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語用小學語文

語用小學語文

發布時間:2021-02-11 07:56:41

小學語文高段怎樣提升學生語用能力

一、找准練點,深入淺出
到了中段,我們的教學重點逐步從關注字詞轉為關注文章的主要段落。在理解內容的同時,理解作者如何組句成段,如何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材料,如何選擇恰當的表達形式,是中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教材也選編了很多段落結構明顯的課文,給學生習構段提供很好的範例。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例子,讓學生不僅讀懂了這段寫什麼,還要進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即學習如何組句成段,如在教三年級的《和時間賽跑》的一個段落:
課件出示:「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樣小,現在再也不能回到你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會長大,你也會像外祖母一樣老,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所有時間,也會像外祖母一樣永遠不能回來了。」
師:這段的結構是什麼?
生:是總分結構。
師:可以換成分總句嗎?我們來讀讀看。
生將第一句放在最後讀。
生:中心句在前或在後都行。都是在告訴我們時間一去不回來了。
師;三個分句的順序可以交換嗎?
生:可以交換。
生:不可以交換。
師:究竟可不可以交換呢?我們來看看每句話寫的是什麼事物。
生:第一句寫的是昨天。
師:昨天說明時間短還是長。
生:短。
生:第二句寫的是爸爸的童年。
師:爸爸的童年和昨天相比時間要長。
生:第三句寫的是外祖母。
師:外祖母的一生時間很長。
生:這三句話所選擇的事物時間是有變化的,所以不能交換順序,這就是作者寫作的奧秘。
········
寫話,先寫時間短的,再寫時間長一點的,最後寫時間最長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引導學生理解段落的內容的同時,巧妙地讓他們去探究並發現文字背後的奧秘,即作者是如何選擇語言材料的,是按照怎樣的語言邏輯來安排這些內容的。在學生安排了這些奧秘後,再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去仿寫,及時讓學生運用並鞏固這樣的方法,將語文教學指向了語言文字的運用。
二、強化閱讀感悟,美化語言感受
重視語用訓練已經成為當前語文課堂的一種趨勢,但有些課堂只片面強調語用訓練,因語言而學習語言,就會顯得枯燥乏味、蒼白無力,閱讀效果也不會太理想。語文教學要引領學生在讀中細細品味,既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又把握文本的人文之美,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中段的語文教學中,要引領學生去欣賞各種各樣的「美」。通過抓住關鍵詞理解、欣賞圖片、朗讀體會等方式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寫生動、寫具體的。在教《桂林山水》時的片段:
師:現在我們來觀察一下灕江的水。先看圖,再讀讀書。看看灕江水怎樣美,主要的特點是什麼。大家讀書的時候,要學會把主要的意思抓住。這一節課文有哪些詞語把桂林的水的特點寫了出來?找出這些詞,畫上這樣的符號~~~~~~
師:看好了嗎?找好的請舉手,請你說。
生:靜、清、綠。
師:(板書:靜、清、綠)灕江的水靜、清、綠。請小朋友用幾個詞把這三個字連接起來,把寫灕江水特點的幾個字組成一個句子。
生:灕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
師:對不對?還可以怎麼說?
生:對的。還可以這么說,灕江的水不但靜,而且又清又綠。
師:剛才同學們用一些詞,把幾個字連起來成為一句話,這幾句話就是這小節的內容。如果我們告訴人家:灕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能讓人感到灕江水很美嗎?假如我們把靜、清、綠三個字重疊起來,怎麼說?灕江的水——
生:灕江的水靜靜的。灕江的水清清的。灕江的水綠綠的。
師:把靜、清、綠幾個字重疊起來,語氣加重,就使人覺得灕江的水很靜、很清、很綠。我們看到灕江的水這么美,感嘆起來,怎麼說?
生:灕江的水真靜啊!灕江的水真清啊!灕江的水真綠啊!
師:這三句話,大家說得很有感情。現在請你們讀課文中的這句話。
語文教學應當強化閱讀感悟,發展語言,美化感受。學生不僅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知道了灕江的水是如何之美,而且通過再想像在學生頭腦中出現了美的意境。
三、著力言語應用,促進言語的有效「增值」
如果把文本的語言比作原始資本的話,那麼言語的應用就是為了使言語「增值」。那麼,如何使言語應用能夠化消極語言為積極語言,化文本語言為個性言語,使學生在言語內容、言語形式和言語智慧上得以提高,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言語質量的目的呢?例如,教學《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 出示課件:「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師:同學們美美地把這段讀出來。
師:藉助本段內容模仿這一句式寫話。
生:「秋天把金黃色給了稻田,金黃色的稻穀像一串串珠寶,搖啊搖啊,搖來了豐收的喜悅。」
生:「秋天把橘紅色給了橘子,金黃的橘子像一盞盞燈籠,照啊照啊,映出了農民的笑臉。」
……
師:學生們寫得精彩紛呈。這一語言訓練匠心獨運,它以典型句式為依託,說話的內容材料源於課文,這就為學生打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會忘卻自我的存在,從而產生各種情感體驗,積累的語言材料便從他們的言語倉庫里被撿索出來,為他表情達意所用。

Ⅱ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麼進行語用訓練

有可能你正在為怎樣提高小學閱讀水平而覺得苦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提高小學閱讀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讀,注重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帶你了解小學閱讀輔導提高閱讀水平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從小開始)以上的五次閱讀法以及閱讀的三個步驟都是非常實用的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夠拿去實踐,那麼學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小學閱讀輔導其實並不難,只要用對方法,學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提高。

Ⅲ 小學語文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小學語文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想學語文,再簡單的知識中,用語言文字和詞語來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特別是用造句或成語接龍來完成小學的學生用能力

Ⅳ 小學語文課堂怎樣進行語用教學

語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貫穿於中小學的教學之中。然而我國的語文教學,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現狀,教師花的精力不少,學生學習的時間也不少,但是卻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為何,原因就在於語文教學尚停留在語形、語法和語義的教學上,而不是真正落腳在語用教學上。
也正因為中國語文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教學方向指向不明,因此2011年小學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目標和語文課程性質進行了重新定位,這個定位中非常鮮明地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課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標是「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就是說要突出「語用教學」。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語用教學呢?
一、重視朗讀感悟
我國有句話叫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句話道出了閱讀對於語言運用的重要性。語言的運用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需要長期的閱讀積累,原因就在於「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才能逐步加深對詞義、句義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種修辭的妙處,才能真正感受文章的美感,才能識透語境,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妙處。筆者在教學中,一直非常重視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體味語言的運用。
二、教會學生品析
中國漢語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的運用,有著很深的奧妙,一句話為什麼這樣說?好在哪,為什麼不能換一種說法,不好在哪?,一句詩為什麼要用著一個字,為什麼不能換一個字。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在語境中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在教學中,筆者經常帶領學生分析文章或詩詞中詞句的運用,引導學生感受坐著的語言運用的不俗之處。比如在教授古詩二首《鳥鳴澗》、《暮江吟》時,首先讓學生讀詩,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詩句美麗的意境,一起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筆者問道:「王維的詩歌一向被譽為詩中有畫,讀完王維的《鳥鳴澗》後,你們感受到一副怎樣的畫面呢?」,有的同學說:「感受到一幅秋天夜深人靜的畫面」,「對,整首詩突出了一個『靜』,但是作者卻是以動襯靜,那位同學能舉例告訴老師詩中如何以動襯靜呢?」,「老師,詩中寫道『桂花落』、『月出』、『鳥鳴』」,「非常好,這就是這首詩歌最獨到之處,也是千古流傳之處,作者處處在動,然而整首詩卻給人以靜的感覺,大家要學習這種表現手法」。在教授《暮江吟》時,筆者又問學生:「誰能找一個字,代替『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啊,有的同學說「照」字,有的同學說「灑」字,有的同學說「映」字,筆者然後又引導學生說「你們覺得用哪個字好?」,學生都不約而同說「鋪」字,筆者告訴同學:「對,詩中說道是『殘陽』,因此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象「鋪」在江上,很形象,所以在寫作時,我們也應該結合不同的語境進行用詞」。通過引領學生分析,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之所在。
三、引導學生模仿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經歷告訴我們:寫作可以模仿,對於小學生而言,正是語文打功底的時候,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模仿課本中精彩的語句,模仿作者的表現手法,引導學生在模仿中進行遣詞造句,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比如在學習《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在第三小節教師就會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仿寫:小朋友,蟈蟈的歌聲還會把婆婆帶到哪裡呢?照著書上的句子能試著編編詩歌嗎?
歌聲會,看到 。
歌聲會,看到 。
生可能會寫:歌聲會把帶您帶回草原,看到一群群牛羊。
生也可能會寫:歌聲會領您走進樹林里去,聽到小鳥們唧唧喳喳地歡叫聲。
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總結語用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想方設法在點點滴滴中滲透「語用」,才能讓語文教學之路越走越寬。

Ⅳ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在閱讀教學的課堂里,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教師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刻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或者是馬上要舉手的學生回答。尤其是在上公開課時,老師懼怕「冷場」,擔心自己的課沒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理念,教學設計上更側重於「環環相扣」、「生生互動」。

Ⅵ 如何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落實語用

《小學語文教師》2013年第一期中有一組關於語言文字運用的文章,闡述了一線教師對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語用」訓練的思考和實踐,該刊認為「語用」將成為新一輪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
一、在言語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語文學習就是言語活動的實踐,語文學習的目標也就是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語用能力。
1、錯讀的資源:讀書中的語用
對於學生的出錯,教師要善於歸因,分析其潛在的認知結構上的不足與錯誤,讓學習主體得到體面的言語實踐機遇,幫助其建構合理的圖式。
(幫助學生糾錯的過程就像是一個重新建構的過程。學生出現錯誤,說明在認知上出現問題,無法自行建構,教師此時不能簡單粗暴的糾錯,而是要善於在言語實踐中幫助學生自己建構。)
2、傾聽的忽視:交流中的語用
傾聽是尊重學生的體現,是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語文學習中的傾聽更是理解的一種方式,是對話的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語文能力。
教師傾聽學生發言,悉心引導每一次思維的轉換,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華,把課堂的空間盡量打開,讓學生盡情地舒展自己、釋放自己、提升自己。
模糊的詰問:表達中的語用
質疑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發端。在課堂師生、文本的多方語言交匯過程中,在開放和真誠的傾聽和傾吐循環互動中,必然會激發意義的生成、思想的升華、智慧的迸發。
人文的分離:寫作中的語用
一旦學生的書面「傾吐」不是尊重自己內心的深切感受,而是為了適應既定讀者(例如語文教師)之要求,那麼這種「傾吐」就會走味,或者是「吐」而未「傾」也。此乃當前習作教學之弊。
傾吐的過程應該成為表現自我的過程,寫作與自我之間應該完全同步。
二、抓住「語言」這個牛鼻子
1、思考著讀
思考著讀的核心是學生在任務引領下的自學、先學,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充分的語文實踐中領會、運用語文的規律。
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也可以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出依據。
2、比較著學
要真正把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落實到實處,必須完成語文課堂的轉型,既關注寫什麼,又關注怎麼寫,既教言語內容,又教言語形式,讓教學過程得意、得言、得思。
比較著學,不失為一種選擇。
3、拓展著寫
寫是語言的一種編碼能力。
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表達,課堂就有了學生自主語言實踐的時空,避免了在內容繁復分析上的消耗。
三、「泉」眼無聲,「趣」味盎然
寫景類文章獨立閱讀的方法:
先讀出景是怎樣的
探究作者是如何寫景的
追問作者的情意是如何表達的
讀寫結合
閱讀過程:感知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和運用語言
四、讓詞語在交際中活起來
1、結合課文情境,第一次點擊詞語
2、結合練筆語境,第二次點擊詞語
以文本中的重點詞語為目標,把重點詞語、短語復現,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來練筆,讓這些詞語成為積極語匯。
五、語用,從正確理解詞句的本義起步
教師的提問,要涉及語言文字的學習,要有關聯性和層次性,不要個個孤立,更不要沒有思維的質量。
教師要善於發現文本中的語言現象,然後根據這些語言現象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來發現文本中的語言秘密。
語用的意義有兩層:首先是正確的理解詞句的本義,其次是在運用過程中體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前者是基礎,後者是升華。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從正確理解詞句的本義起步。
六、讓「詞語盤點」教學「實」起來
一詞一世界。詞語教學是平時教學中最基本、最活躍的元素,是散落在單元中的珍珠。
1、分一分,看誰分得最正確
2、比一比,看誰積累得最多
3、找一找,看誰找得最正確
4、填一填,看誰填得最恰當
5、說一說,看誰說得最形象
6、寫一寫,看誰寫得最連貫
1、畫面相輔,讓「日積月累」鮮活起來
2、拍客尋美,讓「日積月累」生活起來
3、照片注釋,讓「日積月累」活用起來
教材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載體,同一篇課文,面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內容截然不同。哪怕文本中同一個語言點,不同年級的教學定位也是不同的。找准不同年級學生語文知識、經驗的起點研製閱讀教學內容,舉要刪蕪,才能讓不同年段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應有的發展。
看似尋常最奇崛,閱讀教學要提升學生閱讀欣賞的眼力,教師須慧眼識珠,看到學生看不到的語言風景,引導學生在疏忽處駐足欣賞,平中見奇,體味語言魅力,發現閱讀樂趣,提升閱讀能力。
管建剛 《滴水穿石的啟示》:第二自然段擺出觀點,是「起」;第三自然段順著觀點,舉出正面例子,是「承」;第四自然段舉出反面例子,是「轉」;最後總結,是「合」。如此梳理點撥,學生了解議論文的基本式樣,也開始關注揣摩篇章結構特點。

Ⅶ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用方面的訓練

在教改課改盛行的今天,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焦聚「語用」。 因此,每上一節課,我們語文教師都應該深入解讀文本,解讀學生,從文本中尋找語言訓練的切入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讓每一節的閱讀課都是一節高效的「語用」型課堂。那麼,該如何從各種文本中找到這些「語用」訓練點,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呢?在這一個方面,筆者借鑒了前輩的一些理論,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的經驗,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在幾十年前就發出這樣的感嘆:「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而呂先生所說的「咄咄怪事」到現在仍然如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們的閱讀教學重於分析和理解,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在「前言」的「課堂性質」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崔巒老師也指出:「2011版的『課標』出現頻率最多的關鍵詞是『運用』。」也就是說,在教改課改盛行的今天,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焦聚「語用」。因此,每上一節課,我們語文教師都應該深入解讀文本,解讀學生,從文本中尋找語言訓練的切入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讓每一節的閱讀課都是一節高效的「語用」型課堂。那麼,該如何從各種文本中找到這些「語用」訓練點,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呢?在這一個方面,筆者借鑒了前輩的一些理論,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的經驗,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依據年段的目標,巧設「語用」訓練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中,按不同的年段對學生的「語用」學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浙江省特級教師吳孔裕老師也曾說過:「低段要著重引導學生練慣用詞的准確和句式的運用;中段要關注段落的結構和修辭方法的運用;高段則要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表達方式、篇章的結構等方面展開學習。」這些理論,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用」訓練的基本依據,我們在選取「語用」訓練點時,必須要依據各年級的目標,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年段目標的有效落實。
例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中提到的低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有這么一項內容:「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因此,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烏鴉喝水》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讀第一自然段,讓他們邊讀邊思考:烏鴉為什麼要找水喝?一學生回答:「因為烏鴉口渴。」我繼續提問:「平時,你們口渴時,會有什麼感受?」一學生回答:「口渴的時候就是很想喝水。」於是,我就相機點撥:口渴需要水,因此「渴」的部首是三點水。然後再讓學生看看課文的第一句,並提出問題:「在這一句中,有哪個生字寶寶跟口渴的渴很相似?」學生很快就找到「喝」字。我接著問:「它們哪裡不一樣?」學生很快就可以答出:「是部首不一樣。」於是,我就指導他們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記住和理解「喝」和「渴」字。最後,我就出一道選詞填空題來考考學生對這兩個字的掌握情況。做題時,學生一下子就能區分好「渴」與「喝」這兩個字。
又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中提到的中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有這么一項內容: 「理解詞句,體會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因此,我們在解讀中年級的文本時,可以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作為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閱讀理解,並體會關鍵詞、關鍵句對體現文章中心所起到的作用。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反語,在教學《白鵝》一課時,虎門外國語學校的郭武松老師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第一步:引導學生用「先找關鍵句,再圈關鍵詞」的方法,找出課文的中心句和中心詞。第二步: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傲慢」「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的意思。第三步:老師由此得出,作者會討厭白鵝;並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不認同老師的結論。第四步:老師出示生活中的「反語」,理解「反語」中的愛。第五步:回到課文,學生恍然明白,作者豐子愷用「反語」,寫出了對白鵝的喜愛。郭老師抓住年段的目標,一步步地教學,先從詞語的理解入手,接著是現場的表演,生活中的反語,最後就落到了反語的手法上。這樣,就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二、根據單元的內容,巧設「語用」訓練點
柳州市勝利二小的肖家慧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說,把一篇篇課文教學比作飯桌上一盤盤不同口味的菜的話,那麼,一個單元教學後的整體把握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能把這桌豐富的菜餚吃下去。」《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中指出:「小學語文教科書基本是以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的。」也就是說,一個單元中的每一篇課文,不僅有獨立的「營養成分」,更有能夠互相補充,大於局部的語文套餐營養。主題式教學不僅有助於學生學好每一個文本,也能有能夠讓學生拓展文本這一「例子」的效應。因此,我們在選取「語用」訓練點時,應該著眼於整個單元教材的內容。
例如:人教版課標本四年級下冊第七組的教材就以「認准目標,不懈努力」為專題,選編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全神貫注》、《魚游到了紙上》、《父親的菜園》這四篇描寫人物課文。語文園地中就要求學生以《我敬佩的一個人》為題,展開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同時,這個單元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靈啟示,品味語言,留心課文對人物外貌、動作等方面的描寫,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解讀文本後,我們很容易看到,這些課文都有共性,都是用一些事來反映人物的一種執著專注、不懈追求的精神。因此,教學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時,我們可以這樣處理: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應該重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教學《全神貫注》時,就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人物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來寫出人物的特點;教學《魚游到了紙上》時,應重點引導學生學會「外貌、神態、動作+感受(感受可以寫在前,也可以寫在後)」這一人物描寫的方法;到了習作訓練時,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從這一個單元中所學到的寫人的寫作手法。這樣一來,每一個單元都有各自清晰的訓練目標,根據這一特點,巧設「語用」訓練點,就能漸漸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三、根據文本的特點,巧設「語用」訓練點
(一)從文本的結構特點入手,巧設「語用」訓練點。
教材中的每一個文本在謀篇布局、段落安排、構段方式等結構上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就好比每一個國家的民居,都有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比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就是從景物的不同特點謀篇布局的;《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運用了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再見了,親人》一文中的第1至3自然段都是以請求的語氣開頭,以反問的語氣結尾,中間就是以回憶的形式進行敘述的。教學時,我們可以根據每一個文本的結構特點,巧設「語用」訓練點,進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例如:《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第2至5自然段結構相似,都是圍繞重點句展開敘述的。教學時,我就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構段方式。以第2自然段的教學為例,先讓學生找中心句「山是野的」;然後以問題「為什麼山是野的?」,引導學生明白:這一段的構段方式是總分;接著告訴學生其餘的3、4、5自然段也是用相同的構段方式;最後,指導學生用這種方法,以「這里的石頭真是千奇百怪的」為中心句說一段話。這樣從語言文字入手,先引導學生理解段意,再幫助學生理清段序,揣摩寫法,最後指導運用,使學生既「得意」,又「得言」,體現了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二)從文本的語言特點入手,巧設「語用」訓練點。
重慶市小學語文教研員陳昌發說過:「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感悟文章要從語言人手,揣摩語言,品詞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於表現力的詞語。」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個文本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在文中有不少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段、特別的句式,甚至有的課文整篇都是經典美文,是學生模仿的範本。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的一個「壯」字,就能表現出戰士的頂天立地和視死如歸;《桂花雨》一文中有這么一句描寫:「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個「浸」字,形象地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桂花不僅花開時香,晾幹了泡茶、做餅也同樣香氣彌漫。桂花,永遠香在人們的心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篩選語言材料,提煉訓練要點,指導學生學習運用這些規范、得體、生動的語言和語言表達方式。
例如:在《胖乎乎的小手》這篇課文中,為了讓孩子積累並運用這些規范性的語言。我採取了以下教學策略:1.我先把這三個句子放在一起,讓學生邊讀邊比較:(1)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呀!(2)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3)這胖乎乎的小手幫我撓過癢癢啊!2.指導學生找出「替我拿」、「給我洗」、「幫我撓」這幾個詞語,在讀中深刻的體會動詞的巧妙運用。3. 出示句子:小手幫我拿拖鞋、小手幫我洗手絹、小手幫我撓癢癢。讓學生再次從讀中掌握「誰幫誰干什麼」這種句式的寫法。4.請學生仿照課文的這種句式說一說以下四個句子:「我替爸爸 。」「我給媽媽 。」「我幫老師 。」「我為大家 。」 這樣的教學策略,學生既借鑒了課文的規范性語言的表達,又能在讀中吸收,在寫中運用,最後逐漸提升「語用」水平。
四、利用課文內容的「空白點」,巧設「語用」訓練點
什麼是課文的「空白點」呢?我借用張石磊老師的話:「課文的『空白點』就是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由於寫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寫的內容;或者是『不可言傳』而含蓄表達或不寫的內容。」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尋找這些「空白點」,制定「語用」訓練點,讓學生植根於書本,想像於書外,進行課堂小練筆,這樣,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訓練他們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利用課文中的「空白點」,對學生進行「語用」訓練。
例如:《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將《月光曲》的內容、意境及情感表達出來。文章熔傳說、美景、深情於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這篇課文語言這么優美豐富,怎樣訓練,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呢?在教這篇課文時,我就注意到每個人物說話的時候,文中幾乎是沒有提示語,特別是第三自然段,兄妹倆的對話。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讀讀第3自然段。接著,我就布置一個小練筆:這對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對話,由於貝多芬在茅屋外,看不見盲姑娘兄妹的神態、動作。請同學們根據說話的內容,想像他們說話的語氣、動作、神情,加上適當的提示語,使人物的對話更生動形象。這樣,經過補充課文內容,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二)利用課文結尾處的「空白點」,對學生進行「語用」訓練。
例如:在《窮人》一文中的結尾處,只寫到桑娜拉開帳子,告訴漁夫西蒙的孩子就在這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就沒有交代。不完整的故事情節,需要我們的學生用他們的語言把它補充完整。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或者用上課文的語言,展開豐富合理的想像把《窮人》這個故事續編下去。這樣做,不僅僅是他們的語言慾望被喚起,更是他們靈活運用課文語言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語用」訓練點。
五、尋找文本的「矛盾沖突點」,巧設「語用」訓練點
「沖突點」是指的是在交叉口內,兩股車流軌跡線呈交叉形的交匯點。而語文教材中文本的「矛盾沖突點」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沖突點。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敘事的課文是由一個個情節組成的,我們可以抓住情節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沖突點」,使之成為一個個訓練的「點」。
例如:《半截蠟燭》這篇課文一個短小的劇本,反映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諾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組織的一個聯絡點,為安全起見,伯諾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蠟燭里。在蠟燭被例行前來檢查的德國鬼子點燃的危急關頭,為保住蠟燭里的秘密,伯諾德夫人、傑克、傑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斗爭。情節描寫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當伯諾德夫人的小女兒拿著藏有情報的半截蠟燭慢慢走上樓梯時,故事發展到高潮,矛盾沖突集中在這一點上。因此,我在教學時就抓住這個時刻請學生想像:望著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和他的兒子傑克、女兒傑奎琳都會想什麼呢?這樣,學生暢所欲言,但都緊緊圍繞著課文的情節和描寫展開,學生將課文中關鍵、精彩的部分恰當地予以運用。顯然,通過這樣的訓練點,學生把課文中的情節和語言轉換為自己表達時需要的語言材料,又一次提高了「語用」的水平。
六、從文本的插圖入手,找准「語用」訓練點
小學語文教材圖文並茂,尤其是低年級的課文,幾乎每課都有插圖,這些插圖富有形象性、直觀性、啟發性以及趣味性,既有利於幫助學生學習拼音、認識漢字、理解課文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中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文本中的插圖是可以開發的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們合理利用這些插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課文內容,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一年級下冊《識字4》中所配上的那幅插圖,不僅富有形象性,而且剛好能將課文的內容都呈現出來了。於是,在教學這課時,我先讓學生認真的觀察圖畫,並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圖上的內容。這么優美的圖,學生們一個個都積極的舉手發言,暢所欲言。然後那些優美的語句也就從他們嘴裡迸發出來了。有的說:「我看到蝴蝶在空中飛來飛去。」有的說:「我看到了螞蟻在搬糧食。」有的說:「我看到了小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還有的說……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優美的插圖,能夠喚起學生說話的興趣,學生又再一次在說中提高了「語用」的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語文教師只要好好地利用文本,深入解讀文本,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在文本中找到「語用」訓練的切入點,再配以精心的設計,就能一步一步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Ⅷ 部編版小學語文如何做到指向語用

小學部編的小學語文現在適合小孩子

Ⅸ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閱讀課,不但能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讓學生獲得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那麼,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體驗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淺見。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認真准確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准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所謂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能夠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最終促進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那麼,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了嘗試:(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課。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體驗、自由感悟,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四、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又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巧妙設問,質疑問難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巧妙設問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於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五、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以「情」為導,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以「情」為導,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更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更有效,結合語言想像的畫面更清晰,課堂學習的質量就更高。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在教學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迷人的九寨溝》時,我設計了如下合作細讀、整體感悟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九寨溝迷人在什麼地方。接著,四人小組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各自初讀課文的體會,說說「九寨溝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的理由,一起讀讀有關句子或段落,讀後由小組成員簡單評議。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閱讀全文

與語用小學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