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軟體

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軟體

發布時間:2021-01-26 00:38:31

Ⅰ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

一、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媒體是教學信息的載體,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僅能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被人們喻為「思維的體操」,尤其是小學生對其興趣淡薄,加之,小學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多媒體以其強烈的趣味性、多樣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集聲、像、色為一體的,動靜結合的生動直觀、內容豐富的教學環境,使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適量引進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有一種吸引作用,產生濃厚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拓展學生的思維
作為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對於教學上的一些重點、難點,通過生動的演示,配合學生的自己動手操作,老師的講解,就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手感,把觀察和思維結合起來,有利於突出教學上的重點,突破教學上的難點,加深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1.突出重點。如教學「9加幾」時,「湊十法」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教師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設計了以下教學片段:先出示16個圓形的圖(左邊9個,右邊7個),先讓學生利用已經學會的知識列出算式,再利用動畫效果,將7個圓中1個圓移到9個圓這一邊,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用怎樣的方法算得最好。最後,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湊十」的方法。這樣,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把知識的內在聯系動態展示給學生,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線索,並引導學生展開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最終獲取知識,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2.突破難點。難點往往是關鍵性的知識,也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障礙。巧妙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正確而又深刻地理解新知。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這個內容很抽象,教學的重、難點都是要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如果運用傳統方式教學,學生很難理解「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這個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圓2等分,用紅綠表示兩個半圓,再把兩個半圓平均分成8個小扇形,將小扇形一個一個從半圓中移出排成紅綠兩隊,又把兩隊合並成近似長方形並閃爍顯示,然後依次進行16、32等分的割補、拼合,讓學生直觀地感知當等分的份數越來越多時,圓面變換後的圖形越來越接近長方形。學生的思維就會由模糊變得清晰,能夠想像到無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圓是可以轉換成一個和它等積的長方形。一個復雜的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問題在有限的時空內讓學生得到認知感知,學會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且有機地向學生滲透了極限的思想。
三、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思維、探究和創新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和運用課件時,應考慮通過課件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對所學學科的情感,使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等得以形成。如在教學推導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個長方形(長5cm,寬3cm),圍成長方形的四條線段在閃爍,長和寬也分別用數據表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找到長方形周長的求法。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學生列出三種不同算式:5+3+5+3=16(cm),5×2+3×2=16(cm),(5+3)×2=16(cm)。然後通過比較,歸納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是: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一個教學環節,培養了探索和創新意識。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四、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培養良好的交互性
設計和運用多媒體課件應將學生放在首要位置,應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教師、學生、多媒體」交互性的活動,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學會動口、動手和動腦來解決問題。必要時可出示一些引導性的圖文和動畫,也可設置相關的游戲,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就問:「車輪是什麼形狀的?」同學們會脫口而出:「圓形的。」又問:「為什麼造成圓形的呢?能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並趁機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車輪的汽車向前運動的情境。學生們連忙回答:「不行!因為三角形、正方形有棱、有角,開不動。」接著又出示橢圓形車輪的汽車費力地滾動的鏡頭,接著提問:「橢圓形沒有稜角,這樣行嗎?」學生們思考片刻後回答:「汽車前進時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不平穩,還是不行!」漸漸地橢圓的輪子變圓了,汽車飛快地跑起來。這時學生「哇!圓的才行呀!」可見,通過輪子動態、清晰的「演變」過程,使學生輕松地領悟到車輪造成圓形的原因,正確建立了圓的概念,明白了「在同一個圓內,所有半徑長度都相等」的道理。在設計練習鞏固中,教師也可以把預先擬好的題目運用多媒體設置多種題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地展示給學生。當學生答對時,課件里的老師會表揚他「你答對了,真聰明!」當學生出錯後,會耐心地勸他「請你再來一次吧!學生在多媒體的表揚和鼓勵下,便會認真地思考。

Ⅱ 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技術手段層出不窮,軟體升級換代之快讓人目不暇接。新課標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本文將從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多媒體在數學學科各知識版塊中的運用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無處不在。
數學學科的三大特點是: 嚴謹性、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 小學數學和數學科學在嚴謹性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如一些運算律的擴充,並沒有進行嚴謹的推證,而是用默認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學好數學卻不能放鬆嚴謹性的要求,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數學的抽象性表現在對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並將具體過程符號化,當然,抽象必須要以具體為基礎。數學廣泛的應用性不不用多說了,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為了培養同學們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上述三個特點中,本文側重於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才有了新技術發揮作用的空間。
二、 小學生年齡特點及相應的課件製作要求。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分成兩個階段來描述:
一是低年級段(一到二、三年級),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好模仿,思維的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點。因此,這個學段,老師製作的課件就要與之相適應:一要有趣,二要直觀。
怎樣才能做到有趣、直觀呢?這就要求老師,一定在課前不僅要研究教材內容,還要研究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心理需求,然後再去搜集和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象的素材,如: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可以選擇喜羊羊、灰太狼等動畫形象;為了讓學生理解「加」與「減」的算理,可以讓靜止的小棒「合一合」與「分一分」,抽象的數學知識立即變得形象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明顯。
二是高年級段,學生隨著身心發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由於受定勢和習慣的束縛較少,以求異思維為主。主動思維開始急劇增長。好奇心和創造意識日益濃厚。
針對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如果課件設計過於兒童化,學生會覺得沒什麼思考的價值。我覺得要做到低年級趣味直觀的同時,更要注重突出課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課件來呈現思維過程,用課件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過渡架設橋梁。
舉例:圓的認識。
建立圓的概念,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往往都會藉助硬幣、鍾面等實物。剛才提到數學的學科特點時,就講到,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而這些物體的表象卻不是數學中的圓的概念的確切反映。
數學中的圓是指「以定點為圓心、以定長為半徑的點的軌跡」,但這個准確的概念在小學階段又不能直接說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去除實物中的非本質的東西,抽取其本質。那課件怎樣呈現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顯示硬幣、鍾面等實物,第二步,讓計算機慢慢地隱去非本質的東西留下圓的外形,「消隱」的手段使學生注意到了圓的實質。這樣的課件,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質的東西轉向本質的東西,從而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確。
三、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數與代數」,「 圖形與幾何」 , 「 統計與概率」 , 「 綜合與實踐」 。
下面就這四個方面內容用實例形式進行簡要的使用方法和製作方法的講解。
1、數與代數
「 數與代數」教學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學,如「因數倍數」,「方程的意義」等,有計算方面的教學,如口算等。多媒體可以做哪些輔助的事呢?
(1)有助於幫助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級「9+幾」的教學中,湊「十」是基本的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個「十」是如何湊出來的,可以藉助PPT「自定義動畫」中「添加效果」的「動作路徑」功能,把「臉譜」移動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把2個臉譜中的一個移到圓圈中,與9個合在一起正好是10個,再用10加1就簡便多了。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圖片的移動外,還配合了算式的轉化過程,增強感性認知的同時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豐富口算練習的形式。
口算練習在小學階段的各個年級都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口算多數情況下是心算筆記的一種計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速度和正確性。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要口算練習的設計上主要有以下這些形式:
第一,用幻燈片(PPT)靜態呈現口算內容,讓學生看著大屏幕進行口算。好處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製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燈片(PPT)動態呈現口算內容,學生精力集中,讀取動態出現的題目並心算出結果再記下來。這種PPT動畫製作難度不大,動態形式多樣,在自定義動畫的添加效果里,有許多方式供大家選擇。好處是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口算興趣。
第三,用錄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內容。
前兩種口算都屬於「視算」的范疇,口算練習還有一種那就是「聽算」,聽算比視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證聽清題目,聽覺的刺激有時比視覺更強烈,對學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練習效果會更好。
多媒體可供錄音的器材很多,磁帶、電腦都可以錄制,現在學生用的英語「點讀筆」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來口算教學上面來,而且「點讀筆」的錄制方式很簡單,只要利用「點讀筆」自帶的「錄音標簽」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內容錄好,錄好後,與標簽匹配上,上課時,再用「點讀筆」輕輕一點錄音標簽,就可以播放口算內容了。學生聽算式,寫得數。如果一遍不行,可以聽兩遍,聽完後,還可以再聽一次核對得數。老師在學生聽算、核對時,可以通過巡視了解學生聽算情況。這種練習操作簡便,練習效果好。
(3)PPT中「觸發器」功能可以豐富練習內容或答案的出現形式。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而學生回答後,需要把答案呈現在大屏幕上。這時,利用不同的動畫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題目的順序出示。如口算練習後,按題目順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飛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聲音,如掌聲、鈴聲等,表示肯定、贊揚或,可以用圖形表示錯誤,如「哭臉」等。不足是,學生只能按順序回答,有點呆板,學生知道下面要做什麼,有的學生會出現視覺疲勞,走神或不去傾聽同學的發言。
其次,還可以用「觸發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實現隨機出示效果,學生想說哪題就點擊出示哪題答案,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如乘法估算教學中,學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確計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樣。老師在備課時,作好預設,把各種方法都按順序做好,記在心中,學生說到哪一種方法就點擊出示哪種,這種呈現方式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按一定的設計順序出現練習內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師牽著學生思路走,把「人灌」變成「機灌」。
(4)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
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這可以說是大部分老師願意使用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決定了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難,如果老師能夠設計一些巧妙的動畫,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所學內容了。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與除法的「商不變性質」的關系,利用「動作路徑」等方法,把4/12變化成4÷12,一個小小的動畫,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形象再現,學生對兩者性質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認識分數後的一個提高練習: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就很難理解為陰影部分為什麼是四分之一,這時,PPT通過旋轉後,把分散的陰影組合在一起,學生就一目瞭然了。

2、圖形與幾何
新課標指出:在「 圖形與幾何」 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 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具和學具的操作非常有助於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因而在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有條件操作的決不要演示,沒有條件讓學生親手操作的,就盡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體就可以發揮作用了。這兒把多媒體放在第三位,不是輕視多媒體的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功能,而是凸顯其價值所在。
(1)創設問題情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好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年級數學教材圖文並茂,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要有興趣,但歸根結底,這些圖片都是靜態的,不同的學生對圖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樣。那麼,如何把教材中靜止的畫面轉化成形像生動、讓學生感興趣呢?多媒體課件在這方面就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是一段動畫、可以是一段錄像,可謂「有聲有色」。這樣的情景學生喜聞樂見,學習興趣自然高漲。例如,《圓形的面積》時,設計了「馬兒的困惑」這個情景。通過對馬的活動范圍的討論引入圓的面積計算的需要,即有知識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學《體積》時,教材出現的是「烏鴉喝水」情景。老師可以把靜態的圖片製成動畫,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思考。學生是最喜歡動畫片的,他們在看動畫的同時,儲存在腦子里的生活經驗也被充分調動,當教師問「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了?」時,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經驗說出:因為石子佔有空間,把水「擠」上來了,初步感知到體積的意義。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學生對動態的情景更感興趣,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這充分體現出多媒體課件的優勢。
(2)有助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幾何教學的重點內容,那麼,哪些空間觀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體的支持呢?我覺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如,長方體表面展開圖、圓柱表面展開圖、長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轉後形成的空間圖形等。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中,用到一些簡單的「自定義動畫方法」,如,圖片「進入」時用到「出現」,圖片「退出」時用到「漸變」,根據長方體表面展開不同階段看到不同形狀,運用一進一退,把整個展開過程表現出來,形象生動,
直觀有趣。

當然,也要以把這個過程圖做成多張PPt,通過播放獲得動畫效果。如圓柱側面展開圖。

把長方形旋轉後,得到什麼圖形?這是六年級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用手捏著一個長方形紙片,以長為軸旋轉,可是,由於旋轉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轉後的情形,只能藉助想像去體會旋轉後形成圓柱形狀,但有的學生就是難以想像出來。這時,如果能夠做一張PPT,把旋轉的過程展現出來,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旋轉後形成的形狀了。
(3)有助於體積計算公式推導
這是幾何教學中,PPT運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視。有些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不容易通過實物操作實現,如,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過實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較麻煩,更關鍵的是,要把拼成的圖形看成長方形學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師一廂情願地讓學生認同自己的觀點:分的多
了,就接近長方形了,學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過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這種極限思想讓學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撐,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礎。
同樣,這種方式也可以用到「圓柱的體積」的推導上去。(演示)但是,「圓錐體積」的公式推導過程還是讓學生實際操作好,課件也可以,但課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說服力。「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課件的演示效果要強於動手操作。通過實踐發現,學生要課堂中通過滾動硬幣等測量周長比較困難,佔用很多時間,而這個時間花的不見得就是必須的,這時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節省時間,效果也比較好。

3、統計和概率、綜合實踐
新課標指出,統計和概率在低年級只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簡單的調查數據歸類。到了高年級,則需要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簡單的計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體在這部分內容教學中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創設情景、呈現數據、出示活動要求、豐富練習形式等。具體來說,我覺得,能夠體現多媒體優勢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如:統計圖的畫法,特別是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畫法」時,通過動態的「描點」(甚至可以配上聲音)、連線(運用擦除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感受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演示)另外,教學統計知識時,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沒有信息,多媒體的作用就體現的更加充分了。
「綜合與實踐」在每冊教材中分散出現,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老師們對這部分內容重視的不夠,問題就是其教學內容不容易把握。新課標指出,這部分內容,「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從這句話中不難體會,課程標准對老師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要想讓學生達到這樣的目標,老師的准備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體可以很好的幫助老師把收集、整理的學科知識有序地、多種方式地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活動,豐富學生活動內容。如,《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課,老師在開展豐富活動後,利用聲音、圖片把更多的知識介紹給學生,豐富數學游戲的內涵,實現教學目標要求。
綜上所述,多媒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作為常規教學手段的補充與拓展,充分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也不能無原則的使用或低層次的使用(僅起到掛圖或小黑板作用),揚其所長,克其所短,力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Ⅲ 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小學數學教

多媒體教學被廣泛的在課堂上使用,運用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時代的需要專,教學改革的需屬要.數學學習是抽象和枯燥乏味的,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有效的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和個性化的獨立學習者,還能使一些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易於理解和掌握

Ⅳ 如何有效的應用多媒體進行小學數學教學

實施數學創新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堂課的教學效果。伴隨著新課標貼近生活、取材於生活的原則,學生越來越多的發現了身邊的有趣的數學問題、數學現象,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如果老師仍然採用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學生視野狹窄,知識面無法擴展,這與新教材的教學理念相矛盾,勢必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更不適應信息時代培養人才的要求。同時,學生得不到感性認識,將愈發感到數學抽象無味,直接影響到數學教學的質量,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將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的表現手法和表現方式。

一、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教學實踐中,我們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教學功能,以直觀、動態、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創設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和創造的視聽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饒有興趣地觀看生動畫面的同時,漸入佳境,在愉悅的氣氛中享受數學思維的快樂。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積極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精心設計的符合兒童心理的情景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探索知識的活動中,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認識圓》這一課時,我在跟學生介紹自己的家鄉在土樓旅遊區時,就用課件出示一些典型的圓土樓的圖片,配上音樂讓生欣賞,然後提問:同學們你們看到的土樓大都是什麼形狀的?引出:圓。由於畫面美麗、鮮艷,音樂動聽、悅耳,在課的開始就能以生動形象的圖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數學內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對數學中比較抽象的內容,不少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的信息傳遞形態,主要以靜態形象和口語交流為主,以模型、掛圖,板書和實物演示為輔,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常常感到單調、枯燥,且注意力極易分散,學習效果不佳,而事實上,無論一個老師是多麼善於表達、比劃,也難以表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識內容,而這些知識內容又往往是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用多媒體製作的動畫圖像可展示連續的動態過程,將傳統的「靜態演示」轉為直觀形象的「動態演示」,使用實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教師用語言和教具難以解決的問題變得形象化,使學生在生動逼真的情境中,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受到刺激,讓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變得形象直觀,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了難點。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這個內容很抽象,教學的重、難點都是要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如果運用傳統方式教學,學生很難理解「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這個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圓2等分,用紅綠表示兩個半圓,再把兩個半圓平均分成8個小扇形,將小扇形一個一個從半圓中移出排成紅綠兩隊,又把兩隊合並成近似長方形並閃爍顯示,然後依次進行16、32等分的割補、拼合,讓學生直觀地感知當等分的份數越來越多時,圓面變換後的圖形越來越接近長方形。學生的思維就會由模糊變得清晰,能夠想像到無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圓是可以轉換成一個和它等積的長方形。一個復雜的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問題在有限的時空內讓學生得到認知感知,學會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且有機地向學生滲透了極限的思想
這樣應用多媒體教學,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能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把靜止不變的圖形符號轉變為不斷運動的活動場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能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把靜止不變的圖形符號轉變為不斷運動的活動場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幫助學生建立清晰完整地表象,為促進學生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飛躍發展架橋鋪路。

Ⅳ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應用多媒體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完善,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為標志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普及和運用日益廣泛和深入。它不僅可以促進教學內容快速更新,緊跟科技發展步伐,使教學方式形象生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想像和創造能力;而且對教學資源的傳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它以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把電、光 、形、聲多種媒體組合起來,創造有利於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充分發揮視聽作用,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現代教育技術信息量大,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它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新穎活潑的教學方式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是目前實施素質教育、實踐《新課程標准》的有效途徑,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運用前景非常廣闊。尤其是近兩年來,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許多教師都在積極的學習並使用這項技術,總結出了許多成功經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就多媒體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談談自己的觀點,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一、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重形式輕內容。
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於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對多媒體課的極大興趣,於是很多教師便在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聲音圖像信息,並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但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於學生想像力的發揮。我曾觀摩某教師一年級的「減法的認識」課堂的場景:屏幕上呈現出寧靜的湖水、蔚藍的天空和潔白的雲朵,畫面很鮮艷奪目,還配有悅耳的音樂,這時5隻天鵝飛了過來翩翩起舞,接著,有2隻天鵝輕歌曼舞地飛走了。這位教師在教學中,本想把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在「減去」的概念上,但學生卻陶醉在圖畫和聲響效果之中,陶醉在美的世界,沒有真正理解「減法的意義」。無疑這樣的課件設計是失敗的,又譬如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一位教師想讓學生計算幾道進位加法而設計一副美麗的迷宮,在迷宮內寫出算式,然後問學生:「看哪個小朋友最先算出來?」沒幾個小朋友算出來,原因是大部分學生被那美麗的迷宮迷住了,這樣的多媒體課件就偏離了教學目標,沖淡了教學主題。
2、重媒體輕教師。
多媒體是現代教學工具,在教學中確實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學效果,所以有些教師把多媒體說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葯,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有些多媒體教學課,會出現不分課程內容,過分依賴媒體技術,僵化地使用現代化媒體的現象。有一些教師純粹以多媒體替代板書與掛圖之用,還自以為用了多媒體而頗為自得。有的教師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謂的多媒體課件,也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夠實現的,這樣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多媒體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架子。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除了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外,更重要的是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這種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有語言手勢、肌體動作以及神態等等。而現在的有些CAI教學缺少了教師的熱情參與,教師成為課件的放映員,學生成為缺乏活力的觀眾,課件成了一本供學生觀看的「課本」。既不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又增加了學生視覺上的負擔,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很不利。我認為現代媒體只能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不應喪失的,現代教育技術是達到教學目的的手段之一。
3、成人化的設計。
在設計CAI課件腳本時,忽視了我們的對象是知識相對不豐富、認識事物不全面的小學生。課件設計時有成人化傾向,以成人的審美情趣、認識事物的方法、理解問題的角度來設計CAI課件。我認為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和審美觀,站在小學生的視角上,多為學生著想,設計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和審美情趣的課件。我們應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多媒體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同時要從人與多媒體、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關系入手,探討多媒體在教學運作中的基本教學規律和要求,使多媒體在教師的駕駛下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 如在觀察的模糊處,可以利用不同顏色對人不同程度的視覺刺激,來提醒學生的注意;在需要模仿、練習的環節,可創設供學生模擬、學習的「虛擬現實」的機會;利用不同文字、圖片的對比展示,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動畫來幫助學生理解「演變」和「操作」過程;利用模擬的聲音,鮮亮的圖畫來創設情景和氛圍,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等。
4、認識上的偏差。
部分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片面理解,認為只要使用了現代的教學設備,就是進行了現代多媒體教學,因此公開課一定要用多媒體。有的教師為了上一堂公開課,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製作課件上,為表現藝術美感,在課件中使用大量的音樂,有的甚至在學生思考問題時還配以背景音樂。沒有把媒體與教學內容充分整合,認真分析哪些內容用什麼方式表現為好,利於學生學習。也有的教師忽視了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在設計課件時內容涵蓋一節課的全部內容,包括激情導入、設疑、例題講解、練習題、課外知識等。這樣一來,教師只是多媒體的操作者,而且這樣大的信息量,勢必造成媒體對學生長時間的刺激,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斷變化的屏幕上,忽視也來不及分析理解重要的知識點,造成消化不良,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吃力,加之長期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喪失新鮮感,若教師教學組織不當,學生感覺單調,視覺疲勞,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多媒體教學應該發揚傳統教學的精華,切不可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拋棄優勢方面,只為趕時髦,擺花架子,顧此失彼。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將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進行整合,發揮各種教學手段各自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在教學中使它們取長補短。
二、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的策略
1、聯系生活實際,促進興趣培養。
新數學課程標准中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聯系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我認為開發出的課件不應是受完整教學程序束縛的整體,而應是一個個有利於突破思維障礙、達到教學目標的「課件碎片」。教師上課時,適時選用其中的部分「碎片」,加上由自己搜集、積累的教學信息、資料製成的「課件碎片」整合成本節課的CAI課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性、探索性使用其中的—部分內容,並非從頭到尾地運用。這樣可以避免選用同一課件,就只能有一種教學設計的弊端,有利於培養師生雙方的創造性,同時還能縮短上一節CAI課的准備時間,提高課件的實用性,從長遠看有利於CAI的推廣。因此,我們應開發課件碎片的「積件」,對於精良的課件,應積極管理起來,派專人把好的「完整課件」分解,除去不具推廣意義的部分,留下有推廣意義的部分,並且以課題為單位儲存起來。需要時,教師可隨時查閱。如此一來,精良的課件可最大限度的轉化為日常的教學資源。這必將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教師要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采擷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教《圓的認識》,教師設計米老鼠和唐老鴨進行騎車比賽,先是米老鼠騎「三角形」車輪,唐老鴨騎正方形車輪的比賽,它們雖然想方設法讓車子轉動車子就是不動的滑稽樣,讓同學們哈哈大笑。第二場比賽,米老鼠騎軸心不在圓心的車子顛簸不止,唐老鴨騎軸心在圓心的車子平穩行駛的場面,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數學問題然後小組合作解答,這樣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不但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對數學有了一種親切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而且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大膽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直觀、形聲結合、視聽並舉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結構,掃除文字障礙,形成空間觀念,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甲、乙兩人騎自行車同時從贛州、南康兩地出發,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10千米,乙每小時行8千米,2小時後兩人相遇。問贛州、南康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像這種「相遇問題應用題」的教學,我認為既要幫助學生理解運動方向的概念,又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並掌握解題思路,解題方法,以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解法一,藉助多媒體技術創設動畫畫面:一聲鈴響後,甲、乙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用不同顏色表示同一時間內兩人所行的路程。我根據屏幕的演示,引導學生思考:求出2小時後兩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即是贛州、南康兩地間的距離。列式為: 10×2+8×2=36(千米)。
解法二,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技術,將甲、乙兩人在第1、2小時所行的路程的畫面分別移動,再合並在一起,我再結合動畫問:「怎樣求兩人2小時所行路程之和?」學生根據畫面演示的情況,很快得出:先求出甲、乙兩人一小時的速度和,再乘以2小時,即可以求出贛州、南康兩地間的距離。列式為:(10+8)×2=36(千米)。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動畫來模擬甲、乙兩人運動方向: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甲或乙先行的情況,顯示了或走或停的動態過程,形象有趣的把解題思路呈現給學生,形成表象,變抽象為形象,置學生於所創設的情境中,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幫助充分感知,促進思維過渡。
實踐表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聲音、圖像、文字、錄像、動畫等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能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調控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的慾望」。
例如:我在《角的認識》的教學中,藉助CAI課件的鮮艷色彩和優美圖案,直接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給學生以如見其物的感受。因此在讓學生觀察實物感知角的形狀時,我設計出示CAI課件的三幅圖案:1、出示一條色彩鮮艷的紅領巾,讓學生找出紅領巾的三個角;2、出示逼真的鍾表實物圖,讓學生找出時針、分針、秒針之間的夾角;3、出示一把漂亮的實物摺扇圖,讓學生觀察摺扇打開時的角的大小。讓學生觀察這些實物圖形中的角,圖像顯示模擬逼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數學美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學生找到所出示物體各自的角後,再利用課件中動畫光點的閃爍,演示實物圖上角的形成,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幾何角。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時,我把三種不同的角(銳角、直角、鈍角)放到一起,讓學生觀察這些角都什麼共同的特點,這時計算機屏幕上分別同時閃爍三種角的頂點和三種角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的邊」,這樣就順利地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如何畫「角」是這一課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由教師在黑板上畫,學生看,筆者認為這樣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一,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有部分學生利用教師畫角時的機會在說話或玩東西;其二,作圖時,教師的身體會遮擋住部分學生的視線,不利於學生進行觀察。而這一環節,用CAI課件來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樣了。第一步,計算機屏幕演示畫角的步驟和方法。在演示前,我提出要求:「注意觀察畫角時先畫什麼?再畫什麼?最後畫什麼?」 由於用電腦來畫角,手段新穎,學生注意力集中,給學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第二步,我再在黑板上示範畫角的過程和方法,並讓學生書空。這樣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畫角的步驟和起筆位置,滲透了角的形成。第三步,要求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畫出一個角,我在班裡巡視,指導個別困難的學生。這樣的教學過程,既符合中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又使學生對畫角的方法清楚明了。
3、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整體發展。
新課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對培養未來需要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教育媒體的使用,正符合新課程這一理念。
如教「分數的意義」前,我先提問學生:「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讓學生主動地面對新知去回憶再現舊知,並通過交流互相啟發補充。接著提出:「你可以把哪些物體平均分,並用分數來表示。」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根據學生的交流,用多媒體出示一個西瓜或一張紙、一段1米長的線段。然後教師出示12隻小猴,提問:「你會怎樣把這12隻小猴平均分?每份用怎麼的分數表示?每份有幾只小猴?」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根據小組匯報分別把12隻小猴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和6份。通過學生的討論、觀察,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
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小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收獲。加上現代教育媒體的應用,這就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即使是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自卑感和緊張的壓力也會消失。
4、拓展思維空間,促進個性發展。
新課程標准同時提出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現代網路的快速發展與使用,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充分展示自我的個性。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強化學生對「若干份」、「一份」和「幾份」的理解,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展個性的舞台。利用PowerPoint製作一些填分母、分子分數的題目,讓學生自由填空並說它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自主練習。於是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盡情飛翔。在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又可以看到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閃現。
5、引導主動參與,促進效率提高。
如果能把學習內容寓於游戲、競爭之中,就能幫助他們從厭倦的情緒中解放出來,喚起他們主動參與練習的激情,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具有玩游戲這一特點,讓學生在游戲中開發智力,並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喚起學生興趣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理。於是我用計算機程序設計了一個 「拿乒乓球」 的游戲。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派一個人參加。老師先出示20個乒乓球,提問:「拿走總數的五分之一」、「拿走剩下的四分之一」、「再拿走剩下的三分之一」、「再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四留給老師。」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拿乒乓球,看誰拿的又准又快,接著比比哪組拿走的多。這樣,把枯燥乏味的計算練習變成豐富多彩的游戲與競爭活動,學生興趣濃、情緒高、思維活、反應快,在「玩」中學、「樂」中獲取知識,體驗新知。這樣設計符合新課程思想:「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利用多媒體技術的「低負荷,高效率,大面積」的特點,還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例如,我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時,首先演示平均分割一個圓,分成8份、16份、再到32份……每次分割後計算機會展示拼合的效果,從接近平行四邊形到越來越接近長方形,通過對拼成的長方形的觀察、比較和演示,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分割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形狀越接近長方形。這樣的演示將一較復雜的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問題在圖形的不斷對比、組合中展示出來,降低了學生思維的難度,突破了教學難點,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多媒體技術的優越性是無與倫比的,現代化的技術必須要有現代化的思想與之相適應,我們應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徵來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得當可以使教學如虎添翼、錦上添花,使用不當也會事與願違。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從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出發,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從優化教學過程出發,嚴格遵循實用性原則、恰當性原則、綜合性原則、輔助性原則和啟發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越性,實現課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構建和優化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使之逐步從走向成熟 。

Ⅵ 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小學數學教學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技術手段層出不窮,軟體升級換代之快讓人目不暇接。新課標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本文將從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多媒體在數學學科各知識版塊中的運用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無處不在。
數學學科的三大特點是: 嚴謹性、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 小學數學和數學科學在嚴謹性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如一些運算律的擴充,並沒有進行嚴謹的推證,而是用默認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學好數學卻不能放鬆嚴謹性的要求,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數學的抽象性表現在對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並將具體過程符號化,當然,抽象必須要以具體為基礎。數學廣泛的應用性不不用多說了,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為了培養同學們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上述三個特點中,本文側重於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才有了新技術發揮作用的空間。
二、 小學生年齡特點及相應的課件製作要求。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分成兩個階段來描述:
一是低年級段(一到二、三年級),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好模仿,思維的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點。因此,這個學段,老師製作的課件就要與之相適應:一要有趣,二要直觀。
怎樣才能做到有趣、直觀呢?這就要求老師,一定在課前不僅要研究教材內容,還要研究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心理需求,然後再去搜集和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象的素材,如: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可以選擇喜羊羊、灰太狼等動畫形象;為了讓學生理解「加」與「減」的算理,可以讓靜止的小棒「合一合」與「分一分」,抽象的數學知識立即變得形象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明顯。
二是高年級段,學生隨著身心發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由於受定勢和習慣的束縛較少,以求異思維為主。主動思維開始急劇增長。好奇心和創造意識日益濃厚。
針對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如果課件設計過於兒童化,學生會覺得沒什麼思考的價值。我覺得要做到低年級趣味直觀的同時,更要注重突出課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課件來呈現思維過程,用課件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過渡架設橋梁。
舉例:圓的認識。
建立圓的概念,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往往都會藉助硬幣、鍾面等實物。剛才提到數學的學科特點時,就講到,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而這些物體的表象卻不是數學中的圓的概念的確切反映。
數學中的圓是指「以定點為圓心、以定長為半徑的點的軌跡」,但這個准確的概念在小學階段又不能直接說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去除實物中的非本質的東西,抽取其本質。那課件怎樣呈現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顯示硬幣、鍾面等實物,第二步,讓計算機慢慢地隱去非本質的東西留下圓的外形,「消隱」的手段使學生注意到了圓的實質。這樣的課件,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質的東西轉向本質的東西,從而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確。
三、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數與代數」,「 圖形與幾何」 , 「 統計與概率」 , 「 綜合與實踐」 。
下面就這四個方面內容用實例形式進行簡要的使用方法和製作方法的講解。
1、數與代數
「 數與代數」教學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學,如「因數倍數」,「方程的意義」等,有計算方面的教學,如口算等。多媒體可以做哪些輔助的事呢?
(1)有助於幫助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級「9+幾」的教學中,湊「十」是基本的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個「十」是如何湊出來的,可以藉助PPT「自定義動畫」中「添加效果」的「動作路徑」功能,把「臉譜」移動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把2個臉譜中的一個移到圓圈中,與9個合在一起正好是10個,再用10加1就簡便多了。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圖片的移動外,還配合了算式的轉化過程,增強感性認知的同時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豐富口算練習的形式。
口算練習在小學階段的各個年級都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口算多數情況下是心算筆記的一種計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速度和正確性。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要口算練習的設計上主要有以下這些形式:
第一,用幻燈片(PPT)靜態呈現口算內容,讓學生看著大屏幕進行口算。好處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製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燈片(PPT)動態呈現口算內容,學生精力集中,讀取動態出現的題目並心算出結果再記下來。這種PPT動畫製作難度不大,動態形式多樣,在自定義動畫的添加效果里,有許多方式供大家選擇。好處是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口算興趣。
第三,用錄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內容。
前兩種口算都屬於「視算」的范疇,口算練習還有一種那就是「聽算」,聽算比視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證聽清題目,聽覺的刺激有時比視覺更強烈,對學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練習效果會更好。
多媒體可供錄音的器材很多,磁帶、電腦都可以錄制,現在學生用的英語「點讀筆」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來口算教學上面來,而且「點讀筆」的錄制方式很簡單,只要利用「點讀筆」自帶的「錄音標簽」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內容錄好,錄好後,與標簽匹配上,上課時,再用「點讀筆」輕輕一點錄音標簽,就可以播放口算內容了。學生聽算式,寫得數。如果一遍不行,可以聽兩遍,聽完後,還可以再聽一次核對得數。老師在學生聽算、核對時,可以通過巡視了解學生聽算情況。這種練習操作簡便,練習效果好。
(3)PPT中「觸發器」功能可以豐富練習內容或答案的出現形式。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而學生回答後,需要把答案呈現在大屏幕上。這時,利用不同的動畫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題目的順序出示。如口算練習後,按題目順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飛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聲音,如掌聲、鈴聲等,表示肯定、贊揚或,可以用圖形表示錯誤,如「哭臉」等。不足是,學生只能按順序回答,有點呆板,學生知道下面要做什麼,有的學生會出現視覺疲勞,走神或不去傾聽同學的發言。
其次,還可以用「觸發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實現隨機出示效果,學生想說哪題就點擊出示哪題答案,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如乘法估算教學中,學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確計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樣。老師在備課時,作好預設,把各種方法都按順序做好,記在心中,學生說到哪一種方法就點擊出示哪種,這種呈現方式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按一定的設計順序出現練習內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師牽著學生思路走,把「人灌」變成「機灌」。
(4)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
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這可以說是大部分老師願意使用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決定了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難,如果老師能夠設計一些巧妙的動畫,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所學內容了。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與除法的「商不變性質」的關系,利用「動作路徑」等方法,把4/12變化成4÷12,一個小小的動畫,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形象再現,學生對兩者性質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認識分數後的一個提高練習: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就很難理解為陰影部分為什麼是四分之一,這時,PPT通過旋轉後,把分散的陰影組合在一起,學生就一目瞭然了。
2、圖形與幾何
新課標指出:在「 圖形與幾何」 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 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具和學具的操作非常有助於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因而在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有條件操作的決不要演示,沒有條件讓學生親手操作的,就盡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體就可以發揮作用了。這兒把多媒體放在第三位,不是輕視多媒體的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功能,而是凸顯其價值所在。
(1)創設問題情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好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年級數學教材圖文並茂,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要有興趣,但歸根結底,這些圖片都是靜態的,不同的學生對圖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樣。那麼,如何把教材中靜止的畫面轉化成形像生動、讓學生感興趣呢?多媒體課件在這方面就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是一段動畫、可以是一段錄像,可謂「有聲有色」。這樣的情景學生喜聞樂見,學習興趣自然高漲。例如,《圓形的面積》時,設計了「馬兒的困惑」這個情景。通過對馬的活動范圍的討論引入圓的面積計算的需要,即有知識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學《體積》時,教材出現的是「烏鴉喝水」情景。老師可以把靜態的圖片製成動畫,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思考。學生是最喜歡動畫片的,他們在看動畫的同時,儲存在腦子里的生活經驗也被充分調動,當教師問「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了?」時,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經驗說出:因為石子佔有空間,把水「擠」上來了,初步感知到體積的意義。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學生對動態的情景更感興趣,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這充分體現出多媒體課件的優勢。
(2)有助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幾何教學的重點內容,那麼,哪些空間觀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體的支持呢?我覺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如,長方體表面展開圖、圓柱表面展開圖、長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轉後形成的空間圖形等。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中,用到一些簡單的「自定義動畫方法」,如,圖片「進入」時用到「出現」,圖片「退出」時用到「漸變」,根據長方體表面展開不同階段看到不同形狀,運用一進一退,把整個展開過程表現出來,形象生動,
直觀有趣。
當然,也要以把這個過程圖做成多張PPt,通過播放獲得動畫效果。如圓柱側面展開圖。

把長方形旋轉後,得到什麼圖形?這是六年級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用手捏著一個長方形紙片,以長為軸旋轉,可是,由於旋轉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轉後的情形,只能藉助想像去體會旋轉後形成圓柱形狀,但有的學生就是難以想像出來。這時,如果能夠做一張PPT,把旋轉的過程展現出來,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旋轉後形成的形狀了。
(3)有助於體積計算公式推導
這是幾何教學中,PPT運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視。有些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不容易通過實物操作實現,如,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過實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較麻煩,更關鍵的是,要把拼成的圖形看成長方形學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師一廂情願地讓學生認同自己的觀點:分的多
了,就接近長方形了,學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過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這種極限思想讓學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撐,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礎。
同樣,這種方式也可以用到「圓柱的體積」的推導上去。(演示)但是,「圓錐體積」的公式推導過程還是讓學生實際操作好,課件也可以,但課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說服力。「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課件的演示效果要強於動手操作。通過實踐發現,學生要課堂中通過滾動硬幣等測量周長比較困難,佔用很多時間,而這個時間花的不見得就是必須的,這時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節省時間,效果也比較好。
3、統計和概率、綜合實踐
新課標指出,統計和概率在低年級只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簡單的調查數據歸類。到了高年級,則需要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簡單的計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體在這部分內容教學中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創設情景、呈現數據、出示活動要求、豐富練習形式等。具體來說,我覺得,能夠體現多媒體優勢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如:統計圖的畫法,特別是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畫法」時,通過動態的「描點」(甚至可以配上聲音)、連線(運用擦除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感受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演示)另外,教學統計知識時,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沒有信息,多媒體的作用就體現的更加充分了。
「綜合與實踐」在每冊教材中分散出現,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老師們對這部分內容重視的不夠,問題就是其教學內容不容易把握。新課標指出,這部分內容,「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從這句話中不難體會,課程標准對老師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要想讓學生達到這樣的目標,老師的准備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體可以很好的幫助老師把收集、整理的學科知識有序地、多種方式地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活動,豐富學生活動內容。如,《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課,老師在開展豐富活動後,利用聲音、圖片把更多的知識介紹給學生,豐富數學游戲的內涵,實現教學目標要求。
綜上所述,多媒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作為常規教學手段的補充與拓展,充分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也不能無原則的使用或低層次的使用(僅起到掛圖或小黑板作用),揚其所長,克其所短,力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Ⅶ 多媒體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怎樣運用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技術手段層出不窮,軟體升級換代之快讓人目不暇接。新課標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本文將從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多媒體在數學學科各知識版塊中的運用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無處不在。
數學學科的三大特點是: 嚴謹性、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 小學數學和數學科學在嚴謹性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如一些運算律的擴充,並沒有進行嚴謹的推證,而是用默認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學好數學卻不能放鬆嚴謹性的要求,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數學的抽象性表現在對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並將具體過程符號化,當然,抽象必須要以具體為基礎。數學廣泛的應用性不不用多說了,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為了培養同學們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上述三個特點中,本文側重於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才有了新技術發揮作用的空間。
二、 小學生年齡特點及相應的課件製作要求。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分成兩個階段來描述:
一是低年級段(一到二、三年級),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好模仿,思維的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點。因此,這個學段,老師製作的課件就要與之相適應:一要有趣,二要直觀。
怎樣才能做到有趣、直觀呢?這就要求老師,一定在課前不僅要研究教材內容,還要研究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心理需求,然後再去搜集和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象的素材,如: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可以選擇喜羊羊、灰太狼等動畫形象;為了讓學生理解「加」與「減」的算理,可以讓靜止的小棒「合一合」與「分一分」,抽象的數學知識立即變得形象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明顯。
二是高年級段,學生隨著身心發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由於受定勢和習慣的束縛較少,以求異思維為主。主動思維開始急劇增長。好奇心和創造意識日益濃厚。
針對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如果課件設計過於兒童化,學生會覺得沒什麼思考的價值。我覺得要做到低年級趣味直觀的同時,更要注重突出課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課件來呈現思維過程,用課件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過渡架設橋梁。
舉例:圓的認識。
建立圓的概念,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往往都會藉助硬幣、鍾面等實物。剛才提到數學的學科特點時,就講到,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而這些物體的表象卻不是數學中的圓的概念的確切反映。
數學中的圓是指「以定點為圓心、以定長為半徑的點的軌跡」,但這個准確的概念在小學階段又不能直接說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去除實物中的非本質的東西,抽取其本質。那課件怎樣呈現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顯示硬幣、鍾面等實物,第二步,讓計算機慢慢地隱去非本質的東西留下圓的外形,「消隱」的手段使學生注意到了圓的實質。這樣的課件,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質的東西轉向本質的東西,從而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確。
三、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數與代數」,「 圖形與幾何」 , 「 統計與概率」 , 「 綜合與實踐」 。
下面就這四個方面內容用實例形式進行簡要的使用方法和製作方法的講解。
1、數與代數
「 數與代數」教學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學,如「因數倍數」,「方程的意義」等,有計算方面的教學,如口算等。多媒體可以做哪些輔助的事呢?
(1)有助於幫助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級「9+幾」的教學中,湊「十」是基本的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個「十」是如何湊出來的,可以藉助PPT「自定義動畫」中「添加效果」的「動作路徑」功能,把「臉譜」移動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把2個臉譜中的一個移到圓圈中,與9個合在一起正好是10個,再用10加1就簡便多了。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圖片的移動外,還配合了算式的轉化過程,增強感性認知的同時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豐富口算練習的形式。
口算練習在小學階段的各個年級都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口算多數情況下是心算筆記的一種計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速度和正確性。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要口算練習的設計上主要有以下這些形式:
第一,用幻燈片(PPT)靜態呈現口算內容,讓學生看著大屏幕進行口算。好處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製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燈片(PPT)動態呈現口算內容,學生精力集中,讀取動態出現的題目並心算出結果再記下來。這種PPT動畫製作難度不大,動態形式多樣,在自定義動畫的添加效果里,有許多方式供大家選擇。好處是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口算興趣。
第三,用錄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內容。
前兩種口算都屬於「視算」的范疇,口算練習還有一種那就是「聽算」,聽算比視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證聽清題目,聽覺的刺激有時比視覺更強烈,對學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練習效果會更好。
多媒體可供錄音的器材很多,磁帶、電腦都可以錄制,現在學生用的英語「點讀筆」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來口算教學上面來,而且「點讀筆」的錄制方式很簡單,只要利用「點讀筆」自帶的「錄音標簽」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內容錄好,錄好後,與標簽匹配上,上課時,再用「點讀筆」輕輕一點錄音標簽,就可以播放口算內容了。學生聽算式,寫得數。如果一遍不行,可以聽兩遍,聽完後,還可以再聽一次核對得數。老師在學生聽算、核對時,可以通過巡視了解學生聽算情況。這種練習操作簡便,練習效果好。
(3)PPT中「觸發器」功能可以豐富練習內容或答案的出現形式。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而學生回答後,需要把答案呈現在大屏幕上。這時,利用不同的動畫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題目的順序出示。如口算練習後,按題目順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飛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聲音,如掌聲、鈴聲等,表示肯定、贊揚或,可以用圖形表示錯誤,如「哭臉」等。不足是,學生只能按順序回答,有點呆板,學生知道下面要做什麼,有的學生會出現視覺疲勞,走神或不去傾聽同學的發言。
其次,還可以用「觸發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實現隨機出示效果,學生想說哪題就點擊出示哪題答案,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如乘法估算教學中,學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確計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樣。老師在備課時,作好預設,把各種方法都按順序做好,記在心中,學生說到哪一種方法就點擊出示哪種,這種呈現方式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按一定的設計順序出現練習內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師牽著學生思路走,把「人灌」變成「機灌」。
(4)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
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這可以說是大部分老師願意使用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決定了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難,如果老師能夠設計一些巧妙的動畫,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所學內容了。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與除法的「商不變性質」的關系,利用「動作路徑」等方法,把4/12變化成4÷12,一個小小的動畫,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形象再現,學生對兩者性質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認識分數後的一個提高練習: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就很難理解為陰影部分為什麼是四分之一,這時,PPT通過旋轉後,把分散的陰影組合在一起,學生就一目瞭然了。
2、圖形與幾何
新課標指出:在「 圖形與幾何」 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 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具和學具的操作非常有助於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因而在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有條件操作的決不要演示,沒有條件讓學生親手操作的,就盡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體就可以發揮作用了。這兒把多媒體放在第三位,不是輕視多媒體的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功能,而是凸顯其價值所在。
(1)創設問題情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好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年級數學教材圖文並茂,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要有興趣,但歸根結底,這些圖片都是靜態的,不同的學生對圖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樣。那麼,如何把教材中靜止的畫面轉化成形像生動、讓學生感興趣呢?多媒體課件在這方面就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是一段動畫、可以是一段錄像,可謂「有聲有色」。這樣的情景學生喜聞樂見,學習興趣自然高漲。例如,《圓形的面積》時,設計了「馬兒的困惑」這個情景。通過對馬的活動范圍的討論引入圓的面積計算的需要,即有知識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學《體積》時,教材出現的是「烏鴉喝水」情景。老師可以把靜態的圖片製成動畫,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思考。學生是最喜歡動畫片的,他們在看動畫的同時,儲存在腦子里的生活經驗也被充分調動,當教師問「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了?」時,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經驗說出:因為石子佔有空間,把水「擠」上來了,初步感知到體積的意義。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學生對動態的情景更感興趣,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這充分體現出多媒體課件的優勢。
(2)有助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幾何教學的重點內容,那麼,哪些空間觀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體的支持呢?我覺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如,長方體表面展開圖、圓柱表面展開圖、長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轉後形成的空間圖形等。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中,用到一些簡單的「自定義動畫方法」,如,圖片「進入」時用到「出現」,圖片「退出」時用到「漸變」,根據長方體表面展開不同階段看到不同形狀,運用一進一退,把整個展開過程表現出來,形象生動,
直觀有趣。
當然,也要以把這個過程圖做成多張PPt,通過播放獲得動畫效果。如圓柱側面展開圖。
把長方形旋轉後,得到什麼圖形?這是六年級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用手捏著一個長方形紙片,以長為軸旋轉,可是,由於旋轉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轉後的情形,只能藉助想像去體會旋轉後形成圓柱形狀,但有的學生就是難以想像出來。這時,如果能夠做一張PPT,把旋轉的過程展現出來,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旋轉後形成的形狀了。
(3)有助於體積計算公式推導
這是幾何教學中,PPT運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視。有些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不容易通過實物操作實現,如,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過實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較麻煩,更關鍵的是,要把拼成的圖形看成長方形學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師一廂情願地讓學生認同自己的觀點:分的多
了,就接近長方形了,學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過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這種極限思想讓學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撐,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礎。
同樣,這種方式也可以用到「圓柱的體積」的推導上去。(演示)但是,「圓錐體積」的公式推導過程還是讓學生實際操作好,課件也可以,但課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說服力。「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課件的演示效果要強於動手操作。通過實踐發現,學生要課堂中通過滾動硬幣等測量周長比較困難,佔用很多時間,而這個時間花的不見得就是必須的,這時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節省時間,效果也比較好。
3、統計和概率、綜合實踐
新課標指出,統計和概率在低年級只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簡單的調查數據歸類。到了高年級,則需要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簡單的計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體在這部分內容教學中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創設情景、呈現數據、出示活動要求、豐富練習形式等。具體來說,我覺得,能夠體現多媒體優勢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如:統計圖的畫法,特別是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畫法」時,通過動態的「描點」(甚至可以配上聲音)、連線(運用擦除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感受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演示)另外,教學統計知識時,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沒有信息,多媒體的作用就體現的更加充分了。
「綜合與實踐」在每冊教材中分散出現,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老師們對這部分內容重視的不夠,問題就是其教學內容不容易把握。新課標指出,這部分內容,「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從這句話中不難體會,課程標准對老師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要想讓學生達到這樣的目標,老師的准備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體可以很好的幫助老師把收集、整理的學科知識有序地、多種方式地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活動,豐富學生活動內容。如,《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課,老師在開展豐富活動後,利用聲音、圖片把更多的知識介紹給學生,豐富數學游戲的內涵,實現教學目標要求。
綜上所述,多媒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作為常規教學手段的補充與拓展,充分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也不能無原則的使用或低層次的使用(僅起到掛圖或小黑板作用),揚其所長,克其所短,力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軟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