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之批判

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之批判

發布時間:2021-01-30 10:56:19

㈠ 救救孩子怎麼樣

離開小學已有十好幾年了,卻時不時會聽到小學語文教材改版的消息,私底下就一直好奇,不知今天孩子們使用的教材變身成了哪般模樣。記得我小時候用的語文教材,是在所謂「教改」中小范圍使用的一種實驗版本(教改一輪又一輪,天知道何時才能塵埃落定),據說比通用教材的程度高了不少。可後來回想起來才慢慢發現,這套語文教材的政治教化功能竟然也隨之驟然升級,大約把本該針對初中生的灌輸也提前完成了。記憶猶新的乃是一「重點學習篇目」,關於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清貧一生》。記得文章前半部分詳盡描述了其窘迫的生活,讀來的確十分感人,然而其目的不過是為後文「寧可餓死,也拒領美元麵粉」的事跡作鋪墊。現在想來,全文洋洋灑灑數千字,竟然就是為了充當偉大領袖的傳聲筒。更好玩的是,這篇課文里還煞有介事地強調了朱自清的政治立場:「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以朱的自由派背景而論,也不知是否系杜撰。)可憐坐在底下聽講的不過是一群小學生,哪裡曉得什麼「第三條道路」?! 可是話說回來,好奇歸好奇,我可真還沒去找過今天的哪位小學生,要來他的課本看看。如今只因經常光顧郭初陽、蔡朝陽諸君的博客,知道有那麼一群第一線中學語文教師,樂意花費業余時間,傾注心血,逐一悉心研究了多套小學語文教材中以母親/母愛為主題的課文,一時間我的好奇心又起:這么一群有意思的人,究竟會以何種眼光看待今天的小學語文教材呢? 最近,又聽聞這本題為《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奇書正式出版,我就趕緊買來一本,花了幾小時一口氣讀完。 和許多人一樣,我發現平心而論,真的可用「今非昔比」來形容今日的小學語文教材。畢竟時過境遷,選編者的觀念也是變動不居的,一些陳舊的、過分突出意識形態的課文如今早已悄悄被淘汰出局,這多少是一個令人驚喜的變化。可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理由對小學語文教材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期盼。 在全書的主體部分,作者們按照事先的分工,對小學各年級涉及母親/母愛的課文逐一作出點評。這些點評出自不同人之手,各人眼光不盡相同,合到一起看似凌亂,實則體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氣質: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言之有物。這是國內出版的書籍中很少見到的一種特色。 此外,我得承認,作者選擇的批判視角相當巧妙,也適宜操作:一則由於它是與孩子的天性距離最近的題目之一,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啟發其心智。但如果選擇的篇目不佳,也最容易落入煽情有餘、理性不足的俗套中。因此母愛/母親這個題目確實是小學語文教育中應著力給予關注的。次則這類主題較少意識形態色彩,不那麼敏感,由此出發展開批判,可保證討論基本圍繞主題進行,不太會陷入離題千里的意識形態之爭。再則由於這一話題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富於生活氣息的主題自然容易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對提升小學語文教材的總體質量不無裨益。 打開書本,看到被點評的第一篇課文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學期課文《玩具櫃台前的孩子》。讀完此文,一股心酸不覺湧上心頭。想來小學生們讀罷此篇的第一感覺應該與我無異吧。選擇這篇令人傷感的文字,編者當然有其良苦用心。可惜故事編得似乎太過拙劣,孩子讀完之後,除了感覺那個小男孩怪可憐的,恐怕還會認為那位母親「不怎麼不可愛啊」。而即便編者的原意是強調克己復禮的文化傳統,但被選編在這套依然留有一星意識形態殘余的課本里,怎麼讀都讓人覺得有股子統治者教化臣民的味道。 在我看來,全書涉及的課文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還要數人教版一年級下學期的《看電視》。這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描繪了一家老小為了讓其他家庭成員能觀賞喜愛的電視節目而互相謙讓的故事。可是詩里明明白白寫著:「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覺」,這恐怕又會讓許多孩子覺得奇怪:何必為了看電視這樁小事,搞得一家人個個都那麼累?再買一台不就完了!於是,教材編寫者的上述意圖能否達到就成了一個疑問,道德教化的目的又一次面臨落空的危險。 雖然經過多次修改,政治人物的故事在小學課本中所佔比例有所下降,但我們仍然在一年級下學期的課文中看到了《陳毅探母》這樣一篇據考證至少是帶著幾分虛構色彩的文字。且不論文章本身虛構與否,單是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對權力的刻意強調(文章開頭就點明了陳毅的身份是元帥),就讓人感到一絲悲哀:難道我們的孩子,一言一行都要以政治權威為榜樣? 恰如該書作者蔡朝陽所言,小學課本選擇的文字應當有兒童的視角。強調「童趣」應該是小學這個階段的語文課本有別於它者的重要特徵。選編者們在這一點上雖有所考慮,許多課文採用了童話的形式,可惜仍然有著過於濃重的成人化痕跡,在課文里經常不由自主地以成人的思維、成人的專制來代替孩子的自主性思考和創造。我相信這肯定不是選編者的本意,而是無意間流露出來的。但正是這種下意識的做法,讓我們更應當警惕成人思維方式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如今的成人世界早已被毒化,因此我懷疑選編者有時可能是刻意在課文中安排一些情節,讓孩子們感覺到現實世界的功利。有機會通過課文接觸到一點這個世界的不那麼讓人愉快的一面,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們也許並非全然是壞事。可是令人無法理解的是,課文里的提到的許多孩子,他們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幾乎都是成人式的。典型者如《日記兩則》中的那個小女孩,明明連做夢都想要那條裙子,為了幫助媽媽實現捐助希望工程的心願,硬是克制住了自己這個稀鬆平常的念頭,「沒讓媽媽買」。看起來像是完全失去了孩子的童心,這能令人信服嗎?想來大概不過是又一篇成人代筆的偽作而已。 按照華德福教育的理念,教育應當最大程度地順應孩子的天性,「與孩子的天性合作」。每一個孩子都是生而自由的,他們的頭腦里本沒有什麼人為的障礙。所謂禁錮,幾乎無一不是後天強加於他們的。正是上述種種別有用意的禁錮,使得孩子們自幼只能在成年人強制規定的軌道上成長。高考、中考之類「指揮棒」的存在,更使得絕大部分的孩子、家長和教師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頭腦中另有想法,在很多時候也必須竭力隱藏,生怕被這個社會視為異類,遭致被淘汰的命運。這樣的教育,已經嚴重損害了每個孩子天生的創造力,毒害了他們原初天真爛漫的性情和天馬行空的頭腦。《救救孩子》一書的作者們以細致的事實和文本分析為基礎,點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某些(而非全部)荒謬之處,以幾乎聲嘶力竭的姿態吶喊著,讓人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這個希望說起來其實也很簡單:盡可能讓每一個孩子都接受符合人性的教育,還他們以自由,給他們時間慢慢成長;以恰當的方式教會他們去愛;引導他們以現代社會之公民的面貌生活在這個參差多態的世界上,活出每一個個體自己認為值得的樣子來,而不是僅僅努力去適應一個墮落的世界。但在當下語境中,這些本應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教育理念,看起來竟然貌似烏托邦,這是怎樣的一種諷刺啊。 因為深感教材中經典的缺失,在《救救孩子》一書的附錄中,編著者們還收錄了一些他們眼中的母愛經典。其中的多篇,我還是第一次讀到。慢慢地、細細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完,真的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動,我的心也頓時變得濕潤起來,不由地想到書的序言結尾處出現過的那句話:在愛里彼此玉成。

㈡ 救救孩子——中國小學語文教材批判 郭初陽電子書txt下載

發你郵箱吧

㈢ 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介紹

《救救孩子:來小學語文教材自批判》是郭初陽,蔡朝陽,呂棟編著的圖書,本書是民間第一次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全面、系統的專題性梳理,從母愛這個特定視角來審視我們的教材品質,同時也彰顯了來自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力量。

㈣ 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內容簡介

這為教師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本。教材並非不容置疑,教學也絕回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答過程。在課堂上,師生需要更多真實的、開放的對話。這就需要教師以平等的眼光來對待教材,以專業的眼光來審視教材,以敞亮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的困惑和疑問。而這也恰恰是諸多課堂存在問題的關鍵所在。

㈤ 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圖書目錄

我們為什麼要批判(代序)
小學語文教材總評
請讓他們慢慢長大——對三套小學內語文教材的綜合容評估
小學語文教材三個版本得星一覽表
人教版課文點評
請用好的方式告訴孩子一個真實的故事——評《玩具櫃台前的孩子》
必須假定有—個理想的精靈——評《日記兩則》
自己去吧(一年級上冊)
一次比一次進步(一年級上冊)
借生日(一年級上冊)
看電視(一年級下冊)
兩只小獅子(一年級下冊)
小蝌蚪找媽媽(一年級下冊)
植物媽媽有辦法(二年級上冊)
回聲(二年級上冊)

㈥ 請問為什麼編不出來

一本由郭初陽、蔡朝陽他們編寫的《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出版,一套由葉聖陶編、豐之愷插圖的《開明國語讀本》的重版,猶如兩枚重磅炸彈射向當下的小學語文教材,此期冰點特稿更是像一把鋒利的柳葉刀,將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進行了深入的勾畫、挑刺,徹底暴露了教材的可惡面貌。
奇怪吧?建國60多年來,偌大的中國竟然編不出一套像模像樣的小學語文教材,學生和家長反而要把70多年前出版的《開明國語讀本》視為至寶,這不僅是編輯的悲哀,更是語文教育的悲哀。有那麼多現成的中外名著可以選編,有那麼多的專家學者參與教材編寫,可為什麼就是編不出一套好的語文教材,到底是什麼原因?根本原因就在編寫教材的指導思想。外人有所不知,編寫者並不能完全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及識文斷字的需要編選教材,而是要按照教材編審委員會預先框定的宗旨、范圍來確定課文,凡是入選的課文都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與黨和國家某個特定時期的政策策略及政治方向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說,教材並不單是教會學生識文斷字的,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提高政治覺悟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增強愛國主義感情等,結果造成了語文教材承載了太多語文知識以外的負累,如道德教化和意識形態。
比較一下兩種教材,我1966年入學開蒙的第一課學的是「萬歲」課文,70年前的孩子在《開明國語讀本》第一冊第八課的「新國文」中學到的是「天地日月」四個字,你說,哪種教材更受學生歡迎?當然,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不會再編「萬歲」課文了,但要體現意識形態的編輯意圖則並沒完全放棄。就以人教版的教材來說,12冊共計46篇,平均每冊4篇涉及意識形態的內容。
這並不是說語文教材不能涉及「思想性」和「政治性」,而是要看選擇什麼樣的思想和政治內容。美國的教科書也是注重「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只不過其「思想性」關乎好的公共生活。對此,徐賁先生舉了由Pearson公司出版的英文教科書(Literature:ReadingandLanguage)為例,舉證在美國即使是一本傳授與文學有關的知識的英文教科書,也強調「思想性」,只不過它不是灌輸某種權力意識形態的教條,而是啟發學生思考一些與好的公共生活有關的認知、判斷、價值觀問題:真實、好壞是非、不同知識重要性的區別、個性和個體尊嚴、群體身份認同和塑造。

㈦ 《珍貴的教科書》在哪些小學語文版本中有

課題《珍貴的教科書》,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六冊第五單元、 [語文S版第五冊課文] [冀教版第六冊課文]

㈧ 救救孩子 小學語文教材批判 txt

沒辦法,教材有爭議,編制質量也有爭議,我的同班同學沒有幾個入編的。專國家正在教改中,屬就像那個捧著石頭過河一樣,捧了20多年了,還是沒有個結果。建議請家教,師范教育很多精英都在補習班呢,因為他們要為祖國教育質量嚴把質量關。或者自己以身試教、去私人學校、國外學校、或者請一位老師。

㈨ 如何避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兒童的閱讀實踐

審視我們當下教師的閱讀狀態,用一句流行的話 「我不讀書已多年!」來概括,是最真實生動的寫照,關於教師閱讀的思考與實踐。由此帶來的對自己、學生、學校,乃至整個教育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老師,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有人如是說。但是沒有閱讀,我們「承」什麼?我們又能「傳」什麼?如此崇高的化身,不允許我們干這樣卑賤的勾當。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閱讀,教師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教育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原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長說:「希望從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始學會渴求知識,共同用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校,首先意味著書籍」。「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可見教師閱讀不管從自身的發展,職業的要求,還是教育的內在訴求,都應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一、教師的專業訴求與閱讀 站在閱讀的角度探討教師的專業發展,我以為以下幾個方面最為要緊。即為師意識,批判精神,反思能力,表達水準。 首先,是為師意識。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必須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做老師?怎樣做老師?做怎樣的老師?我以為最重要的必須要有兩點清晰的認識:一是「無知即惡」。教師必須要懂得教育工作的方法、原理、規律……,而且要不斷探索、發現、完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從教育經典中吸取營養,並在實踐中成就經典;同時教師應該是有底蘊的,如果老師的心靈是一片沙漠,能企望他所培養的學生的心靈成為綠洲嗎?貧瘠的閱讀,只能讓教師變得無知,面目可憎。二是「平庸即惡」。「平庸的惡」這個詞語來自漢娜·阿倫特。崔衛平說過 「正常的普通人木知木覺才是事情真正的可怕之處。這些人對自己行為的危害並非一無所知,他們之所以還那麼做,是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對此負有責任,他們只是執行命令、服從權力和權威,他們內在的個人消失在『組織』之中,『無思無慮』」。想想我們老師有多少時間是在莫名其妙地看天?我們有多少時間是在莫名其妙地等待?我們看似忙忙碌碌,我們究竟做了多少該做的、有意義的、善的事?一個教師,如果幾十年如一日,反復著同樣的勞動,把教育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這跟學生買一台電腦學習機又有何區別。教師需要技術,但更需要精神,需要創新和超越的精神。 第二,是批判精神。近段時間來,《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這本書的出版引發了不小的爭論。暫且不去評價它好壞。我想說的是這本書產生的方式,或者說那些始作俑者和作者——郭初陽,蔡朝陽,呂棟等一些高中教師。讓人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小學的教材批判不是小學教師發起,參與者又為何大多不是小學教師?我思考的結論是:我們先天發育不完全,後天又缺乏足夠的營養。直接一點兒,我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原本是不完整的。說得更明白一點兒,我們讀書讀少了。 再具體些,我們缺乏的是發現問題的意識,即批判意識——我們有教材崇拜心結;更不知道它究竟錯在哪裡?是怎麼錯的?如何療救?自然也不會有深刻的分析的能力,讓人信服並給予啟迪。就像一個醫生不理解手術刀的操作法則、不明白處方上葯品的效用,是多麼可怕的事情!難怪,這些作者和出版商多少有些嘩眾取寵的呼叫:您的孩子還在吃錯葯!這不是明擺著批評我們老師在給學生喂「錯葯」嗎?看來要給學生「良葯」,必須要教師擁有自己的「良方」。我們必須要有更廣泛的閱讀支撐我們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我們才能有底氣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批判的精神不是說有就有,閱讀就是最好的批判原點! 第三,是找尋自我。沈從文先生在《從文自傳》里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湘西向來是苗民聚居地,民風剽悍,不易管理。清朝派駐大量官兵清鄉剿匪,真正的土匪強寇不好抓,只好抓一些安分守己的百姓,到河邊砍頭,然後割耳朵數人頭去邀功請賞。因為抓得太多,不好全殺了,就去大王廟里抓鬮抽簽,生死由天,這些百姓居然也真的去了,該死的站一邊,只怪自己命不好;可活的站另一邊,也不見得歡呼雀躍。很木然。沈先生說那些百姓就這么稀里糊塗死掉了,也稀里糊塗地活下來了。 回到我們的教學,審視我們教學行為,在固定的操作模式下——大家不要以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是沒有操作模式的,有,無處不在,為什麼要一年兩個學期?為什麼一周要五天?為什麼是四十分鍾一節課?為什麼有講台和課桌的區別?為什麼我要站著,而學生是坐著的?有的有答案,有的沒有,但我們安之若素,我們沒有思考過。你可以認為沒有思考的價值,但真的沒有價值嗎?沒有思考,何來判斷——在這些模式之外,你個人化的教學行為有沒有問題?有,如果說沒有,估計連你都不相信。但我們能說出多少問題?又好像說不出吧。很正常,因為我們都缺少發現意識,缺少反思精神,更沒有療救措施。如果這是正常,那就是巨大的反常!當一個人失去思考之後——也就隨之失去了抵抗與追求等能力;也就失去了作為「人」的可能性;也就異化為「待宰的羔羊」…… 法國作家加繆說過,思考意味著中斷,暫停一刻,想一想,如何?怎樣?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於是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就需要解決的途徑,最簡單的方式是——閱讀。通過閱讀,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發現自我,並找到自我。如此而已。 第四,是表達水準。閱讀,思考,表達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一種常態。尤其是表達,我們明顯感覺到老師需要進一步提升。特別是書面的表達,姑且不說表達的思想,就是文通字順這樣的基本要求,對某些老師來說也是一,讀後感《關於教師閱讀的思考與實踐》。讀與寫的關系應該是明確的: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學習表達的過程,而實際上,形成文字的過程是思維獲得激越,思想獲得升華,智慧獲得增進的最有效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教師的表達水準相對與精深的教育理論,可能顯得幼稚和粗糙,然而那是老師們在實踐和思考中所碰撞出的思維的火花,盡管它很微弱,但誰能說他不是燎原的星火。盡管它很綿薄,但誰能說它不具火山噴涌的能量。閱讀與寫作的過程,對老師來說,確實是個艱難跋涉的過程,唯有堅持,日久彌新,才能不斷超越,我們的足印深深淺淺,彎彎扭扭,但誰能說他不是從沙漠進入綠洲的必經之路,是從泥濘到晴空的必由之途呢! 二、我們的閱讀實踐與行動 基於對教師專業訴求的思考,我們學校繼承閱讀與習作教學豐厚傳統,凝聚和凸顯「崇實篤行尚美厚學」的學校文化精神內核,著力打造「詩文振東」特色學校,即倡導「閱讀經典 靈性寫作」,涵養教師人格修養,尋求教育生命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期尋求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新平台、新境界。 一、「厚學讀書節」——為教師閱讀正名。每學期貫穿始終教師推薦各類經典讀本,力求閱讀廣度和深度。閱讀教育教學著作,提升理論素養;閱讀社科人文讀本,涵養人格精神。塑就教師群體風貌,尋求教師個性風格。撰寫讀後感、閱讀報告等,每學期統一評比。以學校網作為主要載體,刊布教師各類撰述成果,教育敘事、教研隨記、案例評析、教學論文、課題成果和讀書筆記、文學創作等。 二、「風雅論壇月」——為教師閱讀搭台。以「風雅講壇」為主要平台,舉辦教師交流活動。引導閱讀理念,拓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位。邀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座,論述中國歷史文化的淵源和流向,特定背景下文化的發展狀態和脈絡取向,專題人物和文化事件的表象和特徵等;闡述中外文化的發展軌跡,比較彼此的交流融合等。尤其要推介本校教師演說,反思專業成長經歷,介紹教育教學經驗,交流閱讀心得體會,組織讀書沙龍等其他更為靈活的交流活動。 三、「論文創作周」——讓閱讀體現思考。讀書然後談感受,日作然後留日誌,做事然後寫反思,賞景然後悟人生,研究然後出成果,形成文字的過程是思維獲得激越、思想獲得升華和智慧獲得增進的最有效過程,也是導致我們幸福的最美麗途徑。我們將創作周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論文創作,每位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或案例一篇,我們的論文內容十分寬泛,並不局限於教育教學論文,內容多樣,形式不限。第二階段:論文指導修改:每位指導老師必須為結對的教師論文提出修改意見。第三階段:論文投稿階段:論文撰寫完成後,老師根據論文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報刊雜志進行論文投稿,各年級教學助理負責投稿和情況的記載。第四階段:展示評比總結,在教師中選取部分優秀論文,通過青年教師夜學習,進行觀點展示與交流。同時開展校級論文評選,做好活動的總結。 四、「好書推薦日」——讓閱讀體現需要。每年一次閱讀書籍征訂,我們會安排一天的時間,以年級組為單位,組織教師推薦經典讀本。由教科室匯總、篩選,這其中,既有專業理論書籍的閱讀,又有人文讀本的熏陶;在學校的閱覽室,我們有《散文》《報告文學》《收獲》等用影響力的雜志上百種,吸引老師們走進閱覽室,還自己讀書的時間。 幾年來時閱讀推動,教師在不僅在意識上,還是在實踐中,逐漸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有位青年教師在讀書節後這樣寫道:「年輕的教師們正不斷與讀書結下更深的情誼,它將歷練又一批火熱的心,拓展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寬度!正如一個叫法郎士的洋人說讀書是『靈魂的壯游』,的確在讀書中對話,在讀書中滋養,在讀書中完善,這確實是一種至樂的體驗。」 而在眾多的青年教師中,俞翔老師是受益於閱讀最典型的代表,幾年來發表了進百篇散文,三十多篇論文,輔導學生作文發表上百篇,有兩位學生獲得了浙江省文學之星金獎,一名學生成為了嘉興最小的作協會員。同時憑著自身的優勢,深入開展了班級讀書會得研究,最近在全國第七屆班級讀書會上,一節《朝花夕拾》群文閱讀,受到專家一致好評。雖然備課只花了三天,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其實,這節課我備了十五年」!是啊,教師閱讀厚積薄發,成就學生,也成就了自我。 我一直以為,對一名教師來說,教育就是一次旅行。我們外出旅遊,我們可能更多是感受自然風景的給人於美的享受,顯然這樣的游覽是不全面的,很多景點可能並不是其表面的東西吸引人,更多是藏在景點背後的故事,才使得原本平淡的東西更有內涵和價值。著名作家郁達夫曾經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裡他都會帶上當地的地方誌,在充分閱讀後,才覺得這樣的游覽才是有意義的。教育的過程也應該是這樣,看到深層的別樣風景,才更有意義。 崔衛平老師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要多少好東西才能造就一個人》,可是,我們又有多少好東西呢?我們需要多少好東西才能造就一好教師呢?我經常在想:假如我是學生,我會信賴我這樣的老師嗎?假如我是家長,我會信任我這樣的老師嗎?假如我是老師,我會信服我這樣的老師嗎?假如我就是我,我如何看待作為老師的我呢?我感到很惶恐,因為這幾個問題答案似乎都不大那麼樂觀。只是,我覺得,也許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厚學致遠,寄望閱讀,沒有比讀書更奇妙的事了。只要你熱愛閱讀,你在教育這條路上會走得更遠!堅信,在閱讀中我們會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閱讀全文

與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之批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