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發布時間:2021-01-26 20:26:14

小學數學七說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教學模式】:「導、學、講、練、評、研、提」七位一體教學模式。
【模式解讀】
一、導: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確立簡明扼要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學習這小節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目標。其他二維目標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不在此范圍內。
②根據教材內容,把知識問題化,進行學法指導,編制合理的預習導航。編寫易錯提示、方法指導。讓學生能進行有效的自學。
二、學:即學生的自學(或者叫預習)
學包含「獨學」與「對學」兩個環節。
①所謂「獨學」,是指學生根據「導學講練稿」的指導,自學教材,積累自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理解,然後解決「導學講練稿」的導學題,遇到障礙時,作上記號,提交小組內討論解決。
②所謂「對學」,是指導在獨學的基礎上,由學科小組長帶領組員合作探究,解決獨學時沒有解決的問題與困難。而在「對學」時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樣做上記號,提交全班交流展示時解決。
三、講。就是進行「展示交流」。
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各小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學成果,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提出問題並討論,通過各組對不同任務的展示交流,進行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的認識、體驗、思維的碰撞給予點拔、評價和總結,進一步檢查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
四、練。就是進行反饋測評。
原則:學什麼練(考)什麼,教什麼練(考)什麼。目標:人人達標。
檢測這個環節主要有當堂檢測,課後小組內的檢測和過關檢測三種形式。教師正是利用這個環節完成對學生的學情調查。測評時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查缺補漏,提升自己的學業水平。對於測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既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提供直接幫扶,也可以指派小組長、課代表、優秀學生等實現對希望生的幫扶。
五、評。就是對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進行評價。
「評」主要包含以幾個方面的評價。①課堂展示的評價;②學習過程的評價;③小組合作的評價;④學習效果的評價。
六、研。就是研究問題,進行教與學的反思。
這里也包括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是學生的學習反思。如:為什麼同學講起我聽不懂?為什麼我講題時同學們聽不懂?二是教師的反思。如:教學的全過程中還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進一步提高效率?還有課堂容量的問題,質量的問題?
七、提。就是拔尖的問題,解決如何培養優生,讓優生更優的問題。主要是充分利用「導學講練稿」中的「選做題」,對優生進行拔尖訓練。
【操作流程】
1.上課前,教師把「導學講練稿」發放給每個學生,然後讓組長帶領、督促組員「預習」。預習的過程先以自學為主(獨學),遇到障礙時,在小組組員之間開展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對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退居幕後,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協助者,起到的是點撥、啟發、引導作用,而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教師參與學生知識的形成、歸納和總結,而不是把「標准答案」告訴學生。小組對學後,把「導、學、講、練稿」交給教師批閱。教師通過批閱,掌握學情,為課堂交流展示作好點拔、引導等工作的准備。
2.上課前老師臨時分配展示任務,各組提前把展示內容板書在黑板上。上課後教師給學生3-5分鍾時間,讓小組成員再次交流預習情況,探討如何完成本組的展示任務。
3.3-5分鍾過後,由各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展示。原則上同一小組成員輪流進行展示(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展示時要求學生先講思路,再講方法,強調易錯點、關鍵點、知識點。提倡優等生把機會留給希望生,其他組的成員也可進行補充與點評(群學)。教師相機進行點拔、評價、激勵,進行適當的歸納小結。在這個環節中,要求學生 「聽明白」,因為每組只展示了一部分學習任務,需要「聽明白」自己組沒有展示的內容。交流展示的內容一般為基礎題和能力提高題。
4.交流展示完之後,留5-10分鍾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想明白」(大概用時1-2分鍾)和「講明白」(大概用時2-8分鍾)。
5.然後就是當堂完成「導學講練稿」上沒完成的作業和修訂做錯了的作業。
6.如果時間有多餘的,就可以進行提升訓練,主要是解決「導學講練稿」最後面的「選做題」。如果時間不夠,也可以把幾個小節的「選做題」另外用1-2節課的時間進行單獨的訓練。
7.最後就是檢測。一共有二種形式可操作。一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互的檢測,原則上用原題進行。二是全班性的檢測。這里又有兩種檢測,即全都利用「導學講練稿」上的原題組成試卷和教材上的原題組成試卷進行檢測。
「導學講練評研提」是一個整體。它不是僅指一節課就必須全部有這七個環節,而是指它是教學的一個整體,一個序列,七個環節既可溶於一節課中,也可各環節單獨成課,但這一切,都得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而定。
【核心理念】:自主、合作、實踐、探究。
【教學原則】:①能夠讓學生思考的問題要盡量讓學生自己思考;②能夠讓學生觀察的事物要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③能夠讓學生表述的內容要盡量讓學生自己表述;④能夠讓學生動手的試驗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⑤能夠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綜合歸納得出結論;
【觀念支持】
沒有超前的、穩定的理念支持,就不會有持續的、有效的行動。
1、學生觀:沒有不想學好的學生,只有沒找到進步渠道的學生。所以教師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好,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2、主體觀: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組者,引導者。教師不能長期霸佔學生的課堂時間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學習觀: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更不是聽會的;能力是練會的,不是講會的,更不是看會的。為此,教學中應該重教更重學。
4.合作觀:在教師指導下的合作是一個雙贏共進的過程。提高競爭對手的檔次就等於提高自己。合作才能誕生希望。當你把別人扶上山頂時自己也就到達了山頂。
5.動力觀:老師不再當「火車頭」,而是充當調度員的作用,充當交警的作用,指引學生沿正確的軌道前進,充分發揮學生合作學習小組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小的「火車頭」,實行「多機拉動」。
6、捷徑觀:在教學實踐中,對准目標走直線並不是捷徑,知識灌輸不是捷徑,思維引導才是捷徑;外力推動不是捷徑,促其自動才是捷徑。交流,是個性學習的捷徑;講解,是認識提高的捷徑;步步為營是慢中求快的捷徑;借題發揮是思維拓展的捷徑。
7、差異觀:學生差異是教學資源。教師的作用在於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促使有差異的學生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8、和諧觀:每個人都有成就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展示的需要。合作學習,兵教兵就是創設情景滿足學生的上述需要,達到和諧的目的。
9.潛力觀:人的潛力是巨大的,課堂的潛力也是巨大的。課堂教學的創新,就是不斷挖掘課堂潛力,不斷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不斷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也許開始時,我們的學生不會看書,不會合作,不會講解,但只要你相信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可發掘的,並且能持之以恆的幫助學生朝自己所想的方向發展,相信學生一定會給你不斷的驚喜。
【終極目標】:實現「雙減提質」的目標。即: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和減輕教師過重的教學負擔。致力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實現我校「促學生成才,助教師成功」的辦學宗旨。

② 小學數學探究教學的基本步驟

小學數學基本教學模式
一、計算題教學模式
1.建立遷移的心向,打下遷移基礎
教師應從本節內容出發,指導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准備與心理准備。小學計算題課型的教學中知識准備有兩種: ①口算:根據課題的內容,教師准備形式多樣的口算訓練 可採取搶答、自答、互答,可全班進行,也可小組或個人進行,但應注意全面,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 ②提問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定義,規律,計演算法則 心理准備,就是明確地告訴學生要用准備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給學生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知識的順利遷移打下基礎。
2.利用遷移規律,總結計演算法則
①指導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正遷移的形成。首先取決於知識間的共同因素,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啟發學生抓住新舊知識的相同點,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②抓住新舊知識的本質進行比較,區別。當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後,教師應將兩者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對此分析,抓住本質進行區別,防止負遷移的發生。 ③計演算法則的概括 這是一個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由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踴躍說出計算規律,一個人說不完整,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在這個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正確的計演算法則。
3.嘗試計演算法則,加深知識理解。
授課之後,教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多種形式的習題,讓學生嘗試計演算法則的運用,通過練習,發現錯誤,教師及時指導,矯正補缺。 4.鞏固計演算法則,教師評估小結
緊扣教學內容,教師把難易適中的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同時准備難度較大的思考題給掌握較快的學生做。通過集體批改,對普遍性錯誤及時矯正講評提出要求。
二、應用題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應用題課堂教學模式程序一般為「復習導入,理解新知,練習鞏固,檢測反饋,矯正總結。」 ①復習導入 這是教學的起始環節,教師可針對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關鍵性舊知識,重點技能技巧,組織學生學習,為學習新知掃清障礙,創設情境,把學生能動推到新舊知識的聯系點上。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 ②理解新知 這一環節,按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驗算與答案四個步驟進行。 a.理解題意 要教會學生讀題:一讀明白事理。讓學生知道題目中說了一件什麼事,並引導學生找出題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問題。二讀復述題意,要求學生能說出題目大意,把注意力集中到數量關繫上,為分析數量關系做好准備。 b.分析數量關系 在分析數量關系時,由於思維過程不同,可分為綜合法和分析法,前者由條件推向問題,即「由因導果」,後者由問題推向條件,即「由果索因」,對於內容簡單,數量關系直接的應用題、通常用綜合法分析。對數量關系復雜的應用題,通常用分析法分析。當然,在很多的情況下,對復合應用題的分析採取「分析法、綜合法」並用的方法,教學時要通過分析找出已知數和未知數之間的相依關系,確定運算的先後順序。 c.列式計算 在明確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根據四則運算概念判斷出每一步的計算方法,列成算式。選擇演算法,確立算式是解應用題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步驟。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抓住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基本訓練,要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分析解法,並且尋找思維過程簡捷,運用簡便的方法。 d.驗算與答案 驗算方法,一種是根據題意,對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過程進行全面復查。另一種方法是把計算出的得數當作條件,把一個條件當作問題,改編成一道新應用題,解答後看計算出的結果是否與原來數量相符,在確保整個列式和計算過程全部正確的情況下寫出合理的答案。 ③練習鞏固 授課之後,再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習題讓學生練習,設計的習題要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 ④檢測反饋 問題的擬定,要緊扣本節教材要求,難度適宜,不超教材,注意覆蓋面,同時要為學習較好的學生准備具有一定難度的思考題,體現因材施教。 ⑤矯正總結 矯正採用多種方法。一是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評定,互教互學,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二是教師講評,針對重點問題和帶有共性的問題;三是對個別學生出問題進行面對面的指導,總之,要及時矯正補缺,達到「當堂清」。
三、「概念」教學模式
基本程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1.概念的引入 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①從實際引入概念,即從小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 ②在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當新舊概念聯系十分緊密時,不需要從新概念的本義講起,而只需從學生已學過的與其有關聯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導得出新的概念。 ③通過計算引入新概念
2.概念的形式 在概念引入的基礎上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為依據,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活動,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形成概念。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為形成概念的物質基礎 ②引導學生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全體材料共同的本質屬性 ③要提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3.概念的鞏固 教學概念一旦形成,就要注意在實踐中的應用,即鞏固、概念的應用,是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①在應用中鞏固概念 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引導學生鞏固概念。 練習的類型有:a.應用新概念的練習 b.關鍵問題重點練 c.對此練習 d.判斷性練習 e.改錯練習 ②以新帶舊,體現練習的綜合性 注意既藉助綜合性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引導學習、復習、鞏固舊概念。
4.概念的發展 學生掌握某一概念後,並不等於概念教學的結束,要用發展的眼光教概念。 ①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一個概念總是嵌在一些概念的群體之中,它們之間有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系,必須提示清楚。 ②在一定階段形成一定的認識,抽象概念不要超越教材要求,否則會超越學生的承受能力。
四、定律(性質)教學模式
1.引導觀察 一切知覺都有選擇性,學生觀察事物的選擇性受到教師提出的觀察任務的制約。學生要在觀察前就明確觀察任務,這樣學生在觀察時,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觀察事物就會獲得比較完整、清晰的表象。便於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
2.比較分析 通過練習觀察,學生已獲得較為清晰的表象,然後進一步提高要求,先按具體的數說式子,再用簡練的話說出定律(性質)這既是一個理解教學關系的過程,也是一個訓練概括的過程,兩個過程互相促進。 3.歸納概括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再有前面觀察的感知作基礎,學生對例題稍加比較分析,既可概括出定律(性質),收到點石成金,水到渠成的效果。
4.鞏固練習 ①基本練習 學生通過對例題的觀察比較,掌握定律(性質),然後趁熱打鐵,再針對定律(性質)設計一些基本練習,綜合練習等進一步鞏固,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形成技能技巧。 ②變式練習 學生通過基本練習和綜合練習的訓練,掌握了定律(性質) 要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變式練習,讓學生靈活掌握定律(性質)的規律,說出運算的依據,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變通的教學效果。
5.檢測矯正 ①緊扣教材,擬定難易適度,突出重點和難點的檢測題進行與測驗,以小組為單位集體評卷。 ②教師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矯正和課堂總結。

五、幾何求積計算教學模式
首先交待目標,培養情感,檢查學具,板書課題,然後按六步進行授課。 1.直觀認識,形成表象。 直觀認識一般指實物直觀,圖像和模型直觀,形象化語言直觀三種。在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動手摸一摸,教一教,擺一擺,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畫一畫,做一做等等。讓學生的眼、腦、手、耳多種感管,積極參與,使學生帶著好奇和興趣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
2.識圖作圖,掌握本質 圖解是直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具體與抽象橋梁,同時也要求積計算的基礎前提,因此,要求學生學會識圖,作圖,或根據圖形敘述相應題意進而掌握不同形體的本質屬性,並能達到圖物對號之要求,為看圖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推導公式,解答例題 要使學生對公式掌握好,記憶牢,運用准,就要讓學生親自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公式的推導並廣泛敘說公式的由來,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強調重點,使學生真正弄懂各形體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在此基礎上再運用公式解答例題,得心應手,接著進一步看書鞏固或提出疑問。
4.練習鞏固,分別指導 當堂練習內容應緊扣例題知識點,注意形式多樣,要有梯度,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
5.考查測試,獨立完成當堂測試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掌握新知的達成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跟蹤補缺。測試內容不超過教材,題量以中等學生能做完為宜,優等生增設思考題,差生也可只列式不計算,教師巡迴了解情況,學生獨立完成。
6.反饋矯正,評估總結。 教師公布答案,讓學生交換對批試卷,對個別有錯的同學教師當堂指導糾正。或自習課另外給予輔導。然後對本節知識掌握情況作一概括和總結給予鼓勵,提出希望與要求。
六、法則教學模式
1.定向思維 ①知識定向 教師根據所學法則,抓住法則之間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編制復習題,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鋪墊。 ②思維定向 緊扣新知實質,給學生明確思考范圍,思維定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a.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定向。 b.創設疑問定向 c.利用法則的遷移定向 ③目標定向: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探究新知 ①提示課題:激發學生探討新知的慾望 ②研究算理 a.給學生提供足夠數量的素材,引導學生逐個加以分析研究。 b.在分析研究過程中,教師應主要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絡點,思維的轉折點,引導學生自己測算理。 c.概括法則 在分析研究完所有的素材並講完算理以後,應讓學生聯系實際計算來總結概括法則。 a.強化記憶 教師在學生語言概括完後,出示法則條文,強化學生記憶
3.形成技能 掌握計算的技能與技巧必須通過練習來實現,練習形式可採用如下幾種。 a.單式練習,以突破法則的重點為主。 b.模仿式練習:題目與例題相仿。 c.反例練習:出示錯題讓學生判斷、糾正、講理。 d.對比練習 把一些有聯系的法則進行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e.定時練習: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習題
4.小結 對本節學習內容作概括總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評價,對學生提出希望與要求。

③ 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有哪些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課、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五個環節,沿用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雖然不斷有所變化,但仍離不開這一框框。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答,當學生的答案不是教案中預想的,教師就會不厭其煩地提問其它學生,直到滿意為止。這種「劇本式」的教學,學生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培養不出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新課程的教學模式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根據實驗區教師不斷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一般採用創設現實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問題情境;然後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取知識;最後拓展應用。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又應用到實際中去。這樣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參加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去感受和體驗,體現「以人為本」。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了,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要把數學活動組織得「有序」「有效」,有序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每個活動要有秩序,步驟明確,分工合理,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另一曾意思是活動之間有層次,逐步遞進。有效,就是要有實效,即多元化教學目標的實現。下面請看廣西柳州市公園路小學陳進老師組織數學活動的片斷,怎樣使二年級小朋友初步感受事物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必然性。

師生談話:

(1)小朋友們,想玩「剪刀、錘子、布」的游戲嗎?(游戲中停頓一次問學生:你猜老師下一次可能會出什麼?還有其它可能嗎?)

〔說明〕:從學生經常玩的游戲引入,這是非常符合低年級兒童特點的,使學生體會到在司空見慣的游戲中有可以研究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研究數學的興趣。

(2小朋友們,(老師舉出一枚硬幣)這是什麼?老師告訴大家在足球賽、排球賽、拔河比賽之前,經常可以看到裁判員手上拿著一枚硬幣往天空一拋,有人知道干什麼嗎?(給雙方隊員選場地。)等會兒我們也來玩一玩拋硬幣的游戲好嗎?

{說明}:教師適時地介紹拋硬幣在比賽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活動1:拋硬幣

(1)識別硬幣的正反面(投影硬幣的正反面)

(2)合作拋硬幣

師:老師和大家先來玩一次,我拋,大家猜,猜硬幣落地後哪面朝上?

師:大家想來試試對吧!游戲規則是同桌兩人合作,一人拋幣,一人猜,輪流進行,每拋一次,都要先猜一猜,再看一看硬幣落地後哪面朝上?可以找空地進行,游戲開始。

(3)全班交流

師:游戲停止。同學們靜下來回憶一下,剛才我們拋了這么多次,你們看到的硬幣哪面朝上?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說硬幣落地後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請把硬幣收好。(板書:可能 也可能)

{說明}:陳老師組織數學活動是非常注重有序性和有效性。和同學說清楚要進行什麼活動,怎樣做。首先老師和同學一起做,起到示範的作用,然後同學之間做。每個環節注意有實效,這對低年級兒童來說是必要的,對幫助他們積累參加數學活動的經驗,是非常有好處的。

活動2:摸球

(1)師生摸球

師:同學們在公園里或商場里看到摸球抽獎活動嗎?我們也來玩玩這個游戲吧!老師先跟你們玩一次。我這里有一個空盒,把3個白球和3個黃球放進去。如果我從盒子里任意摸一個球,大家猜可能摸出什麼顏色的球?

(2)學生合作摸球

師:老師給每組同學都准備了一個裝著3個白球和3個黃球的紙盒。摸球之前。請聽清楚游戲規則:第一,摸的時候眼睛不能看,也別讓猜的同學看見;第二,每人連續摸四次,摸出來之前,小組其它成員先猜摸出來是什麼顏色的球,再出示給大家看,還要把球放回去,再攪一攪,接著摸第二次。最後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對了嗎?為什麼?看哪個小組的同學最抓緊時間,游戲開始。

(3)全班交流

師:同學們摸了怎麼多次球。也猜了怎麼多次。我想請每次都猜對的同學舉手!每次都猜錯的同學舉手!怎麼這么多的同學都沒全猜對呢?什麼原因呢?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說給同伴聽。

{說明}:活動二是在活動一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一是拋一個硬幣,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活動二盒子里有3個黃球和3個白球,任意摸一個,可能是黃球,也可能是白球,體現了活動的層次性,加深學生對不確定現象的認識。

〔NextPage〕

活動三:摸獎游戲

師:小朋友們,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摸獎游戲。(盒子里都是白球,沒有給學生看)

老師這里有一顆小星星,誰從這個盒子里摸出黃球就獲獎,這顆小星星就送給他。看誰最有秩序。(在學生一個一個到前面摸獎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有沒有不滿情緒)。

師:怎麼了,你們想說什麼?(裡面都是白球)

師:有的同學說穿了老師的把戲了,老師跟同學開了個小玩笑,盒子里放的都是白球,可能不可能摸到黃球?(板書:不可能)

同學們想一想,從這個盒子里可不可能摸出紅球?可不可能摸出黑球?可不可能摸出白球以外其它顏色的球?(不可能)

如果盒子里裝的是6個黃球,從中摸出一個,想一想,會出現什麼情況?(肯定、一定是黃球)(板書:一定)

{說明}通過摸獎游戲,老師給學生開一個小玩笑,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同時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陳老師通過組織三個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實驗、推想等活動,獲得一些數學思考的體驗,注意引導學生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啟發學生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④ 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國內外研究的現狀,預計有哪些突破

在新授課中,應用「參與探究型」課堂教學結構能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以發展思維為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參與探究型」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模式是:問題——探究——概括——答疑—總結

⑤ 青島版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是什麼

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為:「情境導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應用」。

⑥ 小學數學課堂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開展了哪些活動

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每個人一生的發展,越來越關注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但它的基本出發點在於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代社會的發展也迫切要求人們加速人的自主探究建構,並正確發揮其作用。因此,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就成為小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教師「教」上下功夫,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自主的活動,更談不上學生間的合作交流,這樣做嚴重製約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阻礙了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處於低水平。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重要的丞待解決的問題。在未來的社會里,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獲得一堆知識,而在於掌握學習方法,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是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獲取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徵就是將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過程。
近幾年來。我校隨著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實施,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小學數學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出現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過程的形式化—— 「對話」變成「問答」,由「滿堂講」變為「滿堂問」;有活動卻無體驗;合作有形式卻無實質;有探究之形,卻無探究之實;小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現象提前出現等等。這些在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無法迴避的問題必須給予正視,為此,我們選擇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作為專項課題進行研究,不但非常必要,而且更富有現實意義和研究的價值。
二、課題的界定
「指導」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實踐給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指點式的培養活動,它側重於對受教育者提供一種幫助和引導。
「自主」是指「自己作主,不受別人支配」(辭海注釋)。
「自主探究」是指圍繞一定的學習任務,通過開展積極主動的探討和研究活動,從而發現問題、進出問題、解決問題,直至提出新的問題的學習活動。在整個自主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為主要線索,在這條線索的每一個環節上又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共同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自主探究學習」是指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給學生創設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通過學生的自學、嘗試、操作、交流、總結、實踐反思等形式,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地探索,體驗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
「策略」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
本課題旨在通過研究促進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達到喚醒小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的習慣以及自主探究的品質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對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實踐的研究,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探索出適合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
四、主要理論依據及假設
(一)理論依據
1、唯物辯證法內、外因理論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教師的教必須通過學生的學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學、討論、思辯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輔以教師的指導,維持和發展學生內在動力。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皮亞傑關於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指出: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結構(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育思想與教學結構)、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3、「發現學習」理論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產生一種需要學習的心理傾向,激發自主探究的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積極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適合學生學習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know-what)」,「知其所以然(know-why)」而且要讓學生「知其所用(know-how)」,「知其誰用(know-who)」。
4、生本教育理論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體。因此,教育應該真正認識和把握學生這個本體,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的原則。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是從內部和外部了解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創新是他們學習的核心過程,他們是在創新中進行學習的。同時,兒童還有著無限的潛能。教師應從兒童對知識的實際形態的認識進行教學設計,把學生置於創新的環境與狀態下,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全面依靠學生,關鍵是要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提供一種挑戰自我的創造情景,保持兒童追求的天性,最大限度發揮其潛能。
5、心理學理論

⑦ 小學數學課堂怎樣選擇教學模式

(一)構建科學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1.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注意精選教學內容,教材提供了大量有利於學生開展觀察、操作、實驗、推理等活動的內容和學生所喜愛的活動形式,以利於引起學生有效學習,使學生完成「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知識與方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依託蘇教版國標本教材的上述優勢,我們通過研究,概括和描模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即:

(1)創設情境,提出數學問題:

教者做好教學前測:學生已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事例、經驗可以作為鋪墊?讓學生從事哪些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怎樣可以把數學化和生活化結合得更好一些?然後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多媒體電腦演示等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此環節在實際應用時要注意讓情境服務於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盡量排除數學以外的其它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學生思維的干擾。

(2)自主探索,建立數學模型:

教學中,利用蘇教版教材為學生提供的豐富學習素材,為學生提供恰當的時間和空間,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發現數學問題、生成數學問題,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經歷「經驗——模型——符號」的數學化過程,建立數學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鞏固練習,實踐應用與拓展:

根據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練習設計新穎,富有創意的特點,充分利用與實際生活,實際經驗相結合的、形式多樣、趣味性的練習,為學生創設應用相關知識、方法的機會,使學生了解這些知識、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展自我。

(4)總結反思,完善知識結構:

總結是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歸納和概括的過程,是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分散的知識整理成有條理的、系統的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內化,與原有知識融合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可在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性的討論交流,從而引導學生會反思和知識梳理,學會自我評價和自我總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初步形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領域的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

(1)新課程背景下的『數與代數』教學模式

①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根據蘇教版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的特點,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幻燈,繪畫再現、音樂渲染,多媒體電腦演示等手段為學生提供現實情景,組織操作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和理解數的意義。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就前面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選擇出與該堂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學生這節課學習研究的對象。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游戲、談話、操作、合作等數學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在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索,建構新的知識、新的信息,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③實踐運用,拓展創新

根據基礎知識設計應用性、綜合性、開放性比較強的情境或練習,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從而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同時暴露出學生理解、應用新知識的矛盾和差異,使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減少失誤,提高課堂效益。

④反思總結,自我建構

可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性的討論交流,在討論交流中總結概括。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師總結,而是教師引導、組織全班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概括。

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時,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同學們,我們都知道2008年奧運會將在我國舉行,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我設想(用投影顯示)以這種形式從左往右搭2008個正方形,誰能在10秒鍾內告訴老師需要多少根火柴棒?這時教師趁機告訴學生數學的一個基本思想:由簡單入手,深入淺出解決問題!

先讓學生用火柴棒搭一搭,數一數,並填寫下表: (預先給學生)

搭正方形個數
1
2
3
10
100

用火柴棒根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動手,教師巡視,發現學生都能很快寫出前四格的正確答案,但有不少學生最後一格空著,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教師沒有立即講解。而是問學生「表格中哪幾格可以直接通過搭拼後數出來?」「搭100個正方形的火柴棒根數不能數出來,那該怎麼辦?」再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後再回答。並要求學生說出理由。

生1:因為第一個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個正方形增加3根,所以搭100個正方形所需火柴棒根數為4+3×99=301(根)。

生2:先搭一根,然後每一個正方形需三根,按這樣搭100個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1+3×100=301(根)

……

接著提出: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個數,那麼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到了不同的五種答案:[4+3(X-1)]根、(3X+1)根、[4X-(X-1)]根、[X/X+(X+1)]根、[X+2 X+1]根。並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種方法算一算搭2008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最後討論4+3(X+1)、X+X+(X+1)、3X+1、4X-(X-1)中的X表示什麼?

撇開搭火柴棒問題X又可表示什麼?使學生體會到X可表示「正方形的個數」,「整數」、「正整數」還可表示「長方形的長是X厘米」、「班級中有X個學生」、「氣溫是X℃」等等。總之,字母能代表任意數,長度,個數等。並要求學生寫出所知道的用字母表示的圖形的周長或面積公式、及字母表示的運算律(投影顯示)。並指出字母所表示的數。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使學生自己完成由特例歸納一般規律,並用字母表示一般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初步形成符號感,並體會到探索一般規律的必要性。

(2)新課程背景下的「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模式。

①情境導入

以情、以境、以疑、以趣設計生動有趣的情境,創設認知沖突的思維情境,

把鮮活的生活引入課堂.

②提出問題

讓課堂教學展開起於學生的質疑,讓疑問成為課堂天然的主線。如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信息組合在一起,提一個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選擇有效的問題,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及有效問題的生成。

⑧嘗試探究

讓學生自覺地、能動地體驗與尋找必要的數量關系,使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把操作和思考結合起來,指導學生講題說理,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培養說的習慣。促進學生語言發展與思維發展同步性。

④鞏固運用

主題情景題組或表格式題組都是不錯的練習形式,它們不僅可訓練學生對題中數量關系的感悟,還利於訓練學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綜合信息的能力。

比如《兩步計算應用題》可用下面「主題情景圖」題組來開展訓練:

根據上面的信息,你能解決下面的問題嗎?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張叔叔拿了200元錢,買了一個排球,一雙運動鞋,還剩多少元?

學校里買3個籃球,5個足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學校買了8套衣服,上衣的錢比褲子要多多少元?

也可以運用列表式的題組進行練習:家樂超市食品櫃的食品單價如下表

麵包(袋)
飲料(聽)
糖(千克)

切片3元
可樂2元6角
花生糖20元

椰蓉3元2角
果汁1元5角
水果糖16元

果醬2元8角
椰汁3元
巧克力25元

想一想:(1)從上面的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麼?

(2)如果三類食品各買一份,最多要花多少錢?最便宜呢?

填一填:用50元錢選購以上食品,根據自己的想法,把購物方案填入下表。

類別

方案
麵包(袋)
飲料(聽)
糖(千克)
合計(元)

單價
數量
單價
數量
單價
數量

(1)

(2)

(3)

(4)

題組訓練,題目不長,但它包含很大的信息量。應用題組不僅僅訓練學生對 題中數量關系的感悟,還訓練學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綜合信息的能力。

⑤歸納總結

幫助、引導學生及時將所學的新知識進行整理、內化,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如本節課你學會了什麼?解決這樣的問題該怎樣入手?

(3)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教學模式

①復習鋪墊,情境激趣。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對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系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進行鮮明的針對性訓練,如根據課題的內容教師准備形式多樣的口算訓練,提問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定義、規律等。通過前提補償和思維定向,幫助學生作好遷移前的知識准備和技能准備。

②巧用遷移,自主探索。

充分啟發學生抓住新舊知識的相同點,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同時抓住新舊知識的本質進行比較、區別。當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後,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抓住本質進行區別,防止負遷移的發生。

③引導歸納,明確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計算方法和理解算理的過程。充分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加強估算,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但不能隨意拔高要求,更不能一手包辦。畢竟小學階段,低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的發展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一個人說不完整,可由多人補充,教師再在這個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正確的多樣的計算方法。

④練習深化,優化方法。

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多種形式的習題讓學生嘗試計算方法的運用,以便教師及時指導,矯正補缺。練習的設計要注意:練習要有針對性,練習要有階梯性,練習形式多樣性,練習要有一定的強度。

⑤總結回顧,自我評價。

指導學生對全課進行系統回憶,進一步明確知識重點、難點、關鍵,確保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同時要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我學會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對一些細節問題要提醒學生注意,如書寫格式,書寫規范化等。(4)新課程背景下「統計與概率』的教學模式。

(4)新課程背景下「統計與概率」的教學模式

①引發需求。

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產生收集數據和統計的需要,體驗學習活動等學習興趣。為一節課的高效學習做好充分的心理與思想准備。

②操作探究。

要引導學生投入到統計、游戲等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中:選擇統計主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決策,進行交流、評價與改進;從而在感受、體驗等具體的學習活動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逐步建立統計觀念與應用意識,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③應用拓展

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統計對象以外,還引導學生對學校班級、各班人數、天氣等現實生活進行統計,指導通過觀察、看電視報紙、詢問等途徑獲取信息,督促檢查學生的記錄情況,最後匯總信息,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④總結延伸

可以總結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的結果、學習的方法等。延伸的方向可以是後續的學習內容,可以是相關的知識介紹等。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P98—99頁的統計,我們先創設動物運動會的生活場景,引發學習興趣,製作的課件中將演示的圖形出現得較快,使學生很難獨立地數一數就知道各種圖形的數量,這樣打破學生認知結構的平衡,使學生自然地尋求簡單快捷的記錄數據的方法,引發學生統計的需求。

接著引導學生討論可以怎樣記錄各種圖形的個數,並在學生自主記錄數據後展示不同的記錄方法,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找出簡單快捷的的記錄數據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探索並自主優化統計方法,對學生的統計觀念起到了有效的促進與發展。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和創新意識。在隨後的統計應用環節中,安排了為班級同學每人買一個買水果,買哪些水果?每種水果買多少比較合適的統計與討論題,學生在思考討論後形成共識:先用畫√的方法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再討論如果開班級聯歡會,哪些水果要多買,哪些要少買。使學生體會到統計服務於生活的作用。

(5)新課程背景下「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模式。

①觀察積累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1)復習舊知,為新知的學習作好准備,在新知與舊知之間架起一道可感的橋梁;(2)激發興趣,通過觀察一些實物和有趣的現象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3)積累表象,通過觀察大量的幾何形體,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表象,為後面概念的形成或規律的發現作鋪墊。這是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

比如,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先回憶以前已經學過哪些幾何圖形?它們都是由什麼圍成的,接著教師用一端系著小球的細繩,一端固定在手裡用力甩動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小球在空中運動時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也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嗎?從回憶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出發,通過觀察教師的旋球轉動畫圓的演示,學生獲得了一個曲線封閉成圓的直觀形象。這是從圓的形成過程上來認識圓,而不是圓形物體的簡單的靜態呈現。這樣處理,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讓學生從這個演示過程中發現圓與以前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的區別,也有利於下面對圓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②操作發現

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實物或教具等),讓學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疊一疊、畫一畫、移一移的過程中,通過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種感官的協同合作及其它同學的相互配合去發現幾何形體的特徵,把由觀察獲得的初步的感性認識推向深入。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操作去發現規律,並在發現的過程中學會合作、體會學習的樂趣。

如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我們就可以採用轉化的思想,在操作發現階段引導學生分組活動,集中大家的智慧對梯形進行改造,把它剪拼成我們熟知的幾何圖形,然後再問接求出它的面積,進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公式。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好幾種成功而可行的辦法:(1)用兩個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把梯形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3)把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4)把梯形剪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如果是直角梯形就是一個三角形)……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剪拼操作,自己發現並總結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公式,與教師直接講授讓學生接受相比,這種方法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公式的理解,而且增強了他們自主探究的信心。

③練習運用。

主要是用剛學到的知識和發現的規律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形成數學技能,培養並發展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A.形成技能。智力技能主要指求積計算,它包括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立體圖形的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等。在計算的過程中,涉及到概念與公式的理解與運用,空間觀念的形成及口算、筆算、解題等一系列因素。操作技能主要指畫圖,如用工具(直尺、三角板、圓規)畫出一定的幾何圖形,或利用工具測量角度、測量物體的長度、重量等。

B.發展思維。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我們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在練習中要加強表述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做出最終的答案,還要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分析過程。通過練習,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如思維的敏捷性、簡潔性、批判性與深刻性等。

④評價激勵

評價激勵不是一個獨立的階段,它貫穿於以上三個階段之中。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他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接納自我。

(6)新課程背景下「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模式。

①課前准備。

先要確定好探究主題。思考學生關心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尋找探究的主題。同時要做好課前調查或課前製作,布置學生做課前調查或進行課前製作。根據教材特點,低年級以學生學習、生活、游戲等活動場景為主,讓學生從活動場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年級以學生實際操作為主,讓學生在操作實踐活動中研究新問題。

②課中探究

通過引導學生對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梳理和歸納,制訂活動方案,參與實踐,自主體驗、合作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從而獲得認識社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與策略。

③課後延伸

引導學生進行課後驗證、觀察應用、寫數學日記以及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等。

以七巧板一課為例,我們收集資料製作了網路課件《七彩的夢》,結合實物學具,引導學生了解七巧板的來歷、學習七巧板的製作方法,通過猜猜象什麼、拷貝不走樣、巧手大挑戰、創意擂台賽等活動探究拼法,多角度、多層次,有效提高了信息的數量和質量,成功地為學生的自主建構提供了可能。

(二)激發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綜合素養

上述教學模式既關注教師課堂中的課程實施(教的層面),又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進程中的數學發展(學的層面),立足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上述模式的推廣與應用使得教師教得輕松,教得有效,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躍。轉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1.學生能在教師提供的學習情境中,在老師的啟發和引導下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與同學進行相互的交流,對自我和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進而實現了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2.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式的變化。表現在許多學生的讀書、作業、收集信息、與人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或正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學習習慣更加良好。學生在閱讀、操作、討論、演算、思考、陳述、評價等方面,都逐步具有了自己的方法,觀察、思維、計算、寫作、歸納、應用等學習能力明顯增強。許多學生養成了預習、自學的良好學習方式。

3.由於教師改變了傳統的評價方法,注重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的機會,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大大增強,此外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還學會了客觀的評價他人,發現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學會了正確接納同學的意見。

(三)創新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促進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1.常規性建設,關注教師發展的整體性。

在常規建設中,我們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適當開發學生生活場景資源,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並充分發揮教研組的力量,正常開展組內教研活動,活動中關注教師對上述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合理運用,關注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的相互關系,我們還根據各教研組特點,挖掘教研組的研訓力量,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培訓,幫助教師正確理解與靈活應用相關教學模式。促進教師把教學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向上來。使教師不僅關注教學內容、過程的預設,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態生成。

2.跟蹤式服務,關注教師的發展性。

跟蹤式服務中跟蹤的對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師。對這部分教師我們採取的方法是「鎖定目標,強化訓練」。為需要幫助的青年教師成立幫扶小組,由領導和他的師傅一起,專門針對課堂教學給他開出了一份「跟蹤」菜單:每周互聽一節課互評一節課、每學期作一節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匯報課。

3.結對式活動,關注教師的互助性

通過「良師益友」結對的形式,要求師傅從基本功、課堂教學和教育科研三個方面進行培訓。學年結束時對新進教師進行綜合評價。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實踐閱歷廣泛,教材駕馭能力較強,對上述教學模式的理解和應用更到位,結對式培訓使新教師更快入門。同時,青年教師有著鮮活的思想,精力充沛,不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敢說敢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老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4.專題式研究,關注教師的需求性

專題式研究即是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的教師培訓。我們的做法是:明確主題,骨幹先行,廣泛互動,專家點評,力爭做到一題一得。通過聽講座,觀課例,析個案,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為實施新課程,推廣上述教學模式提供了思想准備。同時,我們邀請專家來校作專題講座;和教師圍繞共同的話題暢談各自的思想和觀點,開展沙龍論壇活動,激發教師的潛能和智慧。並把課堂教學作為其中的一個切入口,開展專題培訓。

該課題的研究促進了我校數學教師素養的群體優化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近三年,我校數學教師在市、縣級執教公開課超過20節,參加省、市級教學比賽的有多人次,一批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磨煉中茁壯成長。隨著課題研究的推進,邊實踐邊反思,邊實踐邊總結撰寫科研論文己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三年來,教師撰寫案例、反思近千篇,教師的論文也是頻頻見於報刊雜志,《江蘇教育技術》、《小學教學參考》等雜志刊發我校數學教師的文章三十餘篇,在各級各類優秀論文評比中獲省級以上一二等獎一百六十餘篇。到目前為止,我校已形成了有3名鹽城市級教學能手、4名大豐市級學科帶頭人、6名大豐市教學能手的高素質的數學教師團隊。

十、課題研究的幾點思考

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研究》課題的引領下,我們學校的數學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在欣喜的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 許多亟待改進的不足之處和不少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1.理論素養的欠缺、研究力量的薄弱以及與外界信息交流的不夠,直接影響著課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2.「點」的突破不夠。各子課題之間研究的力度、層次和水平不均衡,少數子課題有蜻蜓點水、走過場的傾向。

3.對上述教學模式應用的系統科學有效的評價研究不夠。

4.教師教學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有待提高。教學模式本身只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教學活動框架,提示一條思路,並不是可供教師機械模仿或模擬的樣板。在選擇與運用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發揮創造才能,善於依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班級學生和自己的教學特長,大膽地進行改造。構成教學模式的各種教學變數、教學程序在教學過程中的排列、組合以及具體操作方法,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所有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打造簡約有效的數學課堂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⑧ 當前我國中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有哪些特點

「瓜傻式」教學法----將數學那種嚴密的邏輯演繹過程還原為生動活潑的知識生成過程。通過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感知知識的的產生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過程,這種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創作欲。使枯燥干澀的數學概念演繹變得生動起來。

方法/步驟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點在於學生親自體驗學習過程 , 其價值與其說是學生發現 結論 , 不如說更看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 驗 , 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 「 再創造 」 有關數學問題口在這個過程中 , 學生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 還對數學 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 , 特別是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價值。合作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效益高的較少 , 有的只是流於形式。有的研究者認為 , 小組學習有獨立型、競爭型、依賴型、依存 型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們用得較多的是學生獨立學習後相互交流 , 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還太少。「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知識。……無論是「優選」還是「創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新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變化特徵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另外,在指導思想上,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正所謂「教無定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一)發現法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9+9+9+3+3+3+3=39(塊)↓↓↓↓↓↓↓3+3+3+1+1+1+1=13(人)(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9+9+9+9+3=39(塊)↓↓↓↓↓3+3+3+3+1=13(人)(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30+3+3+3=39(塊)↓ ↓↓↓10+1+1+1=13(人)(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30+9=39(塊)↓ ↓10+3=13(人)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二)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⑨ 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優點

1.給學生足夠自由的空間和活動的機會;2.使學生發現數學、喜歡數學,積極主動地參與;3.激發學生的興趣,大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4.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5.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