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扼殺他們求知的慾望。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不少學生認為數學知識較難把握,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轉換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積累、生活經驗等,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這樣,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運用所學知識,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體會數學的趣味和魅力,進而引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二、重視預設與生成,確保備課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不僅包括課堂教學這一個環節,還包括課堂教學之前的准備階段、課堂教學後的評價階段。因此,要想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教學預設。預設與生成是構成數學教學的兩個部分,只有進行合理的教學預設,才能保證課堂教學與教學評價照計劃進行。此外,小學數學的教學預設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能力,要建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實現教學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統一。
三、深入研究教材,傳授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就必須對學生輸入有效的數學知識。對於學生而言,有效的數學知識指的是他們還不知道和了解的數學新知識和新材料,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內容。教學內容的設定是否有效與數學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狀態有著直接的關系。第一,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學到了應有的數學知識才能說是教學的成功。第二,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數學知識不是智慧,學生會運用這些知識才是真正做到了智力的發展。第三,數學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學生只有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探索數學知識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愉悅感,才能真正驅動自己內在的學習原動力,產生持久的學習興趣。
四、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上,師生關系輕松和諧,學生和教師才能展示真實的自我。課堂上,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答方法,甚至不同的答案,針對學生獨具個性的發言,教師應予以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應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自然敢於講真話、實話,他們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
五、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善於通過形象直觀的刺激來獲取信息和知識,因此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也間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動畫、文字、圖片等於一體,正好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其具有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特點,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更具體,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學「比較分數大小」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打破課本中讓學生分別填塗兩個長方形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進行比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而選擇用多媒體播放「唐僧師徒分習西瓜」的故事:一日中午,唐僧口渴,便提出讓三位徒弟中的一人去找水,八戒想起了他們剛剛路過一片西瓜地,便主動提出去找水,不一會他化來一個西瓜,孫悟空說師徒四人,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聽了不高興,說:「西瓜是我化來的,我得多吃點。」孫悟空說:「好,分給你八分之一。」八戒聽了很高興,就同意了這個分法,結果卻是八戒吃的西瓜最少。學生看完故事後,教師讓他們思考:「為什麼八戒吃的西瓜最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很快投入到了思考和討論中,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很快掌握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使數學知識融入到了具體的情境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教師要充分利用動手操作這一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動手操作不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動手操作和根據操作的階段結果合理想像,對於學生理解新知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畫一畫等活動,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感性認識,進而減緩知識坡度,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
2. 怎樣增強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那麼,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注重培養學生自信
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的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張揚個性,培養自己的信念、意識,個體的潛能也才能得以釋放。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他們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充滿活力。
教師每一句激勵的語言、每一個贊賞的眼神、每一個鼓勵的手勢等,都可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一般來說,成績不好的學生不敢在課堂上發言,怕說,更怕說錯。而我在教學中卻有心多讓這部分的同學回答問題,特別是一些簡單的問題,我會把更多的機會讓給他們。使學生真正感覺到,在課堂中沒有嘲笑,沒有羞辱,沒有指責,從思想到行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鬆,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數學課上,有這樣一道應用題:一個車間要生產144台彩電,工人們每小時裝配18台,經過5小時,還剩多少台沒有裝?這是一道比較簡單的兩步應用題,一般的解法是:144-18×5=54(台)。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學沉不住氣了,紛紛舉手要求發言。甚至還聽到這樣的聲音:「這么簡單的都不會做,真笨!」這位女生更是漲紅了臉。為了給這位女生爭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學們安靜,然後轉向那位女生說:「你做的並沒有錯,只是還沒做完。」聽了我的話,全班同學都愣住了,個個都睜大著眼睛。我告訴學生,她這一步是先求這個車間裝配完所有的任務所需的時間,現在裝配了5小時,還要裝配8-5=3(小時),那麼沒有裝配的就是18×3=54(台)。經這樣解釋後,這位同學很高興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於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體會到敢於發言、敢於表現都是光榮的,這樣,同學們課堂發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二、著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什麼都是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生和教學的需要而組織進行。在課堂學習中,合作小組常常表現出不善於合作的狀況。一次,在學校組織的賽教比賽中執教老師請學生小組合作時觀察到以下現象:有的學生托著下巴冷眼旁觀,有的學生溜到別的小組,有的東張西望……所以,教師在平時要採取策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1)鼓勵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都能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清楚的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積極承擔自己扮演的角色。對那些內向的、怕羞、不敢說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和點撥。(2)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有困難了。首先,要樹立傾聽的意識。教師應該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別人,而傾聽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種方式。其次,當眾口頭稱贊那些願意認真傾聽他人的學生,建立起榜樣。最後,評一評哪些學生學會了傾聽。(3)達成共識。讓學生對組內的認知沖突進行有效解決,從而解決問題,理解知識,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彼此信任。
三、貼近生活,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來源於生活,存在於生活,並且應用於生活,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雖然生活中「分一分」的現象比較普遍,但是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卻很少去關注它。即使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儲備了這方面的經驗,也不一定很豐富,更何況這種經驗還處於凝固狀態。從這個角度說,學生學習「分一分」的相關知識需要我們給予激活。因此,課前我布置學生,讓他們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親自去超市買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將數學「回歸生活」 ——學生直面營業員阿姨裝東西的過程,從而獲得最直接、最可信的活動經驗,這不僅豐富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為他們探究新知也做好了准備。教學時,我順勢把生活中的「分」搬到數學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現場模擬購物情境,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同時,已經把生活中的「分一分」的現象提升到專門研究的數學思想方法上。通過實踐,讓我深深懂得,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情境創設,適時積極地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從事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經驗並逐步抽象為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回歸現實生活,展示一個個生動的生活畫面,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探究學習的綠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總而言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只要我們採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能得到強化和提高,創造性思維就會得到發展,創新能力就會逐步形成,也就能夠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4.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我看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深受啟發現轉載如下: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小學數學教學在注重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牛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用科學的、理性的思維指導學生的學習,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最短時間內追求更大的教學價值,就作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擺在了數學教育工作者面前。
一、什麼是課堂教學有效性
我們提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有效的教學。我以為,有效的教學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達到某一階段中的最佳教學效果。
2、激起學生的學引興趣,使之能主動建構臼己的知識體系。
3.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能力得到提高。
4.為學生的學習、工作留有後勁,
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教學的基礎上,追求最高效率與最大的收益。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所要實實在在研究的課題之一,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分析
雖然我們人力提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並且很努力地做著,但是,就現實情況來看並不十分樂觀。當前的課堂教學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部分教師准備充分,設計巧妙,學生比較感興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幫助,課堂教學效率比較高。
二是教師沒有精心准備,只是簡單地寫出―個常用的流程,學生平靜地、習慣式地學,教師點到哪裡,學生就想到哪裡,課堂效率不高。
三是教師沒有準備,只是拿著課本宣讀,學生無奈地「學」,做足了教師的「接話蟲」,學生的思維沒有發展,只是在「泡堂」,課堂效率低下。
後兩種情況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以第二種情況為多。究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情況。比如,教師對自身要求不高,學校沒有足夠重視,教學習慣很難改變等等。不管是什麼原因,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公平的,是對學牛的不尊重,更是對學生今後生活、工作習慣的誤導.
5.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夠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學生只有學好數學,才能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並為今後的學習打下牢實的基礎。新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要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對此需要教師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數學教學方法。根據小學數學課程特點,提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在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主要目標是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因為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也有著低效化、形式化的問題。所以需要教師引起重視,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此鞏固課改成果,促進課程改革的深入、持續開展。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只有產生興趣,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參與到學習之中,並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習效率也能得到提升。否則學生若是缺乏興趣,就不會參與到學習中,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考慮到學生經驗與教材特點,採用趣味性較強的活動與事物,將數學信息融入到圖片、游戲和故事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這有利於調動學生主動性,還能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學習。
二、結合學生情況,合理展開教學
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要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找准新知識的生長點,幫助學生遷移知識,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未知知識[1]。例如:在《比例尺》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比例、地圖和平面圖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將和三角板大小一樣的三角形畫在之上,通過比較可知:兩個三角形邊長比例為1:1。教師可提問:「可以在紙上畫出長80m,寬50m的長方形操場嗎?」學生聽完則紛紛搖頭,他們認為操場面積遠遠超過了紙張面積,無法畫出來。此時教師可說:「我們生活中遇見的地圖是怎樣的呢?」經過教師這一點撥,學生很快聯想到了比的知識,通過縮小操場的長、寬比例,再在紙上畫出來,從而輕松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這種方法遠比教師簡單枯燥教學高效得多,學生接受起來也更加容易、輕松。
三、豐富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參與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實現共同發展。雖然數學知識抽象而枯燥,但是為讓學生更好接受,可讓學生融入教學活動。學生各感官在受到刺激後,能夠全面認識到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教師為提升教學有效性,應該讓教學過程更加優化,將課堂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場所,把數學知識融入到活動中,讓學生有機會自主探索,並在活動中獲得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解《認識幾分之一》時,學生對幾分之一有初步認識以後,教師可問學生:「能否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 ?如果能,請嘗試將顏色塗在折出的1/4上。」接著學生都興致濃厚地進行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將正方形紙的1/4折出來。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大腦思維得到了啟迪,並總結了很多1/8、1/16的折疊方法。這個學習氛圍充滿生機,學生既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還獲得了進步與成功的體驗,教學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四、注重自主探索,加強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需要學生獨立進行思考,根據已有學習經驗及基礎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索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自主鑽研,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眼觀摩、動口表達[2]。而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夠讓教學重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能夠豐富自身經驗,鍛煉自己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對於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而言,教師必須做好指導,方可實現有效學習的目的,不然整個課堂將變得過於隨意,雖然學生表現很活躍,但是教學卻很低效。
例如:有位教師在《克和千克》教學過程中,安排了4個人為小組的合作,稱量自己感興趣的物體。教師話一說完,學生們便忙活起來,爭論著應該稱量什麼物體,好不容易達成一致意見後,小組內有學生開始稱物體重要,有學生在閑談或擺弄天平,小組合作顯得雜亂無序。在這節課中,教師未能發揮出組織和引導的作用,從而無法獲得預期小組合作效果。所以教師要掌控好全局,在關鍵的地方點撥學生。同時將小組內各成員的分工明確下來,讓學生有事可做,掌握好交流順序與討論節奏,同時認真記錄,這樣才有利於小組合作學習目標的完成。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優化教學程序。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並在學習活動中及時給予學生點撥,公正、合理的作出評價,注重對學生的激勵,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如此一來,學生可以掌握更多數學知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6.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有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上「板著臉」的課,學生可能會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但他們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也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探索熱情。寬松和諧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只有通過游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比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老師說:「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並且知道三角形根據角的不同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現在你能猜出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形嗎?」這時,老師呈現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擋住,只露出一個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銳角三角形,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銳角,我猜另外兩個也許是銳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鈍角三角形,我看到的雖然是銳角,另外兩個可能一個銳角,一個是鈍角,」……學生們爭執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參與性相當高。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麼三角形,而且還要說明理由,這樣的教學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和諧的氛圍。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機會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學習,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驗數學。比如在探索與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小組活動記錄表,讓學生自己去量三角形的三個角的角度,並在小組內交流中發現規律。在發現規律後,再引導學生動手去折紙三角形來驗證自己的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去經歷操作,驗證、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體驗了「做」數學的樂趣。
3、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一堂好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富有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時間。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於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教師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最簡單的一個要求是教師提問後是否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至少用幾秒鍾讓學生思考,而不急於下結論,判定學生會不會,特別是那些需要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創造性才能解決的問題,更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
4、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的實際和內容的要求。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需要,同時也要符合不同的學習內容,探索發現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應當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新概念,新方法的內容時需要學生去探索,但有些規定性的內容也可以用接受性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學生在學習字母與數字,字母與字母相乘的簡寫規律時,我沒讓學生探索,討論,而是直接出示紙條讓學生自學這些規定性的知識。
5、一堂有效的課應當是注重學生的有效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有效學習一定是有價值的學習,對學生有用的學習,是針對學生普遍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的學習。例如有的老師在上復習課時,一共出了十幾道數學題,一道一道地講,剛講完就下課了,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人人參與,作業設計也有坡度,但我坐在下面和學生一起聽課時,發現這些題目只有少數幾個同學不會,但老師還要從頭到尾全班講,這種現象在學生中比較普遍,所謂復習課幾乎都是這樣進行的。沒有提出一個有效學習的針對性問題,集體浪費時間,只是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教學計劃。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沒有?
總之,有效率的課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而不是去「迎合」老師的問題。所以,一堂有效的課也是解決了學生問題的課,應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應當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