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

發布時間:2021-01-25 16:48:06

1.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學階段,是為以後的各個階段打基礎的,對學生今後的影版響極深。培養小學生有良權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可以從幾方面進行: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培養認真完成作業,有錯就改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習慣;堅持寫日記的好習慣。這樣,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語文,那就必定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2.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習慣,是非意識行為,也可以說是不自覺的行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實踐中經多次重復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固的動力定型。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這是說習慣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就小學語文學習習慣來說,當前對以下幾種學習習慣的培養應尤為重視。能有一個好習慣終身受益,因此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夠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內部動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抓好常規管理,培養良好的「習慣意識」。

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首先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入手。人的習慣很多:生活習慣,道德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等,但不管是什麼習慣,它們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作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成績落後的學生往往是道德行為習慣也相對落後的學生,他們往往表現得沒有禮貌,不講文明,如:隨意進出教師辦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歡打架罵人,顯得沒規矩。如果我們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而只是一味的「關注」他們的學習,效果能好到哪裡去呢?但如果轉變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規管理,從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人手,讓其在頭腦中形成「原來做什麼事情都得有個規矩」的意識,即形成「習慣意識」,使這成為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內部動力,從而為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打好基礎,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強化訓練。一般可分為三個步驟:1、使學生了解有關行為的社會意義和產生自願練習的意向;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過程;2、創設按規定的方式一貫行為的條件,其中包括集體的監督,盡可能地不給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3、使學生了解行為的結果和練習的進步情況,及時給予強化。

二、課堂教學----習慣養成的主陣地。

有了學生的內部動力即有了內部強化,對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的養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年幼的學生來說,外部的引導和強化往往具有更大的作用。而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引導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低年紀小朋友語文學習注重於讀、寫兩方面,在這兩方面的基礎上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讀。

做每件事最好都能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所以,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初讀。讓學生藉助拼音掃除生字障礙,做到讀正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督促學生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以及自覺的朗讀習慣。接下來就是精讀。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讀的習慣。這些問題可以是教師給的,但更好的是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幫助歸納的,這樣更有助於學生帶著問題讀的習慣的養成。有些老師擔心,一年級學生小,不會提出什麼問題。其實,正是因為他們小,他們的想像力就比較豐富,還沒有被扼殺,只有從小培養,才能提出更多更精彩的問題。「不動筆墨不讀書」這雖然是老生常談,至少還是有它存在的道理,黑格爾曾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該習慣的培養,應當結合各年段的閱讀要求進行。教師首先應當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動筆的地方自己先動筆,這不僅可以起到示範的作用,也是教給學生「動筆」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養成動筆的習慣。教給方法之後,還應當在多次的自覺運用中強化,最終形成學生不自覺的行為即習慣。

2、寫。

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尤為重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1)充分利用教師范寫的作用。在教師范寫時,可以請學生說筆畫的名稱,遇到關鍵筆畫時還應適當講解,這樣不僅讓學生牢記筆順及各筆畫的位置,教師工整的書寫也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促進學生認真書寫習慣的養成。(2)重視書寫指導。教師范寫過後,學生開始描紅臨寫,此時,教師應巡視進行指導。要求學生描紅時一筆一畫認真描,且應一筆描成筆筆到位;臨寫時要按筆順並看清筆畫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如發現有學生不認真或不按筆順,及時糾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當然好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促而就的,教師在每次作業時也應當重視學生書寫情況。

三、重視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

毋庸置疑,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重要的閱讀實踐活動,是形成閱讀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許多有識之士形象地說,沒有課外閱讀的語文教學就像是跛子腿走路,跛子腿怎能學好語文?

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首先是要讓學生喜歡讀書,養成讀書的習慣。這既需要我們在課堂閱讀教學中來培養,更要用開展課外閱讀來培植。讓學生自己的讀書實踐中學閱讀,注意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使他們喜歡閱讀,同時鼓勵學生讀課外書。其次,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我們可以結合校本課程,把校外的讀書和校內讀書結合起來。在校內給學生提供讀書時間,自由閱讀,互相交流;在課外自由讀書,以一定的形式在校內外展示交流。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課外閱讀,又通過交流活動促進學生的讀書活動,提高閱讀興趣,培養讀書習慣。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

3.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4.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學一節好的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5.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從多個角度做出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大好時機。對此,為了更好的幫助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科學習,本文介紹了幾種有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方法。
1.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雖然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但是卻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引起重視。自製力不強是小學生的特點,這也對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自覺進行課前預習提出了挑戰,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例如: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懸念,或者是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並且還達到了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過程中,可能學生預習的范圍較小,一旦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能夠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那麼,學生預習的范圍就會逐漸擴大,切實達到了課前預習的功效。
2.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到語文,我們會聯想到閱讀,閱讀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閱讀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閱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如此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閱讀十分青睞,有些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濃厚,而有些學生卻對閱讀不感興趣,因此,為數不少的小學生依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引起重視,並能夠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措施。
2.1 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失去了閱讀興趣。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想要獲取的信息,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有成就感,學生就會更加願意閱讀,自然更有助於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2.2 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由於學生對閱讀的認識不夠深入,同時又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學生的內心對閱讀產生了一種畏懼心理,導致閱讀對於部分小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例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篇章,使學生對閱讀有全新的認識,切實感受到閱讀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這樣學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去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十分重要,同時,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也很重要,通過朗讀不僅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語感,還能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文章有更多的體會。朗讀並不是學生簡單的放聲閱讀,良好的朗讀習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培養。例如:教師要培養學生每天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朗讀的好習慣,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積極的進行思考,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朗讀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過程中,還要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糾正,使學生的朗讀更加高效的進行。
4.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學生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進而實現知識點的傳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這樣的教學程序並不是一直順利的進行,一般教師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的知識,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往往不會出現問題,而學生在接受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聽課習慣,才能高效的接受知識。
不認真聽講,是影響學生良好聽課習慣養成的重要障礙。我們在認真聽講的過程中,不僅是一種良好聽課習慣的表現,同時也能夠學習更多好的聽課習慣,一旦學生出現不能認真聽講的情況,就很難及時有效的學習新的知識點。良好的聽課習慣,並不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時時刻刻都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為學生留出休息時間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放鬆,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更加高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聽課誤區,因此,教師要耐心的對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進行培養。
5.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是有效進行語文學科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所必需的。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時期。表面看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較之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較少。實際上,語文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小學生不僅要能夠有效的學習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學習文章的內涵,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句子等理解的基礎上,這就對學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同時,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只有及時的發現問題並尋找教師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還有很多種,教師既要肩負起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重任,還要肩負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使學生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

6.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與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最簡單的方法是興趣引導加循序漸進,選擇適合小學生接受能力並且喜歡的專書籍,讓他讀,定時定屬點,慢慢培養才能形成習慣,另外多跟他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好好學習也是必要的。
另外語文的學習主要是閱讀、書寫、表達三個方面,在培養的時候都要涉及到。習慣養成了,自主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7. 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小學階段應培養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哪些方面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根據課標的要求,我們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力培養。
(一)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正確寫字姿勢的培養,必須從學生初入學時抓起,因為初入學的兒童可塑造性強,寫字姿勢尚未定型,在這個階段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要讓學生養成寫字姿勢「三個一」的習慣,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不管在什麼場合下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地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一開始,學生可能不太習慣,也可能影響做作業的速度,只要堅持下去,就能越來越熟,做到既寫得好又寫得快。此外,還要指導學生養成卷面整潔、愛護文具等習慣。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什麼是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里我認為,應當講究閱讀的質量,也就是說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遇到「攔路虎」不要輕易放過,要認認真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詞要聯繫上下文體會體會意思。要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些課文要邊讀邊想像,在頭腦里「過電影」。小和尚念經--讀而不諳其義,這樣的讀就沒有什麼意義;「口」到了,「心」卻溜了號,更是讀書的大忌。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因此,還要培養學生在讀書時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精彩的段落應該反復誦讀,必領神會,有的還要背下來,印在自己的腦海里,以備隨時調用。還要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要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使他們喜歡讀書讀報;要「不運筆墨不讀書」;讀自己的書,要邊讀邊做記號;要養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和有關知識,也可以寫寫讀後感。
(三)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
良好的習作習慣主要包含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勤於動筆、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等習慣。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自己去觀察,並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徵,比較事物的異同,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要養成認真思考,勤於動筆的習慣。有的學生往往想到一點就寫,寫了幾句寫不下去了,又塗掉重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動筆之前,一定要認真思考,想一想這篇作文重點寫了什麼,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從頭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動筆。要讓學生樂於動筆,勤於寫作,就得改進作文的命題,加強學生自主擬題的練習,多寫日記、書信、隨想等。
還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有不少學生作文寫好後,往往一交了之。沒有認真修改初稿的習慣,這或許是學生習作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學生的作文寫好了,要讓他們把初稿念一念,一邊念一邊改。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好作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作家尚且如此重視修改,小學生更應該養成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作文的好習慣。
(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
「聽」是大有學問的。有的同學聽人講話心不在焉,聽了以後不知所雲,這就不是好的習慣。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比如聽課,就要學會抓住中心,記住要點。關鍵的地方要側耳傾聽,並將有用的信息儲存起來。參加討論和辨論,要聽明白各人的主要觀點,看法有分歧的要能聽得出分歧在哪裡。經常訓練學生的聽力,就能使學生的耳朵逐漸聰敏起來,提高其吸收、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
良好的說的習慣也要從小培養。雖然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具備了口語的能力,但並不規范、准確、完善,往往是滿口方言,語句凌亂,有的還夾雜著一些粗野的話。進入小學以後,要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口語,提高說的質量。如堅持說普通話,響亮話,完整話。有不良習慣的,如說話哼哼唧唧、結結巴巴或帶口頭禪,還要個別進行糾正。
在小學階段需要培養的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另外還有如寫日記習慣,搜集名言警句的習慣,背誦、賞析美文的習慣,不懂就問的習慣等也是需要培養的學習習慣。
二、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第一,教育者思想重視才易抓;受教育者認識提高才易學。能否培養好習慣,關鍵取決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上對這項工作是否重視,是否下功夫努力,教師不要因為短期內見效難就不願抓。教師思想重視去抓了,學生才會重視做。學生不要因為短期內未見效就放棄努力。持之以恆,定能見效。
第二,在抓教育培養和訓練時,教師的工作要細致而耐心。只有細致觀察,才能發現學生的具體學情;只有耐心啟發、引導、幫助,才能使學生有信心改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教」要指導「到位」,「學」要行動「到位」。教師指導得具體、細致,學生才能感受得真切、具體。學生一旦行為不夠規范,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都會大大影響培養效果。對此,教師要督促他們持之以恆,行動到位。
第四,教師評價、反饋要及時。對哪怕只有微小進步的學生,也要及時表揚評價,讓學生從老師反饋的「信息」中去感受自己的變化,增強行動的信心。
第五,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評價作用不可輕視。低年級應充分利用好成長記錄袋的作用。高年級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初步具有是非觀、評價觀。讓學生經常在課上聯系實際,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從同伴身上看到的進步和變化,對學生啟發和影響最大。
第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要求家長給以配合支持和督促檢查。這樣可加快培養訓練習慣到位的速度。
第七、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
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等特點。教師本人具有學習語文的諸多良好習慣,就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良好影響。比如說,教師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小學生便會由衷地欽佩、傾慕,並進而心揣手摹。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於養成小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其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動力定型。習慣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葉聖陶先生甚至說「教育就是養成好的習慣」,這完全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因為現代教育的要求是「學會怎樣學習」。
【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
(一)培養樂學的習慣
如今的學生聰明、好勝、好奇、好問,酷愛刨根問底。這就為習慣的培養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礎。而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學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厭倦乃至學習效率低下。尤其是受「應試教育」影響的老師,一個勁地灌輸,搞題海戰術,搞機械重復地抄寫,試卷一張又一張,使學生漸漸喪失學習興趣。那麼,如何培養樂學語文的習慣,首先,應遵循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既了解他們的共性,又了解其個性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挖掘其內在興趣。在語文課上,經常採用一些激勵性語言,不斷地刺激學生學習。如:「你想知道故事內容嗎?」「你還有更好的說法嗎?」「你想讀一讀嗎?」「你覺得能比某某讀得更好嗎?」「喲,比老師想得還周到呢!誰還有高見?」等等,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不斷學習的樂趣,慢慢形成習慣。
其次,培養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即主動進行學習。一句話,沒有興趣,學習習慣就無從談起。
(二)培養自學的習慣
語文自學習慣是在實踐中養成的。小學生要學好語文,必須勤於實踐。而這里的「實踐」,就是「自學」。也就是說,自學的習慣是在自學的實踐中養成的。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本領。葉聖陶先生說得好,「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啟發引導,使學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然合度。」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小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應注重以下六種自學習慣的培養。
1.預習的習慣。從一年級新生開始,就著手進行預習習慣的培養??教給預習符號,提出預習要求,完成預習作業。每當預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讀通課文,並邊讀邊畫出生字和新詞語,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課文旁邊打上問號。接著,匯報預習中學會的生字和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2.識字的習慣。為了走出長期以來「老師扶一扶,學生走一走;老師不扶,學生不走」的識字教字誤區,應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先讓同學過好漢語拼音關,然後利用筆畫規則、造字特點分析字形、識學生字,最後運用工具書釋義、擴詞,利用「田」字格規范書寫。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和獨立學習,學生養成了識字習慣能採用多種方法識字,不僅每篇課文中的生字能全部掌握,而且連課外閱讀中發現的生字也能主動掌握。識字能力提高了,反過來又增添了學習的興趣。
3.動口的習慣。在教學中,應注重從低年級開始,處處設置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表達和表現的慾望。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活動形式和表達機會,激勵全體學生參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表達實踐,獲得成功的愉悅。
4.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是一種科學的閱讀習慣。一邊動筆一邊看書,可以延長集中精力的時間,同時可以促進思維,增強記憶力。拿到新的教科書,讓學生先看目錄和單元,大致了解全冊有多少篇課文、有幾個練習等。讀過的書留下讀書符號,做到圈圈、點點、寫寫,為做練習和實際應用作準備。遇到書中的難點,學會用工具書,學會請教同學或老師、父母,並把結果記下來,養成勤記勤讀的好習慣。
5.認真書寫的習慣。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並要腦眼手互應,准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靜的習慣。從一年級寫字課入手,將練習字融入日常的作業、日記、習作等書寫活動之中,養成他們「提筆即練字」的良好習慣。
6.自查自改的習慣。學習如同耕作,不能只講耕耘不講收獲。自查是一種學習效果的反饋,自改則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時檢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獲,問題何在,以便及時訂正錯誤。這是一種責任。教學生做作業時要回頭看,發現問題就提醒注意,並教給一些修改符號,養成認真檢查、及時訂正的好習慣。
實踐證明,自學習慣的培養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一旦自學習慣養成了,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

8.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高境界;不良的學習習慣,會給學習的成功帶來困難。大綱也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
所謂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的主體在較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好習慣就像是我們生命的樹枝上盛開的一朵美麗的小花,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傑出的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在這個競爭的時代,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在社會中成龍、成鳳,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教師需高度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教師樹立形象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莫過於老師了,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習慣於從模仿中學習,而且,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驚人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一定的威信,教師的行為習慣經常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家長經常會從小學生的口裡聽到一句話:我們的老師是這樣說的。在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也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業時畫直線要用直尺,教師在講課時卻徒手在黑板上畫直線,要求學生寫正確規范的字,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試問,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什麼時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
二、從小開始培養
有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習慣早在胎兒時期就養成了,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習慣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主張:好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心理還很清新、沒有形成錯誤觀念、沒有養成壞習慣時就開始。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因為這一時期的學生對老師充滿著信任和尊敬,願意按老師的指示去做。
《新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講道:人之初,性本善,性與情,俱可塑。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任你在上面塗畫,你把他塗黑,他就變黑,你把他塗紅,他就變紅。因此,越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效果就越明顯;反之,當小孩染上惡習後,要改變他,那就難了。舉個例子,我的女兒五個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點多鍾就要到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時間,不帶她到幼兒園,她就又哭又鬧,無論你怎樣哄她她都不買你的賬,只要你把她帶到幼兒園,她就立即轉哭為笑。顯而易見,小孩子的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落實。
三、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內外相軌並行
學生除了學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除了在學校處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外,還要與家長密切聯系,請求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學生在家庭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也要督促學生的行為,時刻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項工作中,教師要經常進行家訪,可以是面訪,也可以是電訪,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行為,及時得到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壞行為作出及時的糾正。教師要與家長不斷地溝通,互相配合,讓學生養成壞習慣的機會減到最少。
五、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
孔子曾講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自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它能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覺性,學生就會心甘情願地、積極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教師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是的,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了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為教育者,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9. 作為一名班主任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