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好處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好處

發布時間:2021-02-14 19:40:22

『壹』 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何作用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教師以語文課程標准為依據,以語文課本為憑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指導學生開展語文閱讀實踐活動。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吸取知識,提高認識,發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中提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運用現代技術更好地養成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提高語文能力。教師應充分、有效地運用媒體、網路等現代技術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並在學習過程中合作交流,使現代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信息技術有著其獨有的作用,合理使用將在學科教學中起到較好的輔助和促進作用。成為學生獲取信息、合作學習、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和途徑。尤其可以改變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閱讀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克服學習困難。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現狀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所體現的先進性,得以廣泛應用於小學教學的各個學科之中,特別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更突出了它的優勢。但是實踐證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中還存在盲目性、形式主義的現象,甚至將語文閱讀教學課變成了教師課件製作水平的展示台。沒有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輔助、促進作用。
四、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的策略和產生的相應效果
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體現的優勢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畢竟只是輔助學習的一種手段,我們應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要讓課堂錦上添花,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只有根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深入研究使用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方式方法,才能發揮這種教學工具的巨大作用,產生相應的效果。
(一)啟其所感,導其所難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合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可幫助教學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
1.篩選具體形象信息資源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皮亞傑(J.iaget)的構建之一:理論形象的學習情境,使教學直觀化、模型化、動態化。能夠表現思維的復雜性,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引起學生持續探索的興趣,對問題從多角度進行解釋,完成知識的意義構建。
【案例1】人教(實驗)版小學第四冊中《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描繪了我國首都北京那燈光燦爛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這座文化古城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首都北京的熱愛、贊美之情。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難點在於詞語句子的理解。
全文六個自然段都是圍繞燈光夜景寫的。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為了表達北京城的迷人景色,文章運用了很多四字成語。如:夜幕降臨、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絢麗多彩、川流不息等。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雖然思維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恆性,但這種思維運演還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和發散性思維還很弱。對於抽象的事物,還無法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課文中比較抽象的字、詞的理解能力還很薄弱。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可見具體形象的直觀作用不容質疑。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字、詞的意識,為理解句子和課文內容打好基礎,只有將抽象的事物轉換為具體形象的事物。而信息技術它不僅能將大量的知識信息快速地反映給學生,而且還能將抽象的事物通過具體的畫面變得通俗易懂。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圖片的展示,使學生真正能感受到課文所描繪的北京夜晚的輝煌、亮麗。

『貳』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哪些優勢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個體力求深入地認識某種事物或樂於參與某種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所以,要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首先要喚起他們對學習對象的興趣,吸引他們進入學習的境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提供的至多隻是一幅彩色的畫面,產生的視覺效果差,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在信息技術參與下的語文教學則不然,它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如在學習《秦兵馬俑》一課時,教師展示出《秦兵馬俑》的課件.讓學生盡情地觀賞著眼前各種姿態的兵馬俑,並且讓學生討論回答:「你看到了哪些兵馬俑?」這下,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學生紛紛發言.這樣,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地感知理解了語言文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望廬山瀑布》這課時,可以利用課件出示瀑布壯觀的景象.配上豪壯的聲音,此情此景,激發學生思考,產生情感共鳴.而且能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潑,活躍了學生思維,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不僅能夠順利的突破學習的重難點,還可以讓學生內心產生探索的慾望,情緒上受到感染,從而使他們輕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二、,有利於拓展學生視野
小學生生活閱歷少、積累少,而且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看到,使問題很難解決.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學生接觸語文的渠道進一步拓寬,大量交互性很強、更新很快的語言和語言文化信息使廣大師生應接不暇.網上可共享的信息為語文的教育和師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文化資源.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學生不再受到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計算機網路拓展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師生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檢索、閱讀各類書籍,可以從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獲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資料.如,學習《有趣的發現》,從海島上昆蟲翅膀的有趣特點,引導學生上網收集有關適者生存的實例.學生結合網上的資料和個人感受,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由此而來,學生獲得大量豐富的知識,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豐富了表像,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又如在學習《橋》這一課時,由於我們所處的環境因素,大多數學生對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於祖國一些著名大橋的圖文資料進行閱讀學習.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橋梁的認識,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也增強了學生對祖國美好明天的憧憬,培養和發展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對其課程進行學習和拓展的探討能力.
三、有利於啟迪學生創新思維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集音、像、動畫於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注意與創設教學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教《貓》一課時,教師適時提出了兩個問題:1、小貓的淘氣表現在什麼地方?2、大貓的古怪表現在什麼地方?這兩個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教師以這兩個問題為憑借,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教師播放介紹貓的影片,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看完影片後,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就能容易的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既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又能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歸納總結,使整堂課處於情景交融的狀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型」學習變為「主動型」學習.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發揮其特長,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閱讀教學,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主動性、實效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早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而運用信息技術,更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和參與行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難點
學生在學習不同單元時,會遇到不同的重難點.如何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好的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呢?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是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問題,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為教師化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真正做到在課堂教學的「優化」,首要要從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切入,著力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重點難點及信息量的把握.在突出重點和難點的時候,可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製作成幻燈片.根據教學所需,在學生自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並使用幻燈,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激發探求新知興趣,增強記憶.如在學習英雄董存瑞舍時,我用剪輯的電影資料,再現了董存瑞手托炸葯包捨身炸碉堡的壯烈場面:這一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場面深深打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心,他們真切體會到董存瑞的英勇豪邁精神,深化了感情,突破了難點,突出了中心.
綜上所述,網路環境這種基於計算機、多媒體、超文本、超媒體技術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它拓展了教學內容,提供了多種信息呈現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突出了資源共享,實現了人機友好交互,能更好的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對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叄』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不僅給教育帶來了變革,而且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也在進行一次歷史性的變革。僅小學語文課程而言,它包含的內容廣泛,知識量大,而信息技術圖、文、聲並茂、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以及活動影像等特點,正好為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因此,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地整合以成為必然。但我們要知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的只是輔助教學的作用,它並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該從自己所教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更有效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術進入小學語文課堂的意義
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曾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指出:「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本世紀,計算機和網路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廣泛應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布和應用能力已成為衡量現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新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很顯然,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目的在於能使學生具備獲取信息、傳輸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將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對於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一)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諾曾經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探究精神。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和變化的特點,能極大限度地營造教學情境、激活課堂氣氛。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像《草原》這樣描寫景色的課文,而小學生閱歷比較淺,沒有親眼目睹過草原美麗的景色,如果只憑借語言文字,學生很難感受課文的實質內涵,這時,我們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播放課件,將一個風景如畫的「人間仙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這樣,通過有動感的畫面,激活他們的感官,使文章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豐富學生的想像力,推動其思維的升華。學生閱讀著課文,想像著美景,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就會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增強學習效果,豐富了課堂內容。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生動、直觀的內容感興趣,抽象思維只有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培養起來。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一文時,教師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搜集有趣的諧音、字謎、漢字的來歷等資料;課堂中讓學生圍繞「有趣的漢字」這一主題,利用搜集的資料,穿插演示教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漢字的演變,使學生能對中國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喜愛中國漢字之心。在上《豐碑》一課時,首先由學生欣賞教師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圖片,讓學生從中了解相關信息,這樣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深入學習課文時,中間插播電影片段,使學生感受到軍需處長高尚的品質;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從網上搜集有關資料,對資料進行處理、歸納,這樣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收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將網路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語文教材中,不但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內容,而且是語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富於多元化,時代性,實效性。
(三)信息技術,突破教材重點難點
課堂教學中只有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基本問題,就算完成了本課的認知目標。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它獨特的優勢。在拼音教學中,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化抽象為具體, 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內因,突出教學的重點。如,《初冬》一課,作者以准確優美的文筆描寫霧氣逐漸消失,景物由模糊變得清晰的動態過程是文章的重點。但學生卻難以理解,這時我們可通過極短的時間,把這一自然現象過程進行情景的再現,把語言無法完成的內容,通過畫面直觀化,真正做到課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
(四)信息技術,豐富課外知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路優勢,能收集更多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同時信息和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識。如教學《為人民服務》之後,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面不只停留在書本上,教師課後可以讓學生繼續搜集有關這方面的故事,開展讀書交流。同學們馬上會通過各種途徑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匯總,做到資源共享。可見信息技術帶給學生的生動、豐富、快捷的資源,既是鞏固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同時也是學生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五)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能力
(1)、信息技術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能力。信息的獲取能力是指確定信息源,並根據信息需求選擇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資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務的能力。依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激活學生對信息資源的學習動機,引發對信息的興趣,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一課,可通過師生群議確定信息任務: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奇、秀、險的姿態?除了文中介紹的幾中外,還有哪些呢?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明確:桂林山的奇特姿態可以查找相關圖片以及古今贊美桂林奇山的詩詞文章等;信息來源有了,這時,我們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圖片、圖書查找,也可以利用網路搜索有關桂林山的知識。
(2)、憑借信息技術的特點,不但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英國詩人雪萊說:「想像是創造力」。信息技術從多方面為想像力的發揮創造了條件。首先,通過互動式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畫、聲音等各種教學信息交融在一起,將影視中時空跳躍、時間倒置等手法運用於電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於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想像,使學生思維高度活躍,從而引發學生創新的火花。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這是一篇說明文,課堂上如何融入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課件製作中要搜集了大量的昆蟲圖片,文字材料及錄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錄像,感知多種的昆蟲,了解它們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性。教學結尾時,告訴學生這些知識來自《十萬個為什麼》、《網路全書》,並在屏幕上出示這些書名,鼓勵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3)、信息技術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綜合能力。語文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開放的,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並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創新的「研究性學習」的作業。例如:要學生製作電腦小報,在出版的過程中,學生要尋找大量資料,要進行篩選、排版、打字等,整個過程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審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能力。學習《圓明園的毀滅》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有關圓明園的文章,讓學生在網上收集有關的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綜合能力。
(4)、信息技術的優越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展思維能力。小學生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雖然有一定的說寫基礎,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現代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既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便於教師指導學生說話,,在練習說話時,教師藉助課件,創設情境,在觀察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復述課文,編故事、想像說話等多種訓練表達方式,啟發學生動腦,想像,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強化語言與思維的訓練。
(5)、在綜合活動中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如指導學生設計製作賀卡的時候,教師通過電腦網路展示背景畫所寫的寄語,引導學生欣賞、討論,從中悟出寫寄語的要點。學生在電腦上獨立選擇畫面,撰寫寄語,將作品在電腦中進行展示,實現語文課和電腦課的「整合」。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
信息技術課程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實踐證明,恰當而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進行整合,能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易於接受。但同時我們也知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的是輔助教學的作用,它並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該從自己所教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首先,教師不能將平時應該板書的內容全部搬上多媒體,整堂課沒有板書,這樣既失去了教師書寫的示範作用,又是教師的個性難以發揮。其次,教師不能將所有對話和指令都輸送到多媒體,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畫面進行思考、學習,然後又通過多媒體畫面來提供答案。這樣既發揮不了語文課程的人文特點,又忽略了教師生動的演示作用和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能力培養。第三,雜而不精、過於花哨的課件往往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對畫面的欣賞上,而忽視了知識、能力的接受和培養。最後,多媒體課件中教師事前已經輸入了「最佳」答案,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會想方設法把學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導,盡可能讓學生的答案與自己的答案一致,因此使本來豐富多彩、學生主體的課堂變成了」唯我獨尊」的一言堂。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優化學科教學的一種工具,它的優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畢竟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的手段,絕不能代替對文本的研讀。我們應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要錦上添花,不能喧賓奪主。只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深入研究它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方法與策略,才能發揮這種教學工具的巨大作用。

『肆』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我們正處於一個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社會對學校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對促進以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素質教育可謂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課堂教學奇跡,它的社會作用取決於教師。教育技術變了,教學方法也應相應變革。如果說現代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支持課堂教學改革和促進教學發展。可見,教師應全面地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很好的為教學服務。
我們的課堂教育教學目標是誘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綜合化的能力。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就是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標和要求。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須實現現代化,在教學領域中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電化教育特點之一,就是形聲結合,聲畫並茂,能夠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加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出獨到的功能,讓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所以電教媒體是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以信息化推動現代素質教育,那麼,如何善用信息技術,使之有機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基礎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呢?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伍』 談談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何作用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個體力求深入地認識某種事物或樂於參與某種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所以,要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首先要喚起他們對學習對象的興趣,吸引他們進入學習的境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提供的至多隻是一幅彩色的畫面,產生的視覺效果差,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在信息技術參與下的語文教學則不然,它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如在學習《秦兵馬俑》一課時,教師展示出《秦兵馬俑》的課件。讓學生盡情地觀賞著眼前各種姿態的兵馬俑,並且讓學生討論回答:「你看到了哪些兵馬俑?」這下,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學生紛紛發言。這樣,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地感知理解了語言文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望廬山瀑布》這課時,可以利用課件出示瀑布壯觀的景象。配上豪壯的聲音,此情此景,激發學生思考,產生情感共鳴。而且能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潑,活躍了學生思維,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不僅能夠順利的突破學習的重難點,還可以讓學生內心產生探索的慾望,情緒上受到感染,從而使他們輕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二、,有利於拓展學生視野
小學生生活閱歷少、積累少,而且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看到,使問題很難解決。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學生接觸語文的渠道進一步拓寬,大量交互性很強、更新很快的語言和語言文化信息使廣大師生應接不暇。網上可共享的信息為語文的教育和師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文化資源。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學生不再受到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計算機網路拓展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師生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檢索、閱讀各類書籍,可以從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獲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資料。如,學習《有趣的發現》,從海島上昆蟲翅膀的有趣特點,引導學生上網收集有關適者生存的實例。學生結合網上的資料和個人感受,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由此而來,學生獲得大量豐富的知識,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豐富了表像,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又如在學習《橋》這一課時,由於我們所處的環境因素,大多數學生對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於祖國一些著名大橋的圖文資料進行閱讀學習。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橋梁的認識,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也增強了學生對祖國美好明天的憧憬,培養和發展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對其課程進行學習和拓展的探討能力。
三、有利於啟迪學生創新思維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集音、像、動畫於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注意與創設教學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教《貓》一課時,教師適時提出了兩個問題:1、小貓的淘氣表現在什麼地方?2、大貓的古怪表現在什麼地方?這兩個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教師以這兩個問題為憑借,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教師播放介紹貓的影片,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看完影片後,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就能容易的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既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又能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歸納總結,使整堂課處於情景交融的狀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型」學習變為「主動型」學習。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發揮其特長,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閱讀教學,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主動性、實效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早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而運用信息技術,更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和參與行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難點
學生在學習不同單元時,會遇到不同的重難點。如何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好的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呢?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是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問題,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為教師化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真正做到在課堂教學的「優化」,首要要從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切入,著力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重點難點及信息量的把握。在突出重點和難點的時候,可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製作成幻燈片。根據教學所需,在學生自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並使用幻燈,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激發探求新知興趣,增強記憶。如在學習英雄董存瑞舍時,我用剪輯的電影資料,再現了董存瑞手托炸葯包捨身炸碉堡的壯烈場面:這一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場面深深打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心,他們真切體會到董存瑞的英勇豪邁精神,深化了感情,突破了難點,突出了中心。
綜上所述,網路環境這種基於計算機、多媒體、超文本、超媒體技術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它拓展了教學內容,提供了多種信息呈現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突出了資源共享,實現了人機友好交互,能更好的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對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陸』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有效融合

何謂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呢?難道就是我們在平常運用多媒體製作一些課件進行教學嗎?我們現在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其實就是把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相結合,藉助於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課程體系、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在我們現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可以說是已經開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創新,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變革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變革教學圍著教材轉的教學模式和手段,把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互補」。把教學學習資源整合轉變為了有效的「資源」,從而助「教」和助「學」,引導和幫助教師藉助與信息技術設計和實現優秀的教學過程。那麼我們的課程與信息技術究竟如何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呢?我們可以立足於積極探索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與途徑,最大程度地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 而最直接的幫助是藉助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教法和學法方面的借鑒和探究,使「資源」的助教和助學落實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同時也是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交流平台。
就拿我們英語教學來講,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就充分利用了互聯網上的資源,諸如英語歌曲、故事、單詞和游戲等。雖說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做一些課件來輔助教學,但是這些課件常常是圍繞著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圖片和單詞、句子為主,在剛開始以課件代替傳統圖片教學時,學生或許還比較新奇,所以還能較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時間一長原先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現在隨著網路的不斷發展,有好多網站上都有較多與我們的教學內容相一致的flash,而它們的生動、色彩鮮艷正好符合學生的興趣,有了它們的幫忙就使我們教師在設計操練方法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給我們組織教學帶來了便捷,在課堂中的運用也使學生有了更大的興趣去說、去練。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學科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譬如在家裡他們可以在家長的從旁協助下,根據教師提供給他們的網站進行預復習,預聽課文內容、聽讀網上故事等。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根據"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再以我們的校本課程—國際理解教育課來講,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並與廣博的科學知識為友的學習環境。國際理解教育課就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書本以外知識為目的而開設的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但我們教師在講解的同時還會把一些展示的機會留給那些有準備的學生,我們往往會在課上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的作業,讓他們上網查閱下一節課所要講授的有關內容,這樣就可以在下一次講課時教師可適當放手,讓他們來談談他們所獲得的一些資料,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獲取、選擇、傳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不至於使他們被教師的觀點框住,從而限制了他們的自主發展。
網路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要通過使用探索法、發現法去探索、發現相關的信息與知識;主動搜集並分析有關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把當前的學習內容盡量與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聯系,並對其中的聯系認真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是在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與研究的方法、過程與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獲得了成就感。在網路環境下的"整合型"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然後,通過對主題的分析或者分解,幫助學生分析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識框架。在學生的自我學習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以幫助學生高效、高質地完成自已確認的主題,形成自主學習的學習成果。

『柒』 如何做好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 經驗

我們正處於一個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社會對學校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對促進以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素質教育可謂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課堂教學奇跡,它的社會作用取決於教師。教育技術變了,教學方法也應相應變革。如果說現代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支持課堂教學改革和促進教學發展。可見,教師應全面地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很好的為教學服務。
我們的課堂教育教學目標是誘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綜合化的能力。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就是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標和要求。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須實現現代化,在教學領域中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電化教育特點之一,就是形聲結合,聲畫並茂,能夠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加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出獨到的功能,讓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所以電教媒體是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以信息化推動現代素質教育,那麼,如何善用信息技術,使之有機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基礎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呢?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捌』 信息技術給小學教學帶來什麼好處

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拓展學生視野、有利於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難點。

『玖』 如何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措施: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拾』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怎樣有效整合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以信息化推動現代素質教育,那麼,如何善用信息技術,使之有機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基礎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呢?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好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