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川名風名俗的作文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B. 春節習俗作文300字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准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C. 求,關於春節習俗的一篇作文!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分享給你的朋友吧:人人網新浪微博開心網MSNQQ空間
對我有幫助
88
D. 小學生習作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春節的習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9]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10]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福祿壽: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E. 少數民族的過年習俗。要具體。具體的如:六年級下學期《北京的春節》一樣。要寫作文的。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F.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是加入作文里的。
江蘇省
江寧縣春節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春節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春節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春節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春節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山東省
寧陽縣春節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春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四川省
成都人春節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春節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福建省
廈門人春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浙江省
烏程縣春節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