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名詞解釋
課程:是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育內容的總和,既包括學科課程,又包括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既包括顯性課程,又包括隱性課程。
2、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門學科。
3、語文學科課程:主要由語言學和文學的基礎知識按照教學理論的規范組成。它的研究對象既包括書面語言,也包括口頭語言;既涵蓋外部語言,又涵蓋內部語言;既有現代漢語,又有古代漢語;既包含語音、文字,又包含語用、文章;既有語體文,又有文言文;既涉及文學語體,又涉及實用語體。
4、《學記》:是我國最早的教育理論專著,全文 1229 字,但內容十分豐富。它對我國先秦時期的教育和教學,第一次從理論上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總結,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啟發誘導、教學相長、長善救失是教育思想方面
望採納謝謝
『貳』 求小學語文五年級語文課文書中的名詞解釋
1大家一致地來對敵人抱著源無比的仇恨和憤怒
2遇到危險毫不畏懼
3勇敢地一直向前
4前邊的倒下了,後面的緊跟上來,形容不怕犧牲,英勇奮戰
5比喻用力控制住兇猛的惡勢力,使局勢轉危為安
6形容人很堅強,不屈不撓,像砥柱在急流中屹立一樣
7堅持正義,不顧敵人威逼利誘,始終保持不可違反的態度
8指有遠大的情懷和志向
9形容在惡勢力和困難面前意志十分堅強
10比喻在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
11振作精神,努力奮斗,謀求強盛
12努力振奮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
13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堡一樣,不可摧毀
14為正義事業犧牲生命
15擔子很重,路途遙遠
16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
你幾年級的,我是5年級的學生
參考資料: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教材全解〉〉
『叄』 教材的名詞解釋
教材是供教復學用的資料,制如課本、講義等。教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等等。教師自己編寫或設計的材料也可稱之為教學材料。計算機網路上使用的學習材料也是教學材料。
總之,廣義的教材不一定是裝訂成冊或正式出版的書本。凡是有利於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教科書除學生用書外,幾乎無一例外地配有教師用書,很多還配有練習冊、活動冊以及配套讀物、音像帶等等。
中文名
教材
范 圍
教學用的資料
拼 音
jiào cái
注音符號
ㄐㄧㄠˋ ㄘㄞˊ
舉 例
課本 講義
分 類
文字教材 音像教材
使用對象
教師 學生
『肆』 《小學》的名詞解釋
小學釋義:
[primary school;elementary school] 對兒童、少年實行初等教育的學校。
小學,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在其前又開設了幼兒園。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有些地區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2015年,全國共有小學19.05萬所,在校生9692.18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88%。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
教授學童識字的「小學」,古代也叫「蒙學」,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在學的學生也叫「蒙生」。
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伍』 名詞解釋:語文課程資料
當代語文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語文學習活動的總和,它既包括語文回學科內容(學科答課程),也包括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活動課程);既包括顯性課程,也包括隱性課程;既包括語文課程目標和課程計劃,也包括學習過程本身的價值;既包括教材因素,也包括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重因素的整合。 (希望可以幫助你)
『陸』 教材結構的名詞解釋是什麼_
教材結構是指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生活邏輯為線索整合課程內容是教材編寫的普適性方法。其編寫的基本思路如下。
1.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根據我國公民政治生活內容組織教材內容
(1)「三貼近」的原則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課程內容貼近生活是課改倡導的重要理念。
(2)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有其科學依據。
○ 人與世界的關系最基本的是生活關系。
○ 生活內容蘊涵著豐富的價值。
○ 生活內容是學生各種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
○ 學生的生活往往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背景。
(3)《政治生活》依據「德育貼近生活」的理念,以當代中國人政治生活為基礎來組織教材內容。政治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領域,它與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共同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內容。政治生活的內容往往涉及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問題。例如,政府權力行使是否規范,社會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民權益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等。
2.根據公民政治生活內容,提煉具有整合意義的若干主題,分單元進行編寫
(1)教材內容是對現實政治生活內容的歸納和提煉。
以現實政治生活為基礎安排教材內容,並不是在教材中簡單、隨意地列舉學生的政治生活現象,而是要求對現實的政治生活內容作歸納和提煉,使之升華為具有一定意義的生活主題。
(2)提煉的生活主題必須具有整合意義,它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且能夠體現課程性質的要求。
當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包括: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管理(其中主要是處理公民與政府的關系);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維護國家利益;等等。由此,教材把它整合為四個生活主題,即:公民的政治生活、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當代國際社會,並據此分為四個單元進行編寫。
提煉的生活主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整合意義,並要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以第二單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為例,這個單元闡述的是公民與政府的關系問題,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它涉及現實生活中我國公民與政府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系,內容非常豐富。例如,公民享受政府的服務、接受政府的管理、參與政府的決策、認識政府的性質、理解政府的職責、支持政府的工作、監督政府的行為、尋求政府的幫助等。本來,把它提煉為「公民與政府」也未嘗不可,但從政治教育的角度,把它確定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則更具鮮明的政治教育性。因而,也更能體現課程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見提煉生活主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是整合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環節。
3.以政治學科知識為背景回答政治生活主題的有關問題,滲透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政治觀點的教育
政治性是本模塊教學內容的顯著特點。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正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根據中國的國情,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必然要進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的安全、主權和國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政治生活》恰是講述關於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和特點,我國的政府為人民服務,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等內容,這些是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培養其政治素養的重要教學內容。學生只有掌握這些必要的理論知識,才能深刻理解政治生活主題的相關問題;也只有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才能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點,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
『柒』 名詞解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
指小學語文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專及講授和實習屬、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