劃,以便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目標的全面達成。但是,目標統領內容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每一種計劃,特別是課時計劃都必須是先制訂目標,再選擇內容。課時計劃是根據單元計劃來安排課的內容的,因此在制訂課時計劃時,就應根據教材內容的功能和價值,來確定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其中不僅有技能目標、體能目標,還可設計心理和社會適應的目標等。這樣不僅具有可操作性,也不違背目標統領內容的要求。因為課時計劃的內容是根據單元計劃的目標制訂的。這樣從目標到內容,即目標統領內容,再從內容到目標,即通過內容折射目標。只有這樣,體育教學才能有序地進行。
最近,南京師大的顧淵彥教授寫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一書指出:20世紀以來,課程研製的主要範式有兩類,即目標模式和過程摸式。目標模式也稱「泰勒模式」,「是以目標為統領的,課程的其它環節均應以此為依據」。「目標模式有其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人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目的具體、明確,易於把握與操作;缺點是過於理性化,甚至顯得機械、死板。此外,這種模式還有使內容服務於既定目標的『工具化』傾向,這是為了滿足目標而使用的損害內容的方法。這既會造成被選擇內容的價值不能完全挖掘出來,也會造成具有很好教育價值的課程內容的流失」。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存在這種現象。如有的教師在制訂課時計劃時,確定了增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目標,據此選擇了障礙跑的教材內容,但對障礙跑的健身功能、跨越障礙的技能價值卻沒有在目標中提出,這就可能使障礙跑的健身和技能價值被削弱或流失。
1975年英國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出版了《課程研究與開發導論》一書,對泰勒的目標模式進行了分析與批判,指出其貢獻與缺陷,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過程模式的理論框架。認為活動內容的選擇標准就是活動內容本身是否「含有內在價值」,也就是說確定內容的依據是活動內容的價值,而不是預先設定的目標。
了解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理論及其爭論的問題,對我們全面認識目標和內容的關系是有益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外國的東西不能搞絕對化,既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一說就是外國的好,外國怎麼做的,我們也應該怎麼做。當然我們也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而要立足自身,在認真總結自身經驗的基礎上,把國外好的東西「本土化」,構建自己新的課程開發模式。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首先,要認真研究和理解《標准》的三級目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從課程要素的內在價值出發,選擇具有豐富價值的內容作為教材,使目標統領內容,內容翻過來折射目標,使目標與內容能夠更好地整合起來,以利於不斷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質量和教學效果。
㈣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體現了什麼的指導思想.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體現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㈤ 淺析新課程標准理念下如何進行小學生體育教學設計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樣,內容詳略也不一,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寫簡案,新教師要寫詳案.一般說來內,教案包括以下幾容個方面:
(1)教學課題(2)教學目的(3)課時分配(4)授課類型(5)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關鍵(6)教學手段、教具(7)教學主要方法(8)教學過程(9)板書和板畫的設計(10)課後分析及教學參考資料.
㈥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情感態度二級標準是怎樣描述的
1.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2.敢於開口 ,表達中不怕出錯誤;
3. 樂於感知並積極嘗試版使用英語;
4.積極參與各種權課堂學習活動;
5.在小組活動中能與其他同學積極配合和合作;
6.遇到困難時能大膽求助;
7.樂於接觸外國文化,增強祖國意識。
㈦ 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學習評價的目的與方法有哪些
1、 答: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目的應該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體育學科的特殊作用.同時還應該體現時代對體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應該已開拓廣大教師創新思維的思路、導向、學生全面兼具特長的發展為目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四點: 一、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目的之一是進行相關的素質教育: 把「健康第一」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既反映了整個素質教育的要求,又體現體育學科的特性.課程教學以身體練習和身體運動以及心理活動為主線,強調了對學生在身體鍛煉過程中,進行相關素質教育的要求.並同課余訓練,小型體育比賽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體育學科的特有性質.改變把體育課程教學只看成是系統地學習體育技術,健康只是沒病的舊觀念. 二、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目的是更新課程學習的目標體系和評價原則 更新課程學習的目標體系和評價原則,對完成課程目標所必需的內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個大體的范圍,教師和學生都有相當大的選擇餘地.但強調在體育教學中以學生發展需要為中心,而不是以運動項目或教師為中心來選擇設計教學內容.因此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學評價的多維性,都從傳統模式中帶來更新與改革. 三、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啟迪教師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實踐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帶來新一輪對學校體育改革的思考.在學校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實踐教育改革,必須有與改革相適應的師資隊伍.新課程標准,給教師的可選空間相當大,它旨在啟迪教師們以創新的思維,創造性的勞動,實現和達成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實施課程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四、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個體差異,導向全面兼具特長發展. 與過去沿用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准給學生可選擇性學習的空間加大,注意了學生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在學習領域和學習內容中,體現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全體學生發展.它包括了生理的、心理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讓學生通過對運動項目選擇學習,培養其對某一運動的興趣和愛好特長的發展.切實的把學生放在了課程學習的主體位置上,鍛煉和保護學生的身體發展,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明確了體育教育的學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