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做好小學和初中數學銜接教學的幾點思考
首先,學習內容的差異。小學和初中數學教材的內容和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差異,小學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少而且淺顯,練習時間較多,學生易理解並在反復的練習中得以強化。而初中數學每課時都涉及多個知識點,知識的系統性較強,練習時間又少,如果不能做好預習和課後復習,學生很難扎實的掌握一節課的內容。其次,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存在差異。小學數學內容多來源於生活,趣味性較強,不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學習,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讓學生經歷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情感體驗。與之不同的是,初中數學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獨立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要將數學的思想方法滲透在日常的教學中,因而更強調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的提升。數學的學習是一個知識積累和思維提升的過程,如果學生在七年級沒有適應數學的學習,那麼他在八、九年級就會很快成為數學上的學困生。作為初中數學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對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有效銜接的探索,給出幾點建議。一、計算能力的培養初中數學的開端主要是計算能力的培養,比如,有理數、代數式和方程的計算,都較多的涉及到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但是在教學中我卻發現,學生的小數和分數計算能力較弱,分數的通分和約分易錯,而且計算速度較慢。那麼學生在剛剛進入初中的數學學習時就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本來對計算最有信心的同學也逐漸喪失了信心,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初中數學學習的興趣。初中數學的計算也是學習物理和化學的基礎,物理學科中經常涉及到復雜的計算。因此小學的計算能力不僅是初中計算能力的基礎,更是學生步入初中之後增強學習數學信心得一把鑰匙,所以無論小學數學還是初中數學都應該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的小升初數學學習做到最基本的有效銜接。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生剛剛步入初中的時候,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給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降低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難度,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課前的預習和課後復習,做好錯題和卷子的積累,課後作業能夠按時並認真完成,教師反饋後學生及時改正。有些老師認為學生的書寫習慣應該是語文老師負責的內容,而我認為這是每一名老師都應該認真對待的一項工作,因為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書寫格式和要求。在數學學科上,對於每一種題型都有不同的解題格式,教師不僅要學生書寫工整,更要按照解題格式書寫的規范嚴謹,並貫穿學生小學數學到初中數學學習過程的始終,因為嚴謹的書寫才能塑造出嚴謹的數學思維,這對於數學學習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習慣和興趣的培養因學生而異,也因教師而異,每位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對學生提出要求並加以指導。三、了解學情,自我提升一方面初中數學教師為了更好的做好小學升初中的數學教學工作,應該先去了解學生在小學都學了什麼。小學的很多學習內容都與初中的知識相關聯,只不過難度要求不高,如一元一次方程、三視圖等。了解了中小學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系,在教學時實現舊知到新知的提升,把握他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知識上的有效銜接。另一方面,作為小學教師,在備課時也應該挖掘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淺顯的滲透在教學中,能夠為學生邏輯思維的提升奠定基礎,使學生在知識、方法和思維上都能與初中數學學習相銜接。這個過程對於中小學數學教師來說也是一個自我學習和提升的過程,何樂而不為呢!四、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數學學習兼具趣味性和挑戰性,一個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的孩子,更願意挑戰難題,有的學生描述說:做題像過關斬將一樣充滿樂趣,而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數學學習是最頭疼的事情。他們的區別在於前者對數學充滿興趣並信心十足,後者恰恰相反。為了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給學生分層分組,讓學生互助學習,分層布置作業,這樣學優生得到提升,學困生也會有學習數學的興趣。總之,重視中小學數學的有效銜接,盡快讓學生適應初中的數學學習,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真正解決好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有效銜接問題。
B. 淺談如何把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銜接起來
《數學課程標准》把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內容分為4部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與小學相比,初中內容更加豐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有些孩子讀小學時數學成績突出,到初中後成績下降或者感覺學數學吃力。市第二實驗中學數學教師張明宏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共性的原因是沒有處理好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銜接。
初一數學主要學習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兩個領域的知識。其中涉及的知識有:有理數、整式的加減、一元一次方程、圖形認識初步、相交線與平行線、平面直角坐標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組、不等式與不等式組和實數。
初一上學期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為:有理數部分的主要內容是有理數及相關概念和運算;整式的加減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單項式、多項式、整式的概念、同類項與合並同類項法則、去括弧以及整式的加減運算;一元一次方程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關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圖形認識初步的主要內容是圖形的初步認識,主要介紹了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圖形(立體圖形、平面圖形)以及最基本的平面圖形的點、線、角等。
初一下學期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為:相交線與平行線主要討論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重點是垂直和平行關系;平面直角坐標系部分的主要內容有平面直角坐標系及有關概念、點與坐標的對應關系、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和平移;三角形部分的主要內容有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與三角形有關的角、多邊形及其內角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主要內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分析與利用它解決實際問題;不等式與不等式組的主要內容是不等式的性質,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及其解集的集合表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實數的主要內容是算術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實數的有關概念和運算。
面對繁雜的數學知識,將升入初一的同學,如何提前做好准備,使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安全「著陸」呢?
張明宏提醒同學們,初中數學的學習,從一開始就要樹立一個目標——致力於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內容的特點使學生對老師產生很強的依賴性,到了初中以後,老師講課方式相對粗放一些,目標明確,有側重,邏輯性、抽象性加強。如果學生死記硬背、簡單重復,就很難跟上學習的進程。時間長了,問題越積越多,數學成績會一退再退。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積極參與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能單純依賴記憶和模仿。
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好預習、聽課、復習三個環節。要養成讀、劃、想、算相結合的預習習慣,同時還要注意知識的遷移,比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避免只是記住一些內容而不知道所以然。聽課時注意力集中,腦、手、口、眼並用參與課堂活動。千萬不能在課堂上開小差,更不能有依靠家教或課外輔導班而放鬆參與課堂的思想。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先快後慢」的規律,不能只是課堂上聽會就算完成任務,或以為自己會了就懶得做作業。正確的做法是當天的知識當天鞏固,做到三天一復習,五天一小結。把新舊知識穿成串,形成面,從而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C. 如何搞好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銜接145
老師們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在小學里成績優秀的學生,到中學後成績卻不好了,小學老師認為這是中學老師放手太多,沒有教好學生;而中學教師則說這些學生在小學時數學就沒學好。事實是小學生經過六年的小學數學學習,他們充分地掌握了小學數學的思維方式,從而能夠應對各種挑戰,跨入初中大門。隨之而來的問題就產生了,小學生如何順利地實現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銜接,盡快地適應初中數學的節奏,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為了很好地解決中小學銜接問題,於是我關注了「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教學銜接」的課題研究。
以為,首先教師的思想要意識到小學數學與中學數學必須要銜接,在備課前要仔細了解所教學的內容,與小學知識的聯系有哪些,哪些小學已經學過了,學到什麼程度?站在小學生的角度,會怎樣思考現在面對的問題?中學固然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放手是應該的。但是應該緩緩放,決不能忽視這種過渡與銜接。人教版教材從數學與生活到數學與思考作了有益的嘗試,這些很值得我們深入地展開研究。我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到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剛入初中的學生採取了一些做法,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簡單介紹如下:
一、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必勝信念
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得出一個道理:新生的第一節課教師必須要更精心的准備,正所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我開始課是這樣上的:簡單自我介紹後,開始數學興趣題的探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培養教與學的默契。
例如,速算999998×999992得多少?由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後引出「頭同尾補速演算法」:83×87,45×45,91×99……,通過學生運算與老師的速算對比,學生個個興趣盎然。再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總結、驗證的過程,得到一般規律;再如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二進制編制的「神算年齡」的游戲,學生只要對每張卡片說「有」或「沒有」,最後老師就能一口報出學生心中想的年齡數……通過這樣一些活動既讓學生對老師由衷地敬佩,也讓師生關系得到升華,又為今後的進一步學習作好有力的鋪墊。
二、吃透差異之處,轉變解題習慣
小學數學與中學數學既有內在必然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在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差異之處,就可以讓學生少走彎路,同時讓教學效益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1、數域的擴展,使得原來正確的結論成了錯誤的結論:比如「倒數是它本身的數是_________,」小學生的答案是1,但是到初中則不然答案應當是:1和-1;再比如:「最小的兩位數是________,」小學生的答案:10,到初中答案應當是:-99……
2、由於分類的不同,有些數使用漸少,甚至不再使用:比如「小數」全部理解為「分數」,「帶分數」或「假分數」取而代之。到了初二、初三分類思想的運用更是屢見不鮮。
3、解題習慣隨之變化:小學中解答題直接做,初中開始:計算題、解答題要寫「解」;這一問題是最值得我們初一年級老師關注的。
4、小學數學中的「兩個數的和必大於任何一個加數」,「兩個不為零的兩數之差必小於被減數」到初中由於引入了負數,這個結論立即出現錯誤。
有理數這一章首先在小學學過的自然數、0、分數、小數的基礎上,結合溫度與海拔高度為主兩種在小學已經有所接觸的實例,引出了正數和負數,從而將數域擴充到了有理數范圍,另外該章還在講述了有理數的基礎上,對比小學學過的四則運算,依次學習了有理數的加、除、乘方運算。教材這樣編排已經充分體現了從小學數學到初中數學的知識銜接性,作為教師無疑應該大力利用;當然,對於多數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初中的數學知識遠比小學抽象。學生還經常問老師那我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是不是都錯了,為什麼與現在不同呢?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這些問題呢?形如此類,只有老師提前熟知這些差異,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三、轉變思維習慣,培養思維能力。
數學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小學數學特別關注的是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用綜合法解題,應用題列綜合算式的較多。初中數學則不然,重點培養的是學生化未知為已知的方程思想,利用順向思維來解題,相對小學的思維方式來說容易得多。這種方法顯然比小學方法優越,利用方程這種方法可以順利地解決小學數學中很多問題,這正是初中代數教學的重中之重。為了改變學生的思維習慣,擺脫算術思想的束縛,充分領略到方程的優越性。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兩種方法的對比,通過同一個例題來比較兩種思想的優劣,這樣最有說服力。
例如:甲乙丙丁四個數和為100,甲加4的和,乙減4的差,丙乘以4的積,丁除以4的商,恰好相等,求這四個數。這道題用小學算式方法來做很復雜,但是用初中的方程思想就很簡單了。
四、滲透數學思想,學會數形結合。
初中數學中涉及到的數學思想方法已經有很多,像分類思想、數形結合思想、換元思想……這些都有待於老師在教學中有機滲透。
七年級數學上冊:比零小的數講到有理數時,就要向學生滲透分類的思想;在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中,就要對有理數加法的各種情形進行分類討論。九年級幾何「圓周角定理」證明時也要進行分類研究,討論結論的正確性。
數學家華羅庚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七年級數學上冊:數軸是向學生傳授數形結合思想的絕佳時機,它把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聯系起來,為後來的學習打開方便之門。
在數學與思考中,還要滲透不完全歸納法的思想。
總而言之,我認為要想讓小學生快速適應初中數學的學習,就必須高度重視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銜接教學,要設身處地從小學生的角度考慮,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很快地明確初中數學各方面的要求,找到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的契合點,從而更好地把握初中數學教學。
D. 如何做好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銜接
小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之後,會面臨更大的學習壓力,再加上知識難度增大,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初中教師做好小學與初中的過渡和銜接,使學生在進入初中後能快速適應初中的學習非常重要。本文以初中數學為例,分析了做好小學初中數學教學的過渡和銜接的策略。
從小學升入初中是學生的生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在此特殊時期,多數學生會感覺不適應。與小學相比初中的科目增加了,教師隨之增加了。學生從小就適應了老師管理的模式,現在卻要在短時間內接受八九個老師的講課方式,會不知道怎麼辦,非常困惑。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學生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變得消極怠慢,導致成績無法提高甚至出現下降的趨勢。數學是學習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門課程,如何幫助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快速適應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下面我根據初中和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剛升入初中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所幫助。
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經過小學多年的學習,學生必定形成了一些學習方法或者習慣,對於這些良好的習慣,應該繼續保持,比如上課時坐姿端正、回答問題積極、聲音響亮等,這些都是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的,對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進入初中後,除了這些早已養成的良好習慣要保持之外,還需要養成新的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
1.養成課前預習、主動學習的習慣。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需要更多地思考。小學數學課比較簡單,因此,學生大多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但是,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相比,學習難度和學生任務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教師如果沒有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那麼學生就很難有效地預習,即使有預習的也是粗略地看一眼課本,不會思考,找不到問題所在,達不到預習的目的。所以,學生升入初中後,教師要盡早教給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習慣,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剛開始不要布置太多的預習題目,等學生都養成了自主學習習慣後,再布置一些題目,慢慢過渡到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讓數學學習變得更容易。
2.引導學生在課堂專心聽講,積極思考。
相比小學數學,初中數學的內容更多,難度更大。況且數學是連續性非常大的一門學科,在課堂上必須專心聽講,把握住課堂所講內容,如果課堂上開小差,一節課聽不懂,連鎖效應就會導致以後每節課都是糊里糊塗的,成績便會急速下降。另外,應當要求學生在專心聽講的同時還要學會思考,多問幾個問什麼,加深對數學定義的認識和理解。教師要在課堂上提出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動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規范作業,強化訓練。
小學一般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進入初中之後,教師必須進行嚴格訓練,讓學生重視過程,規范解題步驟。教師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板書時要規范,以身作則,用自己規范的行為為學生樹立正面的榜樣;二是嚴格要求學生的作業,讓學生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規范解題步驟的重要性,及時糾正學生不規范的行為,讓學生養成好習慣。
4.及時復習,溫故知新。
數學是一門知識容量相當大的學科,數學公式、定理、原則相當多,再加上剛升入初中的學生智力因素發育尚未成熟,其他學科的學習任務繁重,很容易忘記之前學過的知識。教師應該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回顧之前學過的知識,通過不斷回顧,加深學生印象,培養學生自主復習的習慣。
二、教學要循序漸進
進入初中後,學生會學到很多比小學數學更抽象的內容,例如小學時只是簡單的平面幾何,而進入到初中之後則會涉及更抽象的立體幾何,還需要學生利用現有知識和圖形聯想,加入適當的輔助線解決各種問題,這對於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數學老師要學會循序漸進,利用層次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漸適應當前的學習狀況。首先,教師要注意對學生講解即將學習到的知識和現在正在學習的知識的聯系與區別,為學生梳理和構建起基礎的知識點脈絡。講現有知識時適當回顧小學的知識,尤其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應當重點比較和區別。例如,如圖1所示,△ADE和△ABC的相似比是1:2,那麼兩者的面積比是多少?一些學生認為兩者的面積比就應當是兩者的相似比,混淆了兩者的含義。其次,在講解時,教師要注重講解某個定理或者公式是如何證明的,並對證明的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解釋,通過前人對現有知識的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對現有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再次,教師應適當地對知識進行一定的擴展,例如在講到一道題時,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對此進行解答,在答案的設置上老師不應該設定所謂的「正確答案」,只要學生證明過程是正確的,那麼就應當承認學生的解題方式。第四,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核,這種考核不僅幫助學生鞏固這段時間的學習內容,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這段時間內的優勢和劣勢,針對學生共同的問題,教師應當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著重講解。另外,數學老師可以讓學生製作一些錯題本,專門記錄一些以往的錯誤並定期復習,從而使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錯誤,尤其是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在老師講解之後,再次看錯題本會有更深刻的認知。這種隨時進行反思的行為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並在反思中發現新的知識和新的解題思路。
三、兼顧小學內容
進入初中後,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學習難度突然增加,很多學生難以適應。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初中知識的講授,忽略了修補小學數學知識與初中數學知識之間的斷層。在講授初中知識時,教師應該注意兼顧小學的知識內容,以小學知識為導入,通過將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知識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初中知識。
四、結語
學生在升入初中後學習任務會加重,且所處的環境將變化,再加上升學的壓力,學生在短時間內要處理好各種問題是極大的挑戰。尤其是在數學學習上,無論是知識的難度還是過程的嚴密性要求都有了質的飛躍。初中數學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有關問題,及時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狀況,密切中小學數學之間的聯系,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科研工作,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讓中小學更加持續健康地發展。
E. 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如何銜接 詳細
要是通過滲透法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在數學能力的培養中傾向於對數學 計算能力的培養;而初中數學內容更為抽象和復雜,首先初中一些知識是 建立在小學中已經學過的知識之上,其次初中是著重培養學生從直觀感知 逐步向邏輯論證過渡。 其次,對於小學與初中知識的銜接要注重以下幾點:一、代數方面, 初中代數比小學所學知識有所擴展與提高,在小學一般只接觸到非負數方 面的內容,到初中後,逐步引入了實數、相反數、絕對值的概念,進而涉 及整式、整式的加減以及方程、不等式、函數等內容。二、幾何方面,小 學中已經學過的長方形,三角形、圓柱體、圓錐等平面和立體圖形,到初 中後應當成為推算其他問題的已知條件,要注重建立起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對於劉予佳的數學銜接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一、七年級上 學期的知識應系統教授,從第一章有理數的概念入手,系統學習正負數的 概念與要點,有理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系,相反數、絕對值的特點以及有 理數的加減與乘除,有理數的乘方。二、針對劉予佳的個人情況,我認為 應加強應用題方面的提高,特別是一元一次方程方面的訓練,注重從小學 的數學解題思維到初中方程解題思維的過渡。三、如果時間允許,可以涉 及幾何方面的知識,主要就是幾何圖形的認識,點線面的關系,角的認識 等方面的知識。
F. 怎樣做好初中和小學數學的銜接工作
從小學升入初中是學生的生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在此特殊時期,多數學生會感覺不適應。與小學相比初中的科目增加了,教師隨之增加了。學生從小就適應了老師管理的模式,現在卻要在短時間內接受八九個老師的講課方式,會不知道怎麼辦,非常困惑。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學生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變得消極怠慢,導致成績無法提高甚至出現下降的趨勢。數學是學習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門課程,如何幫助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快速適應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下面我根據初中和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剛升入初中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所幫助。
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經過小學多年的學習,學生必定形成了一些學習方法或者習慣,對於這些良好的習慣,應該繼續保持,比如上課時坐姿端正、回答問題積極、聲音響亮等,這些都是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的,對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進入初中後,除了這些早已養成的良好習慣要保持之外,還需要養成新的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
1.養成課前預習、主動學習的習慣。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需要更多地思考。小學數學課比較簡單,因此,學生大多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但是,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相比,學習難度和學生任務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教師如果沒有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那麼學生就很難有效地預習,即使有預習的也是粗略地看一眼課本,不會思考,找不到問題所在,達不到預習的目的。所以,學生升入初中後,教師要盡早教給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習慣,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剛開始不要布置太多的預習題目,等學生都養成了自主學習習慣後,再布置一些題目,慢慢過渡到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讓數學學習變得更容易。
2.引導學生在課堂專心聽講,積極思考。
相比小學數學,初中數學的內容更多,難度更大。況且數學是連續性非常大的一門學科,在課堂上必須專心聽講,把握住課堂所講內容,如果課堂上開小差,一節課聽不懂,連鎖效應就會導致以後每節課都是糊里糊塗的,成績便會急速下降。另外,應當要求學生在專心聽講的同時還要學會思考,多問幾個問什麼,加深對數學定義的認識和理解。教師要在課堂上提出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動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規范作業,強化訓練。
小學一般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進入初中之後,教師必須進行嚴格訓練,讓學生重視過程,規范解題步驟。教師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板書時要規范,以身作則,用自己規范的行為為學生樹立正面的榜樣;二是嚴格要求學生的作業,讓學生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規范解題步驟的重要性,及時糾正學生不規范的行為,讓學生養成好習慣。
4.及時復習,溫故知新。
數學是一門知識容量相當大的學科,數學公式、定理、原則相當多,再加上剛升入初中的學生智力因素發育尚未成熟,其他學科的學習任務繁重,很容易忘記之前學過的知識。教師應該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回顧之前學過的知識,通過不斷回顧,加深學生印象,培養學生自主復習的習慣。
二、教學要循序漸進
進入初中後,學生會學到很多比小學數學更抽象的內容,例如小學時只是簡單的平面幾何,而進入到初中之後則會涉及更抽象的立體幾何,還需要學生利用現有知識和圖形聯想,加入適當的輔助線解決各種問題,這對於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數學老師要學會循序漸進,利用層次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漸適應當前的學習狀況。首先,教師要注意對學生講解即將學習到的知識和現在正在學習的知識的聯系與區別,為學生梳理和構建起基礎的知識點脈絡。講現有知識時適當回顧小學的知識,尤其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應當重點比較和區別。例如,如圖1所示,△ADE和△ABC的相似比是1:2,那麼兩者的面積比是多少?一些學生認為兩者的面積比就應當是兩者的相似比,混淆了兩者的含義。其次,在講解時,教師要注重講解某個定理或者公式是如何證明的,並對證明的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解釋,通過前人對現有知識的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對現有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再次,教師應適當地對知識進行一定的擴展,例如在講到一道題時,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對此進行解答,在答案的設置上老師不應該設定所謂的「正確答案」,只要學生證明過程是正確的,那麼就應當承認學生的解題方式。第四,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核,這種考核不僅幫助學生鞏固這段時間的學習內容,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這段時間內的優勢和劣勢,針對學生共同的問題,教師應當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著重講解。另外,數學老師可以讓學生製作一些錯題本,專門記錄一些以往的錯誤並定期復習,從而使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錯誤,尤其是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在老師講解之後,再次看錯題本會有更深刻的認知。這種隨時進行反思的行為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並在反思中發現新的知識和新的解題思路。
三、兼顧小學內容
進入初中後,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學習難度突然增加,很多學生難以適應。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初中知識的講授,忽略了修補小學數學知識與初中數學知識之間的斷層。在講授初中知識時,教師應該注意兼顧小學的知識內容,以小學知識為導入,通過將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知識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初中知識。
四、結語
學生在升入初中後學習任務會加重,且所處的環境將變化,再加上升學的壓力,學生在短時間內要處理好各種問題是極大的挑戰。尤其是在數學學習上,無論是知識的難度還是過程的嚴密性要求都有了質的飛躍。初中數學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有關問題,及時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狀況,密切中小學數學之間的聯系,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科研工作,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讓中小學更加持續健康地發展。
G. 如何處理小學和中學數學銜接
初一《代數》教材,涉及數、式、方程和不等式,這些內容與小學數學中的算術數、簡易方程、算術應用題等知識有關,但初一數學內容比小學內容更為豐富,抽象,復雜,在教學方法上也不盡相同;而小學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與中學生應有的學習習慣也不盡一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中小學數學的銜接.
一、內容上的銜接1.算術數與有理數
小學數學是在算術數中研究問題的,而中學數學一開始就有有理數,因此,從算術數過渡到有理數是一大轉折,為此,須抓住以下幾點:(1)講清楚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是引入負數的關鍵.
又如,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等等,在教學中可以多舉一些例子,讓學生了解為了區別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必須引入一種新的數——負數.(2)逐步加深對有理數的認識
首先,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有理數與算術數的根本區別,有理數是由兩部分組成:符號部分和數字部分(即算術數).這樣,對有理數的概念的理解,運算的掌握就簡便多了.
其次,讓學生清楚有理數的分類與小學的算術數相比只是多了負整數和負分數.(3)有理數的運算,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小學學習過的運算加上中學學習過的「符號」確定,只要特別注意符號的確定,那麼有理數的運算就不成為難點了.如:(-2)+(-4)先確定符號為「-」再把數字部分相加即可,
即(-2)+(-4)=-(2+4)=-62.數與代數式
從小學數學的特殊的、具體的數到中學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數式,這是數學思維上的一次飛躍,因此,在教學時,要逐步引導學生過好這一關.(1)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
以學生在小學學過的用字母表示數的例子,如:加法交換律a+b=b+a;乘法交換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v=s/t.正方形周長、面積公式l=4a,
s=a2等,說明由字母表示數能簡明、扼要地表達數量之間的關系.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決問題.(2)加深對字母a的認識許多學生由於對字母a表示數的意義理解不透,經常錯誤地認為-a一定是負數,因此,在教學上必須幫助學生理解a的含義,知道a可能是負數,而-a不一定是負數等問題.
首先讓學生弄清楚符號「-」的三種作用.①運算符號,如5-3表示5減3,2-4表示2減4;②性質符號,如-1表示負1,
5+(-3)表示5加上負3;③在某個數前面加上「-」號,表示該數的相反數,如-3表示3的相反數,-(-3)表示-3的相反數,-a表示a的相反數.然後再說明a表示有理數,可以是正數,可以是負數,亦可以是零.即包括符號和數字,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a
,-a所包含的意義.(3)加強數學語言的訓練及列代數式的訓練如:a是正數表示為a>0,a是負數表示為a<0
,某數a的2倍表示為2a等.3.算術解法與代數解法
在小學,解應用題採用算術解法,而中學需用代數解法(列方程).算術解法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地位,設法通過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代數解法是把所求的量與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另外,算術解法較強調套類型,而代數解法則重視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思維方法上的一大轉折.但學生開始往往習慣於用算術解法,而對用代數解法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找相等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做好這方面的銜接,讓學生明白有些問題用算術解法是不方使的,最好用代數解法,只要找出相等關系,用等式表示出來就列出了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的值.
二.教法上的銜接
初一學生的思維方式仍保留著小學生那種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在教法上應注意研究小學的數學教學方法,吸取其中優點,針對初一學生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1.查缺補漏,搭好階梯,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
初一《代數》第一章「代數初步知識」是以小學數學中的代數知識為基礎的.從用字母表示數一直到簡易方程,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是對小學數學中的代數知識的比較系統的歸納與復習,但本章內容又是從初中代數學習的客觀需要出發的,不是小學知識的簡單重復.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發揮本章承上啟下的作用,搞好新舊知識的銜接.2.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進教法.(1)循序漸進學生進入中學後,需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學聽慣了詳盡、細致、形象的講解,如果剛一進入中學就遇到「急轉彎」往往很不適應.因此,教學過程中,不能一下子講得過多、過快、過於抽象、過於概括,而仍要盡量地採用一些實物教具,讓學生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逐步向圖形的直觀、語言的直觀和文字的直觀過渡,最後向抽象思維過渡.
例如:講授相反數的概念可採用如下順序②再觀察這幾組數字本身的特點:只有符號不同.③引導學生自行得出相反數的概念.(2)前後對比在初一代數的教學過程,恰當地運用對比,能使學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由於初一的不等式知識體系的安排大體與方程知識體系的安排相同.因此,在教學中,可把不等式與方程的意義、性質,不等式的解集與方程的解以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與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對比著進行講授,既說明它們的相同點,更要指出它們的不同點,揭示各自的特殊性.這樣,有助於學生盡快掌握不等式的有關知識,同時避免與方程的有關知識混淆.(3)開拓思路初一學生考慮問題較單純,不善於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對一個問題的認識,往往注意了這一面,忽視了另一面,只看到現象,看不到本質.這種思維上的不成熟給科目成倍增加、知識內容明顯加深的初中階段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細心捉摸其思考問題的方法,分析其產生錯誤的原因,啟發學生遇到問題要認真分析,不要輕易下結論.
例如:學生往往誤認為2a>a
,理由很簡單:2個a顯然大於1個a
,忽視了a包含的意義,a表示有理數,可以是正數,負數或零,從而造成了錯誤.
三.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銜接1.繼續保持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剛從小學升上初一,小學里的許多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應該繼續保持.如:上課坐姿端正,答題踴躍,聲音響亮,積極舉手發言等.2.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一學生基於小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認為學數學就是做作業,多做練習,課本成了「習題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須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預習、復習和小結,適當選讀課外讀物,培養興趣,開闊視野
H. 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如何銜接
初一《代數》教材,涉及數、式、方程和不等式,這些內容與小學數學中的算術數、簡易方程、算術應用題等知識有關,但初一數學內容比小學內容更為豐富,抽象,復雜,在教學方法上也不盡相同;而小學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與中學生應有的學習習慣也不盡一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中小學數學的銜接. 一、內容上的銜接1.算術數與有理數 小學數學是在算術數中研究問題的,而中學數學一開始就有有理數,因此,從算術數過渡到有理數是一大轉折,為此,須抓住以下幾點:(1)講清楚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是引入負數的關鍵. 又如,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等等,在教學中可以多舉一些例子,讓學生了解為了區別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必須引入一種新的數——負數.(2)逐步加深對有理數的認識 首先,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有理數與算術數的根本區別,有理數是由兩部分組成:符號部分和數字部分(即算術數).這樣,對有理數的概念的理解,運算的掌握就簡便多了. 其次,讓學生清楚有理數的分類與小學的算術數相比只是多了負整數和負分數.(3)有理數的運算,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小學學習過的運算加上中學學習過的「符號」確定,只要特別注意符號的確定,那麼有理數的運算就不成為難點了.如:(-2)+(-4)先確定符號為「-」再把數字部分相加即可, 即(-2)+(-4)=-(2+4)=-62.數與代數式 從小學數學的特殊的、具體的數到中學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數式,這是數學思維上的一次飛躍,因此,在教學時,要逐步引導學生過好這一關.(1)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 以學生在小學學過的用字母表示數的例子,如:加法交換律a+b=b+a;乘法交換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v=s/t.正方形周長、面積公式l=4a, s=a2等,說明由字母表示數能簡明、扼要地表達數量之間的關系.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決問題.(2)加深對字母a的認識許多學生由於對字母a表示數的意義理解不透,經常錯誤地認為-a一定是負數,因此,在教學上必須幫助學生理解a的含義,知道a可能是負數,而-a不一定是負數等問題. 首先讓學生弄清楚符號「-」的三種作用.①運算符號,如5-3表示5減3,2-4表示2減4;②性質符號,如-1表示負1, 5+(-3)表示5加上負3;③在某個數前面加上「-」號,表示該數的相反數,如-3表示3的相反數,-(-3)表示-3的相反數,-a表示a的相反數.然後再說明a表示有理數,可以是正數,可以是負數,亦可以是零.即包括符號和數字,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a ,-a所包含的意義.(3)加強數學語言的訓練及列代數式的訓練如:a是正數表示為a>0,a是負數表示為a<0 ,某數a的2倍表示為2a等.3.算術解法與代數解法 在小學,解應用題採用算術解法,而中學需用代數解法(列方程).算術解法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地位,設法通過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代數解法是把所求的量與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另外,算術解法較強調套類型,而代數解法則重視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思維方法上的一大轉折.但學生開始往往習慣於用算術解法,而對用代數解法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找相等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做好這方面的銜接,讓學生明白有些問題用算術解法是不方使的,最好用代數解法,只要找出相等關系,用等式表示出來就列出了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的值. 二.教法上的銜接 初一學生的思維方式仍保留著小學生那種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在教法上應注意研究小學的數學教學方法,吸取其中優點,針對初一學生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1.查缺補漏,搭好階梯,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 初一《代數》第一章「代數初步知識」是以小學數學中的代數知識為基礎的.從用字母表示數一直到簡易方程,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是對小學數學中的代數知識的比較系統的歸納與復習,但本章內容又是從初中代數學習的客觀需要出發的,不是小學知識的簡單重復.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發揮本章承上啟下的作用,搞好新舊知識的銜接.2.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進教法.(1)循序漸進學生進入中學後,需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學聽慣了詳盡、細致、形象的講解,如果剛一進入中學就遇到「急轉彎」往往很不適應.因此,教學過程中,不能一下子講得過多、過快、過於抽象、過於概括,而仍要盡量地採用一些實物教具,讓學生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逐步向圖形的直觀、語言的直觀和文字的直觀過渡,最後向抽象思維過渡. 例如:講授相反數的概念可採用如下順序②再觀察這幾組數字本身的特點:只有符號不同.③引導學生自行得出相反數的概念.(2)前後對比在初一代數的教學過程,恰當地運用對比,能使學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由於初一的不等式知識體系的安排大體與方程知識體系的安排相同.因此,在教學中,可把不等式與方程的意義、性質,不等式的解集與方程的解以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與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對比著進行講授,既說明它們的相同點,更要指出它們的不同點,揭示各自的特殊性.這樣,有助於學生盡快掌握不等式的有關知識,同時避免與方程的有關知識混淆.(3)開拓思路初一學生考慮問題較單純,不善於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對一個問題的認識,往往注意了這一面,忽視了另一面,只看到現象,看不到本質.這種思維上的不成熟給科目成倍增加、知識內容明顯加深的初中階段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細心捉摸其思考問題的方法,分析其產生錯誤的原因,啟發學生遇到問題要認真分析,不要輕易下結論. 例如:學生往往誤認為2a>a ,理由很簡單:2個a顯然大於1個a ,忽視了a包含的意義,a表示有理數,可以是正數,負數或零,從而造成了錯誤. 三.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銜接1.繼續保持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剛從小學升上初一,小學里的許多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應該繼續保持.如:上課坐姿端正,答題踴躍,聲音響亮,積極舉手發言等.2.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一學生基於小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認為學數學就是做作業,多做練習,課本成了「習題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須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預習、復習和小結,適當選讀課外讀物,培養興趣,開闊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