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小學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並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以下介紹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供同學們參考:
1.主動學習的習慣
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鍾學習時間。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於學習,並能堅持始終。
2.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習慣
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把每個規定的學習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根據學習內容,為每個時間段規定具體的學習任務,並要求自己必須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這樣做,可以減少乃至避免學習時走神或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在完成每個具體學習任務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時間段的學習中去。
3.各學科全面發展,不偏科的習慣
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是發展全面的復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學生要全面發展,不能偏科。這就要求中學生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科更要努力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興趣。對不喜歡的學科或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科,可以適當降低標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的初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然後要求自己去完成。這是克服偏科現象的有效方法。
4.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有助於培養自學能力。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認真研讀,理解並應用預習提示、查閱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
5.認真聽課的習慣
上課時,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信息,還會用動作、表情傳遞信息,用眼神與學生交流。因此,中學生上課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能否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學習,是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性因素。上課要做到情緒飽滿,精力集中;抓住重點,弄清關鍵;主動參與,思考分析;大膽發言,展示思維。
6.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可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創新意識的勃發。回答問題要主動,起立迅速,聲音宏亮,表述清楚。
7.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可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裡素質,促進創新意識的勃發。回答問題要主動,起立迅速,聲音宏亮,表述清楚。
8.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習慣
學習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系、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於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於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要知道「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應該養成向別人請教的習慣。
9.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在專心聽講的同時,要動筆做簡單記錄或記號。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關鍵語句進行「圈、點、勾、畫」,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記下來。有實驗表明:上課光聽不記,僅能掌握當堂內容的30%,一字不落的記也只能掌握50%,而上課時在書上勾畫重要內容,在書上記有關要點的關鍵的語句,課下再去整理,則能掌握所學內容的80%。
10.課後復習的習慣
課後不要急於做作業,一定要先對每一節課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復習,歸納知識要點,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系,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結構或提要步驟式知識結構。主動詢問,補上沒有學好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注意進行交替復習。
11.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自己選做的作業,認真思考,認真書寫,一絲不苟,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尋找解決的辦法。作業寫完後,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徵和要點,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作業錯了,要及時改過來。
12.階段復習的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單元、章節知識結構,在大腦中勾畫圖式。這是使知識系統化,牢固掌握知識,形成學科能力的重要一環。
13.自覺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習慣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發展的表現,是創新能力的內核,是實現未來發展的關鍵。中學生應該隨時注意運用如下步驟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臨的問題。(2)搜集相關問題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從八個方面嘗試各種新的組合。包括改變方向,改變角度,改變起點,改變順序,改變數量,改變范圍,改變條件,改變環境等等。(4)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5)讓大腦放鬆,讓思維掠過盡可能多得領域,以引發靈感。(6)檢驗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決作業難題的有效方法。
學無止境,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也要善於借鑒他們比較好的學習經驗為己所用。聰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乘風破浪,早日達到勝利的彼岸.
B. 小學數學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摘要】習慣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足可以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著重要作用。小學數學大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關鍵詞】低年級;學習習慣小學一年級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就應充分地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這一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上課專心傾聽包括看、聽、想、做等四個方面。看:就是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聽:就是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想:就是想所學的內容,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做:就是動手操作學具和做練習。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作好練習。在這一方面,我雖然經常要求學生要這樣做,也想了許多方法可效果一般,反思以後我覺得可能是缺少對這一年齡段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的認識與研究,以後的教學中要著重去考慮和思考。二、培養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的習慣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習慣,首先,根據不同的年級採取不同的方法,要求學生認真地讀課本。由於一年級學生識字不多,缺乏閱讀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教給學生看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由教師領著學生一起讀,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算式以及敘述文字的能力,以後隨著識字量的增加,適當增加看書的成分。其次,要培養學生根據圖意獨立閱讀課本的習慣。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處理的:一年級上學期前半段學生基本依賴教師讀題和提示來完成作業,雖然不利於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但總要給學生適應的時間。後半段雖然一年級學生識字不多,但可在老師的幫助下讀題,也經常讓個別識字較多的學生讀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知道了教科書中的人物形象,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基本上能自己讀題解答,實在不能理解的地方經常拿出來大家一起讀、一起理解和分析。除了指導學生讀課本外,我還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在閱讀課外書的同時,發現課外書中以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首先,要選擇好思考的材料,創設思考的情境。如教學新教材一年級上冊中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如□○□=12,14=□○□時,先讓學生獨立地解題,然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怎樣才能把算式都寫出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要重視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比解答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即使學生提出一些離奇的問題也不要緊,教師也要引導、鼓勵,並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新課程標准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經常出現三種條件,讓學生選擇解答,同時還提出:「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否試著解答出來。」如同學們跳繩,小紅一分鍾跳了55下,小麗一分鍾跳了65下,小亮一分鍾跳了48下,教材提出了小紅和小麗一共跳了多少下?小亮比小麗少跳多少下?這兩個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經過思考,提出了三個人一共跳了多少下?小紅比小亮多跳多少下?小紅再多跳幾下和小麗同樣多?等許多不同的問題,並與同學嘗試解決了一些問題。有了交流又可產生新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樂於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四、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准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書寫美觀、工整是學生的基本功。有些粗淺的認識以為數學的書寫多數是數字或是符號,並不是很重視孩子的數學書寫,其實不然:簡單的幾道數學口算,如果學生排的亂七八糟,你是教師的話你會有好的心情為學生批改嗎?!反之,學生排的橫有橫行、豎有豎行,不正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做事認真、熱愛生活的品質嗎?所以,從小就要讓學生養成規范書寫,保持書寫清潔的習慣。如:一年級下冊開始教學生進行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C.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新課程實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前提是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建議:
一、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上課前初步理解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及復習學習新知識所要運用的相關知識的過程;它是學生自我探索、思考、質疑的學習過程,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新課的內容,了解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而且在預習過程中,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自己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作為問題提出來,這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於發現學習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但「課前預習」在老師和學生的腦海里一直是語文課的專利,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數學老師往往忽視了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總覺得數學沒什麼好預習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師要學生預習,也總是這樣說:「明天要上新課了,請大家好好預習一下。」預習什麼呢?怎樣預習呢?沒有方法交給學生,學生口頭上答應,其實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那麼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呢?下面就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前就要學生通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並能感受到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一年級《分類》這一課時,我就在課前布置學生們和家長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商場里的商品是怎樣擺放的。學生在上課時就能很快地說出「同樣的商品擺在一起」也能說出這樣放的各種好處,這就為分類的認識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在課後讓他們整理自己的書包、衣櫃,讓他們感覺分類的重要性。用學生身邊的「情境」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使學生不僅認識到數學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把生活帶進數學,又把數學帶進生活,而且培養了同學們喜歡數學的情感,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出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適當鼓勵,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培養預習習慣,要注意激發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具有求知慾望,每個學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要注意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不斷強化學習需要。如學完了「2的乘法口訣」後,教師適時引導,「同學們想知道『3的乘法口訣』嗎?『3的乘法口訣』又是怎樣得來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請同學們預習『3的乘法口訣』。老師看誰預習的最好。」簡單的一句話,往往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有些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淺顯的問題,這時教師更要注意,切不可以「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或「這么簡單的問題別問我」等帶有貶義的言語回答學生,而應耐心地啟發他認真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動機會越來越強,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而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習的氛圍 。
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我們在教學過程是就要通過開展實踐性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區中的數學問題逐步感受到現實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前,我就為同學們創設一個購物的情境,在桌上擺一些學慣用具並標上價錢,找兩名同學做售貨員,然後其它同學則用模擬錢幣到售貨員那裡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對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感到很新鮮,積極性相當的高。通過這一活動同學們知道拿一元錢可以買到哪些東西,同時也學會了找錢,創設這樣的購物情境,讓學生在模仿購物活動中認識了人民幣,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的購物活動,使學生在買賣商品的過程中掌握人民幣的有關知識,提高了他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培養學生課堂上認真聽講的習慣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內容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聆聽老師的講解和傾聽孩子的發言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首先學生要會聽講。上課要聽清老師所提的問題,老師的解題思路,老師所總結的方法,這些一般都與教學的重點有關。課堂上只有會聽,才能會思考。課堂上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對別人的回答做出准確地判斷和補充。因為同學之間的思維水平比較相近,有時學生的語言卻能使其更明白。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聽,如「誰聽懂了這位同學的發言?誰願意來解釋一下?」讓學生感受到聽的重要。教給學生聽的方法。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要邊聽邊想別人說的與自己的想法一樣嗎?有沒有補充?他的想法與你的不同在哪裡,重復一遍,再
D.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內容摘要: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前提是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培養學生課堂認真聽講的習慣;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會審題,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從而達到全面提高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生 學習習慣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新課程實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前提是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建議:
一、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上課前初步理解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及復習學習新知識所要運用的相關知識的過程;它是學生自我探索、思考、質疑的學習過程,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新課的內容,了解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而且在預習過程中,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自己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作為問題提出來,這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於發現學習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但「課前預習」在老師和學生的腦海里一直是語文課的專利,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數學老師往往忽視了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總覺得數學沒什麼好預習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師要學生預習,也總是這樣說:「明天要上新課了,請大家好好預習一下。」預習什麼呢?怎樣預習呢?沒有方法交給學生,學生口頭上答應,其實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那麼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呢?下面就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前就要學生通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並能感受到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一年級《分類》這一課時,我就在課前布置學生們和家長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商場里的商品是怎樣擺放的。學生在上課時就能很快地說出「同樣的商品擺在一起」也能說出這樣放的各種好處,這就為分類的認識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在課後讓他們整理自己的書包、衣櫃,讓他們感覺分類的重要性。用學生身邊的「情境」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使學生不僅認識到數學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把生活帶進數學,又把數學帶進生活,而且培養了同學們喜歡數學的情感,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出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適當鼓勵,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培養預習習慣,要注意激發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具有求知慾望,每個學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要注意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不斷強化學習需要。如學完了「2的乘法口訣」後,教師適時引導,「同學們想知道『3的乘法口訣』嗎?『3的乘法口訣』又是怎樣得來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請同學們預習『3的乘法口訣』。老師看誰預習的最好。」簡單的一句話,往往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有些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淺顯的問題,這時教師更要注意,切不可以「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或「這么簡單的問題別問我」等帶有貶義的言語回答學生,而應耐心地啟發他認真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動機會越來越強,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而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習的氛圍 。
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我們在教學過程是就要通過開展實踐性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區中的數學問題逐步感受到現實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前,我就為同學們創設一個購物的情境,在桌上擺一些學慣用具並標上價錢,找兩名同學做售貨員,然後其它同學則用模擬錢幣到售貨員那裡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對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感到很新鮮,積極性相當的高。通過這一活動同學們知道拿一元錢可以買到哪些東西,同時也學會了找錢,創設這樣的購物情境,讓學生在模仿購物活動中認識了人民幣,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的購物活動,使學生在買賣商品的過程中掌握人民幣的有關知識,提高了他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培養學生課堂上認真聽講的習慣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內容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聆聽老師的講解和傾聽孩子的發言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首先學生要會聽講。上課要聽清老師所提的問題,老師的解題思路,老師所總結的方法,這些一般都與教學的重點有關。課堂上只有會聽,才能會思考。課堂上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對別人的回答做出准確地判斷和補充。因為同學之間的思維水平比較相近,有時學生的語言卻能使其更明白。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聽,如「誰聽懂了這位同學的發言?誰願意來解釋一下?」讓學生感受到聽的重要。教給學生聽的方法。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要邊聽邊想別人說的與自己的想法一樣嗎?有沒有補充?他的想法與你的不同在哪裡,重復一遍,再用自己的話說一遍。讓學生養成邊聽邊思考的習慣。每天對學生進行十至十五道題口算練習,老師讀題,學生寫答案。聽算是訓練學生認真聽的一種方法。有時聽老師口述應用題,學生寫出或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找出關鍵句子,列出算式。學生只有注意聽了,才能寫出來,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是對孩子聽的習慣的一種培養。那麼,課堂上要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讓學生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創造優良的課堂環境,消除學習中的干擾因素。例如、我們有固定的學習場所,准備好課堂必備的教具學具,創造舒適的學習環境。二引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數學課堂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引發學生的注意,例如,創設不同的課堂情境,運用游戲、故事、適當的評價等等。都能引發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三運用多種熟練的技能和技巧。學生有了熟練的技能和技巧,學習起來應付自如、心情舒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來。例如,學生在學了兩位數的加減之後,有了一定的運算技能,再學三位數加減就很容易。
因此讓學生學業有成,或是取得一些大的成就,就一定要在課堂上、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培養出一個做任何事都能專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好習慣。
三 、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
新的課程改革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師生平等地對話和交流。如果在課堂上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發言,教學過程就會像一潭死水令人窒息。一些老師上課後時常抱怨學生啟而不發,實際上是除了自己「啟」的藝術不高明外,也與平時沒下功夫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有很大關系。那麼,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呢?
一要為學生的發言創造寬松的環境。就教師本人來說,要民主、寬容、隨和,總是以欣賞的眼光評價學生的發言,要讓他們知道,不管他們說得是否正確,能站起來發言就是好樣的,應為自己敢於發言而自豪。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發言就會心情坦盪,沒有什麼顧忌。假如一個教師專斷、心胸狹窄,評價學生多用挑剔和責備的眼光,則勢必造成學生在他的課堂上心理壓抑而失去發言的勇氣。就學生來說,要教育他們學會傾聽和尊重,不能在別人發言時隨意起鬨或打斷別人的發言,更不能譏笑和嘲諷,從而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發言氛圍。就班主任來說,可以讓學生定期開展評比諸如「發言之星」一類的活動,使學生在競爭中感受發言的魁力。
二要幫助學生破除發言的羞怯感。教師要時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學談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戰勝自卑。如果教師希望這些同學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話,不妨在課下提前給他們交待一下要提問那方面的問題,鼓勵他們放下包袱,大膽發言;如果這些同學因沒有回答好問題而在課堂上受了委屈的話,教師要及時地給予安慰。另外,教師要多創造情境,幫助這些學生煉膽、煉口,如詩歌朗頌會、演講比賽、口頭作文賽等;盡量多給他們社交的機會,如課堂情景劇、文娛晚會、校外訪問,各種座談會等,使其在實踐中鍛煉發言的膽量和勇氣。
三要幫助學生突破心理障礙的臨界點。很多老師都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時候讓回答問題,不少學生的臉上已明顯地流露出想發言的意識,同時伴隨著各種有趣的動作:搓手,撓頭,挪動屁股,正所謂坐立不安,躍躍欲試。但奇怪的是很難有一個學生主動站出來講話。這說明,學生心理障礙的臨界點已到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妨諧趣一把,活躍一下課堂氣氛,以突破學生心理障礙的臨界點,比如老師慨嘆:「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坐而想何如起而行。」心理上的窗戶紙被老師捅破了,學生開心一笑,或許有的學生就會順勢站起來發言。有時,為了讓學生突破心理障礙的臨界點有一定的爆破性,也可以讓學生不舉手發言。這是因為,有的學生不發言,是怕鼓足了勇氣舉了手,卻不一定被挑選到;如果教師不要求舉手,學生站起來就可以回答,從而減少猶豫的時間,有利於沖破心理堤壩。
四要讓學生學會表達。在課堂發言中,時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發言拖泥帶水讓人心焦,有的學生慢聲細語讓人聽不到,有的學生反應遲鈍出現冷場,等等。這不但沒有精彩紛呈的對話出現,反而無端地浪費了很多時間。這就要求我們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讓學生掌握一些口頭表達的技巧。學生的口語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做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如開始只要求學生聲音宏亮、吐字清晰即可,以後再逐步增加抑揚頓挫和感情色彩訓練等。這樣,學生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發言的要領和技巧,就會更多地體會到發言的成功帶來的心理愉悅,以後的發言就會更積極更主動。
五要防止發言權的壟斷現象。在課堂上,有的學生膽大,思維敏捷,老師一提出問題,搶著發言的總是這些同學。如果教師不注意調控,就會在無形中造成這些同學對發言權的壟斷。假如其他同學很難得到發言的機會,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發言的積極性。有位教師遇到這種現象,就與班級中的「活躍分子」約定:為了照顧班級中的每個同學,讓他們都有答題的機會,以後你們舉三次手才可獲得一次回答問題的權利,如果答題有創意,可以再獎勵一次。這位教師的做法,既限制了這些「活躍分子」的發言頻率,又避免了他們的不滿情緒,調動了他們的思維向縱深發展,更重要的是讓大多數同學享有了公平的話語權,使每個同學都感受到課堂發言的樂趣。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好與不好,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是否具備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換而言之,一個背離了「主動學習原則」的學生是不會取得優異成績的,這就是問題的結症所在。
在很多學生的意識中,學習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家長的期望。所以,他們的學習依賴於家長的外在壓力和監督,自己徹底放棄了自主學習的機會。所以,我們教師必須從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開始,對他們進行自主習慣的培養。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就更談不上自主學習了。我們數學教師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抽象的數學同文學藝術一樣,源於生活,來自具體,在生活中產生了數學,而最終又用於生活。我們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自覺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教學《簡單的統計》時,進行了這樣的一番談話: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令人佩服,我班又有那些同學愛好體育運動呢?說說你愛好那些項目?怎樣知道班內愛好哪個項目的人數最多?引導學生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情境把學生帶到生活中,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數學。
二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參與意識。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例如,在「千克的認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課前要求學生准備一袋1000克的鹽或其它物品,讓他們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覺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讓學生把鹽放到台秤上稱一稱,然後再請學拿出從家裡帶來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只蘋果重一千克,多少只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台秤上稱一稱。這樣學生在充分的操作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學習「可能性」時,在三個口袋裡分別放了「紅球」、「綠球和黃球」、「紅球和黃球」,讓學生從不同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討論「摸出的球一定是紅球嗎?」從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這些操作實踐活動同學生的生活和所學知識緊密結合,需要學生人人參與,在操作實踐中進一步理解、體驗相關的數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又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愛因斯坦說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孔子也曾有過如此教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只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到知識。例如,我們在教學《游戲規則的公平性》這一課時,以比賽的形式進行,讓學生摸分別裝有不同個數紅球的三個袋子,比一比在相同的時間內誰摸的最多。這樣的設計不僅引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爭議,爭什麼呢?不公平呀,紅球個數不等呀,繼而引出下面的問題,要想公平應該怎麼辦?而我們從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完全進入角色,這樣的課不但能讓學生在學習時保持輕松舒暢的心態,得到充分的自主自由,學習本身也成了一種休閑。然而在休閑時學生又能保持一種追求、探索的信念,,使學習、研究的興趣得以延伸。
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本身是一種運用思維的學科。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認識事物的基礎,一切發明創造都離不開科學的觀察。在教學中不斷向學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統的觀察要求,這樣可以促進兒童的觀察能力逐步向自覺、獨立、持久、有計劃發展。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推論,給他們將的應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布萊爾曾說:「教育最主要的是教會人們思考。」毋庸置疑,教育者在教學中必須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而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更要常抓不懈!我們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時,可以嘗試以下途徑。
一榜樣示範,激發思考。根據小學生好模仿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一些學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詞語觸動學生的心靈。
二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回產生各種不同的疑點或難點,而這些疑點或難點往往就是我們教學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十分注意教學信息的反饋,及時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題,對主動質疑問題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計算題和應用題教學中,我們可以提倡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想法,做法去進行計算或解答應用題,只要學生算得對,算得巧就可以了。時間長了就會使學生做完每一道題後,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道題還有別的解法嗎?這樣的教學能調動學生質疑問題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
三讓學生養成討論的習慣。討論為學生創設了發現的空間,使每個學生能參與其中充分開動腦筋,發表自己的見解,又可以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理解、消化知識,而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的知識往往是掌握最扎實、記憶最深刻的,從而學的活、記得牢。
六 、培養學生會審題,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我發現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許多錯誤,往往並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識,而是缺乏必要的審題習慣和審題技能。有時候觀察到有的學生甚至連題目都沒讀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開始做了,不錯才怪呢!要提高作業正確率,必須下功夫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要求再解題的習慣。每教一新課例題,教師都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練審題,在學新課的同時學會審題方法,養成審題習慣。到高年級,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解題時自覺地靈活運用已學知識,調動自己所有學習過的知識解題,並在多種方法中擇優。解題時要認真書寫,教學生解題時要書寫整潔,格式規范,計算要養成列豎式的好習慣,象今年我所教的同學的計算習慣和能力就都較差,怕繁怕難。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會驗算,養成解題時檢驗的習慣,驗算首先是驗算理,驗方法,其次是驗計算。在檢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邊算邊查邊驗,一步一「回頭」,爭取一次做對,防止無效勞動。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主要靠課內教學的指導和訓練。家庭作業題要認真設計,數量要少,質量要好,解題的要求要高。由於題量少,學生不感到負擔,就樂於開動腦筋認真完成。這樣安排作業,學生負擔輕,積極性高,不但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形成,而且有利於思維能力的提高。
所以說,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較高層次的修養。而這個習慣的養成是需要身為教師的我們一點一滴地去培養的,我們應盡量使學生經歷一個由學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無疑的過程。只有這樣長期堅持,才能培養起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 (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2、傅道春,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一版。
3、張行濤 ,《新世紀教師素養》,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03年6月 第一版。
4、李文娟, 《名師培養學生好習慣的有效途徑》, 九州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E.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新課程實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前提是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建議:
一、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上課前初步理解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及復習學習新知識所要運用的相關知識的過程;它是學生自我探索、思考、質疑的學習過程,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新課的內容,了解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而且在預習過程中,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自己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作為問題提出來,這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於發現學習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但「課前預習」在老師和學生的腦海里一直是語文課的專利,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數學老師往往忽視了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總覺得數學沒什麼好預習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師要學生預習,也總是這樣說:「明天要上新課了,請大家好好預習一下。」預習什麼呢?怎樣預習呢?沒有方法交給學生,學生口頭上答應,其實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那麼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呢?下面就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前就要學生通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並能感受到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一年級《分類》這一課時,我就在課前布置學生們和家長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商場里的商品是怎樣擺放的。學生在上課時就能很快地說出「同樣的商品擺在一起」也能說出這樣放的各種好處,這就為分類的認識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在課後讓他們整理自己的書包、衣櫃,讓他們感覺分類的重要性。用學生身邊的「情境」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使學生不僅認識到數學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把生活帶進數學,又把數學帶進生活,而且培養了同學們喜歡數學的情感,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出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適當鼓勵,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培養預習習慣,要注意激發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具有求知慾望,每個學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要注意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不斷強化學習需要。如學完了「2的乘法口訣」後,教師適時引導,「同學們想知道『3的乘法口訣』嗎?『3的乘法口訣』又是怎樣得來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請同學們預習『3的乘法口訣』。老師看誰預習的最好。」簡單的一句話,往往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有些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淺顯的問題,這時教師更要注意,切不可以「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或「這么簡單的問題別問我」等帶有貶義的言語回答學生,而應耐心地啟發他認真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動機會越來越強,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而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習的氛圍 。
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我們在教學過程是就要通過開展實踐性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區中的數學問題逐步感受到現實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前,我就為同學們創設一個購物的情境,在桌上擺一些學慣用具並標上價錢,找兩名同學做售貨員,然後其它同學則用模擬錢幣到售貨員那裡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對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感到很新鮮,積極性相當的高。通過這一活動同學們知道拿一元錢可以買到哪些東西,同時也學會了找錢,創設這樣的購物情境,讓學生在模仿購物活動中認識了人民幣,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的購物活動,使學生在買賣商品的過程中掌握人民幣的有關知識,提高了他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培養學生課堂上認真聽講的習慣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內容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聆聽老師的講解和傾聽孩子的發言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首先學生要會聽講。上課要聽清老師所提的問題,老師的解題思路,老師所總結的方法,這些一般都與教學的重點有關。課堂上只有會聽,才能會思考。課堂上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對別人的回答做出准確地判斷和補充。因為同學之間的思維水平比較相近,有時學生的語言卻能使其更明白。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聽,如「誰聽懂了這位同學的發言?誰願意來解釋一下?」讓學生感受到聽的重要。教給學生聽的方法。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要邊聽邊想別人說的與自己的想法一樣嗎?有沒有補充?他的想法與你的不同在哪裡,重復一遍,再用自己的話說一遍。讓學生養成邊聽邊思考的習慣。每天對學生進行十至十五道題口算練習,老師讀題,學生寫答案。聽算是訓練學生認真聽的一種方法。有時聽老師口述應用題,學生寫出或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找出關鍵句子,列出算式。學生只有注意聽了,才能寫出來,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是對孩子聽的習慣的一種培養。那麼,課堂上要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讓學生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創造優良的課堂環境,消除學習中的干擾因素。例如、我們有固定的學習場所,准備好課堂必備的教具學具,創造舒適的學習環境。二引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數學課堂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引發學生的注意,例如,創設不同的課堂情境,運用游戲、故事、適當的評價等等。都能引發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三運用多種熟練的技能和技巧。學生有了熟練的技能和技巧,學習起來應付自如、心情舒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來。例如,學生在學了兩位數的加減之後,有了一定的運算技能,再學三位數加減就很容易。
因此讓學生學業有成,或是取得一些大的成就,就一定要在課堂上、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培養出一個做任何事都能專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好習慣。
三 、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
新的課程改革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師生平等地對話和交流。如果在課堂上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發言,教學過程就會像一潭死水令人窒息。一些老師上課後時常抱怨學生啟而不發,實際上是除了自己「啟」的藝術不高明外,也與平時沒下功夫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有很大關系。那麼,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呢?
一要為學生的發言創造寬松的環境。就教師本人來說,要民主、寬容、隨和,總是以欣賞的眼光評價學生的發言,要讓他們知道,不管他們說得是否正確,能站起來發言就是好樣的,應為自己敢於發言而自豪。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發言就會心情坦盪,沒有什麼顧忌。假如一個教師專斷、心胸狹窄,評價學生多用挑剔和責備的眼光,則勢必造成學生在他的課堂上心理壓抑而失去發言的勇氣。就學生來說,要教育他們學會傾聽和尊重,不能在別人發言時隨意起鬨或打斷別人的發言,更不能譏笑和嘲諷,從而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發言氛圍。就班主任來說,可以讓學生定期開展評比諸如「發言之星」一類的活動,使學生在競爭中感受發言的魁力。
二要幫助學生破除發言的羞怯感。教師要時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學談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戰勝自卑。如果教師希望這些同學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話,不妨在課下提前給他們交待一下要提問那方面的問題,鼓勵他們放下包袱,大膽發言;如果這些同學因沒有回答好問題而在課堂上受了委屈的話,教師要及時地給予安慰。另外,教師要多創造情境,幫助這些學生煉膽、煉口,如詩歌朗頌會、演講比賽、口頭作文賽等;盡量多給他們社交的機會,如課堂情景劇、文娛晚會、校外訪問,各種座談會等,使其在實踐中鍛煉發言的膽量和勇氣。
三要幫助學生突破心理障礙的臨界點。很多老師都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時候讓回答問題,不少學生的臉上已明顯地流露出想發言的意識,同時伴隨著各種有趣的動作:搓手,撓頭,挪動屁股,正所謂坐立不安,躍躍欲試。但奇怪的是很難有一個學生主動站出來講話。這說明,學生心理障礙的臨界點已到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妨諧趣一把,活躍一下課堂氣氛,以突破學生心理障礙的臨界點,比如老師慨嘆:「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坐而想何如起而行。」心理上的窗戶紙被老師捅破了,學生開心一笑,或許有的學生就會順勢站起來發言。有時,為了讓學生突破心理障礙的臨界點有一定的爆破性,也可以讓學生不舉手發言。這是因為,有的學生不發言,是怕鼓足了勇氣舉了手,卻不一定被挑選到;如果教師不要求舉手,學生站起來就可以回答,從而減少猶豫的時間,有利於沖破心理堤壩。
四要讓學生學會表達。在課堂發言中,時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發言拖泥帶水讓人心焦,有的學生慢聲細語讓人聽不到,有的學生反應遲鈍出現冷場,等等。這不但沒有精彩紛呈的對話出現,反而無端地浪費了很多時間。這就要求我們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讓學生掌握一些口頭表達的技巧。學生的口語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做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如開始只要求學生聲音宏亮、吐字清晰即可,以後再逐步增加抑揚頓挫和感情色彩訓練等。這樣,學生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發言的要領和技巧,就會更多地體會到發言的成功帶來的心理愉悅,以後的發言就會更積極更主動。
五要防止發言權的壟斷現象。在課堂上,有的學生膽大,思維敏捷,老師一提出問題,搶著發言的總是這些同學。如果教師不注意調控,就會在無形中造成這些同學對發言權的壟斷。假如其他同學很難得到發言的機會,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發言的積極性。有位教師遇到這種現象,就與班級中的「活躍分子」約定:為了照顧班級中的每個同學,讓他們都有答題的機會,以後你們舉三次手才可獲得一次回答問題的權利,如果答題有創意,可以再獎勵一次。這位教師的做法,既限制了這些「活躍分子」的發言頻率,又避免了他們的不滿情緒,調動了他們的思維向縱深發展,更重要的是讓大多數同學享有了公平的話語權,使每個同學都感受到課堂發言的樂趣。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好與不好,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是否具備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換而言之,一個背離了「主動學習原則」的學生是不會取得優異成績的,這就是問題的結症所在。
在很多學生的意識中,學習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家長的期望。所以,他們的學習依賴於家長的外在壓力和監督,自己徹底放棄了自主學習的機會。所以,我們教師必須從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開始,對他們進行自主習慣的培養。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就更談不上自主學習了。我們數學教師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抽象的數學同文學藝術一樣,源於生活,來自具體,在生活中產生了數學,而最終又用於生活。我們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自覺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教學《簡單的統計》時,進行了這樣的一番談話: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令人佩服,我班又有那些同學愛好體育運動呢?說說你愛好那些項目?怎樣知道班內愛好哪個項目的人數最多?引導學生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情境把學生帶到生活中,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數學。
二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參與意識。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例如,在「千克的認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課前要求學生准備一袋1000克的鹽或其它物品,讓他們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覺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讓學生把鹽放到台秤上稱一稱,然後再請學拿出從家裡帶來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只蘋果重一千克,多少只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台秤上稱一稱。這樣學生在充分的操作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學習「可能性」時,在三個口袋裡分別放了「紅球」、「綠球和黃球」、「紅球和黃球」,讓學生從不同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討論「摸出的球一定是紅球嗎?」從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這些操作實踐活動同學生的生活和所學知識緊密結合,需要學生人人參與,在操作實踐中進一步理解、體驗相關的數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又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愛因斯坦說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孔子也曾有過如此教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只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到知識。例如,我們在教學《游戲規則的公平性》這一課時,以比賽的形式進行,讓學生摸分別裝有不同個數紅球的三個袋子,比一比在相同的時間內誰摸的最多。這樣的設計不僅引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爭議,爭什麼呢?不公平呀,紅球個數不等呀,繼而引出下面的問題,要想公平應該怎麼辦?而我們從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完全進入角色,這樣的課不但能讓學生在學習時保持輕松舒暢的心態,得到充分的自主自由,學習本身也成了一種休閑。然而在休閑時學生又能保持一種追求、探索的信念,,使學習、研究的興趣得以延伸。
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本身是一種運用思維的學科。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認識事物的基礎,一切發明創造都離不開科學的觀察。在教學中不斷向學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統的觀察要求,這樣可以促進兒童的觀察能力逐步向自覺、獨立、持久、有計劃發展。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推論,給他們將的應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布萊爾曾說:「教育最主要的是教會人們思考。」毋庸置疑,教育者在教學中必須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而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更要常抓不懈!我們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時,可以嘗試以下途徑。
一榜樣示範,激發思考。根據小學生好模仿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一些學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詞語觸動學生的心靈。
二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回產生各種不同的疑點或難點,而這些疑點或難點往往就是我們教學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十分注意教學信息的反饋,及時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題,對主動質疑問題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計算題和應用題教學中,我們可以提倡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想法,做法去進行計算或解答應用題,只要學生算得對,算得巧就可以了。時間長了就會使學生做完每一道題後,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道題還有別的解法嗎?這樣的教學能調動學生質疑問題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
三讓學生養成討論的習慣。討論為學生創設了發現的空間,使每個學生能參與其中充分開動腦筋,發表自己的見解,又可以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理解、消化知識,而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的知識往往是掌握最扎實、記憶最深刻的,從而學的活、記得牢。
六 、培養學生會審題,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我發現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許多錯誤,往往並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識,而是缺乏必要的審題習慣和審題技能。有時候觀察到有的學生甚至連題目都沒讀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開始做了,不錯才怪呢!要提高作業正確率,必須下功夫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要求再解題的習慣。每教一新課例題,教師都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練審題,在學新課的同時學會審題方法,養成審題習慣。到高年級,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解題時自覺地靈活運用已學知識,調動自己所有學習過的知識解題,並在多種方法中擇優。解題時要認真書寫,教學生解題時要書寫整潔,格式規范,計算要養成列豎式的好習慣,象今年我所教的同學的計算習慣和能力就都較差,怕繁怕難。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會驗算,養成解題時檢驗的習慣,驗算首先是驗算理,驗方法,其次是驗計算。在檢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邊算邊查邊驗,一步一「回頭」,爭取一次做對,防止無效勞動。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主要靠課內教學的指導和訓練。家庭作業題要認真設計,數量要少,質量要好,解題的要求要高。由於題量少,學生不感到負擔,就樂於開動腦筋認真完成。這樣安排作業,學生負擔輕,積極性高,不但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形成,而且有利於思維能力的提高。
所以說,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較高層次的修養。而這個習慣的養成是需要身為教師的我們一點一滴地去培養的,我們應盡量使學生經歷一個由學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無疑的過程。只有這樣長期堅持,才能培養起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F.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常言道「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很重要的教學任務。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數學能力與學習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數學能力的基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培養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就是學生在課前,利用15—20分鍾的時間對將要學習的新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在預習時,把不懂的、不理解的記錄下來,提出問題。教師加強檢查,了解預習情況。教師可根據不同程度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進行備課。這樣,上課時就能有目的地關注學生的疑點,突破學生不理解的難點。學生上課時也就會積極主動地和老師探討問題,對新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也會增進師生之間的聯系與感情。如果長期堅持,就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幫助學生學好數學,不斷提高自學能力,形成質疑問難的良好學習品質。
數學知識之間聯系緊密,邏輯性強,計算公式、運算定律的推導運用尤為重要。課後復習是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堅持每天寫「數學日記」,就是把一天來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總結,並記錄實踐操作的體會,在頭腦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加深理解、記憶。這樣做能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如果長期堅持,學生就會逐漸養成課後復習的良好習慣,提高綜合能力和素養。
教師在講授新課前要認真檢查學生的復習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和掌握情況,了解已學過的知識掌握得怎樣。這樣也有利於督促學生養成課後復習的良好習慣。
二、培養質疑問難的習慣
小學生的思維最活躍,頭腦中的疑問很多。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鼓勵那些思維活躍、想像豐富的學生常常提出「為什麼?」、「怎麼樣?」等問題,對那些愛質疑的學生給予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從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開始。「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問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有疑問而後有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學生的主體觀念,樹立師生民主平等的教育觀。首先,要鼓勵學生敢於和教師辯論。對那些在課堂上敢說、敢想、敢於提問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哪怕他們提出的問題是異想天開的,毫無道理的,教師也要鼓勵他們敢於發言的精神,切不可批評,更不能嘲笑和譏諷學生。其次,要引導學生會提問。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不但要給予鼓勵和表揚,而且要讓學生評價他們提出的問題好在哪裡,讓所有學生都明白這個問題為什麼好,逐步使學生提出較高水平的問題來,從而提高全體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求知慾旺盛等特點出發,積極培養學生勤於思考,敢於提出問題,善於提出好問題的良好習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
讓學生產生疑問,不是為了難倒學生,而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熱情,產生自主探索學習的動力。通常可採用設問、自學、懸念、圖解、演示等方法讓學生尋找疑點,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質疑。例如:在教學「直線畫法」時,教師故意從不同方向將直線向兩端無限延長。學生迫切提出疑問:那麼直線在紙上怎麼畫呢?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直線的特點及畫法。
三、養成及時糾正錯誤的習慣
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其原因是部分學生對做作業漠不關心,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寫的評語,做的標記不聞不問,對錯誤的地方不能及時糾正。因此,我在教學時,就努力培養學生有錯誤就糾正的習慣,對學生的作業做到面批面改,及時讓學生認識到錯在什麼地方。幫助分析錯誤的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如何糾正?怎樣避免?要求學生建立一個「數學病歷卡」,把每次的錯題,錯誤的原因,今後改進的方法等記錄下來,及時提醒自己引起注意。久而久之就會幫助學生改掉一些不良習慣,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促進學生理解、判斷能力的提高。
四、養成認真細致的作業習慣
學生作業是學生實踐和創新的園地。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有的學生做作業不認真,粗心大意,導致知識運用和操作環節的失誤。因此,有必要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仔細檢查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養成做事一絲不苟的精神,這對學生完成作業和以後更好地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良好的習慣包括:正確的書寫格式,認真學習的學風,自覺檢查的意識,正確的檢查方法,多角度、多渠道的方法運用習慣,等等。
五、養成討論、理解、存疑、拓展的習慣
討論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投入探索,有利於師生間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思維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例如教學「整數乘以小數」時,,組織學生討論積的小數位數如何確定,並引導探討方向:如何將小數變成整數?小數變成整數後,積怎樣變化?我們可怎樣處理?學生通過討論理解,自己得出計演算法則來。一般說,討論可有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師生討論、全班討論等。討論可在學習重點、難點時,在比較歸納時,在拓展深入時,等等。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生的個性、特長才能自由發展,學生的素質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G.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平時我們總會聽到有些老師在議論:現在的學生學了幾年的數學連數都不會寫。作業做得讓任課教師頭痛不已,這就是學生沒有養成好的書寫習慣。
1、平日積累,小處著手。在學生剛入學時,我不但要求孩子們計算上認真,而且在寫數時強調數的美感,充分利用田字格,要在田字格上做練習,田字格是一年級上學期用的,我要求他們在一年級階段都要用,對寫得好的孩子大加表揚,對寫的不太好的孩子不是簡單的批評,而是手把手的教,告訴他哪個數寫的好,沒有寫好的的應該如何改,只要有一點進步,就會給與表揚和鼓勵,讓他有信心寫好。慢慢的學生們在認真做題的同時也會格外注意自己的字是否寫的工整,漂亮。
2、言傳身教、當好楷模;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莫過於老師了,學生特別喜歡模仿,他們從模仿中學習。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一定的威信,教師的行為習慣經常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也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書寫習慣也會深深地影響他們。在教學中我首先以身作則,不論是板書還是平時批改作業我都會做到工整、美觀。如果平時在黑板上板書寫的不太合格的時候,我會擦去重新寫並在寫的時候把痕跡擦乾凈,力求一次寫好。
二、培養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1、及時表揚,快速進入狀態。學生在剛剛聽到鈴聲時不是特別容易進入學習狀態,如果不注意培養學生一上課就能進入學習狀態,就會使學生整節課都處於渙散的地步,教師也會因為課堂氛圍提不起精神,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針對這一現象,我不是用懲罰而是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設計了課前獎勵的活動,如果在上課鈴一響不論老師在不在,都能做到快速拿出書和學慣用品,並能安靜的等老師來上課,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貼黑板後面的光榮欄里,攢夠三朵就可以換一顆大的紅五星,作為學期末優秀學生的評價方式之一。有了這樣的活動學生在起初會有趨利行為,為了小紅花主動做好課前准備,但習慣成自然,慢慢的他們就會課馬上就進入學習狀態。
2、興趣入手,強化注意力。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都需要具備高度的注意力,它是人類一切心理活動的先導和前提。一個人形成了對學習敷衍了事,馬馬虎虎,心不在焉的學習習慣,即使在非常安靜的環境,也不能專心學習。課堂上我運用多種手段,引起學生注意,使他們產生興趣,便把題目變成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提高,注意力自然也就強化了。
3、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課標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在數學中培養孩子能力不能靠老師填鴨式的灌輸方式,這樣會使很多孩子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中我更多的給予孩子動手實踐機會,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動手的機會增多,勢必會影響教學進程,在教學過程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完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實踐過程記錄的也不是很理想。經過幾次動手實踐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生正是有了這樣的動手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4、沒有思考的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有效地學習就是激勵學生積極的自主思考。在課堂中多用鼓勵的語言讓學生時時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樣才會激發學生向更深層次的問題思考。讓學生在開放的現實情境和思維空間里聯系已有數學經驗和數學知識充分展示思考、探索、交流活動。在群體交流這樣既尊重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個人策略,又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以釋放。
三、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1、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學生進行飽含愛心、耐心和細心的教育,呵護稚嫩的童心健康成長外,怎樣去調動這些頑性十足,又充滿探索好奇心的孩子的積極與互動,除了採取多種方教學外,課後的作業也不容忽視。怎樣吸引他們的目光,提高學習的效率,我在批改作業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嘗試使用了「批改+語言評價」的方法。除了在給學生作業等級評價的同時還對於學生評語式的批評和表揚。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誘導學生思考,自我改錯。當學生在作業中,出現審題、計算、分析、判斷等方面錯誤時,我會在錯誤的地方作個記號,寫上「運算順序對嗎?」 「想清計算公式」或「請仔細再算一次結果」等評語,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改正。這樣就會減少學生的消極情緒,也不會打擊他的信心,同時,引起學生對錯誤的重視,明確錯誤的原因,能有的放矢地改正,而且印象深刻。肯定學生的獨特見解,激活創新意識;對學生作業中的巧解、靈活解答、一題多解,我會在下面寫下「這種方法想法獨特,有小數學家的風范」「你能從不同角度想問題,解法這么多」等評語,鼓勵他們敢於標新立異,大膽探索。
3、小學生正處於人生中最頑皮、最活潑好動階段,在做作業時會出現許多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此,我在批改時注意方法,對症下葯,力求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對於寫的又對又好的學生我除了給他優,還會寫著「這樣的作業感覺真好」的評語,對於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作業量稍微降低之外,判分要求也降低些,只要能比上一次有進步,就會寫上鼓勵的評語 「今天比昨天有進步,明天一定能更好。」「相信你能行,加油啊!有了這樣的激勵,孩子的自信心增強了,作業質量明顯提高。」對於一些自控能力不強少做或不認真的學生我會寫下「嗨!今天偷懶了,是不是?明天能補上嗎?」的評語,這樣的評語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時對他也是一種督促,大部分時候都能及時補上。
總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好習慣養成要靠耐心與細心慢慢養成,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恆,才會逐步培養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耐心的去與孩子們交流,感受他們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用心、用愛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H. 小學數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田陽縣那滿中心小學 潘福宇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最近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所以,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習慣是一種慣量,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後,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紮下根來就難多了。孩子要學會學習,就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之後,就會成為我們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正如洛克所說:事實上一切教育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培養人的良好習慣,甚至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歸結於自己的好習慣。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取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多年的教學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1.做好課前准備的習慣。
2.認真聽講的習慣。
集中注意力聽課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關鍵的。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徵。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上課聽講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聽老師講課,必須定要全神貫注,理清思路,抓住重點,弄清關鍵。二是要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要尊重同學,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話,能掌握他人發言的重點,要及時做出評價。
3.積極思考的習慣 。
思是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發展能力的必要條件。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要養成質疑與獨立思考的習慣,一要培養學生思的興趣,二要教給學生思的方法,三是要訓練學思的能力。如教學乘法結合律時,55×98+55×2 73×103-73×3,我下子說出了答案。當學生對此感到驚訝時則可以引入:為什麼老師能這么快說出結果?這其中有什麼規律?然後引導學生分別對這一組數進行比較,最後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4.善於認真觀察的習慣。
觀察對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智能起著重要作用。要教會學生善於調動多種感官觀察周圍的人,事,物,景,變無意為有意,把生活帶到數學中來,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員能力:一是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二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觀察時要有序,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遠到近、由表及裡、從局部到整體三是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如正方形的周長時,引導學生觀察四條邊有什麼關系,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從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5.主動參與的習慣 。
參與就是合作學習。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學會與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讓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率。通過合作交流,增加每個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培養了集體意識。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習慣,教師就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習興趣,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6. 規范寫的習慣。
數學課上寫很重要,如一年級定等號不用格尺,但又要寫規范又要快;還有書寫數字答題等:計算更為重要,書寫不對,就會造成計算錯誤。因此要培養學生規范寫的習慣有以下幾點:一是要培養學生認真筆記的習慣,這樣能幫助理解和記憶知識;二要培養認真寫作業的習慣,做到書面整潔、不潦草、不塗抹;寫字要規范、工整、美觀。三要保持正確坐姿和握筆方法。
7.喜歡說的習慣。
這里的說是指課堂上學生之間和學生與老師間通過討論交流分享信息、提出的建議、表達看法來共同致力於解決某一問題。說與思為基礎,反過來說又能促進思。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因此要培養學生遇到問題時主動謙虛地向同學或老師請教的習慣。善於請教的前提是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向別人提出的問題。所以要培養學生喜歡說,鼓力學生經常說。即課上要積極參與,主動發言,同時發言要簡意,講究說的水平,陳述時聲音洪亮,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發言錯誤,老師可以通過錯誤資源提高課堂教學,從而縮進學生之間的差異。
8.動手操作的習慣。
動手操作在數學課中是非常重要。它對於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鍛練學生形象思維,協調其左右腦並使整體能力得到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習慣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目標明確。在動手操作前,要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及解決的問題;二是自主探究。盡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方法得當。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並指出注意事項;四是善於歸納。要指導學生從具體的操作中通過分析、比較、概括得出結論,並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五是適當的評價。適當的評價調動學生的積極動手的能力。
9.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低年級的同學,要求學生課堂上一定要完成作業。一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而且應先復習新上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獨立完成作業,不抄襲別人的。二做作業時精力要集中,字跡要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作業應保質保量並按時完成。
10.認真檢查的習慣。
小學生多數樂於做題,而有些學生沒有檢查的好習慣,有些學生不會檢查。數學課上培養學生認真檢查:一是是否抄錯題目或數;二是運用公式是否准確,計算過程是否出錯;三是答題書寫是否完整。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成功的教育從習慣養成的開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它是一個存放在大腦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一朝一夕事,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偱偱善誘,使每一位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長大成為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