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把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信息技術、網路環境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技術正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 普遍關注。如何將計算機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去也是我們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的新亮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計算機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能力和學生學習 方式的變革是計算機技術與學科課程融合的主要目標。本文從教育教學活動出發,對計算機技術帶給教學的優勢進行了一些實踐性的總結,針對一些教學中的問題進 行探究。
在當今社會,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不斷的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入到教學設計中呢?下面我就在教學中如何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小學數學課程有效的融合所做的一些實踐,總結如下: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整合
由於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寫的限制,當今世界上最鮮活的、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數學學科教學素材和教學內容很難在教材中反映出來。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十分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
如: 1、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特徵,知道「形」的概念和「數」的概念一樣,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我採用彩色顯示的方式,先讓學生看到具體的實物圖形,隨後隱去實物圖形中的色彩、圖案、只剩下幾何圖形,並向學生說明:學習幾何圖形我們不研究它們的質地、顏色、圖案、只研究它們的形狀、大小、位置,既點、線、面、體,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幾何圖形的表象,突出圖形的本質屬性。
2、在教學「直線的認識」時,我採用動畫、著亮的方法來演示直線的特徵。先顯示一段畫的較短的直線,然後從兩頭慢慢地向兩方延長,顯示屏上展示出一條直線向兩方延伸的動畫,把直線可以無限延長,沒有端點,不可度量的特徵,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同學眼前;在教學「三線的區別」時,我採用將端點著亮,無端點的一端向外延伸同步進行的方式,以動畫形式表現直線無端點,能向兩端無限延長,不能度量;射線有一個端點,能向一個方向無限延長,不能度量;線段有兩個端點,不能延長,可以度量的圖形正展示在學生面前。計算機軟體生動形象直觀,演示方法靈活多變,易於顯示幾何圖形的特徵。因此,它在幫助學生認識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中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啟發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一開始就顯示學生熟悉的國旗和手帕圖案,圖形色彩鮮明,花紋美麗。當問及它們形狀時,學生說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隨即隱去這兩個圖形的色瓷和花紋,從而引入對圖形的研究。同樣在認識長方體時,先顯示火柴盒的模擬圖形,並與實物相對照。認識立體圖上每一個面的形狀,各條棱之間的位置關系,然後用不同色彩顯示兩條虛線,形成了一組完整的直觀圖,再用分別著色的方法來顯示長方體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後面。這樣通過分層顯示,為觀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從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橋梁。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形式的整合
在數學的教學中,我有意識讓學生利用網路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可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課余知識,而且可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運用多媒體,可以調整學生情緒,激發學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人曾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學生學習有了興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據情境教育的原理,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可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相應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潛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總之,恰當地選准多媒體的運用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適時適量的運用多媒體,就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過重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❷ 怎樣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整合
數學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謹的邏輯性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是直覺思維和時間邏輯思維二者密切結合,而傳統教學往往忽略了直覺思維,變教學為一門純粹運用邏輯思維的學科,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的廣泛應用,便解決與這一問題。
所謂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我認為是指在教學過程,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以實現教學目標,完成相應教學任務的一種新教學方式。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傳媒方式向學生傳遞信息。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活躍學生思維、拓展學生想像力,而且作為教學信息的傳輸渠道與載體,其容量大、效率高、節省教育投資,使其成為目前教學技術手段主流的原因。
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的人。」也就是說,我們的人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們的教育更是應該這樣,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如今,我們又迎來了新課改,新課改倡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如何將信息技術整合到數學教學中來,讓數學課更加生動,有趣、有效,這是課改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下面就數學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談談自己的粗略的看法。
一、換位教與學
我們知道,所謂的學科有機「整合」,其核心就是要我們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去,在教學實踐中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得到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位信息用於課件製作,充實教學容量,豐富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更加靈活。所謂的學科整合,決不僅僅是簡單的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想疊加,更不是僅僅使用幾張幻燈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將信息技術真正的為教學服務。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交互化;學習環境的時代化,全球化。
課堂上,學生面對電腦,在強化了演示作用的同時,更加大了互動作用的發揮,從而有效的促進了師生在教與學雙邊的活動。在這一互動中,又涵蓋了以下三方面的互動:
1、師與生之間的互動
由於有了信息技術平台的支持,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變得簡潔明快,如:教師希望引導學生發現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用學具演示時,強調學生不要講話,仔細看老師動手操作的演示,可是課堂上還是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可當老師說,看電腦時,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電腦屏幕上,認真看課件的演示,從而明白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面積。在結合教師說明的同時,使學生很快找到了感覺,快樂的情緒自然表現出來。
2、師與電腦的互動
教師在操作電腦時,由於做了充分的准備,所以操作起來輕車熟技,而電腦教學程序的設計則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教學指導。老師在操作過程中的自信、自如,更是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活動的發展。
3、是生與電腦之間的互動
學生從電腦課上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能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得以運用和展示,促進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課堂上,教師設計的一組練習題,讓學生自己選做,答題完畢後,可以看看自己的成績。當成績單跳出後,可以從中看到相關信息:有對、有錯,還有錯的原因,有對高分數成績的表揚,也有對低分數成績的鼓勵。這樣有效得促進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思考熱情。
二、高效運用信息技術,生活中感悟數學。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必須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興趣。比如教學《年,月,日》教學中,首先應該抓住學生年齡特徵,利用課件中的時間小精靈來引出時間的重要性,引發小學生的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為突破教學由於地域、時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課件把相關的影視資料、動畫、圖像巧妙的加以組合,在教學中播放,有利於學生跳出書本的局限,拓寬知識面。如"元、角、分的認識"和"千克、克的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學習內容。教學中創設一個"虛擬現實"-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滿目的商品,分為學慣用品區、生活用品區、兒童玩具區、食品區等。這些都讓學生興奮不已,極大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參與慾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網路中做"顧客"。根據電腦顯示,學生可以自己充當售貨員,點擊食品到秤上去稱,然後根據單價算出金額。也可以是"顧客",自由地去花錢購物,將手中的錢計劃著去用,學習熱情空前高潮。其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得以充分展示,每個學生自然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通過信息技術緊密地整合在一起,縮短了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是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在我《數字與編碼》一活動課時,從網路上搜集的有關編碼的圖片製作成一段影片,再加上效果和音樂,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對數字與編碼之間的聯系充滿了濃厚的好奇心。這樣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
1、讓信息技術成為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金鑰匙
有些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對數學的認識僅僅停留於乏味的計算,對數學沒有學習興趣。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數學要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我們可以藉助信息技術,網路媒體讓學生從書本上學習數學知識擴展到從生活中獲取相關信息。網路資源圖文並茂,信息量大,獲取信息便捷快速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如果能有效的運用網路等信息技術手段將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將樂於去了解數學,學習數學。
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時候,我帶領學生進入軸對稱圖形的專題教學網站,專題網站里含有豐富的資源,軸對稱的建築物、植物、動物、工具還有各種漂亮的軸對稱剪紙、窗花,學生們被這些信息所吸引,不僅對軸對稱有了感性認識,而且對軸對稱圖形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慾望。網頁中把實物圖抽象成數學圖形,配合一些揭示軸對稱的圖形本質的動畫演示,學生學習又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從而認識軸對稱的相關概念,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拓寬了視野,了解了社會,了解了自然,更增強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動手搜索,發現了軸對稱圖形在人們生活中美妙的作用,了解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知道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而且通過搜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觀察、分析數據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要注意適當的選擇適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內容,不能什麼都用網路等信息技術,而且還要注意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性,有時教師可以適當搜索好內容,以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的學習,避免無效地收集信息和受到無意義的信息的干擾。
2、讓信息技術成為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催化劑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使學生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新穎的教學環境,將課堂教學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利用信息技術把數學課堂轉為"數學實驗室",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於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創新精神與能力得到發展。
比如教學《年、月、日》,目的是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知道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初步學會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日閏年的方法。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計算機呈現的日歷來探究每個月可能有多少天,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可以選取不同年份來發現探索出大月、小月的天數,並且由此認識平年和閏年的概念,學生可以從網路中查找資料了解為什麼要設立閏年和平年,並且由此在小組內來歸納判斷閏年的規律,全班交流,並且全體學生可以通過網上萬年歷這個小程序舉例驗證這個規律的正確性,最後在了解了年、月、日之後,學生可以自由地上網查找各種歷史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小組內用ppt製作成電子演示文稿,發送給每位同學進行交流。這是一節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踐活動課,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只告訴學生一些平年、閏年等名詞,沒有告訴學生一個概念的內涵,更沒有告訴學生一條規律。學生藉助信息技術激發了思維,有助於學生探索發現,合作交流,在整個過程中自主地完成信息的收集,轉化和發布。這一探索過程是常態教學所實現不了的。課堂由貧乏無味的概念課程轉化為有趣的探索過程,課堂氣氛達到高潮,每個人都儼然一個小數學家,在介紹自己的新發現,或傾聽或參與探討。思維的豐富性導致了方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最終促使學生深刻的理解了知識,促進了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在教師的積極指導下利用信息技術勇於創新,學生自己找到的方法,無比喜悅,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數學教學還可以藉助於信息技術延伸到課外,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探究性課題的研究。比如在校園網或教師的個人主頁上,公布研究的數學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或者演示文稿在網上發布。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與小學數學拓展型課題的整合,使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
3、讓信息技術成為提高學生數學運用能力的助推器
數學教學中,鞏固性練習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重要保證。練習既要講究精練,又要有一定的量,同時要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舉一反三目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形象生動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慾望。
例如我在教學《口算除法》時,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按照過去的常規教學方法,在新知識的鞏固練習中,我還要安排學生做課本上的習題,或者再布置一定數量的卷面作業,要求學生同一時間完成,從大多數學生出發這自然是合理的,但是,怎麼同時解決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個體需求和關注理解能力較慢的學生呢?傳統方法往往只能限制發展快的,犧牲發展慢的,採取所謂「一刀切」的辦法。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學習就不一樣了,學生利用計算機隨機習題庫,進行了5分鍾的練習。結果是做了8-20題的有4人,21-35題的有8人,36-60題的有27人,61-74題的有7人,平均每人做30題。可以看出,反應快和反應慢的學生做題速度相差是10倍,這種練習形式,題目隨機出示,相鄰的計算機出題均不相同。學生每做完一題,計算機緊接著出下一題,這樣有了競賽的意味。學生做正確了,計算機作出「正確」的反饋,做到一定數量的就播放幾幀動畫以示鼓勵。做錯了,計算機又做出提示糾正的反饋,遇到障礙還以查詢相應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全是自主進行的,做8道題的學生沒有壓力,覺得輕松愉快,做了74道題的同學意猶未盡,全體學生興致勃勃,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的提高。同一目標段的學習內容,學生還可以多次重復選擇,由於系統設置是隨機出題,學生面對的是知識難度相當的不同題目,這既避免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厭倦情緒,又可以使學生對已經獲得的內部經驗性信息進行有益的復讀,從而促進他們將知識內化為技能。數學鞏固中藉助信息技術的手段為適合不同類型的學生學習,為不同能力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素材,不同機會,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總而言之,二十一世紀,是數字化信息時代,是充分展示學生品質的時代,數學的課堂教學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形成把書本知識與社會信息通過電腦有機的結合,從而實現傳授知識與自我探索知識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未來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給課堂教學帶來從形式、內容到教學模式的變革。教師只要適時、適度、適當地運用新的教學媒體,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就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❸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
一、激發興趣,提高參與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有個性的,他們的活動受需要和興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 。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怕學, 其原因之一是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中強調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 。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慾,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二、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
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
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極大
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
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
知識的生成過程, 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 藉助於觀察和比較,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
三、聯系生活,體驗知識生成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是在其現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主動進行選擇和加工,從而建構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學生掌握起來總是有一定困難。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❹ 怎樣將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
隨著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化時代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也走進了我們的校園。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教學的價值、目標、內容及學習方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課程改革之後的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計算器、計算機等,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能夠實現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等方面的變革,使信息技術成為教師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及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效率,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一、對信息技術及整合的認識
對信息技術廣義的理解是: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術。而從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術可看作是教育環境或教育手段的一部分,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改善教育、教學,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整合是指使若干相關部分或因素成為一個新的統一整體的建構、程序化的過程。其結果使系統各要素實現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使系統發揮最大效益。對於整合的理解,當今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各有其說。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將其表述為: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於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開創了小學數學教學新的里程碑
課堂教學是由一個多要素所構成的復雜的動態系統,它是提高教學質量,促使學生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新形勢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課堂教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等要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樣也正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教學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小學數學教學規律,實現信息技術系統與教、學系統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學思想,以整體的、聯系的、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去分析、研究、解決學科教學中的問題,克服過去難以解決的矛盾,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的綜合化、教學過程的民主化、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教學技術的信息化,從而使素質教育在學科教學中得到突破性進展。其宗旨是通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運用新穎、先進的教育技術,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廣闊的展示平台。因此,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它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有利於轉變教育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育觀念與教學機制的整體變革。整合的核心就是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去,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技術手段得到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種信息用於課件製作,充實教學容量,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更加靈活。有效的整合並運用,更有利於開創小學數學教學的新天地,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新的革命,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三、找准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切入點,課堂將熠熠生輝
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就是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徵、生活實際,恰當地把傳統教學手段(教師的教學語言、板書、教學掛圖、課文插圖、實驗儀器、模型標本等)和電化教學手段(幻燈、投影景音、錄像、計算機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服務於總的教學目標,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首先從小學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徵及其教學形式上考慮。小學數學教學重視課堂的目標意識、組織調控意識、情感意識、反饋糾正意識、評價意識、學生參與意識,突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而這種教學,明顯地要求在教學中採取高容量,快節奏,循環反饋,重視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真正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打破由教師主宰整個教學活動進程而把學生置於被動地位的傳統教學的習慣與常規。
❺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運用新穎、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平台。那麼,如何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實現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整合,下面談一些我的嘗試與探索。
一、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信息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他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所以在數學探究學習之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潛力。同時新《標准》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可實現對小學數學教學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它們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以及網路技術,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學習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
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中,我們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讓學生在「逛超市」中體會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在生活中的應用。如:一瓶牛奶的標價2元,這個2元就表示什麼?顧客手中的6瓶可樂,這個6表示什麼?在收銀台計算的又是什麼呢?從中學生可以體會單價、數量、總價在超市中的廣泛應用。接著讓學生自己在「超市」中購物。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根據什麼數量關系式?這樣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在課堂中讓學生「逛超市」。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
當然,我們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存儲功能,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等預先存儲在電腦當中,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准確地進行作圖。通過計算機軟體,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信息實現實時控制,可以在任何時刻讓某段文字、某個圖形出現;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讓客觀存在或隱去;可以隨機作出圖像;可以對屏幕上出現的運動對象隨時干預,象電影定格一樣使之靜止在某一畫面上,以對某些需要強調的運動結果進行特寫;可以對圖形(或圖像)進行局部放大等等。這樣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利用多媒體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就是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同時新《標准》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換言之,數學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應用「幾何畫板」,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親自去體驗,更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實現「意義建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我們就利用「幾何畫板」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做「數學實驗」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我們在教學中利用幾何畫板能夠動態地表現幾何關系、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去做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的「平移」、「旋轉」的一些功能,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種動態的操作過程,給學生進行比較和抽象創造了一種活動的空間和條件。然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已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大膽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可以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對計算公式進行驗證,從而實現對知識意義的構建。
三、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構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傳統的教學模式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倡導新型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現代教育技術中多媒體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讓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讓學生在積極思維的參與下,經歷認知結構的調整和重新組合,最終把新知同化後納入原認知結構中,使學生構建合理、清晰的認知結構。
如教學「年、月、日」中,我們利用多媒體信息創設協作和自主性學習的環境。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可以通過與計算機的交互進行隨機觀察年歷。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上觀察月份的不同: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而有的月又只有28或29天。學生還可以打開資料庫進行知識查詢,自己去自主探索,發現規律。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得到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利用計算機進行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從而可以探索出閏年和平年的概念。學生還可以嘗試探索閏年的計算公式,還可以根據隨機題來驗證自己總結的計算公式是否正確。學生可根據需要在「知識擴展中了解到我國農歷知識和世界上關於年、月、日劃分的一些知識」。這樣,在信息化環境下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機械訓練中解脫出來,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從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構建過程。
四、利用網路無法比擬的優勢,讓學生自我調控、自我發展
基於網路技術的課件更具有優勢,它除了具有多媒體課件的優點外,還具有對學生全員的可控性優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自主選擇學習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調節學習的進程,在師生、生生、人機、個體與集體之間多緯度的交流,憑借網路資源的優勢,在開放的環境中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
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中,利用ASP製作成動態網頁,讓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規律,完成網上練習:
將D列的數值設計為「E1/B1」,學生在課件的使用中,只要在B列和E列中填上相應的數據,D列則自動算出擴大或縮小的倍數。通過動手讓學生自己找到要使分數大小不變,分子和分母必須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變化規律。可見,基於網路技術的課件所傳遞的信息具有統一性、開放性、靈活性、動態性和全員可控性等特點,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優良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自我發展的可能。
21世紀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會帶來教育觀念、教學組織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會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信息技術和數學學科的整合,還有大量值得探討的問題。我相信,只要信息技術運用得恰當,必定能為新課程改革「插翅添翼」。
❻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答:一.通過整合,數學學習的形專式會多樣化。
屬二.通過整合,數學更貼近生活 。
三.通過整合,使課堂更具有實效性。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有多種途徑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傳統教育技術難以比擬的。總的來說,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務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積極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最佳途徑。
❼ 如何做到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數學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謹的邏輯性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是直覺思維和時間邏輯思維二者密切結合,而傳統教學往往忽略了直覺思維,變教學為一門純粹運用邏輯思維的學科,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的廣泛應用,便解決與這一問題。
所謂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我認為是指在教學過程,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以實現教學目標,完成相應教學任務的一種新教學方式。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傳媒方式向學生傳遞信息。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活躍學生思維、拓展學生想像力,而且作為教學信息的傳輸渠道與載體,其容量大、效率高、節省教育投資,使其成為目前教學技術手段主流的原因。
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的人。」也就是說,我們的人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們的教育更是應該這樣,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如今,我們又迎來了新課改,新課改倡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如何將信息技術整合到數學教學中來,讓數學課更加生動,有趣、有效,這是課改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下面就數學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談談自己的粗略的看法。
一、換位教與學
我們知道,所謂的學科有機「整合」,其核心就是要我們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去,在教學實踐中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得到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位信息用於課件製作,充實教學容量,豐富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更加靈活。所謂的學科整合,決不僅僅是簡單的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想疊加,更不是僅僅使用幾張幻燈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將信息技術真正的為教學服務。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交互化;學習環境的時代化,全球化。
課堂上,學生面對電腦,在強化了演示作用的同時,更加大了互動作用的發揮,從而有效的促進了師生在教與學雙邊的活動。在這一互動中,又涵蓋了以下三方面的互動:
1、師與生之間的互動
由於有了信息技術平台的支持,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變得簡潔明快,如:教師希望引導學生發現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用學具演示時,強調學生不要講話,仔細看老師動手操作的演示,可是課堂上還是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可當老師說,看電腦時,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電腦屏幕上,認真看課件的演示,從而明白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面積。在結合教師說明的同時,使學生很快找到了感覺,快樂的情緒自然表現出來。
2、師與電腦的互動
教師在操作電腦時,由於做了充分的准備,所以操作起來輕車熟技,而電腦教學程序的設計則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教學指導。老師在操作過程中的自信、自如,更是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活動的發展。
3、是生與電腦之間的互動
學生從電腦課上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能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得以運用和展示,促進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課堂上,教師設計的一組練習題,讓學生自己選做,答題完畢後,可以看看自己的成績。當成績單跳出後,可以從中看到相關信息:有對、有錯,還有錯的原因,有對高分數成績的表揚,也有對低分數成績的鼓勵。這樣有效得促進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思考熱情。
二、高效運用信息技術,生活中感悟數學。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必須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興趣。比如教學《年,月,日》教學中,首先應該抓住學生年齡特徵,利用課件中的時間小精靈來引出時間的重要性,引發小學生的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為突破教學由於地域、時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課件把相關的影視資料、動畫、圖像巧妙的加以組合,在教學中播放,有利於學生跳出書本的局限,拓寬知識面。如"元、角、分的認識"和"千克、克的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學習內容。教學中創設一個"虛擬現實"-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滿目的商品,分為學慣用品區、生活用品區、兒童玩具區、食品區等。這些都讓學生興奮不已,極大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參與慾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網路中做"顧客"。根據電腦顯示,學生可以自己充當售貨員,點擊食品到秤上去稱,然後根據單價算出金額。也可以是"顧客",自由地去花錢購物,將手中的錢計劃著去用,學習熱情空前高潮。其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得以充分展示,每個學生自然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通過信息技術緊密地整合在一起,縮短了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是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在我《數字與編碼》一活動課時,從網路上搜集的有關編碼的圖片製作成一段影片,再加上效果和音樂,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對數字與編碼之間的聯系充滿了濃厚的好奇心。這樣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
1、讓信息技術成為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金鑰匙
有些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對數學的認識僅僅停留於乏味的計算,對數學沒有學習興趣。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數學要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我們可以藉助信息技術,網路媒體讓學生從書本上學習數學知識擴展到從生活中獲取相關信息。網路資源圖文並茂,信息量大,獲取信息便捷快速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如果能有效的運用網路等信息技術手段將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將樂於去了解數學,學習數學。
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時候,我帶領學生進入軸對稱圖形的專題教學網站,專題網站里含有豐富的資源,軸對稱的建築物、植物、動物、工具還有各種漂亮的軸對稱剪紙、窗花,學生們被這些信息所吸引,不僅對軸對稱有了感性認識,而且對軸對稱圖形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慾望。網頁中把實物圖抽象成數學圖形,配合一些揭示軸對稱的圖形本質的動畫演示,學生學習又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從而認識軸對稱的相關概念,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拓寬了視野,了解了社會,了解了自然,更增強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動手搜索,發現了軸對稱圖形在人們生活中美妙的作用,了解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知道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而且通過搜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觀察、分析數據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要注意適當的選擇適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內容,不能什麼都用網路等信息技術,而且還要注意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性,有時教師可以適當搜索好內容,以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的學習,避免無效地收集信息和受到無意義的信息的干擾。
2、讓信息技術成為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催化劑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使學生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新穎的教學環境,將課堂教學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利用信息技術把數學課堂轉為"數學實驗室",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於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創新精神與能力得到發展。
比如教學《年、月、日》,目的是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知道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初步學會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日閏年的方法。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計算機呈現的日歷來探究每個月可能有多少天,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可以選取不同年份來發現探索出大月、小月的天數,並且由此認識平年和閏年的概念,學生可以從網路中查找資料了解為什麼要設立閏年和平年,並且由此在小組內來歸納判斷閏年的規律,全班交流,並且全體學生可以通過網上萬年歷這個小程序舉例驗證這個規律的正確性,最後在了解了年、月、日之後,學生可以自由地上網查找各種歷史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小組內用ppt製作成電子演示文稿,發送給每位同學進行交流。這是一節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踐活動課,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只告訴學生一些平年、閏年等名詞,沒有告訴學生一個概念的內涵,更沒有告訴學生一條規律。學生藉助信息技術激發了思維,有助於學生探索發現,合作交流,在整個過程中自主地完成信息的收集,轉化和發布。這一探索過程是常態教學所實現不了的。課堂由貧乏無味的概念課程轉化為有趣的探索過程,課堂氣氛達到高潮,每個人都儼然一個小數學家,在介紹自己的新發現,或傾聽或參與探討。思維的豐富性導致了方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最終促使學生深刻的理解了知識,促進了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在教師的積極指導下利用信息技術勇於創新,學生自己找到的方法,無比喜悅,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數學教學還可以藉助於信息技術延伸到課外,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探究性課題的研究。比如在校園網或教師的個人主頁上,公布研究的數學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或者演示文稿在網上發布。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與小學數學拓展型課題的整合,使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
3、讓信息技術成為提高學生數學運用能力的助推器
數學教學中,鞏固性練習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重要保證。練習既要講究精練,又要有一定的量,同時要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舉一反三目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形象生動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慾望。
例如我在教學《口算除法》時,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按照過去的常規教學方法,在新知識的鞏固練習中,我還要安排學生做課本上的習題,或者再布置一定數量的卷面作業,要求學生同一時間完成,從大多數學生出發這自然是合理的,但是,怎麼同時解決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個體需求和關注理解能力較慢的學生呢?傳統方法往往只能限制發展快的,犧牲發展慢的,採取所謂「一刀切」的辦法。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學習就不一樣了,學生利用計算機隨機習題庫,進行了5分鍾的練習。結果是做了8-20題的有4人,21-35題的有8人,36-60題的有27人,61-74題的有7人,平均每人做30題。可以看出,反應快和反應慢的學生做題速度相差是10倍,這種練習形式,題目隨機出示,相鄰的計算機出題均不相同。學生每做完一題,計算機緊接著出下一題,這樣有了競賽的意味。學生做正確了,計算機作出「正確」的反饋,做到一定數量的就播放幾幀動畫以示鼓勵。做錯了,計算機又做出提示糾正的反饋,遇到障礙還以查詢相應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全是自主進行的,做8道題的學生沒有壓力,覺得輕松愉快,做了74道題的同學意猶未盡,全體學生興致勃勃,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的提高。同一目標段的學習內容,學生還可以多次重復選擇,由於系統設置是隨機出題,學生面對的是知識難度相當的不同題目,這既避免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厭倦情緒,又可以使學生對已經獲得的內部經驗性信息進行有益的復讀,從而促進他們將知識內化為技能。數學鞏固中藉助信息技術的手段為適合不同類型的學生學習,為不同能力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素材,不同機會,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總而言之,二十一世紀,是數字化信息時代,是充分展示學生品質的時代,數學的課堂教學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形成把書本知識與社會信息通過電腦有機的結合,從而實現傳授知識與自我探索知識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未來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給課堂教學帶來從形式、內容到教學模式的變革。教師只要適時、適度、適當地運用新的教學媒體,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就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❽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有效整合
1、通過整合,數學學習的形式會多樣化。
2、通過整合,數學更貼回近生活 。
3、通過答整合,使課堂更具有實效性。
4、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有多種途徑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傳統教育技術難以比擬的。總的來說,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務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積極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最佳途徑。
❾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信息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1、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他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所以在數學探究學習之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潛力。
2、新《標准》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可實現對小學數學教學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它們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以及網路技術,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學習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
3、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中,我們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讓學生在「逛超市」中體會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在生活中的應用。如:一瓶牛奶的標價2元,這個2元就表示什麼?顧客手中的6瓶可樂,這個6表示什麼?在收銀台計算的又是什麼呢?從中學生可以體會單價、數量、總價在超市中的廣泛應用。接著讓學生自己在「超市」中購物。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根據什麼數量關系式?這樣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在課堂中讓學生「逛超市」。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
4、當然,我們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存儲功能,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等預先存儲在電腦當中,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准確地進行作圖。通過計算機軟體,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信息實現實時控制,可以在任何時刻讓某段文字、某個圖形出現;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讓客觀存在或隱去;可以隨機作出圖像;可以對屏幕上出現的運動對象隨時干預,象電影定格一樣使之靜止在某一畫面上,以對某些需要強調的運動結果進行特寫;可以對圖形(或圖像)進行局部放大等等。這樣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利用多媒體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
1、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就是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
2、新《標准》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換言之,數學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應用「幾何畫板」,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親自去體驗,更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實現「意義建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我們就利用「幾何畫板」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做「數學實驗」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我們在教學中利用幾何畫板能夠動態地表現幾何關系、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去做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的「平移」、「旋轉」的一些功能,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種動態的操作過程,給學生進行比較和抽象創造了一種活動的空間和條件。然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已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大膽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可以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對計算公式進行驗證,從而實現對知識意義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