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課本論語

小學語文課本論語

發布時間:2021-02-10 05:27:44

小學語文 大全95頁《論語》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通『智』)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⑵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論語

人教版論語十則原文加譯文如下:《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⑶ 新教材語文課本課文《論語十二章》

後說為是。或說:空空,即
悾悾
,誠愨貌。鄙夫來問,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
鄙夫心中只有疑,並無知,則仍是空空,兩義可兼說。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叩,如叩門,使門內人聞聲開門。又如叩鍾使自鳴。孔子轉叩問此
鄙夫,使其心自知開悟。兩端者,凡事必有兩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兩端叩而問之。
竭,盡義。於此兩端,窮竭叩問,使鄙夫來問者,對其本所懷疑之事之兩端均有開悟,則所
疑全體皆獲通曉,更無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識,
專待此鄙夫之問。孔子僅就其
所疑而叩之,使自開悟,故曰: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正為此鄙夫心
悾悾
如,誠愨有疑,
又自承無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開悟。
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見,不誠不愨,別懷他
腸而來問難,則孔子雖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見,深團固拒,不能有所開悟矣。故孔子雖善
教,此鄙夫亦善學。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認無知。此鄙夫之善學,亦正因其心空空誠愨求
問。蓋問者心虛,而答者亦心虛,故使答者能轉居於叩問之地位,
而問者轉居於開悟對答之
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躍然明顯,不明顯於孔子之口,乃明顯於此鄙夫來問者之心頭。此
章亦孔子循循善誘之一例。

本章言學問求知,
必心虛始能有得,
此其一。
學問有所得,
必由其心自有開悟,
此其二。
學日進,心日虛,得一知,必知更多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
‚我有知乎哉?無知也。
‛此非
謙辭,正乃聖人心虛德盛之徵,此其三。學者當取與知之為知之章合參。

【白話試譯】

先生說:
‚我有知嗎?我實是無知呀!有鄙夫來問於我,他心空空,一無所知,只誠愨
地來問,我亦只就他所問,從他所疑的兩端反過來叩問他,一步步問到窮竭處,就是了。


8
、子曰: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憲文第十四》


今按:本章有兩解。荀子曰:
‚入乎耳,著乎心,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為人也。
為己,履道而行。為人,徒能言之。
‛如此解之,為人之學,亦猶孟子所謂‚人之患在好為
人師‛也。又一說:為己,欲得之於己。為人,欲見之於人。此猶荀子謂‚君子之學以美其
身,小人之學以為禽犢‛也。今按:此兩解義各有當,然當孔子時,學風初啟,疑無此後世
現象。孔子所謂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為人,指言語、政事、文學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張
學以為人,惟必有為己之本,乃可以達於為人之效。孟子特於古人中舉出伊尹、伯夷、柳下
惠,此皆為己,而為人之效亦見,故三子者皆得預於聖人之列。孔子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立己達是為己,立人達人是為人。孔門不薄為人之學,惟必以為己之學
樹其本,未有不能為己而能為人者。若如前兩解,實非為人之學,其私心乃亦以為己而己,
疑非此章之本義。

【白話試譯】

先生說:
‚古之學者,是為己而學的。今之學者,是為人而學的。


9
、子曰:
‚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
‚然,非與?‛曰:
‚非
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第十五》


多學而識
:識,記義。孔子常教弟子博學於文,弟子遂疑孔子當是多學而記識在心者,
故孔子試以此為問。

然,非與
:與,疑問辭,同歟。子貢初答曰然,隨即自疑,因復問。

一以貫之
:貫,穿以。一以貫之,如孔子言詩,曰: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
邪。
‛言禮,曰:
‚禮,與其奢也寧儉。
‛又曰:
‚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雖百世可知。

此等皆所謂一以貫之。惟詩禮之上,猶有貫通此詩禮者。多學,即猶言下學。一貫,則上達
矣。上達自下學來,一貫自多學來。非多學,則無可貫。如雲:
‚文武之道在人,賢者識其
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夫子焉不學。
‛是其多學。又曰:
‚文不在茲乎‛
,則又一以貫之矣。
故求一貫,須先多學。多學當求一貫,不當專務多學而識,亦不當於多學外別求一貫。

本章一以貫之,與孔之告曾子章一以貫之,兩章之字所指微不同。告曾子是吾道一以貫
之,
之指道。
本章告子貢多學一以貫之,
之指學。
然道與學仍當一以貫之。
道之所得本於學,
學之所求即在道。
學者當由此兩章再深求孔子一貫之義始得。
謂孔子告曾子者其之深,
告子
貢者其義淺,因孔子之言而可以測曾子、子貢兩人所學之深淺,則殊未見其誠然。

白話試譯

先生說:
‚賜呀!你以為我是多學了而一一記在心的嗎?‛子貢對道:
‚是呀。
(隨又說)
不是嗎?‛先生說:
‚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學中有個一來貫通著的。


10
、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第十
五》


人必生於群,必於群中而始成其為人。故學非一人之學,道非一人之道,亦必於群而始
有學有道也。群亦非一日之群,自遠古以來,久有此群,久有此人矣。故人必學於人,尤必
學於古之人,始獲知道。學如日,靜居而獨思則如火。舍學而思,譬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
火之光於室,可以小見,不可以大知。故君子貴乎樂群而敬學,不貴離群而獨思。

【白話試譯】

先生說:
‚我曾竟天不吃,竟夜不睡,盡自思量,總是無益,不如向人學問的好。


11

陳亢問於伯魚曰:
‚子亦有異聞乎?‛對曰:
‚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
『學詩乎?』對曰:
『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
立,鯉趨而過庭。曰:
『學禮乎?』對曰:
『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
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
‚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季氏
第十六》


異聞
:陳亢疑孔子教其子或有私厚,異乎門徒之所聞。

嘗獨立:言孔子嘗獨立,左右無人。

趨而過庭
:孔子獨立在堂上,伯魚從堂下中庭趨而過之。

不學詩,無以言:詩有比興,答對酬酢。人若不學詩,無以與人言語。

他日又獨立:
別日,孔子又在堂獨立也。

不學禮,無以立:
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禮,無
以立身。

聞斯二者:
伯魚言只當父獨立時,聞斯學詩學禮之二者。

問一得三
:問有異聞乎而得聞此三事。

君子之遠其子

孔子教伯魚,
無異於教他人,
故陳亢以為遠其子。
遠謂無私厚,
非疏義。
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

【白話試譯】

陳亢問伯魚道:
‚你在你父親那裡聽到些特別的教訓嗎?‛
伯魚對道:
‚沒有呀!
有一次,
我父親獨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趨過,我父親說:
『你曾學過詩嗎』我對道:
『沒有。
』我父親
說:
『不學詩,便不懂如何講話。
』我退後便學詩。又一次,我父親又獨立在堂上,我又在中
庭趨過,我父親說:
『你學過禮嗎?』我對道:
『沒有。
』我父親說:
『不學禮,便不懂如何立
身。
』我退後便學禮。我私下只聽到這兩番教訓。
‛陳亢退下大喜,說:
‚我這次問一事,聽
得了三事。其一是該學詩,其二是該學禮,其三便是君子不對自己兒子有私厚。


12
、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
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陽貨第十七》


小子
:呼門弟子而告之。

可以興,
可以觀

詩尚比興,
即就眼前事物指點陳述,
而引譬連類,
可以激發人之志趣,
感動人之情意,故曰可以觀,可以興。興者興起,即激發感動義。蓋學於詩,則知觀於天地
萬物,閭巷瑣細,莫非可以興起人之高尚情志。

可以群,可以怨
:詩之教,溫柔敦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故學於詩,通可以群,窮
可以怨。事父事君,最群道之大者。忠臣孝子有時不能無怨,惟學於詩者可以怨,雖怨而不
失其性情之正。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尚比興,
多就眼前事物,
比類而相通,
感發而興起。
故學於詩,
對於地間鳥獸草木之名能多熟識,
此小言之。
若大言之,
則俯仰之間,
萬物一體,
鳶飛魚躍,
道無不在,
可以漸躋於化境,豈止多識其名而已。
孔子教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乃所以
廣大其心,導達其仁。詩教本於性情,不徒務於多識。

⑷ 誰有人教版的語文書照一下論語十二章主要要注釋!!

第一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第二章
(一)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 謀(出主意)而(表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第三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於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第四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溫(復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悟), 可(可以)以(憑借)為(成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並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可以成為老師了。
第五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而(表轉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表轉折)不學則殆(有害)。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第六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 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於學)。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第七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第八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飯(吃飯,名詞作動詞)疏(粗糧)食飲水(冷水),曲肱(彎著胳膊)而(表順承)枕之,樂(樂趣)亦在其中矣。不義(正當手段)而富且貴,於(對於)我如浮雲。」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第九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三(幾個)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擇其善者而(表順承)從(跟從)之(代詞,學習),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這)夫,不舍(舍棄)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三軍(軍隊)可奪帥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奪志也。」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義 子夏曰:「博(廣泛)學而(表並列)篤志,切(懇切)問而(表並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劃分停頓: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譯: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⑸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材里《論語十則》原文

一、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材里《論語十則》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二、論語十則》原文翻譯: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本論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