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② 小學語文怎樣實施"以生為本,以學定教
(1)以學定教,先學後導。
自主學習作為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通過課前先學、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概的認識,引導學生在「正常教學」中,展示「課前先學」的成果。由於有了預習,學生的學習起點就不可能是「0」。我們的的教學內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擴展。老師要以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關注他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個性的問題,相機指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學有所得,一般的做法是:在課前先學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及時梳理問題,採取不同的方法,策略(如通過自己讀書、思考、同桌互助、小組討論)加以解決。把少量的重點、難點問題納入教學設計中,通過師生對話、交流,逐一解決。
(2)順學而導,精彩生成。
不論我們的計劃考慮得多麼周密,都只是預設,畢竟「計劃趕不上變化」嗎。在明確的目標導向下,教師順學而教,重視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討論中的生成點。教學時不能死抱教案不放,應該根據「先學」情況和變化的學情,隨時調整教學過程。通過啟發,引導和點撥等與學生平等對話、互動交流、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獨立學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參與訓練,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自由表達,自我表現。讓語文課堂真正實現「以學定教、先學後導」,實現教師輕松教、學生快樂學。
③ 為什麼語文那麼難學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我講完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我們有些同學認為語文很難學,字詞句章、背誦默寫、閱讀理解,特別是作文,更是寫不出寫不好。真是傷腦筋透了。
那麼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呢?根據筆者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學習語文說難也不難,關鍵是要用心和努力,要抓住\'聽、說、讀、寫、悟\'這五個根本環節。學法得當、記悟並重、培養能力、養成習慣,學習語文就不是很難的了。
首先是掌握學法。這主要要在課堂這個主渠道中進行嚴格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同學們通過對課文這一範本的學習,逐步提高悟性。即對字詞句章的理解能力,能夠學會\'據言會意\'、 \'因言悟道\'、\'依言入情\',而不是死記一些死知識。要掌握兩種方法:一是技能型。主要是會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會圈劃批註、摘錄重點,會朗讀默讀、精讀瀏覽、速讀跳讀等;二是思維型。主要會邊讀書邊思考,善於發疑析疑,歸納演繹等。通過對這些學習方法的掌握,使同學們能對不同的體有不同把握
④ 看完傳統文化與小學生語文學習專家報告會家長的感受和收獲怎麼寫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⑤ 小學語文中如何做到以學定教,先學後教
語文學習的十大抄習慣: 1、熟讀、背誦課襲文的習慣; 2、閱讀優秀課外讀物的習慣; 3、推敲語言文字的習慣; 4、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 5、記日記的習慣; 6、規范書寫的習慣; 7、專注地聽人說話的習慣; 8、說普通話、說話文明得體的習慣; 9、勤思考、愛質疑的習慣;
⑥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
各位老師:你們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師,今天我這個小師見大師,心裡總有點戰戰兢兢的。我們說,暴風雨前總會有雷聲,算起來,這是課程標准學習的第二次雷聲了。雖然我們現在用的還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爾基的一句話:新課程改革的暴風雨就要來到我們這里了。三年後,卻將舊貌換新顏,大家都用上與現在教材完全兩樣的課本了。今天我准備用短短的幾分鍾的時間,將上次所學的內容簡要報告一下。
一、產生的時代背景:
像中國古代人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樣,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人力所能為的,它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課程標準的產生也是一樣,有它的時代背景。
1、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21世紀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革命和由它引發的經濟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經濟的世紀。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社會知識化是21世紀的三大特徵。也有人認為,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稱之為「以創意為基礎的經濟」。可以預言,在21世紀,人類一方面盡情地享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度信息化帶來的種種恩惠,一方面進行更加激烈的國與國之間經濟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清朝時,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的情景。敵人一來,老百姓在一些頭領的鼓動下,挺著雪白的肚皮,嘴裡念著所謂的不怕槍炮的咒言咒語,頂著敵人的大炮沖上去。結果當然是血肉橫飛、橫屍遍野。這是什麼呀?這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你比不過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彈、導彈了,你卻只能小米加步槍的,當然會輸。所以,民族素質的競爭,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教育的競爭。可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真的沒錯!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引發了一場「知識革命」。上次有個學生家長來到我們學校不知要講什麼道理,一開口就說:我也是高中畢業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農村裡會寫信呀,寫合同呀什麼的,頭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有人說:不學電腦也會成文盲了。大學生找工作也難了,誰還理你高中畢業的呢?算一算,人類吸收信息的量,就發現:近30年人類知識總量翻了一番;未來的30年知識總量將翻三番。隨著「知識的爆炸」,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為2—5年,網路技術更新周期縮短為8個月。不看別的,光看我們教師,以前我們上課都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至多還拿了塊小黑板;後來,我們用上了錄音機、幻燈機,配備了「兩機一幕」;剛剛學會放幻燈機可沒過幾天,這兩機一幕也將扔進垃圾桶,用上電腦了,用課件等更現代的教育媒體上課了。大學中有的專業的大學生進校時學的知識到畢業時有些已經陳舊,跟不上時代了。整個知識結構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科細化、過分系統的以傳授知識為特徵的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人才的語言、文化、知識、視野必須全球化、國際化。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學習、創新和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終身教育與創新將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另外,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路化,正在改變人類文化的傳遞方式,也正在改變著教育。教育突破現有的時空,實現資源的跨時空共享。這必將引起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過程、教育組織等重大變革。這正像我以前說的故事那樣:台灣狂才李敖說他自己吃面條。舊社會的上海,貨幣膨脹。剛進面條店的時候,牌子上寫著面條只有一塊錢的,可算帳時,卻要二塊了,到一走出店門,牌子上已經改成三塊一碗了。
還有,新世紀人類面臨各種困擾自身的問題,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戰爭、貧困,這些問題都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從教育上說,這些行為的產生與「維持性學習」形成的「撞擊式思維方式」不無關系。為了迎新未來的挑戰,要由「撞擊式」思維方式轉變為「預期性」思維方式,相應地要由傳統的維持性學習,轉變為創新性學習。也就是說,大家再不能敵來我擋了,人口爆炸了,好,計劃生育;環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動,拯救地球。不能這樣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經所說的那樣會算了,「夫廟算多者,得算多也」,還沒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該准備雨傘了;人家還沒有跑,你卻已經沖在前面了。
2、全世界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熱火朝天地搞課程改革。我們不搞,行嗎?又將落後五百年了。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改革的趨勢是怎樣的:
(1)調整培養目標,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必備的素質。
(2)課程內容,關注學生生活與經驗,反映社會、科技的新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3)課程實施,改變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今天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民。
(4)課程評價,發揮評價在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個學生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健全的價值觀,善於與他人共同生活,能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善於創新、探索。
(1) 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生學習的願望。
(2) 綜合運用知識。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3、落實中央精神。
由於國際形勢和我國目前教育的狀況,中央高度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為目前教育的狀況的改革勢在必行,就發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二、語文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
A、面向全體,人人提高,一個也不能少
B、全面認識語文,學生的個體全面發展。
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產物。在語文教育改革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強調打好基礎,提出「雙基」;七八十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後,素質教育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國民素質,語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人文性: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打個比方說,像我這種年歲的人,小時候往往都喜歡看打戰的,做游戲也學著埋伏、沖鋒。可現在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喜歡奧特曼,喜歡數碼貝。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人生的開始。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是藝術,對藝術的理解可以不一樣。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紅杏出牆來」有的通過讀,腦中出現一枝紅杏出牆來的表象;有的則通過這表象感悟到春天來了,萬物生機勃勃;而大人們的理解卻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我把它概括成四個字:讀、背、說、寫。當然,這四個字都包含很大的內涵,我們實踐中去細細琢磨好了。
實踐性:
立足課本,突破課本
語文綜合實踐(整體性 生活性)
整體性:
如何進行語文綜合性實踐:
(1) 從鞏固語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媽媽》「尋母啟事」
(2) 從深化思維入手。如《驚弓之鳥》「大雁狀告更羸」請學生做更羸律師,答辨,把課文的邏輯結構表達清楚。
(3) 從發展想像入手。音樂作文
(4) 從學生興趣入手。《荷花》「對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樣表達出來?」畫、寫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學生喜歡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
(5) 從發展口才入手。於永正老師的交際作文—《一塊麵包》就是針對有小朋友把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麵包扔進了垃圾箱而請學生怎樣處理的課。
(6) 從擴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養語感 整體把握
怎樣培養語感?
熟讀
想像:想像畫面,體會意義
多思
整體把握?
《黃繼光》「讀了課文,你被課文中的什麼所感動?」
分層落實:你在閱讀中感悟了什麼?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樣探呢?是不是上課時,兩個人四個人圍在一起說說就是探究呢?答案顯然是片面的。
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的課堂結構
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自己獨立尋找論據解決問題。
同學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形成結論。
《憶鐵人》
在這樣的課堂結構中教師該做些什麼呢?: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
創設問題情境
關於合作學習:
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講形式,不實際)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真對待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任務
學生對同伴觀點不認真分析
合作學習的目的:
懂得合作是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學會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學會聽、辯,吸取和修正
創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
組織好小組成員
訓練好組長(有責任心、有威信)
組織好角色分配
組織好匯報內容
⑦ 小學五年級語文如何復習
小學五年級復習,首先要把課本內的重點字詞古詩復習好,然後還要背誦一些課外文學常識。
⑧ 廣西區內認定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證時,普通話等級一定得到達二級甲等或以上嗎
語文教師資格證考試時,要求普通話一定要到二級甲等。這個是硬性要求。
⑨ 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通過了,但是沒有去認定,再報考初中政治對以
你如果成績通過向再要一個資格證的話你可以從新報名在考試,教師資格不限制個數的