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014小學數學新課標內容
一、前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定稿)》(以下簡稱《標准》)是針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制定的。根據《義務教育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標准》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明確數學課程的性質和地位,闡述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提出數學課程目標與內容標准,並對課程實施(教學.評價.教材編寫)提出建議。
《標准》提出的數學課程理念和目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與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組織應當遵循這些基本理念和目標。《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一個學生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在實施過程中,應當遵照《標准》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發展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為使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關的目標和內容,以利於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標准》提供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案例,供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參考。
二、設計理念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科學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要符合數學科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科學的精神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為此,制定了《標准》的基本理念與設計思路。
基本理念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於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化和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益友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盡力信心。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以及所具有的優勢,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三、設計思路
(一)關於學段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標准》統籌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設計思路
(二)關於目標《標准》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分學段目標,並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具體闡述。《標准》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等認知目標動詞表述知識技能目標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數學學習必須注重過程,標《准》使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認知過程動詞表述學習活動的不同程度。使用這些動詞進行表述是為了更准確地刻畫上述四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在《標准》中,這些動詞的具體含義如下。了解(了解認識):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景中辨認或者舉例說明對象。理解:描述對象的特徵和由來,闡述此對象與相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用於新的情境。運用:用已掌握的對象,選擇或創造適當的方法。經歷(感受):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體驗(體會):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徵,獲得經驗():驗。探索: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發現對象的特徵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系,獲得理性認識。
(三)關於學習內容之一:數與代數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數與代數「數與代數」的主要內容有:數的認識,數的表示,數的大小,數的運算,數量的估計;字母表示數,代數式及其運算;方程.方程組.不等式.函數等。
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和符號意識,發展運算能力,樹立模型思想。
數感主要是指關於數與數量表示.數量大小比較.數量和運算結果的估計等方面的直觀感覺。建立「數感」有助於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景中的數量關系。
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一般性的運算和推理。建立「符號意識」有助於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運算是「數與代數」的重要內容,運算是基於法則進行的,通常運算滿足一定的運算律。學習這些內容有助於理解運算律,培養運算能力。
模型也是「數與代數」的重要內容,方程.方程組.不等式.函數等都是基本的數學模型。從現實生活或者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是建立模型的出發點;用符號表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是建立模型的過程;求出模型的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是求解模型的過程。這些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建模的過程,樹立模型思想。
關於學習內容之二:圖形與幾何
圖形與幾何「圖形與幾何」主要內容有:空間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圖形的性質和分類;平面圖形基本性質的證明;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和投影;運用坐標描述圖形的位置和圖形的運動。
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能夠想像出空間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直觀與推理是「圖形與幾何」學習中的兩個重要方面。幾何直觀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幾何或者其他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在許多情況下,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
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也因此,與直觀一樣,推理也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測某些結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演繹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包括定義.公理.定理等)出發,按照規定的法則(包括邏輯和運算)驗證結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情推力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驗證結論的正確性。
關於學習內容之三:統計與概率
統計與概率「統計與概率」主要內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包括簡單抽樣.記錄調查數據.描繪統計圖表等;處理數據,包括計算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方差等;從數據中提取信息並進行簡單的判斷。簡單隨機事件及其發生的概率。
在「統計與概率」中,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數據分析的觀念是重要的。數據分析包括: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作出判斷,體會數據中是蘊涵著信息的;體驗數據是隨機的和有規律的,一方面對於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會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了解對於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在概率的學習中,所涉及的隨機現象都基於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是有限的.每個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統計與概率」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必須結合具體案例組織教學。
關於學習內容之四: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綜合與實踐」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針對問題情景,學生藉助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內容的理解。
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是有益處的,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設計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既要考慮學生的直接經驗.能夠啟發學生思考,也要考慮問題的數學實質.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教師是一種挑戰,教師應努力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教師又應努力幫助學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報告自己的工作。這種類型的課程應當貫徹「少而精」的原則,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將課內外相結合。
關於實施建議
為了保證《標准》的順利實施,《標准》分別對教學活動.學習評價,以及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實施建議;同時,為了更好地說明課程內容,《標准》在相關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內容供有關人員參考.借鑒。
《課標》修改稿---總體目標(1)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課標》修改稿---總體目標(2)知識與技能:*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考
*體會代數表示運算和幾何直觀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了解數據和隨機現象,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和隨機觀念。*在參與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問題解決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
*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養成勇於質疑的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標》修改稿---總體目標(3)總體目標的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組織和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
《課標》修改稿---學段目標
第一學段(1-3年級)
知識技能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常見的量;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了解估算。
2.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軸對稱,認識物體的相對位置。掌握初步的測量.識圖和畫圖的技能。
3.經歷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了解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
數學思考
1.能夠理解身邊有關數字的信息,會用數(合適的量綱)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發展數感。
2.再討論簡單物體性質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簡單的調查數據歸類。
4.會思考問題,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討論問題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結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問題解決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2.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3.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4.初步學會整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
1.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務(現象)有好奇心,能夠參與數學活動。
2.在他人幫助下,體驗克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的過程。
3.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詢問「為什麼」的習慣。
第二學段(4-6年級)
知識技能
1.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分數.百分數的意義,了解負數,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義;掌握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解簡單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了解一些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體驗圖形的簡單運動,了解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掌握測量.識圖和畫圖的基本方法。
3.歷數據的收集.理和分析的過程,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經整掌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簡單的計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數學思考
1.能夠對生活中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會用數(合適的量綱).字母和圖表描述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形成數感,發展符號意識。
2.在探索簡單圖形的性質.運動現象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空間觀念。
3.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與表示數據,歸納出有用的信息
4.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達思考的過程與結果;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能夠進行簡單的辯論。
問題解決
1.能從社會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2.能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3.能藉助於數字計算器解決簡單的計算問題。
4.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
5.能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經歷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活動。
情感態度
1.願意了解社會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信息,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嘗試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
3.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4.初步養成樂於思考.實事求是.勇於質疑等良好品質。
第三學段(7-9年級)
知識技能
1.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符號的過程;理解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掌握用代數.方程.不等式進行表述的方式。
2.探索並理解圖形的基本性質.位置關系和平移.旋轉.軸對稱等。掌握三角形.四邊形的基本性質(包括判定),掌握基本的證明方法。
3.體驗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推斷過程,理解抽樣方法;體驗用樣本估計總體的過程,理解頻率。理解計算簡單事件概率的方法。數學思考
1.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並且能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述,體會模型的思想。
2.在研究圖形運動現象.確定物體位置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初步建立幾何直觀。
3.初步建立數據觀念,理解通過數據進行統計推斷的合理性。
4.步形成通過實例探索數學結論的思維方式。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中,初在發展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能力。
問題解決
1.嘗試在具體的情境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2.試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解不同方法的差異。嘗了
3.在與他人合作和交流過程中,能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結論。
4.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時,能針對他人所提的問題進行反思。
情感態度
1.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2.體驗獨立克服困難.解決數學過程的過程,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具備學好數學的信心。
3.在運用數學表達現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抽象.嚴謹和應用廣泛的特點,體會數學的價值。
4.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質疑他人的觀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內容有哪些
《數學》的基本理念?答: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3、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其中數感、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
答: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3.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構成
一、 課要樹立新的課程理念
所以,在備課時同樣體現在「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任何一次教育改革,無不以教育觀念的變革為先導,教育每前進一步,無不依賴教育觀念的突破,備課的改革也是一樣.首先教師在思想觀念上必須有突破和創新,可以說,沒有教師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轉變,就不會有整個備課內容方法上的突破,真正樹立.我們不僅要對學生今天的數學學習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教師若真正確立了這樣的理念,就會在備課上關注學生,只有將以上這些理念爛熟於心,教師們在備課中才能給自己的課堂教學重新定位,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與時俱進.
二、 課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
「課標」在具體課程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四個方面的數學課程目標.通過知識與技能、態度的結合,知識與情感的結合,來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在基礎教育中,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課程標准向我們提出的新目標要求.大家知道,數學枯燥無味.因此,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的把握上,除了「雙基」目標外,還要注重:(1)每一節課都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習慣、方法的培養目標,落實這一主要目標比教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更為重要.它體現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感,最後才是一種結果.例如:在教《「1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時,讓孩子們認識了「10以內數」之後,迅速地將孩子們引進了一個精彩的世界-----
同學們,你們能用身邊的事物說說你心目中的數字嗎?老師用期待的目光掃視著全班同學,小手一個個地舉起來了.x0d「我們教室里有『1』塊黑板.」
「 我有一雙勤勞的手,一共是10個手指頭.」
「我的衣服上有5顆紐扣.」-------
老師巧妙的一問,讓學生自然地把數學與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科學的價值與意義就在生活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一深奧的道理.在這種和諧的交流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得到了融洽與升華.
三、 課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為了適應新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有學習空間,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x0d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蘊涵在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我們知道小學教材體系有兩條線索:第一條是數學知識,這是寫在教材上的明線;第二條是數學思想方法,這是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不很明確地寫在教材中,是一條暗線.前者容易理解,後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寫什麼,後者是明確為什麼要這樣寫.例如:「進位加法」的進位問題.從教材的表層不僅是出現幾種不同的演算法,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要提倡學慣用「湊十法」進行計算,而深層次挖掘,我認為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引導學生掌握以「十」為單位的計算的思想.這也更是後續學習的需要.
因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人類的認識經過兩次飛躍.從逐一計數到按群計數是第一次飛躍.從按群計數到以「十」為單位計數是第二次飛躍.
三、 備課要找准教學的切入點.
《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備課時教師要能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
2、學生自己已經解決了什麼?
3、學生還想知道什麼?
4、想知道這些問題,學生是否能通過合作來解決?
5、哪些問題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
6、哪些疑難問題還需要拓展與延伸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也就明確本節課中教學的切入點和主要完成的目標了.
以上所談的幾個方面,落到實處那就是:在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
4. 如何對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內容梳理
可以分類整理,建立知識結構。
我認為可以這樣分:
一、數與數的計算
1、你學過的各類數及其相關知識
(1)整數、小數、分數的概念、讀寫及相關知識
(2)數的整除的相關知識。
2、數的計算
(1)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簡單計算和混合計算;
(2)簡易方程;
(3)比與比例;
二、應用題:
1、文字題;
2、應用題:
A、整數與小數應用題;
B、分數應用題(含工程問題);
C、行程問題;
D、列方程解應用題;
E、比例應用題(含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
3、其它特殊類型的應用題。
三、幾何圖形的概念與相關計算
1、平面圖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園等;
2、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錐、圓柱等;
四、統計表與統計圖
註:1、還有其它分類方法,只是思路不同。
2、分類只是建立個知識的目錄,關鍵是要把每條目錄涉及到的相關內容弄清楚。這樣才算你掌握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
5. 小學數學教材的基本結構
數學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基礎,它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必不可少的媒體。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和基本內容引導學生探索數學規律,學習數學方法。讀教材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結果變為學生靈活的學習過程。讀懂教材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讀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學的基礎。
我認為要讀懂教材必須做到:(1)要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讀教材;(2)要持課程改革的理念讀教材;(3)要懷著質疑好問的態度解讀教材;(4)要抓住數學的本質去解讀教材。
我認為要讀懂教材就要學會「煮書」。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讀;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讀;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讀。讀未必懂,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參,卻陷入了誤區和苦惱的困惑。讀與懂之間必須有「想」這座橋。多問自己幾個什麼?即為什麼?用什麼方法?原來在什麼地方?要達到什麼地方?當自己能夠完全說服自己,回答清楚的時候才走出了讀懂的第一步。正如張丹老師說的那樣:由「讀」想到了歌曲《讀你千遍不厭倦》帶著思考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