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

發布時間:2021-02-05 09:07:17

Ⅰ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方法課題研究保障方法

英盛觀察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中應加強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對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貫穿數學教學的始終,幫助學生逐步加深理解。通過良好的數學概念學習促進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進一步培養數學能力;通過有效的概念教學,使學生順利地獲取有關概念。在新課程標准下,優化數學概念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都有極其重要作用。

本課題組成員結合近幾年來的課堂教學進行分析調查,發現在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中目前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比較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往往把一個新的概念和盤托出,讓學生死記硬背法則、定義;比較忽視概念間的聯系,許多本來是有聯系的概念,卻分散、孤立不成系統,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比較忽視概念的靈活應用。因此本課題組希望通過研究探究出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教學策略,探索出對概念教學的教材處理方法,達到對概念教學的教學設計有效性,提高概念教學教、學方式與方法運用的有效性。

在確定了課題後,本課題組成員從網上和教育教學雜志中對概念學習的文本資料進行收集和學習。如:《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優化策略》《數學課程標准教師讀本》等關於概念教學的書籍及文章,並將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有意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與原來的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對概念的編排更加淡化,但教材中特別強化在情境中認識、理解概念,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形式自主探究概念的意義。比如在李順琴老師這次執教的《什麼是周長》中,就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動來鞏固認識周長。

通過課題組的成員間相互學習、共同探索,對概念教學探索出這樣一種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應用"。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將繼續探索和研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探究,選擇各種有效的形式,在課堂中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喚醒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以最佳狀態參與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Ⅱ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引入不當,缺乏科學性
由於教師學科素養不足和受日常概念的影響等原因,有的教師在概念教學時引入不當,缺乏科學性,導致對概念的理解不準確。下面是一位教師對於倒數概念引進的過程:今天我們來做個游戲,名字叫倒著說,例如我說「1、2」,你們說「2、1」,我說「1、2、3」,你們說「3、2、1」,我說「老師愛我們」,你們說「我們愛老師」。在數學中這種現象也存在,比如「八分之三的倒過來就是三分之八」。這種概念的引入方法就缺乏科學性,會造成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清。
2.注重結論,輕視過程
現在部分教師教授概念表現為讀概念,引導學生讀概念,讓學生背定義,忽視對概念形成過程的理解,缺乏對概念的講解和分析,缺乏對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和概念外延的了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習了概念之後,學生既不能很好地將概念內容應用到具體題目中,久而久之還會對概念有遺忘。
二、解決數學概念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1.從實際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生數學概念的構建,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從生活中已有的概念理解上入手,進行實際的引進,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這一概念時,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利用此性質製造的物品,如學校的大門,家裡的伸縮式牆掛等等,由生活的具體實例引入概念,可以讓學生記憶深刻,更容易理解。
2.重視概念理解
概念的學習不僅僅局限於文字,而是要體會文字背後的真正意義,只有深刻地理解才能更好地應用,越深刻,越准確,所掌握的內容越容易應用。教師在概念教學時要注重概念本身含義的講解,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質。
小學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但目前的教學方式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方面應多注意概念的引進和概念本質的傳授,讓學生能全面地理解,從而達到學習目的。

Ⅲ 如何加強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中,根據教學內容可以劃分為概念課、計算課、解決問題課與空間圖形課,而幾乎在每一個新知識的起始課,學生最先接觸到的必然是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細胞」,是進行邏輯思維的第一要素。一切數學規則的研究、表達與應用都離不開數學概念。概念是構成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它們是互相聯系著的,也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因此上好概念課對小學生的後續學習以及數學素質發展的培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概念引入的教學策略
兒童學習數學概念有一個學習准備的過程,這個過程就稱為「概念的引入」。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
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有:
1、生活實例引入
數學源於生活。結合生活實例引入概念是數學概念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它可以使數學由「陌生」變為「熟悉」,由」嚴肅」變為「親切」,從而使學生願意接近數學。例如:「直線和線段」的教學。可呈現四組鏡頭讓學生觀察。鏡頭一:媽媽織毛衣的場景,突出散亂在地上的繞來繞去的毛線。鏡頭二:斜拉橋上一根根斜拉的鋼索。鏡頭三:一個女孩打電話,用手指繞著彎彎曲曲的電話線。鏡頭四:建築工地上用繩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畫面,突出筆直的鋼絲繩。然後提問:「剛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麼?你能給這些線分分類嗎?你有什麼辦法使這些線變直?」這些熟悉的生活現象不僅喚起了學生對生活的回憶,更激起了學生探索慾望,為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
2、從直觀操作引入
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可使學生藉助動作思維,獲得鮮明的感知。如:教學「平均分」的概念,可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把8個桃子分給2隻猴子,看看有幾種不同的分法。然後進行比較,說說你認為哪種分法最公平。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眾多的分法中有一種分法是與眾不同的,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樣多,從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從舊知遷移引入
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到了中高年級,許多概念可以通過聯系相關的舊概念直接引入。例如:「質數與和數」的教學。由於質數、和數是通過約數的個數來劃分的,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從復習約數的概念入手,然學生找出1、2、6、7、8、11、12、15的所有約數。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他們各有幾個約數?你能給出一個分類標准,把這些數分分類嗎?從而為引出質數、和數做好鋪墊。又如:「乘法」的概念可從「加法」來引入,「整除」的概念可從除法中的「除盡」來引入。
4、從情景設疑引入
豐富的情景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而且有利於學生主動觀察和積極思考,還有利於培養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並提出問題的能力。例如:關於「體積」概念的教學,可以先將兩個同樣的玻璃容器盛滿水,然後拿出兩個大小明顯不等的石塊,分別放進兩個玻璃容器中,讓學生觀察,出現了什麼現象,並想一想,為什麼石塊放進容器後,水要往外溢?為什麼放進較大石塊的容器,流出的水較多?從而讓學生獲得石塊佔有空間的感性認識,為引出「體積」做好了准備。
5、從動手計算引入
有些數學概念很難讓學生觀察或操作,但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計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例如:「循環小數」概念的教學。可先讓學生進行小數除法計算,10/3,58.6/11。在計算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他們都除不盡,並且注意到當余數不斷重復出現時,商也不斷跟著重復出現,從而感知循環小數。
引進數學概念的方法較多,有時需要配合使用幾種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概念建立的教學策略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小學生建立數學概念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於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處於由形象思維像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階段,因此,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為主。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經過直觀感知---建立表象---解釋本質屬性三個過程。
1、強化感知
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始,沒有感知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此在概念教學中,首先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觀察,並結合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豐富感性認識,為概念形成做好准備。在組織學生進行感知活動時,要有意識地把感知的對象從背景中凸現出來,以便學生清晰地感知。同時,變靜止的為活動的,給學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2、重視表象
表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感知後留下的形象,是多層次感知的結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體性,同時又接近於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著從感知到概念的橋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學生逐步擺脫對直觀材料的依賴,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為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奠定基礎。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結束後,不要急於進行概括,可以讓學生脫離直觀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喚起頭腦中的表象,並通過教師的引導,是表象有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進而過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觀感知黑板面、課桌面、課本面是長方形的基礎上,抽象出幾何圖形。
3、揭示本質屬性
在學生充分感知並形成表象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並把這些本質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的全體,從而形成概念。
如:「三角形的認識」教學。首先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實物;接著在屏幕上出示三角旗、紅領巾、三角板等實物圖,提問這些物體都是什麼形狀?然後教師去掉圖中的顏色,只留下三個物體的外框,讓學生說說這三個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舍棄這三種物體的顏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質的東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著特徵:都是有三條線段組成的。接著教師出示三條線段,在屏幕上慢慢「圍成」一個三角形,形象地突出了「圍成」這一特徵,是學生准確理解:「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4、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當用定義把概念的本質屬性揭示出來時,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是膚淺的。因此,教師要採取一切手段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一般可採取以下方法。
(1)析概念的關鍵性詞語。如在概括出分數的概念後,可進一步剖析:①單位「1」表示什麼意思?②「1」為什麼加引號?③「平均分」表示什麼意思?④「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什麼意思?只有把這些觀念詞語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對分數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證和否定例證。肯定例證有利於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證有利於概念的辨別。因此教師不僅要充分運用肯定例證幫助學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內涵,同時還及時運用否定例證促進學生對概念的辨析。如:學習了「循環小數」的概念後,可舉若干肯定例證和否定例證。
(3)運用變式突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變式」是指本質屬性不變而非本質屬性發生變化。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高」時,當學生在標准圖形做出高之後,可出示變式圖形,然學生根據概念做出高。這樣即使「三角形的高」的內涵到強化,又使外延到充分揭示。如果只提供標准圖形,學生只會在標准圖形上做高,而不會再變式圖形上做高,這樣就會縮小「三角形的高」這一概念的外延。
三、概念鞏固的教學策略
學生對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多次往復。當學生初步建立概念後還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促進概念在學生認知結構中的保持,並通過不斷運用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鞏固。
1、促進記憶
為了鞏固所獲得的新概念,首先需要記憶。教學中,我們必須遵循記憶的規律,指導學生對概念進行記憶。記憶有機械記憶、理解記憶。概念的機械記憶就是按概念在課本上的表述進行記憶。小學生機械記憶的能力一般比較強,但這種記憶如不及時上升到理解記憶,就很容易被遺忘,即使記住了也很難運用。概念的理解記憶是在明確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並使新概念和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建立聯系後進行的記憶。
2、自舉實例
自舉實例就是讓學生把已獲得的概念簡單地運用於實際,通過實例來說明概念,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有經驗的教師根據小學生通常帶有具體性的特點,在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概念以後,總是讓他們自舉例證,並把概念具體化。如在學生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後,然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
3、強化應用
學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個概念,不僅在於能否說出概念的名稱和定義,還在於能否正確地應用。通過應用可以家生理解,增強記憶,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概念的應用可以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進行。概念的內涵的應用有:①復述定義或根據定義填空;②根據定義判斷是非;③根據定義推理;④根據定義計算。概念外延的應用有:①舉例;②辨認肯定例證或否定例證,並說明理由;③按指定條件從概念的外延種選擇事例;④將概念按不同的標准分類。
4、注意辨析
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掌握的概念不斷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的內涵相近,學生容易混淆,如質數與互質數、整除與除盡、和數與偶數等。因此在概念的鞏固階段,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聯系與區別,以促使概念的精確分化。
總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上概念課的時候一定要根據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概念的具體特點,採取科學的教學策略來開展教學工作,以保證數學概念教學的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Ⅳ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有哪些

正確地理解、掌握數學概念更是孩子學好數學的前提和保障,有利於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

Ⅳ 小學數學教學手段及策略有哪幾種

小學數學教學手段及策略有哪幾種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達到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內容所採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教學的有效策略是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理論支撐。因此在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學的有效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那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結合我的學習和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傳設情境,培養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們探索某種活動的心裡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主動地活動於其中的環境。低年級學生好奇心特強,容易受外界條件的刺激而激動、興奮。因此,合理傳設學習環境,可以引起兒童對學習的興趣。

1、故事導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成功地導課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訓練狀態,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學習課堂興趣,關鍵是教師課要上得「有趣」,因此我們要把愉快的有效的東西跟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創造,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師可設計引入一些於內容密切相關故事,笑話等等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師:「今天我們班可真熱鬧!你們看,老師還把誰帶來了」。課件出示藍貓。藍貓:「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藍貓,今天我想帶你們一起去冒險島尋寶,想去嗎?」一看到熟悉的藍貓要帶自己去尋寶,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激發起來了。接著我又安排他們在與藍貓出發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鳥大哥分餅引起大家的不滿的情節,創設了這一問題:要怎麼分才能兩人一樣多,才公平。你有什麼辦法?有學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師: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一半嗎?學生被問住的同時,他的學習興趣也因此被激發了,求知慾望也增強了。

2、創設操作性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安排了兩個的操作情境。一是塗出教具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樹葉、衣服、六邊形紙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圓、長方形、正方形紙片,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創造出其他的分數來。

兒童往往是在操作中進行思考的,學生提高操作親身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認識和掌握了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增強實踐探究的慾望,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有助於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變「學會」為「會學」。

3、營造「競爭」情境,激趣樂學。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經常在課堂中創設一個競爭的情境,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大多數學生,恰當地開展一些游戲競賽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把新知識寓於游戲競賽活動中,通過游戲競賽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教學中做到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用競爭來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了北師大版第四冊的混合運算後,我安排了這樣的游戲環節:四人一組,每人出一張撲克牌,看誰先湊出24,誰算出來牌就歸誰,最後誰的牌最多誰就獲勝。這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表內乘除法和運算順序,而且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領略了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數學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以外,還有應用廣泛的特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以往我們的數學教學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讓數學在孩子的眼裡,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從而使學生從枯燥的公式中,從抽象的符號中解脫出來。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一課時,學校忽然停電了,鬧鈴不響了,大家不知道下課了沒有,於是我就說道:我們使9時25分上課的,一節課40分,現在使10時7分,你們算算看下課了沒有?不僅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而且又在應用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學《旅遊中的數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活動,學生馬上進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學生當導游,告訴大家離目的地還要多長時間,有的學生負責租房子,有的學生負責景點的門票,有的學生負責中午的午餐搭配。

採用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時優生的才能得到了發揮,中等生得到了鍛煉,學困生得到了幫助的提高,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口頭表達能力、自學、思維、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公平競爭,促進了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台,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四、師生關系融洽,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主要靠語言,教師語言情感的流露,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影響特別大,學生們會隨著你富有激情的語言進入到興趣中去,隨著你鼓勵的語言投入到認知中去,隨著你贊揚的語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除了要准確、清晰、精煉,更重要的是要親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勵性。低年級學生心靈比較脆弱,教師過多地指責和過高的要求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們的創造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個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好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採用「你真棒!」「再想想」「誰有更好的辦法?」「你能當一名合格的郵遞員嗎?」等等富有激情的語言。

五、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我不是局限於讓學生只會折1/2,而是給他圓、正方形等圖片,讓他們自己探究,自己創造,使他們對分數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數的知識。

六、注重教與學的反思,保證數學教學更有成效。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後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這就要求教師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的吻合狀況、學生學生狀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帶有規律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當數學活動結束後,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教師在數學學習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保證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善於創造條件,讓教學准備的預設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彈性,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益,使學生能習;改進數學教學方法,不斷加強教與學的反思,使學生會學。

Ⅵ 淺談在小學數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不僅是小學數學知識的基本要素,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內容。對它的理解和掌握,關繫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關繫到學生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關繫到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直觀形象思維制約了對數學中抽象概念的掌握,導致孩子們在學習和運用概念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那麼,怎樣才能使數學概念教學更有效呢?
一、數學和生活實際聯系,引入概念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把點滴生活經驗變成系統數學知識目的在於使其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課堂上一些與生活相連的習題更好體會知識的還是生活本生。
例如,在教學《認識鍾表》時,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這兩個數學概念本身就比較抽象,你若直接告訴孩子看鍾點的方法:分針對著12,時針對著幾就是幾時,1時=60分,1分=60秒,孩子未必真正理解,而且長期地這樣教學學生就不會去思考,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因此我們在課起始時便以猜謎揭示課題,而後分認識鍾面,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三步走。認識鍾面環節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說說鍾面的認識,為了讓學生的介紹更為有針對性把提問變成「你知道鍾面上有什麼?」這樣學生根據手中的鬧鍾很容易回答。在學生撥鍾也讓學生自由的撥出一些整時並說說在這一時刻在干什麼,這樣學生對各個時段的認識就能聯系生活而不僅僅停留在1~12各個數上。在「兩個8時」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的討論兩個8時的存在和不同,再指導學生會照樣子用一句話說一說,同時從數學角度提醒學生在平時說話時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 等詞語,這樣說起來就更清楚明白。鍾面、整時和大約幾時三個環節層層遞進,每一個環節與學生經驗緊密聯系。
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理解一個概念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
二、迎合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概念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的基礎。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抽象的理論如果再加上乾巴巴的講解,必然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時, 既要讓學生感知直角、銳角、鈍角等不同種類的角,又要注意變化角的大小和角的開口方向,這樣才能獲得對角的清晰認識。教師可以事先做好一個只露出三角形一個角的教具,讓學生觀察露出的一個角,判斷整個三角形是什麼三角形。當露出一個直角時,學生馬上回答這是個直角三角形;當露出一個鈍角時,學生馬上回答這是個鈍角三角形;當露出一個銳角時,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這是個銳角三角形。這時教師拿出的卻不是銳角三角形,這樣,學生就有了懸念:為什麼有一個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鈍角的是鈍角三角形?而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就不一定是銳角三角形了呢?這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已經成為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使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獲得概念的整個過程中感到學習的快樂。
三、動手操作,引入概念
低段小學生他們愛擺弄東西,什麼都想嘗試。但若遇到困難而無法解決時,操作的積極性就會下降。所以利用學生這種心理適當安排動手嘗試的學習內容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得形成概念。
例如,在教學《米和厘米》時,在認識了「厘米」以後我安排學生通過測量,看看你身體上哪個部位的長度最接近一厘米。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先是拿出尺子不停的比劃,然後三五成群的議論開了,積極主動地去尋求答案。在交流想法時,小朋友不僅給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更讓我收獲了不少的驚喜。
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了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四、巧用多媒體,引入概念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激活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全方位地調動和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建立合理的教與學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動畫:周末,同學們去野餐,在優美的音樂的聲中,一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來到了郊外,貼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跟著提出問題:「把8個蘋果和4瓶果汁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多少」?學生回答後動畫演示分得的結果,非常直觀地顯示出「平均分」,加強了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的理解。接著提出:「把一個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麼數來表示?自然地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認識分數。
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掌握使用,優化數學概念教學,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進行概念教學。

Ⅶ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1.直觀形象地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認識一個事物、理解一個數學道理,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如在教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利用鉛筆做教具,重溫「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個同樣大的小木塊擺出三堆,第一堆1塊,第二堆2塊,第三堆6塊,問:「每堆一樣多嗎?哪堆多?哪堆少?」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時,我又把這三堆木塊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塊,告訴學生「3」這個新得到的數,是這三堆木塊的「平均數」。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學生仔細看,用心想:「平均數」是怎樣得到的。學生看我把原來的三堆合並起來,變成一堆,再把這堆木塊分做3份,每堆正好3塊。這個演示過程,既揭示了「平均數」的概念,又有意識地滲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把木塊按原來的樣子1塊,2塊、6塊地擺好,讓學生觀察,平均數「3」與原來的數比較大小。學生說,平均數3比原來大的數小,比原來小的數大,這樣,學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數」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
2.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述。如比例尺、循環小數等,但它們與舊知識都有內在聯系。我就充分運用舊知識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這個新概念有哪些舊知識與它有內在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講授新概念,學生是容易接受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從心理學來分析,無恐懼心理,學生容易活躍;無畏難情緒,易於啟發思維;舊知識記憶好,容易受鼓舞;所以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教學效果好。例如從求出幾個數各自的「倍數」從而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總之,把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再化新為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系。
3.通過實踐認識事物本質、形成概念
常言說,實踐出真知,手是腦的老師。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如一年級小學生初學數的大小比較。是用小雞小鴨學具,一一對比。如一隻小雞對一隻小鴨,第二隻小雞對第二隻小鴨,……直到第六隻小雞沒有小鴨對比了,就叫小雞比小鴨多1隻。又如二年級小學生學習「同樣多」這個概念也是用學具紅花和黃花,學生先擺5朵紅花、再擺和紅花一樣多的5朵黃花,這樣就把「同樣多」這個數學概念,通過演示(手),思維(腦),形成概念,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這比老師演示、學生看,老師講解、學生聽效果好,印象深、記憶牢。
4、從具體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中既要注意適應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概念教學中,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義,沿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圓周率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一般教師都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很快就發現不管圓的大小如何,每個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教師指出:「這個倍數是個固定的數,數學上叫做「圓周率」。這樣,引導學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拋棄事物非本質東西(如圓的大小,紙板的顏色,測量用的單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不論圓的大小,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形成了概念。
5、用「變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後,我經常變換概念的敘述方法,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質數,可以說是「一個自然數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別的因數,這個數叫做質數。」有時也說成「僅僅是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倍數的數」。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敘述都能理解,就說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背硬記的。有時可以變概念的非本質特徵,讓學生來辨析,加深他們對本質特徵的理解。
6、對近似的概念加以對比
在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接近,但本質屬性有區別。例如:數位與位數、體積與容積,減少與減少到等等相對應概念,存在許多共同點與內在聯系。對這類概念,學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須把它們加以比較,避免互相干擾。比較,主要是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就要對進行比較的兩個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質特點。然後把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找出來,使學生既看到進行比較對象的內在聯系,又看到它們的區別。這樣,學的概念就會更加明確。對近似的概念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區分,既能培養學生對易混概念自覺地進行比較的習慣,也能提高學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來教學實踐的體會:重視培養學生的比較思想有幾點好處:(1)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2)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3)有利於培養學生系統化的思維方式。
5、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概念的含義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應發揮好主導作用。教師與學生的主、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沿著觀察、思維、理解、表達的過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去掌握概念。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