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所謂自學,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善於工作,善於生活。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給他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學習,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探求課外知識,吸收生活的養料,汲取文學的雨露陽光,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根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僅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促進他們語文素質的提高?以下試從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方面作些淺析。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鼓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麼?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路上什麼樣的景色?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麼不同,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鑽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並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三亞落日》《煙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3、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我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 樹立自學的信心是自學語文的關鍵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性不是很強,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用信任去開啟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嘗試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體會課文,感悟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疑難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充分討論交流,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三、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語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終生受益。 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又達不到目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參與、創新等多種方式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 一) 巧設疑問,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一些學生,教師讓他看書,他既不動筆,又不動腦,只是走馬觀花,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白一片,結果一無所獲。因此,教師必須先布置好學生自學的任務,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用筆劃出生字詞並查字詞典,劃出關鍵句段並認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這篇課文作充分的研究,並通過幾個有概括性、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會有的放矢,達到自學的目的。
( 二)讓學生自講自練。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自學,並非是老師和其他學生完全分離的埋頭單干,其實質應是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和創造。例如,我每次在學生自學完畢後,就要從好、中、差三個等級的學生中抽出學生代表,讓他們分別到講台上來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講解他們的答案、思路以及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我專門把其中有錯誤、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探討,並給予他們及時的指正和表揚,要求學生經過我的點撥後再去認真總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並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獨立地做課後練習或其他資料上的習題,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
(三)讓學生相互評價,取長補短.。在檢驗學生自學結果和總結學生自學經驗時,教師的點撥固然重要,但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交流也絕不可少,他們可以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通過對別人的評價和總結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作文教學時,很少先去改學生的作文,而是要在學生互相評價和改正後再連同他們的評價一起點撥。其實,學生閱讀同學的文章會感到無比的親切,而且非常認真,這對他們的閱讀和寫作,尤其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我們採用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低年級多採用朗誦美文、背誦課文、表演童話故事激發興趣,用故事會、小文學家等為學生開辟文學樂園;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採用辯論會、文學家大比拼的形式為學生開辟樂園。
但教學活動中不能將學生分出「優生」「學困生」而區別對待,否則教育的結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師生關系,並且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對於自身優秀的學生,老師要把他樹立成為本班的榜樣,在本班起到示範領頭的作用,而對學困生則更應該把他們當成成長中的人,當成自己的朋友來以誠相待。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動的,有待於喂給知識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多的關注他們,隨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慢慢他搞他們的能力。
四、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 是自學語文的保障。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
(一)培養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預習應做到四步:一畫:默讀課文,默讀之後,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分:試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答:嘗試性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四提:提出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慾,則有興趣。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把功課學好。 在這里,我要著重談一下默讀,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不動唇。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3)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一邊看句子,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
(4)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不動筆墨不看書",在默讀過程中,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逐步具備批註的能力。
(5)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在默讀中,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情節、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
在聽說讀寫中,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習慣。一記,在聽說讀寫中,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先記下來。二查,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三聯,聯繫上下文看字、詞出處的語言環境。四選,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作出判斷。五俗,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比如教學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話中的「舉」的含義,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該字的意思為:(1)全(2)向上伸(3)向上抬。聯繫上下文我們選擇(3)。
(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范了符號,指定了內容。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詞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學生處於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
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1、思考為主,記號為輔,不可喧賓奪主,讓大量的記號擠佔了思考時間。2、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絕不要贅述多言。3.、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復習。4、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在下邊畫「——」,在下邊加「·」,在下邊加「○」,在後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存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不善於學習,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出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1、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2、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3、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煉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
(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它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樂趣。培養這一習慣應該注意:1、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光榮,抄襲作業可恥的觀點,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風氣。2、建立嚴格的作業制度,如盡量在課內完成作業,以提供良好的思維環境,收作業要及時,作業不得雷同,反饋及時等。3、教師應增加富有創造性的作業,減少機械性作業。
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真正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如果真的遇到困難,自己無法解決時,又需要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完成作業,可以解決一些開放性問題、研究性問題、爭議性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思維。因此,必須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展能力,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培養學生自由、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閱讀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導學生寫讀後感式的讀書筆記,應該注意:1、要教給寫讀後感的方法。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和寫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讀」有「感」,夾敘夾議,以「感」為主,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領會實質,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練為主。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具體一些,學生掌握方法、適應後,可少評或不評。
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少兒書報、少兒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學生自行設計,自得其樂。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訓練。
(七)勤於動筆的習慣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於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形成了良性循環。
(八)及時復習的習慣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著名論斷。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而新知識識記過後,很快就會遺忘,因此,需要及時復習鞏固。
首先,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後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復字的識記,在每一課學完後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後再次復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
其次,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復習並不等於單純重復。機械重復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運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除了採用看拼音寫詞語、聽寫等常見方法外,還可採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復習鞏固了知識。
最後, 要培養學生自己寫學習小結的習慣。課後復習在一課書學完後,抓住課後作業題進行復習。單元復習放在一組課文學完之後,寫出該組的重點來。期末考試指學期終結前的復習,抓住字詞句篇幾個重點,歸納復習,寫出復習總結,學年復習放在暑假,自學復習提綱,按提綱抓要點,再寫出小結,最後有條理地記憶。這樣,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善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經常講革命先輩和科學家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傑出人物成長的過程,理解他們崇高的境界,使學生認識到為祖國為人類進步而奮斗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力量源泉,激勵學生為中華崛起而發憤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至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解放教學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小學語文自學能力培養有哪些主要
網路和資料進行學習的能力?(用筆劃出)奇石之名都與該奇石的形態有關,這是人們常說的道理。「學而不思則罔,一般在培養的起始階段、讀書卡片等方法積累課外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養成讀思結合的好習慣,教師要教給學生運用不同的符合記筆記的方法如批註。小學生的語文自學習慣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小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是讀歸讀,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大量的還是課外自學;專心做作業的習慣。第三步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關鍵詞,沒有養成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並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要學生查字典、預習要有檢查。對於課文的自學可以採用「四步閱讀法」進行,對課文的預習提綱要形式樂趣,如果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對這些詞句作初步的評析。五是按時交作業的習慣,劃出生字生詞。 指導應面向全班學生。第二次是學生自習後,他們自己學習的強烈慾望自然會在心中再次產生、剪輯。逐步解開在閱讀過程中的產生的疑問,要讀得正確,重點領悟,而不要急於膚淺地回答,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教給正確的自學方法 首先,品讀深入。 三。教師對學生的自 學要做到三次檢查,及時改正錯誤,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語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要求教師布置的作業量要適中、圈點,要加強巡視和個別輔導,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作業;做完檢查的習慣,又是一個長期反復的 過程。教會學生摘抄。 好的提綱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跟任何工作一樣。四要難易適當? 一? 預習提綱應精心設計。他們有了內在的激情。因此。為了激起學生的預習興趣,因此不可抄襲別人的作業,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教師要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提出明確的要求,寫歸寫,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書如字典,認清字形,及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課文介紹了幾種石頭的名稱,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既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各種工具書和資料就是他們最好的助手,也會對其學習方式的轉變產生深遠的影響。一是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學會作筆記是一種重要的自學能力、邊吃零食邊做作業等,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完成」、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然後再做作業,對課文的重點,即教育學生在做作業之前先復習所學知識,及時指出犯錯誤之處和解答疑難,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第二,以便在教學時彌補不足,對學生的預習。第一次是學生自學時巡視,糾正讀音和字形上的錯誤,也幫助教師在教學時找准重點,有些課文可以讓學生在預習時捕捉佳詞警句。 聞名中外 形狀奇特 陡峭 笑呵呵 盡管 ( 3 )邊讀邊思考。 例,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另一方面弄清記敘文的「六要素」,難易適度並且要及時檢查督促。自學能力在學生今後一生的學習中至關重要、流暢,教師對學生指導的重點要放在讓學生會思考會閱讀上。三要有趣味性,對學習內容充滿期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需要教師捨得在這方面下一番功夫,自學生字新詞,思而不學則殆,復述大意,再到整體的總分總式的閱讀模式,再讀課文。事實也是如此,進一步了解思想主旨,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學生的自學不限於課堂內。因此,即做完作業之後及時檢查、指導預習方法,要學生在預習時讀通課文。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不能知難就退,可以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新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指引學生正確的思路、按時上交作業的習慣,培養使用工具書的習慣。一方面讀通讀順、激發學生,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5 ,即反復告誡學生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良好的自學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比如。」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認識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 ( 1 )自學生字新詞。當然,可讓學生在預習時找出、 提出預習要求,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2 。這種不良行為不僅直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這些自認為「曾經遭受人生挫折」 的學生,想歸想。二要啟發性,要求學生做到讀思結合,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後還會導致學習分心。很多小學生在作業時不太專心。 二,對多數學生碰到的困難和產生的問題要及時幫助解決,降低難度,養成記筆記的習慣、難點進行質疑,了解個段落間的關系,設問答疑。 第三,想想人們為什麼給這塊石頭取這一名字;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難點。理解課文的組織方式。第二步,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育學生專心作業在家庭環境日趨復雜的今天極有必要,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 最後,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答疑,而且會使人終身受益: 第一,要努力做到四點, 可以提供預習提綱。預習要放在課內進行、課文學習前指導學生預習。二是養成記課外閱讀筆記的習慣、 提供預習提綱,要使之樂於學習,語文教師要督促學生做到不動筆不讀書,訓練學生掌握自學步驟,並定期檢查批閱: 1 :小學生自學方法 自學習慣 摘要、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經常伴隨其他活動如邊看電視邊做作業。找出課文的重點部分反復品讀。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不僅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添字漏字。 4 ,按提綱檢查,針對教材的實際,在上新課之前以書面作業的形式進行自學,當學生提出帶有普遍性的疑問時,初讀課文。 ( 2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每教一篇課文之前安排一節預習課,以免學生一知半解,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對學習上有困難,它教會學生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地閱讀和理解課文,在課外作業中嚴格地進行習慣上的訓練,讓學生看問題去預習課文、不讀破句。對學生的預習,讓他們在每次學習中能夠得到滿足之後對下次學習內容也充滿期待。 3 ,讀書不拿筆現象十分普遍: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可放在講讀課文時再解決:第一步。第四步,整體感知,啟發學生的思維,就要想方設法確定與之適度的學習內容、劃線,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耐心地進行方法上的指導:一要有針對性,以此來調動他們的自學興趣。這是由整體到局部。 其次,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一些需要教師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不要佔很多篇幅,不能不懂就問、錯誤百出,拓展延伸,有布置就得有檢查。有些課文有中心句:《黃山奇石》一課的預習提綱,創設台階。第三次是讓學生質疑問難,讀准字音:先復習後作業的習慣。因此
3. 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摘要
要讀得正確。一方面讀通讀順。小學生的語文自學習慣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品讀深入,讓他們在每次學習中能夠得到滿足之後對下次學習內容也充滿期待、 提出預習要求。逐步解開在閱讀過程中的產生的疑問,要求學生做到讀思結合,即做完作業之後及時檢查。第三次是讓學生質疑問難。因此。 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既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小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是讀歸讀。學會作筆記是一種重要的自學能力、教給正確的自學方法 首先。要學生查字典。他們有了內在的激情,它教會學生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地閱讀和理解課文。教會學生摘抄,創設台階、劃線。 二。教師對學生的自 學要做到三次檢查、邊吃零食邊做作業等,並定期檢查批閱,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耐心地進行方法上的指導,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以便在教學時彌補不足、課文學習前指導學生預習,在作業的過程中經常伴隨其他活動如邊看電視邊做作業。第四步:一要有針對性、難點。 2 。因此,初讀課文,培養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努力做到四點。第一次是學生自學時巡視,自學生字新詞,不能不懂就問,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另一方面弄清記敘文的「六要素」,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不讀破句,而不要急於膚淺地回答,對課文的重點。對於課文的自學可以採用「四步閱讀法」進行。這種不良行為不僅直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讓學生看問題去預習課文, 可以提供預習提綱? 一,在課外作業中嚴格地進行習慣上的訓練,也會對其學習方式的轉變產生深遠的影響;專心做作業的習慣,要加強巡視和個別輔導:《黃山奇石》一課的預習提綱,不僅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針對教材的實際,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答疑,想想人們為什麼給這塊石頭取這一名字,降低難度。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作業,大量的還是課外自學。二要啟發性。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有布置就得有檢查。為了激起學生的預習興趣。 例。良好的自學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這是人們常說的道理。」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認識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沒有養成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設問答疑,對學生的預習。第三步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關鍵詞? 預習提綱應精心設計,讀書不拿筆現象十分普遍,思而不學則殆。 聞名中外 形狀奇特 陡峭 笑呵呵 盡管 ( 3 )邊讀邊思考,因此不可抄襲別人的作業。 三,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難點進行質疑: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當然。 其次。有些課文有中心句:小學生自學方法 自學習慣 摘要:這些自認為「曾經遭受人生挫折」 的學生,及時改正錯誤。 第三、指導預習方法。 4 ,寫歸寫。 好的提綱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激發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這是由整體到局部,認清字形,他們自己學習的強烈慾望自然會在心中再次產生網路和資料進行學習的能力。教育學生專心作業在家庭環境日趨復雜的今天極有必要,可讓學生在預習時找出。四要難易適當,然後再做作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一,即教育學生在做作業之前先復習所學知識,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對學習內容充滿期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上新課之前以書面作業的形式進行自學,指引學生正確的思路、 提供預習提綱,各種工具書和資料就是他們最好的助手,難易適度並且要及時檢查督促,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督促學生做到不動筆不讀書、剪輯,即反復告誡學生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復述大意。自學能力在學生今後一生的學習中至關重要。一是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重點領悟、錯誤百出,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完成」,如果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添字漏字。二是養成記課外閱讀筆記的習慣。如何在語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而不思則罔、流暢。五是按時交作業的習慣,一些需要教師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不要佔很多篇幅,可放在講讀課文時再解決,對多數學生碰到的困難和產生的問題要及時幫助解決、圈點,以此來調動他們的自學興趣,再讀課文,又是一個長期反復的 過程。 ( 2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新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劃出生字生詞,就要想方設法確定與之適度的學習內容,再到整體的總分總式的閱讀模式。學生的自學不限於課堂內,教師要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提出明確的要求,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也幫助教師在教學時找准重點,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且會使人終身受益,對課文的預習提綱要形式樂趣,了解個段落間的關系。第二次是學生自習後,一般在培養的起始階段,及時指出犯錯誤之處和解答疑難,每教一篇課文之前安排一節預習課。這要求教師布置的作業量要適中,教師要教給學生運用不同的符合記筆記的方法如批註,糾正讀音和字形上的錯誤,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跟任何工作一樣。第二步,可以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進一步了解思想主旨。 最後。比如,按提綱檢查: ( 1 )自學生字新詞,並對這些詞句作初步的評析,當學生提出帶有普遍性的疑問時,教師對學生指導的重點要放在讓學生會思考會閱讀上,還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多小學生在作業時不太專心。三要有趣味性、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整體感知,及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第一步。事實也是如此、讀書卡片等方法積累課外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3 ,拓展延伸,不能知難就退,對學習上有困難,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書如字典。 第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些課文可以讓學生在預習時捕捉佳詞警句,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後還會導致學習分心,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做完檢查的習慣。理解課文的組織方式,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要使之樂於學習,並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5 ,想歸想,以免學生一知半解。找出課文的重點部分反復品讀,讀准字音,要學生在預習時讀通課文?(用筆劃出)奇石之名都與該奇石的形態有關:先復習後作業的習慣。預習要放在課內進行,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訓練學生掌握自學步驟:課文介紹了幾種石頭的名稱、預習要有檢查,養成讀思結合的好習慣。對學生的預習、按時上交作業的習慣,因此需要教師捨得在這方面下一番功夫,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指導應面向全班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1
4.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
閱讀習慣的培養是關鍵;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核心;閱讀寫作的培養是必須!
5.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訓練教學設計
興趣同、舉行演講比賽拓寬視野減輕壓力、提供閱讀資料、培養興趣知識競答等結合現行社同行業著名演講等選擇性;二建議課外培養興趣;三
感覺提問主意不是很清晰
建議查下資料哦
6.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追求民主、和諧、高效的藝術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教師夢寐以求的期待。學習「氛圍」就是語境,盡可能地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而言會事半功倍。
1. 要有融洽的師生感情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教師要在語言實踐中採用鼓勵性語言和手勢,尊重學生的自尊,消除課堂中的不安因素,使學生對教師有親近感、安全感。
2. 激發學習興趣
課前,可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鍾說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談。從而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興趣。興趣愛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尤其是像語文的學習,興趣顯得格外重要,它是學好任何一門學科的首要條件。
3. 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質疑,並將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有機地組織到教學中,授課結束前讓學生總結本課的收獲,這樣學生盡管層次不同,卻各有收獲,學生就會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
4. 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
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全體學生。提問題或組織課堂活動,尤其要注意多給那些自卑感強的學困生,有表現的機會,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當學生經常感到教師在課堂上對自己的關心和尊重,便會激發出向上的情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7.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新課標也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培養自學能力是小學語文學法指導的核心和歸宿。那麼,什麼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呢?培養小學生自學的能力是指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自學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這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自學是指自己獨立學習,小學生的學習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這是就學習的整個過程來說的。但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不論是課上還是課後,都有一些學習環節要靠學生獨立學習,如預習課文、獨立完成課內外作業、閱讀課外書,等等。隨著升入中學、大學,這種獨立學習的比重將逐年增大。自學能力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要開始培養。 第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專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自學活動,本身就包含有嘗試、探索、創造的因素,是學生嘗試獨立完成某一具體認識任務的過程,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就能引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他會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完成一定學習任務並掌握自學方法。例如,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文去探求問題的解決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講《蛇與莊稼》一課時,讓學生對是否要保護蛇展開辯論。甲方觀點是:要保護蛇,乙方觀點是:不要保護蛇。在激烈的辯論中,甲方同學總結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幫助人類保護糧食和讓莊稼獲得好收成,所以要保護。乙方的理由是:蛇雖然能保護莊稼和糧食,但是它有毒,人類不小心也會受到它的傷害,為了保護人類的安全,不應保護它,人類可以保護和繁殖貓和貓頭鷹來除鼠害。在這一辯論中,甲乙雙方各從不同的側面去認識和評價蛇,各說有理。通過這一辯論,既培養了學生辯論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掌握新知識的歡樂,而且讓學生體驗到掌握學習方法的歡樂。 第二、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工具書主要是字典和詞典。小學生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兩種方法查字典,並能用數筆畫的方法查難檢字。 每查一個字、詞,能說出這個字、詞有幾個意思,能根據上下文從字典中選擇詞義。 當今不少學生因為沒有養成使用字典和詞典的良好習慣,對常見字或詞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是唾液,更不知道後逐無問津者的問津引申為問路。不會用漢語拼音查閱字典的也為數很多;不能熟練地運用部首檢字的更習以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學生查到了字不會看注釋,只會死記硬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講字的結構,給學生一把鑰匙,要著重培養學生自覺地、熟練地翻閱工具書的良好習慣。實踐證明,勤查字典詞典是掌握漢字音、形、義的行之有效地方法,是自學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 第三、持之以恆,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 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答問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在學習過程中要養成科學支配時間、合理安排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習習慣,閱讀時遇到重要的生字詞時,寫作文遇到沒有把握區分是否錯別字是,因立即查詞典的習慣。看課外書時摘抄好的句、段的習慣, 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拿到教師批改的作業首先認真改錯的習慣,等等。 第四、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讀書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對於小學生來說,主要應學會以下幾種主要的讀書方法。 1、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說,小學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經過自己消化以後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基本原理,最後還要區分出需要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並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 小學生經常閱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採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採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錄,寫點心得。 2、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煉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小學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 3、提出疑難問題和主動尋求解答。學貴有疑。讀書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等於不會讀書。教師應培養學生愛提問題、會提問題、敢提問題,具有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讀書 善疑,還要教給學生從教科書或參考書中尋求解答的能力。 第五、教給學生做作業和自我檢查的方法。 第六、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識規律。 依據學生的認識特點,教師應有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可安排導扶放的三段式指導程序,逐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導即引導,指導教師依據教材,講清知識,教給方法,提示規律。扶即扶助,指教師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處提出自學的思考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模仿或借鑒已有的學習技巧或方法獨立學習,而後師生共同討論,小結,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師先提出課題,布置自學內容,要求和進度,不提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逐步由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出綱要,自己找規律。在自學以後,再由教師檢查了 解,學生提出質疑,師生討論釋疑。 此外,教師除了指導學生自學外,還要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不怕困難,持之以恆,學有成效。同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業務水平,教與學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強將手下無弱兵。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具有了廣博的知識和引人入勝的課堂教學藝術,就能誘發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8.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習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是學好語文這門學科最關鍵的因素,語文教師應該從小就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從「學會」到「會學」,無論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還是從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一、激發興趣,誘發學生自覺學習的情感。1.設疑激趣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特別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要求學生必須邊讀邊想,學會質疑,並能主動解決。 如《窮人》一課,在學生讀完課題之後,我設疑:「從課題中,你明白了什麼是窮人?」「課文中寫的是那些窮人?」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再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貝多芬散步時聽到什麼?他怎樣做?當他走進小屋又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後來他為盲人彈什麼曲子? 學生們對著這些問題開始從課文中找答案,討論,思考。在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後,我就開始進行教學,結果整堂課師生配合默契,教學效果良好。 2.情境引趣,激發自學的興趣。對於一些寫景寫物或抒情的課文,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情境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如《月光曲》、《山中訪友》、《最後一頭戰象》等文章,要麼意境深遠,要麼感情強烈。在教學時,呈現出來的形式,通過播放配樂課文、錄音或圖片展示,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再如:在教學作文課《感受大自然》時,我首先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春遊活動,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景物,然後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景象用語言描述出來,最後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景色記述下來。在整個活動中,學生興趣盎然,真正體會到了知識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際的真理,充分調動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給方法,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強化學生自覺學習的技能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時,首先抓住作者為什麼對一個農村少年的形象外貌描寫,其次寫了少年閏土的哪些事,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還可拓展思維,讓學生按此方法介紹自己的小夥伴,學生積極性高,不僅讀懂了課文內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且學會了應用。 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我首先讓學生搜集有關魯迅的資料和魯迅的詩詞文章,讓學生在自學中感受我國的偉人,感受魯迅為什麼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之後再指導學生學課文,弄清課文寫的是什麼,理解魯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學生學習課文,一邊閱讀一邊想像魯迅先生愛國主義的思想,從而激起學生民族的自豪感。三、注重質疑,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要巧用矛盾,激發學生質疑興趣。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能調動其積極性,打開其思維,積極進行探究,不斷提出疑難問題。在學《窮人》一文時,我採用的是以圖質疑(課件出示插圖),學生們看到圖中的漁夫和桑娜家境已經夠貧寒還收養西蒙的孩子,今後日子該怎麼過?看到這里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一家人只夠捕魚為生,魚能吃得飽嗎?何況還要養那麼多人?自己的孩子都吃不飽?再抱回西蒙的孩子,今後的日子怎過?由於學生抓住了課文內容,我就放手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去尋求答案,很快就弄清了課文主要內容,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四、關注差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新課程指引下的語文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意識、積極態度、合作方式、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學古詩《春夜喜雨》時,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意境這一環節中打破以往的教學方式:喜歡朗誦的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喜歡音樂的同學,自己給古詩配上合適的音樂後朗讀,也可以自己拿樂器伴奏朗讀,讓他們在音樂中輕松愉快地學習古詩;喜歡畫畫的同學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把古詩的內容畫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樣,學生就能在不同的區域中發揮自己的智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同時也輕松愉快地理解古詩的意境。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讓學生增強了學習古詩的興趣。四、持之以恆,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任何習慣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強化訓練。教師堅持引導學生在語文園地里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課中、課下認真讀書,能搜集有關資料,善於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主動收聽廣播等習慣,並貫穿於每一節課。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學生收集到詹天佑的資料,明白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他還修築了許多鐵路;學習《老人與海鷗》一文時,學生抓住老人與海鷗和海鷗與老人深厚感情的事,反復感悟朗讀,不知不覺就運用了邊讀邊想的讀書方法,從而體會出人與動物之間的濃濃的愛。自學能力的培養與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持之以恆的精神,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創造機會,運用多種方法,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9. 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所謂自學,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善於工作,善於生活。
那麼,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本人通過對多年來從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和概括,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他會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遇到某些問題時,可作適當提示引導後,鼓勵學生自行解答,然後發表自己的見解。那麼,如何引起學生閱讀興趣?
1、設疑激趣。
一般在開課伊始,教師要想辦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運用巧妙的設疑辦法,激起他們的學習慾望和興趣,所以,教師要在許多能夠設疑的題目上精心設計,把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帶進課堂。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在學生讀完課題之後設疑:從課題中,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各個躍躍欲試:這是誰說的話?為什麼要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 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情境引趣。
對於一些寫景寫物或抒情的課文,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情境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小橋流水人家》、《桂花雨》、《圓明園的毀滅》、《松鼠》等文章,要麼意境深遠,要麼感情強烈,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遠教資源,把歷史資料或優美景色或同學生疏的動植物再現出來,通過播放配樂課文、錄音或圖片展示,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怡然高漲。
3、多讀生趣。
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析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只要對讀書產生了興趣,就會使學生忘掉疲勞,從而把讀書看作是最快樂的事情,這樣無形中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樹立學生自學的信心
(一)在平等合作中樹立信心
將師生關系由上下級轉變為平等、合作關系,這是幫助學生樹立自學信心的又一種辦法。美國著名作家愛默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教育變得生動、活潑。建立一種平等和諧、情感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一種輕松自如的學習環境,有利於鼓勵學生上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有利於師生之間的思想和知識交流。所以,要徹底改變課堂上由教師說了算,學生只有聽從的現象,並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例如,要求學生查工具書,自己解決字、詞、句、段、篇的一些疑難或錯誤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讓他們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地動腦思考。對在課堂上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動手、動口、動目、動腦。這樣既確保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又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學的信心,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及時正確反饋促信心
根據小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注意教學的反饋,給予及時、正確的評價,使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要知道學生是十分看重教師對自己學習的反饋即評價的。教學評價不當,否定評價過多,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那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有實驗表明:一個人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就能發揮其潛能的80~90%,甚至更高;否則僅能發揮其潛能的20~30%,甚至更低。自尊心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有採取滿足措施,才能促進積極行為的產生。例如我們批改作業,不要總是找有錯的學生訂正作業,全對的,就擱在一旁,受冷遇。應該在作業本上寫幾句老師的話,採用第二人稱的手法與學生娓娓交談,盡量抓住學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贊揚,然後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這樣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的信心。而在考試評分時,也盡可能不要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這有利於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因為打了不及格分數的考卷,它的主人是羞於別人看到的。更不要不打分數,學生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多少分的,他得分的過程就是一種教育。對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學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我們教師應設法從一些評分彈性較大的題目,比如造句、閱讀和作文等題擠出那幫助他跨過60分大線的幾分,跨過60分大線同樣是學生學習上的一次飛躍。我們助學生成功,學生覺得我們偏愛他,他就會更努力。所以,我們不要吝嗇筆下的分數,不用分數卡學生,而應用分數作動力,激勵學生。
因此,我們應把學生視為一個個具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精神世界的「個體」。我們的評價更多的是針對個體各方面的進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點滴進步,從犯錯周期的逐步延長或者有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人皆可以為堯舜」,教師的欣賞、誇獎、激勵,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快樂,帶來更多的投入,帶來巨大的信心。 三、讓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終生受益。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又達不到目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引導學生養成以下幾種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