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自學能力

小學數學自學能力

發布時間:2021-01-30 22:25:34

❶ 如何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先學後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我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應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各種感官全部調動起來,引導他們主動地參加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自己去看書、去思考、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自學的方法,探索知識的規律。因為一個人博學廣聞,知識豐富,大部分是靠自學得來的,這是不可非議的。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成為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的人。古人說得好:「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就可以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將來長大參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繼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去自由探索,去發明創造。所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本人在課題實驗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教學過程中貫穿自學能力的培養。

(一).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每次講新課的前一天,我都讓學生在數學早讀課上進行預習。預習時不準互相議論。有時我邊巡視邊鼓勵他們:「看誰不用老師講,能在預習時就把知識學會。」所以學生在預習時,都是埋頭看書、積極思考。要求他們凡是能自己學會的自己要學會,重點地方要畫上橫線,自己看不懂的要標出「問號」,准備上課時提出來和同學、老師研究、議論。每逢遇到較容易的知識,通過預習把它掌握了,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異常興奮。有時下了課就找我興高采烈地說:「老師,這部分知識我已經預習會了!」我有時一方面鼓勵他,一方面給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在課堂上給大家講一講嗎?如果你能給大家講清楚了,就算你預習會了。」這時,他就帶著這樣的任務去進一步預習。例如我教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預習後一個學生說: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我會算了。例1:4/7+2/7等於4個1/7加上2個1/7是6個1/7.等於6/7不就完了嗎?例2是兩天共修路13/20千米,第二天修7/20千米,求第一天修的.就是用13/20-7/20等於13個1/20千米,減去7個1/20千米,還剩6個1/20千米就是6/20千米.」我問:你知道同分母分數加減怎樣算呢?」他也說對了,於是我問:「為什麼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呢?你還講得上來嗎?還有加減後要注意什麼你知道嗎?」他沉默了,於是我告訴他:「你再看看書好好想想這兩個問題,明天講課時我一定請你給大家講。」第二天課上我真的提出這個問題,請他回答。他說:「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的數,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數,所以分母不能動,一動就說明不了例1算的是一共多少個1/7.例2算的是還剩多少個1/20千米.加減後要想著約分。」他全答對了。我當眾表揚了他預習認真,有一定自學能力,不依靠老師自己也能獨立思考學會知識。自己學會的知識是不容易忘記的。凡是他們在預習時已經把知識弄懂了,在課上議論時就積極發言。凡是在預習時沒弄懂的地方,在課上就非常專心地聽別人講解。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二).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每次上新課時,我都用小黑板或幻燈片出示議論提綱,低年級認字有限我就口述提綱學生看書自學時不斷地小聲提示。一般提出兩三個問題就夠了,要有目的有重點地提出,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幫助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組內議論時掌握重點、難點。例如:一道加減兩步應用題:一本《故事書》,有98頁,小明第一天看了35頁,第二天看了38頁,三天看完,第三天看多少頁?下面有線段圖和文字分析,兩種解答方法列式,我提示了三點:(1)結合條件看線段圖是怎麼回事?(2)例題是用了幾種方法解答的?(3)每種方法是怎麼想的?學生自學後拿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學議論,議論時緊緊圍繞提綱,可以在小組內進行議論研究。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大膽提出問題,自由發表意見。一般是由後進生提出問題,由優生給耐心講解,水平差不多的則互相研究爭論。也有時紛紛邀請老師去參加他們的爭論。議論開始時往往分歧很大,議論一段時間之後,意見就會漸漸趨於一致。不願參加議論的也可以自己繼續看書自學。通過自學議論,對比較容易的知識,就可以弄懂學會,只需老師再引導學生把它梳理一下、鞏固一下就可以了。這樣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對比較難的知識通過議論,老師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結所在,使後面的講解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三).課堂教學中仍要發揮自學作用。通過自學議論,學生感到困難的知識就需要老師幫助解決。老師備課時,一般地說,對學習上的這種難點估計是正確的,也有時估計得不夠准,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修改教案。學生通過預習、自學議論,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這時在他們的頭腦中,就會產生一種請老師幫助盡快把它弄懂的心願。老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在他們的大腦皮層上就會出現一個「定向興奮中心,」他們就會聚精會神聽講,開動腦筋思考,這時教師和學生的活動就有了共同的基礎和統一的目標。所謂老師講解,並非採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法,仍要發揮學生的自學作用。例如我教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時,通過學生預習、自學、議論,我了解到一部分學生已經弄懂,但也還有部分學生是半懂不懂。研究時我問:「什麼叫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誰能按意思說一說什麼叫周長?答後我又要求誰能按書上的說一說?說不好可以照書說,很多同學舉手回答問題。最後我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周長這一概念弄明白,我讓學生讀一讀例題。例題是:一個長方形長8厘米,寬5厘米,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一共長多少厘米?」我問:「誰能用加法列式計算?後進學生很快列出:8+5+8+5=26(厘米)。8+8+5+5=26(厘米)。中等生列出8×2+5×2=26(厘米)。我表揚同學們解答應用題真靈活。我又問:「以上都是三步列式,誰能用兩步把它解答出來,並說出列式的根據?」因為學生已經自學議論過課本,所以很快列出(8+5)×2=26(厘米)。但一時說不上根據來。我把板書:8×2+5×2和(8+5)×2用「=」連起來,啟發誘導,結果一個學生說:「根據是乘法分配律,把乘法分配律反過來使用,我追問:「你怎麼想起來的?」她說是小組議論時就提出來了。我繼續問:「8+5」求得什麼?為什麼乘以2?學生都能回答。我說:「我們把這道題求出了,能否找個求所有長方形周長的規律呢?」課堂一陣活躍,學生總結出(長+寬)×2=長方形周長。長方形周長結論後,我又引導求正方形周長,很快就得出邊長×4=正方形周長,我問:「求正方形周長為什麼要邊長×4呢?」一個中等生說:「因為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所以就得用邊長×4。」請看上面講課過程,老師只是提出問題啟發誘導,主要還是通過學生自學來解決問題的。是學生講解為主,這樣不但讓學生學會了知識,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也就是自學能力。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這樣在解決重點、難點,知識關鍵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的。(四).教材中的難點部分要引導學生精讀。教材當中有的概念、法則不容易掌握,有的復雜應用題不容易理解。學生通過學習、自學議論,仍然無力自行解決的,這就是教材中的難點,我有時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在精讀中把難點分散,逐個解決,以求得深刻理解。例如我教「分數乘以分數」的計演算法則時,學生掌握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不困難,但通過插圖理解法則的算理比較困難。於是,我就把這部分教材分成四段,讓學生一段一段地精讀,一段一段地幫助他們理解。第一段,我讓學生注意思考為什麼1/2公頃×1/5小時就是求1/2公頃的五分之一?
為什麼1/2公頃×3/5小時就是求1/2公頃的五分之三?第二段,我讓學生注意看圖,看一看為什麼1/5小時割1/10公頃?
為什麼3/5小時割1/10公頃?第三段,我讓學生著重弄懂一份是一公頃的1/2×5,分母中「2×5」怎樣解釋?第四段,我讓學生著重研究推導法則的全過程。就這樣,我分層次地引導學生精讀一段,引導幫助一段,看明白一段。把這部分教材精讀完了,再和老師研究,困難就減輕了。有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鞏固所學成果,就再次讓他們精讀和議論。(五).復習課上讓學生自己看書溫習。不管是單元復習,還是期中復習、期末復習,我都讓學生自己看書溫習。看書溫習和課前預習、課上自學不完全相同,通常的做法是:一節復習課用15分鍾讓學生自己看書溫習,用10分鍾相互研究,用15分鍾師生共同總結。在學生看書溫習之前,我要提出一系列問題供學生思考,引導他們通過溫習,把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例如復習正、反比例時,我就提出:什麼叫做比?什麼叫做比例?什麼叫做正、反比例?比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利用它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利用它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正、反比例各有什麼性質?等一系列的問題。學生通過看書溫習、思考,就把這部分知識系統地整理清楚了。在溫習中有什麼疑難一定記下來,在互相討論時提出來,共同研究。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最後和老師一起討論。這樣的溫習比老師主觀設計的教案效果好,更有針對性。

二、不同教學內容中滲透自學方法的培養。

數學課本中有插圖,有文字。插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文字的內容各不相同。有概念,有法則,有應用題的分析講解,有圖形和表格的說明……。為了使學生能夠看書自學,必須給以具體指導。(一).概念的教學,應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來安排。對這樣的教材,我告訴學生應當把上面的具體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結論是怎樣總結概括出來的,可不能上來先背結論,上面的具體材料是講道理根據的,結論是從上面的具體材料中總結概括出來的,不仔細閱讀上面的具體材料,就弄不懂結論的來龍去脈。先背會結論,不懂道理,是不會把知識真正學到手的。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我教分數意義,要求學生按次序看三幅圖,每一幅圖要看下邊小字講解說明,第一幅說明幾分之一,第二幅講解幾分之幾,第三幅接觸並理解單位「1」,看後就明白什麼叫做分數了。分數看懂了,再去看什麼叫分母、分子、分數單位。這樣教材圖文並茂就大大有利於老師講課了。(二).法則的教學,要注意看豎式旁邊的注釋。我告訴學生遇到這樣的教材,不能光看豎式,特別要認真看小注。例如人教版第六冊數學課本中,有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的除法簡便演算法。教材中講,要先從被除數和除數中劃去相同個數的0,再計算就簡便了。但是有餘數時,還要把劃去的0再添上,豎式旁邊就有這樣的小注。「注意:余數末尾要添0」,由於平時的培養,學生預習時都很認真地看了這行小注,但有的學生,不明白為什麼這樣做,就趕快畫上了「?」。在自學議論時,果然在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這道題的豎式是:81200除以2300商35餘7

有的說:「末尾的0已經劃去,沒有理由再添上了,可能是書印錯了。」有的說:「書上讓添0就添嘛,」什麼道理說不清。有一個「小淘氣」突然發言了。」如果有81200元,分給2300名職工做獎金用每人35元,餘下的是7元呢?還是700元呢?假如會計說就餘7元,保準是他貪污了693元。」這時我啟發其它同學思考這個問題怎麼理解有道理又有根有據。一個掌握知識扎實的同學說:「我同意得添0,因為我驗算了,加7不得被除數81200,必須加700才得被除數81200……」。在大家渴望知道這一知識時,我講了一下道理。根據除法性質,被除數與除數劃去相同個數的0商不變,計算簡便,但與余數毫無關系,「7」在百位上它表示7個百,所以還必須添0,得數應是35……700才對。經過這場爭論,學生不但把余數末尾添0的道理弄懂了,還獲得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並且進一步體會到了豎式旁邊的小注的重要性。(三).應用題的教學,引導學生注意看題目下面的分析。講應用題時,例題的下面有分析講解,這是編者為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而設的。開始時學生不注意看這部分內容,而是看完了題目之後,就急急忙忙去看列式。這樣做,學生雖然能學會一些應用題的解答方法,但是,他們分析推理等能力卻沒有得到良好訓練,因此,獨立分析應用題的能力提不高。我教五年級時,班上來了個留級生,他自學能力很差,語文成績尚可以及格,數學是習慣於老師講給他聽,我決心幫助他補上這一課。在學工程問題時,講完後我就把他留下,讓他踏下心來認真看例題和下面的分析,看一段給我講一段,他講不清的地方,我給以啟發引導。看到最後一道例題時,我就讓他獨立去看,把整個例題看完再講給我聽。結果他理解得很好。為檢驗他是否真懂,我還問了他兩個問題。「這種題和什麼類型題的題目相似?有什麼區別?」結果他都說上來了。最後,他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我沒認真看過數學書上的這些內容,留了作業我就瞎做,所以有好多地方都沒有真正弄懂,這次我算是真明白了。」我問:「這次是老師給你講明白的嗎?」「不是。」「是誰給你講明白的呢?」「是課本。」「對,希望你以後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多向課本求教。它就在你的身邊,是你的良師益友。」從此以後,他很快養成了看書自學的習慣。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與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深入討論而得到的。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獲得。凡是能通過討論解答的,就讓學生互相交流共識。當學生不能解答時,老師在適當指導。這樣做學生才能主動學習,自學能力才能發展,不斷提高。就讓我們每位教師從課堂40分鍾做起,指導、點撥每個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美國的教育家提倡「發現法」,蘇聯的教育家強調讓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中國的教育家主張,「教是為了不教」。顯然,他們都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了。

❷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

一、編擬提綱,讓學生逐步掌握讀書自學的方法
在上課前,針對教學的內容的要求、重點、難點和關鍵,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一組連續性的、富於啟發性的思考題。上課時,讓學生在這組思考題的指導下去讀書、讀例題,在讀書的過程中,充分動腦思考、分析,引導學生找出正確的方法或答案。例如在教學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的分數應用題時,可以用以下思考題指導學生讀書自學:1、這個圓可以用幾表示?2、如果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3、從"1"里去掉3/8,看剩下多少?4、5/8是怎麼得來的?5、3/8是幾個1/8?6、8個1/8減去3個1/8,得幾分之幾?7、1減去3/8,要把1變成幾分之幾?8、結果怎樣寫?
讓學生在這組思考題的指導下去讀書,讀例題的分析與解答的過程,通過認真仔細地思考,從而明確"分數的特點及解題規律"。這樣,不僅能督促學生去讀書,而且能使學生逐步地掌握讀書自學的方法。
二、以練代講,使學生逐步養成讀書自學的良好習慣
對於某些知識的教學法,可以採取以練代講的方法,督促學生讀書自學,如在講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學和五冊的除法--"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前,考慮到這節課是以一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作為基礎的,學習"一位數除以二位數"除法時,學生已經懂得"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哪一位除後面有餘數,就把余數與被除數的下一位數合起繼續除"的道理,一位數除以多位數除法就可以以此類推,教學時可以以練代講,在學生閱讀教材後,利用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讓學生進行嘗試練習,學生會認真地再一次在書上去尋找方法。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去督促學生認真讀書自學,這樣能使學生逐步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以議代講,讓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思考和善於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學能力
要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學能力,不僅要讓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掌握自學的方法,而且還必須使學生養成思考和善於思考的習慣,具備正確的思考方法和一定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有新的知識,可採用"以議代講"的方法,督促學生進行思維,由於教師沒有講解而讓學生議論。因而每一個學生不僅能積極地、自覺地去讀書、找答案,而且都想說出自己的答案,也想聽一聽同學們對這些問題的意見。當別人的答案與自己的答案不符合時,必須要認真地思考一下,是自己的對。還是別人的對。如果不對,錯在哪裡,為什麼,反復議論。不對的答案被淘汰了,不完整的答案大家補充完整了,原來懂得的同學,通過反復思考,更加理解,原來不理解的同學,也受到啟發,逐步懂得了,這個不斷議論、不斷使答案完整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思維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獲取新知識的過程。這樣,有助於學生養成愛動腦和善於思考的習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自學數學的能力。
(作者單位:157136 黑龍江省海林市柴河林業局第三中學)《中外教學研究》2006年第6期文檔1

❸ 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通過學生自己獨立學習,獲取知識、掌握知識的能力,而數學自學能內力是指通過自學教材容等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立獲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的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它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會學習 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因此,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學習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這正如 受人於魚不如授人於漁

❹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

小學數學怎麼樣學?隨著小學數學教材的不斷更新,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算數題,而是將許多的生活中運算加到小學的知識中,這樣一來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學數學的成績加大了難度.那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怎樣掌握方法才能學好小學數學?

以上九點是有關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提出相關的方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借鑒和參考的價值,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正確的方法提高成績.

❺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自學能力

一、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好小學數學,培養自學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表明了興趣對學習的意義。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決定著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向和效率。要使一堂課妙趣橫生,趣味足,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教學的導入,使學生在教師惟妙惟肖的導入中身心集中而投入,從而不自覺就陷進教師所創設的教學環節中。其次,教師要有一定的駕馭教材的能力,把呆板、乏味的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產生解決他們身邊的疑難問題,而不是上數學課的錯覺。另外,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調控課堂氛圍:如果他們想表達的慾望強烈,我們不妨來一個小競賽;如果他們看上去很疲倦,我們可以插上一段游戲;如果有人鬧情緒,可講個笑話幽默進行調劑等。總之,教師只有千方百計激活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小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這么一段話:「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主的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這里的「幾把鑰匙」和「自動的開發」談的就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能力的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說過:「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數學能力的培養,就是使學生在已有的數學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一般不依賴他人而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數學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長期以來,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一直是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當前,重視兒童的自主、獨立教育已成為整個世界的重要發展趨勢。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的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數學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邏輯性,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因此,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才不會誤解題意。認真審題,就要學會「摳字眼」、「拉關系」。如「和」、「差」、「積」、「商」各表示什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等,這些題應用哪種方法來解,都要審清,摳准。要准確把握所設問題和所提供的哪個已知條件有關,有怎樣的關系,是多,是少,還是倍數關系,都要拿捏准確。
2、培養學生邊讀題邊思考的習慣。數學中的「解決問題」是學生們最為頭疼的一個部分,這一部分又恰恰是學生走向社會後進行計算和核算的重要基礎,所以,老師要教會學生養成一邊讀題,一邊思考的習慣,在思考時不是簡單的動腦,而是手腦結合,主是方法就是根據題目提供的已知條件,在草稿書上逐一羅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解決最後問題先從哪個環節入手,都作一番清理,不但在頭腦中,而且在本子上,都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這樣才不至於「亂點鴛鴦」。
3、培養學生做題檢查的習慣。盡管我們在讓學生練習前,對一些常見錯例作了預防,但在批閱中還是經常碰到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尤其有一些學生犯的錯誤具有個性特徵,不利於集體輔導。對於這樣的錯誤,目前教師普遍採用的是一對一的形式,面對面地教學,指出其錯誤之處,讓其訂正,確實能收到好的效果。可時間一長,學生又「舊病復發」,教師又需加以指正,長此以往,耗費了師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此,我常常進行思考,學生為什麼會屢教屢犯呢?在學習了參與式教學法之後,我突然感悟到:是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直接參與者,出錯是他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訂正又被教師太過於包辦代替所至,因此,在處理錯題訂正的問題上,教師不要一來就指出學生的錯因,而是讓他從題目、數據、計算過程、最後的答案各個環節逐一檢查,真正參與整個檢查過程,在學生實在找不出錯因時,教師再加以點撥,對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給予講解,讓學生感悟,體會。只有學生的內因起作用,教學才會有收效。
4、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學生所學課本中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都是歸納的重點內容,每學習一個內容,要把分散在課時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數學概念,是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核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認識到這一重要性,培養學生歸納數學的概念,算理,就成為一堂課的重點和難點,剛開始時學生沒有這樣的習慣,新教材中也沒有將概念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講解和定論,近年來,數學概念要不要歸納成了我們教師之間的熱門話題,也正因為如此,作為嘗試,從一年級接手學生的一天起,我就給學習准備了的本專門用來記錄數學概念的本子,四年下來,從學生的分析、解題、判斷、勘誤等方面的能力來看,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這不免又讓我想到了一個新詞「穿新鞋走老路」,看來,該穿還得穿,該走還得走,誰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呢!
5、培養學生課後反思的習慣。新課程改革給教師提出的又一個重要要求或者說重要的教學環節是要進行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教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對教師來說是這樣,對學生又何嘗不是!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反思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我檢查、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強化的一種能力,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對一節課自我表現的回顧,上課時一般在結束前讓學生想一想,這節課有什麼收獲,你認為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你下節課還會注意什麼問題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平時在學習完成一個階段後,習慣於對自我行為的反思,以促使其反思行為的自動化。經過反思,學生還能將所學知識與同學分享,將不足與缺點擺露出來,與大家坦誠相處,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也是大有益處。
三、求異思維的開發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依託。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教師會認為課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學生是在與教師作對,是不尊敬老師的表現,認為這樣的學生是頑皮搗蛋鬼,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只能聽從教師的灌輸和講解,學習成了純粹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而新課標教學,恰恰改變這種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的見解和想法,只要合乎邏輯,都給予肯定,教師要贊賞學生獨特化與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然而,學生求異思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好奇和求異加以引導和鼓勵,讓學生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不要盲目的相信課本,相信教材,甚至相信教師,發現與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的問題或事物,都要大膽的問個為什麼,要培養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一半」這個計算時,學生能想到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兩份,就能求出「一半」,這時,我問道,誰還有求「一半」的方法呢?學生先是沉默,後是動手試探計算,有一名學生說到:「一半就是二分當中的一份,即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又可以表示為0.5,所以可以用這個數乘二分之一或0.5」。看來,要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求異思維,教師還必須善於「質疑」,激起學生心中探索問題的波瀾。
四、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課改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就像參與式教學中的學習培訓內容一樣,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拳師教徒弟,要讓徒弟拳不離手;樂師教徒弟,要讓徒弟曲不離口。說的是學生的能力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教師要少講,讓學生多練、多看、用腦多想、用手多做,取得「習之功」,在一系列的看、想、做、說的過程中自主感悟,養成自學習慣,真正體現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數學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數學知識深深印進學生的腦海里。

❻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學數學的能力

「要重視能力的培養,掌握知識與技能培養兩面者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促進的,在教學中,要根據數學本身的條件,著重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要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概括、抽象、類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時要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這是新課標《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的。因此在課堂教育中,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有意識地、逐步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目前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對培養初中學生數學自學能力作一些嘗試。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股使學生能自覺學習的巨大動力,也是有效地學好數學的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各種器官、大腦處於最活躍的狀態,能最佳地接受信息,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促使其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活動中,能在繁重刻苦的學習過程中抑制疲勞。產生愉快的情緒。」具體操作如下:
1.以生動的實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較抽象的內容變得通俗形象。初中學生對數學課感到枯燥乏味,其主要原因是學習目的不明確,把上數學課當成一項被動的毫無主動需求的接受。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從生硬中挖掘素材,如:通過看展覽,實地參觀等形式,使學生了解學習與祖國建設事業的關系;結合教材,介紹數學史上的名人軼事等。
2.以良好的契機入手,立足於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要有對知識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慾,有了求知慾,對學習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是激發學習興趣的一個切入點。
二、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中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獨立性較差,尤其是在數學學習中的自學意識更差,數學學習上,多數學生滿足於「喂一口、吃一口」的習慣,總以為數學法則老師會教的,所以大部分學生沒有預習數學新課的習慣,對初一新生做過調查,只有5%左右的學生能預習新課,預習也只是閱讀課文、看看例題材,很少有同學會認真通過預習明白本節課知識的重難點,找到自己的困惑,所以好的習慣可以讓一個人終身受益,而預習正是學習的和種好習慣,課前預習節省了教師不必要的講授時間。因此如何做好課前預習是當務之急,但課前預習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閱讀課本,而要通過預習達到如下目的:讓學生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熟悉新課內容,能運用現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新課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同時也可以帶著問題來上課,提高了聽課的效果,能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新課內容。所以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抓預習這一環。教師要根據數學學科和學生的特點出發,經常引導學生使用比較、分類、對比、歸納、推理等方法,來進行概念自學、定理自學、例題自學,通過「看題――分析――思考――解答――對照――回顧」來進行嘗試,總的來說,課前的自學方法可以概括為:「讀、想、寫、練」四個字。以讀、想、寫、練幾個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新課推出後,由於學生已經對新課進行了預習,大部分學生對新課內容有了基本了解,甚至部分學生對新課有了相當程度的掌握。因此對新課的內容學生完全可以通過互相討論或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到解決,隨之進行鞏固練習,通過練習再把一些易犯的錯誤,或其他解題方法可以補充介紹。在課堂教學與課堂練習中,盡量做到:學生可以看懂的內容就讓學生自己看;經過思考可以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想;通過討論可以解決問題,就讓學生自己討論弄清楚;可以獨立完成的作業,就讓學生自己去做。總之,關鍵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把原來被動的學習過程,變成自己動腦、親自獲取知識的過程。
三、加強對學生的課外指導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所以教師課後必須堅持不懈地組織與指導。可以多給學生講一些課外知識,譬如說些「趣味題,腦筋急轉變」等等,通過這些課外學生感興趣味讀物,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這能夠拓寬他們的知識領域,同時教師也應將好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譬如說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邊讀邊問,多問幾個為什麼;又如記憶方法,重要的概念和性質要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要找出規律;再如應用方法,讓學生能熟練應用,並靈活地創造性運用。通過這些課外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漸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四、加強監督、重視自學信息及時反饋
根據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點,初中學生正處在從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初中學生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時期。所以我們首先要對他們的獨立性和自覺性給予充分的重視,尊重他們,不把他們不做「小孩子」對待,放手讓他們去大膽實踐,積極鼓勵和支持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對他們的優點和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恰如其分地予以鼓勵和表揚,對他們在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缺點,機智地給以指導、監督和准確的批評。
古人雲:「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重視並有計劃地實施培養學生數學自學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舉措,其產生的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積極探索,不斷提高學生數學自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高素質的一代新人。

❼ 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數學自學能力

數學因其學科自身的特點,不易自學。如果能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及知識儲備,在小學高年級開始比較系統地培養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對於今後自學數學是相當有利的。
一、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有助於自學方法的形成。
預習是學好新課的基礎。學生上課前進行預習,就可以對所學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數,聽課時就能從容不迫、精力集中、目標明確,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同時,通過預習先對要學的內容進行自學研究,提前思想,做一番獨立獲取知識的嘗試,然後再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大有好處。
高年級的學生除了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素養,閱讀能力也隨著年級逐步得到發展,此時加強預習,效果將更加顯著。但是,教師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時,還是要做必要的指導。
首先,指導學生讀數學課本,初步理解課本的基本內容,就是要學生了解:明天學習的內容是什麼?有沒有與哪一項舊知識有聯系?與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有聯系嗎?開始階段,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引導性思考題以幫助學生預習。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布置學生思考:(1)怎樣用割補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割補後拼成的長方形有什麼關系?怎樣說明這種關系?(3)你還能有其他割補的方法嗎?等等,這些問題對於啟發學生的思路很有益處。
其次,要求學生試著看懂例題,並嘗試告訴自己例題講什麼,或通過閱讀知道了什麼,弄不明白的地方註上記號或是做好記錄,以備與同學交流或課堂發問。
第三,例題下面的「做一做」試著做,哪裡有困難要做好記錄。這樣做起碼讓學生「依樣畫葫蘆」,盡可能先對知識「知其然」,經由課堂,再達到「知其所以然」。
第四,要求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應該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預習時必須讓學生試著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如「循環小數」在預習時可以布置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循環」的現象,以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概念。
預習工作開始階段要向學生反復交代這些步驟,經過了解困難在哪裡,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既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更是大大提高了聽課的效率。長此以往,學生就有了學習新知識的扶手,自學方法就在不知不覺中逐步得以形成。
二、指導學生課後復習,有助於自學習慣的養成。
課堂學習的時間畢竟只是學生學習時間的一小部分,如果課後沒有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學生的學習是不完整的。「溫故而知新」,尤其對數學知識而言,如果沒有及時復習,不但談不上掌握,更別說是應用了。
到小學高年級,許多知識在低、中年級時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展示一幅「知識遞進關系圖」,一來可以讓學生明確新知的基礎,為預習提供幫助,二來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好比一條鏈子,一環扣著一環,如果有一部分知識沒有掌握好就好比鏈子掉了一環,就會散了。當然主要目的是要告訴學生及時復習的重要性。
對學生課後復習,教師應做好指導,以督促其形成習慣。
首先,不動課本不做作業。對當天教的例題,必須進行復習;對當天教授的概念,必須進行復習;對當天學習的計算公式、計算方法,必須復習……沒有復習的話,就不能動筆做作業,更要避免那種一邊做作業,一邊翻課本的不良習慣。
其次,改革作業形式,提高復習的興趣。傳統的作業題目是現成的,學生預習時就有可能完成,如果教師再布置,等於讓學生「吃冷飯」,食之已然無味,更談不上興趣了。為此,結合學生預習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適時讓學生「自編作業」。在設計習題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閱讀課本,回顧課堂學習的主幹知識、重點難點,思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還可能要進一步搜集本學科甚至跨學科的相關資料,從而找到提出問題的最佳角度和答案。這樣,學生不僅有效地鞏固了舊知識,鍛煉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還增添了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第三,分層設計作業。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是新課程的目的之一。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不能強調學生必須人人完成一模一樣的作業,這樣既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消殆學生主動探索的進取心。對學困生,我們可以要求他們必須完成基礎性的作業,對學優生,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發展性的題目。同時,還可以布置一些操作性的、實踐性的作業。比如教學完「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後,我們可以布置學生畫出指定面積的圖形,這比起單純計算圖形的面積,學生的興趣強多了。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課後的復習中,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尋找數學在生活中應用,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❽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小學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

一、編擬提綱,讓學生逐步掌握讀書自學的方法
在上課前,針對教學的內容的要求、重點、難點和關鍵,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一組連續性的、富於啟發性的思考題。上課時,讓學生在這組思考題的指導下去讀書、讀例題,在讀書的過程中,充分動腦思考、分析,引導學生找出正確的方法或答案。例如在教學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的分數應用題時,可以用以下思考題指導學生讀書自學:1、這個圓可以用幾表示?2、如果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3、從"1"里去掉3/8,看剩下多少?4、5/8是怎麼得來的?5、3/8是幾個1/8?6、8個1/8減去3個1/8,得幾分之幾?7、1減去3/8,要把1變成幾分之幾?8、結果怎樣寫?
讓學生在這組思考題的指導下去讀書,讀例題的分析與解答的過程,通過認真仔細地思考,從而明確"分數的特點及解題規律"。這樣,不僅能督促學生去讀書,而且能使學生逐步地掌握讀書自學的方法。
二、以練代講,使學生逐步養成讀書自學的良好習慣
對於某些知識的教學法,可以採取以練代講的方法,督促學生讀書自學,如在講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學和五冊的除法--"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前,考慮到這節課是以一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作為基礎的,學習"一位數除以二位數"除法時,學生已經懂得"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哪一位除後面有餘數,就把余數與被除數的下一位數合起繼續除"的道理,一位數除以多位數除法就可以以此類推,教學時可以以練代講,在學生閱讀教材後,利用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讓學生進行嘗試練習,學生會認真地再一次在書上去尋找方法。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去督促學生認真讀書自學,這樣能使學生逐步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以議代講,讓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思考和善於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學能力
要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學能力,不僅要讓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掌握自學的方法,而且還必須使學生養成思考和善於思考的習慣,具備正確的思考方法和一定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有新的知識,可採用"以議代講"的方法,督促學生進行思維,由於教師沒有講解而讓學生議論。因而每一個學生不僅能積極地、自覺地去讀書、找答案,而且都想說出自己的答案,也想聽一聽同學們對這些問題的意見。當別人的答案與自己的答案不符合時,必須要認真地思考一下,是自己的對。還是別人的對。如果不對,錯在哪裡,為什麼,反復議論。不對的答案被淘汰了,不完整的答案大家補充完整了,原來懂得的同學,通過反復思考,更加理解,原來不理解的同學,也受到啟發,逐步懂得了,這個不斷議論、不斷使答案完整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思維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獲取新知識的過程。這樣,有助於學生養成愛動腦和善於思考的習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自學數學的能力。

❾ 淺談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自學能力

先提高孩子的懂事程度。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自學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