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把握文本解讀的準度
定安一小 甘家忠
一、要准確把握文本所要傳遞給讀者的信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
例如,《小動物過冬》一課的第三自然段是這樣寫的:燕子說:冬天快要來了,蟲子也快沒啦。我要飛到南方去,那兒暖和,還有很多蟲子。等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再飛回來。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來讀的:師:讀了這段話,大家想像一下,小燕子在南方生活得怎麼樣?生:很快樂。師:是啊,多開心的小燕子啊!誰能開心地讀一讀?(指名讀)師:第二年春天,春暖花開,多美呀!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吧!安排這一段的本意是讓學生了解小燕子的過冬方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語言文字訓練和科學知識的普及結合起來。整體上看,這一段只是小燕子在講述自己的過冬方式,並沒有流露出小燕子的高興、激動與快樂的情緒。所以,這位教師的引導偏離了文本內容的主題,這也說明教師自身對文本的解讀也是存在問題的。
再如,《珍珠鳥》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傢伙。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是這樣引導的:師:是誰撥開的綠蔓呢?生:是作者。師:是作者撥開的嗎?好好讀讀。生:不是,是珍珠鳥自己撥開的。師:對!是它自己撥開的。大家想想,珍珠鳥那麼膽小,如果是作者去撥,不是會把它嚇壞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大家議論紛紛,爭論不休。最終,這個問題在老師最後的權威認定下確定了結論:是珍珠鳥自己撥開的!難以想像,教師這種錯誤的解讀,帶給學生的將是怎樣的一種混沌與迷惑!學語文,意在通過文本感悟其內涵,感悟語言文字運用的准確與精妙,進而領悟表達方法,遷移運用。如果教師自己連最基本的准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都做不到,談何引領又談何領悟呢?二、適當滲透文章背景,深入解讀文本。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題目是《孔繁森》,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天夜裡,孔繁森悄悄地來到醫院,請求獻血。醫生見他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沒有同意。經孔繁森再三懇求,醫生才勉強答應。在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設計:師:為什麼孔繁森在夜裡悄悄地去呢?生:他怕孤兒知道不讓他去,所以等他們睡著了孔繁森才去的。師:對,感動嗎?誰來讀讀。孔繁森夜裡去獻血,難道僅僅只是怕被孤兒知道嗎?讓二年級的學生去體會時代中優秀人物的崇高品質本來就有難度,憑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所以,如果教師在此時適當地補充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就可以很快喚起孩子們對人物的崇敬之情。如果仔細看看教學參考書,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這次獻血之前,孔繁森為了撫養孤兒,已經去醫院獻過兩次血了。他的司機為此抱住他失聲痛哭,說:您身體不好,再難咱也不能賣血啊。作為一個地委書記,每天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可孔繁森不顧自己的身體,心裡裝著的全是別人。如果在教學這段時教師把這一背景介紹給孩子們,學生對孔繁森夜裡悄悄去獻血的原因就會有更深層的理解,對文中人物的崇敬之情也會油然而生。所以,在教學中適當地滲透文章背景,有助於教師和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給學生以感悟的空間,鼓勵個性化(多元)解讀。
文本是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編寫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語用的結晶,凝聚著作者的文思和情結,涵蓋著語文知識和技能,決不只是語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簡單堆砌,它不僅貫穿著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傾向,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語用經驗也高度優化於其中。解讀文本的過程,就是學生、教師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編寫者)展開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通過分析來理解文本之象(文道質)的過程。但分析、理解,肯定有一個背景、方式、角度、時空以及度的問題;而且,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等,也對分析、理解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由於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是對同一文本的文、道、質也會做出不同的解讀。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放手,給學生以廣闊的閱讀思維空間,由此激發學生多元化解讀、個性閱讀。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九色鹿》一課時,生怕學生感悟不到,採取了先入為主的方法,用自己的閱讀感受牽著學生走:師:九色鹿不僅外表美,心靈也美。看看文中哪些句子體現了九色鹿的心靈美,找出來讀一讀。(學生找、畫、讀)師:九色鹿是多麼勇敢啊,誰能把當時九色鹿的奮不顧身、見義勇為、情況危急的情形讀出來?(指名讀)色鹿這一形象所體現出來的種種品格,應該是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己感悟,在反復地誦讀與品味中逐漸獲得。上面的這位老師一味地讓學生機械地帶著教師的閱讀感受去找去讀,剝奪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空間,使品讀這一過程變得枯燥、呆板,使課堂缺少了靈動與生機。
再如,在教學《珍珠鳥》一課時,一位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文中的一句話: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然後教師設計了下面的環節:師:想像一下,作者被小鳥啄得疼嗎?生:不疼。師:為什麼不疼?生:從上面的學習我知道珍珠鳥很喜歡作者,所以這是珍珠鳥表示對作者的友好,所以它不會使勁啄的。師:你說的真好。能把這個啄字換成一個讓人感到親切的詞嗎?生:可以換成吻一吻。生:還可以換成碰一碰,表示珍珠鳥對我很友好。生:還可以換成親一親。師:這是一種多麼特殊的吻啊,同學們,讓人鳥之間的友情伴隨著我們的朗讀悄悄流淌吧,齊讀這一段。教師抓住啄這個詞,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在孩子們不同但卻精彩的解讀中,將愛的種子埋在了每個孩子的心裡,真正讓學生走入了文本。
四、文本解讀的深入與巧出
文本解讀,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一言以蔽之,深入、巧出。所謂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內,老師要深入鑽研文本,從而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由詞得言,由言會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從而領悟文學作品的神韻美和魅力。所謂巧出,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設計一些悄然的過度,遷移拓展,使學生出乎其外,啟發學生走出課本,實現文本解讀的再創造,把課內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運用,為學生終生學習、運用語文打下堅實基礎。怎樣出呢?出的一般形式有讀出、說出、寫出等。出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可以在課內完成,也可以放在課外。
我們語文教師,就是學生與文本間的一座橋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認真解讀文本,大到整篇課文,小到一個詞語,都要反復品味,仔細琢磨,整體觀照,力求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准確而深入的引領,讓我們駕著智慧的小舟,載著孩子們在語文的瀚海中欣賞每一朵浪花,聆聽每一次濤聲。
❷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加強語感訓練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掌握語言規律,發展語言能力。換句話說,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聽、說、讀、寫的訓練。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應更加認識到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性。如何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呢?
一、設計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感受課文語言,培養語感。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合理而恰當地
運用朗讀可以大大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正確掌握普通話的基礎上,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有助於加深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的理解。所以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以讀助講,以讀促講,指導學生讀懂課文,杜絕單純的內容分析。如教學《秋天的圖畫》一文中「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高梁舉起燃燒的火把,藍天飛著潔白的鴿子,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反復朗讀,讀後要求學生說說這些事物的顏色美嗎?怎樣才能讀出它們的美呢?請你把表示顏色的詞語讀重些吧!並想像「藍天中飛著潔白的鴿子,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的畫面來體會美感,最後把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讀出來。這樣的指導,不僅使學生領略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美,還增強了閱讀學習興趣。同時朗讀訓練時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朗讀訓練方式。如教學《草船借箭》的第二、三自然段時,要引導學生通過人物說話的語氣聲調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周瑜妒忌心強,設計陷害諸葛亮,又不想露出馬腳,讀他的話要外松內緊,一步緊逼一步。諸葛亮遇事冷靜、胸有成竹,他回答周瑜的話,要讀得從容不迫,不卑不亢,語氣肯定,多用降調。而魯肅對朋友誠懇,所以他的話要讀出對朋友的關切,而這些對於小學生來說,卻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把周瑜、諸葛亮、魯肅的話一一作示範朗讀,再讓學生摹仿老師的口氣朗讀,這樣學生就能學生就能進入角色,激發朗讀的興趣,提高朗
讀水平。
二、感悟語言文字
1. 抓重點詞語,體會用詞的准確與豐富,對課文有整體感悟之後,開始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於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如《花鍾》一文中有一個精彩段落寫不同的花開了,但詞語不重復,表達非常生動。這樣的妙處,學生在閱讀中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就難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如果讓學生把文中描寫花開的詞語全部換成「花開了」。再讓學生讀一讀,感受感受。結果學生體會到一直用這個詞,太煩了,從而也就很容易就體會到正面例子的表達效果了。
2. 靈活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語言訓練,感悟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這葉子上的蚜蟲還用治?」與「這葉子上的蚜蟲不用治!」這兩句話要求學生進行對比理解,可讓學生體會到反問句的語言表達效果的重要性。
三、讓學生學會積累語言材料,
1.逐漸積累。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語言積累的意識,閱讀教學中的語言積累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礎上,它包括必要的語言知識的積累,又包括大量活生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如詞語的積累 、句子的積累、片段的積累、篇章結構的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 靈活的篩選文中最有特色的字、詞、句、段等進行吸收。如《荷花》一文,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描寫荷花姿態美的句子。《草原》一文引導學生抓住翠色慾滴,不用墨筆勾勒「等詞句來吸收。而《花鍾》一文中可引導學生積累與有關花的語句、詩句„„總之,應引導學生只要自己認為好的句子,好的詞語,都可以積累下來。
四、重視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語言材料和語言表達 形式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 ,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如何進行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呢?訓練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口頭的,也要以是書面的,可以運用詞語,也可以運用句子,還可以運用表達方法等進行有機訓練 。
1. 用詞口頭說話訓練 ,如《坐井觀天》中的「無邊無際」一詞,要求學生會用它造句,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無邊無際」是表示大得沒有邊際,我們可讓學生說說有哪些事物是大得看不到邊際的,如:沙漠、草原、大海「等,然後再讓學生用上「無邊無際」一詞來形容。
2. 句型模仿訓練 。課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們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後,應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進行句式訓練 。如《秋天的圖畫》一課中描寫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動,我們可以讓學生仿照其中的句式,摹寫「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學《四季》時,在學生感悟課文之後,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中的表達方式,提高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同時有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圖片,讓學生運用課文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 ,在我的點撥下,學生暢所欲言,描繪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畫面。
3. 抓特色課文,進行寫話訓練 有的課文段落的結構表達的方式,選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相機進行寫話訓練。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在學完後,可以讓學生選 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描寫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的方法,來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
另外,語言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應該將語言訓練延伸到校園、社會,給學生提供聽、說、讀、寫的機會,促進所學語言的全面內化,從而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
❸ 小學語文抓住關鍵詞方法是概括法嗎
滬教版一年級下冊第38課《望梅止渴》中的課題:望梅止渴,就是一個中心詞,也是全文理解上的關鍵詞語,掌握了這個詞語,就能夠帶動學生對於全文的理解。
滬教版一年級下冊第40課《責任》,課題「責任」這個詞語就是全文圍繞的主題。小男孩不慎砸壞了鄰居家的玻璃窗,用勞動還錢來彌補過失。這篇課文向我們傳遞的就是要有責任心和責任感。因此,課文用「責任」為題,結尾還通過小男孩的話凸顯了主題「……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這一詞語的理解,全文的主旨也就明白無誤地表達出來了。
滬教版二年級下冊的第9課《醫生的心思》一文中,「心思」就是一個統領全文的關鍵詞語。抓住了這個詞語進行提問:誰的心思?什麼心思?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心思?然後再讓孩子從文章中找到相關的語句和線索,來解答這幾個問題,那麼「醫生的心思」就會顯而易見地被孩子們把握住了。再有文章中還有3個也是相對關鍵的詞語:簡練、簡潔、簡短。這三個關鍵詞從另一個角度對於醫生的心思做了注腳,讓醫生的一心為病人著想,不想浪費不必要時間在反反復復的病情描述上的心思,輕而易舉地被學生掌握了!
類似的還有很多,課本里幾乎不勝枚舉,二下的《掌聲》、三上的《全神貫注》、《起死回生》;四下的《列車上的「人造屏障」》等等都是抓住了關鍵詞就可以得到把控全文的結果的。所以,希望孩子們能夠培養自己的一雙慧眼,能夠在閱讀文本中找到「關鍵詞」,能夠准確地尋找到關鍵詞,將為你的閱讀題目提高至少五分左右。可不要小瞧了關鍵詞的作用哦!
找到關鍵詞後做什麼?
1、圍繞關鍵詞提問,凡是跟關鍵詞相關的內容都可以提問。用提問的方法就能夠找到文本中事物之間的聯系。
2、把關鍵詞和文本中的人和事件想聯系,整理成通順的句子,你會發現圍繞關鍵詞和文本主人公以及事件所組成的句子幾乎就可以表達全文的主要內容。不信你試試看!
3、關鍵詞和閱讀題中的後兩道題目直接相關,把關鍵詞放到閱讀文章的最後兩道題里,共同思考,你會研究出關鍵詞就是一把鑰匙,可以解答那兩道各分最高的題目哦!這個可是個秘密,別怪我沒告訴你哦!
關鍵詞藏在哪裡?
1、課題上。
2、人物的語言中。
3、開頭第一小節,或者結尾最後一節。
4、過渡句或者過渡段中。
需要提示的是:無論關鍵詞在哪裡,你不找它,它是不會自己出來到你眼睛裡的,一定要仔細看文章才能找到哦!
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而閱讀則是達到目的的重要途徑。閱讀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有助於信息輸入強化記憶,有助於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和審美情趣。它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提到,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見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而閱讀能力較弱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題之一,尤其是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因此,我們年級組的研修主題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個大問題下,我確立的個人研修主題是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透徹,往往對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是一種耗時少、收效大的做法。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閱讀教學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准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甲」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哪些具體的景物來突出這個「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點?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點?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課文是圍繞著這個「甲」字來寫,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甲」字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無疑起了先導作用。
二是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給他們理解句子的方法,教會他們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文章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如《鄉下人家》中「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這句話的理解,我就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你見過的城裡的雞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鄉下見到的雞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進而比較來理解鄉下的雞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理解「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一篇文章,總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一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把灕江的水說成「碧波」,把游覽桂林山水說成「在畫中游」,這分明是對桂林山水的贊美,從而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過渡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圍繞研修主題,本學期我認真地參與各種研修教育活動,在准備集體備課區內展示時,我積極虛心地參加,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們組的活動比較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通過這次研修活動,我自身的素養有所提高,對研修主題有了進一步的探究。我本人在准備中心診斷組的診斷課《鄉下人家》時,結合自己的研修主題,吃透教材,認真備課後,聽取組內教師的集體備課的建議後,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課上得比較成功。課後,在校內教師評課的基礎上,我再次結合自己的研修主題進行反思,在以後的閱讀教學中改進、提高。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自身在理論和實踐中均有收獲,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提高,尤其是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在以後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還將繼續這一研訓主題,扎實地提高全體學生的閱讀能力。
❺ 如何抓好小學語文字詞教學
如何抓好小學語文字詞教學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基礎、最根本的內容,讓學生有效地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有時候抓住課文中的一兩個關鍵的詞語,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然而審視當前的詞語教學,我們的語文老師總是竭力迴避或者「滑過」,或者教得一絲不苟,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進行科學准確地詮釋,一些教師甚至要求學生照搬、照抄、照背參考書或字典對詞語的解釋,顯得呆板,缺乏生命活力。那麼,怎樣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呢?
一、朗讀,讓詞語教學「有情」
常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它有助於幫助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音、形、義,加深對詞語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並且在情感體驗上得到一個升華,對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盤古開天地》詞語教學片段:
師:這個詞誰會念?
生:滋潤。
師:字音讀准了,能讀出感覺,讀出意思嗎?
(生茫然,這樣的「詞語教學」對他們來說也許是頭一次。)
師:大家看,這兩個字都是什麼偏旁?
生:三點水。
師:對啊,水分多了,乾燥的秋季變得滋潤起來,萬物滋潤了,人滋潤了,感覺就舒服了!那該怎麼讀?
生:(齊)滋潤。(有進步,但還不到「位」,還不夠「味」。)
師:聲音柔軟點,再舒服點。
生:滋潤。(聲音柔柔的,感覺很舒服的樣子。)
盡管學生可以通過工具書知曉「滋潤」的意思,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就使學生不但真正記住這個詞語的意思,而且懂得這個詞語的感情色彩,知道這個詞應該在什麼樣的語境中運用。此時,「滋潤」在他們眼裡不再是一個平面單調的詞彙,它有著充沛的水分,它象徵著萬物復甦,它更帶著人們舒服的感覺。這樣,抽象的語言符號化為具體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語言文字的距離,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和「學以致用」。
二、表演,讓詞語教學「有趣」
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演員。」的確,小學生特別喜歡模仿和表演。因此,藉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通過形象的動作神態理解抽象的詞語含義,這較簡單的「說教」或藉助工具書會有更深刻、靈動的效果,而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放飛,想像得到展現,創造力得到開發。
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這里的「拎」字表達了小村莊的村民非常隨意砍伐樹木的心態。如何讓小學生感受到「拎」字背後的隨意,作者的惋惜與譴責呢?我們可以創設情境,請孩子們分別演一演村民「拎著斧頭上山砍樹」與「拿著斧頭上山砍樹」,通過動作的對比,他們一定會切身感受到當時小村莊人們的那份隨意與無知。
三、演示,讓詞語教學「有味」
詞語理解最直觀最便捷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使學生理解詞義。教師把事先准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的意思。除了教師演示,學生也可以自己「演示」。如教學二年級的《從現在開始》的「輪流」時,教師出示詞語卡片:「現在,請這一豎行的同學,開炮念這個詞?」學生念完後,教師啟發說:「剛才,你們一個接一個,怎麼讀了這個詞?」教師指著詞語卡片,學生心領神會地答道:「輪流。」
四、多媒體,讓詞語教學「有景」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可以起到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便於他們准確生動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教學這一段時,可以適時出現「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美麗的菊花……」,孩子們驚喜的目光、張大的嘴巴、嘖嘖的贊嘆聲,不正告訴我們:他們已經知道「五彩繽紛」是什麼意思了。這時,你只要叫他們認真想一想:這么美的景色,這么多的顏色,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會用哪個詞呢?在孩子們不約而同喊出的詞里一定會有「五彩繽紛」。
又如象形字的教學,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其演變過程簡單明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在教學「日」時,屏幕上首先出現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隨著滑鼠的控制,那圓圓的紅太陽就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日」字。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而會意字教學,利用課件提供豐富的圖景,學生只需看看畫面,對字義就能意會,無需教師多講。如教「筆」字,屏幕上先出現一支毛筆,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筆毫,學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變成「竹」,筆毫變成了「毛」字,他們明白了為什麼「筆」是竹字頭和毛字組成,並牢牢記住了「筆」的字形。
五、游戲,讓詞語教學「有思」
「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在詞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恰當運用有效的游戲,一定能激發孩子們的識字學詞的興趣,不但能增強識字學詞的效果,還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如一位教師在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操場上》的教學中,在教學完六個新詞後,設計了「詞語歸類游戲」。
教學准備:「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詞語卡片,同桌兩人一份。
教學方法:
1.同桌兩人分別把詞語讀正確。
2.把這些詞語中同類的擺在一起,然後說一說為什麼這樣擺。
3.歸類方法可以任選一種。
生組1:與「手」動作有關的為一類(打球、拔河、拍皮球),與「腳」動作有關的為一類(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組2: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為一類(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個字組成的詞語為一類(拍皮球、踢足球)。
生組3:屬於球類運動的為一類(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為一類(拔河、跳高、跑步)。
這一「游戲」環節不但復習鞏固了六個新詞,還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正確給詞語歸類,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當然,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的方法還很多,不過,我們更要透過表面看到方法背後滲透著的設計理念。
彰顯人文性,是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的關鍵所在。傳統的字詞教學中只突出它的工具性一面,而未能凸顯它的人文性,因而顯得嚴謹有餘而溫情不足。字詞教學不但可以教得一絲不苟,還可以教出濃濃的人文關懷,讓孩子在生字新詞教學過程中培養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諧發展。
早在半個世紀前,斯霞老師教學《我們愛老師》(一年級)一課中,是這樣引導兒童讀懂「祖國」一詞的:
師:你們可知道「祖國」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祖國」?
生:祖國就是南京。(好多學生笑了,知道祖國不是南京。)
師:不要笑。祖國就是南京嗎?不對!南京是我們祖國的一個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樣。大家再想想,什麼叫祖國?
生: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這個學生對「祖國」理解得比較擴大了一些,但還不對。)
師:噢!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對嗎?
生:不對!(答聲中也有說對的。)
師:美國是一個國家,日本也是一個國家,我們能說美國、日本是我們的祖國嗎?(因為常有美國、日本朋友到我校來友好訪問,所以學生對這兩個國家比較熟悉。)
生:不能!
師:那麼什麼叫祖國呢?誰能再說一說?
生: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經一再啟發,學生逐漸理解了。)
師:施尉寧講得對,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祖祖輩輩生活的這個國家叫祖國。(強調一下,使學生加深印象。)
那麼,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稱呢?
生: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對了,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大家都熱愛我們的——
生:(齊)祖國。
美學教育家朱光潛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際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斯老師在教語文(建立詞的准確概念),在教思維(層層深入,十分嚴密),也是在教做人(滲透愛國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訓練、情感熏陶的融合,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對字詞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強化,還促進了學生其他能力與素養的形成,開拓了思維,培養了語感,激發了興趣,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化的燦爛,從而讓字詞教學顯得情趣盎然。
❻ 如何巧抓重點詞句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一、鑽研文本,把握文本精華。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者的寫作目的,往往體現在他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中。而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或句又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師善於發現這些泉眼,並以此展開教學,那麼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活水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一)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當然教學中不能對所謂的重點詞句加以單一、孤立的分析、講解或者簡單地一股腦兒地對字、詞、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廂情願地設計一些練習橫亘在研讀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結構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以讀促解,以讀悟法,以讀動情。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學中,為指導學生讀好「豐年留客足雞豚」里的足一詞,我這樣設計教學:
生(有氣無力):「豐年留客足雞豚」
師:「他足嗎,同學們!看來,他有點餓,老師也要像山西村的山民一樣要准備酒肉給你吃。」學生大笑。
生(洪亮有力):「豐年留客足雞豚」
師:「好 掌聲鼓勵。」(學生鼓掌),這就是「足」,不但酒菜足,而且情誼足。
這不僅讓學生理解「足」的含義,而且讓學生對「足」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可見,教師找到的含義深刻的句子,目的重在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起到「一石數鳥」的效果。
(二)抓住中心句,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小學的許多課文中,某個詞語或句子就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仔細思考,全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如果抓住這些中心詞句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准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
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 抓住「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課文寫風景優美的段落有哪些?寫物產豐富的段落是哪幾段?優美的風景體現在哪些景物上?豐富的物產又是什麼?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初步懂得整篇課文是圍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兩個詞來寫,用了總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這兩個詞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無疑起了先導作用。
(三)抓住過渡句或關鍵詞,指導學生掌握課文框架。
1.抓過渡句。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能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結構。如《趙州橋》一文的過渡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既總結了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梁,使課文的前後部分自然、連貫地銜接,並使課文的結構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小讀者面前。
2.抓關鍵詞。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課文中能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眼。憑借這個詞眼,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結構,就會讓學生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飛奪瀘定橋》一課,抓住課題中「飛奪」一詞,這一關鍵詞語概括了全文的內容,提示了課文的分段思路。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飛奪」這個關鍵詞語分以下幾步設計:
① 讓學生自由讀全文,想一想課文內容是圍繞課題哪個關鍵詞(「飛奪」)。
②再讓學生找出哪些段落寫「飛」,哪些段落寫「奪」,從而給課文分段。
③分析「飛奪」的經過和原因。能精導一詞,對撥通全文的課文亦有不少。
這樣抓住一個關鍵詞來教,僅30多分鍾就教完了全文,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思路,又明確了課文中心,掌握了重點詞語,真是一舉多得。剩下來的時間,便進行片斷練習。這樣緊扣關鍵詞教全篇,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整體感強,學生學了印象更深刻。
二、針對詞句特點,確定詞句的教學方式。
全國特級教師虞大明在《走過10年》一書中指出:閱讀課訓練的內容要淡化篇章意識,要抓住最富表現力的詞句,通過理解、轉換、運用,達到理解課文,增強語文能力的目的。訓練的方式要具體,可操作。訓練提示要有明確的指向,以達到訓練的預期目的。[4]據此,筆者總結出以下幾種詞句的教學方式。
(一)在語境中悟意
「語境」是一種言語的背景,是制約語意的「場」。在不同的言語環境中,詞句的含義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詞句的應用最重要的特徵是依賴語境。教師可藉助於模型或實物、表情、表演等創設語境,幫助學生體味詞句的含意和情愫。[1]
如《趙州橋》最後一段:「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多美的語句,可在學生的心中,卻很難清晰地想像出它們的樣子。這時,如果出示投影片,讓那些千姿百態的龍的形象活靈活現地映入學生的眼簾,那麼課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變成了一個個躍躍欲試的生命,抽象的句子變成了學生心中那充滿生機的形象。句子理解了,同時也啟迪和感染了學生的心靈。閱讀中的詞句訓練落到了實處,理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
❼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抓住重點詞句教學
對於農村小學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自己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注重平時積累,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後,就讓學生以後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二、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及時指導。
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這篇課文後,舉行了一次「我思念的××」為主題班會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最思念的親人(不管是生離的,還是死別的)用幾句話描述出來。(同學們踴躍發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學是這樣說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啊,轉眼間一年的中秋節又到了,半年前與媽媽分別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記得媽媽要去廣東的前一天夜晚,我總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著,她睡覺我伴著,而且我還緊緊地捏著她的手,生怕她即將離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發現媽媽提著包已跑出了家門,我連頭也沒梳,散著發就在後面追,我邊追邊喊,媽媽也邊跑邊抹淚。到了夜晚,我覺得房子里空盪盪的,怎麼也睡不著,只好抱著媽媽睡過的枕頭聞聞她留下的體味)這樣的描寫最感人,學生也能說真話、實話。
三、注重作文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作文、樂於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准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於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後能多看點書,認真作好記錄,教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於學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