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鑽研小學數學的教材
我使用小學數學新教材教學已三個多年頭了,驀然回首,這幾年的教學真是喜憂參半、成敗交錯。事到如今,是該盤點一下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的時候了,也許它還可以成為後來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小學階段後期教學的正確的教學思路形成的「催化劑」吧!
經過新教材的教學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師要刻苦鑽研教材的重要性,因為新教材留給教師的教學空間實在太大。如果不認真研讀教參、教材,不清楚各知識點在整個小學階段甚至後繼學習中的重要性,不明確各知識點的前後聯系及相互作用,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步子則將或深或淺,會給自己的教學留下很多後遺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能力。應該說,沒有哪個專家或老師可以說他的思想、教法就絕對的正確、絕對的好,都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們的共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境、地域所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它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如農村的學生連數學書上的卡通動物都不認識,這就是事實,這就需要教師學習課標、把握小學階段在「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等領域應達到哪些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置教學活動內容、使用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自進入新教材教學以來,我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同時,我也曾彷徨與憂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已彰顯出可喜的面貌。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因為我為他們組織的學習活動是豐富有趣的、學習內容是有用的、探索的問題是有挑戰性的,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加之我留給學生的課外作業很少(但具有很強的可練性),學生自然也就學得輕松而樂學。2、絕大部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逐漸形成。教學中的新知學習我都習慣讓學生「先嘗試、再引導其釋疑解惑」以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3、所有學生都養成了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好習慣,數學口頭表達能力良性發展。我的口頭禪「這個問題有難度,不妨與同伴齊心協力一起想辦法。」、「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的小朋友聽聽」使普遍學生有了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都能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或是課外與人交流。4、學生的思維較活躍、開闊。由於新教材教學中突出了演算法的多樣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等的教學,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明顯活躍與開闊。5、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逐漸形成。教學中每每讓學生學會了某個知識點就讓其舉例應用,或是常以「看到這個數、算式、信息、公式、圖形等,你能聯想到與它相關的哪些數學知識?」啟發學生對呈現的知識進行再思考,進而形成對相關知識進行串聯的能力,逐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學實踐,我逐漸地成長起來,我教學的學生也展現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1、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教學中總以「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的時間多了,動筆練習的時間就少了」為借口為學生在計算上出現的問題而開脫,卻沒有鼓勵學生課外進行練習(又憂於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其實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就著眼培養學生每天必練幾道計算題的習慣也不是難事(切莫受諸如「一年級的學生不準布置家作」的規定的影響)。我可以大膽地說,我教學的兩個班級的學生,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但為什麼部分學生會存在速度慢、正確率不高的問題呢?究其原因:一是這部分學生惰性強(每每遇到按老師的規定自己設置題目[如10道口算題、5道三位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題……]練習,他們總會出一些很簡單的題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習慣差(馬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嚴,每每遇到學生計算錯誤,僅僅只是要求學生改正也就罷了,致使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形成錯了就改、再錯再改、馬馬乎乎沒關系的錯誤意識和習慣,所以我想在鼓勵教育的同時如果能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即便採取適當的懲罰,學生犯錯的頻率就會低多了。2、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幾年的教學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內容都被購物、租車租船充斥著,以老師們的話說「二年級就開始租車租船,租到四年級差生才有點兒眉目,可解決其他綜合性稍強的問題就『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傳統教材中到三年級才進入兩步應用題的思維訓練,可是新教材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涉及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問題的解決,學生必須掌握「假設」、「嘗試」、「整體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湊和」等思考才能解決,差生在這種問題的學習中根本就是坐飛機,就連稍好一點的學生都不能從中形成有條理的表達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們的話說「我是『湊』的」,可這樣的題目一道例題或是一個練習題就足以花費一節課的時間,而對差生來說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輪我再教學二年級,我一定要給學生設置一些與生活接近的數量關系比較明朗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初步學會用分析法(要求什麼問題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和綜合法(知道什麼信息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可以求什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隨著年級的增高,逐步向學生滲透「摘錄」、「畫圖」、「列表」、「模擬」、「簡化」、「嘗試」、「找規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級乘法和除法的意義教學上花大力氣,讓學生真正理解
性地解決乘、除法問題而不是瞎猜亂碰,為中高段的綜合性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學生在「解決問題」領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實驗。
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調試自己的教學行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貳』 求小學數學1-6年級的視頻教程
全科,很全滴,網路雲視頻課程可以下載,也可直看
『叄』 小學數學教材的基本結構
數學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基礎,它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必不可少的媒體。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和基本內容引導學生探索數學規律,學習數學方法。讀教材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結果變為學生靈活的學習過程。讀懂教材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讀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學的基礎。
我認為要讀懂教材必須做到:(1)要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讀教材;(2)要持課程改革的理念讀教材;(3)要懷著質疑好問的態度解讀教材;(4)要抓住數學的本質去解讀教材。
我認為要讀懂教材就要學會「煮書」。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讀;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讀;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讀。讀未必懂,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參,卻陷入了誤區和苦惱的困惑。讀與懂之間必須有「想」這座橋。多問自己幾個什麼?即為什麼?用什麼方法?原來在什麼地方?要達到什麼地方?當自己能夠完全說服自己,回答清楚的時候才走出了讀懂的第一步。正如張丹老師說的那樣:由「讀」想到了歌曲《讀你千遍不厭倦》帶著思考去讀。
『肆』 如何解讀小學數學教材
教材是承載知識的載體,其蘊涵的教育功能和課程理念,需要教師在深刻領會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處理和有效的組織,才能落實於平時的課堂教學之中。特別是在各種教學方法「百花齊放」的今天,在新理念下對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讀成了每位教師的基本功。筆者認為,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正確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確實如此。教師已不再是作為教材單純的消費者和執行者,而是教材的策劃者及設計者。教師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師可以根據新課程標准提供的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充分發揮自已的聰明才智,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靈活地進行課程內容的加工、調整、組合、補充、延伸、改編、新編,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高潮迭起,倡導有靈氣的數學學習。觀點一:尊重教材,合理重組在新課程背景下,如果還是照搬這種教學方法,新課程所蘊涵的新理念就很少能被教師體會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所以,要想真正的把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在堅定樹立「用教材去教」的觀點基礎上,還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重組或加工,挖掘教材中的潛在價值因素,體現出教材中所蘊涵的新理念。如何將有限的課時劃分得更合理,促使教師更好地鑽研教材,注重整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不斷完善備課,提高教學質量。向課堂教學要效率,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完善。作為教師,還應該用充滿數學思維方法的頭腦研讀加工教材,讓數學更有研究味。應努力讓數學教材上看得見的思想,折射出隱喻其後的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通過適當的加工,找准新知識的生長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拔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案例】練習題:求第一條線段的長度是第二條的幾倍?如果照本宣科完成此題,學生的思維就會形成定勢,而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很多。教師通過這一素材的開發,可以提高學生多方面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對此素材進行改進。每人分別准備成倍數關系的紅色、綠色紙條各一條,請學生求出紅紙條的長度是綠紙條的幾倍?教師這一變靜為動的舉措,有助於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生1:先量出每張紙條的長度,再列式計算。生2:用綠紙條在紅紙條上量,量一次做一個記號,幾個記號就說明紅紙條是綠紙條的幾倍。生3:把紅紙條和綠紙條折成長度一樣的,然後展開就可看出紅紙條是綠紙條的幾倍。學生的方法多種多樣。這種有效的教材開發,以動促思的學習方式,給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熱情,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很多類似的案例可以知道:精彩課堂資源的隨時生成得益於教師,特別是教師對教材大膽的加工深挖。這樣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豐富而有思維性,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平台。觀點二:把握教材,開放延伸在新的課改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已經不能簡單機械地「用」教材了,而更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適時適當地挖掘教材,延伸、開發、新編、創新教材。教師應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調整學習材料的呈現時機:可以「新編學習材料,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進行開發,培養學生再創造的能力,實現對小學數學教材的創新」,等等。還有一些教學內容設計的情境的時代性,是以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而改變的,編寫教材時覺得是與時代相符的內容可能幾年以後就淘汰了,所以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地改變具體的情境,從而使教材具有「時代性」,即這個情境能准確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主流現實,准確表達出人們現實的心理需求,振奮精神,積極進取。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這充分說明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雖然同樣是國旗的長寬之比,但教師引用了與時俱進的情境,達到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它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的善於運用。」有人說:「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也有人說:「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還有人說:「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而現在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教師共同創造、發展教材。」真正做好「二度開發」教材,才能使教材「唯我所用」,又「不唯教材」,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潛在優勢。也只有這樣,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視角、新突破。讓我們的教學拓展更多的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想學、樂學、會學數學,獲得終身可持續性的發展!
『伍』 怎樣研讀小學數學教材
假期閑來無事,總喜歡拿出幾本小學數學教材翻閱。由於多年未在一線課堂教書,開始不免總有些茫然。但我深知教材是教師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它為教師備課、上課等提供了基本材料,也是學生在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教師只有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正確領會編者的意圖,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服務教學。因此,我潛心閱讀,領悟到研讀教材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教師要注意把握知識的整體分布。
很多老師在備課時,關注的是該節課的教材,並下力氣反復研究。這樣的研究關注的只是局部的「點」,忽略了整體的「面」,即忽略了知識的整體性。其實,教材編者在編寫教材時,更重視的是整冊教材、整個單元的安排,其編排的依據就是《課程標准》。因此,各冊教材、各個單元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系,就需要我們來分類整理《課程標准》,便於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在各個學段的分布情況以及在某個版本教材中的編排情況。
分類整理《課程標准》,就是將《課程標准》中所涉及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某一方面的具體要求按學段(結合所使用的教材)以圖表形式列出,使人一目瞭然。
教師經過這個整理過程,不僅系統的了解了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而且能有意識的從課標要求出發,去審視各版本教材的編排體系是否適合本地的實際,從而靈活有效的使用好教材。
二、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先略看後細看。
指導學生先略看後細看。略看,就是從整體上了解全冊課本或一個單元的大致內容以及知識的重要地位。例如:「約數和倍數」是學習分數的基礎,「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是學習分數四則計算的基礎,從而引導學生下功夫學好這些重點內容。
細看,就是對每節課要學的內容至少要讀兩遍,做到逐字逐句認真細讀,邊讀邊劃,適當批註,注重理解。例如:研讀什麼叫分數,不能只滿足於多讀幾遍,會背會記,必須弄懂什麼叫單位「1」,什麼叫平均分、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什麼意思。只有這樣細讀才是注重理解,才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生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比只記得現成的結論更有價值。小學數學基礎知識一般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運用直觀圖形。結合文字說明展開的,再通過算式加以具體化,所以要把看文字、看圖形、動手操作、看算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理解課本內容。
三、教師注意正確領會編者意圖
現行教材最大程度的體現了編者對課標的深刻理解,各冊教材中,編者是怎樣通過系統的、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體現和逐步實現課標要求的?我們教學時應該怎樣具體把握,又應該注意和重視哪些問題?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必須在研究課標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各冊教材,其中關鍵一點就是能否將課標的要求,自己的理解及編者的意圖相互統一,也就是能否正確領會編者意圖。只有當我們的認識與編者的意圖一致時,教材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才能充分有效的發揮出來。要做到正確領會編者意圖,則必須把分類研究教材內容同教師教學用書的研究結合起來。分類研究教材內容,其目的是為了更深層的分析教材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以及課程標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後聯系,明確其來龍去脈以及基本訓練的范圍、內容和方法,訓練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能力點等目標;重視和利用教師教學用書,為了幫助教師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學用書對編寫意圖已做了詳細的說明。如果我們能在研究課標的基礎上,集中時間分類鑽研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那麼系統整理後的結果將使教師對教材和課標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如:《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編者已說明教材的設計思路由側重於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到通過測量活動來有效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實踐探索等數學活動過程。教師則是通過研究設計思路及教學提示,教學時就會自覺的結合教材積極創造一些開展活動的條件,放手讓學生自主去觀察、測量、操作、交流等,充分動手、動口、動腦,從而完成認識面積、比較面的大小的教學任務,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數學體驗,掌握一定的數學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的落實在課堂教學中。
四、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研讀新知識,要思考同舊知識有什麼聯系與區別。例如:讀什麼叫整除,除了弄懂整除的意義外,還應該思考同舊知識「除盡」有什麼聯系與區別,並能舉例說明,弄清整除是限定在整數除法里,而除盡不一定限於整數除法。整除可以說是除盡,但除盡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盡的一種特殊情況。這樣的研讀可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辨別容易混淆的概念。
五、教師要注意研究習題。
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往往被教師所忽視,研究習題更有可能被誤認為是違背素質教育的做法。事實上,習題的本質就是一個概念或幾個概念在特殊條件下的一種表現形式。如:學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後各種單位的互化練習,不僅考察了小數的知識,而且還考察了各單位之間的進率及數位等知識。研究習題就是要研究某個概念在什麼條件下變化,變化後形成什麼新矛盾,解決矛盾的方法是什麼,技巧是什麼,從而豐富師生的感性認識,有助於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
研究習題主要是做好習題的分類工作。習題一經分類,重點比較突出,很容易形成一套解題系統(知識系統),教師自身的認識結構中溶進了解題系統,無疑能提高教師自身的分析及解題能力,同時構成了指導學生提高解題能力的一張可操作的藍圖,為教師將知識轉化為教學能力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研究習題的另一必不可少的形式就是對考試命題的研究。隨著考試科研的逐步深入,考試命題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試卷在整體結構、試題設計、采分點分布與突出重點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等方面都趨於科學化和規范化,形成了比較穩定的風格,最大限度的體現了課標的精神。因此,我們研究試題就是從命題的角度來分析研究課標和教材,從而提高教師的認識水平,縮短教學循環周期,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要注意把握數學語言的特點。
我們知道,新教材提供了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新教材的編寫在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的同時,特別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但數學作為一門科學,其自身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結論的精確性與可靠性、內容和方法的辯證性及其應用的極端廣泛性,不允許我們向語文學科那樣研讀教材,我們必須從文本中讀出精確與可靠的結論、嚴密的邏輯等數學自身的特點,培養語感,從而提高研讀數學教材的能力,為學習數學服務。如:概念「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中的「或」絕不可以換成「和」概念的形成過程不能由簡單的閱讀教材來代替等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的去研究、去把握。
綜上所述,研讀數學教材時我們只要注意通過從課標入手,從各冊教材(各單元教材)入手來把握知識的整體性;通過研究教學用書來正確領會編者意圖;研究習題來豐富感性認識;研究數學語言來把握數學自身的特點就能盡快提高我們的研讀水平(從字面理解水平、到解釋性水平、批判性水平及創造性水平),從而引導學生科學的進行研讀。
『陸』 怎樣使用好小學數學新教材
怎樣使用好小學數學新教材
在使用和探索新課程中,老師們感受到新課程,新理念給學生帶來的快樂,同時也體會到新課程標准給我們教師來帶的苦惱,大部分老師都感覺到新教材難教,感覺新教材的知識編排不系統,零星,沒有語言文字描述的准確的概念、定義、計算的方法和法則。如何使用新教材,才會使教者輕松,學者快樂呢? 首先要了解新課程的數學實驗教材與九義教材的不同之處,新教材不僅從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思路等有重大改變,而且對教材的整體設想、教材的編寫特點也有重大改變。新教材為學生提供的知識更豐富,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盡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新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注意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等。新教材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進行了人性化的處理,非常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情景化、生活化、活動化,且趣味性、探索性、開放性較強。如果教師再是按照老一套備課、上課,將是行不通的。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對教師的教學是一個挑戰,我們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應抓住這次機遇,迎接挑戰。 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熟悉課程標准,弄清新教材的編寫設想和編排特點是使用好教材的關鍵之一。
新課程的數學實驗教材「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教材的編排是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獲得對知識的理解;新教材注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為教師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新教材努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動手實踐,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數學方法;……。教師只有熟悉課程標准,弄清新教材的編寫設想和編排特點,才能掌握方向,理清思路,把握尺度,寫好教案,上好課。
二,熟透課程標准,重視導入環節,充分做好課前准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標准強調了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積極向上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新教材雖然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提供了大量的情景圖,但它畢竟是一幅靜態圖,如果是黑白版本,那效果就更不明顯,所以,教師要花一點心思,在導入環節上下一點功夫。首先要思考:用游戲方式導入?還是謎語導入,還是故事導入?還是多媒體課件導入?…?導入的語言怎樣組織?用什麼樣的口吻和語氣?特別是後兩點,它能調控兒童的興趣及情緒,巧妙把課堂各個環節聯系起來,但我們的教師往往很容易忽略。其次,應該考慮能否把靜態情景圖製作成動態圖,實踐證明,兒童對有色彩的動態的畫面比對靜態的畫面更為喜歡,更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然後是教具、學具的准備。新教材的教學內容都體現了「做數學」這一理念,「比一比」、「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認識鍾表」,公式的推到,這些內容需要數量較多的教具,「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等的學生活動的學具,需要教師作統一準備。如果課前准備不充分,備課備得再好也沒有用。同時,新教材不僅留給教師思考的空間,也為學生拓寬探究的空間,給學生創設了個性化學習的條件。相對舊教材而言,例題少了,練習題量少了,似乎看起來學生學習的內容少了,老師的教學也簡單了。事實確相反,例題少了,步子卻邁大了,一節課的內涵容量也變多了。如各年級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教材提供的情境圖,往往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很多問題,形成多側面或者遞進性的一連串問題,教學隨機生成的機會增多了,使教師教學內容的難度加大了,對我們教師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調控能力的要求高了,一節課的「度」不好把握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全面了解教材,關注前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恰當處理好教材。 又如,新教材中的計算題型呈現的是演算法多樣化。在很多例題中都不會只給一種演算法,主要體現為:你還想怎樣算?你有幾種演算法?你還有哪些演算法等。不再像舊教材那樣用法則定理的形式把演算法歸結出來。其實質是讓每個學生獨立思考,拿出體現自己個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演算法多樣化不等於演算法全面化」。要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之分,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從幾種演算法中選出一種最基本的,對後續學習有影響的,這種方法要求人人掌握。選「間」 、選「新」就是演算法思維最簡捷或演算法最有創新的,這種方法要鼓勵,但不要求人人掌握。如果教師沒有備好這樣的一節計算題課,不少孩子總是熱衷於展示五花八門的奇方異法,教師沒有很好的分類、選出,而是放任學生自由掌握,結果連最基本的演算法都沒掌握。所以,我們必須吃透教材,備好每一節課,為每一節課做好充分的准備。
『柒』 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小學數學教材
一、數學應用題的特點
們常把來源於客觀世界的實際,具有實際意義或實際背景,要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將問題轉化為數學形式表示,從而獲得解決的一類數學問題叫做數學應用題。數學應用題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數學應用題的本身具有實際意義或實際背景。這里的實際是指生產實際、社會實際、生活實際等現實世界的各個方面的實際。如與課本知識密切聯系的源於實際生活的應用題;與模向學科知識網路交匯點有聯系的應用題;與現代科技發展、社會市場經濟、環境保護、實事政治等有關的應用題等。
第二、數學應用題的求解需要採用數學建模的方法,使所求問題數學化,即將問題轉化成數學形式來表示後再求解。
第三、數學應用題涉及的知識點多。是對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檢驗,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涉及的知識點一般在三個以上,如果某一知識點掌握的不過關,很難將問題正確解答。
第四、數學應用題的命題沒有固定的模式或類別。往往是一種新穎的實際背景,難於進行題型模式訓練,用「題海戰術」無法解決變化多端的實際問題。必須依靠真實的能力來解題,對綜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實、有效性。因此它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二、數學應用題如何建模
建立數學模型是解數學應用題的關鍵,如何建立數學模型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直接建模。
根據題設條件,套用現成的數學公式、定理等數學模型,註解圖為:
將題材設條件翻譯
成數學表示形式
應用題 審題 題設條件代入數學模型 求解
選定可直接運用的
數學模型
第二層次:直接建模。可利用現成的數學模型,但必須概括這個數學模型,對應用題進行分析,然後確定解題所需要的具體數學模型或數學模型中所需數學量需進一步求出,然後才能使用現有數學模型。
第三層次:多重建模。對復雜的關系進行提煉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個數學模型方能解決問題。
第四層次:假設建模。要進行分析、加工和作出假設,然後才能建立數學模型。如研究十字路口車流量問題,假設車流平穩,沒有突發事件等才能建模。
三、建立數學模型應具備的能力
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從而解決實際問題,這一數學全過程的教學關鍵是建立數學模型,數學建模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繫到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質量,同時也體現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
3.1提高分析、理解、閱讀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是數學建模的前提,數學應用題一般都創設一個新的背景,也針對問題本身使用一些專門術語,並給出即時定義。如1999年高考題第22題給出冷軋鋼帶的過程敘述,給出了「減薄率」這一專門術語,並給出了即時定義,能否深刻理解,反映了自身綜合素質,這種理解能力直接影響數學建模質量。
3.2強化將文字語言敘述轉譯成數學符號語言的能力。
將數學應用題中所有表示數量關系的文字、圖象語言翻譯成數學符號語言即數、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數等,這種譯釋能力是數學建成模的基礎性工作。
例如:一種產品原來的成本為a元,在今後幾年內,計劃使成本平均每一年比上一年降低p%,經過五年後的成本為多少?
將題中給出的文字翻譯成符號語言,成本y=a(1-p%)5
3.3增強選擇數學模型的能力。
選擇數學模型是數學能力的反映。數學模型的建立有多種方法,怎樣選擇一個最佳的模型,體現數學能力的強弱。建立數學模型主要涉及到方程、函數、不等式、數列通項公式、求和公式、曲線方程等類型。結合教學內容,以函數建模為例,以下實際問題所選擇的數學模型列表:
函數建模類型 實際問題
一次函數 成本、利潤、銷售收入等
二次函數 優化問題、用料最省問題、造價最低、利潤最大等
冪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 細胞分裂、生物繁殖等
三角函數 測量、交流量、力學問題等
3.4加強數學運算能力。
數學應用題一般運算量較大、較復雜,且有近似計算。有的盡管思路正確、建模合理,但計算能力欠缺,就會前功盡棄。所以加強數學運算推理能力是使數學建模正確求解的關鍵所在,忽視運算能力,特別是計算能力的培養,只重視推理過程,不重視計算過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利用數學建模解數學應用題對於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是很有益的,是提高學生素質,進行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數學建模的應用也是科學實踐,有利於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所必須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
加強高中數學建模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摘要:通過對高中數學新教材的教學,結合新教材的編寫特點和高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對如何加強高中數學建模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創新能力;數學建模;研究性學習。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對學生提出新的教學要求,要求學生:
(1)學會提出問題和明確探究方向;
(2)體驗數學活動的過程;
(3)培養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
其中,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是新大綱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數學學習不僅要在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等方面得到訓練和提高,而且在應用數學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同樣需要得到訓練和提高,而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僅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和一條基本原則,要使學生學會提出問題並明確探究方向,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交流,並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就必須建立數學模型,從而形成比較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
『捌』 如何教好小學數學教學
其次是上課環節,跟學生之間當然需要嚴肅,但是光有嚴肅也不行,需要用你的親和力去與學生交流思想,學生才會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多鼓勵學生發言,多表揚學生正確的做法,少批評錯誤的做法,要從正面引導,效果才最佳,不要隨便吹鬍子瞪眼,切記!
最後是作業環節,想要鞏固知識,這是最重要的一環,作業不要多,但要精,小學是打基礎階段,沒有必要個個要求100分,各個孩子的發展階段不同,智力情況不同,不能什麼都照著100分去要求,要多鼓勵孩子,少布置作業,要精改作業,改正孩子的錯誤,發展學生的長處,孩子就會樂於學習,更樂於成為您的學生。
『玖』 如何科學的使用小學數學教材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收益,還得靠老師的善於運用。」這句話告訴我,教材僅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資源,但並不是唯一的資源。由於學生情況,教師素質,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應從實際出發,科學地處理教材,靈活地駕馭教材,創造性地開發教學資源。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該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呢?
1、教材資源趣味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翻開我們的新教材可以看到,編者用生活中看得到、用得著、有趣味的圖示,畫面和語句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數學,有生動描繪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這些內容不僅使學生學到必要的數學知識,而且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觀察生活,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天真活潑的特點,所以我們老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效的活動情景、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置學生於具體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求真渴望,讓學生在悅耳、悅心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例如:我在教「位置」這一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做一個游戲「找一找」。首先找一找自己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然後找一找自己在誰的前面,又在誰的後面。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一邊找一邊說。然後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有關的情景圖讓學生來區分前、後、上、下,這時學生們既愉快又輕松得認真觀察情境圖,小手高高的舉起,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
2、教材資源彈性化
課堂教學內容就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課堂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靈活性。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適當簡化和變通,教學時,盡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質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於學生形成概念,教師則應及時補充新的內容。
例如:我剛教過的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是小數除法中最難的一種計算,因為要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將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把小數除數轉化為整數除數,然後再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這種轉化的數學思想的實際應用對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所以我就充分運用課程資源里數學課件中補充的變式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這種轉化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正確掌握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我使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快四年了,在教學中遇到了很多困難,老師們經常在一起探討,互相鼓勵。我們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是面對農村學生的現狀我還是有一些困惑,藉此機會提出來和更多的同行們一起研究探討。
第一:我感覺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教材開放性很大,對提高學生的能力很有好處,但是老師對教材的難度和深度難得把握好。
例如:解決數學問題,現在沒有按類型,步驟等進行系統的分類講解,要求也沒有老教材明確,答語在第四冊才出現,還有人教版五年級的利用公式計算現在也可以連等,還帶單位名稱。又如:現在的估算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法,各種計算還都要求先估一估;單名數和復名數之間的互化也不講方法但在小數的意義里卻出現很多這種類型的題目等等。
第二:新教材中的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很少明確呈現,常常是讓學生去探索、發現。我也是這樣去引導學生的,但真正通過自己探索並發現結論的學生很有限,而且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准確運用這些公式,定律解決問題的同學也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最終的結果——學習成績,我有時也違心地讓學生背有關的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 例如:乘法運算定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等。所以心裡也很矛盾,到底怎樣做才合適呢?希望得到同行們的幫助。
第三:我個人感覺計算和解決數學問題難得兩全其美。新教材中計算都是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出現的,一節課既要學會計算又要解決數學問題,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我也深深感到是自己還不能靈活地駕馭新教材,但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在努力,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同行互相幫助,讓我們能夠盡早真正地科學地處理新教材,靈活地駕馭新教材,創造性地開發新教材資源。
『拾』 如何對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內容梳理
可以分類整理,建立知識結構。
我認為可以這樣分:
一、數與數的計算
1、你學過的各類數及其相關知識
(1)整數、小數、分數的概念、讀寫及相關知識
(2)數的整除的相關知識。
2、數的計算
(1)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簡單計算和混合計算;
(2)簡易方程;
(3)比與比例;
二、應用題:
1、文字題;
2、應用題:
A、整數與小數應用題;
B、分數應用題(含工程問題);
C、行程問題;
D、列方程解應用題;
E、比例應用題(含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
3、其它特殊類型的應用題。
三、幾何圖形的概念與相關計算
1、平面圖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園等;
2、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錐、圓柱等;
四、統計表與統計圖
註:1、還有其它分類方法,只是思路不同。
2、分類只是建立個知識的目錄,關鍵是要把每條目錄涉及到的相關內容弄清楚。這樣才算你掌握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