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

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

發布時間:2021-02-13 05:39:40

⑴ 如何看待小學語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

一、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1.異中求同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甄別、篩選、提煉,揭開不同閱讀材料的表面現象,找出它們共同特徵的方法。它培養的是學生的求同思維,目的在於找到閱讀材料在內容或形式上的共性,從而認識規律,掌握「定法」。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對比較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探尋其共同點,領悟其規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求同之妙,在於使學生在比較歸納中將新舊知識自然聯系起來,迅速掌握同類知識的規律性,從而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同中求異
同中求異就是通過分析、解剖、探尋同類閱讀材料的相異之處,從而找出閱讀材料個性特徵的方法。它培養的是求異思維,目的在於通過比較,尋求差異,認識文章或人物的個性,以便掌握「變法」。通過求異比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點,使我們更准確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個性。
求異之妙,在於使學生更准確、更具體地體會閱讀材料的個性魅力,從而汲眾家之長,補己之短。
比較思維有兩個翅膀:一是求同思維,一是求異思維,兩翼協同扇動,才能飛得高遠。所以,在比較閱讀中求同和求異這兩種思維方法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二、比較閱讀的優勢
客觀地講,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比較閱讀並不是一個全新的話題。教學中,不少教師會採用比較詞語或句子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但據我們的了解,小學語文界對比較閱讀還缺少系統、深入的研究與實踐。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認為,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以下優勢:
(一)自身優勢
1.是思維深化的重要手段
在強調培養創新人才的今天,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比較閱讀對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流暢性、靈活性和變通性、新穎性和獨創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極具優勢,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比較閱讀不同於一般的接觸性閱讀,它是一種透視現象的思考性閱讀,在比較閱讀活動中,無論是同中求異,還是異中求同,學生對閱讀材料必須經過一個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認識過程,才能達到閱讀的目的。因此,比較閱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有條理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向多層次、多側面縱深發展,提升他們思考問題的廣度,激發學生提出富有個性色彩的新穎見解,使學生的思維靈活而具創造性,開闊而具深刻性。比較閱讀的過程,有時就是質疑的過程,鼓勵學生不迷信權威和前人的定論,大膽質疑,並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求證,使學生的思維朝著深刻性和批判性發展,從而激發思維的創造性。由此可見,比較閱讀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2.省時高效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都和自己周圍的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篇課文也是如此。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單篇講讀,僅僅就課文論課文、就句論句、就詞論詞,往往容易一葉障目,使學生難以准確地或者在更深層次上把握住課文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難以體會作者用詞遣句的精妙,難以使知識、方法系統化、條理化。但是,如果我們把課文、段落、句子、詞語等,與它們的同類進行比較、歸納、概括,就可使學生高屋建瓴,深入准確地把握住本質特點、個性特徵,加速對知識的消化、遷移、運用,從而由點到線地構建知識體系,提升閱讀水平、思維能力、欣賞評價能力,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省時高效的效果。
3.體現了「言意兼得」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把字、詞、句,或是題材、寫法、立意等內容,與它們的同類進行比較閱讀的過程,就是研究作者是如何利用它們表情達意的過程,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過程,也就是「言意兼得」的過程,而「言意兼得」正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屬性。
(二)體現了課標、教材的新理念
《語文課程標准》在「前言」和「總目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這些年來,學語言、學表達是語文教學改革深入的關鍵,也成為小語屆的共識。比較閱讀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在發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語言、學習表達方法、培養欣賞評價能力、寫作能力等方面,顯現出較大優勢。
縱觀我們正在使用的北京版、人教版教材,「比較」的思想也體現得非常明確。
例1第5冊《小喜鵲的兩個家》課後第3題,就是一道句子比較題:讀一讀,比一比,體會它們的不同。
(1)白天,小喜鵲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會飛到她們面前。
(2)白天,小喜鵲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會飛到她們面前,歡快地跳躍不止。
(3)白天,小喜鵲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會飛到她們面前,歡快地跳躍不止,像一個撒嬌的孩子。
例2第7冊《古詩三首(一)》第3題:想想每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情景。說說這三首詩描寫的內容、表達的情感有什麼相同之處,有什麼不同之處。

⑵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掌握閱讀文章的方法和形成閱讀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感悟)、積累足夠表達的語言素材(包括字、詞、俗語、名言、詩文等)、掌握表達方法和形成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形成終身的語文學習能力。總之學語文是為了感悟語言的美,積累語言,以便能表達,能自學,形成終身的表達、自學能力。

⑶ 什麼是語文教學

什麼是語文教學?——關於語文教學本體的思考
面對這樣一個並不陌生的問題,幾代語文工作者、幾百萬的教師,思索了半個世紀,結果還是難以形成一個廣泛認同的答案。時至今日,仍然是你說我說大家說,越說越糊塗。「說法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張志公)今天我也必須面對這一問題,必須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斗膽說出來。因為學科性質是學科教學的根。無根將無枝無葉,更不會有花有果。一、「語文」即語言!
「語文」是語文教學的對象,正確認識「語文」嘩撫糕幌蕹呵革童宮闊是語文教學成功的起點。但說清語文不容易。1、「語文」的由來:「『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雲雲。(葉聖陶)不難看出:「語文」原義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二者合稱「語文」。但取掉了「國」,是否有喪失學科個性的危險呢?2、「語文」解釋的混亂。口語以「語音」為表現形式,書面語以「文字」為外在表現。二者也有交叉,不宜截然分開。所以,後人解釋頗多:①語言·文章②語言·文字③語言·文學……但似乎均有不通之處:文章、文字、文學是不能與語言並列的。文章是語言的物化成果;文字是語言的外在形式(另一形式為語音),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在於表現語言;文學有口頭、書面兩種,但比語言概念要小,僅是語言的一種形式、一種功能。三種解釋均有望文生義之嫌,將「語」稱為「語言」,將「文」演繹為文章、文字、文學。是否還可演繹為「語言·文化」「語言·人文」,甚至「語言·文盲」呢?但奇怪的是這些均出自名家之手,刊載於專業傳媒之中,謬種流傳。3、「語文」就是語言。既然無法作科學的分析,「語文」又是「口語」和「書面語」的「合言」,那麼,「語文」就是語言,學語文就是學語言,教語文就是教語言。4、「語文」就是漢語。中小學的語文課其實是漢語課,相當於英國的英語課、法國的法語課。

⑷ 小學語文教師上好語文課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是

②小學語文教師上好語文課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是他們的 分析教材的能力

⑸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個特點

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把握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

⑹ 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讓學生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范、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范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熏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復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課外閱讀量,課程標准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意義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

⑺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關於學科教學,你怎樣看待

理解能力、閱讀能力、聽力、記憶力、寫作和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養孩子的朗誦興趣,提高孩子們的朗誦能力非常重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希望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滿腹詩書,才華橫溢,人人都能成為一名小小朗誦者。接一個新班,我就給孩子們定了一個明確的培養目標就是讓孩子們學語文可以學有所獲,做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達到這一目標的一個途徑就是朗誦,而朗誦的前提是正確流利的朗讀,朗讀達標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讀准確、讀流利、讀出感情」是小學生讀課文的基本標准,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講這三個標准操作性不是很好把握,仍然感到不是很清楚。因此,確立學期學年朗讀標准就顯得尤為重要,達到標準的即為達標。對此,確立的如下朗讀達標標准:讀准確,聲音響亮,讀出自信;讀流利,不磕絆,讀出流暢;有感情,抑揚頓挫,讀出自己。評分標准:滿分為10分,出現一次磕絆或錯字減一分。達標分為8分以上。操作模式如下:公布朗讀達標的標准,讓孩子們根據標准加強練習;確立達標時間,第一次達標活動為小組同學互查。公布結果,讓孩子們根據結果,查缺補漏,並提供二次達標機會。讓孩子們明確了朗讀怎麼樣才算好,勤加練習,就能達標。隨著年級的提高,達標標准會逐步提高,達標內容也會逐步變化。最後爭取達到朗誦的目標。

朗讀,我們在行動。每日一誦,讓孩子們樹立朗誦意識。每天讀一首古詩,張嘴就要注意語氣、咬字、停頓、節奏等,怎麼朗誦才能感人,才能感動自己,讓自己的朗誦更加富有感染力。藉助「為你誦讀」APP模仿讀,每天一首,從「走近李白」「走近杜甫」到經典詩詞,孩子們每天浸潤在經典的世界裡,模仿之而心嚮往之,將自己的作品傳到qq群里,每天的qq群就成了一場班級經典詩詞朗誦會,跟著名家讀經典,讓自己更加優秀。

朗誦,我們在行動。「百篇小古文,百日背誦」雙百讀經典活動,開啟經典積累新節奏。使孩子在最佳的年齡段能接受祖國源頭文化的熏陶,通過開展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形成優良的道德思想,並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

朗誦,我們在行動。朗誦展示讓孩子們找到朗誦自信。只學了方法,自己會朗誦了還不夠,還要敢於在大眾面前展示。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詩詞朗誦會,讓孩子們不斷得到鍛煉。班裡的小小朗誦家逐漸增多,朗誦愛好者層出不窮。

朗誦作為一門語言表現藝術形式,涵蓋了口語表達、經典積累、肢體表達等方面。這些都需要一個長時間不斷練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堅持,需要不斷激勵自己,需要不斷變換形式。讓朗誦成為自己的一種愛好,愛上朗誦。經過一學年的努力,班級里愛好朗誦的孩子越來越多,必將更好地推動孩子們愛好讀書,愛好寫作,愛上語文這一門學科

⑻ 什麼是語文,什麼是語文教學,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什麼

伴隨語文教學改革,小學語文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教學流派。老師們在教學中容易跟風,失去了自我,出現「種別人地,荒自己田」的後果。
近期隨「樂山教育名師團」赴北京研修,聽取原江蘇教科所所長成尚榮老先生對教學本質的講解後備受啟迪。正如尚老所言:教學改革千變萬化,最終還是需要回到教學的基本問題上去。以兒童為本,從教堂走向學堂,從知識到素養,立德樹人。「特色、多樣、選擇、合適」才是語文學習之道。
解讀到語文課堂改革上就是以下幾點主張:
一、容量大一點。如何容量大一些呢?其一是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教一篇帶幾篇,突出主題理解。如清華附小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其教學效果及學術價值就獲得專家們認同。其二,文體閱讀,圍繞某一文體,突出文體特色。其三,指向寫作的閱讀,圍繞寫作技法,教一篇帶幾篇,突出寫作方法。
二、教學直接一點。教學中朝著目標直線行進,不人為設置不必要的障礙,讓學生在學習的路途上走得自然順暢。其一,開門見山。有專家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的導入要開門見山,簡潔明快,富有實效。其二,有的放矢。「思維都是由問題而起的。」一個好的問題勢必成為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的橋梁,成為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創新精神的催化劑。其三,基於文本,回歸學習本位。在自然、真實的課堂上,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簡約是智慧的靈魂。指向學生學習目標的教學方式越簡單,學生體驗越深刻。真理是樸素的,好課是簡單的。
三、課堂輕松有趣一點。從學生的認知原點出發,運用他們喜歡的方式,給他們一個寬松的學習場所,讓他們在循序漸進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情趣。「親其師,信其道」,師生在學習上有情感共鳴,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引領閱讀,讓課堂富有情趣,學生定在興趣盎然中獲得成長。
四、積累厚一點。「厚積薄發」,厚積的是語文經典。積累分成兩類,一類是熟讀成誦,比如唐詩宋詞,歷代美文,國學經典。「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質的積累,是語文的童子功。另一類是開卷有益,博覽群書。「學愈博,則思愈廣」,這是量的積累,是思想的積累。

⑼ 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從而提高課堂互動教學的效果,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閱讀前的導入,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圍繞課文的內容,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材料談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採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題,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慾望。
教師的朗讀示範,它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切實的指導,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語音純正、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示範,營造和渲染課文所描述的意境,藉以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從低年級抓起。在課堂上嘗試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即使當時學生覺得新鮮而興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應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上成效不大。因此,應避免長期重復同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疲勞」,及時輪換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會給學生注入「興奮劑」,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閱讀過程的樂趣,從而保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理解感悟和積累知識。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均應重視朗讀、默讀、背誦。
首先說說朗讀。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地去朗讀。
分組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根據文章結構,教師可按結構段安排學生分組朗讀(對於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組朗讀整篇課文),引導學生聆聽其他同學的朗讀,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勵學生發言談談聽後的體會。對於朗讀好的方面應予以課堂表揚,對在朗讀中存在的通病和錯誤則及時指出。讓分組朗讀在學生眼裡成為別具一格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讀懂課文並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和提高朗讀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接下來再談談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默讀完課文後,能有時間來思考。學生默讀完後,還應檢查默讀的效果,對不按要求默讀的學生進行幫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級而言,當學生看完一篇課文後,我經常會問:同學們,你們在書中找到幾個「陌生的朋友」呢?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同學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回答。這樣,即檢查出了學習效果,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機盎然。
最後說說反復誦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特別是感情強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訓練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直至動情,這是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的過程。反復地朗誦課文,給學生從感性認識躍上理性認識提供了幫助。

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語言文字描述沒有什麼可感性時,可以藉助人的聯想和想像,化抽象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像,創造出更生動的畫面,更好地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要理解『無邊無際』這個詞,我讓學生用硬紙做成捲筒,透過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天有多大?再讓同學門站在陽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這時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邊無際。再進一步引申,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說的上是無邊無際?學生展開聯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

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培養學生主動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習慣,為豐富學生的知識打下基礎。
教材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平時多讀才能熟記在心,才能最終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
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據我所知,許多教師都有一些好辦法引導學生積累,如采蜜本、美詞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錯。
總之,在課堂教學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發揮『導』的作用,把學生引入主動閱讀的狀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就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藉助榜樣的力量,以點帶面,學生之間相互幫助,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