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探究性教案

小學數學探究性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05 21:28:59

1. 小學哪些教學內容適合探究式教學

一提到數學教育,人們關注的是學生學到知識的多少,學業成績如何,至於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價值、地位都無情地忽略了,學生更多體驗到的是數學學習的苦澀和知識的深奧,而對兒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數學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則從來沒有為孩子想過.數學,究竟給我們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麼?是給學生一堆金子,還是給學生一個點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我們是否口服心服一個新的觀念?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比獲取知識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中,兒童才能體驗到數學奇境的樂趣,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者和開拓者.那麼,怎樣才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活用教材,構建探究式學習方式呢? 一、創設探究情景,激發探興趣. 蘇聯心理學家奧加涅相曾說過:「數學教學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是否保持和發展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質量的動因,也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能力的前提.課堂上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主動參與的火焰點燃,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有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內驅力.有了興趣,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教師常用一種手段.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知識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為學生認知「最近發展區」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源,從兒童喜聞樂見的實物、實例入手.通過生活展現情境,故事演繹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語言對話情境的途徑,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學「商不變性質」時,教師創設以故事激趣(課件出示,猴兄弟賣餅廣告圖)的情境.小兔最愛吃蘿卜做的餅了.一天它來到森林裡的「賣餅店」,想買好吃又便宜的餅,但給猴兄弟廣告難住了,不知買誰家的便宜.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幫它嗎?請看廣告:猴哥的廣告:「快來買餅吧! 120 元可買 60 個.」猴二的廣告:「特大優惠! 1200 元可買 600 個.」猴弟的廣告:「大減價了! 12 元可買 6 個.」教師問: 1 、「你覺得買哪一家的餅便宜.請你算一算. 2 、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們.這樣故事導入新知探索,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促使學生急於參與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實施探究操作,引導探究行為. 「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行動與思想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操作是學生智力活動的源泉.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使他們的眼、手、腦、口並用,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數學要領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有關的算理,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促進他們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思和創造力.如數學三角形的認識時,一開課,我就讓學生拿出三根長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組不同的圖形,能拼多少個就拼多少個.同學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許多圖形……這些豐富多彩的圖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重視探究過程,不斷升華體驗 影響課堂的優質、高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不會學數學,沒有很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會學數學」,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常用分析、綜合法、實驗操作等的學習方法的培養,還要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操作、思考、觀察、嘗試、討論、交流等探索的學習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主動探索的空間,給學生留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述、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若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範.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要求學生課前准備幾個紙圓,上課時,教師在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情況下,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對圓已有哪些認識?(會有學生說圓心、半徑、直徑.)你能想辦法找到圓心、半徑和直徑嗎?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紙圓進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學習活動.(1)通過折一折,使學生發現比較長的摺痕是圓的直徑,短摺痕是圓的半徑,摺痕相交的一個點是圓心;(2)說一說,讓學生仔細觀察摺痕,同桌互相說一說什麼是圓的直徑、半徑和圓心;(3)量一量摺痕的長短,學生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學生發現在同圓或等圓里,所有的直徑或半徑都相等.這樣設計,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增強了學生自主參與探索的意識. 四、創設階梯,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可作為認知的對象,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策略,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操作、學會表達、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過程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歸納和總結,從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應適時指導,並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精心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克服障礙,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學「能被 3 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先出示一組比較簡單的數: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讓學生判斷這一些數中哪些能被 3 整除,並能發現規律,此時會有學生說「個位上的數是 3 、 6 、 9 的數能被 3 整除」,也會有學生提出「 12 的個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質疑.教師再給出這樣的一組數: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讓學生判斷、驗證.學生根據剛才得出的結論認為能,而又被驗證的結果所否定.這時,這一矛盾立刻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數會不會與 3 會有關系,如果有關系,又有什麽樣的關系呢?(會有學生說:這些數是 3 的倍數),你能舉出能被 3 整除的數嗎?讓學生大量列舉數例,然後仔細觀察這些數,看一看有什麽特點,相信你會有所發現.學生經過舉例、驗證、交流、總結,在尋找結論的同時,不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創設一個自主探索的平台,並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才能促使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2.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一提到數學教育,人們關注的是學生學到知識的多少,學業成績如何,至於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價值、地位都無情地忽略了,學生更多體驗到的是數學學習的苦澀和知識的深奧,而對兒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數學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則從來沒有為孩子想過。數學,究竟給我們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麼?是給學生一堆金子,還是給學生一個點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我們是否口服心服一個新的觀念?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比獲取知識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中,兒童才能體驗到數學奇境的樂趣,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者和開拓者。那麼,怎樣才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活用教材,構建探究式學習方式呢? 一、創設探究情景,激發探興趣。 蘇聯心理學家奧加涅相曾說過:「數學教學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是否保持和發展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質量的動因,也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能力的前提。課堂上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主動參與的火焰點燃,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有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內驅力。有了興趣,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教師常用一種手段。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知識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為學生認知「最近發展區」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源,從兒童喜聞樂見的實物、實例入手。通過生活展現情境,故事演繹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語言對話情境的途徑,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學「商不變性質」時,教師創設以故事激趣(課件出示,猴兄弟賣餅廣告圖)的情境。小兔最愛吃蘿卜做的餅了。一天它來到森林裡的「賣餅店」,想買好吃又便宜的餅,但給猴兄弟廣告難住了,不知買誰家的便宜。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幫它嗎?請看廣告:猴哥的廣告:「快來買餅吧! 120 元可買 60 個。」猴二的廣告:「特大優惠! 1200 元可買 600 個。」猴弟的廣告:「大減價了! 12 元可買 6 個。」教師問: 1 、「你覺得買哪一家的餅便宜。請你算一算。 2 、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們。這樣故事導入新知探索,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促使學生急於參與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實施探究操作,引導探究行為。 「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行動與思想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操作是學生智力活動的源泉。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使他們的眼、手、腦、口並用,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數學要領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有關的算理,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促進他們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思和創造力。如數學三角形的認識時,一開課,我就讓學生拿出三根長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組不同的圖形,能拼多少個就拼多少個。同學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許多圖形……這些豐富多彩的圖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重視探究過程,不斷升華體驗 影響課堂的優質、高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不會學數學,沒有很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會學數學」,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常用分析、綜合法、實驗操作等的學習方法的培養,還要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操作、思考、觀察、嘗試、討論、交流等探索的學習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主動探索的空間,給學生留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述、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若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範。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要求學生課前准備幾個紙圓,上課時,教師在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情況下,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對圓已有哪些認識?(會有學生說圓心、半徑、直徑。)你能想辦法找到圓心、半徑和直徑嗎?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紙圓進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學習活動。(1)通過折一折,使學生發現比較長的摺痕是圓的直徑,短摺痕是圓的半徑,摺痕相交的一個點是圓心;(2)說一說,讓學生仔細觀察摺痕,同桌互相說一說什麼是圓的直徑、半徑和圓心;(3)量一量摺痕的長短,學生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學生發現在同圓或等圓里,所有的直徑或半徑都相等。這樣設計,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增強了學生自主參與探索的意識。 四、創設階梯,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可作為認知的對象,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策略,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操作、學會表達、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過程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歸納和總結,從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應適時指導,並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精心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克服障礙,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學「能被 3 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先出示一組比較簡單的數: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讓學生判斷這一些數中哪些能被 3 整除,並能發現規律,此時會有學生說「個位上的數是 3 、 6 、 9 的數能被 3 整除」,也會有學生提出「 12 的個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質疑。教師再給出這樣的一組數: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讓學生判斷、驗證。學生根據剛才得出的結論認為能,而又被驗證的結果所否定。這時,這一矛盾立刻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數會不會與 3 會有關系,如果有關系,又有什麽樣的關系呢?(會有學生說:這些數是 3 的倍數),你能舉出能被 3 整除的數嗎?讓學生大量列舉數例,然後仔細觀察這些數,看一看有什麽特點,相信你會有所發現。學生經過舉例、驗證、交流、總結,在尋找結論的同時,不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創設一個自主探索的平台,並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才能促使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

1、數學概念的探究教學。在數學概念的探究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索概念的形成,剖析概念的內涵、外延及其在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從中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所以概念的探究式教學不在於教師把數學概念講得如何透徹,更不是把概念硬塞給學生,而是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去啟發、指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
2、教材中的例題探究教學。教材中有一些典範性題目,它們有的是重要的結論,有的體現某種數學思想方法,有的是某個數學結論的具體形式。對這些題目的延伸和拓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數學內容,這往往是編擬高考試題的源泉。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充分重視對課本典型例題、練習題、習題的探究,認真挖掘題目中豐富的內涵,通過提出類似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擴展解題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3、課後作業的探究教學。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參與教育實踐,參與課題探究,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數學知識、 數學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於教師的講解,以機械、模仿的方式進行學習。在課題探究課堂教學中, 教師應積極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問題的探究過程,教會學生 探究的方法,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設計具有探究性的課堂問題及課後 作業,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4. 小學數學教師講授新課時怎樣設計探究性問題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
我們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研究時,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麼是探究性學習。狹義的"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通過自己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的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發展與完善,過去傳統的教師一味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再反復操練的機械學習方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而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模式與教學思想也表明了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從而我們發現,人們早已認識到兒童在未來能否取得成功,不僅決於其自身知識、技能與智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興趣、態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外因素。而探究性學習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亦有利於教師素質結構的整體優化。
一、激趣導入,樂於探究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啟其蒙而引其趣」。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定理、證明、概念、定義、理論、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數學的心臟,只有問題才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因此教師應及時發揮引導輔助作用,設計好適合學生能力水平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產生探究問題的沖動與慾望,那麼探究問題的學習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同時,學生好奇心強,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更樂於去嘗試、去探索。有時候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數學情境中包括了數學問題,而不是教師單一地給出,而是刺激性地讓學生在情境中去發現、去提出、去思考,引發其探究,更為後面的數學學習提供很好的學習探究興趣與慾望。
二、設疑導思,參與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思想永遠不能代替學生的思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教師將學生帶入一個問題情境中後,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參與探究, 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對新知進行信息加工理解,主動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這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計算時,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採用合作的方式,把三角形轉化成面積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自主探索、交流結果,根據原圖形與新拼成圖形間的關系,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推導結果交流:三角形面積=底×高÷2。這樣讓學生有充分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參與探究學習活動的學生思維活躍,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靈活應用,實踐探究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同樣,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與探究,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當然,學習的最終結果在於應用,這既是對探究成果的驗收,又是對探究方法的總結與運用,形成學生自身的探究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所以教師應及時正確簡要歸納,概括要點,明確要掌握的方法、明白的道理,幫助學生小結歸納獲得的知識體驗,學會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對學生的概括思維水平、應用意識都有所提高。所以教師在設計應用練習時要注意問題的連續性、創造性、可探究性等。如在學習「統計」時,讓學生收集有關日常生活家庭各種開銷情況,繪制統計圖,計算出各種數據,並合理安排自己的個人開銷,增強理財意識;學習「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走家到學校的路程體驗「千米」的概念,通過估計時間計算出路程。再如教學思考題旅遊坐車問題時,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論證得出最省錢的花費方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總之,要採用各種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
四、體驗評價,引深探究
從評價的意義上講,評價具有導向性,評價具有激勵性,評價具有發展性。評價能增加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因此教師應重視評價在探究學習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探究學習中有這樣的評價:首先要對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等精神品質進行贊同的評價,使學生獲得探究學習中體驗到的喜悅情感,增強繼續探究、勇於探究的信念與決心;其次要在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後所獲得新知的信息,給予及時的引導與評價,體驗成功,獲得主動探究的慾望,並使學生自覺主動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感悟,將思維指向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上來,以便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新課程改革中,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學習,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大舉措,是數學教師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它要求教師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給予充分的學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會學習、學會應用;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探究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去發現、去探究、去創新,以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5. 如何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探究式教學

主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數學課程標准》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其實質是要求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並從中獲取探求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呢?現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擲一擲》時,我首先告訴同學們,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摸球的游戲。我手上拿的紙盒裡裝著標有數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個,請你來閉著眼睛隨手摸一個球,可能摸到幾號球呢?(教師搖晃盒內的球後,請一個學生閉眼摸一個,同時請學生們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幾號球?)生1:他摸到的是6號,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號,也可能摸到3號,生3:我看他說不定摸到的是4號或5號或6號。(學生猜後,教師讓摸球的學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對的同學歡呼雀躍)師:想一想,我們能事先確定摸到幾號球嗎?生1:不能,1號到6號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個球被摸到的機會是一樣的。師: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號,那麼我們可以怎麼辦?生1:多放幾個6號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號球。師:為什麼?生:因為每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個球不是6號,就有可能摸到這個球,如果全部是6號,隨便你怎樣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號。創設以游戲情境為主線,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認識「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應用價值,初步掌握「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於學生而言,他們沒有等待知識的傳遞,主動建構了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於老師而言,沒有去填「鴨子」,只是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多種學習條件,營造了一個人性化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教學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為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讓學生在玩中質疑,讓學生在玩中釋疑,獲取知識,,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二、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

動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學習中經常採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測和發現的載體,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和運用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為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剪一剪、擺一擺、量一量等,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過程,使他們的手、眼、腦、口、耳多種感官並用,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或驗證結論,並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們剪下一個圓,師:同學們把你所剪下來的圓片對折,打開,換一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學生動手操作)師:對折若干次後你們發現了些什麼?生1:摺痕相交一點,交點在圓的中心。生2:每條摺痕一樣長,交點把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 師:你們有這么多的發現很好,這些摺痕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O表示。師:你們發現圓心把每條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這是憑眼睛估計的,是否真的相等,請同學們拿出尺子量一量,並記下你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師:你們的結論,教師不否定。請在你們的圓上任取一點,量一量圓心到這點的長度,多做幾次,並記下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師:請同學們匯報一下你所量的數據。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6. 如何培養學生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

主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數學課程標准》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其實質是要求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並從中獲取探求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呢?現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擲一擲》時,我首先告訴同學們,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摸球的游戲。我手上拿的紙盒裡裝著標有數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個,請你來閉著眼睛隨手摸一個球,可能摸到幾號球呢?(教師搖晃盒內的球後,請一個學生閉眼摸一個,同時請學生們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幾號球?)生1:他摸到的是6號,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號,也可能摸到3號,生3:我看他說不定摸到的是4號或5號或6號。(學生猜後,教師讓摸球的學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對的同學歡呼雀躍)師:想一想,我們能事先確定摸到幾號球嗎?生1:不能,1號到6號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個球被摸到的機會是一樣的。師: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號,那麼我們可以怎麼?生1:多放幾個6號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號球。師:為什麼?生:因為每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個球不是6號,就有可能摸到這個球,如果全部是6號,隨便你怎樣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號。創設以游戲情境為主線,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認識「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應用價值,初步掌握「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於學生而言,他們沒有等待知識的傳遞,主動建構了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於老師而言,沒有去填「鴨子」,只是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多種學習條件,營造了一個人性化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教學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為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讓學生在玩中質疑,讓學生在玩中釋疑,獲取知識,,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二、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動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學習中經常採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測和發現的載體,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和運用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為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剪一剪、擺一擺、量一量等,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過程,使他們的手、眼、腦、口、耳多種感官並用,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或驗證結論,並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們剪下一個圓,師:同學們把你所剪下來的圓片對折,打開,換一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學生動手操作)師:對折若干次後你們發現了些什麼?生1:摺痕相交一點,交點在圓的中心。生2:每條摺痕一樣長,交點把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師:你們有這么多的發現很好,這些摺痕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O表示。師:你們發現圓心把每條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這是憑眼睛估計的,是否真的相等,請同學們拿出尺子量一量,並記下你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師:你們的結論,教師不否定。請在你們的圓上任取一點,量一量圓心到這點的長度,多做幾次,並記下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師:請同學們匯報一下你所量的數據。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師:觀察你們所量的數據,從你們所量的數據中,有沒有規律?若有,這個規律是什麼?生:有,相等。師:相等說明了什麼?生: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師:你們所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我們把這條線段叫做圓的半徑。半徑用字母r表示。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在同一個圓內半徑有多少條?它們都相等嗎?生:有無數條,都相等。師:回答非常正確。……此小節的教學,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通過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發現規律,主動獲取知識,在自主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如:在教學《認識鍾表》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實物鍾,與同桌的比一比,看鍾面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學生1:都有兩根針。(長長的細細的一根叫分針,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時針)讓學生指一指摸一摸學具的時針、分針。學生2:都有12個數。12個數把鍾面分成了12個相等的大格。接著讓學生自己轉一轉,說一說鍾面上的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小組討論交流)學生3:順著時針轉的。這樣通過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三、開放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間,而開放的課堂則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有效保證。如:在教學《分類》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已准備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玩具(汽車、火車、坦克、手槍……),圖片(奧特曼、機器人、孫悟空、哪吒……),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桔子……)],提問:「同學們都帶來了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生1:把這些東西都擺放在一起。生2:擺放整齊。生3:把好玩的擺放在一起,好看的擺放在一起,好吃的擺放在一起。生4:把同樣的東西擺放在一起。教師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導入課題,開放課堂,探求新知。然後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生帶來的東西進行分類,並說明分類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各小組動手操作完後,小組代表匯報結果,生1:我們組整理玩具有:汽車、火車、手槍……生2:我們組整理圖片有:奧特曼、機器人、哪吒……生3:我們組整理水果有:蘋果、梨子、香蕉……(學生回答分類理由和方法時,教師適時引導,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評價。)師:各小組再按不同標准把東西分類細化。各小組動手操作完後,小組代表匯報結果,生1:我們把汽車擺放一起,把火車擺放一起……生2:我們把奧特曼擺放一起,把機器人擺放一起……生3:我們把梨子擺放一起,把蘋果擺放一起……師:請大家想一想你們手中的東西,除了你現在這樣分類以外,還可以怎麼分類?(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生1:我們把玩具可以按有輪與沒有輪來分。生2:我們把圖片可以按畫面來分。生3:我們把水果可以按顏色、味道來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放手讓學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擺一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

7. 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探究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學習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於一個學習者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識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給思維以動力。 如在教簡易方程一節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同學們,你們心中各自記住—個數,我說你心中的數加上幾,再減去幾,得數再乘幾,只要你說出結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幾,你們信不信?」學生紛紛回答:「不信!」師說:「不信咱們試試看,我設計了一個題目。」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睜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讓老師講課。由於創設了探究性的學習氛圍,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都能以積極狀態投入到學習中。

二、給足時間空間,引導獨立探究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新知識的意義。教師無法取代學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學生的思維。獨立探究就是要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獨立探究的目的,不僅在於獲得數學知識,更在於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一方面,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廣泛地採集信息,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做保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減少「自我表演」,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 三、參與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當今,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科研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通常都是組建課題小組或項目小組,按一定方案,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序的研究並最終達到研究目的。探究式學習「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讓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體驗。他們也常常採用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可以與同伴共同努力,提出問題、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討論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
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學生已感覺出圓柱體積與長方體有關,但怎樣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呢?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大家相互討論,終於有學生從圓面積的推導過程進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圓柱體切割成長方體。於是,學生—起動手,找來—個圓柱體的白蘿卜,合作操作,推導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此時學生完全沉浸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式的喜悅之中。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程度高,自身潛能得以發揮,獲得了知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了新時代所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

四、感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樂趣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而自己探究,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
如教學「秒的認識」時,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鍾面,在鍾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針一秒針。接著,通過引導學生看秒針走動、聽秒針走動的聲音、隨著秒針走動的頻率體驗秒的實際意義。同時讓學生觀察分針和秒針,體驗「分」和「秒」實際關系(1分=60秒)。最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鍾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進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觀念,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隨眼保健操的音樂節拍做眼保健操,體驗1拍用的時間就是1秒,閉眼睛數出60秒;推薦一名同學跑50米再返回,估計跑100米大約用多少秒等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切實體驗到了「秒」的實際意義,形象地建立了有關「秒」的感性知識。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的個數、拍手的次數、音樂的節奏等現實的情境聯系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探究式學習無論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教學形態,都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的創造空間。它的成效不在於學生獲得重大的創新成果,而是在於學生獲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謂和態度傾向。它順應了課改綜合化的走勢,促進了學生獨特的個性發展。[

8. 小學一年級數學研究性學習教案

把關鍵詞輸入「網路」就能找到,裡面多得很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探究性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