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從而提高課堂互動教學的效果,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閱讀前的導入,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圍繞課文的內容,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材料談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採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題,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慾望。
教師的朗讀示範,它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切實的指導,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語音純正、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示範,營造和渲染課文所描述的意境,藉以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從低年級抓起。在課堂上嘗試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即使當時學生覺得新鮮而興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應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上成效不大。因此,應避免長期重復同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疲勞」,及時輪換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會給學生注入「興奮劑」,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閱讀過程的樂趣,從而保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理解感悟和積累知識。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均應重視朗讀、默讀、背誦。
首先說說朗讀。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地去朗讀。
分組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根據文章結構,教師可按結構段安排學生分組朗讀(對於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組朗讀整篇課文),引導學生聆聽其他同學的朗讀,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勵學生發言談談聽後的體會。對於朗讀好的方面應予以課堂表揚,對在朗讀中存在的通病和錯誤則及時指出。讓分組朗讀在學生眼裡成為別具一格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讀懂課文並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和提高朗讀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接下來再談談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默讀完課文後,能有時間來思考。學生默讀完後,還應檢查默讀的效果,對不按要求默讀的學生進行幫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級而言,當學生看完一篇課文後,我經常會問:同學們,你們在書中找到幾個「陌生的朋友」呢?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同學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回答。這樣,即檢查出了學習效果,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機盎然。
最後說說反復誦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特別是感情強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訓練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直至動情,這是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的過程。反復地朗誦課文,給學生從感性認識躍上理性認識提供了幫助。
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語言文字描述沒有什麼可感性時,可以藉助人的聯想和想像,化抽象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像,創造出更生動的畫面,更好地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要理解『無邊無際』這個詞,我讓學生用硬紙做成捲筒,透過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天有多大?再讓同學門站在陽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這時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邊無際。再進一步引申,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說的上是無邊無際?學生展開聯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
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培養學生主動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習慣,為豐富學生的知識打下基礎。
教材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平時多讀才能熟記在心,才能最終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
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據我所知,許多教師都有一些好辦法引導學生積累,如采蜜本、美詞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錯。
總之,在課堂教學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發揮『導』的作用,把學生引入主動閱讀的狀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就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藉助榜樣的力量,以點帶面,學生之間相互幫助,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⑵ 小學語文課怎樣組織學生思考
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我校認真落實市教委關於實施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意見,積級組織語文教師學習文件精神,以「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為教改重點,以「教學有價值、教學有效果、教學有效率、教學有魅力」,為有效教學的四條標准,努力尋找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的新途徑。
一、抓精心備課,落實語文教學有效性
認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集體備課。實行「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上課聽課、反思修改」的備課方案,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提高備課的有效性:(一)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二)突出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是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第三是網路資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網路資源並精選一部分,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三)注重教學問題的生成。在備課中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四)精心設計訓練。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作業練習,在「新」、「趣」、「實」上功夫。
二、抓扎實訓練,落實語文教學有效性
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實際,靈活的對教材進行增刪調整,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與教材、教師、學生進行平等對話的主角;還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選擇靈活的教學方式,設計富有情趣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全面的語文實踐,即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興趣的培養。
(一)識字教學。
增強對漢字規律的科學認識,引導學生按規律有序歸納所學生字。讓學生給字找朋友,開展游戲識字,如漢字開花、漢字加減法、猜字謎、組織百字競賽等。識用結合,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體會漢字在語言表達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導學生在交流、評述、欣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閱讀教學。
教師可以課文的情感為主線,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方式的進入文本、思考、想像、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時完成對詞句的感悟和閱讀方法的學習。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從閱讀中尋找樂趣,享受學有所獲的快樂。
(三)口語交際。
教師可在課堂上創設模擬的生活情境,根據不同情況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游戲,提供不同的口語交際機會,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態度,學會規范說話、禮貌用語、耐心傾聽,從而逐步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習作教學。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以事情發展的線索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取材時聯系生活世界,捕捉生活中的熱點和亮點,激活想像世界,喚起流淌心底的情感,堅持求真、求誠、循序漸進的原則,運用生動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確、具體、生動、形象。
三、抓文本閱讀,落實語文教學有效性
閱讀文本在語文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優劣。我們一方面強化讀的形式和內容訓練:
——朗讀:增強語感,加深體味;——默讀:提高讀速,思考推敲;
——精讀:深鑽細研,融會貫通; ——略讀:提綱挈領,觀其大略;
——跳讀:避輕就重,抓住要點;——批讀:圈點批註,品評褒貶。
另一方面根據各種讀的特點和不同的文體,引導學生要掌握的讀書方法:
1、寫人為主的記敘文:通過朗讀讀通課文,理解生字詞;運用略讀,分析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思想品質;通過默讀、跳讀,分析人物所處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揣摩特定環境中所表現的人物的精神風貌;通過精讀、批讀,分析人物間的關系,確定人物的性格特點,並了解主題思想及作者的寫作技巧。
2、記事為主的記敘文:以朗讀、默讀組合來掃除語言障礙,理清事情發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及結果;通過精讀、跳讀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場面;通過朗讀、批讀體會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動,進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達方式,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技巧。
3、寫景為主的記敘文:通過朗讀,讀准讀通課文,積累好詞佳句,體味文章間的自然聯系;通過跳讀理清寫景順序、過渡方式及詳略情況;精讀重點段,體味段式特點,反復體會;運用朗讀、批讀參悟寫景目的,學習寫景技巧。
⑶ 小學語文最核心的思維方法是什麼
概括中心思想要求確切、完整、簡練。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一要求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 審題概括法。
有些記敘文的題目,標題就十分明確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愛故鄉的楊梅》、《偉大的友誼》標題點明了中心。我們可以考慮用擴句的方法,在題目的基礎上,加上適當的詞語,擴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當然,用這種方法概括中心思想,還要先認真閱讀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再仔細考慮題目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
2、 摘句法。
在閱讀和分析文章時,找出文章中心句,對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幫助。
有的文章在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如《桂林山水》一課,開頭就點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中心。《一夜的工作》一文結尾一句「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朴!」點明了中心思想。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間,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復出現幾次。
從表達方法上看,記敘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議論部分。如《少年閏土》一課,「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高牆上的四角天空。」這段議論的句子含蓄地點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當然,找到了中心句後,我們還必須仔細分析。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況下,我們還需要對中心句進行適當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確、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主要內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瞭然的。一般記事的記敘文,是在敘述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寫人的記敘文是通過主要人物在事件發展過程中的言行來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認真閱讀文章,在閱讀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再進一步推敲,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半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通篇寫了小女孩悲慘的遭遇。同學們讀後會產生對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在這基礎上,理解到作者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中心思想也就十分明確了。
⑷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品讀能力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版知之者不如權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我要學和要我學兩種結果是有很大差別的。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直接影響著其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誘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告訴學生閱讀的重要性,一定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這對於我們分析課文以及考試做閱讀題目都會起到很大作用;在我們班級文化的其中一塊展板上我還特意製作書寫了以「博覽群書」為主題的板塊,我想這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⑸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新思考 汪曉雲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一、課堂是主陣地
語文課堂對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如何創設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就需要教師的課前精心准備,課上靈活機智,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參與獲得知識,嘗到探求知識的樂趣,並努力把外在的興趣引向內在的學習。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激發他們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如學習童話時,我總是讓學生們自選角色表演課本劇,另外,我還經常採用猜謎語,分角色朗讀,小話劇表演等方式創設生動的課堂情景,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特色,將個人愛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學設計中,使課堂教學既呈現出語文教學的共性,又展示出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使自己的教學設計能適應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一節課下來,同學們對內容已瞭然於心,甚至還能舉一反三,把書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互相聯系,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了結實的基礎。平時,只要涉及到啟示感悟的問題,我總是告訴他們言之有理即可,鼓勵孩子們暢所欲言,並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與適時的點撥。這樣就達到了讓學生樂於開口,善於表達的目標。
二、綜合實踐活動是催化劑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活動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成為語文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起著催化劑的作用。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展「每周擂台賽」,古詩、歇後語、成語接龍,國學經典等,學生輪流走上擂台,自己選擇對手,自己出題,自己評點。勝了獎勵輸了懲罰,就這樣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學生在積累與展示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認真落實每天的經典誦讀小課。結合我校的國學教育,我在堅持每天與學生進行國學經典朗讀以外,還會在班內不定期地開展朗誦會。校本課程精選優秀古詩文作品,涉及寫景、立志、惜時、做人、求學等方面,要求學生熟讀並背誦,並能夠談出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長期訓練,學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經典詩文,又鍛煉了朗讀記憶,還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能力,深層次加深了學生的文化積淀。
3、課外閱讀常抓不懈。「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往今來大量的名言警句都不斷地告誡後人讀書的重要性。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更是一門必修課,也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捷徑。老師除了採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閱讀,還可以指導學生舉行讀書沙龍、讀書分享會、故事演講比賽等。只要讓學生找到了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他們必然能樂在其中。
三、習慣是關鍵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以點帶面,持之以恆。例如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我在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從一筆一劃學起,把每一個漢字寫端正寫規范,本子必須要保持干凈整潔。每次評改都需要樹立榜樣,對於認真書寫的同學我會在他的本子上貼上一個小的紅五星以示獎勵。每個單元進行一次總結,對長期認真書寫的同學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頒發獎狀,同時也注重鼓勵在不斷進步中的孩子。這樣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在全班形成了一種風氣,學生也逐漸養成了認真書寫,整潔有序的習慣。
總之,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應始終著眼於學生的自主發展,以實現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終極目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從自身做起,加強學習,提高素質,以愛促學,指導學生扎扎實實走好語文學習的每一步,讓學生憑借著堅實豐富的語文素養,放飛明天的夢想。
⑹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考是什麼
語文課程四大基本理念中強調「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的時候,應確立「大語文」的觀念,從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高度出發,著眼語文課程實施的全局,使語文教學走出以往單一、閉鎖、低效的困境。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也的確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力求教學形式多樣化、活動化,將一些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引進課堂,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更多的體驗學習的機會還給學生。但這是不是說語文課可以淡化或者乾脆就舍棄了文本、舍棄了品詞讀句和情感體驗呢?回答是否定的。課標在「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的闡述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所以,回歸文本的聽說讀寫訓練不能丟。不僅如此,課標在著重強調語文的實踐性的同時,寫有這樣一句話,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那就是「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刻意追求」是針對以往「過於追求」而言的,而語感的訓練和培養離不開對文本含義的准確把握。我們都知道文章是例子,而小語小語,面對的是「小」學生的最基礎的「語文」學習,不抓好教材文本這個例子,又怎能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又怎能給學生日後的學習打下扎實有力的基礎呢?我看過不少教師上《詹天佑》一課,報刊也登載過不少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教案分析評價之類,其中不乏精到之處,但是,當我發現在教師的支持下,學生們在課前或課上不惜花費九牛二虎之力,把「兩端開鑿法」和「中間鑿井法」以及「人」字型線路包括背景畫面那蒼翠欲滴的青山都畫得栩栩如生、逼真至極的時候,尤其有的評論文章對這種調動學生動手實踐的舉措大加褒賞的時候,我想,這可能是教者和評論者意識上的小小誤區。試想,《詹天佑》是小學六年級教材,六年級學生行將小學畢業,難道不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而體會出簡單的空間形象么?假使有個別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太差,那麼,課堂上老師又做了哪些努力以使學生的缺憾得到彌補?或者,就剩下我們的孩子讀不懂文中那些很清楚、到位的語言描述了。這就更提醒我們應該就文本而進行相應的訓練,使我們的孩子能真正讀懂祖國的語言,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形成「再造現象」。當然,我們不反對就文本中一些較生疏難懂的知識輔以動手做一做甚至更多的方式幫助理解,但是,若將這種動手做當成語文課的「正餐」,那就錯了。還有一些課堂,用現代聲像技術取代對文本的研讀,甚至整節課都不看一眼課文,這也是不可取的。語文課一旦離開文本,上成了美術課、設計課、發明課和思品課(更多的是表演課)等等,便失去了語文的特點,便成了「四不像」,語文教育的目的就難以實現或說目的是殘缺不全的。所以我們說語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學科教育規律,我們要在開拓創新的同時注意避免走向新的極端,要回歸文本,讓學生在文質兼美的教材文本中發現、理解、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同時受到情感的陶冶。
⑺ 怎樣激發小學生語文課上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能力
增加課堂的活躍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快樂的去學,學得輕松,學生自然就會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