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愛的作文450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讓人難忘,有的讓人感動,有的讓人感到不恥,但是有一種中華傳承的美德——關愛,卻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我成長的歲月中,常常得到別人的關愛,而今天,我也真真正正地學會了關愛他人。
有一個星期天我和老爸去泉城路坐3路公交車,3路公交車在石門是始發站,人不是特別的多,等我們上車後後面正好還有兩個座位,當時我的心裡那個高興啊,有個座真好,我們畢竟要坐10多站才到泉城路啊。到了南全福庄時,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在後門上車了,當時駕駛員好像也是照顧老人吧,沒多說話,在車上,她雖然緊緊地把住了扶手,但依然搖搖晃晃,好像隨時都可能摔倒似的。這時,駕駛員叔叔用廣播說:「希望哪位年輕人給這位老人讓讓座?」這個聲音在我的耳邊圍繞著。我又看看其他人,大家都若無其事:有的悠閑地看報紙;有的放鬆地玩手機;有的倚靠在椅背上裝睡覺,眼睛不時地抬起;有的……這時,我的身邊出現了兩只小精靈,一隻「小天使」對我說:「戴魯斌,你是少先隊員。少先隊員難道是這樣的嗎?你應該給老人讓座呀!」我剛要先起身,又有一隻「小惡魔」對我說:「戴魯斌,你千萬不要讓座,如果讓座就沒座了!況且這里離泉城路還有很長時間呢。」我想:它們都說得很有道理。這時老爸也在看著我,好像是在尋找我最終的決定,那眼神是一種期望,其實我明白老爸的意思,於是,我站起身,走向老人身邊,親切地對她說:「老奶奶,您坐這吧。」說著,我指向那裡。老奶奶說:「還是你坐吧!」我趕緊推辭:「不用不用,我還年輕,沒事的!」這樣,老奶奶才放心地坐了下來,滿臉帶著笑容的說:「太謝謝你了!」這時車上所有的人都看著我,投來敬意的目光,特別是老爸,也伸出大拇指,再次肯定了我。當時我雖然站著累點可是心裡那個美呀!
關愛也是我們中華傳承的美德!讓我們學會關愛,去關愛他人,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祖國會更加強大!!
『貳』 平陰縣賢子峪作文大約400字左右
沒有濟南市轄歷下區、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市、平陰縣、濟陽縣、商河縣,共6區、1市、3縣。共設有58個街道辦事處、27個鄉、61個鎮。歷下區轄趵突泉、燕山、千佛山、文化東路、甸柳新村、建築新村、東關、大明湖、泉城路、解放路街道辦事處和姚家鎮。 市中區轄大觀園、魏家莊、桿石橋、四里村、舜玉路、二七新村、七里山、六里山、濼源、王官莊、舜耕、白馬山、七賢街道辦事處和十六里河、黨家莊鎮。 槐蔭區轄振興街、營市街、五里溝、青年公園、中大槐村、道德街、匡山、美里湖、西市場、南辛庄、段店北路、張庄路街道辦事處和段店、吳家堡鎮。 天橋區轄北園、濼口、緯北路、制錦市、北坦、天橋東街、官扎營、寶華街、堤口路、工人新村北村、工人新村南村、無影山、葯山街道辦事處和桑梓店、大橋鎮。 歷城區轄山大路、東風、全福、洪家樓街道辦事處,王舍人、華山、遙牆、唐王、董家、郭店、孫村、港溝、仲宮、西營、柳埠、彩石鎮和高而、錦綉川鄉。 長清區轄文昌、平安、崮雲湖、五峰山街道辦事處,歸德、孝里、萬德、馬山、張夏鎮和雙泉、武家莊鄉。 章丘市轄明水、雙山街道辦事處,普集、綉惠、相公庄、棗園、龍山、刁鎮、水寨、埠村、文祖、高官寨、垛庄、曹范、聖井、黨家、白雲湖、寧家埠鎮和黃河、辛寨、閆家峪、官莊鄉。 平陰縣轄平陰、東阿、孝直、孔村、刁山坡、洪範池、玫瑰鎮和欒灣、安城、店子、李溝鄉。 濟陽縣轄濟陽、崔寨、曲堤、仁風、垛石、孫耿、太平鎮和新市鄉。 商河縣轄商河、玉皇廟、鄭路、龍桑寺、殷巷、懷仁、賈庄鎮和牛堡、孫集、常庄、燕家、沙河、韓廟、趙魁元、張坊、胡集、楊庄鋪、錢鋪、岳橋、白橋、展家鄉。 濟南下轄六個區、三個縣、一個縣級市,總面積8227平方公里.
『叄』 幫我寫一篇作文
我就給你發 我說你真的是找對人了 我也去過周庄!我大概14歲去的,後來時隔幾年寫的。
絕對原創 沒人抄襲的
你不會用於轉載傳播吧 我好心發給你 你不要拿去轉帖哦
期待下次與你相會
————題記
周庄,一個可以牽動我魂魄的字眼,我每每想起它,心中總會盈溢著一種比水還要柔,比風還要輕,比陽光還要溫暖的情愫,是那麼美好,恬適。
記得從爸爸決定帶我去上海的那刻起,周庄,周庄,成為我日日夜夜瘋狂想念、熱愛的聖土。曾幾何時,甚至把周庄給我編織的這個夢當作我今生的追求,曾經對自己說:「只要去了周庄,我今生無悔了!」
是的,周庄沒有讓我失望,當我一進入周庄,青石板的路,古老神秘的小木樓,搖曳的楊柳,嘩嘩的河水,咿呀的搖櫓聲,一切都與想像的一般,那麼柔情,那麼的令人心醉。
踏上雙橋,看到得是長長,窄窄的河道。河邊有一棵郁青的樹,有許多水紅色的櫻花在樹梢綻放。也許是因為天氣的緣故,放眼望去,彷彿那樹那花那人都是用水凝聚而成的。顏色不鮮不艷,很淡很淡。不是一幅水墨畫,而是一副剛剛完成的水粉畫。有色卻不艷,有味卻不濃,都是淡淡的、平靜、清幽 。
不僅僅是我,只要是去過周庄的人都無限的依戀那裡。前幾日看了王劍冰的《絕版的周庄》,彷彿遇見了知己。他對周庄的深情、愛惜,和我一樣強烈、深刻。台灣女作家三毛到過周庄後曾說過:「我還要來的,我一定會來的。」這不就是我心中的願望和吶喊嗎?我一定會在來的,周庄。我會再站在雙橋上與你共同呼吸。可以的話,我願依偎在你懷中,永遠不要離去。我最欣賞,最敬佩的余秋雨先生曾在《江南小鎮》中這樣寫道:「周庄到了,誰也沒有告訴我們,但我們知道。」周庄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脫俗典雅,那種觸動心弦的無聲輕拂。和車水馬龍,喧囂的城市相比,給人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洗去塵埃,洗去憂愁。而這種對比是那麼強烈,以至於,當你來到這方土地上,就會知道這方土,這方水只屬於一個名字——周庄。
周庄,一個美好、清雅、純凈、溫柔、濕潤甚至有一點點夢幻的江南水鄉。視角不同,感受也會有所不同。如果你也來到這方凈土,你的感受也許會與我不同。
繪本作家幾米說:「回憶如夢無人能真切地留下什麼。」所以,我懷著憧憬、期待,期待下一次周庄在我心中留下的美麗足跡。
『肆』 平江縣柘庄鄉文昌小學五年級上冊成績查詢
平江縣轄15個鎮(三市、長壽、漢昌、加義、龍門、安定、伍市、向家、瓮江、虹橋、南江、浯口、梅仙、岑川、鍾洞)、12鄉(三陽、大坪、三墩、大洲、木金、冬塔、詠生、余坪、板江、思村、南橋、黃金洞)。
平江縣城
平江縣城:位於汨水北岸,仙江河、三望沖水於此匯注汨水。舊城中心原名鶴嶺,
平江縣風光(22張)處縣境中部略靠西南。唐元和四年(809),原昌江縣治由中縣坪遷此。縣域建制,1935年名漢昌鎮,1950年12月改名城關鎮,後改為漢昌鎮。今縣城范圍東至三陽鄉,西南抵瓮江鎮,北連梅仙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5′,北緯28°42′。西南距長沙112千米,西北距岳陽市區140千米。2000年城區規劃面積5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萬人。[8]
虹橋鎮
虹橋鎮:虹橋鎮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區,東鄰江西修水和本縣大坪鄉;南接本縣木金鄉,詠生鄉;西連本縣南江鎮,三墩鄉; 北與湖北通城及幕阜森林公園接址。版圖面積為182.36平方公里。中國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下轄的一個鎮。轄:虹橋居委會;天岳、柘坪、瑤田、龍黃、九眼、毛沅、白馬、水沅、阜沅、梘黃、東安、向陽、仁義、陡嶺、平安、梘沅、柘屋、張公、京馬、洞口、桃沅、大林、大山、高沅、西橋、民建、鳳六、正東、文昌、水口、大興、青石、桃霞、金雞34個村委會。
安定鎮
安定鎮:位於平江南部,東北接三市鎮,西南近瀏陽市社港鎮,東南鄰思村鄉,西北接三陽鄉。民國時期為5區安定鄉;建國後為思安鄉,隸2區,1956年為安定辦事處所屬之安定鄉、安定鎮,1958年為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為安定區安定公社。1984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大橋鄉、長田鄉、安定鎮合並為安定鎮。面積165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其中農業人口5.9萬餘人。轄44個村,2個居委會,644個村民小組。鎮區官塘,自1958年以後即為社、區、鄉機關駐地。
三市鎮
三市鎮:位於縣域東南,距縣城20千米。鎮域民國時期屬3區獻鍾鄉。建國初為三市鄉,1956年置爽口鄉;1958年隸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安定、爽口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爽口、三市兩鄉合並而成三市鎮。面積140平方千米,總人口5.08萬。轄35個村,1個居委會。鎮區三眼橋。原爽口鄉政府駐地牛串坪集鎮。
童市鎮
童市鎮:原名鍾洞,因地處縣境中部,且多山洞,故名中洞,後演變為「鍾洞」。1995年5月撤區並鄉時原鍾洞區的鍾洞、恩溪兩鄉合並成鍾洞鄉,民國屬5區三聯鄉。建國後隸鍾洞辦事處、鍾洞區、鍾洞公社(後復為區)。1995年4月由原鍾洞區公所的鍾洞、恩溪兩鄉合並建為鍾洞鄉。面積159平方千米,總人口30000人,耕地1.9萬畝;轄28個村、380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童市。原恩溪鄉政府所在地恩溪集鎮。2001年11月撤鄉建鎮時,駐地在童坪,這里成為山區小市所以叫童市鎮。
加義鎮
加義鎮:距縣城42千米。民國時為義口段、加義鄉,轄9保,隸2區;大革命時期設有蘇維埃區級政權。1949年置加獻鄉,1955年改為加義鄉,隸7區;1958年為加義人民公社;1961年獻鍾區更名為加義區,1984年社改鄉,隨後建加義鎮,隸屬加義區。1995年撤區並鄉置加義鎮。面積360平方千米,總人口49958人。轄5個管區、37個行政村、2個代管村、5個居委會、488個村民小組。除加義鎮區轄區外,還有泗洲、獻鍾、東山、謝江等4個小集鎮。
長壽鎮
長壽鎮:位於縣域東南,北鄰龍門、木金、詠生等鄉鎮,東連南橋鄉,南接黃金洞鄉,西近加義鎮。清代為鳳棲鄉20都,民國為長壽區、長壽鄉。建國初為第3區,後改長壽區。1981年置鄉級建制鎮。1995年4月,由原長壽鎮、長壽鄉、桂橋鄉、邵陽鄉合並建長壽鎮。面積220平方千米,總人口6.3萬人。轄51個村,3個居委會。鎮區長壽街。
龍門鎮
龍門鎮:位於平江縣城東部,羅水上游,距縣城76千米,東鄰江西修水縣余塅鄉和大橋鎮,東南靠南橋鄉,南鄰長壽鎮,西接木金鄉,北連大坪鄉。清咸豐時設有龍門關。鎮域民國時為2區龍門鄉。建國後置龍門鄉。1995年,龍門鄉、大口塅鄉、泉水鄉合並為龍門鎮。面積205平方千米,總人口9575戶、37203人。轄3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37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大口塅。
梅仙鎮
梅仙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平江縣城15千米。鎮域清代為南江鄉11都,民國時期為梅仙區梅福鄉。建國後初隸4區,後置梅仙辦事處,1958年為梅仙人民公社,後改為鄉,1984年建鎮為梅仙鎮,1995年,團山鄉、柘庄鄉、梅仙鎮合並為梅仙鎮。面積205.3平方千米,總人口60489人。轄36個村,2個居委會,603個村民小組。鎮區為梅仙。
瓮江鎮
瓮江鎮:位於平江縣境西南。建國前瓮江屬西陽鄉,建國後劃歸6區,1958建瓮江公社,1961年恢復瓮江區,轄浯口、三聯、瓮江、雙江、河東5個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將原瓮江鄉、雙江鄉、河東鄉和三聯鄉的坎頭、中村、塘城3個村合並建瓮江鎮。面積248.8平方千米,總人口13846戶、51233人。轄47個村、1個居委會,村民小組555個。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嘴。
浯口鎮
浯口鎮:位於平江縣西部,距縣城41千米,東接瓮江鎮,南與長沙縣交界,北界汨羅市,西靠伍市鎮。鎮域清代隸富華鄉15都,民國初隸協和區,後隸4區南陽鄉。建國後,初隸6區,後隸瓮江辦事處,1958年隸瓮江人民公社,後改社為鄉,1984年置浯口鎮。1995年由原談岑區的西江鄉、瓮江區的浯口鎮和三聯鄉的8個村聯建浯口鎮。面積198平方千米,總人口9904戶,38793人。轄34個村,1個居委會,399個村民組。鎮政府駐地浯口。原西江鄉駐地甘棠。原為三聯鄉政府駐地三聯集鎮。
伍市鎮
伍市鎮:位於縣境西部,與汨羅市新市鎮接壤。清代為富華鄉16都,民國初隸永綏區,後隸4區綏安鄉。建國初期合並為平綏鄉,隸14區,60年代末改為栗山區,下設栗山、三和、時豐、向家四個鄉鎮,1995年,栗山、三和、時豐3個鄉合並建伍市鎮,因鎮政府所在地有古地名伍公市而得名。面積217平方千米,總人口15577戶,65735人。轄4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鎮區伍公市(伍市村)。原時豐鄉駐地椽皮嶺。原栗山鄉人民政府駐地栗山巷。
伍市鎮交通方便,G4京港澳高速在此設有出口,鄰近武鋼高鐵汨羅東站,鄰近107國道。
向家鎮
向家鎮:建國前屬平江縣第4區平安鄉,轄3個保。建國初屬平綏鄉,1952年建向家鎮,為區屬鎮。1956年設向家辦事處,轄三和、向家、栗山、時豐4鄉、66個農業社。1958年9月屬燈塔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屬栗山公社,1961年4月體制縮小為向家公社,1982年社改鄉,1984年建為建制鎮。面積41.4平方千米,總人口4308戶,15942人。轄11個村、1個居委會、122個村民小組。
南江鎮
南江鎮:位於平江縣北境,與岳陽縣、通城縣、修水縣三縣毗鄰,距縣城43千米,距岳陽市區98千米,距通城縣城37千米。鎮域清代為南江鄉,民國時期建有南江區。建國後為南江辦事處、南江區、南江公社。1982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原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並而成今鎮。面積196平方千米,總人口7.18萬人。轄5個居委會,44個行政村,714個村民小組。2000年,鎮區南江建成區面積2.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萬人。原石漿鄉政府所在地石漿集鎮。原昌江鄉鎮府所在地昌江集鎮。
三陽鄉
三陽鄉:位於縣境中部,分別與瓮江、安定、三市、城關、天岳開發區5個鄉鎮接壤。面積214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轄42個村、510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三陽街,已經融入平江縣城區。濁水集鎮是原濁水公社、濁水鄉政府所在地。
余坪鄉
余坪鄉:建國前為岑川鄉。建國後為談岑區談胥鄉、張市鄉。1995年,談胥、張市兩鄉合並為余坪鄉。全鄉面積181平方千米,耕地2.4萬畝,總人口37000人。轄28個村。鄉人民政府駐余坪,1995年建余坪鄉後,集鎮改名余坪。原張市鄉政府所在地張市集鎮。
板江鄉
板江鄉:位於縣境北部,南鄰南江鎮,北與湖北省通城縣相連,建國初為全福、南源、小水鄉,合作化時為板江鄉,後隸幕阜人民公社,1982年改社為鄉。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14300人。鄉人民政府駐板江集鎮。
冬塔鄉
冬塔鄉:位於縣境北部,北與湖北通城縣相連,南毗南江鎮。清代屬南江鄉十三都,民國屬南口區十一保。建國後屬南江區冬塔鄉、冬塔公社,1982年復名鄉。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22500人。轄1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上塔市。
思村鄉
思村鄉:位於縣境南部,南鄰瀏陽縣,北靠安定鎮,東接加義鎮,西連三陽鄉。建國初為二區思村鄉,六十年代為思村公社;1982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思村鄉、蘆洞鄉合並建為思村鄉。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22000人。轄23村、278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思和。原蘆洞鄉政府駐地蘆洞集鎮。
黃金洞鄉
黃金洞鄉:位於縣境東南角,東鄰江西省銅鼓縣棋坪鎮,南接瀏陽市大圍山鎮,西連加義鎮,北靠長壽鎮、南橋鄉。建國初先後名黃金鄉、黃金公社,地名普查後改為黃金洞鄉,因境內有大小48洞,盛產黃金,故名黃金洞。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4196人。轄16行政村。鄉政府駐寺下集鎮。
木金鄉
木金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靠龍門鎮,西、南鄰長壽鎮,北連虹橋鎮大坪鄉。建國前為木貞鄉七保;建國後為木瓜、大橋、三合、金坪等鄉;1995年撤區並鄉,木瓜,金坪鄉合並為木金鄉。面積122平方千米,人口24000人。轄14個村,142個居民小組。鄉政府駐木瓜集鎮。
大坪鄉
大坪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鄰江西省修水,南接木金鄉,西連虹橋鎮,北近湖北省通城縣。建國前為5區天岳鄉六保;建國後為大坪、桂林、姜源、黃龍等鄉,公社化後為大坪公社;1995年與漿市鄉合並為大坪鄉。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21000人。轄21村、220個村民小組。因建國初鄉機關駐地為一塊大荒坪,故名大坪。鄉人民政府駐大坪集鎮。
大洲鄉
大洲鄉:大洲鄉位於平江縣西北部,地處五福山麓.昌水由北向南流經該鄉.1995年5月撤區並鄉前屬梅仙區管轄,鄉政府駐地安全村,距平江縣城30.5公里.全鄉總面積90.5平方公里.2001年5月進行村級行政區域(並村)調整後,轄13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2004年總戶數4021戶,人口15872人.
轄區東鄰拓庄,南江,南抵梅仙,西接余坪,岑川,北挨板江,岳陽張谷英鎮,梅城公路貫穿南北,昌江河由東北順流西南.境內多屬山林地帶,以花崗岩為主,高山地貌,地勢高低起伏不平.森林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耕地以水田為主,山地多為粘質黃泥土和青石構成.水系完整,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利於雙季水稻及各種喜溫作物的生長.山川秀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地方.境內有"貓兒尖","鐵石蓋""四隱堂","試劍石","拖船坳"等風景名勝.
大洲鄉是綜合性農業經濟區,全鄉耕地面積7734畝,其中水田5264畝,2004每個農業人口平均0.3畝多.種植業以水稻,蔬菜,瓜果等為主.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後,養雞,養羊,楠竹,板栗生產已經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新亮點,2004年糧經比例為6:4.全鄉共完成退耕還林5000畝,楠竹覆蓋面積達到2000畝.目前林地面積11萬公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95%,樹種資源豐富.養殖業主要以牲豬,黑山羊,土雞為主.境內有小Ⅰ型水庫三座,小Ⅰ型水電站1個,年總發電量100萬千瓦.工業經濟以石灰,水泥,黃金生產為主.
大洲鄉管轄爐坪,大江,大源,上洲,楊家,安全,太平,清水,雙鴿,光華,黃沙,龍洞村,以及代管石煤礦的都塘,板橋,姚洲三個村.
『伍』 求一篇800字關於樓宇文化的作文。。。什麼浙江大學,北大,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這些名校的樓宇文化。。
總體概括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佔地面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佔農田的特點。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為大廳,後面院內常建二層樓房。由四合房圍成的小院子通稱天井,僅作採光和排水用。因為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所以這種住宅布局俗稱「四水歸堂」。
建築結構
四水歸堂式住宅的個體建築以傳統的「間」為基本單元,房屋開間多為奇數,一般三間或五間。每間面闊3~4米,進深五檁到九檁,每檁1~1.5米.各單體建築之間以廊相連,和院牆一起,圍成封閉式院落。不過為了利於通風,多在院牆上開漏窗,房屋也前後開窗。這類適應地形地勢,充分利用空間,布置靈活,體型美觀、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現出清新活潑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結構多為穿斗式木構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檁,外圍砌較薄的空斗牆或編竹抹灰牆,牆面多粉刷白色。屋頂結構也比北方住宅為薄。牆底部常砌片石,室內地面也鋪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廳堂內部隨著使用目的的不同,用傳統的罩、槅扇、屏門等自由分隔。梁架僅加少量精緻的雕刻,塗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繪。房屋外部的木構部分用褐、黑、墨綠等顏色,與白牆、灰瓦相映,色調雅素明凈,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形成景色如畫的水鄉風貌。
反映文化
江南水鄉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傳承著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這里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民居聚落。從漢代起,這里開始居住官吏,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戰亂局面使大批人向南遷徙,這一趨勢使南方的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經濟重心從此南移。唐代,這里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官宅,在宋代繪畫《千里江山圖》、《平江圖》中,對江南民居的建築布局已有具體生動的描繪。隨著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達官顯貴、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紛紛選擇此地建宅,山莊別墅,亭台樓閣,處處皆是,各具特色。由於人口眾多,土地珍貴,江南的建築極節省空間,而在層高上下功夫,其建築藝術也因此顯得精巧有餘,氣派不足。但經過能工巧匠的雙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傾倒。
形成原因
1、 南方氣候的炎熱潮濕特點對建築的影響。如:居室牆壁高,開間大;前後門貫通,便於通風換氣;為便於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
2、南方地形復雜,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多是形似馬頭的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牆,確實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紅柳綠,環境顏色豐富多彩,民居建築外牆多用白色,利於反射陽光,南方建築粉牆黛瓦,房子的顏色素雅一些,特別是夏季給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覺。
5、南方水資源較為豐富,小河從門前屋後輕輕流過,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來飲用、洗滌。水又是中國南方民居特有的景緻,水圍繞著民居,民居因水有了靈氣。水路又是運輸的主動脈,人們走南闖北,漂洋過海開創新天地,建立新家園。
舉例介紹
周庄民居周庄鎮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 周庄最為著名的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璧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綠影婆娑,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古鎮區內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築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梁。
『陸』 一天中的哈尼梯田的作文 怎麼寫
紅河哈尼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回陽縣境內就近17萬畝梯田答,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元陽縣境內全是崇山峻嶺,所有的梯田都修築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間,梯田最高級數達3000級,這在中外梯田景觀中是罕見的.元陽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區:壩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魯等連片14000多畝的梯田,老虎嘴景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畝梯田,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上萬畝梯田.
『柒』 2015年的大田均溪河作文138字
婺源故事——茶餘飯後說秦檜地處婺源縣賦春鎮境內的古城村,是抗金名將岳飛的屯兵之地。不遠處有一千年古溶洞,洞內妙趣橫生。說來也巧,幾百年前,同朝稱臣的岳飛和秦檜,各有各的事因,都來此走過一遭。《婺源縣志》記載: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抗金英雄岳飛征討叛將李成途經婺源,見古城四周山峰環抱,其內方平入口處僅仗許,形如古城堡,岳武穆贊曰:「真乃古城也!」,遂屯軍在這里休整。古城從此叫開了。民間傳說秦檜被金兵追趕,無處藏身進了山中一古溶洞,洞內一片漆黑,幾口在網上守株待兔的蜘蛛嚇了一跳,等秦檜進去後,立即織起了蜘蛛網,金兵追至溶洞口,用火把照了照,見洞口的蜘蛛網完好無損,以為他向後山跑了,沒有進洞搜查,是蜘蛛救了他。秦檜躲過一難,甚是僥幸。又一傳聞,說岳飛征討李成,要途經婺源,秦檜得知,因婺源古城是救他性命的地方,故臨行前,請岳飛吃飯,席間,秦檜希望他到婺源後,遇事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岳飛性情耿直,聽不出味來,以為是說他的眼睛時睜時閉,所以非常惱火。他到婺源後,破了許多風水龍脈,要不然,婺源早期年間就能出許多大人物,乃至天子。自然這是人們的主觀臆測,客觀地來說,又要另當別論了。岳飛畢竟是公認的抗金英雄。婺源故事——江灣蕭江的來歷江灣鎮江灣村,原名叫雲灣。現今半數以上的村民都姓江。江灣的江姓祖先原本姓蕭,故稱蕭江。蕭江一世祖江禎為唐朝宰相蕭遘的第二個兒子。蕭禎天生英傑,文武雙全。僖宗廣明年七月,因平黃巢起義有功,被皇帝敕封為柱國上將軍,江南節度使。賜府第於安徽縣篁墩,唐朝未年,光啟三年秦宗權叛逆,蕭禎奉旨領兵保金陵,剿滅秦宗權。後朱溫纂位當了皇帝,滅唐,建後梁,蕭禎因恥待二主,指江易姓,改姓為江。從此隱居篁墩到,人稱蕭公。蕭禎生有三子,長子江董,二子江威,三子江鄭,遵父之命,全改姓江,江董大唐天復年遷入婺源皋徑(今大畈水路),曾任婺源主簿。後加贈銀青光祿大夫,是遷入婺源之始祖,庄嚴肅穆的董公陵園墓便是他安息地。到了八世祖江敵,於宋元豐已年(1709年)從旃坑遷入江灣村居住,所以說江姓來自蕭江,這就是江灣江姓的來歷。婺源故事——綠色寶庫—大鄣山大鄣山,古又稱三天子都、率山、張公山。西漢間(公元前206—公元25年),有張公(字金仙)由黃山跋涉至此隱居修煉。故昔有白雲庵、須彌庵、張公洞。張公洞洞旁有仙人葯臼,天生棋局。西行20里有仰天台,仙人跨澗,景緻幽奇。清著名學者江永等有文記、題詩。大鄣山為廬、浙兩水發源地之祖。山巔之峰擂谷峰,海拔1629.8米,登臨其上,可「西瞻彭蠡,北眺白岳,東望黃山,南瞻信州。」山上林木蒼翠,有杉、松、樺和毛竹,珍貴樹種有紅豆杉、香榧、蘭果樹等。初步探明有植物83種,動物77種。常見的野生動物有黑熊、山羊、猴、獐子、豺狗、野豬,物產以大鄣山茶、鄣山頂茶著稱。上鄣山道路崎嶇,鄣山頂有人小村叫鄣山村,百餘戶人家,主要靠種茶葉為生,附帶種些自給自食的蔬菜,該村連片茶地,已建成茶葉生態觀光園。名勝主要有清風嶺、瀑布泉、那伽井、龍井、張公洞等。古人汪循有詩:「蟠踞徽饒三百里,平分吳楚兩源頭」,登大鄣山有上廬山之感。婺源故事——龍尾硯的傳說龍尾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硯石產於婺源溪頭鄉的龍尾山而得名,婺源縣古屬歙州,故也稱「歙硯」。關於龍尾硯的來歷,還有一段民間傳說呢!唐開元間,婺源萬安鄉長城裡,有一位姓葉的獵人,為追捕一隻金錢豹,沿著崎嶇的山路,來到了一片蔥翠欲滴的叢林里,群山茂林覆蓋,山谷流水潺潺。葉氏來到這里,金錢豹已不見了,他感到有些失望,一屁股坐在一塊石頭上,突然,他發現溪上游,有雲氣繚繞,行雲有龍的靈氣,於是他好奇地向上遊走去,見溪中有不少石塊,如城壘狀,瑩潔可愛,閃閃發光,隨手撿上一塊,細看原來是不少如穀粒一般大小的金星。融結於石塊中,葉氏愛不釋手,將石塊帶回,請工匠把石塊雕琢成硯,該硯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敲擊有金屬聲。石質象皮膚一樣細膩。葉氏十分高興,他決定在有雲氣繚繞的山上定居下來。此地正處於宛如蒼龍昂首的山尾端,故將該山取名為「龍尾山」,又稱它為「硯山」,硯也就以此隨名了。百餘年過去了,葉氏的子孫為了龍尾山上的寶藏能被發掘,專程到歙州,把那方寶硯獻給了歙州令。歙州令見後拍案叫絕,當即召來名硯李少微,令其重新精雕細刻,在硯台上刻下「蛟龍噴水」的圖案。然後進京獻給南唐宗主李璟,後李璟傳給精於翰墨的南唐後主李煜。據傳,李煜拿起這方龍尾硯,准備加水研墨試筆,忽見龍嘴裡吐出幾滴水珠,恰好流入硯池中,倒掉後,又吐出幾滴水珠,正好研墨。李煜不禁驚呼起來,真乃神硯也!好硯!好硯!歙州令因獻硯有功,官升三級,硯工李少微也受到皇上的贊賞,擢為硯官。在龍尾山專管硯務,為朝廷督制龍尾硯。龍尾硯從此名揚天下了。婺源故事——鳳游山的傳說鳳游山,又名大游山,在鎮頭鎮近內,是婺源與景德鎮的界山,面積約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75米,山上樹種繁多。唐末,德興海口有一位姓金的人來到這里,他發現此地山美水美,就不想走了,在大游山的東面定居下來,以後娶妻生子,繁衍後代。若干年後,成了一個村莊,他用自己的名字把村子命了名。可是有一年,村莊背後的大游山上來了一隻美麗的大鳥,此鳥不僅外貌好看,叫起來的聲音也好聽,婉囀動人。全村人都跑去看了,可都說不出來叫什麼鳥,碰巧一位過路的老者經過此地,一捋胡須說:「這鳥叫鳳凰鳥,鳳凰那是貴鳥,沒有靈氣的地方,它是不會來的,你們這里是吉祥之地呀!」鳳凰鳥居住一段時間後又飛走了。從此大游山改叫「鳳游山」,村子也叫「鳳游村」了。鳳游山山頂建有靜隱寺,附近的善男信女每年都要來朝拜。山南有一佛教高僧圓寂之所舍利塔。外用岩石砌成八角形狀,高約2.5米,半徑2米,前方石碑鐫刻陰文楷書「神光寂照」四字,明萬曆丁已年建,清乾隆丁丑年修,山腰路邊的劍泉,為呂洞賓揮劍捅出,泉水清爽甜潤。婺源故事——靈山的故事靈山為大畈、江灣、溪頭的界山。與大鄣山、石耳山並稱三大名山。相傳古時鄉人有禱多靈,故稱靈山。縣志載:山頂有懸瀑,下有深潭,有石房,房有石筍。此山鍾靈毓秀,終年雲霧繚繞。最高海拔有997米,形似芙蓉,又名芙蓉山。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山上建有登雲庵,是南唐國師何令通修真之所,當年何溥(字令通)被貶後,就隱居在靈山修仙悟道,並與江董玄孫江文采交往甚篤,兩人常在「碧雲庵」內品茶論道,秉燭長談。有一次,何令通指著山下的董公陵對江文秉說:「你祖之墓,靈泉寶地,人丁必昌,為吏必靈,是大富大貴的地方。」後來蕭江董公後裔從宋至清共出過四十六名進士,八名尚書,明嘉靖已未年,江灣江天賜在殿試中高中第一,被嘉靖帝點為狀元。另靈山腳下的大畈村、梧村人才輩出,侍郎以上的官員有24位,進士近百名。江灣人為紀念何令通,在村中央修了一座仙壇,並將一條巷命名為「仙壇巷」。何令通精通「堪輿術」,人稱「何公仙」。婺源故事——荷包紅鯉魚的故事荷包紅鯉魚是婺源縣四大特產之一,它頭小尾短,背高體寬,背部隆起,腹部肥大,形如荷包,體色全紅,不僅有觀賞價值、食用價值,還有葯用價值,起到治病的效果。1985年,釣魚台國賓館將它列入國宴,受到外國元首的贊賞,1994年,該魚被省九會選定為吉祥物,賜名「躍躍」。荷包紅鯉魚現已有了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萬曆年間,婺源沱川理坑村人余懋學任南京戶部侍郎時,神宗念其「代天巡狩」有功,特從御花園的魚池中選出數尾紅魚作為賞賜。余懋學告老返鄉後,將皇帝恩賜的魚放養在一口特製的石缸里,供人觀賞。待繁殖成多,他就送給親友鄉鄰,傳入民間,與山鄉的塘魚一起放養,大家自養自食。解放後政府重視繁殖培育工作,數量越來越多,如今全縣總產量已達1500噸。2001年5月30日下午3時過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同志視察婺源時,來到了縣荷包紅鯉魚研究所,詢問了紅魚的養殖情況。對荷包紅鯉魚這一人間尤物養殖、做大特色產業寄予希望,如今,荷包紅鯉魚更是婺源人的驕傲。婺源故事——江永與江灣雪梨江灣雪梨因產地江灣而得名,以體大肉厚皮薄核小、鬆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而馳名。《婺源縣志》載:明代,婺人從歙縣丁字橋引進梨苗,與當地野生棠梨嫁接,並以柿油漬紙為袋將果逐個包封,一可避免蟲蛀,二可檔風雨,三可保護梨的「皮膚」,令其光潔雪白,嫩薄細膩。成熟果實雪白鬆脆無渣。江灣雪梨品種繁多,有「六月雪」、「西崗塢」、「白梨」、「蘇梨」、「馬鈴蘇」等多種,其中尤以「西崗塢」梨為上品,是梨果品種的佼佼者,江灣雪梨有不耐儲運的缺陷。民間傳說一生清泊鄉居的江永先生研究過江灣雪梨的儲運。他81歲時,選了一個江灣雪梨中的上品「西降塢」封存後吩咐童子送給他的學生——著名學者戴震。當遠在千里之外的學生啟開包裹時,見雪梨鮮白脆嫩,甜香撲鼻,一分為二,切痕如新。戴震「啊呀」一聲:「吾師去矣!」,童子急返鄉里,江永先生已於幾日前仙逝,他研究的儲運方法也就沒有流傳下來,後人不得而知了。江永62歲時,遇見戴震,那年戴震才20歲,拜門下問業。在江永的熏陶點拔下,成為江永之學集大成的高足弟子。婺源故事——靈岩洞洞群軼事位於婺源縣古坦鄉通元觀村的靈岩洞群,在方圓兩公里之內有三十餘個溶洞,是國家森林公園。有涵虛、凌虛、卿雲、萃靈、瓊芝、蓮華等洞。洞內石乳、石幔、石柱千姿百態,獸類、人物造型逼真。洞內還有相連寬敞的大廳,幽長的長廊。如涵虛洞內上下七層,遊程2100多米,洞外奇木珍禽數百種,可與國內外一流靈岩洞穴媲美。故有「黃山歸來不看山,靈岩歸來不看洞」之說。古洞的洞壁上至今保留著唐代以來的遊人刻墨2000多處,盧燔、宋澤、岳飛、朱熹、戴銑、齊彥槐等名流學者均有題墨。民間有傳聞,當地一村民手持松脂火把,進入古洞之一的蓮華洞,他想試試這洞到底有多深。他走呀走,不知走了多久,怎麼也見不到頭。火把燒完熄滅了,周圍是一片黑暗,他進也不能,退也不能,正處絕望的時候,突然出現一老者,老者面含微笑,手捋胡須,不慌不忙地點燃一根蠟燭給這位村民,這位村民借著燭光,艱難地走出了洞口,在洞口他細看,哪有什麼蠟燭,原來他的大拇指在發亮,到明處便熄滅,手指毫無損傷,眾人都說這人在洞里遇到仙人了,是仙人救了他。早在唐代,此處就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南宋祝穆寫的《方輿勝覽》中有記載。當年這里建有36寮(就是旅店),可見其盛。唐會昌四年間,道士鄭全福還在此修真。當年的旅遊空前盛況,達官貴人吃喝玩樂,不務正事,不管百姓疾苦。引起民眾反感,一度影響了當地村民的正常生活,眾怒之下大家一夜之間把所有的洞口都堵了起來,外面偽裝好,想找都找不到。從此,靈岩洞群銷聲匿跡,不為人知。直至1982年,婺源縣才發現挖掘了這地下瑰寶,古溶洞群揭開千年面紗,讓我們觀瞻她那多彩多姿的容顏。婺源故事——皇太子隱居婺源今婺源縣高砂鄉考水村有一皇月粻肩餃飧祭剪熄獎隴太子墓。墓高6米,寬0.5米。上刻陽文篆字「始祖明經胡公之墓」。墓中之人叫胡昌翼,是唐末皇帝李之子。唐天佑甲子年,梁王朱溫構亂,因唐被梁所滅。皇子流亡,被在長安為官的婺源人胡三遇見,將其掩帶回原籍。更名改姓胡昌翼。後唐同光三年,胡昌翼考中明經科進士,但不做官,仍隱居鄉里過了些年,胡三去世,享年84歲。胡昌翼知恩圖報,厚葬胡三之後仍然生活在鄉間,講學施教。他時常教導子孫,李改胡姓要代代相傳,不能復宗。在考水村,他與妻子詹氏生有3個兒子,長子胡延進,因平蜀有功,被敕封中王,賜居安徽績溪胡里。次子胡延賓,為官遷歙州紫陽(今歙縣),三子胡延臻世居考水,其後裔名儒輩出。其中有宋代文學家胡伸、胡次燚、元代文學家胡炳文等。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胡昌翼離世,享年96歲。婺源故事——朱熹祖墳的傳說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在國內外的聲望都行高。婺源的百姓把他尊為聖人,當地有名民諺,說婺源出了「三仙、四相、一聖人」。聖人指的就是朱熹——朱老夫了。有關他的民間的傳說很多,這里只記下一二供參考。說的是婺源曉林鄉(文公山所在地),有一看風水的先生,幫人看地很靈驗。這位先生姓吳,據說他當年在皇宮里測過風水,有神算之稱。此人很有本事,真的能看出個所以然來。有一回他到婺源,同徒弟從文公山上經過,忽然聞到一股異樣香味,徒弟說:「看來此地要出妃子或娘娘了」。吳先生說:「不是胭脂粉香,而是翰墨香味,此地必有聖賢出,是塊寶地啊」二人便在山上測了起來,在山的背面,還找到了一眼翰墨泉,那井口形狀象墨盒子,那水是黑色的似墨汁,散發出淡淡的香味。吳先生掐指一算,幾日內定有人找他看墓葬風水。果然不久,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之妻程氏病故,朱家派人找到他,吳先生和朱家交情甚厚,而且也只有他們家的先人才配得上這塊寶地,於是就把日後有靈驗能發跡之事明說了。他還囑咐朱惟甫,此風水墓穴要自已動手參與挖,要挖到如有「碎碗吃飯、葛藤系腰」的景象出現,方可停止。朱惟甫言聽順從,同鄉人一起上山挖墓穴,每天挖土不止,因離家遠,中飯是一村婦專程送來的,她每天挑著擔要走幾十里路,連續送了許多天,累得腰酸腿痛。有一天,快到墓地時,腳絆著葛藤摔了一跤,把一擔飯菜全散了,飯碗打碎成碗片,挖墓人都責怪她,可有什麼辦法呢?離家又那麼遠,肚子又餓,大家只好拿這碎了的破碗盛飯吃,朱惟甫見此景,心中暗喜,吳生生講的「碎碗吃飯」靈驗了,可「葛藤系腰」呢?村婦告訴他,剛摔了一跤,褲帶斷了,就只好用一根葛藤先繫上。朱惟甫馬上通知大家立馬回去,墓地不用再挖,可以了。待下葬那天,棺木已抬到山上,可吳先生卻不讓入土,說是在下黃金(即撒石灰)之前,還要有三種景象在一個時辰內出現,否則不宜入土。這三種景象是「鯉魚上樹」、「頭戴鐵帽、腳穿套鞋」、「人馱馬、馬還要馱牛」。說來也怪,吳先生神算,這幾種違反常理的景象一個時辰內都出現了。因群山嶺上有人來此奔喪、立墓,村民覺得稀奇,都圍攏過來看。先是一位網魚的村民,或許覺得手裡提的鯉魚有些沉,於是就往樹上一掛,不就是「鯉魚上樹」嗎?大家在圍觀的人群里還注意有木工從鄰村做手藝回來,肩上扛著固定樹木用的作馬(三角形),作馬的一隻角上掛著剛割來的牛肉,不是「人馱馬,馬還要馱牛」嗎?還有一村民是放鴨的,所以晴天穿著套鞋。忽然之間下起幾滴雨來,另一位漢子因圖方便就把買來的鐵鍋倒扣在頭頂上了,又有了「頭戴鐵帽」。這些景象都出現,程氏豆蔻夫人順利下葬。下葬前,吳先生還在棺木底下用七顆石子擺了個七星陣,後朱熹出世,右臉上有了一個七星陣形的痣。別說,此處還真是風水寶地,聽當地人講,棺木入土後不久,文公山嶺一面田裡的水沒有了,另一面坑裡的水也沒有了,全乾了,水份被吸收,所以這邊的村子取名叫干坑,那邊叫乾田,現今還這么叫,只是干坑村因出了幾任官員,後改叫官坑。婺源故事——婺源古代四大名建築——江灣祠堂、汪口碣、方村牌樓、太白塔[/COLOR]江灣祠堂 又名「永思堂」,位於婺源縣江灣鎮原政府附近。永思堂佔地面積五畝,三進兩院的永思堂,規模和氣勢十分壯觀。前進是二層的五鳳樓大門,中進也是二層,底層享堂懸巨匾「永思堂」。後進寢堂,高達三層。永思堂的高度在徽州祠堂中可算得上是最高的,五鳳樓式的大門如同張開的巨龍之嘴,俯伏在地,吸山水之靈氣,有很高的地理風水理念,留給後人的記憶是難以磨滅的。為大興旅遊業,再現歷史風貌,江灣鎮已規劃重建落成。「永思堂」建於明代,是江灣鎮人,都御史兼戶部侍郎江一麟捐資所建,因火災被毀,清代重建。隆慶元年(1567年),江一麟升廣東監軍副使。奉旨征討倭寇,他帶領軍民英勇奮戰,身先士卒,收復了被倭寇佔領的村寨,立下戰功。皇上重賞了他。江一麟將賞銀連同積蓄、籌措的資金一並帶回家鄉,建了「永思堂」。江一麟為官多年,生前無積蓄不置宅,後皇帝賜御葬回鄉。汪口碣 又稱曲尺堰、平度堰。在江灣鎮汪口村頭的河中。是清代著名學者江永設計。碣呈曲尺形,用鵝卵石砌成,長120米,面寬15米,經歷200多年,完好無損。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汪口河水流漩急,又是段莘水與大畈水匯合處。每逢洪水漲落,船舶易顛覆,加之給當地村民出門行走帶來不便。為平緩水勢,江永先生設計了一座既能通舟放排,又能提高水位、灌溉農田的平渡堰。並且從坡度、彎度、長度、高度、水的沖擊力等進行測算。堰壩由片石直立砌築,壩體中間部位片石橫砌,與水面組成「丁」字結構,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該碣雖經200多年的水流沖擊,仍橫卧河中,成為一大景觀,吸引著遊人前來觀賞。方村牌樓 方村牌樓,坐落於婺源縣中雲鎮方村村委會范坑村口,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該村進士、福建布政司右參政方幫慶所建。方村進出全是清一色的石板路,牌樓立於古道正中,寬度8米有餘,高6米多,有6根石柱直立,左右各有4隻石獅雄視,共是8隻石獅,口含龍珠,神態威猛。上方懸梁長有6米,是整塊青石鑿成,刻有「長龍覆雨」圖案,其石雕精堪逼真,據村民講:有石獅跑到河裡去喝水又回來之說。整個牌樓全部選用福建運來的名貴石材建成,並採用了鋼筋加固。牌樓頂端修了屋脊,有傾斜度,防止雨水滴在青石上生色。懸梁下面,還有掛有一隻欲啼的金雞。正中一塊青石板上寫「方邦慶進士福建省布政司」字樣,是皇宮里有名的雕刻師所刻,其工藝雄偉,江南罕見,名氣特大。為什麼要建這么好的牌樓呢?據說范坑前後有獅形和象形的山體,前方又有筆架山,山脈下行。方邦慶看中了村邊的這塊風水寶地可出天子,而方村的劉百萬也想要這塊地,爭執未果,將關帝廟的關公像搬下來放在風水地上,不讓這塊地發起來。方邦慶一氣之下便花巨資請能工巧匠建了這座牌樓,把這塊地鎮住了。有了牌樓在,這塊地誰也不好要。只可惜該村牌樓文革時被毀,其基地、遺址依在。太白塔 太白塔位於婺源縣太白鎮潘村南面山上。所說的塔是一對雙塔,兩塔間距離相隔一里,建於明代。塔共有7層,每層有3.3米高,有六個窗戶,內可擺三桌酒席。層層檐角掛有鐵鐸,風起鐵鈴以出響聲。塔頂為鐵攢尖頂,塔高30米,站在最高層方圓十里地一覽無余。兩塔全部用青磚砌成,每塊青磚重40斤。塔外刷桐油石灰,十分堅固,是了不起的高建築,可惜其中一塔於清末被雷擊後倒塔,另一塔文革中拆除。傳說潘村有三兄弟,三兄弟就是三個百萬。大兒子為顯示有錢造了太白塔,二兒子把村莊圍了起來修城牆,三兒子在河道里鋪石板,三個百萬的來歷另有故事。婺源故事——九田十三村與婺源會館古婺源人多田少,山高地狹,經濟基礎薄弱,一部分婺源人不得不遠走他鄉,走向經商的坎坷路。明清興盛時期。有民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人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之說,即十分之三的人在家,十分之七的人都外出經商。這些商人通過同鄉之誼與宗族之好,結成既親密而又鬆散的商幫,足跡踏遍江南大地,是古徽商隊伍中的一支勁旅,主要從事茶葉、木材、糧食販運等。為方便聯誼,敘同鄉之情,婺源商人還在外經商的都市設立會館,這些會館是屬於商人自己的地緣組織,如在外經商失意,或遇到困難事,只要求助到會館,並可獲得免費的食宿,領取回家路費,但必須是婺源人。如何證明你是婺源人呢?按當時的要求,若能說出「九田十三村」便是婺源人。村與田還需相鄰。如沖田賦春(村)、大田江村、嚴田王村、香田王村、浪田金村、梘田、梅田、豐田、羅田......... 。共是九田十二村。
『捌』 我的學校——遂川紅軍小學作文
紅河哈尼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內陽縣境內就容近17萬畝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元陽縣境內全是崇山峻嶺,所有的梯田都修築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間,梯田最高級數達3000級,這在中外梯田景觀中是罕見的.元陽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區:壩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魯等連片14000多畝的梯田,老虎嘴景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畝梯田,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上萬畝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