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校要建立的體育衛生工作制度主要有哪些
(1)作息制度。要按照國家規定控制學生在校的活動總量和保證學生的睡眠時間,學生每日學習時間(包括自習)與課外活動,小學不超過6小時,中學不超過7小時。學生每日睡眠時間應保證:小學生10小時,中學生9小時。學校要根據不同季節,合理規定學生到校、離校時間。
(2)施行《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和開展體育競賽活動。國家為了鼓勵和推動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兒童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保衛祖國服務,特製定《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學校是全面施行單位。中小學學生按年級和學段分為三個組,即兒童組、少年乙組、少年甲組。學校應把《標准》的施行同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並納入學校工作計劃。「達標」鍛煉要經常化、制度化,要嚴格進行「達標」的測驗和登記,定期統計和公布各班的「達標」成績。學校除每年舉行一次運動會外,還應適當開展班級之間、年級之間小型的體育競賽活動,並和」達標」結合起來。
(3)體格檢查制度。在當地醫務部門協助下,每年要對全校師生進行體格檢查,並建立健康卡片。體檢情況要向體育、衛生工作領導小組匯報,並及時轉告班主任和家長。體檢資料要存檔備查。
(4)清潔衛生制度。很多小學制訂了晨檢或午檢個人衛生情況制度。這個制度有助於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應堅持施行下去。環境衛生,應建立分區包干責任制,每周周末最後一節課,應規定為全校大掃除時間,並進行檢查評比。環境衛生要與美化環境相結合,包干區花草樹木的保護,也要實行責任制。
(5)體育場地、器材檢查維修制度。體育場地、器材失修,是造成體育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體育教師應經常在課前和課外活動前對運動場地和器材進行檢查,如有損壞,要停止使用,並及時通知總務部門修理。
(6)傳染病預防制度。學校是集體生活的場所,傳染病尤其是流行性傳染病,對師生安全威脅極大,必須嚴加防範。學校為此要制定一套科學的傳染病預防制度,嚴格執行國家頒發的疫情報告制度、傳染病患者復學的隔離制度、患者復學的復診制度。平時要做好預防接種、服預防葯、按時檢查身體等醫療預防工作,最大限度保證全體師生的安全。
『貳』 小學體育有哪些規章制度
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增強組織紀律性,培養學生的勇敢、頑強、進取精神。
一、體育課教學
1.根據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實施體育課教學活動。
2.體育課教學應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教學內容應當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學生年齡、性別特點和所在地區地理、氣候條件。
3.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學生因病、殘免修體育課或者免除體育課考試的,必須持市級醫院證明,經學校體育教研組審核同意,並報學校教導處備案,記入學生健康檔案。
二、課外體育活動
1.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生動活潑。
2.在學生中認真推行《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的達標活動和等級運動員制度。
3.根據季節特點,開展適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的體育鍛煉和競賽。每學年開展體育節活動,冬季體鍛的內容包括拔河、跳繩、踢毽和長跑,並組織拔河、跳繩、踢毽等比賽。春季開展形式多樣的趣味運動會,形成鍛煉熱潮。
三、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
1.學校對參加課余體育訓練的學生,應當安排好文化課學習,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2.運動隊每周訓練三次,教練員應制訂運動隊訓練計劃,明確具體訓練要求,並作好有關運動員素質、技術、成績的資料整理。
3.堅持教練工作記錄制度。有完善的運動員檔案,做到「三全」(運動員名單健全、運動員登記表健全、運動員學習成績登記健全),全面關心運動員的成長。
4.教練員要做好每次參加各級比賽運動員的賽前動員和賽後總結工作。
5.教練員堅持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訓練水平,加強科學訓練方法的研究,爭取各項比賽獲優異成績。
四、體育教師
1.體育教師應當熱愛學校體育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素養,掌握體育教育的理論和教學方法。
2.按照教學計劃中體育課授課時數所佔的比例和開展課余體育活動的需要配備體育教師。
3.有計劃地安排體育教師進修培訓。對體育教師的職務聘任、工資待遇應當與其他任課教師同等對待。體育教師組織課間操(早操)、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訓練、體育競賽應當計算工作量。
五、體育常規管理工作
1.學校有校長分管體育工作,在制定計劃、總結工作、評選先進時,應當把體育工作列為重要內容。
2.班主任、輔導員應當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一項工作內容,教育和督促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學校的衛生部門應當與體育管理部門互相配合,搞好體育衛生工作。總務部門應當搞好學校體育工作的後勤保障。
3.在體育課備課中,應將學生安全保護措施列入計劃,課前認真檢查本課所用場地器材、教學步驟、教材安排,運動量要科學合理,切合學生實際。
4.體育課和體育活動前教師應檢查學生的穿著。學生上體育課和體育活動應穿運動服和運動鞋。
5.認真做好學生課間操的組織管理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若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應立即採取措施,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或治療、轉診,並及時報告學校領導和通知家長。
6.積極組隊參加各項競賽活動。
『叄』 小學運動設施安全檢查制度
教學場地設施器材及體育運動安全管理制度
1、切實加強體育課、課間活動的組內織管理,認真做好技術要領、容運動准備、整理活動等方面的指導與安全保護,防止發生意外事故。
2、體育教學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學內容應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符合學生年齡、性別特點。
3、要建立好學生健康檔案,對不適宜參加體育競賽以及其他劇烈運動的學生,應予勸阻。
4、運動前要進行詳盡的技能教學和安全教育,統一上課,個別指導,以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
5、要認真檢查服裝、鞋襪是否合適,身上不佩帶微章、鋼筆、鑰匙、小刀等雜物,戴眼鏡的學生墊上運動必須摘下眼鏡。
6、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使身體逐步適應激烈的體育運動。運動中要重視並切實搞好運動保護。運動後要做好整理活動,使身體由激烈的體育運動狀態逐步恢復正常。
7、體育組和後勤部門要定期對體育器械、設施、場地等進行檢查和維護保養,寒暑假期內必須進行一次徹底檢查檢修,有安全隱患的必須撤除。
8、嚴禁在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上進行體育活動,早操、跑步等體育活動全部安排在校園內進行。
『肆』 如何開展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實施與管理工作
學校課余體育訓練是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內容之一。下面我就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如何開展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實施與管理工作
一、學校課余訓練的任務
學習和掌握某些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戰術知識,加強身體訓練,全面發展運動素質,培養優良的體育道德作風和頑強的意志品質,為從事專項運動訓練奠定基礎,為各級運動隊伍、高等學校培養和輸送後備力量。
二、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基本組織形式
目前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基本體現以下運動形式。一是學校運動隊。這是目前我國學校課余體育訓練最常見、最普遍的組織形式。也是目前我國課余體育訓練最富活力的訓練組織之一。這類代表隊主要根據學校師資力量、場地設備條件建立。受訓的對象則是挑選在某運動項目有濃厚興趣及有一定培養潛力的學生。二是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是指多年來該校在一或兩個運動項目上已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相當的運動水平,長期以來形成傳統的學校。由於這類學校受教育與有關部門的關心或就是它們創辦的,它們可能是省級、市級或縣級的學校。在這類學校中,相當多學校的訓練是極有成效的。傳統校通常具有較強的專項師資力量,擁有相應的場地設施條件,以及逐級訓練的長期組織,是課余體育訓練中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三是體育特長班。
體育特長班由教師在業余時間招收有一定體育特長的學生進行課余體育訓練。組織方式採用自願、業余、有償。這種組織形式體現了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特點。
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實施與管理
1、組建運動隊。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好壞取決於運動隊的建設。選材是課余體育訓練運動隊組建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整個訓練工作的第一步。因此,招生時盡可能選那些思想品德好、勤奮學習,而身體形態、機能、心理、素質等又符合某項運動選材標準的少年,經專項技術和運動素質測驗合格後入隊,入隊前要徵求家長和學校同意,再辦理入隊手續。具體步驟:
2、課余體育訓練過程中實施管理的基本內容。一是要加強教學訓練工作的計劃性。課余體育訓練工作要盡可能參照國家體委及有關單位編寫的教學訓練大綱,制定多年、年度和階段教學訓練計劃。經教研組討論,學校領導批准後執行。計劃要嚴格實施,定期檢查、修訂。教師要根據階段計劃認真制定課時計劃。二是要注意基礎訓練。課余體育訓練工作應使少年兒童的意志品質、基本技術、身體素質和基本知識四項基本功能為將來攀登技術高峰打好基礎,切忌撥苗助長和成人化訓練。在掌握運動負荷時,一定要注意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培養他們有一定的事業心和興趣。三是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文化學習。文化課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搞好訓練的需要。文化學習成績不好不利於學生的成長,也會給訓練帶來困難或不好的影響,要執行全日制中、小學的教學計劃,學生應參加當地教育部門規定的統一考試。四是加強生活管理。要保證課余體育訓練工作順利進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一定要解決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如:飲水和洗澡等問題,同時還要做好醫療、衛生、服裝、器材和場地使用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種制度,保證教學訓練的順利進行。五是輸送工作。課余體育訓練工作的成效,不僅表現在運動成績方面,而且也表現在對優秀運動隊的人才輸送方面,因此,對符合優秀運動隊條件的運動員要積極輸送,不斷提高輸送率。對輸送率較高的單位和教師應給以獎勵。
『伍』 小學體育器材室需要哪些制度
器材管理制度 內容:器材的擺放 清理 防護
器材借用制度
也可以合並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