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可持續發展能力
首先讓他對數學感興趣,數學本身就是數字與字母的游戲,生活到處都充滿數內學,啟發他做數學游容戲例如用撲克牌訓練計算能力,學習數學必須提高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生活,玩中入手從書本上的知識會舉一反三,慢慢會把數學當成一種需求
⑵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如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讓他對數學感興趣,數學本身就是數字與字母的游戲,生活到處都充滿數學,啟發版他做數權學游戲例如用撲克牌訓練計算能力,學習數學必須提高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生活,玩中入手從書本上的知識會舉一反三,慢慢會把數學當成一種需求
⑶ 如何沖破觀念束縛,建立新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數學教育已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為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適應今天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通過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一、 小學數學教師角色的新理念
1、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
教育不僅具有生產力等經濟功能和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和功能要與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道德品質的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文精神的培養相協調。而我們原來的有些教育方法,對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以及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針對這一客觀事實,教師的職能應該做相應的改變,由封閉式的教學改為指導學生"開放式學習,"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另外,"雙基"是我們的特長,但"雙基"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數學運算的熟練和邏輯推理的嚴謹"雖然是雙基的兩個基本點,但歸納、猜想、創新的思維方式,廣闊的數學視野,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應該是"新雙基"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2、課程中新內容的增設,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
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活動,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性。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數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准等。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3、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
首先,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把自身知識的更新視為一種責任,使"終身學習"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
其次,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來。並通過他"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作為數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按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
二、小學數學教師應更新觀念
1、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
首先,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課程改革中來。第三,教師要認識到:"數學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真正理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師要認識到在未來社會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本身更關鍵。教師給學生的應該是方法庫,工具庫。教學模式應是:知識,素質,創新能力的三維教學模式。
2、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由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組成。
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應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真線化前沿結構。教師作為社會化的人,必須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
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將增加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學過的,也有內容是教師沒有學過。為了適應教學,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分自己的實踐知識。數學文化課的開設,綜合課程的開設,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了解數學史,了解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了解數學在其它相關學科的應用等。也就是說數學教師不僅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
三、 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1、教師要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
新的課程標准在保證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能力的培養的前提下,刪減了用處不大的,而且對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內容。與此同時,增加了一些為了進一步學習打基礎,有著廣泛應用的,而且又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新知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了解減去什麼,增加了什麼?其次對新的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對知識點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學時要把握每一處出現時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體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幾次達成的知識作一次性處理。提前拔高。對新內容,應分析為什麼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樣教學能體現新教材的意圖,防止范圍,難度失控。對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要求,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切不可因應試是否需要作棄取。對刪去的內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識點是內容刪去了,但其思想可能還會有所體現。
2、 教師要提高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課程標准中,已將計算器的應用引入教材,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將進入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計算機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腳本,能使用常見的數學教學軟體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能評價課件的好壞,有能力選擇好的課件。有能力在網路上獲取教學中所需的信息資料等。在助學方面:教師能夠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驗。例如利用動畫技術演示幾何圖形變化規律,創設動畫情境等。通過實踐探索,使學生體驗數學的思維過程。教師要能為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師還要能指導學生使用計算器進行繁雜的計算,節省計算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四、在備課中體現新的理念
1.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素材。
由於教材編寫具有時代性,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根據那個年代學生的條件及當時社會對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編寫的內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時期的使用。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再好的教材經若干年也會滯後的。因此,我們手中的教材有些編排順序、准備題、例題、呈現方式及例題的情境已不能適應我們今天的學生學習了。這就要求我們備課時,在基本不改變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同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徵,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或內容為學習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日常生活密切聯系。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會樂於參與,他們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例如改變例題的敘述情節,省編義務教材第七冊第43頁的歸總應用題是先通過准備題總結出「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的數量關系式,然後出示例題。這樣的課,用以前的眼光來看是無可非議的,就現在來講邏輯思維也是很好的。但我們所教的孩子不一樣了,他們可能對3小時抽水420噸,5小時抽水多少噸已不會感興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師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們班55人一分鍾共做多少題」?根據你自己的做題情況編一道數學題。學生四人或兩人小組討論片刻,爭相回答。有的學生說:「我一分鍾做了20道題。照這樣的效率,估計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題。」有的說:「我兩分鍾做了30道題。估計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題。」再讓他們說說是怎樣計算的?由於這道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實建構的,所以對例題的結構、數量關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學生很容易掌握了這類題的解題思路。
2.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
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這句話揭示我們,教材不是聖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為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安排最佳的呈現形式。因為,教材的編寫往往是根據知識的結構展示其發生、形成、發展的順序。而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不一定適應教材中的呈現順序及呈現方式。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時,根據學生原有知識、生活經驗和本節課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改變了教材內容中的呈現方式。把用一個實物、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表示的單位"1"與用多個物體為整體表示的單位"1"的內容相對比,同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據自己的能力在小組的協助下主動參與解決問題。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經歷主動探究「分數的意義」的過程,建立分數的概念。並理解單位"1"的含義,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
3.改變新課的導入方式。
現行教材中的准備題,是為新知學習鋪路搭橋。其內容一般是與本節課新知識密切相關的舊知識,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快速進入新知境界。然而,從新的教學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縮小了探索空間。加之,教材中的例題在提供答案的同時,也提供了思考過程,在出示例題的同時,就有怎樣想,它既約束了教師的思維,又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隨著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由知識傳授為主轉向個性、才能的發展為主,導入階段的目標也應隨之由為知識學習作準備為主轉向情感誘導為主;由關注知識技能領域向關注發展性領域轉變。因而,強化情景創設功能,讓學生體會今天學的數學就在身邊,形成探索的慾望,
是導入階段的方向。我們備課時在關注新課導入方式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數學內容雖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小學生接受的原型。例如,「正比例教學」中,可在有陽光的日子帶著學生去室外,用桿高與影長的關系,測量樹高、旗桿和周圍的物體。教學「比例尺」時,可讓學生根據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畫在紙上,設計自己喜歡的建築物。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設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這樣符合學生積極探索的心理需求。
五、在課堂中體現新理念
1.創設沒有精神壓抑的學習環境。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一過程,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這一過程創設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1)轉變教師的角色。
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探索過程。實現由傳道、授業、解惑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轉變。人們常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友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心理輕松的情況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產生愉悅的求知慾望,無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例如,在學生討論、爭議不休時,我們可以說:「能讓老師發表一下意見嗎?」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商量」的口氣,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既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又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沒有精神壓抑的、以人為本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知識的同時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
(2)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誠於衷而行於外,應滿腔熱情、精神飽滿地出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並以自身的工作態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恰當地組織教學。教師要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通過對一個個問題導語,一個個環節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話語,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從而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興趣。
2.創設開放式的教學過程。
由於開放式教學過程能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每個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得到發展。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開放式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教師要盡量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更多有思維空間。
例如,我在「分數的意義」教學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課前讓學生自己准備學習材料(學生們准備材料特別充分,有的自畫10個小紅旗,有的畫6隻小動物,有的畫12個三角形,畫8個小圓片,畫9個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個大圓,長方形、正方形紙、鉛筆、蛋糕、小棒、小正方塊等等),通過讓學生自己准備學習材料,使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有了心理准備。實踐活動中選擇的素材又是他們自己所熟悉的、喜歡的。課一開始,通過兩三分鍾對學生的了解:「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想了解哪些知識?」「用你們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數嗎?」要求每位同學至少分一種材料,並把你的成果在小組中交流,在交流中說出操作的思維過程。在小組合作交流後(約5分鍾),每組推選一位同學到前面與全班同學們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並在交流,爭議中解決問題。如有一位學生在演示把6支鉛筆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也可以是,這時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質疑:「為什麼和都可以?」另一位學生馬上站出來說:「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是2隻鉛筆,平均分成6份,2份就是,也就是2隻鉛筆。」交流時,台上學生講,台下學生不時地爭著補充、修正。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交流中,學生體驗了求得同一種結果可以有多種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中經歷豐富的(交流合作、成功、興趣、愉悅)情感體驗。
3.設計不同層次的開放性練習題。
為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使全體學生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練習題或選擇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設計每個同學都有參與機會的開放性練習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
例如,我在教學「統計初步知識」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周圍事物了解的情況設計一張統計表。」這時,同學們積極地動起來了,有的自己獨立設計;有的兩、三人合作,有的收集信息,有的整理數據。有的設計了「四(1)班財產統計表」、有的設計了「四(1)班教學用具統計表」、有的設計了「四年級各班人數統計表」「四(1)班各組人數統計表」「中山路小學各年級統計表」「某小組家庭住址統計表」「某小區人數統計表」「四(1)班數學成績統計表」「近一周天氣變化情況統計表」等等。這樣設計的開放性練習,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又如,請你用長24cm,寬12cm的鐵板,為客戶設計一個高3cm的無蓋鐵盒。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設計了不同規格的鐵盒。在交流中講出自己的設計意圖。
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興趣。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幾乎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只要我們教師留心,就可利用生活中的問題設計出很多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練習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