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解決小學語文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學習綜合課程實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進學生的認識、情感和技能等方面有著獨到之處。針對我們當前小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提出有關解決策略,以期進入更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存在問題 解決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小組協作學習,最先於70年代在美國興起。它是指在師生合作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學習自由,引導 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學會學習。聯繫到當前的綜合實踐課程,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便成為該課程實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進每一個學生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發展上有著獨到之處,不僅可短時有效地讓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強化了知識點,能從更高的層次、更廣的角度較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成就感,並且在逐步地、不知不覺地超前學習某些復雜課題的過程中,鍛煉了思維能力、培養了自學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團體精神,凝聚人心,增進認識與理解,促使學生進行不斷地自我反省,為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認真地反思我們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發現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小組劃分的隨意性;合作過程的盲目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忽視了老師在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導學性;課堂教學時不會靈活整合其他課程,只局限於語文這一門課程。最近有幸聽了一些公開課,這些公開課中都有熱鬧的課內小組討論。不少教師只看到了這種學習模式的形式,但都沒有把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在優化教學程序、促成學生認知等方面的優點顯現出來。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急需改進的。結合自己的學習與實踐,就「如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等方面談幾點初步的認識。
一、科學合理地分組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
我們目前的小組劃分方法比較單一,更多的情況下採取的是隨機的劃分方法。這種劃分方法缺乏科學的依據,不能促使組內、組際之間的人際互動,也就不能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那麼「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也就不可能使學生在知識、情感等方面產生積極有利的因素。
科學合理地分組,可以使小組成員之間產生積極的相互促進作用。合作小組的組建,我們需要通盤考慮兩個因素,即「注意組內學生的個性、氣質、興趣、愛好、習慣、意志品質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選拔是要考慮孩子的學習能力、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既要依據學生的共同興趣、特長等個性傾向,使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要考慮學生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做到揚長避短,人盡其才。下面我利用重慶市沙壩區樹人小學董小宇教師執教的《梅花魂》這一可感的教學案例來更深地體會這一課是怎樣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分組的這樣實施的效果。
1、分學習小組。每組6至8人;每個小組應配齊各方面的人才,分別有擅長或愛好寫作、繪畫、手工製作、歌唱等的同學;孩子們自由組合,各組內有男同學,又有女同學,每個組自己推選出一個組長。
2、學習重點段落(第13自然段)。先以小組為單位讀重點段落、詞句。接著各組交流信息,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體現中國歷史上像梅花一樣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英雄人物資料,各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自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這樣教師給學生選擇的時空,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在寬松自由的心境中學生的潛能將得到更大的開發。有了科學合理的分組,就必然有好的學習效果。六個小組分別採用朗誦、書法、歌舞、演奏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合作成果。用朗誦的形式朗誦了吉鴻昌臨犧牲前的名言,岳飛的著名詞作《滿江紅》,學生們介紹清楚,朗誦富有激情,字正腔圓,鏗鏘有力;以書法的形式用漂亮的隸書寫出方誌敏的名著「可愛的中國」幾個大字;以歌舞的形式表演《紅梅贊》來介紹紅岩英烈江姐,這一小組四個學生歌唱,兩個男同學吹奏豎笛,一個女同學伴舞,更善於充分發掘本組人才資源,採用了集唱、跳、讀於一體的介紹方式,他們選用的方式和《紅梅贊》的內涵相得益彰。這是一個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片段,正因為科學合理的分組才有如此學習效果。合作小組的組建還應注意:在將學生分到各小組的過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組之間保持平衡。在組員的選擇上,家庭居住比較靠近的學生盡可能分在一組,以利於課外同學間的互助;那些性格孤僻的學生盡可能分配在關系融洽、隨和的小組。同時還應注意小組成員在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二、注重合作的過程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重點
目前,我們採用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還是流於表面,它只是易於老師控制的一般組合形式,其熱鬧只是滿足與裝點門面,許多情況下具有弄虛作假的成份,沒能強化合作過程,讓學生在開展思索、交流、討論、練習中獲取知識。一公開課《半截蠟燭》,教師採用的也是小組合作的方式,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卻呆在一起,「放任學生自由」,結果學生雖熱情很高,用表演話劇的形式再現課文內容,可是學生們的學習、合作意識極差,觀看的同學哈哈大笑,表演的同學由演員變成小丑。整個課堂亂作一團,此時,學生們只把這當作一件好玩的事情、一種樂子,根本就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與思考,更談不上有任何研究與提高了。這便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成了一個幌子。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協作」和「會話」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過程。在「協作」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會為整個群體所分享,使學生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學習的自覺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採用小組協作學習時,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商定學習途徑,自動、自我開展思索、交流、討論、練習,爭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學習任務。為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明確分工,定位角色,增強學生參加合作的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必須明確自己在小組合作、實現目標中的角色定位,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種責任承擔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組內分工的任務;二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的協助他人,這是組內成員應盡的義務和不可推辭的責任,因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個人的成功,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二是要大膽交流,樂於合作,提高學生交往協作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學習活動相互調整、相互促進、互補共效的過程。每個組員的學習行為將會不斷受到來自夥伴的建議、提醒和修正,同時每個組員也要關注他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就要求同學之間學會尊重,善於接納和尊重他人的勞動與業已做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堅持真理的過程中,認真虛心接納他人的合理化建議,甚至敢於否定自己。在直言無忌而又從善如流、主動配合、和諧默契的心理氛
圍中,每個人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加強老師的作用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顯現,老師的作用有所削弱。在當前教學中,我們許多教師只是將小組劃分成功後,便交由學生討論,自己只是游離於各個小組之間。完全忽略了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我們說,學習主體地位的凸現,並不是說老師的作用就消失了。它只是要求老師的指導變得更精、更巧。
老師的作用,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疏導。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侯,不可避免學習夥伴之間會存有意見沖突,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小組成員間往往會爭得「你死我活」,從而造成了學習的偏向。所以我們在組織時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學會分析,學會判斷,學會歸納整理,在合作學習時,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聽其他學生的發言,並從中鑒別哪些看法與自己的相同,哪些與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時過多的內容雷同,從而提高學習的實施。
二是點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時,教師要適當點撥;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點撥方式使學習能進一步的深入。如:合作學習前創設良好的合作學習基礎,教師要運用直觀、形象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手段來再現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實物、圖片、聲音、錄象,或者使用一些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在《梅花魂》這一課堂上,董老師一開始便點出了學習重點是第13自然段,既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為後面小組展示留出了時間,有一小組以書法形式展示了方誌敏的名著「可愛的中國」書名時,教師善於因勢利導問該同學有沒有讀過此書,談談感受,並建議沒讀過的同學課後讀一讀。教師不忘向學生推薦好書,通過課外閱讀來進一步陶冶學生的情感,每個小組都介紹了各組的英雄人物之後,教師也參加了交流。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一位英雄——鄧世昌的資料,為學生放映電影《甲午風雲》的片段,教師的參與既展示了一種「學習夥伴」式的師生交往,也用音像資料啟示學生如何開拓搜集資料的渠道。再學第13自然段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用4個「愈」說了一句話。有一位同學出現了錯誤。這時老師及時的插話:「請孩子們再聽一聽,這個句子有問題嗎?」經過老師的提醒,學生們紛紛舉手錶示要修改------教師適時的引導、點撥與指正,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准確規范,在語文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點撥的方式有很多,有肯定式的點撥、提示式的點撥、突破式的點撥、反駁式的點撥。關鍵在於教師用的靈活、巧妙。另外,教師的作用還體現在學生的小組合作暫告一段落的時候,教師要作一個適當的總結和點評,便於學生認清知識的本質,系統掌握知識,迅速提高學習能力。不作出總結或點評,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只有合作學習出來的東西都是對的。
四、課程的整合能促使小組合作學習的不斷完善
教材改革的基本原理之一——統整性原理。所謂統整性是指整合學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識支離破碎的狀態,學生的知識體系窄化、僵化和脫離生活實際的發生。課程的統整的層面之一便是學科關系的統整:旨在消除學科分離或界限分明的課程體系中不同學科之間水平的學科聯絡或科學統整。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尤其在課堂中,我們要靈活地將其他學科與語文整合。加德納教授在《多元智能》書中告訴我們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思維方式,據此他提出七種智能。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若能注意學科間的整合便使學生的不同優勢智能得到發展,同時,學生不同的經驗可以得到共享。在《梅花魂》這節課里,董老師就運用得恰到好處。再學第13段,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設計以繪畫、剪貼、寫作、朗讀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跨學科——整合了美術課、勞動課,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這一段的跨學科、綜合性學習對於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探究、勇於創新的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課外快結束時,教師點出一顆漂流在外的赤子們永遠的中國心,師生共唱歌曲《我的中國心》。全課自然掀起高潮。師生自主選擇式整合聽、讀、寫、畫、貼、誦、唱、跳、奏等學習方式,各小組自主合作學習,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合作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科之間的巧妙整合、使得學生全面提高了各方面的素養,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方式用得恰切,它和語文學科本身水乳交融,具有動人心魂的力量。
『貳』 如何理解和落實小學語文課程的三個唯度目標的實現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1、綜合性(1)、學習目標的綜合:語文能力、三維目標新課程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人的語文素養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應該整體而不是分割地納入課程目標,三個維度是相互交融,滲透的關系。(2)、跨領域學習目標的綜合:不同學科、不同情境(3)、學習方式的綜合:書本學習與實踐學習、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2、實踐性(1)、重探究重應用:質疑——研究——解決(2)、重過程重參與:關注隱性目標與長遠目標、關注參與面和參與度(3)、重方法重體驗:與生活、自然、社會相結合,強調整合、溝通與體驗。3、主體性體現為「選擇內容、確定時空、組織活動、總結展示」等方式的自主性。4、開放性(1)、「綜合性」學習內容和形式的多樣(2)、《語文課程標准》只提一些建議(3)、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創造空間很大(校本資源的開發)5、統整性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統整性(綜合性學習的統整性,不僅包括學生發展的統整性、和諧性,而且包括不同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要力避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唯智主義,要突破傳統狹隘的語文學科課程觀,防止語文綜合性學習「唯語文」傾向。(1)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基本上還沒有擺脫以前「語文課外活動」的思維框架和活動模式,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局限於某一技能的活動演練,只在提高學生語文某項能力上下功夫。(2)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是為了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3)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常常擔心「非語文」內容過多地介入,擔心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像語文課」。比如社會調查活動被列入語文綜合學習的內容。
『叄』 如何理解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
1、綜合性
(1)、學習目標的綜合:語文能力、三維目標
新課程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人的語文素養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應該整體而不是分割地納入課程目標,三個維度是相互交融,滲透的關系。
(2)、跨領域學習目標的綜合:不同學科、不同情境
(3)、學習方式的綜合:書本學習與實踐學習、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
2、實踐性
(1)、重探究重應用:質疑——研究——解決
(2)、重過程重參與:關注隱性目標與長遠目標、關注參與面和參與度
(3)、重方法重體驗:與生活、自然、社會相結合,強調整合、溝通與體驗。
3、主體性
體現為「選擇內容、確定時空、組織活動、總結展示」等方式的自主性。
4、開放性
(1)、「綜合性」學習內容和形式的多樣
(2)、《語文課程標准》只提一些建議
(3)、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創造空間很大(校本資源的開發)
5、統整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統整性(綜合性學習的統整性,不僅包括學生發展的統整性、和諧性,而且包括不同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要力避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唯智主義,要突破傳統狹隘的語文學科課程觀,防止語文綜合性學習「唯語文」傾向。
(1)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基本上還沒有擺脫以前「語文課外活動」的思維框架和活動模式,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局限於某一技能的活動演練,只在提高學生語文某項能力上下功夫。
(2)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是為了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
(3)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常常擔心「非語文」內容過多地介入,擔心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像語文課」。比如社會調查活動被列入語文綜合學習的內容。
『肆』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近年來,綜合性學習單元,在語文教材改革發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成為體現課程標准精神、引導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單元設置,是對語文課本學習的提升與拓展,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問題情境和學習空間,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使用、實驗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它給語文教學所帶來的嶄新氣象和勃勃生機,如同課程專家呂達先生所預言的那樣:在我國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但學校教育將要產生和遭遇的問題、難題也是空前的。確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其中有許多問題亟待我們深入研究,切實解決。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統整性、要力避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唯智主義。要突破傳統狹隘的語文學科課程觀,防止語文綜合性學習唯語文傾向。 語文綜合性學習統整性主要表現在學習內容的綜合性、學習方法的系統性、學習功能的整合性。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從學習內容上看,語文學習片面強調書本特別是課本的學習;從學習方法上看,過於注重知識的記憶和技能的機械訓練;從學習功能上看,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割裂失衡,語文知識、技能的學習與人的整體發展相體離。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基於語文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的發展的全面性整體性需要,旨在實現語文學習對學生素質的整體優化、全面提高。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既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也不同於以往的語文課外活動。其主要區別就在於:在學習內容上,不再拘泥於語文學科,而是要關注、關涉科學、人文和自然、社會、人生以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藝術、道德各個領域;在方法途徑上,不再單單通過語文活動或情境模擬來達成某項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種可資利用的資源,運用各種學習方法與手段,包括運用科學探究、發現學習、資源學習以及小組合作、獨立探究等多種學習方法與手段;不僅運用傳統的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也可借鑒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不僅要開展語文活動、實現課內課外結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實際情境中、社會實踐中、生活體驗中養育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達成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如果用這一觀點來考察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實驗狀況,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狹隘的語文教學觀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制約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開展與展開。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基本上還沒有擺脫以前語文課外活動的思維框架和活動模式,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局限於對某一技能的活動演練,只在提高學生語文某項能力上下工夫。例如,有的老師在組織教學這就是我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活動目標定位在口頭作文訓練上。如果作為語文課外活動,這樣的定位也未嘗不可,但是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這樣的目標定位就單一狹隘了。實際上,以這就是我這一主題作為七年級(初一)的第一次綜合性學習,是有其特別的內涵和用意的,除了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外,至少還應容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⑴結合課文學習──這一單元以人生、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長,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豐贍的過程中發現、體悟生命的價值。 ⑵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在尋求別人理解的過程中理解別人,進而學會共處。 ⑶在各種情境中,學會調適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語舉止,學習在各種社會活動情境中發展自己,得體地推薦自己。 2、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是為了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師在組織實施我愛我家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課文中設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媽媽的嘮叨三個情境看成是為作文而設置的活動主題,把這一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完全上成了活動作文課。在這一觀念下展開活動,學生勢必為作文而選擇活動主題,為作文而收集、取捨素材,為作文而製造故事。實際上,這里的三個活動(可任選其一)盡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惟一目的,或者說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動結果的一種呈現形式,只是為教師評價或學生評價提供一種手段。當然也不排除通過作文來實現作文自含的教育功能。除了作文之外,設置這一單元還有以下幾個期望: ⑴培養學生探討、追尋、調查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留意身邊生活的意識; ⑵在對家庭中平時不被注意的尋常小物小事的調查了解中,體驗生活的底蘊及蘊藉的情意; ⑶在活動過程中,感悟關愛,理解關愛,體驗愛心,生發愛心。 3、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常常擔心非語文內容過多地介入,擔心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像語文課。例如,在開展探索月球奧秘追尋人類起源兩個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時,有的教師時有納悶:這像語文嗎?語文何以體現呢?這種擔心實質上是傳統的語文觀念的表現,或者說是長期以來過細的分科課程教學觀在語文學科上的反映。在有些合科課程中,學科界限已趨於淡化,越來越趨於學科之間的融合,已不存在像誰不像準的問題。語文學科由於它本身綜合性和工具性很強,所以目前尚屬分科設置,但並不是說它必須和其他學科壁壘分明,不可融通。恰恰相反,語文作為母語可以通達各個學科,而綜合性學習正是跨學科學習、多學科結合的一種努力。語文是學習各個學科的基礎.而學好其他學科也可以成為學好語文的基礎。簡言之,人文素養、綜合素質在整體上提高,語文能力也就隨之跨上一個新的台階。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發掘利用課外、校外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活動,切莫本本主義,畫地為牢,越俎代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相對於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語文綜合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靈活性、自由度和自主創造的空間。這不僅表現在學習活動的方式上,也表現在學習內容的安排與組織上。語文綜合性學習序列結構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邏輯體系中,而是建立在學生發展需要和學習資源的利用上。所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完全可以對課本的設計進行改造、變通、拓展和完善。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的設計,也只是提供一種具有開放性、選擇性的範例。可是,就目前的綜合性學習的實驗來看,還缺乏現代語文教育資源意識和語文大課程觀特別是新教材觀。具體表現在: 1、過於依賴課本,而且把課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閱讀教學上。沒有充分認識到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設置的開放性特點;沒有充分認識到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面向生活。面向實踐的引導性、示例性和可選擇性;沒有認清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教學的根本區別。有的老師把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當作課文中的選文放在課堂接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樣做完全背離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特點。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是對課堂中心課本中心的突破,是對知識授受教學模式的挑戰。語文綜合性學習絕不能蛻變成課堂教學和知識傳授,一定要讓學生自主性地開展實踐活動。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是為學生提供活動情境、途徑和廣闊的天地,而絕不可不顧當地的學習資源和學生實際狀況,把課本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當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方案、計劃以及具體實施,最好應自始至終由學生自己承擔與完成,只是因為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內容和課程形態第一次進入語文課程的必修課,新教材才較為具體地設置了一些適於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情境,給予了必要的示範與引導。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其職能有了變化,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是:首要是組織與管理,其次才是指導與輔導。 2、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過程中,對語文學習資源開發利用得不夠。有的學校地處僻遠山村或所處環境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相對而言,這些地方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困難一些。但是,這些地方並非沒有學習資源可開發利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優勢,農村也有農村的優勢。比如,在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及體驗的聯系方面,農村孩子不會比城裡的孩子弱;在對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會比城裡的孩子豐富、深切得多,等等。實際上,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當地自然環境、風俗民情、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節日文化都可成為有益的學習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與實踐,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教師要轉變語文課程硯,要拓寬語文課程的視野,培養識別語文課程資源的敏銳的眼力,培養開發語文學習資源的能力,特別是要調動學生留意並關注身邊可資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來組織加工、優化整合,使之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 三、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目標具有生成性、多層性,不要拘泥於既定的教學目標,目標在活動過程中,目標在不斷生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價值具有整體性、多元性,教育價值在活動過程中,在活動過程中生成新的教育價值。在一定意義上,過程即目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一語文教學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可是,在目前語文綜合性教學實驗過程中,仍然存在對學習過程認識不足,對整體考慮關注不夠的現象,具體表現在: 把學習活動的過程僅僅當作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對過程中教育價值發掘不夠,缺乏及時的評價、激勵和督導。開展活動直奔目標而去,既無視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的目標不確定性,豐富多采性和目標生成性,又忽視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如,感受自然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其中有一項我有一個‘朋友’的主題活動。開展這一主題活動,決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寫作題材,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秋遊,而是如同課文要求的那樣,投向自然的懷抱讓景物像人一樣活起來,同它展開心靈的對話,試著結交幾個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導這一活動時,一定要關注學生在投向對話結交的具體活動過程中的投入、體驗和表現,調度、引導學生以心靈貼近自然,在與自然包括動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感悟、遐思同學們可能有各自的不同表現和言說方式,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感受,但這正是要達成的活動目標。教師的責任就是在這一活動過程中給予引導、激發、激勵,而不能是僅在活動結束後來甄別優劣。再如,開展探索月球奧秘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其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學生探尋出多少月球的奧秘,也無意於讓學生來解開月球之迷。而是讓學生能在月球文化的潮汐里接受一次沖浪、憑此可以培養探求自然奧秘的興趣與基本的科學方法,可以徜徉在唐詩宋詞的那個古典的人文的月亮里,可以想像、漫遊在亦幻亦真的迷宮里 當然,涉及到上述審美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評價,目前還不能像對待知識、能力那樣構建系統的培養方法與檢測手段,但這些非智力因素生成與發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個性素質的生成過程,實質上是在具體情境中在主客體的交互作用下主體自我建構過程。因此,面對新的學習與活動情境,學生全心身地投入了,心靈激盪了,真切體驗了,感情融入了,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學生的個性素質獲得了發展。那麼,我們就應把目光聚焦在過程上、在學生的參與程度上和在參與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上,及參與過程中情感反應上,而不能只關注那些可以通過結果來呈現、檢測的知識與技能。 正是由於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價值、目標的不斷生成性,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綜合性學習的特點,依據學生發展需要,抓住教育時機,用好課程資源,善於及時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著眼於人的和諧發展和全面發展,而不是固守既定的教學目標。比如,語文綜合性學習常常要與家庭生活發生密切的聯系,這就便於形成學習生活化和生活學習化,能直接通達學生的家庭背景,甚至進入到學生家庭生活的某一領域和感情世界的纖敏之處,這給思想道德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了極好的契機和生動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時也給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深層問題。我愛我家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中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兩項主題活動,都有可能觸及學生家庭生活的底層和文化背景,都有可能觸動、激活學生的心靈世界和生活體驗。由於學生家庭背景不同,開發學習資源的取向也就不同,因而教育的價值和達成的目標也就各有不同。另一方面,語文綜合性學習對學生家庭生活等學習資源的含納,也有可能從某些角度展現、折射出學生家庭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反差,甚至觸及學生家庭生活中的隱痛。這些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際存在,而語文綜合性學習表現得更為突出,我們無法迴避,必須認真對待。 面對這些問題,教師應有善待之心和體察之智,關愛、保護那些在綜合性學習活動處於文化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使之共享學習資源。
『伍』 如何實現課內與課外,不同學科之間的統整
近年來,綜合性學習單元,在語文教材改革發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成為體現課程標准精神、引導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單元設置,是對語文課本學習的提升與拓展,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問題情境和學習空間,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使用、實驗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它給語文教學所帶來的嶄新氣象和勃勃生機,如同課程專家呂達先生所預言的那樣:在我國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但學校教育將要產生和遭遇的問題、難題也是空前的。確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其中有許多問題亟待我們深入研究,切實解決。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統整性、要力避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唯智主義。要突破傳統狹隘的語文學科課程觀,防止語文綜合性學習唯語文傾向。
語文綜合性學習統整性主要表現在學習內容的綜合性、學習方法的系統性、學習功能的整合性。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從學習內容上看,語文學習片面強調書本特別是課本的學習;從學習方法上看,過於注重知識的記憶和技能的機械訓練;從學習功能上看,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割裂失衡,語文知識、技能的學習與人的整體發展相體離。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基於語文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的發展的全面性整體性需要,旨在實現語文學習對學生素質的整體優化、全面提高。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既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也不同於以往的語文課外活動。其主要區別就在於:在學習內容上,不再拘泥於語文學科,而是要關注、關涉科學、人文和自然、社會、人生以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藝術、道德各個領域;在方法途徑上,不再單單通過語文活動或情境模擬來達成某項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種可資利用的資源,運用各種學習方法與手段,包括運用科學探究、發現學習、資源學習以及小組合作、獨立探究等多種學習方法與手段;不僅運用傳統的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也可借鑒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不僅要開展語文活動、實現課內課外結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實際情境中、社會實踐中、生活體驗中養育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達成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如果用這一觀點來考察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實驗狀況,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狹隘的語文教學觀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制約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開展與展開。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基本上還沒有擺脫以前語文課外活動的思維框架和活動模式,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局限於對某一技能的活動演練,只在提高學生語文某項能力上下工夫。例如,有的老師在組織教學這就是我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活動目標定位在口頭作文訓練上。如果作為語文課外活動,這樣的定位也未嘗不可,但是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這樣的目標定位就單一狹隘了。實際上,以這就是我這一主題作為七年級(初一)的第一次綜合性學習,是有其特別的內涵和用意的,除了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外,至少還應容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⑴結合課文學習──這一單元以人生、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長,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豐贍的過程中發現、體悟生命的價值。
⑵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在尋求別人理解的過程中理解別人,進而學會共處。
⑶在各種情境中,學會調適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語舉止,學習在各種社會活動情境中發展自己,得體地推薦自己。
2、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是為了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師在組織實施我愛我家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課文中設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媽媽的嘮叨三個情境看成是為作文而設置的活動主題,把這一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完全上成了活動作文課。在這一觀念下展開活動,學生勢必為作文而選擇活動主題,為作文而收集、取捨素材,為作文而製造故事。實際上,這里的三個活動(可任選其一)盡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惟一目的,或者說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動結果的一種呈現形式,只是為教師評價或學生評價提供一種手段。當然也不排除通過作文來實現作文自含的教育功能。除了作文之外,設置這一單元還有以下幾個期望:
⑴培養學生探討、追尋、調查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留意身邊生活的意識;
⑵在對家庭中平時不被注意的尋常小物小事的調查了解中,體驗生活的底蘊及蘊藉的情意;
⑶在活動過程中,感悟關愛,理解關愛,體驗愛心,生發愛心。
3、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常常擔心非語文內容過多地介入,擔心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像語文課。例如,在開展探索月球奧秘追尋人類起源兩個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時,有的教師時有納悶:這像語文嗎?語文何以體現呢?這種擔心實質上是傳統的語文觀念的表現,或者說是長期以來過細的分科課程教學觀在語文學科上的反映。在有些合科課程中,學科界限已趨於淡化,越來越趨於學科之間的融合,已不存在像誰不像準的問題。語文學科由於它本身綜合性和工具性很強,所以目前尚屬分科設置,但並不是說它必須和其他學科壁壘分明,不可融通。恰恰相反,語文作為母語可以通達各個學科,而綜合性學習正是跨學科學習、多學科結合的一種努力。語文是學習各個學科的基礎.而學好其他學科也可以成為學好語文的基礎。簡言之,人文素養、綜合素質在整體上提高,語文能力也就隨之跨上一個新的台階。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發掘利用課外、校外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活動,切莫本本主義,畫地為牢,越俎代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相對於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語文綜合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靈活性、自由度和自主創造的空間。這不僅表現在學習活動的方式上,也表現在學習內容的安排與組織上。語文綜合性學習序列結構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邏輯體系中,而是建立在學生發展需要和學習資源的利用上。所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完全可以對課本的設計進行改造、變通、拓展和完善。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的設計,也只是提供一種具有開放性、選擇性的範例。可是,就目前的綜合性學習的實驗來看,還缺乏現代語文教育資源意識和語文大課程觀特別是新教材觀。具體表現在:
1、過於依賴課本,而且把課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閱讀教學上。沒有充分認識到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設置的開放性特點;沒有充分認識到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面向生活。面向實踐的引導性、示例性和可選擇性;沒有認清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教學的根本區別。有的老師把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當作課文中的選文放在課堂接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樣做完全背離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特點。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是對課堂中心課本中心的突破,是對知識授受教學模式的挑戰。語文綜合性學習絕不能蛻變成課堂教學和知識傳授,一定要讓學生自主性地開展實踐活動。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是為學生提供活動情境、途徑和廣闊的天地,而絕不可不顧當地的學習資源和學生實際狀況,把課本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當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方案、計劃以及具體實施,最好應自始至終由學生自己承擔與完成,只是因為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內容和課程形態第一次進入語文課程的必修課,新教材才較為具體地設置了一些適於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情境,給予了必要的示範與引導。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其職能有了變化,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是:首要是組織與管理,其次才是指導與輔導。
2、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過程中,對語文學習資源開發利用得不夠。有的學校地處僻遠山村或所處環境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相對而言,這些地方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困難一些。但是,這些地方並非沒有學習資源可開發利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優勢,農村也有農村的優勢。比如,在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及體驗的聯系方面,農村孩子不會比城裡的孩子弱;在對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會比城裡的孩子豐富、深切得多,等等。實際上,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當地自然環境、風俗民情、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節日文化都可成為有益的學習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與實踐,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教師要轉變語文課程硯,要拓寬語文課程的視野,培養識別語文課程資源的敏銳的眼力,培養開發語文學習資源的能力,特別是要調動學生留意並關注身邊可資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來組織加工、優化整合,使之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
三、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目標具有生成性、多層性,不要拘泥於既定的教學目標,目標在活動過程中,目標在不斷生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價值具有整體性、多元性,教育價值在活動過程中,在活動過程中生成新的教育價值。在一定意義上,過程即目標
『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略讀課文的教學有何困惑如何定位如何實施
教什麼【教學目標、教學內容】1.依據課程標准、學情分析、文本特點確定明晰、具體、可操作與可檢測的教學目標;2.教學內容具體、集中,具有提升學生言語運用能力與滲透人文熏陶的價值。如何教【教學方法、教學策略】1體現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閱讀策略和方法的培養;2.突出學生的言語理解、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3.關注學生的個性閱讀、獨特體驗、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價值取向。學域如何學【學習狀態、參與程度】1.注意狀態:集中、持續;2.參與狀態:投入、全員;3.思維狀態:積極、主動;4.情感狀態:自然、自控。「四真」——真讀、真思、真議、真練學習效果【目標達成、素養提升】1.有效達成預設教學目標;2.學生在語文知識、言語技能、閱讀策略與方法、審美、情感態度等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積累、技能訓練、過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語文素養提升。下面僅就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什麼」和「如何教」,結合本次教學展示會上的課例談談個人的粗淺體會。一、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無論是作為研究者,還是作為聽課教師,我們審視、評價一節閱讀課,首要的關注點應該是教師「教什麼」(教學內容)是否明確、具體、合宜。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過於關注教師「怎麼教」,也就是過於關注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對於教師「教什麼」,也就是更加關鍵的閱讀教學內容的研究、建設,卻一直處於茫然、模糊的狀態,從而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語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王榮生教授指出,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針對具體情境中的一個班乃至一組、一個學生,為使學生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第二個問題是,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教」。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將課文內容等同於教學內容,將自己讀懂的內容等同於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同時,很多閱讀教學還處在閱讀理解(即學生讀懂課文寫了什麼內容)的層次,很少對於每篇課文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我認為,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一)寫了什麼這里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閱讀教學中在課文內容、主旨方面完成五個任務:1.理解課文的內容;2.習得課文介紹的相關知識;3.感悟課文表達的主旨;4.體悟課文蘊含的感情;5.受到審美的熏陶感染。(二)怎麼寫的如果說「寫了什麼」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怎麼寫的」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張志公先生所說的「走一個來回」。當前很多閱讀教學往往只重視「寫了什麼」,這可以說是僅僅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小部分任務,因為閱讀教學的更重要的任務在於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各種語言形式在准確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逐步習得語言運用的規律,最終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怎麼寫的」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詞語:重點詞句的品析、體悟,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詞語;2.句式:課文中出現的具有遷移作用的或不同尋常的語言表達方式;3.寫法:修辭手法的使用,構段的方式,課文開頭、結尾、過渡的方法;4.標點:准確使用的標點,意味深長的標點,異乎尋常使用的標點。(三)學會閱讀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近年來,語文界對於國際學生評價(PISA)、國際閱讀能力發展研究(PIRLS)及台灣閱讀策略等的了解不斷深入,對於在閱讀教學中應進行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的教學已經形成共識。人們普遍認同的比較適合小學語文閱讀的主要閱讀策略包括:提問、聯系、預測(猜想)、聯想、推論、比較、概括、圖像化、綜合(統整)等。那麼,語文教師確定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的依據是什麼呢?簡言之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1.依據學情實際:包括你所教這個班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語言積累程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此前本班學生是否接觸過與本篇課文相同題材、題材的課文,學生是需要從零開始學習這類課文,還是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展、提高,等等。2.依據文本特點:這裡面又包括兩點,一是文體特點,比如教學寫事的記敘文,就要關注事情發展的敘述過程;教學小說,就要引導學生把握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點;教學寓言,就要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和認識寓意等。二是語言特點,比如作者准確的用詞、多變的句式、平中寓奇的寫法、一反常規的標點等。3.依據課標要求:雖然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內容的具體化方面仍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教師仔細研讀課標,尤其是不同學段對於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還是對於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很有幫助的。例如對於詞語的教學要求,課程標准在不同學段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第二學段: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第三學段: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樣,在閱讀教學中就應依據不同學段的要求,確定具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內容。二、閱讀教學「如何教」(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首先明確「教什麼」,再考慮「如何教」,而且根據很多優秀語文教師的經驗,往往幾乎在明確了「教什麼」的同時,「如何教」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較順暢、有效的教學思路和設計。這也就是說,教師在著手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前,應該首先做的功課一定是文本細讀,而且是全身心地「潛心會本文」,然後要從文本中跳出來,將自己的身份和視角從一名成熟的閱讀者轉換為一名處在閱讀學習階段的不成熟的閱讀者——學生,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設想:學生閱讀這篇課文能讀懂什麼?可能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學生閱讀中會出現的閱讀障礙是由於背景知識的欠缺,還是閱讀策略的缺失?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在語文運用方面應該習得、駐留哪些知識、技能?在思想感情方面應該得到哪些體悟和感染?等等。關於閱讀教學「如何教」,現在廣大教師從認識和理念上都比較一致地認同要致力於學生語文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次「精英杯」教學展示會的16節課為我們研究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行為層面,應該如何落實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生動的課例。下面,我想僅就與閱讀教學「如何教」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結合正反兩方面的課例略陳己見。(一)要正確認識與恰當處理閱讀教學中的「理解」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理解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題中應有之義,理解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實際閱讀教學中,不應絕對化地看待理解,即使在實施新課標的背景下也不應一概拒斥理解。有的課文學生理解不夠深入或理解上容易出現偏差,有的課文,含義比較深刻,時代背景遠離學生,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這樣的課文在教學時就應適當加大理解的分量。例如《爺爺的壓歲錢》一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攢」等重點詞語,通過男生、女生分別復沓朗讀「我」7歲、10歲、12歲時爺爺說的話,不斷加深感悟爺爺的良苦用心。當前閱讀教學中較為普遍存在的是過於注重課文內容的理解,導致月底教學的效益不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不高。例如《「美極了」與「糟透了」》,課文的主旨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文中作者有很明晰的表述),像這樣的課文就沒有必要在內容理解上過多糾纏,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多用在體會、練讀不同人物的心理、語氣。(二)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簡明、簡單閱讀教學需要進行教學設計,而且許多參加公開課、展示課的教師往往力求把課設計得有新意。但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教學環節很多,教師設計得很費力,課堂上師生都很忙亂,每個環節看似都走了一遍,但總覺得哪個環節都不扎實。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師根據課文四個季節的構段方式相似的特點,先帶領學生學習春天這部分內容,並引導學生總結出作者描寫春天小興安嶺的思路:季節——樹木——其他景物。接著,就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和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另外三個季節,相機進行朗讀、背誦的語文訓練,教學層次清晰,教學重點突出。(三)閱讀教學要體現文體意識之所以很多閱讀教學出現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現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罔顧不同文體的特點。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和實施閱讀教學的時候,應從文體的角度進行考慮,力求依據文體的特點教學。例如教師執教《楊子榮打虎》時,根據課文的小說(節選)的文體特點,抓住小說的三要素,引導學生品讀重語段中的場面描寫,體會人物心理、表情、動作描寫對於刻畫楊子榮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從而認識楊子榮具有的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的英雄品質。教師執教元曲《塞鴻秋·湖上即事》時,則突出了意境的創設與體會,重點進行誦讀訓練,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四)閱讀教學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目前一些教師的閱讀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的現象,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教師的提問設計僅僅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設計服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學習實際。而在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教學《故鄉的蘆葦》一課,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是:課文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動筆畫一畫,再寫上自己的體會。教學《莫高窟》時,上課伊始,教師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設計莫高窟的位置、莫高窟里都有什麼等,教師順勢教學。這就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從學生的初步閱讀感受出發(而非從教師的設計出發),也使教師的問題設計具有了整體性和較高的思維價值,同時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提供了空間。(五)語言形式的學習與運用要真正成為閱讀教學重要內容1.注重正音等語文基本訓練。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普遍重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而且採用了靈活而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學《哈爾威船長》時,教師出示了「奔」的兩個讀音:bēnbèn。同時出示了詞典中對這兩個讀音的解釋。接著,出示了課文中含有這兩個讀音的句子,引導學生正確地予以區分。2.詞句學習的方法要靈活。無論是初讀課文後集中認讀詞語,還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於重點詞語詞語的品味,都體現了對於詞語教學的重視。因為詞語不僅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貫穿整個小學三個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除了藉助詞典、聯系語境理解詞語的方法外,在教學《莫高窟》學習「惟妙惟肖」和《故鄉的蘆葦》學習「紡織娘」等詞語的時候,教師使用圖片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詞語,效果較好。學習《千里躍進大別山》,教師同時出示三個句子:①先頭部隊的戰士殺向敵人。②先頭部隊的戰士勇猛地殺向敵人。③先頭部隊的戰士如猛虎下山,殺向敵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使用形象的比喻比僅僅使用抽象的形容詞,表達效果更形象,更生動。3.朗讀訓練的目標要具體,訓練要扎實。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更加具體、深切地體會課文內容、主旨和情感。要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及學情實際,確定每課時具體集中的朗讀訓練目標,切忌每篇課文都在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籠統地寫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有這樣一句:「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一位教師根據課文是描述小溪的,提示學生朗讀時將其中「淙淙」要讀得輕一些。還有教學《月光曲》,教師也提示學生要把「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中的「霎」讀得輕一些、虛一些,以表達出當時的意境。這樣的朗讀訓練目標就是准確而具體的。每節課的朗讀訓練目標也不宜過多,教師要重視訓練的扎實。尤其是當學生反復朗讀也讀不出效果時,教師要通過范讀、創設情境、語言描述、技巧提示等多種有效方法,幫助學生,真正讓學生通過每節課的朗讀訓練,朗讀水平均有所提高。4.要重視進行綜合性的語用訓練。閱讀教學中應力求進行綜合性、整體性的語用訓練,對於具有較高語用訓練價值的語言文字要從多個角度、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訓練。例如針對《莫高窟》描寫飛天的這部分文字,有兩位教師是這樣設計語用訓練的:(1)品讀語言,發現特點(使用排比句,每句使用兩個四字詞語,句式整齊,描寫形象);(2)朗讀訓練,讀出畫面;(3)練習背誦,積累語言;(4)搭設支架,嘗試仿寫。一位教師出示:有的手握短笛,();有的圍坐一起,();有的(),()。一位教師展示了另外三幅飛天的圖片,出示:壁畫上的飛天,有的(),有的()。5.閱讀教學要關注語言表達的學習與訓練。當前有一種觀點認為要倡導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我理解就是強調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言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修辭、構段謀篇等)的學習。除了上述提到的結合課文內容進行仿寫之外,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爺爺的壓歲錢》臨近結尾時,讓學生以「感謝你」為題,寫一寫對親人感謝的話。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教學中的從讀學寫、讀寫結合要盡量貼近課文內容,即使是安排的想像、拓展表達練習,也應與課文的內容或表達有某種相關;同時要避免為寫而寫的傾向,一定要因文制宜,因學生制宜,注重實效。6.要積極探索閱讀策略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在本次教學展示會上,一位教師教學《楊子榮打虎》時,運用折線圖的形式,讓學生嘗試使用「圖像化」閱讀策略學習小說一波三折的寫法,並進行復述訓練。一位教師執教《拐彎兒處的回頭》圍繞「父愛」這一主題在一節課中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①用《不一樣的爸爸》這一繪本的朗讀導入;②教給學生用串聯關鍵詞的方法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③學會運用朗讀評價的閱讀方法;④延伸閱讀,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這兩節課對於目前閱讀教學研究的熱點——閱讀教學策略和群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帶給與會的教師很多啟發。
『柒』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
八都中心小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課題組
一、問題的提出
在傳統教學中存在著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割裂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割裂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密切聯系的現象,嚴重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阻礙了語文素養的提高,這是傳統教學的弊端。目前小學教學第一線還沒有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的現狀,提出此課題,主要原因有三:
1、 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語文課程標准》大力突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同時專列「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且對不同學段的綜合性學習提出了不同要求,並在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中進行了專項說明。這一切都表明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學生發展中的特有功能。
2、 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由於我們的教育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束縛,對人的價值、人的地位、人的發展的問題的重視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3、 語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綜合性學習的價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
同時,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有區別,它應該具備語文學科的特點,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概念的界定
什麼是「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為了改變課本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的狀況,更是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在語文課程改革上採取的一個重要的舉措。《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綜上所述,綜合性學習具備這樣特點:開放性;主體性;合作性;實踐性;統整性;生存性。
三、實驗目標
本課題實驗研究的目標有三個:
1、 育科學和語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和認識小學語文教育和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及本質特點,推動小學語文新課程前進的步伐,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2、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探究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為小學語文課程的實施提供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可操作性模式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及可資借鑒的經驗。
3、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凝聚並帶動一批科研型的教師,在教育科研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素質。
四、實驗原則
1、 實踐性原則
與傳統意義上的語文學習相比,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踐性。綜合性學習重參與,重體驗,重語文實踐活動。在人人參與、全程參與之中,在豐富多彩的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什麼是綜合性學習,怎樣進行綜合性學習。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相比,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樂趣,得到的感受、體驗,習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實現綜合性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逐漸加深的對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密切關系的認識,對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以及逐漸形成的語文的綜合運用的能力。
2、 協同性原則
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的「協同性」理論為指導,注重諸教育要素的協調,形成適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新教學體系,促使多種要素之間產生互補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
3、 漸進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綜合性學習不可要求過高。由低年級到高年級要體現階段性和漸進性。本實驗將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層要求,分階段實施。
4、 開放性原則
綜合性學習和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學相比,有更大的開放性。內容上的開放——一切語文課程資源均可為「我」所用;途徑上的開放——廣闊的時空均可成為綜合性學習的「課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語文學習上有所收獲。
五、實驗基本策略
1、 開拓生活領域策略
對於小學生來說,由於年齡、生活閱歷、教育背景等因素,他們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應試和傳統觀念的包裹下,一些學校考試與分數的「雲霧」 遮天蔽日,兒童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窄,甚至到了「只留兩個鼻孔出氣」的地步。可見,孩子的學習完全與生活隔離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的語文學習,必須開拓生活領域,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培養智力技能策略
綜合性學習,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這個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學生提出學習專題、策劃學習活動、表達學習收獲、交流學習成果,都是一種理性思考活動。
3、合作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是現代學習的顯著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根據本實驗的特點,將採用建立學生個人信息平台,通過文化角、生活專欄、校內網路等形式,為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的心得,從而以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師師合作,校內外合作。
通過討論、交流,傳遞信息,溝通情感。不僅能提高分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策劃能力,觀察體驗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六、實驗時間
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准備性階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標:做好准備工作,包括:組織工作、現狀摸底(問題診斷,需求分析等)、制訂課題研究目標和計劃等。主要措施:由課題組長牽頭,各位組員配合,收集整理各種相關的信息資料,請上級以及有關專家指點、論證,然後完成關於「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的總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標:按照課題方案,分階段實驗研究。實驗中及時調整實驗計劃,認真歸納總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途徑與方法。主要措施:1.組織課題研討會每學期不少於5次;2.寫出階段性實驗研究報告;3.聘請教育專家來校作現場指導;4.強化組織領導,經常督促、檢查和指導,保質保量完成實驗研究的任務;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這一階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回顧總結實驗研究總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實驗研究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七、成果形式
1、師生作品展示:(1)學生語文綜合學習的體會、感受文章集,編寫《水袖飄舞的語文綜合學習》;(2)、開展語文綜合學習展示的主題班會;(3)、教學案例專輯展示。編寫《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案例集》。以上內容的匯集與展示,籍以進行校內外交流。
2.撰寫學術論文或實驗報告,如條件成熟,將編印一本《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論文選》。
3.以課題匯報會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課題的實驗和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新一輪的研究。
『捌』 關於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合作學習的有關書籍有哪些
學習綜合課程實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進學生的認識、情感和技能等方面有著獨到之處。針對我們當前小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提出有關解決策略,以期進入更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存在問題 解決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小組協作學習,最先於70年代在美國興起。它是指在師生合作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學習自由,引導 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學會學習。聯繫到當前的綜合實踐課程,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便成為該課程實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進每一個學生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發展上有著獨到之處,不僅可短時有效地讓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強化了知識點,能從更高的層次、更廣的角度較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成就感,並且在逐步地、不知不覺地超前學習某些復雜課題的過程中,鍛煉了思維能力、培養了自學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團體精神,凝聚人心,增進認識與理解,促使學生進行不斷地自我反省,為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認真地反思我們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發現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小組劃分的隨意性;合作過程的盲目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忽視了老師在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導學性;課堂教學時不會靈活整合其他課程,只局限於語文這一門課程。最近有幸聽了一些公開課,這些公開課中都有熱鬧的課內小組討論。不少教師只看到了這種學習模式的形式,但都沒有把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在優化教學程序、促成學生認知等方面的優點顯現出來。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急需改進的。結合自己的學習與實踐,就「如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等方面談幾點初步的認識。
一、科學合理地分組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
我們目前的小組劃分方法比較單一,更多的情況下採取的是隨機的劃分方法。這種劃分方法缺乏科學的依據,不能促使組內、組際之間的人際互動,也就不能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那麼「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也就不可能使學生在知識、情感等方面產生積極有利的因素。
科學合理地分組,可以使小組成員之間產生積極的相互促進作用。合作小組的組建,我們需要通盤考慮兩個因素,即「注意組內學生的個性、氣質、興趣、愛好、習慣、意志品質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選拔是要考慮孩子的學習能力、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既要依據學生的共同興趣、特長等個性傾向,使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要考慮學生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做到揚長避短,人盡其才。下面我利用重慶市沙壩區樹人小學董小宇教師執教的《梅花魂》這一可感的教學案例來更深地體會這一課是怎樣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分組的這樣實施的效果。
1、分學習小組。每組6至8人;每個小組應配齊各方面的人才,分別有擅長或愛好寫作、繪畫、手工製作、歌唱等的同學;孩子們自由組合,各組內有男同學,又有女同學,每個組自己推選出一個組長。
2、學習重點段落(第13自然段)。先以小組為單位讀重點段落、詞句。接著各組交流信息,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體現中國歷史上像梅花一樣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英雄人物資料,各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自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這樣教師給學生選擇的時空,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在寬松自由的心境中學生的潛能將得到更大的開發。有了科學合理的分組,就必然有好的學習效果。六個小組分別採用朗誦、書法、歌舞、演奏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合作成果。用朗誦的形式朗誦了吉鴻昌臨犧牲前的名言,岳飛的著名詞作《滿江紅》,學生們介紹清楚,朗誦富有激情,字正腔圓,鏗鏘有力;以書法的形式用漂亮的隸書寫出方誌敏的名著「可愛的中國」幾個大字;以歌舞的形式表演《紅梅贊》來介紹紅岩英烈江姐,這一小組四個學生歌唱,兩個男同學吹奏豎笛,一個女同學伴舞,更善於充分發掘本組人才資源,採用了集唱、跳、讀於一體的介紹方式,他們選用的方式和《紅梅贊》的內涵相得益彰。這是一個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片段,正因為科學合理的分組才有如此學習效果。合作小組的組建還應注意:在將學生分到各小組的過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組之間保持平衡。在組員的選擇上,家庭居住比較靠近的學生盡可能分在一組,以利於課外同學間的互助;那些性格孤僻的學生盡可能分配在關系融洽、隨和的小組。同時還應注意小組成員在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二、注重合作的過程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重點
目前,我們採用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還是流於表面,它只是易於老師控制的一般組合形式,其熱鬧只是滿足與裝點門面,許多情況下具有弄虛作假的成份,沒能強化合作過程,讓學生在開展思索、交流、討論、練習中獲取知識。一公開課《半截蠟燭》,教師採用的也是小組合作的方式,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卻呆在一起,「放任學生自由」,結果學生雖熱情很高,用表演話劇的形式再現課文內容,可是學生們的學習、合作意識極差,觀看的同學哈哈大笑,表演的同學由演員變成小丑。整個課堂亂作一團,此時,學生們只把這當作一件好玩的事情、一種樂子,根本就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與思考,更談不上有任何研究與提高了。這便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成了一個幌子。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協作」和「會話」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過程。在「協作」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會為整個群體所分享,使學生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學習的自覺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採用小組協作學習時,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商定學習途徑,自動、自我開展思索、交流、討論、練習,爭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學習任務。為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明確分工,定位角色,增強學生參加合作的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必須明確自己在小組合作、實現目標中的角色定位,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種責任承擔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組內分工的任務;二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的協助他人,這是組內成員應盡的義務和不可推辭的責任,因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個人的成功,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二是要大膽交流,樂於合作,提高學生交往協作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學習活動相互調整、相互促進、互補共效的過程。每個組員的學習行為將會不斷受到來自夥伴的建議、提醒和修正,同時每個組員也要關注他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就要求同學之間學會尊重,善於接納和尊重他人的勞動與業已做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堅持真理的過程中,認真虛心接納他人的合理化建議,甚至敢於否定自己。在直言無忌而又從善如流、主動配合、和諧默契的心理氛
圍中,每個人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加強老師的作用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顯現,老師的作用有所削弱。在當前教學中,我們許多教師只是將小組劃分成功後,便交由學生討論,自己只是游離於各個小組之間。完全忽略了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我們說,學習主體地位的凸現,並不是說老師的作用就消失了。它只是要求老師的指導變得更精、更巧。
老師的作用,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疏導。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侯,不可避免學習夥伴之間會存有意見沖突,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小組成員間往往會爭得「你死我活」,從而造成了學習的偏向。所以我們在組織時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學會分析,學會判斷,學會歸納整理,在合作學習時,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聽其他學生的發言,並從中鑒別哪些看法與自己的相同,哪些與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時過多的內容雷同,從而提高學習的實施。
二是點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時,教師要適當點撥;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點撥方式使學習能進一步的深入。如:合作學習前創設良好的合作學習基礎,教師要運用直觀、形象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手段來再現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實物、圖片、聲音、錄象,或者使用一些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在《梅花魂》這一課堂上,董老師一開始便點出了學習重點是第13自然段,既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為後面小組展示留出了時間,有一小組以書法形式展示了方誌敏的名著「可愛的中國」書名時,教師善於因勢利導問該同學有沒有讀過此書,談談感受,並建議沒讀過的同學課後讀一讀。教師不忘向學生推薦好書,通過課外閱讀來進一步陶冶學生的情感,每個小組都介紹了各組的英雄人物之後,教師也參加了交流。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一位英雄——鄧世昌的資料,為學生放映電影《甲午風雲》的片段,教師的參與既展示了一種「學習夥伴」式的師生交往,也用音像資料啟示學生如何開拓搜集資料的渠道。再學第13自然段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用4個「愈」說了一句話。有一位同學出現了錯誤。這時老師及時的插話:「請孩子們再聽一聽,這個句子有問題嗎?」經過老師的提醒,學生們紛紛舉手錶示要修改------教師適時的引導、點撥與指正,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准確規范,在語文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點撥的方式有很多,有肯定式的點撥、提示式的點撥、突破式的點撥、反駁式的點撥。關鍵在於教師用的靈活、巧妙。另外,教師的作用還體現在學生的小組合作暫告一段落的時候,教師要作一個適當的總結和點評,便於學生認清知識的本質,系統掌握知識,迅速提高學習能力。不作出總結或點評,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只有合作學習出來的東西都是對的。
四、課程的整合能促使小組合作學習的不斷完善
教材改革的基本原理之一——統整性原理。所謂統整性是指整合學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識支離破碎的狀態,學生的知識體系窄化、僵化和脫離生活實際的發生。課程的統整的層面之一便是學科關系的統整:旨在消除學科分離或界限分明的課程體系中不同學科之間水平的學科聯絡或科學統整。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尤其在課堂中,我們要靈活地將其他學科與語文整合。加德納教授在《多元智能》書中告訴我們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思維方式,據此他提出七種智能。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若能注意學科間的整合便使學生的不同優勢智能得到發展,同時,學生不同的經驗可以得到共享。在《梅花魂》這節課里,董老師就運用得恰到好處。再學第13段,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設計以繪畫、剪貼、寫作、朗讀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跨學科——整合了美術課、勞動課,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這一段的跨學科、綜合性學習對於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探究、勇於創新的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課外快結束時,教師點出一顆漂流在外的赤子們永遠的中國心,師生共唱歌曲《我的中國心》。全課自然掀起高潮。師生自主選擇式整合聽、讀、寫、畫、貼、誦、唱、跳、奏等學習方式,各小組自主合作學習,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合作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科之間的巧妙整合、使得學生全面提高了各方面的素養,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方式用得恰切,它和語文學科本身水乳交融,具有動人心魂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瑛:《中學生物學》、《小組協作學習模式在生物復習中的應用》[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王天蓉\柳棟.《基於學習者視角的網路教育信息資源組織》[M]唯存教育網
[3]丁鏡宏《「分層——協作」教學模式是對個別化教學模式的超越》[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
[4]張貴新\侯國范《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小學語文》[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玖』 小學生需要怎樣的語文課堂
主題教學應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新選擇
作者:聚優
摘要:主題教學以其統整性、開放性,以及對學生認知特點的尊重,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改變現狀、適應課程改革的新選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題教學有主題閱讀、主題作文、主題知識課、主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表現形式。無論何種形式的主題教學,要想充分發揮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作用,都必須善立主題,合理定位,精選內容,巧設程序,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處理好師生關系、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關系和活動體驗與意義建構的關系。
關鍵詞:主題教學 統整 開放 表現形式 實施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是負擔重,質量低。小學畢業檢測,識字鞏固率低;閱讀理解能力低,語感差;作文,認識膚淺,內容干癟,很少有真情實感,語句不通順、不連貫。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高原因固然復雜,但跟小學語文教師的語文教學觀念落後、教學方式方法陳舊、單一有關。如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教學目標單一;如採用灌輸接受式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少,知識不能很好的內化、轉化;如重教不重學,忽視學法指導;如重分解訓練,缺乏整體熏陶;如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脫離生活,封閉教學,學生知識視野狹窄;如一味追求考分,不重視發展個性,塑造人格等等。
新課程改革已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新課程倡導小學語文教學要在培養學生具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豐富積累的同時,掌握基本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培育他們熱愛祖國語文、喜愛語文學習的思想感情,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尊重學生獨特體驗,重視他們個性、人格的塑造;倡導語感、整體把握能力培養;倡導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超越課堂、超越教材、超越教師,進行開放式的語文教學;倡導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驗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
因此,如何更新小學語文教師的語文教學觀念,探尋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改變現狀,適應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需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應小學生發展的需要,顯得既重要又迫切。
一、主題教學應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新選擇
面對這樣的現狀、面臨這樣的形勢,主題教學應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新選擇。在國外特別是美國,主題教學是幾個學科共同訂下一個主題以後,共同備課,各科都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教學,是一種跨學科、多學科整合的教學活動。在國內也有這種形式的主題教學,如北京正在實驗的「學科聯動主題教學」校本課程的教學。國內日漸興起的是幼兒園內的主題教學、英語學科中的主題教學、網路教學中的主題教學。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題教學最有影響的是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竇桂梅正在探索的主題教學。她認為的主題教學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通過多個文本間的碰撞交融,在重過程的生成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這里說的「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不是知識主題,而是文化主題。」[1]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應選擇的主題教學中的主題應為「學習主題」。即「對『能夠學到什麼』和『怎樣學才最有效』的綜合定位。」[2]主題教學也就成了能夠構建起學習主題學習的教學。這樣的主題教學囊括了竇老師的主題教學,范圍要大。無論是何種內涵和外延的主題教學,只要科學地實施,都具有統整知識、統整活動,開放教學,更好地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優勢。
(一)主題教學使零星的活動、零碎的知識得以統整
小學語文教學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學拼音,只能一遍遍地跟老師讀跟同學讀,頂多是張大嘴巴ααα扁扁嘴巴еее圓圓嘴巴ooo像把椅子hhh;中高年級的閱讀往往是引入新課→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檢查自學效果,理解新詞→分段理清思路→逐段學習,歸納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質疑討論解答→小結,作業。沒有將孩子們的一個個學習活動串起來,沒有將課文中的一個個知識點串起來,整個教學活動顯得鬆散,沒有結構。
如果我們給一年級的孩子創設一個情境,營造一個主題,比如:今天天氣真好,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去動物園逛逛?不過老師有個要求,咱們得帶上幾個拼音寶寶一起去。先跟拼音寶寶打個招呼——,記住拼音寶寶的名字……在這樣的游園主題的統整下,孩子們的一個個零星的學習活動就被串了起來,整個學習活動就會趣味盎然。如果我們給中高年級的閱讀設計一兩個主題,就能將課文中的一個個知識點串起來。如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就緊緊圍繞「可憐的小女孩」這一主題分三課時引領學生閱讀體驗: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的一至四自然段,從故事發生的背景——大年夜,天又黑又冷,還下著雪,小女孩的寒冷、飢餓、痛苦、家境貧窮等幾個方面來全方位地感悟小女孩的可憐。其中詞的理解、句的理解、標點符號的理解(三個破折號)都突出「可憐的小女孩」,朗讀也是為理解和表達「可憐的小女孩」而進行。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的五至十一自然段,從對一般孩子來說很一般、很容易滿足的願望,但對這位可憐的小女孩來說卻是那樣美好的願望,以及願望的破滅中再一次深深感悟小女孩的可憐。第三課時學習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從小女孩的悲慘結局中,從周圍人的冷漠中,在「我與『賣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的寫話訓練中,強烈地體驗小女孩的可憐!並理解造成小女孩可憐的深層原因。在這一教學案例中,圍繞著感悟體驗「可憐的小女孩」這一主題,不僅統整了本課在知識技能方面的教學、訓練,如字詞句標點符號的理解,對比反襯寫法的感知,朗讀及讀寫結合的訓練,而且對「可憐的小女孩」這一主題的感悟、體驗、建構是全面完整而深刻的。
從竇桂梅老師主題閱讀教學的探索實踐中也能得到印證。如她在《朋友》這一主題閱讀教學中,通過「朋友」這一主題,將聽說讀寫各項語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將對朋友的各種認識各種知識,如「朋友應該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取長補短」,「 朋友應該記住恩惠,洗去怨恨」,「朋友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等整合了起來,建立起了比較全面而深刻的「朋友」概念,為學生今後在生活中正確識友交友待友打下了基礎。
上海曹楊二中在學校組織「觀賞周秦唐文物,解讀民族文化精神」語文主題教學活動後,校長王志剛認為:「學生在模塊或主題教學中所獲得的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種在主題統攝之下的結構化的知識框架。這種模塊化的內容呈現方式,減輕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負擔,也促進了學生整體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光明日報》記者也認為:「 這種主題教學,為學生的完整學習提供了新思路。如果說,我們過去比較注重學生知識的『線性』,偏重掌握知識的『珍珠』,如今該校更注重學生素質的『樹狀』,偏向學生把握串起知識『珍珠』的本領。」
(二)主題教學使小學語文教學更開放
綱舉目張,主題教學中建構起的學習主題,就想魚網上的總繩,只要一提起魚網的總繩, 所有的網眼都張開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只要建構起學習主題,所有與這一主題有關的知識、活動、生活都向我們的老師學生張開了笑臉,等待我們去選擇,去攫取,去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主題意義。所以主題教學開放了教學內容,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看做一種可以改造的客觀存在,積極審視和批判教材,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准確地自選教材。」[3]如我組織教學的《月光曲》對教材的重組,竇老師組織教學的《朋友》對教材的自選。可以對教材進行重新解讀,開發潛在的意義。可以進行前伸後延性質的拓展閱讀,如教學《五月端陽》一文後,圍繞「民族傳統節日」這一主題進行拓展閱讀。主題教學開放了教學空間,可以在課堂中進行學習,可以在課堂外學校中學習,還可以在家庭中、社會上、網路中進行學習。如圍繞主題進行的前伸後延性質的拓展閱讀,就可以在學校圖書室、家庭、書店、圖書館等場所進行學習。主題教學解放了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他們可以在語文學習中仔細觀察,積極主動地進行語文實踐,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體驗性學習。教師則成為學生進行主題學習的策劃者、引領者、管理者。主題教學密切了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學生的生活是他們進行主題學習的豐富資源。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導入主題學習,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加深、豐富對主題的理解;主題學習更是為了學生未來的美好生活而進行。
(三)主題教學使語文教學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特別是剛跨進校門的孩子,不超過十五分鍾。而且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小學生從對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更感興趣,逐漸發展到對學習的內容和需獨立思考的作業感興趣。」「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以游戲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感興趣,……」[4]
竇桂梅老師根據自己的實踐探索認為,「藉助於主題,……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情況下,再來進行語言的學習、推敲,同時達到深化情感、磨礪思想的目的。這就好像每一個戲劇的引子、每一個風景點的引道一樣,先把孩子從聲、光、色的世界裡引進語言的殿堂,然後教師仍舊藉助主題給學生指出一個個路徑,讓學生有可能走進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進行更豐富的語文實踐,他們的收獲才會更大。」[5]
確實如此,主題教學往往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如實體情景、模擬情景、想像情景、問題情景、語表情景[6],吸引住小學生們。如低年級課文《比尾巴》的教學,有位老師就創設了參加動物運動會的情境。從參加動物運動會有哪些動物入手,學習生字和詞語,再以小朋友做裁判評比動物為情境,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的學習,最後通過小記者把這個比賽寫成了兒歌引到課文,了解課文的寫法。整堂課都在「參加動物運動會」這一有趣的主題情境中進行,讓他們在游戲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教學效果很好。
對於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主題教學也促使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我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將本文「認識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這一主題分解為兩個有層次的小主題。第一層次認識貝多芬是一位有才華的音樂家,第二層次認識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音樂家,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為此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第一課時先學習描繪《月光曲》(曲名)內容的第九自然段,然後學習敘述《月光曲》(曲名)是即興創作再加以記錄下來的八、十自然段,感悟體驗貝多芬的音樂才華。第二課時學習敘述貝多芬譜寫《月光曲》(曲名)的素材來源和靈感激發的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了解貝多芬為什麼會譜寫出這么美的《月光曲》(曲名),探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高尚人格。教法的選擇上也有差別,第一課時以學生的讀讀悟悟為主,第二課時則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這樣的主題分解、教材重組、教法選擇,完全是遵循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一認知規律的。所以實際教學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濃厚,參與面廣,學習效率高。
總之,主題教學的統整能力、開放性,以及對學生認知規律的遵循,使得主題教學成為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新選擇。
註:
[1][7]竇桂梅.「主題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人民教育,2004,(12).
[2]楊章宏.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
[3]竇桂梅.為生命奠基——語文教學改革的「三個超越」[J].人民教育,2002,(1).
[4]沈德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146—147.
[6]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學——情境教育[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5.
『拾』 小學語文 研修小結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
八都中心小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課題組
一、問題的提出
在傳統教學中存在著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割裂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割裂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密切聯系的現象,嚴重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阻礙了語文素養的提高,這是傳統教學的弊端。目前小學教學第一線還沒有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的現狀,提出此課題,主要原因有三:
1、 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語文課程標准》大力突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同時專列「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且對不同學段的綜合性學習提出了不同要求,並在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中進行了專項說明。這一切都表明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學生發展中的特有功能。
2、 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由於我們的教育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束縛,對人的價值、人的地位、人的發展的問題的重視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3、 語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綜合性學習的價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
同時,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有區別,它應該具備語文學科的特點,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概念的界定
什麼是「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為了改變課本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的狀況,更是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在語文課程改革上採取的一個重要的舉措。《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綜上所述,綜合性學習具備這樣特點:開放性;主體性;合作性;實踐性;統整性;生存性。
三、實驗目標
本課題實驗研究的目標有三個:
1、 育科學和語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和認識小學語文教育和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及本質特點,推動小學語文新課程前進的步伐,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2、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探究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為小學語文課程的實施提供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可操作性模式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及可資借鑒的經驗。
3、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凝聚並帶動一批科研型的教師,在教育科研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素質。
四、實驗原則
1、 實踐性原則
與傳統意義上的語文學習相比,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踐性。綜合性學習重參與,重體驗,重語文實踐活動。在人人參與、全程參與之中,在豐富多彩的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什麼是綜合性學習,怎樣進行綜合性學習。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相比,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樂趣,得到的感受、體驗,習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實現綜合性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逐漸加深的對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密切關系的認識,對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以及逐漸形成的語文的綜合運用的能力。
2、 協同性原則
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的「協同性」理論為指導,注重諸教育要素的協調,形成適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新教學體系,促使多種要素之間產生互補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
3、 漸進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綜合性學習不可要求過高。由低年級到高年級要體現階段性和漸進性。本實驗將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層要求,分階段實施。
4、 開放性原則
綜合性學習和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學相比,有更大的開放性。內容上的開放——一切語文課程資源均可為「我」所用;途徑上的開放——廣闊的時空均可成為綜合性學習的「課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語文學習上有所收獲。
五、實驗基本策略
1、 開拓生活領域策略
對於小學生來說,由於年齡、生活閱歷、教育背景等因素,他們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應試和傳統觀念的包裹下,一些學校考試與分數的「雲霧」 遮天蔽日,兒童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窄,甚至到了「只留兩個鼻孔出氣」的地步。可見,孩子的學習完全與生活隔離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的語文學習,必須開拓生活領域,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培養智力技能策略
綜合性學習,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這個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學生提出學習專題、策劃學習活動、表達學習收獲、交流學習成果,都是一種理性思考活動。
3、合作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是現代學習的顯著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根據本實驗的特點,將採用建立學生個人信息平台,通過文化角、生活專欄、校內網路等形式,為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的心得,從而以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師師合作,校內外合作。
通過討論、交流,傳遞信息,溝通情感。不僅能提高分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策劃能力,觀察體驗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六、實驗時間
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准備性階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標:做好准備工作,包括:組織工作、現狀摸底(問題診斷,需求分析等)、制訂課題研究目標和計劃等。主要措施:由課題組長牽頭,各位組員配合,收集整理各種相關的信息資料,請上級以及有關專家指點、論證,然後完成關於「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的總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標:按照課題方案,分階段實驗研究。實驗中及時調整實驗計劃,認真歸納總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途徑與方法。主要措施:1.組織課題研討會每學期不少於5次;2.寫出階段性實驗研究報告;3.聘請教育專家來校作現場指導;4.強化組織領導,經常督促、檢查和指導,保質保量完成實驗研究的任務;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這一階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回顧總結實驗研究總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實驗研究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七、成果形式
1、師生作品展示:(1)學生語文綜合學習的體會、感受文章集,編寫《水袖飄舞的語文綜合學習》;(2)、開展語文綜合學習展示的主題班會;(3)、教學案例專輯展示。編寫《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案例集》。以上內容的匯集與展示,籍以進行校內外交流。
2.撰寫學術論文或實驗報告,如條件成熟,將編印一本《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論文選》。
3.以課題匯報會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課題的實驗和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新一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