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不知道這位朋友是要找具體哪一課的反思還是總結,我介紹給你一個網站你可以上裡面自己查詢一下,有一千多篇呢,自己找找。http://www.zgshuxue.com/Article/fs/sxfs/Index.htm
如果你要找總結性的反思我現在就給你一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本人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多年,一直以來我都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對孩子富有愛心,對工作認真負責 。幾十年的工作使我也在教學中累積了一些經驗,並做了如下反思: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並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後,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遊、做游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教學《元、角、分》,我就結合實際讓他們去發表他們的意見,在解決自身的數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時的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而是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教學意義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著分一分,和自己的小夥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著分、按發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於接收。
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生活。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隻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像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煉。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發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為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於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此產生。
②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創設情境的幾點思考
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如何學好小學數學對於小學生版打好學習基礎和養成良好的思權維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好的數學情境創設,可以帶領學生很快融入學習氛圍,使得學生從小就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願意學習,主動學習。高效的數學課堂離不開好的數學老師,而好的數學老師一定能夠創設一個好的數學教學情境。從創設小學數學情境的教學意義、方法來討論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
③ 怎樣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內容有很多,我們可以從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後反思三個層面去思考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前反思
1、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課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風格,往往都在沿襲著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當然,這些方法有它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它卻有著某些不足,需要我們改進。所以我們在課前進行反思,首先應該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是否以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這樣才能作到揚長避短。
2、是否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新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而不是唯一的資源;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有創新的思維方式,特別是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所以我們應該通過課前反思使自己成為教材的創造者,才能全面盤活教育資源,全方位優化教學資訊,在開放的、多樣化的教育情境中促進學生發展。
如:上學期我送教下鄉開的一節課《百分數的認識》,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我總會一遍又一遍的去閱讀、分析教材,希望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已有知識經驗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或是枯燥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我們知道晉江這個地方,學生對足球是陌生的,許多同學對於「足球怎麼比?」、什麼是「點球」是毫無概念的,這樣的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無法真正地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由此,我想就應改編教材,選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來引入。於是想到了「籃球」。因此,在課始我設計了五一期間鎮教委辦將要舉行的教師定點投籃比賽這一情景,以此為契機,我讓學生推選一位老師參加定點投籃比賽,剛開始只出示了老師投中的次數,沒有投籃的總次數,讓學生意識到要比較三位老師的投籃情況,就必須比較投籃的命中率。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百分數的好處,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學生興趣盎然,他們情不自禁地就進入到情境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強烈慾望,既顯得親切自然,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同時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學習的對象,很自然的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課前反思能讓我們及時調整教學思路,使自己的教學方法符合新的理念,只要給學生創造探究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造機會,學生手指尖上出智慧的精彩是可以預期的。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時時處於高度緊張活躍的狀態,敏銳感受、准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思考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師生或生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教學行為是否得當等等問題,並積極思考如何利用課上資源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進程,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與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在認識完百分數的讀寫法及意義後,我讓學生說說百分數有什麼特點?結果學生給出的答案都是百分數都帶有一個百分號,或是百分數表示兩個量進行比較。我當時馬上想到學生可能是受百分數的讀寫法及意義的影響,還有可能就是我提的問題並不明確,誤導了學生。於是,我馬上啟發學生:大家注意觀察黑板上的百分數的分子有什麼特點?學生馬上思路一轉,就想到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可以小於100、等於100也可以大於100。從而真正體會到百分數的特點。
④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情境怎麼寫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於是就產生一種急於探究問題的症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後,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於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在一次在數學公開課上,有位教師上了六年級的《圓的周長》這一課題。執教老師伴隨著多媒體課件那鮮亮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動物王國又要舉行一次龜兔賽跑,可這一次它們是繞著一個圓形的池塘跑……(多媒體動畫引出「圓的周長」)。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著故事,學生中卻有人在嘀咕:「又是動物王國……」「這種故事我們都聽了幾十遍了,還把我們當小朋友看。」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昏昏欲睡,參與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不禁讓人疑惑:兒童不是最願意到童話中尋找自己的幻想嗎?執教老師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童話情境,為什麼就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不能調起他們的興趣呢?其實學生的抱怨「老師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機」——處於不同學段、不同心理階段的小學生,對情境的興趣指向存在差異性。低年級學生對美麗生動的童話、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特感興趣,並熱衷於充當其中的角色。這符合這一學段兒童天真、愛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級學生則更樂於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對於那些過於「花哨」的動畫反而感覺「幼稚」了。因此,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盡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他們感到有趣、有挑戰性,激起他們好奇、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課後我們大家反思:小學生由於認知、心理年齡等原因,的確需要情境生動、有趣。但「生動、有趣」並不是有效情境的標准。關鍵是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進學生「快樂、有效」的學習。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以上幾點表明了,只有基於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來設計問題情境,才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問題情境。
二、有效問題情境的特徵
1.趣味性。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於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一開始可展示多媒體課件:一隻小猴先後騎上車輪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路上行駛,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一路上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帶著「車輪為什麼要設計為圓形」的疑問,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然後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2.啟發性。在學習中產生疑惑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後來為什麼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麼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並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3.思考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後,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准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4.挑戰性。小學生不僅對「好玩」感興趣,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還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並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 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師:老師為什麼能很快地猜出綵球的顏色呢?想知道這里的奧秘嗎?學完今天的知識,你也一定有這樣的本領。用猜綵球顏色的情境問題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而情境留給學生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尋求奧秘。
5.現實性。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身邊的生活」引入課堂,再把「數學知識」引入「身邊的生活」。其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和力量。
⑤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論文
不知道這位朋友是要找具體哪一課的反思還是總結,我介紹給你一個網站你可以上裡面自己查詢一下,有一千多篇呢,自己找找。http://www.zgshuxue.com/Article/fs/sxfs/Index.htm
如果你要找總結性的反思我現在就給你一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本人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多年,一直以來我都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對孩子富有愛心,對工作認真負責 。幾十年的工作使我也在教學中累積了一些經驗,並做了如下反思: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並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後,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遊、做游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教學《元、角、分》,我就結合實際讓他們去發表他們的意見,在解決自身的數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時的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而是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教學意義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著分一分,和自己的小夥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著分、按發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於接收。
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生活。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隻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像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煉。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發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為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於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
⑥ 小學數學主題式情景教學實效性的實踐研究的教學反思
適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體現時代對人才培養要求應運而生的探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目前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大趨勢。如何更好地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構建新知,從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我認為要注意以下五性。
一、探究情境注重實效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鑽研教材時,應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用數學教學本身的藝術魅力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使他們呈現出求知者渴望的狀態,達到積極參與的目的。但如果濫用情景教學,不分內容,不講類型,千篇一律,「故事童話,游樂園,動物運動會……」,則使數學課堂變成表面熱鬧,形式豐富,但華而不實,思維膚淺的課堂。誇張的情境使學生游離於主題之外,原本的數學味沒有了,也就失去了情境創設本身的意義。因此創設情境一定要考慮是否有利於實現本節課的目標,講究實效性。否則可以不用,但切不可濫用。
二、探究活動凸現問題性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催化劑,是探究活動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慾望由潛伏狀態達到活躍狀態。而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圍繞問題開展教與學活動,而問題往往產生於具體的情境中。為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教師應將教學中應解決的問題,隱藏在所創設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認知沖突,再圍繞問題開展活動。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讓學生運用學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再用一根系著小球的線在空中旋轉,使其成為一個圓,學生觀察思考後便知,這樣的圓的周長用前面的方法來求肯定解決不了,又發現圓的周長與繩子的長短有關……學生便自覺地投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同時教師要引導和啟發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發現問題,勤於分析問題,樂於解決問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探究過程突出實踐性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指出;數學知識能力的獲得來自於學生參與數學探究活動,因此,數學課堂應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觀察、嘗試、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眼、耳、手、嘴、腦多感官參與活動,全頻道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讓學生不僅有探究的意願,而且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大膽實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克服「師代生勞」的現象,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的實踐行為落到實處,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在實踐探索中主動發展。
四、探究形式體現合作性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主動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合作交流,這對於學生實現認知上的互補,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增強合作意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不僅要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與學生共同探討,互學互動,還要指導學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每個學生的學具不夠,肯定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而在教學長方體體積時,一人肯定也不能搭成一個長方體,同樣需要小組合作。那麼學習任務、學習角色等等都需要老師的指導。合作探究不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思維上的合作。因此,教師應在理解算理、尋找規律、操作演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時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要善於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結論,更重要的是認知、思維、方發、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構成1+1>2的模式。
五、探究學習關注發展性
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這是基礎教育的新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從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搜集信息、分析推理、交流討論、歸納概括、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是他們發展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確定三大目標的同時,也要確定發展性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民主性,重視學生主體觀;在探索材料上,留有更多地選擇餘地;在形式方法上,騰出更大的空間;在探究結果上,允許有不同的結論,真正意義上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發展過程。
總之,在組織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行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評價過程觀,讓不同的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⑦ 淺談如何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一)以小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二)巧設實踐問題創設情境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⑧ 求教幾篇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謝謝。
一、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鍾,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