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低年級解決問題意義作用

小學數學低年級解決問題意義作用

發布時間:2021-02-15 16:10:06

① 問題解決在小學數學中的作用

相當重要。因為填空和選擇也是問題解決,只不過不要求寫過程,而問題解決要寫過程,並回且問題解決在答每次考試中至少佔30%的比重,如果加上填空和選擇的話可以達到50%——60%的比重。所以問題解決在數學學習中相當重要。

②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主要是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為基本出發點,較為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意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人們都說生活處處皆語文,然而卻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生活中其實也能折射出很多數學問題。教學中,數學教師選擇數學問題的素材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使數學材料生活化,生活素材數學化,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部分學生不會解決數學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不能意會題目中所表達的意思,如果教師帶領學生學會看題、審題,把自己當作情景中「主角」,讓自己切身去體會題目中所展示的生活中情景,這樣就會形象鮮明地展示出題目中的寓意。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過程中,要立足於生活情景的創設,使學生能夠融入生活情境理解題意,以准確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圖解分析問題,輔助學生理解題意
低年級的學生,思維多數都還處在形象直觀上,對於很多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和接受,難以把具體的事物化為具體形象的事物。所以有些隱藏在事物背後的本質和規律需要藉助教學輔助工具來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最後達到能夠解決相關數學問題的
效果。
低年級數學分析題意有一主要的分析方法就是圖解法,也就是利用圖的形式來對數學題進行分析、解釋或推演。一般,我們常用的圖解有實物圖和線段圖,比如說在應用題中,我們多半都會採用線段圖的方式來分解題目中的復雜條件,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復雜的條件簡單化,隱蔽的關系明朗化,清晰呈現題目中的各種數量關系,以幫助學生順利解答數學題。培養學生巧用圖解分析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可以讓學生理清題意,明白題目中的各種數量關系,知道題目所知所求,有助於學生簡化計算過程,提高解題的正確性。
三、加強對學生解題思維錯誤的分析和糾正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事物的認識期,邏輯性較差,思維也比較單一,在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時候不會對題目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列式計算,而是抓住單一的數量條件或是個別因素為依據,套用自己原有的思維和方法進行不全面的解答。比如,小明和小紅都有卡片20張,小明送了5張給小紅,問小紅比小明多多少張卡片?就有不少學生錯誤的列式為20-5=15(張)。針對這種學生的錯誤思維,教師就需要藉助直觀手段,利用實物進行演示,讓學生在實物演示中理解其「真諦」,明了其中的意義。有的題目的條件則是被隱藏起來的,也有一些條件是多餘的,是用來干擾學生思維的,這種情況就要學生反復讀題,反復審題,全面把握及正確理解題目中的所知所求,懂得挖掘被隱藏的條件,學會過濾多餘的干擾條件,讓學生正確解題。
低年級教師應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把生活常識帶到數學上,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通過對現實生活的真實體驗和對常見事物的理解來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同時要教會學生在解題時巧用圖解的方法來分析相關問題,以理解題意;再者,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錯誤思維的分析和糾正,以提高學生解題的正確率,提升學生解決相關數學問題的能力。

③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思考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思考

[情景一]一年級學生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教師請學生思考「小明買一支圓珠筆要4元,找回1元,他付了多少錢?」這個在成人,甚至三四年級的學生看來都極其簡單的實際問題,可是一年級的孩子卻有很多都做錯了,原因是缺乏購物這一生活經驗,不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
[情景二]教師在教學了「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後,請學生思考了這樣一道題目:「婷婷家原來有一些蘋果,媽媽又買來了5個,現在有12個,家裡原來有多少個蘋果?」一些孩子不加思索,提筆列出了「12+5」這樣的算式。因為孩子牢牢記著老師說:「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要用加法計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了當時情況下,大部分題型的方法總結,忽視了學生的思維過程,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
隨著《數學課程標准》的頒布,作為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應用題似乎退出了數學教學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簡單實際問題」等,「解答應用題」也相應的變為「解決問題」。這一轉變並非只是簡單名稱上的變化,而有更深的內涵。這里的「問題」不僅僅指單純的數學題,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呈現出的各種問題。但這些「問題」都要需要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才能得以解決。而課程改革至今,我們的解決問題教學有時似乎還是「換湯不換葯」,一些教師對於將解決簡單問題的教學溶入計算教學中,少有專門課時針對基本數量關系的教學及為不適應,從而花了大量機動課時的時間幫助學生總結數量關系,進行題型訓練,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正鑒與此,筆者認為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於問題解決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思維的過程,注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最佳認知活動的條件下,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去實現知識的再創造的教學活動。從課程目標的總體安排上不難看出,解決問題一是要結合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解題策略意識、合作交流意識、評價與反思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於思維發展的起始階段,此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及發展。基於此,筆者就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如下思考。
一、指導學生收集信息,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必備環節。傳統的應用題教學往往題材封閉,呈現形式單調,幾乎都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因為是僅僅通過文字來表達,所以一般在表達的過程中已經將信息按一定的邏輯進行了整理,因而學生喪失了整理信息的機會。此外,傳統應用題在表達時,往往信息的數量與解決問題的需要恰好一一對應,學生因此又喪失了選擇信息的機會。
學習數學的是為了可以將學得的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存在有時是無序的,要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就必須具備能從眾多信息中選擇有用信息,按邏輯整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才能更好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蘇教版教材安排了許多顯示的、有意義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題材開放,經常以圖畫、表格等形式出現,歸還了學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機會。教材呈現問題的形式多樣,在低年級主要有圖畫、圖文結合及表格呈現為主。學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常回碰到的困難主要有:
1.提供的信息比較分散。這就需要指導學生多次看圖,多問幾句「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從圖中你還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細致的觀察。例如,在一年級上冊教學連加、連減時,有一道摘絲瓜的例題,有時學生會關注了小男孩放在籃子里的3根,忽視了他正摘下了1根。只有讓學生仔細的觀察畫面,才能獲得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
2.題中的信息呈現方式不同,容易忽略。這時就要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出發,再次尋找信息。

3.信息的數量較多,與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收集相關的信息。在教材中有一些場景性的實踐活動,情景圖中提供的信息非常豐富,面對如此豐富的信息,有些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想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你需要知道什麼,然後去收集信息。
二、互相合作交流,提高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因為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在交流個性思維方法的過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啟發。這既有利於實現學習互補又有利於提高交往能力,增強合作意識。但是在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倡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交流才是有價值的。對於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學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不斷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會聚集體的力量順利地解決問題,從而體會到合作的價值。一般情況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以下情況會採用合作的學習方式。
1.當學生理解問題有一定困難時,可採用合作操作的學習方式。小學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發展尚不完善,有時因缺乏生活經驗等諸多原因,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刻,不夠全面。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比較現實、比較形象的事物,低年級兒童易於理解。因而對於一些較抽象,或學生欠缺生活經驗的實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小組操作活動或創設一定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原來有108枝鉛筆,先賣了39枝,又賣了27枝,現在比原來少多少枝?」許多學生會直接用108-39-27算出現在鉛筆的枝數,然後用原來鉛筆的108枝減現在鉛筆的枝數進行比較。這種演算法雖然思路很清晰,但是過於麻煩。我們可以將問題簡化,讓學生先操作一下。同桌兩人拿出10枝鉛筆,先拿走2枝,再拿走4枝,看看剩下的比原來少幾枝。學生通過操作不難發現剩下比原來少的枝數就是拿走的枝數。這種方法如果僅用語言來闡明,學生比較難理解。可是,通過學生的自己操作,很快就能自己發現。操作可將理解的過程充分的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形象、直觀中提高理解問題的能力。
2.當問題有多種解決方式時,可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許多問題有多種的解答可能,在蘇教版的教材中,經常會出現各種開放的解決問題,問題的答案有很多種。比如,分類問題時,有些情況會有多種分類的標准。不同的分類標准,分的結果也不同。又比如有些解決問題提供了許多信息,請學生根據信息自己提出問題,每人選擇的信息不同,問題當然也不同。此外,有時同一道問題,思維方式、解答方式也不同。低年級孩子思維不可能很全面,一個孩子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性。這時如果我們先請學生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小組或集體中交流。學生的通過數學交流,能夠把內隱的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對於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考過程、提升理解的深度,發現存在的問題等會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學生通過交流,可以明白他人對問題的思考過程,對解決問題採用的方法,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對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定的解題策略,提高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實踐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學生獲得知識,並不是學習的終結,學會應用才是目的。能運用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學以致用,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價值所在,在知識運用過程中,促使學生把所學知識掌握得更熟練、更透徹,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在數學教學中,盡量要把學習的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蘇教版的教材安排了很多場景性或活動性的實踐活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各種實踐中,更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此外,在日常教學中也可以在適當時機引導學生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春遊前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自己去買東西,通過記數學日記的方法,總結自己的購物實踐活動。又如,學習了統計以後,在班級里選舉班幹部的時候,就可以請學生自己來統計每位候選人的得票數。總之,通過事件,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它涉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長期不斷的探索、研究、實踐。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各項活動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意義和作用

你好
我的答案是:
1.是同學認識到什麼是數學
2.是同學懂得數學的精髓在於運用
3.是同學們有一定的基礎

⑤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意思

1.「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
眾所周知,關於數學的這個定義是恩格斯提出來的.事實上,恩格斯的這個定義,很多年以來,就是國內和國際數學界與哲學界公認的最權威的定義,最新版(2005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仍然是這樣來定義數學的——「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20世紀以來,新的數學分支不斷產生,純數學越來越抽象,它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同時,應用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涉及面空前廣泛且越來越廣泛,數學的研究對象似乎不僅僅是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而且,有不少研究者從自己的認識出發,提出了關於數學的多種定義.於是乎,近些年有人就認為恩格斯給數學所下的定義過時了或「遠遠不夠了」.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因為事實並非如此.匡繼昌先生深刻分析了「數學是什麼」,認為「數學的定義應該反映數學研究的對象及其本質屬性」,「只有從唯物辯證法的哲學高度,才能認清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其內涵不斷加深,外延不斷拓廣的」,所以,「恩格斯關於『數學是什麼』的論斷並未過時」.
2.數學是系統化了的常識
這是國際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的觀點.他認為數學的根源是普通常識,作為常識的數學,隨著語言從說話到閱讀和寫作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也不斷地進步與發展著.如數概念的獲得,主要是由口頭語言中相應的數詞來支持的(如從一個人、一支筆、……,得到「1」),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數學思想的語言表達.
普通常識是有等級的,普通常識由經驗上升成規律後,這些規律再次成為普通常識,即較高層次的常識.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為了真正的數學及其進步,普通的常識必須要系統化和組織化.如同以前一樣,普通常識的經驗被結合成為規律(比如加法的交換律),並且這些規律再次成為普通的常識,即較高層次的常識.作為更高層次數學的基礎——一個巨大的等級體系,是由於非凡的相互影響的力量來建立的.」
3.數學是人為規定的一套語言、符號系統
這是部分數學史家們的看法.持這種觀點的人雖然不多,但很有代表性,它給了我們認識「數學是什麼」的一個新角度.翻開一部數學史,除了早期的數學與生活有著非常高的關聯度,還需藉助現實的生活事實去解釋外,後來的數學就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語言、符號」了.這種現象最早可追溯到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到了現代,數學的這種特性表現得更加充分.
當然,數學作為人為規定的一套語言、符號系統,必須要有一定的條件.通俗點講,就是這套語言、符號系統必須能自圓其說,高雅點講,這套系統必須是完備的.舉例來說,如果你規定1+1=3,在此基礎上去構造一套語言、符號系統,並且能自圓其說,也許一個新的數學分支就誕生了.數學史上不乏這樣的先例.如伽羅瓦的群論,康托爾的集合論等等,當初他們出現在數學家們的眼前時,並不為大家所認可.但事實證明,這些是數學,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由於康托爾的集合論在自圓其說方面有一點小小的問題,從而導致了歷史上的一次嚴重的數學危機.隨著這一危機的解決,集合論變得更加完備,數學的基礎變得更加穩固.集合論的創立是數學史上的一個巨大成就,以至於今天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都必須滲透集合論的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
4.數學是確定無疑的絕對真理
這是一些數學家和數學哲學家們的觀點.對於他們而言,任何知識都可能出錯,唯獨只有數學是不會出錯的,是可*知識的唯一代表.在他們看來,演繹法為數學知識是絕對真理提供了保證.首先,數學證明中的基本陳述視其為真,數學公理假定為真,數學定義令其為真,邏輯公理認其為真.其次,邏輯推理規則保持真理性即只承認由真理推導出來真理.以上述兩個事實為基礎,可知演繹證明中的每個陳述包括它的結論都為真.於是,「由於數學定理都是由演繹證明所確定,因此它們都是可*真理.這就形成了許多哲學家所斷言的數學真理就是可*真理的基礎」.(歐內斯特語)
在這種觀點之下,如果數學出現了矛盾或問題,那不是數學本身的錯,而是人們的認識還未到達相應的境界,數學家和哲學家們會想辦法去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過程本身又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如π的出現,對於古希臘的數學家們來說,猶如晴天劈靂,難以接受,故而將其稱為「無理數」.然而,正是為了使「無理」變得「有理」,數概念的范圍從有理數擴展到了實數,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後來為了解決函數論和集合論中的一些矛盾,數學哲學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形成了邏輯主義、形式主義和構造主義(包括直覺主義)三大學派.
5.數學是可誤的且可糾正的
這是部分數學哲學家們的觀點,他們反對數學是絕對真理的主要理由是絕對觀可歸結為「假設——演繹」方法,數學真理和證明依據演繹和邏輯,但邏輯本身缺乏可*基礎,它還要依據不可簡約的假設.「但任何沒有堅實基礎的假設,不管它是從直覺、約定、意義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所導出的,都是可誤的.」(林夏水語)因此,他們認為數學是可糾正的且永遠要接受更正.

⑥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目抄標是教學活動的襲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⑦ 請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作用與價值。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 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 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 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 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 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們常說,「 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 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 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 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於什麼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 來問個問題」 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麼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於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範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 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 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 們還能補充點什麼?」「很好的主意,但是 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⑧ 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有什麼特點

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與訓練

數量關系是指解決問題中已知數量回與已答知數量,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只有搞清楚數量關系才能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恰當的選擇演算法,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數學式子,通過計算進行解答。因此,低年級教學中簡單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實際上是四則運算的算理與結構。所以從解決問題教學的一開始就要著重抓好分析數量關系這一環。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低年級解決問題意義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