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 說課稿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准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後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麼作單位?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裡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並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於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 )千克,5000千克=( )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裡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
(1)填出適合的單位。 ·
一筐蘋果重25( ) 一個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隻大象重6( )
一輛貨車載重4( ) 一支粉筆重5( )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 2噸
8噸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 6噸+50千克
72噸-23噸 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2. 蘇教版小學數學4、5年級說課稿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list.asp?classid=450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how.asp?id=1494
多的是啊
3. 跪求蘇教版小學數學 認識人民幣的說課稿和PPT 要配套的,我只有那麼多分了 謝謝。發至[email protected]
我有人教的
4. 小學數學說課稿
我給你發過去了
5. 小學數學蘇教版說課稿
克和千克說課稿
一、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准》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系;
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准備的教具有:盤秤4台、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6. 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認識分數說課稿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5/214032/archives/2008/1022887.shtml 你去看看
7. 那個有小學數學的說課稿稿(蘇教版)幫幫我,馬上要面試了,謝謝
《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基本性質》。下面我將從「說教學理念、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課。
一、本課的教學理念有:
1、以學生發展為本,著力強化主體意識。
2 、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說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是義務教材六年制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內容。這部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商不變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進一步學習約分、通分的基礎。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知規律,將本課的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知道分數基本性質與整數除法中商不變性質的關系。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數;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動手實踐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2、情感、態度: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情感狀態,養成注意傾聽的習慣。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三、說教法
樹立以「以學生發展為本」 、「以學定教」 、「教為學服務」 的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法,讓學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數,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我還採用組織練習法,當然以上這些教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本著「一法為主,多法為輔」的思想,我將多種教法進行優化組合,以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四、說學法
1、學生在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發現法、操作體驗法,學生在折紙上畫出相應的陰影部分後,必然會對那三個圖形進行觀察和比較,從中有所發現。之後老師通過啟發學生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證明那三個分數大小相等,讓嘗試中發現,在實踐中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2、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教師先採用啟發法,再採用自自學嘗試法,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數,並嘗試完成做一做,達到檢驗自學的目的。
五、 說教學程序
依據新的教學理念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本課的教學模式制定為:
總之,學習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分數的基本性質》反思
本節我想結合我校課堂結構來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設想,以及結合本節課的教學情況談幾點反思。
探索性問題的設計研究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問題的精心設計,一是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教師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探索,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而達到探究的目的,針對這點認識,這節課在我們學校課題組成員的集體備課下,作了這樣的設計。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展思維。
1、情境的創設:「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標提倡要關於創設情境,小學生天生具有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徵,而這些特徵往往是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導火線。通過和尚分餅,創設問題作為引子貫穿全課。利用課件中生動的動畫,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點在這節課中我個人覺得達到這個目的。
2、探究活動與數學邏輯思維過去我們常為學生設計相同的學習方式並要求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流程展開學習。比如這節課的驗證猜想中一本來我是設計了讓學生按折、畫、剪、比的步驟一步一步來引導學生操作,這樣的設計看上去會很熱鬧,其實學生的操作依然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
後來,為了給學生創設個性化的學習空間,我重新設計:「課桌上的信封里放著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覺得不需要材料,當然也是可以的。」這樣的設計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探究空間,也增添也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本人教學能力不夠熟練,學生緊張,表現出來的並不像我所想像的那般,但至少可以算已是對傳統的一種大膽的突破吧。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感知、理解、提升、歸納、概括方面,我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表達、辨析、質疑的訓練,盡量不給學生的數學思維加上框框,讓學生展開思維,大膽思考,學生也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如:這相同的數能不能包括小數,如果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上或除以一個小數,那所得的數還是不是分數呢?為什麼要零除外?大小不變能不能說成結果不變呢?等等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並重視引導學生採用舉例說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想這可能也是我這節課比較有收獲的一個環節了。能真正地體現自主開放,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3、小組合作交流 我們班由於在開展課題研究之前,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合作的習慣。而這學期的小組合作的訓練方面也做得不夠,只能說是交流多於合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我預測不到的情況。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有兩處合作交流:一個是在驗證猜想時合作,由於對小組的要求比較復雜,所以我運用了多媒體優勢將小組合作要求打在屏幕上,這樣學生就有了合作的方向,並且能對合作的效果加以對照,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另一個是在發現規律時合作探究,交流溝通。這時由於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生基本上處於一種交流的狀態,不能說是合作了。有待今後對這個問題進一步努力。
4、有效地處理課堂生成資源 當教師個人的設計意圖與學生的實際的實際不相符合,而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或語言又是有價值的,這時教師該怎麼處理,我認為這就是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問題了。另一個課堂生成點在其中有一個學生運用了商不變的性質來解釋了1/4=2/8=4/16的原因,我卻忘了將本節課的一個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的知識點遺漏了,那就是商不變的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麼聯系與區別?這是一個很具有探究交流價值的問題。可惜我在預設與生成的把握方面做得比較欠缺,暴露出的問題也正是今後必須要努力去學習的地方。
5、練習的設計 為了有效地防止學生在課堂教學後期產生注意力分散,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練習設計方面,盡量給枯燥的練習賦予豐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鬆學生的心情,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習知識,本案例中設計了:①有探究結束後的分辨是非,②有新課中的嘗試性練習,③有游戲活動。較好地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結合起來,學生學得輕松、愉悅。但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如何與練習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我個人反思的地方反思教學的主要過程,覺得在讓學生用各種方法驗證結論的正確性的時候,拓展得不夠,要放開手讓學生尋找多種途徑去驗證,而不能局限於老師提供的幾種方法。因為數學教學並不是要求教師教給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